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地形图的判读示范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示范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和坡度陡缓;2.了解绘制等高线的方法;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等高线的一般特点,明确等高线形态、分布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2.在等高线图学会识别山脊、山谷等山体的不同部位;3.学会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五种基本地形。

难点:1.在等高线图上判定各种地形类型;2.山脊线、山谷线和陡崖的判定。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本节课相关视频、图片等,PPT。

相关资源素材库中【课程引入】地形与地形图视频;素材库中【地理地图】地面高度的计算图;素材库中【地理地图】等高线动画;素材库中【知识解析】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PPT等。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多媒体展示不同的地表地貌图。

导语: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回答:略。

板书: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新知讲解】一、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

承转: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1.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多媒体出示“地面高度的计算”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问题下列问题:(1)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2)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学生回答:海拔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是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教师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定义及特点教学难点: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导入]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

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

(见或内容如下)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不同点相同点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或内容如下)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A2186米B米9882米D米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或内容如下)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地形图的判读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3)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2.过程与方法。

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

【教学准备】山体模型、实体。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师:展示中国地形图,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原因?1.海拔和相对高度。

生:学生读图讨论说出8844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

师:展示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模型,请同学们观察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生: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个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2.了解什么是等高线,学会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3.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海拔的高低。

师:展示等高线的绘制。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生:学生讨论说出只要读出地面各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个地点的高低。

师:引导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并与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坡度的陡缓与等高分布疏密的关系,教师展示结论。

4.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判断坡度的陡缓。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5.不同地形部位的判读。

生: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点:等高线凸向低处表示山脊,等高线凸向高处表示山谷;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悬崖。

2.2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课件(人教版2024)

2.2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课件(人教版2024)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二)综合思维目标1.为学生创设“用”的情景,让学生在“用”中学地图,在知识的构建中体验知识的价值。

(三)地理实践目标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将地形图中的地形类型与实际地形加以对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重点和难点1.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三、教材设计思路在学会阅读地图的基础上,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这节教材的设计思路和上一节相同,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这一节讲述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习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本节内容与上一节内容紧密联系,旨在共同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从学生能力上看,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想一想: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承转)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讲授新课】议一议:何帅同学地图上查了三清山的最高峰有1820米,但当他来到山脚下时,感觉并没有那么高,你知道为什么吗?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这里就涉及两个高度标准:海拔和相对高度。

学生活动一:对比海拔和相对高度。

方法引导:阅读图2.9和课本P32。

问题引领:1.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2.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讲述: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三清山的最高峰1820米);相对高度是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何帅所在位置和最高峰的垂直距离)。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结构;2.能够正确把握地形图上的地形特征和地貌结构;3.学会分析地形图上的地貌性质和地貌演化过程;4.提高掌握地形图的解析能力和测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地形图的判读既是地形学的重点,又是地理学和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能够准确识别并描述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2.认识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3.提高测量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地形图是用国际符号制图法,按照规定比例绘制的地面形态图。

2.地形图的结构在地形图上,按照规定比例绘制了地面形态、河流网络、山地、边坡和地质构造等不同地形特征,这些特征都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表示。

3.识别和描述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图案、颜色、及地势等信息,来确定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如河流网、河流、湖泊、丘陵、山地、平原等。

4.认识与掌握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地形图上的地貌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

5.提高测量能力地形图上的距离和高度都是以比例的形式表示的。

因此,为了能够测量地形图上的距离和高度,我们需要掌握比例尺和高程图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示范讲解、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解析和测量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学生的测试表现在本节课程结束后,学生将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表现评判其识别和描述地图上地质要素的能力、认识与掌握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以及提高测量能力等方面。

2.学生的评分学生在完成测试后,老师将针对其测试分数进行评分。

同时,老师也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解析和测量能力等因素,来评估学生的整体表现和学习效果。

六、教学素材1.地形图(包括区域地形图和详图)2.比例尺和高程图3.测量工具(包括尺子、放大镜等)4.相关教材(地理学、地质学和地形学等教材)七、参考文献1. 《地理学导论》2. 《地貌学简史》3. 《地质学基础》4. 《地形学:从过去到现在与变化》5. 《地形学教程》八、教学总结本节课程主要是介绍了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同时,还介绍了识别和描述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认识与掌握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以及提高测量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篇: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基本概念。

