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侵蚀与冰川侵蚀终稿
冰川侵蚀
7.3 冻融侵蚀及冰川侵蚀防治
7.3.1 防治原则 (1)统筹兼顾原则 (2)分类处理原则 对于冰川危害,多在下游灾害区采用各种工程措施, 拦截、排导,变水害为水利,固定冰碛物不使其流 失。 7.3.2 主要防治措施及其应用 冻胀危害的防治、冰锥与冻胀丘的整治、输水管道及 排水管道防冻、热融危害防治、冰川湖溃决洪水防 治、冰川泥石流防治、雪崩工程治理。
7.2.1.2 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型
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积累 到一定厚度并转化成冰川 冰后,如地面或冰面有一 坡度,冰川冰就会沿坡向 下移动,形成各种冰川。 现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 所选的地形条件,把冰川 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山岳 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 川、山麓冰川。
7.2.2 冰川运动
7.2.3 冰川侵蚀过程
7.2 冰川侵蚀
7.2.1 冰川分布与类型 7.2.2 冰川运动 7.2.3 冰川侵蚀过程
7.2.1.1 冰川分布
• 现在世界上冰川覆盖面积约为1550万平方 千米,占陆地面积的10%左右,总体积约 为2600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高山和南 极、北极地带。我国现代冰川覆盖面积约 为5.7万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分布在青藏高 原及西北高山地带。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代 冰川分布最多的地区,全部青藏高原及边 缘山地的现代冰川为94554平方千米,其中 国境内现代冰川占49%。
(二)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将刨蚀的产物以 及坠落冰面的风化物 一并冻结于冰体之中, 像传送带一样将它带 到冰川的前端,称为 冰川的搬运作用。 搬运方式:推移、载 运。
(三)冰川堆积作用
冰川的堆积作用发生在它消融的时候,堆积位置多半在雪线 以下冰川的前端和大陆冰盖的边缘地区,雪线以上冰川局部 融化时,冰碛也可以暂时堆积下来。 冰川的堆积作用按其性质条件的变化情况可分为冰川堆积和 冰水及冰湖堆积两大类。
冰川侵蚀与冰川堆积概述
冰川侵蚀与冰川堆积概述冰川侵蚀与冰川堆积是冰川运动中两个重要的地貌过程。
冰川侵蚀通过冰川的磨蚀、切割和运载作用,对地表地貌进行改造和形成;冰川堆积则是指冰川运动中堆积起来的岩石碎屑和沉积物形成的地质地貌类型。
冰川侵蚀和冰川堆积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地貌过程,两者共同塑造了冰川地貌。
冰川侵蚀是冰川对地表地貌的改造作用。
冰川侵蚀可以分为磨蚀和切割两种形式。
磨蚀是指冰川表面的冰体对地表磨蚀、磨耗和剥蚀作用。
冰川侵蚀的主要机制是冰川底部的冰体通过冰带和冰覆盖的方式进行磨蚀,其中包括物理磨蚀、化学磨蚀和生物磨蚀。
物理磨蚀是冰川运动中冰体碰撞和挤压地表岩石,造成岩石破碎和磨损。
化学磨蚀是指冰川通过冰川的融水和冰碛的介入,改变地表岩石的化学性质,加速岩石的腐蚀和溶解。
生物磨蚀则是由冰带和冰碛作用下的活动生物对地表地貌的侵蚀作用。
切割是指冰川通过冰体的下切和侵蚀作用,对地表地貌进行冰刀切割和冰锥抛射,形成各种形态的槽谷、沟壑、峡谷和冰碛土地。
这些形态的形成与冰川运动过程中的冰碛的堆积和冰体的运动有关。
冰碛的堆积与冰体的运动形成了不同形态的沟壑和槽谷,如U型谷和V型谷。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通过侧向切削和下切割作用,形成了各种大小的槽谷和峡谷。
而冰锥抛射是指冰碛的堆积和冰体的运动形成的尖峰状地貌,如山峰和山脊。
与冰川侵蚀不同,冰川堆积是指冰川运动过程中由于冰川表面降水和融水以及冰川碎屑的聚积所形成的地质地貌。
冰川堆积主要包括冰前冰碛和冰后冰碛。
冰前冰碛主要是指冰川运动中冰碛从冰川面部搬运并堆积在冰川前缘而形成的地貌单位,如冰磨效应下形成的冰碛土地、冰积地和冰积湖等;冰后冰碛主要指冰川运动结束后,冰碛的自由堆积和沉积所形成的地质地貌,包括冰碛沉积物化石、冰碛平原、冰碛湖等。
总的来说,冰川侵蚀和冰川堆积是冰川运动过程中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地貌过程。
冰川侵蚀通过冰川的磨蚀和切割作用改造和形成地表地貌,冰川堆积则是指冰碛的堆积和沉积冰川运动中的形成的地形,两者共同塑造了冰川地貌。
(完整版)土壤侵蚀原理
(完整版)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原理1.名词解释2.挟沙力:在一定的水流条件下,能够携运泥沙的数量。
