冻融侵蚀与冰川侵蚀终稿共47页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冰川地貌(29张PPT)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冰川地貌(29张PPT)

(2022全国乙卷)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 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 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 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图7显示甲(位 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 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横断山区 摄影/姜曦
冰川地貌
目 录
01 冰川和冰川作用 02 冰川侵蚀地貌 03 冰川堆积地貌
04 冰川地貌的组合与发育
01冰川和冰川作用
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地表年降雪的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界线。 补给量>消融量
补给量<消融量
雪线高 高 雪线低 低
温度
阳坡 阴坡
迎风坡 背风坡
坡向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 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 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6分)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 直变化的原因。(6分)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 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6分)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 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高
降水的影响>温度的影响
坡度
陡坡 雪线高 缓坡 雪线低
01冰川和冰川作用 冰川的形成过程
具有塑性状态的状态的冰川冰形成后,在重 力和压力作用下便缓慢变形和流动,并越过 雪线向下游流动,成为冰川。
相较于河流的运动速度缓慢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坡度、 冰川部位、降雪量和消融量等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 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6分)

冰川侵蚀

冰川侵蚀

7.3 冻融侵蚀及冰川侵蚀防治
7.3.1 防治原则 (1)统筹兼顾原则 (2)分类处理原则 对于冰川危害,多在下游灾害区采用各种工程措施, 拦截、排导,变水害为水利,固定冰碛物不使其流 失。 7.3.2 主要防治措施及其应用 冻胀危害的防治、冰锥与冻胀丘的整治、输水管道及 排水管道防冻、热融危害防治、冰川湖溃决洪水防 治、冰川泥石流防治、雪崩工程治理。
7.2.1.2 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型
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积累 到一定厚度并转化成冰川 冰后,如地面或冰面有一 坡度,冰川冰就会沿坡向 下移动,形成各种冰川。 现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 所选的地形条件,把冰川 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山岳 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 川、山麓冰川。
7.2.2 冰川运动
7.2.3 冰川侵蚀过程
7.2 冰川侵蚀

7.2.1 冰川分布与类型 7.2.2 冰川运动 7.2.3 冰川侵蚀过程
7.2.1.1 冰川分布
• 现在世界上冰川覆盖面积约为1550万平方 千米,占陆地面积的10%左右,总体积约 为2600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高山和南 极、北极地带。我国现代冰川覆盖面积约 为5.7万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分布在青藏高 原及西北高山地带。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代 冰川分布最多的地区,全部青藏高原及边 缘山地的现代冰川为94554平方千米,其中 国境内现代冰川占49%。
(二)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将刨蚀的产物以 及坠落冰面的风化物 一并冻结于冰体之中, 像传送带一样将它带 到冰川的前端,称为 冰川的搬运作用。 搬运方式:推移、载 运。
(三)冰川堆积作用
冰川的堆积作用发生在它消融的时候,堆积位置多半在雪线 以下冰川的前端和大陆冰盖的边缘地区,雪线以上冰川局部 融化时,冰碛也可以暂时堆积下来。 冰川的堆积作用按其性质条件的变化情况可分为冰川堆积和 冰水及冰湖堆积两大类。