(2)学会从地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及地势的高低起伏。

(3)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课件展示: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但是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一)自学学生自读课本,结合图1.27和图1.28自学下面两段文字,理解以下几个概念:①海拔;②相对高度;③等高线;④等深线(二)、海拔和相对高度(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一、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培养阅读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盆地、鞍部、山脊、山谷等基本地形,并掌握读图析图的的基本技巧。

(3)通过等高线地形图了解基本的地形,能在日常的生活中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出一些基本地形类型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特点。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三、教学方法:实践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程引入: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一起进行了本节课的课前准备活动,大家用橡皮泥做出了一些基本的地形,来展示一下我们自己的成果。

好,大家做的都不错。

那我们上节课还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以及山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和特点,下边呢,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

(出示海拔和相对高度地图)从图中我们知道了甲乙两地的海拔,就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请大家快速的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

(出示山体各个部位的景观图)这里中间高两边低的凸起部分表示什么呢?山脊。

与它相反,中间低两边高的是?山谷。

山的最高处是?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是?鞍部?那这里呢?陡崖?这幅景观图形象直观的给我们展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但是如果要我们绘制这样一幅地图难度是很大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化的工具来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那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那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呢?不同的山体部位怎么样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1、什么是等高线?2、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转承过渡:我们知道了等高线,也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是什么,那等高线地形图是从何而来的呢?看等高线地形图原理的flash,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由来。

动手做:大家将我们手中做成地形的橡皮泥按照相等的距离用小刀割开,会得到一个剖面,将这个剖面贴在一张白纸上,用笔沿边缘画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变化,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含义和特征;3、理解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变化,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难点:理解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和六种山体部位的特征,掌握其判读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海拔、相对高度、陆地基本地形类型1、海拔与相对高度2、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2)等高距(3)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3、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1)五种基本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判读方法(2)六种山体部位: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判读方法4、地形剖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活动2【讲授】教师精讲考点学生各个击破考点1 海拔与相对高度1、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又叫绝对高度。

2、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非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单位都采用米)。

3、世界海拔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 (中尼边境线上);海拔最低点是:死海。

中国海拔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海拔最低点是:吐鲁番盆地。

考点2 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样的线叫等高线。

2、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之差。

3、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

考点3 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1、五种基本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判读方法(可以从海拔和相对高度等进行区别)如下:山地:500米以上,高度和起伏变化很大;高原:500米以上,外围较陡,内部(顶部)起伏和缓;丘陵:500米以下,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下;平原:200米以下,起伏很小,宽广平坦;盆地: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区。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案名称:地形图的判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地形图的解读方法。

3.能够根据地形图判断出对应的地貌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入活动(5分钟)1.展示一幅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并询问学生对地形图的了解程度。

2.引导讨论,让学生说出地形图中可能包含的信息和特点。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地形图的定义和特点:地形图是以等高线、阴影和颜色渐变等方式表示地表地貌的地图,可以反映出山脉、平原、河流等地貌特征。

2.讲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等高线、阴影和颜色渐变。

3.示范解读地形图的方法:观察等高线的距离、形状、分布情况,以及阴影和颜色的变化,来推断地貌特征。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发放地形图的练习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查看地形图,并根据地形图回答问题。

2.指导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等高线,理解等高线之间的间距代表的高度变化;观察阴影和颜色的变化,推测出地形的起伏和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图上的特征,比如山脉、河流、平原等,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对地形图的解读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2.梳理出地形图解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总结地形图与实际地形的关系,以及地形图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让学生尝试使用其他地形图解读工具,如地形图软件、地形模型等,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和应用。

2.组织学生前往户外进行地形图实地解读,提高实践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地形图解读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地形图,写出地貌特征的判断和解读,并提供相关理由。

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自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听讲和接受知识。

2.可以通过展示多个不同地区的地形图,让学生对地貌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3.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增加实地解读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地形图的判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标志物;2.掌握地形图的常见符号及其含义;3.通过练习判断地形图来提高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标志物;2.地形图的常见符号及其含义。