3.雨滴的中数直径:一次降雨的雨滴分布,用该次降雨雨滴累计体积百分曲线表示,其中累积体积为50%所对应的雨滴直径称为中数直径,用D50表示。
4.溅蚀量:击溅侵蚀引起土粒下移的数量。
5.侵蚀沟:是在水流不断下切、侧蚀,包括由切实引起的溯源侵蚀,以及侵蚀物质随水流悬疑推移搬运作用下形成的。
6.起沙风:一切大于使沙粒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的最小临界风速的风。
7.风沙流:风与其所搬运的固体颗粒共同组成复杂的二相流,称为风沙流。
8.风蚀作用: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的吹蚀和磨蚀作用。
9.风积作用:风沙流运行过程中,由于风力减缓地面障碍等原因,使风沙流中沙粒发生沉降堆积现象。
10.风沙流的饱和度:在一定风力条件下气流可能搬运的沙量称为容量,实际搬运的沙量称为强度,强度与容量之比。
11.重力侵蚀:重力侵蚀是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的一系列现象。
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块体形式,故也称为块体运动。
12.错落:是指陡崖、陡坎、陡坡沿一些近似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
13.蠕动:主要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14.崩岗:指的是发育于红土丘陵地区冲沟沟头因不断地崩塌和陷落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围椅状侵蚀。
15.陷穴: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产生溶蚀和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致使下边掏空,当上边的土体失去顶托时,引起黄土的陷落。
16.冻土:是指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含有冰的土层。
17.石海:在平坦而排水较好的山顶或山坡上,经冰冻风化形成的大小石块,直接覆盖在基岩面上的地形。
18.石川:在不太陡的山坡或凹地中,大量的风化产物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下伏的湿润细粒土层表面整体地或部分地向下滑动的石块群体。
19.热融作用:热融作用是冻土中的冰融化后土体发生收缩、沉陷的过程。
水土保持学2003级(A)答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水土保持学2003级(A)答案一、名词解释1、加速侵蚀:在人类出现以后,随着人类活动逐渐破坏了地表的自然状态,加快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的破坏作用,使土壤的侵蚀速率大于形成速率,导致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甚至被破坏。
2、面蚀:下溅的雨滴汇积成片,近地面的径流对地面造成的侵蚀作用。
3、沟蚀:由汇聚在一起的地表径流冲刷、破坏土壤及其母质,形成切入地表以下沟壑的土壤侵蚀形式。
4、重力侵蚀: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
5、植物侵蚀:在人为作用下,某些植物对土壤产生的侵蚀作用,表现为理化性质变劣,肥力下降。
6、混合侵蚀:在水流冲力、重力的共同作用下的特殊的侵蚀形式。
7、山洪侵蚀:山区的小溪、河流暴发洪水对土壤造成的侵蚀作用。
8、坡式梯田:顺坡每隔一定间距沿等高线修筑,地埂依靠逐年耕翻、径流冲淤,并加高田埂,使田面逐年变缓,终成水平梯田的一种过渡形式。
9、谷坊: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
10、圳田:宽约1米的水平梯田,且有较大的容量。
二、填空题1、加速侵蚀;2、V,U;3、层状面蚀,砂砾化面蚀;4、溅蚀;5、崩塌、滑坡;6、蜂窝状陷穴;7、刨蚀、刮蚀;8、泥流;9、溅蚀;10、隔坡梯田,反坡梯田。
三、简答题1、水土流失的危害?(9分)答:①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②削弱地力,加剧干旱发展;③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④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⑤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⑥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2、西北黄土高原水力侵蚀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特点?(12分)答:主要分布在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特点:①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水土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②以黄土为特色。