冰川侵蚀与冰川堆积概述

冰川侵蚀与冰川堆积概述

冰川侵蚀与冰川堆积概述冰川侵蚀与冰川堆积是冰川运动中两个重要的地貌过程。

冰川侵蚀通过冰川的磨蚀、切割和运载作用,对地表地貌进行改造和形成;冰川堆积则是指冰川运动中堆积起来的岩石碎屑和沉积物形成的地质地貌类型。

冰川侵蚀和冰川堆积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地貌过程,两者共同塑造了冰川地貌。

冰川侵蚀是冰川对地表地貌的改造作用。

冰川侵蚀可以分为磨蚀和切割两种形式。

磨蚀是指冰川表面的冰体对地表磨蚀、磨耗和剥蚀作用。

冰川侵蚀的主要机制是冰川底部的冰体通过冰带和冰覆盖的方式进行磨蚀,其中包括物理磨蚀、化学磨蚀和生物磨蚀。

物理磨蚀是冰川运动中冰体碰撞和挤压地表岩石,造成岩石破碎和磨损。

化学磨蚀是指冰川通过冰川的融水和冰碛的介入,改变地表岩石的化学性质,加速岩石的腐蚀和溶解。

生物磨蚀则是由冰带和冰碛作用下的活动生物对地表地貌的侵蚀作用。

切割是指冰川通过冰体的下切和侵蚀作用,对地表地貌进行冰刀切割和冰锥抛射,形成各种形态的槽谷、沟壑、峡谷和冰碛土地。

这些形态的形成与冰川运动过程中的冰碛的堆积和冰体的运动有关。

冰碛的堆积与冰体的运动形成了不同形态的沟壑和槽谷,如U型谷和V型谷。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通过侧向切削和下切割作用,形成了各种大小的槽谷和峡谷。

而冰锥抛射是指冰碛的堆积和冰体的运动形成的尖峰状地貌,如山峰和山脊。

与冰川侵蚀不同,冰川堆积是指冰川运动过程中由于冰川表面降水和融水以及冰川碎屑的聚积所形成的地质地貌。

冰川堆积主要包括冰前冰碛和冰后冰碛。

冰前冰碛主要是指冰川运动中冰碛从冰川面部搬运并堆积在冰川前缘而形成的地貌单位,如冰磨效应下形成的冰碛土地、冰积地和冰积湖等;冰后冰碛主要指冰川运动结束后,冰碛的自由堆积和沉积所形成的地质地貌,包括冰碛沉积物化石、冰碛平原、冰碛湖等。

总的来说,冰川侵蚀和冰川堆积是冰川运动过程中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地貌过程。

冰川侵蚀通过冰川的磨蚀和切割作用改造和形成地表地貌,冰川堆积则是指冰碛的堆积和沉积冰川运动中的形成的地形,两者共同塑造了冰川地貌。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_冰川侵蚀地貌的成因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_冰川侵蚀地貌的成因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_冰川侵蚀地貌的成因侵蚀作用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1拔蚀作用: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

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2磨蚀作用: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

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3冰楔作用: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4其他: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冰川侵蚀力的强弱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1冰层的厚度和重量。

重厚者侵蚀力强。

2冰层移动的速度。

速度大者侵蚀力强。

3携带石块的数量。

携带数量越多越重者,侵蚀力越强。

4地面岩石之粗糙或光滑。

粗糙地面较易受冰川之侵蚀。

5底岩的性质,底岩松软者较易受侵蚀。

6岩层之倾斜方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者,易遭侵蚀。

1冰斗:为山谷冰川重要冰蚀地貌之一,形成于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地或低洼处积雪最多,由于积雪的反复冻融,造成岩石的崩解,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将岩石侵蚀成半碗状或马蹄形的洼地,典型的冰斗于是形成。

冰斗的三面是陡峭岩壁,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后,洼地水成湖,即冰斗湖。

2刃脊、角峰、冰哑:若冰斗因为挖蚀和冻裂的侵蚀作用而不断的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