三、教学难点通过练习判断地形图来提高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出示一幅地形图,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地图,以及地形图和其他地图的区别。

引导学生探讨地形图的特点。

2.讲授(1)教师向学生讲解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地形图是描绘地球表面地势高低,地貌特征及水系等地理实体分布的地图。

它是通过使用一系列标志物和符号来表示自然地理要素。

(2)教师向学生展示地形图上常见的符号,并解释其含义。

如:山、河、湖、洞穴等。

(3)教师通过示范,向学生讲解如何判断地形图上的要素。

比如:通过颜色判断地势高低,通过线的形状判断河流的宽窄等。

3.示范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地形图,并向学生示范如何判断地势高低、河流宽窄等要素。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志物,学习如何通过符号判断地形特征。

4.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练习,每个小组分发一套地形图题目。

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上的标志物和符号,判断地势高低、河流宽窄等要素。

(2)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进行纠错和指导。

(3)随机抽查学生回答问题,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5.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地形图的特点和判断方法,重点强调地形图的使用场景和应用价值。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整理地形图的判断方法和常见符号,写一份小结。

五、教学反思地形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工具,通过判断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地形特征和地理要素的分布。

本节课通过导入、讲授、示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

然而,实践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志物和符号,帮助他们建立起准确判断的直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的一节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地图的阅读和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耐心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地图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地形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地形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地形图的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形图、地形图判读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形图、地形图判读的相关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地形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幅地形图,向学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如山峰、山谷、高原、平原等。

【精】《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精】《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明主要地形类型及特征。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并判读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2.通过用彩笔涂色,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

3.通过绘制、分析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学会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与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展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的景观图片)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二、新课讲解(一)等高线地形图1.读图1.35 地面高度的计算(导学):知道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讲解):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读图1.36 等高线示意(导学):明确等高线定义、特征和等高距,了解等深线。

(讲解):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特征: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距: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动画页: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3.判断坡度的陡缓(导学):根据山地实体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

地形图的判读课程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课程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形图的比例尺、图例和方向等基础知识。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道路等。

3. 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上的等高线、高程标记等要素,分析地形的起伏和坡度变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工具,如放大镜、直尺等,进行地形图的测量和计算。

2. 学生能够通过地形图上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地形分析和空间定位。

3.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境,运用地形图解决地理问题,如规划路线、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欲望。

2. 学生通过地形图的判读,增强空间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学习地形图的应用,认识到地理信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地形图的识别、分析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空间想象力,但对地形图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尚需引导和锻炼。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将地形图知识内化为实用的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能够达成预设的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地形图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地形图的比例尺、图例和方向- 地形图的投影与制图原理2. 地形图的要素识别:- 等高线、高程标记的判读与应用- 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的识别- 道路、居民地、植被等地物的判断3. 地形图的应用技巧:- 使用地图工具进行地形图的测量与计算- 地形分析与空间定位- 实际情境下的地形图应用,如规划路线、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引入地形图的概念,介绍地形图的作用和分类- 讲解地形图的比例尺、图例和方向,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图第二课时:地形图的要素识别- 指导学生识别等高线、高程标记,了解地形起伏和坡度变化- 分析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进行地形图的解读第三课时:地形图的应用技巧- 介绍地图工具的使用,进行地形图的测量与计算- 结合实际情境,运用地形图解决地理问题,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内容参照课本相关章节,确保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符合,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判读地形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地形图符号的理解、海拔和坡度的计算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提高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学会正确使用地形图;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问题;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素材,如地形图、实际案例等;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判读方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如登山、探险等活动,引入地形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并讲解这些要素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个典型地形图,让学生独立判读,并讲解判断过程。

教师点评学生的判读结果,总结判读方法。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能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3.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4.能够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2.举例说明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1.组织调查本地区地形特点及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2.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生活、经济的关系。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观察法、演示法等。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教材,查找相关资料;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课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

但是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

二、新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最近,近郊旅游升温,小A同学准备随家人去涪陵北山坪游玩。