黄土质地均细,垂直解理发育,使之抗雨滴击溅和径流冲刷的能力低。
③沟壑纵横,地形破碎。
④击溅和层状面蚀普遍发生。
冰川的侵蚀作用
兰州交通大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闫如柳
兰州交通大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闫如柳
羊背石
为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是由基岩组 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如匍匐的羊群,故 称为羊背石。其平面为橢园型,长轴方向与冰流 动方向一致,向冰川上游方向的一坡由于冰川的 磨蚀作用,坡面较平,坡度较缓,并有许多擦痕; 而在另一侧,受冰川的挖蚀作用,坡面坎坷不平, 坡度也较陡。羊背石的形成,是由于岩层是软硬 相间的排列,当侵蚀、风化的作用查行时,软的 岩层会被侵蚀的较多较深;而硬的岩石抵抗侵蚀、 风化的能力较強,所以在侵蚀、风化后,硬的岩 层会较软的岩层高,形隆起的橢园地形,一面受 磨蚀、一面受挖蚀。
兰州交通大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闫如柳
兰州交通大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闫如柳
冰川磨光面
冰川擦痕
在羊背石上或U型谷谷壁及在大漂砾上, 常因冰川的作用而形成磨光面,当冰川搬 运物是砂和粉砂时,在较致密的岩石上, 磨光面更为发达;若冰川搬运物为砾石, 则在谷壁上刻蚀成条痕或刻槽,称之为冰 川擦痕,擦痕的一端粗,另一端细,粗的 一端指向上游。
其他
当冰融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常 夹有大体积的冰块,会产生强大冲 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兰州交通大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闫如柳
影响侵蚀力强弱的因素
• 冰层的厚度和重量。厚重者侵蚀力强 • 冰层移动的速度,速度大者侵蚀力强 • 携带石块的数量,携带数量越多者,侵蚀 力越强 • 地面岩石之粗糙与光滑。粗糙者较易受冰 川的侵蚀。 • 岩层的倾斜方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者。 易遭侵蚀
遥感科学与技术 闫如柳
拔 蚀 作 用
磨蚀作用
床的 片 冰 用 刻 当 进压 , 层 。 蚀 冰 行力 因 底 冻 , 川 削, 受 部 结 称 运 磨对 上 的 在 为 动 冰面岩冰磨时 川冰石川蚀, 底川碎或作和
临夏州冻融侵蚀地质灾害气象条件分析及防御对策
临夏州冻融侵蚀地质灾害气象条件分析及防御对策摘要利用1982—2012年的降水、气温气象资料,对临夏地区30年降水和气温变化对冻融性作用与冻融侵蚀造成的春季滑坡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临夏地区春季滑坡地质灾害主要是由冻融侵蚀造成,而滑坡地质灾害发生取决于上年度秋季降水量和翌年春季日平均气温;当上年度秋季降水量≥20 mm时,翌年春季连续5 d平均气温≥7 ℃,就会导致冻融侵蚀造成的滑坡地质灾害发生。
并据此提出了防御对策。
关键词冻融侵蚀;地质灾害;气象条件;防御对策;甘肃临夏冻融侵蚀是土壤侵蚀类型的一种常见形式,指在松散堆积物组成的坡面上,土壤含水量大或有地下水渗出情况下冬季冻结,春季表层融化,而下部仍然冻结,形成了隔水层,上部被水浸润的土体呈流塑状态,形成泥流坡面或泥流沟。
冻融侵蚀对工农业生产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如地质滑坡、公路路面隆起、建筑物塌陷等。
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高山地区、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北部山区,其中以青藏高原地区更为常见,持续时间也为最长[1]。
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冻融性作用与冻融侵蚀造成春季滑坡地质灾害高发区。
据统计,全州共有34处春季地质滑坡灾害高发点,而每年因冻融侵蚀导致的地质滑坡灾害最多可达23起。
2011年3月2日,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县城撒尔塔文体广场西北面边坡发生大面积塌陷滑坡地质灾害,滑坡区长约100 m,滑坡土方量近18万m3,属典型的冻融侵蚀引发的特大型地质灾害。
滑坡导致了县城2/3的地方供水、供暖、排水设施和道路、电网受到严重损毁;滑坡同时导致地面建筑物出现下陷、倾斜、开裂,700多名群众被紧急撤离,29家机关单位被疏散,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逾4亿元。