而几个冰斗所交汇的山峰,形状很尖,则称为角峰。

在刃脊之间的低下鞍部处,则为冰哑。

3削断山嘴、U型谷、石洼地:当山谷冰川自高地向低处移动,山嘴被削平成三角形,称为削断山嘴。

冰川的侵蚀作用

冰川的侵蚀作用

兰州交通大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闫如柳
兰州交通大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闫如柳
羊背石
为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是由基岩组 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如匍匐的羊群,故 称为羊背石。其平面为橢园型,长轴方向与冰流 动方向一致,向冰川上游方向的一坡由于冰川的 磨蚀作用,坡面较平,坡度较缓,并有许多擦痕; 而在另一侧,受冰川的挖蚀作用,坡面坎坷不平, 坡度也较陡。羊背石的形成,是由于岩层是软硬 相间的排列,当侵蚀、风化的作用查行时,软的 岩层会被侵蚀的较多较深;而硬的岩石抵抗侵蚀、 风化的能力较強,所以在侵蚀、风化后,硬的岩 层会较软的岩层高,形隆起的橢园地形,一面受 磨蚀、一面受挖蚀。
兰州交通大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闫如柳
兰州交通大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闫如柳
冰川磨光面
冰川擦痕
在羊背石上或U型谷谷壁及在大漂砾上, 常因冰川的作用而形成磨光面,当冰川搬 运物是砂和粉砂时,在较致密的岩石上, 磨光面更为发达;若冰川搬运物为砾石, 则在谷壁上刻蚀成条痕或刻槽,称之为冰 川擦痕,擦痕的一端粗,另一端细,粗的 一端指向上游。
其他
当冰融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常 夹有大体积的冰块,会产生强大冲 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兰州交通大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闫如柳
影响侵蚀力强弱的因素
• 冰层的厚度和重量。厚重者侵蚀力强 • 冰层移动的速度,速度大者侵蚀力强 • 携带石块的数量,携带数量越多者,侵蚀 力越强 • 地面岩石之粗糙与光滑。粗糙者较易受冰 川的侵蚀。 • 岩层的倾斜方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者。 易遭侵蚀
遥感科学与技术 闫如柳
拔 蚀 作 用
磨蚀作用
床的 片 冰 用 刻 当 进压 , 层 。 蚀 冰 行力 因 底 冻 , 川 削, 受 部 结 称 运 磨对 上 的 在 为 动 冰面岩冰磨时 川冰石川蚀, 底川碎或作和

临夏州冻融侵蚀地质灾害气象条件分析及防御对策

临夏州冻融侵蚀地质灾害气象条件分析及防御对策

临夏州冻融侵蚀地质灾害气象条件分析及防御对策摘要利用1982—2012年的降水、气温气象资料,对临夏地区30年降水和气温变化对冻融性作用与冻融侵蚀造成的春季滑坡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临夏地区春季滑坡地质灾害主要是由冻融侵蚀造成,而滑坡地质灾害发生取决于上年度秋季降水量和翌年春季日平均气温;当上年度秋季降水量≥20 mm时,翌年春季连续5 d平均气温≥7 ℃,就会导致冻融侵蚀造成的滑坡地质灾害发生。

并据此提出了防御对策。

关键词冻融侵蚀;地质灾害;气象条件;防御对策;甘肃临夏冻融侵蚀是土壤侵蚀类型的一种常见形式,指在松散堆积物组成的坡面上,土壤含水量大或有地下水渗出情况下冬季冻结,春季表层融化,而下部仍然冻结,形成了隔水层,上部被水浸润的土体呈流塑状态,形成泥流坡面或泥流沟。

冻融侵蚀对工农业生产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如地质滑坡、公路路面隆起、建筑物塌陷等。

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高山地区、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北部山区,其中以青藏高原地区更为常见,持续时间也为最长[1]。

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冻融性作用与冻融侵蚀造成春季滑坡地质灾害高发区。

据统计,全州共有34处春季地质滑坡灾害高发点,而每年因冻融侵蚀导致的地质滑坡灾害最多可达23起。

2011年3月2日,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县城撒尔塔文体广场西北面边坡发生大面积塌陷滑坡地质灾害,滑坡区长约100 m,滑坡土方量近18万m3,属典型的冻融侵蚀引发的特大型地质灾害。

滑坡导致了县城2/3的地方供水、供暖、排水设施和道路、电网受到严重损毁;滑坡同时导致地面建筑物出现下陷、倾斜、开裂,700多名群众被紧急撤离,29家机关单位被疏散,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逾4亿元。

对甘肃省临夏州1982—2012年30年间出现的冻融侵蚀地质灾害进行了分类统计,对气象条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御对策。

1 研究区概况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州内东北方为黄土高原沟壑,其余为冲积川谷台地,梁峁沟谷相间,丘陵起伏;境内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

