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海南师范大学周末流动学院团队吴多仿

一、本节课程内容对应的地理课程标准分析:

新课标:“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的地形模型绘制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

二、教材分析:

这节课教材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三个部分,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地形图的判读》一节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获取知识——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为了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着从“立体——平面”的思路,尽量从感性(利用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入手,用问题引导,再以PPT演示,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地形图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与策略预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利用用泡沫塑料软垫制作出山体的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从而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发现并能够总结出不同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将这节课推向高潮,同时学生们还能够用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可以说本节的教学环节是:问题引出----动手实践----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学会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方法;知道等高线的概念;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部位名称等。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部位名称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六、教具准备:PPT课件,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

七、教学时数: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创设情境,在优美的图片中,教师充满激情的导入“地球上有层峦叠嶂、延绵起伏、挺拔俊美的山脉;有坦荡的高原;有沃野千里、一望无际的平原;有微微隆起、秀美的丘陵等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将千姿百态的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就是地形图,本节课就让我们师生共同探讨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并掌握读等高线地形图解读的方法。”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二)明确原理,夯实基础

(出示)“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等文字及下图,读下图回答:甲点的海拔米;乙点的海拔米;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是米。

承转: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他们都是立体的,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怎样将立体的各种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呢?

出示模型,让学生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

(三)动手操作,实战演练

活动要求:

让学生根据教材P26“活动”要求,利用所提供的等高线模型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图。①观察等高线模型和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②思考回答P26“活动”1、2、3题。(教师深入到学生里,和学生们一起研讨,进行指导。场面相当热闹,就这样,原本枯燥难懂的一堂课被盘活了,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各地形部位和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四)总结提升

利用多媒体软件的优势,动画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总结归纳:山顶、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

九、板书:

地形图的判读

一、教材梳理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距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形部位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归纳与总结能力,及时梳理本节知识结构,不断反思自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五)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练习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机械回顾,而是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习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思维想象力,提高学习能力。

十、教学反思……

2014年10月29日

十、教学反思

作为老教师的我,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永葆青春,其突破点就是改变教学方式。我以《地形图的判读》为例,谈谈如何让初中地理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地形图的判读》是《地图》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既讲清概念,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形成一个结构完善的整体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氛围,通过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制作出山体的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从而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发现并能够总结出不同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将这节课推向高潮。

1.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让学生“想动”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让地理课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我觉得导语的设计不可小觑。所以我优美的图片并充满激情的导语,可在最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整个课堂洋溢着盎然的生机,弥漫着动人的芬芳,让本来枯燥的地理课也可以变成求知的天堂。

2.明确原理,夯实基础,让学生“真动”

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和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教师提示学生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然后延伸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的能力。

3. 动手操作,实战演练,让学生“乐动”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利用自制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运用等高线地形模型,结合课件演示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让学生总结,多给学生创造机会,通过学习的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哪里容易形成河流?在山区下大雨时能不能往山谷部位跑?”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看着同学们兴奋的神情,我心潮澎湃,教师为他们创设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走进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看得出他们脑袋里并不是“装满”知识后才开始活动的,而是通过活动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变得丰富而深刻。学生的兴趣活动则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延伸。

4.讲生活化的地理,让学生“愿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