对甘肃省临夏州1982—2012年30年间出现的冻融侵蚀地质灾害进行了分类统计,对气象条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御对策。
1 研究区概况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州内东北方为黄土高原沟壑,其余为冲积川谷台地,梁峁沟谷相间,丘陵起伏;境内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
第七章 第一节 冻融侵蚀
冰脉和冰楔
裂隙冰可分为冰脉和 冰楔两种。充填于岩 土裂隙中的冰叫冰脉。 在多年冻土区,地表 水周期性注入裂隙中 再冻结,使裂隙不断 扩大并为冰体填充, 剖面成为楔状,称为 冰楔。如图是冰楔形 成示意图。
7.1.2.2 冻土区地下水
冻土区地下水按其与 永冻层的关系分为3种 :层上水、层间水、 层下水。(图为各层 水的关系)
7.1.3 冻土地表类型
7.1.3.1 石海与石川 石海是冰冻风化作用的直接结果。在平坦而排水 较好的山顶或山坡上,经冰冻风化形成的大小石 块直接覆盖在基岩面上,这种地形称为石海。 石川是在不太陡的山坡和凹地中,大量的风化产 物—巨砾块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下伏的湿润细粒 土层表面整体地或部分地向下滑动,这移动着的 石块群体称为石川或石河。
• 上层土的冻结膨胀, 就会对下面还未冻结 的含水土层施加压力, 使未冻结层在刚性的 永冻层上面发生塑性 流动而产生揉皱变形, 这种现象称为冻融搅 动构造(如图)
(三)分布
世界上的冻土总面积约为3500万平方千米,占地 球大陆面积的25%。我国冻土分布主要在东北北 部山区、西藏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地区,冻土面积 约21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2.3%左右。
7.1.3.4 冻胀丘与冰丘
下部未冻结的岩土和地下水就会从冻结压力大的 地方向压力小的的地方集中,结果就会在冻结深 度小的地方把地面鼓起来形成丘状地形称为冻胀 丘。
冰丘是溢出到河湖水面、雪面、地面的地 表水或地下水经冻结而成的丘状冰体。
下图为冻土区地貌组合
7.1.4 热融作用
7.1.4.1 冻融界面的热融机理 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转热,温差增 大)或人为的作用(如砍伐森林、 开辟荒地、修水库蓄水、挖水沟、 铲除草皮进行工程建筑等),破坏 了地面上原有的保温层,使土层中 温度升高而致使地下冰融化,土体 在重力作用下沿冻融界面移动或产 生各种负地貌过程,称为热融作用。 热融作用分为热融滑塌和热融沉陷两 种。 热融沉陷,主要发生在平坦地面,形 成沉陷漏斗、洼地、沉陷盆地,积 水后成为热融湖。多发育于平原或 高原地区。 热融滑塌,多在<16°的缓坡上发育。 有新月、长条、围椅、枝叉等平面 形态。有明显的季节性活动周期。 中国大兴安岭北、祁连山东的热融 滑塌每年始于春季,夏季达到高峰, 秋季逐渐停止。
土壤侵蚀的分类
土壤侵蚀的分类
1. 水蚀,哎呀呀,就像一场疯狂的暴雨冲垮了泥巴小路一样!比如暴雨过后,山坡上那一道道被水流冲刷出来的沟壑,这就是水蚀的“杰作”啊。
2. 风蚀,嘿,这不就像那调皮的风儿使劲吹走沙丘上的沙子嘛!像沙漠边缘那些被吹得形态各异的地貌,就是风蚀在搞怪。
3. 重力侵蚀,哇塞,就好像山体重重地“叹气”,然后一些土石就滑落下来了呢!像山体滑坡不就是重力侵蚀的表现吗。
4. 冻融侵蚀,哎呀呀,这不就跟冬天水管被冻裂了有点像嘛!在寒冷地区,土壤反复冻结和融化,可不就慢慢被侵蚀啦。
5. 冰川侵蚀,哇哦,那简直就是巨大的“冰巨人”在大地上缓慢移动留下痕迹呀!那些壮观的冰蚀谷就是很好的例子哟。
6. 化学侵蚀,嘿,这就好比是一场无声的化学反应在悄悄“吃掉”土壤呀!像有些地方的土壤酸化导致的变化就是化学侵蚀在捣乱。
7. 生物侵蚀,哎,就像是小虫子呀、植物根系呀在土壤里“搞小破坏”呢!比如一些植物根系把土壤撑开。
8. 人为侵蚀,哎呀呀,这不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嘛!像过度开垦导致的土地退化,就是人为侵蚀的后果呀。
总之,土壤侵蚀的分类可真是不少呢,这些不同的类型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土地呀!我们可得好好重视起来,保护好我们的土壤。
9章冰川与冻土地貌
分布在终碛堤内缘由冰碛物组成的椭圆形高地,其长轴 与冰流方向一致。
高度由几米到几十米,长几百米。有的鼓丘内有一个基 岩核心。典型的鼓丘迎冰面陡,背冰面缓,多成群分布在大 陆冰川终碛堤内,山岳冰川区少见。
羊背石
向
下图「羊背石」,地 表坚硬的岩块为 冰河冰所滑过, 远看似羊背 。
(二)冰碛(qi)地貌
• 1、冰碛物 • 碛--------砂石 。 • 2、冰碛地貌 • (1) 鼓丘; (2)丘陵; • (3)侧碛堤; • (4)终碛堤。
图为冰磧平原 ,是冰河消融后留下 的堆碛物
1)鼓丘 图为美國纽约州的「 鼓丘」,迎冰坡陡,背冰面緩 .