第二章土壤侵蚀的基本特征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土壤侵蚀的基本特征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 土壤侵蚀的基本特征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 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 的过程
现在人们研究的土壤侵蚀(或水土流失),均是指 加速侵蚀(或现代侵蚀)而言的。按侵蚀营力土 壤侵蚀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 冰川侵蚀、混合侵蚀、风力侵蚀、生物侵蚀等。 据其危害程度的大小,本章主要讨论水力侵蚀、 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和混合侵蚀的一些主要问题。
5000-8000 8000-15000
4-6 6-12
Ⅵ 剧烈侵蚀
>15000
>12
注:由于各流域的成土自然条件的差异,可按实际情况确 定土壤允许流失量的大小,从200、500、1000t/(km2·a) 起止,但允许值不得少于200t或超过1000t/(km2·a)
表2-2 不同水力侵蚀类型强度分级参考指标
2、水流挟沙能力
在一定水流条件下,能够搬运泥沙的最大量称水流挟 沙能力,或饱和挟沙量。若上游来水含沙量小于其 挟沙能力,水流就会侵蚀床面,取得更多泥沙;反 之,则发生泥沙沉积;只有来水含沙量等其挟沙能 力,就会不冲不淤,来沙全部通过,或处于动态平 衡。水流挟沙能力,常以悬移质的数量来度量.
五)泥沙堆积摩阻流速(cm/s)
由于各流域的成土自然条件的差异可按实际情况确定土壤允许流失量的大小从2005001000tkm2a起止但允许值不得少于200t或超过1000tkm2a重力侵蚀重力侵蚀坡度坡度坡耕地坡耕地植被林植被林地草地地草地覆盖度覆盖度沟壑密沟壑密度度kmkkmkmm22沟蚀面积沟蚀面积占总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数的百分数滑坡崩塌滑坡崩塌泻溜面积占坡泻溜面积占坡面面积的百分面面积的百分微度侵蚀无明显微度侵蚀无明显侵蚀侵蚀9090以上以上轻度侵蚀轻度侵蚀3355707090901110101010中度侵蚀中度侵蚀5588505070701121010151510102525强度侵蚀强度侵蚀881515303050502231515202025253535极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15152525101030303352020303035355050剧烈侵蚀剧烈侵蚀252510105530305050表22不同水力侵蚀类型强度分级参考指标三水力侵蚀的影响因素三水力侵蚀的影响因素影响水力侵蚀的因素可归纳为气候水文地质地影响水力侵蚀的因素可归纳为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和人为活动等因素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在高纬和高山等气候寒冷地区,如果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积雪将逐年加厚。

在一系列物理过程影响下,积雪就变为冰川。

冰川本身就是一种地貌,也是寒冷地区重要的地貌营力,可塑造一系列冰川地貌。

但在降水量少的条件下,地表不能积雪成冰川。

在这种地区土层的上部常发生周期性的冻融,下部则长期处于冻结状态,成为多年冻土。

多年冻土层中发生的冻融作用,可塑造一系列冻土地貌关于冰川作用和冰川类型、分布,在第五章第四节已有介绍。

这里只着重讨论冰川的地貌作用和冰川地貌的特点。

一、冰川作用冰川在运动时能对地表进行侵蚀。

但冰川运动的速度缓慢,每年只有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

冰川各个部分的运动速度并不一致,其中从粒雪盆(雪线以上的积雪盆地,即冰川的补给区)出口到冰舌上部这一段速度最快;在横剖面上则以冰川中部为最快。

实际观察还证明,冰川表面运动速度最快,且自冰面向底部递减。

冰川运动的速度有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一般是夏季快,冬季慢;白昼快,夜间慢。

在粒雪盆中冰川有向心运动和下沉运动,在冰舌部分有侧向运动和上升运动。

冰川运动是由可塑带的流动和底部的滑动组成的。

而冰川滑动则是产生侵蚀作用的根本原因。

冰川是一种巨大的侵蚀力量。

冰岛的冰源河流含沙量为非冰川河流的五倍,侵蚀力可能超过一般河流的10—20倍。

冰川主要是依靠冰内尤其是冰川底部所含的岩石碎块对地表进行侵蚀。

在冰川滑动过程中,它们不断锉磨冰川床,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磨蚀(刨蚀)作用。

另外,冰川下面因节理发育而松动了的岩块和冰冻结在一起,冰川运动时岩块被拔起带走,这就是拔蚀(掘蚀)作用。

冰川的搬运能力是惊人的。

大陆冰川可以把大片基岩搬走;山岳冰川的搬运能力也不小。

喜马拉雅山中即有直径28米,重量超过万吨的大漂砾。

冰川通过磨蚀、拔蚀、雪崩和山坡上的块体运动获得大量碎屑物质。

这些碎屑被冰川携带而下,通称运动冰碛。

其中,出露于冰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内的叫内碛;在冰川底部的叫底碛;位于冰川两侧的叫侧碛;两支冰川会合则形成中碛。