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涪陵地形图。

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一)读地图上的高度教师: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都是1000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电脑出示动画:地面高度的测量。

学生观察比较:地面高度的测量有几种方法?它们的测法有什么不同?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闯关题(第一关):甲山的海拔为米,丁山的海拔为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米。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二)绘制等高线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海南师范大学周末流动学院团队吴多仿
一、本节课程内容对应的地理课程标准分析:
新课标:“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的地形模型绘制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

二、教材分析:
这节课教材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三个部分,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地形图的判读》一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获取知识——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

教学过程为了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着从“立体——平面”的思路,尽量从感性(利用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入手,用问题引导,再以PPT演示,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地形图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与策略预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利用用泡沫塑料软垫制作出山体的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从而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发现并能够总结出不同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将这节课推向高潮,同时学生们还能够用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可以说本节的教学环节是:问题引出----动手实践----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学会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方法;知道等高线的概念;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部位名称等。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

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部位名称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六、教具准备:PPT课件,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
七、教学时数: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创设情境,在优美的图片中,教师充满激情的导入“地球上有层峦叠嶂、延绵起伏、挺拔俊美的山脉;有坦荡的高原;有沃野千里、一望无际的平原;有微微隆起、秀美的丘陵等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将千姿百态的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就是地形图,本节课就让我们师生共同探讨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并掌握读等高线地形图解读的方法。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二)明确原理,夯实基础
(出示)“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文字及下图,读下图回答:甲点的海拔米;乙点的海拔米;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是米。

承转: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他们都是立体的,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怎样将立体的各种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呢?
出示模型,让学生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

(三)动手操作,实战演练
活动要求:
让学生根据教材P26“活动”要求,利用所提供的等高线模型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图。

①观察等高线模型和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②思考回答P26“活动”1、2、3题。

(教师深入到学生里,和学生们一起研讨,进行指导。

场面相当热闹,就这样,原本枯燥难懂的一堂课被盘活了,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各地形部位和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

)(四)总结提升
利用多媒体软件的优势,动画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总结归纳:山顶、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

九、板书:
地形图的判读
一、教材梳理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距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形部位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归纳与总结能力,及时梳理本节知识结构,不断反思自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五)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练习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机械回顾,而是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习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思维想象力,提高学习能力。

十、教学反思……
2014年10月29日
十、教学反思
作为老教师的我,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永葆青春,其突破点就是改变教学方式。

我以《地形图的判读》为例,谈谈如何让初中地理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地形图的判读》是《地图》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何在教学中既讲清概念,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形成一个结构完善的整体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氛围,通过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制作出山体的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从而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发现并能够总结出不同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将这节课推向高潮。

1.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让学生“想动”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让地理课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我觉得导语的设计不可小觑。

所以我优美的图片并充满激情的导语,可在最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整个课堂洋溢着盎然的生机,弥漫着动人的芬芳,让本来枯燥的地理课也可以变成求知的天堂。

2.明确原理,夯实基础,让学生“真动”
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和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教师提示学生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

然后延伸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的能力。

3. 动手操作,实战演练,让学生“乐动”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利用自制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

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运用等高线地形模型,结合课件演示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

让学生自己发现,让学生总结,多给学生创造机会,通过学习的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哪里容易形成河流?在山区下大雨时能不能往山谷部位跑?”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看着同学们兴奋的神情,我心潮澎湃,教师为他们创设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走进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

看得出他们脑袋里并不是“装满”知识后才开始活动的,而是通过活动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变得丰富而深刻。

学生的兴趣活动则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延伸。

4.讲生活化的地理,让学生“愿动”
讲生活化的地理,尽量使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

如在本节课让学生用自己的拳头做地形模型和画等高线等活动,及在“内化知识,拓展延伸”环节中,搭帐篷宿营地和攀岩活动地点的选择。

从身边、从教室、从与每个学生相关联的事情讲起,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因生活化的知识实用性很强,学生认为学了有用,也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综上所述:要想让自己的课堂永葆青春,必须要改变教学方式,解放学生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学生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学生们的嘴,让他们随意的唱和说,让学生在地理课上动起来,让地理课堂活起来,使学生们乐于其中,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达到真正的高效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