「蛇丘」,大量的冰融水从冰底河道流出,沿途有一些沙石 的堆积,冰河消 退后,在原來的冰底河道上留下一蜿延曲折 的小丘,称为「蛇丘」。長度可达数公里,有的 也長达百公
里以上
• 2、冰砾阜、冰砾阜阶地和锅穴
• 随着冰川的消融,冰川表面的湖洼、小河中的 沉积物沉落在冰床上,突起成丘,成为冰砾阜。
• 冰川两侧边缘冰面河中的冰水沉积物在冰川融 化后,堆积在冰川谷地两侧,形成冰砾阜阶地。
•
锅穴是冰水沉积区内的一种圆形洼地。
北美洲之冰河
• 3、冰水冲积扇、冰水冲积平原和冰湖三角洲
•
• 冰水从冰川两侧和底部流出后,冰水搬 运物就逐渐开始沉积。从冰前开始,随着水 动力减小依次从大到小从重到轻沉积下来。 沉积物堆积成扇形。如有一系列冰水扇扩展 相连,能形成冰水冲积平原 。
第二节 冻土地貌
d.)鼓丘:
鼓丘是由冰积物所组成的一种丘陵,约成橢园形,长轴与水 流方向一致,迎冰面是陡坡,背冰面是一缓坡,其纵剖面为不 对称的上凸形。一般认为鼓丘是由于冰川的搬运能力減弱,底 碛遇到阻碍所堆积而成的。其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终碛堤以內 的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常成群出现,造成鼓丘田;山谷冰川的 鼓丘数量较少。
我国对冻融侵蚀研究的文献分析——以1985—2020年为例
1042021,Vol.41,No.11农业与技术※资源环境我国对冻融侵蚀研究的文献分析以1985—2020年为例黄莎琳1杨东升1喻武'潘刚2丁宇浩1王君惠1(1.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高寒水土保持研究中心,西藏林芝860000; 2.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西藏林芝860000)摘要:为摸清我国对冻融侵蚀方面的研究状况,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对1985—2020年我国冻融侵蚀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所搜集的489篇文献中,不同期刊的载文分布,发表文献达12篇以上的期刊有7种,占搜集文献总数的55.99%。
不同年份发文量,1985年、1993年发表的文献最少,仅1篇;2017年、2020年最多,分别为40、41篇。
不同作者发文量,发文量少于6篇的作者最多,占47.12%;发文量为6篇的有11人,占13.48%;发文量为10篇以上的有2人,占5.70%。
有12个机构在此期间发表的论文M10篇,占43.58%。
研究内容属于农业基础学科的文献有165篇,占33.74%,农艺学方面的文献有164篇,为33.54%,其它类学科的文献有108篇,占所有学科的22.09%。
综合统计结果,对未来我国冻融侵蚀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研究者要加强对冻融侵蚀防治和应用基础的研究,结合我国独特的地理条件,进行冻融侵蚀机理和模型预测的研究,加大冻融侵蚀方面人才的培养,进而提高我国冻融侵蚀方面的研究水平。
关键词:冻融侵蚀;文献分析;分类统计;文献计量学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国内外学者对于冻融侵蚀的定义与研究范畴,尚无全面、统一的认识,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其是由于温度的频繁变化造成的冻融交替所引起的土壤、岩石性质发生变化,进而造成的侵蚀作用,定义为冻融侵蚀[1-3]°地球上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经受季节性冻融过程[4]°据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资料统计,在我国可发生冻融侵蚀的面积超过126.98x104km2,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3.4%°绝大部分的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高山和东北大、小兴安岭[5],其它为季节冻融侵蚀作用区[6]°冻融侵蚀作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变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状况[7,8]°近年来,我国对冻融侵蚀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有关冻融侵蚀研究文献分析的文章未见报道,这不利于大众和学者们了解冻融、土壤、侵蚀等问题的研究现状[9,10]°对此,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DOI:10.19754/j.nyyjs.20210615028法,对1985—2020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有关冻融侵蚀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明确了我国冻融侵蚀方面的作者、作者机构分布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状况,以期为今后冻融侵蚀研究人员确定研究课题、利用和探讨相关文献提供参考与借鉴。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_冰川侵蚀地貌的成因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_冰川侵蚀地貌的成因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冰川地貌,就是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
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冰川侵蚀作用的相关知识。
冰川侵蚀作用下的地貌侵蚀作用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1)拔蚀作用: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