第七章 第一节 冻融侵蚀

第七章 第一节  冻融侵蚀

冰脉和冰楔
裂隙冰可分为冰脉和 冰楔两种。充填于岩 土裂隙中的冰叫冰脉。 在多年冻土区,地表 水周期性注入裂隙中 再冻结,使裂隙不断 扩大并为冰体填充, 剖面成为楔状,称为 冰楔。如图是冰楔形 成示意图。
7.1.2.2 冻土区地下水
冻土区地下水按其与 永冻层的关系分为3种 :层上水、层间水、 层下水。(图为各层 水的关系)
7.1.3 冻土地表类型
7.1.3.1 石海与石川 石海是冰冻风化作用的直接结果。在平坦而排水 较好的山顶或山坡上,经冰冻风化形成的大小石 块直接覆盖在基岩面上,这种地形称为石海。 石川是在不太陡的山坡和凹地中,大量的风化产 物—巨砾块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下伏的湿润细粒 土层表面整体地或部分地向下滑动,这移动着的 石块群体称为石川或石河。
• 上层土的冻结膨胀, 就会对下面还未冻结 的含水土层施加压力, 使未冻结层在刚性的 永冻层上面发生塑性 流动而产生揉皱变形, 这种现象称为冻融搅 动构造(如图)
(三)分布
世界上的冻土总面积约为3500万平方千米,占地 球大陆面积的25%。我国冻土分布主要在东北北 部山区、西藏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地区,冻土面积 约21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2.3%左右。
7.1.3.4 冻胀丘与冰丘
下部未冻结的岩土和地下水就会从冻结压力大的 地方向压力小的的地方集中,结果就会在冻结深 度小的地方把地面鼓起来形成丘状地形称为冻胀 丘。
冰丘是溢出到河湖水面、雪面、地面的地 表水或地下水经冻结而成的丘状冰体。
下图为冻土区地貌组合
7.1.4 热融作用

7.1.4.1 冻融界面的热融机理 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转热,温差增 大)或人为的作用(如砍伐森林、 开辟荒地、修水库蓄水、挖水沟、 铲除草皮进行工程建筑等),破坏 了地面上原有的保温层,使土层中 温度升高而致使地下冰融化,土体 在重力作用下沿冻融界面移动或产 生各种负地貌过程,称为热融作用。 热融作用分为热融滑塌和热融沉陷两 种。 热融沉陷,主要发生在平坦地面,形 成沉陷漏斗、洼地、沉陷盆地,积 水后成为热融湖。多发育于平原或 高原地区。 热融滑塌,多在<16°的缓坡上发育。 有新月、长条、围椅、枝叉等平面 形态。有明显的季节性活动周期。 中国大兴安岭北、祁连山东的热融 滑塌每年始于春季,夏季达到高峰, 秋季逐渐停止。

高寒区冻融作用与土壤侵蚀

高寒区冻融作用与土壤侵蚀

高寒区冻融作用与土壤侵蚀高寒区是指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地区,常年受到严寒气候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冻融作用和土壤侵蚀成为了高寒区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简要探讨高寒区冻融作用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

冻融作用是指土壤在冬季的低温下结冰,随后在春季的升温中融化的过程。

高寒区的冻融作用十分强烈,土壤中的水分在结冰时会膨胀,造成土壤颗粒运动,而在融化时则会使土壤变得湿润。

这种周期性的冻融过程对土壤结构和组成产生了显著影响。

首先,冻融作用导致土壤的物理破碎。

当土壤中的水分结冰时,冰晶的形成使得土壤颗粒间的空隙被填充,从而产生压缩作用。

这种压力会引起土壤颗粒与微土壤破碎、断裂,加剧了土壤质地的疏松程度。

而在融化时,由于冰晶融化后的体积变小,加之融化水的润湿作用,土壤颗粒会逐渐重新排列,使得土壤变得更为致密。

其次,冻融作用对土壤的水分运动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冻结期间,土壤中的水分经过冻结而形成了冰体,从而阻碍了水分向下渗漏。