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2)磨蚀作用: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
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冰川侵蚀作用的地貌(3)冰楔作用: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4)其他: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冰川侵蚀力的强弱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1)冰层的厚度和重量。
重厚者侵蚀力强。
(2)冰层移动的速度。
速度大者侵蚀力强。
(3)携带石块的数量。
携带数量越多越重者,侵蚀力越强。
(4)地面岩石之粗糙或光滑。
粗糙地面较易受冰川之侵蚀。
(5)底岩的性质,底岩松软者较易受侵蚀。
(6)岩层之倾斜方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者,易遭侵蚀。
因侵蚀作用而造成的冰蚀地貌(1)冰斗:为山谷冰川重要冰蚀地貌之一,形成于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地或低洼处积雪最多,由于积雪的反复冻融,造成岩石的崩解,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将岩石侵蚀成半碗状或马蹄形的洼地,典型的冰斗于是形成。
冰斗的三面是陡峭岩壁,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后,洼地水成湖,即冰斗湖。
(2)刃脊、角峰、冰哑:若冰斗因为挖蚀和冻裂的侵蚀作用而不断的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
高中地理小练习:“冻融侵蚀”(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小练习:“冻融侵蚀”
(附答案解析)
下图为甘肃省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和冻融侵蚀(是由于土壤及其母质孔隙中或岩石裂缝中的水分在冻结时体积膨胀,使裂隙随之加大、增多所导致整块土体或岩石发生碎裂,消融后其抗蚀稳定性大为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岩土顺坡向下方产生位移的现象)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区域的主要侵蚀作用分别是( )
A.冻融侵蚀、流水侵蚀、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冻融侵蚀、风力侵蚀
C.风力侵蚀、冻融侵蚀、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冻融侵蚀
2.地球表面,最易发生冻融侵蚀的区域是( )
A.高纬平原地区
B.极地高原地区
C.冰川覆盖山地
D.山地雪线下侧
答案:1.C 2.D
解析:
第1题,甲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在祁连山北侧,处于冬季风迎风坡,风力强劲,以风力侵蚀为主;乙位于我国祁连山南侧,在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土壤和岩石中水分容易冻结,以冻融侵蚀为主;丙位于甘肃东南部,受夏季风影
响较大,降水较多,以流水侵蚀为主,故C正确。
第2题,冻融侵蚀由冻结过程和消融过程组成,高纬平原区,气温低,很有可能无法出现消融过程,且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不会产生岩土顺坡向下方位移现象,故A错误。
极地高原地区以永久冰川为主,不会产生冻融侵蚀,故B错误。
冰川覆盖的山地,消融只存在于冰川表面,山地上一直有冰川覆盖,一直处于冰冻状态,故C错误。
山地雪线以上为永久积雪,雪线下侧为季节性积雪,气温低时出现冻结,气温升高时出现消融,最容易出现冻融侵蚀,故选D。
在峭壁上会形成哪些洞穴?
在峭壁上会形成哪些洞穴?在自然界的峭壁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洞穴,它们有的深邃幽暗,有的形态各异。
那么,在峭壁上为何会形成这些洞穴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峭壁上会形成哪些洞穴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
一、石洞1. 风化作用:石洞的形成与峭壁的风化有密切关系。
当风化物质被风吹入峭壁的裂缝中,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淋,这些物质就逐渐侵蚀峭壁,进而形成了不同大小的洞穴。
2. 溶蚀作用:峭壁之中也可能存在溶蚀性的岩层,当水经过这些岩层时,通过溶解、侵蚀等方式作用于峭壁,从而形成石洞。
二、天然拱洞1. 断裂作用: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峭壁上往往存在着各种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当岩石出现断裂时,经过长时间的运动和侵蚀,就会形成各种形状独特的天然拱洞。
2. 海浪冲刷作用:在海岸峭壁上形成的天然拱洞,往往是通过海浪的冲刷作用逐渐形成。
海浪的冲击力会逐渐侵蚀峭壁,当侵蚀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天然拱洞。
三、巢穴1. 动物活动:在峭壁上形成的巢穴往往是由于动物的活动所致。
比如,海鸟为了筑巢产卵,会选择峭壁上的洞穴,经过长时间的堆积,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巢穴。
2. 流水侵蚀:河流在经过峭壁过程中,水流的力量会逐渐侵蚀暴露的岩层,当河水侵蚀到一定深度时,便会形成巢穴。