这种局部隔离的现象导致了土壤水分的聚集,同时也使得冻结土层上方的融水难以渗透下去。

然而,在融化期间,冰体又会变成液态水,并且由于融水的润湿作用,使得土壤能够迅速吸收水分。

这样的冷热循环使得土壤中的水分在不断交换,进一步影响了土壤水分的分布和运动。

最后,冻融作用对土壤侵蚀产生了重要影响。

冻融作用引起的土壤颗粒移动和土壤湿润度的变化,增加了土壤的剥蚀敏感性。

当雨水或融雪与冰体发生接触时,会导致水分迅速渗透到土壤中,并带走土中悬浮物质,从而使土壤表面土壤遭受冲刷,加速了土壤的侵蚀过程。

此外,冻土表面的冰凌以及冻土下的冻结层也会对水分运动形成障碍,使土壤更容易受到侵蚀。

总结而言,在高寒区,冻融作用与土壤侵蚀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冻融作用通过物理破碎、水分运动以及改变土壤养分等方式,加剧了土壤的侵蚀过程。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了解冻融作用对土壤侵蚀的具体机制,以制定相应的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高高寒区的土壤保育水平。

冰川侵蚀地貌的主要形态

冰川侵蚀地貌的主要形态

冰川侵蚀地貌的主要形态冰川侵蚀是指冰川作用下对地表物质的磨蚀和搬运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

冰川侵蚀地貌的主要形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冰蚀槽。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携带着巨大的压力和磨蚀物质,对地表岩石进行剥蚀和磨损,形成了冰蚀槽。

冰蚀槽通常呈U形或V形,具有明显的纵横交错的特点。

冰蚀槽的壁面光滑,且有明显的磨蚀痕迹,是冰川侵蚀地貌中最典型的形态之一。

第二,冰蚀盆地。

冰川在山谷中蚕食侵蚀,形成冰蚀盆地。

冰蚀盆地通常由一连串的冰碛石簇和融水堆积卵石形成,其形状呈碗状或圆形凹地。

冰蚀盆地有时还会与冰碛石形成的堰塞湖相结合,增添了其美观。

第三,冰川悬崖。

冰川削蚀山体的同时,还会形成冰川悬崖。

冰川悬崖指的是冰川侵蚀形成的陡峭岩壁,通常位于山谷的两侧。

冰川悬崖多为垂直或近乎垂直的陡坡,其高度可达数十到数百米。

冰川悬崖的岩层常常呈现出清晰的切割痕迹,是冰川侵蚀地貌中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四,冰碛丘。

冰川搬运来的磨蚀物质会在冰川前缘或冰川的侧面堆积形成冰碛丘。

冰碛丘通常呈丘陵状,由冰川搬运的碎石、砾石、粗砂等混合物质组成。

冰碛丘通常呈现出起伏的波浪状形态,其中的碎石和砾石常常呈现出一定的分选现象,形成不同的层次。

总的来说,冰川侵蚀地貌的主要形态包括冰蚀槽、冰蚀盆地、冰川悬崖和冰碛丘等。

这些地貌形态的形成与冰川的剪切、搬运和磨蚀作用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冰川侵蚀地貌的形态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冰川的运动规律和地表物质的演化过程。

冰川侵蚀地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形态复杂多变,具有明显的地质意义和科学价值。

土壤侵蚀原理_ 冻融侵蚀_ 冻融侵蚀相关术语及其防治_

土壤侵蚀原理_ 冻融侵蚀_ 冻融侵蚀相关术语及其防治_
多年冻土路段 550公里
铁路建设面临着生态脆弱、多年冻土、高寒缺氧三大 世界性难题。
碎块石调温路基
碎块”原理类似散热排风扇,起到保 护冻土的效果。
其工作原理是由于块石或碎石的孔隙性大,空气可在其中自由 或受迫流动,利用烟囱效应通过外界空气在其间的不断流动带走其 中的热量,同时由于其对太阳辐射的遮挡作用可以避免太阳对路基 表面的直接辐射加热作用,最终达到降温和保护多年冻土的目的。
日均冻融相变水量
指土体冻融循环过程中发生相变的水量。相变水量 增加,冻结时由于水体结冰体积增大而对土体的破坏作 用增加。在冻融交替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增大使得土 壤抗剪切力减小。日均冻融相变水量反映了土壤含水量 对冻融侵蚀强度的影响。
冻融侵蚀强度
冻融侵蚀评价采用指标评价法。选择年冻融日循环 天数、日均冻融相变水量、年均降水量、坡度、坡向和 植被盖度作为评价指标,对各指标赋予权重,计算综合 评价指数,按照分级评价标准判定冻融侵蚀强度。
冻融侵蚀采用国内经验模型评价:
n
I Wi Ii i 1
n
Wi
i 1
式中:
Wi——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分配见表 ;
Ii——各评价指标的赋值,赋值标准见表 ;
I——综合评价指数,综合评价指数分级标准见表 。
冻融侵蚀强度分级评价 指标及权重
指标
年冻融 日循环天

日均冻融 年均降水
相变水量

坡度
权重 0.15
基土 换填
基土 强夯
防渗隔水 与排水
保温
冰椎与冻胀丘的整治
开挖 冻结沟
修建 截水墙
修建保温 抽水形成 排水渗沟 降位漏斗
热融危害防治
防治热融危害的各类措施,其基本出发点 是尽量避免扰动厚层地下冰和融沉性较强的多 年冻土。包括填方、热桩。

我国对冻融侵蚀研究的文献分析——以1985—2020年为例

我国对冻融侵蚀研究的文献分析——以1985—2020年为例

1042021,Vol.41,No.11农业与技术※资源环境我国对冻融侵蚀研究的文献分析以1985—2020年为例黄莎琳1杨东升1喻武'潘刚2丁宇浩1王君惠1(1.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高寒水土保持研究中心,西藏林芝860000; 2.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西藏林芝860000)摘要:为摸清我国对冻融侵蚀方面的研究状况,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对1985—2020年我国冻融侵蚀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所搜集的489篇文献中,不同期刊的载文分布,发表文献达12篇以上的期刊有7种,占搜集文献总数的55.99%。

不同年份发文量,1985年、1993年发表的文献最少,仅1篇;2017年、2020年最多,分别为40、41篇。

不同作者发文量,发文量少于6篇的作者最多,占47.12%;发文量为6篇的有11人,占13.48%;发文量为10篇以上的有2人,占5.70%。

有12个机构在此期间发表的论文M10篇,占43.58%。

研究内容属于农业基础学科的文献有165篇,占33.74%,农艺学方面的文献有164篇,为33.54%,其它类学科的文献有108篇,占所有学科的22.09%。

综合统计结果,对未来我国冻融侵蚀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研究者要加强对冻融侵蚀防治和应用基础的研究,结合我国独特的地理条件,进行冻融侵蚀机理和模型预测的研究,加大冻融侵蚀方面人才的培养,进而提高我国冻融侵蚀方面的研究水平。

关键词:冻融侵蚀;文献分析;分类统计;文献计量学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国内外学者对于冻融侵蚀的定义与研究范畴,尚无全面、统一的认识,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其是由于温度的频繁变化造成的冻融交替所引起的土壤、岩石性质发生变化,进而造成的侵蚀作用,定义为冻融侵蚀[1-3]°地球上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经受季节性冻融过程[4]°据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资料统计,在我国可发生冻融侵蚀的面积超过126.98x104km2,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3.4%°绝大部分的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高山和东北大、小兴安岭[5],其它为季节冻融侵蚀作用区[6]°冻融侵蚀作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变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状况[7,8]°近年来,我国对冻融侵蚀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有关冻融侵蚀研究文献分析的文章未见报道,这不利于大众和学者们了解冻融、土壤、侵蚀等问题的研究现状[9,10]°对此,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DOI:10.19754/j.nyyjs.20210615028法,对1985—2020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有关冻融侵蚀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明确了我国冻融侵蚀方面的作者、作者机构分布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状况,以期为今后冻融侵蚀研究人员确定研究课题、利用和探讨相关文献提供参考与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