四、卧室洞穴1. 泥石流作用:在山区峭壁上形成的卧室洞穴往往是由于泥石流的冲击所致。
泥石流的冲击力极强,能够将峭壁表面的土石推倒,形成空心的洞穴。
2. 冰川侵蚀:在高寒地区,冰川融化时带来的冰川融水,通过渗透、冻融等作用,能够侵蚀峭壁,形成卧室洞穴。
五、人为洞穴1. 采石活动: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石洞往往是因为采石活动而形成的。
在古代,人们为了取得石料,会选择在峭壁上进行采石,长时间的石料开采便形成了洞穴。
2. 水坝建设:随着水坝建设的增加,人为洞穴也在不断形成。
在水坝的建设过程中,为了确定合适的位置,不可避免地需要对峭壁进行挖掘,从而形成了洞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 侵入冰 是承压的地下水侵入到冻土中凝固而 形成的冰,如冰丘等。
(2)洞穴冰 在永冻土分布的地区,存在着一些地下洞
穴,这些洞穴可以是岩溶洞穴,也可以是埋藏 冰溶解以后产生的“热岩溶”洞穴,充填在这 些洞穴中的冰叫洞穴冰。 (3)埋藏冰
埋藏冰是要分布在冰川前缘地区,是冰川 融化后残留下来的“死冰”,后来又被新的沉 积物所覆盖而形成。
小型冰冻结构土类型
7.1.3.3 融冻泥流
融冻泥流指冻结的饱水 松散土层和风化层解冻后,在 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发生缓慢 流动或蠕动的现象。其堆积 物称冻融泥流堆积。
融冻泥流的移动主要发 生在融水丰富的夏季;到冬 季后,移动停止,到来年夏 季解冻后移动又重新发生。
在融冻泥流作用下,形成的堆积物称为融冻 泥流堆积。
7.1.3.2 冰冻结构土
在冻土层表面,常出现碎石按结合图案做规 则排列的图像,具有这种现象的冻土称为冰冻结 构土。
按照碎石排列形态,冰冻结构土还可进一步 划分为石环、石圈、石多边形、石条等类型。一 般来说,在水平地面上发育石多边形或石环;在 平缓的凸坡上发育石圈;在较陡的斜坡上发育石 条。
冰冻结构土的形成是冰冻搅动锁产生的分选 作用的结果。其有两种形式:垂直分选和水平分 选。
7.1.2.2 冻土区地下水
冻土区地下水按其与永冻层的关系分为3种:
层上水、层间水、层下水。
(1)层上水 分布在活动层中的地下水,它以永冻层为隔
水底板,每年都发生一次溶化和冻结。层上水的 另一特性是具有季节承压性。当秋季冻结时,冻 结作用从上层开始,因此首先在上层形成一个隔 水顶板,从而使下层未冻结的水失去自由水面, 并且缩小了活动空间,在一定条件下,下层水就 会产生承压性。例如,在低地中,这种承压性就 表现得特别明显。在来年解冻以后,承压性就消 失了。
冰川的堆积作用按其性质条件的变化情况可 分为冰川堆积和冰水及冰湖堆积两大类。
7.3 冻融侵蚀及冰川侵蚀防治
7.3.1 防治原则 (1)统筹兼顾原则
(2)分类处理原则
对于冰川危害,多在下游灾害区采用各 种工程措施,拦截、排导,变水害为水利, 固定冰碛物不使其流失。
7.3.2 主要防治措施及其应用
7.3.2.1 冻胀危害的防治
我国冻土分布主要在东北北部山区、西 藏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地区,冻土面积约215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2.3%左右。
7.1.1.2 冻土厚度
多年冻土的厚度从高纬到低纬逐渐减薄,以 至完全消失。
多年冻土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方向延伸,不仅 厚度变薄,而且由连续的冻土带过渡到不连续的 冻土带。
多年冻土不连续带是由许多分散的冻土块 体组成,有人把这些分散的冻土块体称为岛状冻 土。
② 分凝冰 是通过聚冰作用在土层中形成的冰体。 ③ 裂隙冰 可分为并脉和冰楔两种。充填于岩土
裂隙中的冰叫冰脉。在多年冻土区,地表水周 期性注入裂隙中再冻结,使裂隙不断扩大并为 冰体填充,剖面成为楔状,称为冰楔。如图是 冰楔形成示意图。
7.1.2 冻土层中地下冰和地下水 7.1.2.1 地下冰
冻土内所含的冰称为地下冰。地下冰分为 构造冰、洞穴冰和埋藏冰3种类型。
中、低纬度的高山高原地区。多年冻土的
多年冻土的厚度虽然受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 但在同一纬度和同一海拔高度处的冻土厚度还有一 定差别,这和以下自然地理条件有关。
(1)构造冰 构造冰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它反映出
在土层的不同深度上冻结条件、水分补给条件 及土层本身的岩性和构造差异。
① 胶结冰 一般分布于土层的上部,由土层颗粒 间的孔隙水直接直接冻结而成。这种冰可以把 松散颗粒胶结起来形成坚硬的冰体,故称胶结 冰。
由于自然因素(如气 候转热,温差增大)或人 为的作用(如砍伐森林、 开辟荒地、修水库蓄水、 挖水沟、铲除草皮进行工 程建筑等),破坏了地面 上原有的保温层,使土层 中温度升高而致使地下冰 融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沿冻融界面移动或产生各 种负地貌过程,称为热融 作用。
热融作用分为热融滑 塌和热融沉陷两种。
现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选的地形条件, 把冰川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山岳冰川、大陆冰 川、高原冰川、山麓冰川。
(1)山岳冰川
山岳冰川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纬 和低纬地区。山岳冰川形态和所在的地形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根据冰川的形态和部位可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和山谷冰川 3种。
2)大陆冰川 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面积广、厚度大的一
冰蚀作用的产物:冰蚀谷、冰斗、 角峰与刃脊、冰溜面、条痕石、羊背石。
冰蚀谷
冰斗
角峰与刃脊
冰溜面
条痕石
羊背石
(二)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坠落冰面的风化物 一并冻结于冰体之中,像传送带一样将它带到 冰川的前端,称为冰川的搬运作用。
搬运方式:推移、载运。
(三)冰川堆积作用
冰川的堆积作用发生在它消融的时候,堆积 位置多半在雪线以下冰川的前端和大陆冰盖的边 缘地区,雪线以上冰川局部融化时,冰碛也可以 暂时堆积下来。
我国现代冰川覆盖面积约为5.7万平 方千米,主要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西北 高山地带。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代冰川分布 最多的地区,全部青藏高原及边缘山地的 现代冰川为94554平方千米,其中国境内 现代冰川占49%。
7.2.1.2 冰川类型
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积累到一定厚度并转化 成冰川冰后,如地面或冰面有一坡度,冰川冰就 会沿坡向下移动,形成各种冰川。
第七章 冻融侵蚀与冰川侵蚀
目录
7.1 冻融侵蚀 7.2 冰川侵蚀 7.3 冻融侵蚀及冰川侵蚀防治
7.1.1 冻土作用机制
7.1.1.1 冻土基本特征 冻土是指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下,含有冰的土
(岩)层。 而有些土层的温度很低,但没有冰的存在则
不能叫做冻土,只能叫低温寒土。
冻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冻融作用。
7.1.3 冻土地表类型
7.1.3.1 石海与石川 石海是冰冻风化作用的直接结果。
在平坦而排水较好的山顶或山坡上,经 冰冻风化形成的大小石块直接覆盖在基 岩面上,这种地形称为石海。
石川是在不太陡的山坡和凹地中, 大量的风化产物—巨砾块在重力的作用 下沿着下伏的湿润细粒土层表面整体的 或部分的向下滑动,这移动着的石块群 体称为石川或石河。
7.1.4.2 热融作用的负地貌过程
平坦地表因地下冰的融化而产生各种负地 貌。称为热融沉陷。随着冰冻层的融化,冰冻 层以上的土层也要随之而产生塌陷。这种沉陷 作用所形成的地形称为热融地形。
由热融沉陷形成的地貌有沉陷漏斗、洼地、 沉陷盆地等。
7.2 冰川侵蚀
7.2.1.1 冰川分布
现在世界上冰川覆盖面积约为1550万 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10%左右,总体 积约为2600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高山 和南极、北极地带。
冻土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 下层才是常年(多年)不化的永冻层。活动层在夏 季融化后称为季融层,在冬季冻结后称为季冻层。
上层土的冻结膨胀,就会对下面还未 冻结的含水土层施加压力,使未冻结层在 刚性的永冻层上面发生塑性流动而产生揉 皱变形,这种现象称为冻融搅动构造(如 图)
世界上的冻土总面积约为3500万平方 千米,占地球大陆面积的25%。
融冻泥流作用可以形成多种地貌形态,最典 型的是泥流阶地。
7.1.3.4 冻胀丘与冰丘
下部未冻结的岩土和地下水就会从冻结压力大的地方向 压力小的的地方集中,结果就会在冻结深度小的地方把地面 鼓起来形成丘状地形称为冻胀丘。
冰丘是溢出到河湖水面、雪面、地面的地表 水或地下水经冻结而成的丘状冰体。
7.1.4 热融作用 7.1.4.1 冻融界面的热融机理
7.3.2.4 冰川湖溃决洪水防治
冰川溃决洪水的主要防治措施有:加强 河道工程建设。如加强坡岸的防护、提高河 道的设计标准等等水利工程措施;进行水位 的观测和预警;加强水库调节能力;加强居 民区、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的防护措施。如 护村坝、护场坝等等。
7.3.2.5 雪崩工程治理
适合我国雪崩防治的工程类型可分为 防、稳、导、缓、阻等主要类型。包括: 防止雪崩源头风吹雪措施 稳定山坡积雪措施 导雪工程措施 缓冲阻止雪崩措施
基土换填 基土强夯 防渗隔水与排水 保温
7.3.2.2 冰椎与冻胀丘的整治
开挖冻结沟 修建截水墙 修建保温排水渗沟 抽水形成降位漏斗
7.3.2.3 热融危害防治
防治热融危害的各类措施,其基本出 发点是尽量避免扰动厚层地下冰和融沉性较 强的多年冻土。包括填方、热桩。
7.2.2 冰川运动
冰川运动速度比河流水流流速要小得多, 一年只前进数十米至数百米。即使有一些突然 性的快速运动冰川,运动速度也不及河流水流 速度。
山谷冰川的运动
7.2.3 冰川侵蚀过程
(一)冰川侵蚀作用
拔蚀作用:在冰川运动的过程中冰 体将与其冻结在一起的冰床基岩拔起并 带走的过程。
磨蚀作用: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 的岩块在运动中,像锉刀一样不断研磨 和刮削谷地及两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 时被磨损的过程。
(2)层间水 永冻层中个别融层和融道中的地下水,它在
永冻层中的连续运动是使其保持液态的主要原因。 层间水可以看作是层上水与层下水的联系纽带。
(3)层下水 层下水是位于永冻层以下不冻层中的地下水,
它们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承压性。
由于温度周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 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 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这一 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冻融作用是寒冷气候条 件下特有的外营力作用。它使岩石遭受破坏,松 散沉积物受到分选和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 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表类型。
THE END THANK YOU !
种冰川。它不受下伏地形影响。如冰川表面中心形状凸起似 盾状,叫冰盾。还有一种规模更大的、表面有起伏的大陆冰 体,叫冰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