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地形图的判读示范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示范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和坡度陡缓;2.了解绘制等高线的方法;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等高线的一般特点,明确等高线形态、分布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2.在等高线图学会识别山脊、山谷等山体的不同部位;3.学会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五种基本地形。

难点:1.在等高线图上判定各种地形类型;2.山脊线、山谷线和陡崖的判定。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本节课相关视频、图片等,PPT。

相关资源素材库中【课程引入】地形与地形图视频;素材库中【地理地图】地面高度的计算图;素材库中【地理地图】等高线动画;素材库中【知识解析】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PPT等。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多媒体展示不同的地表地貌图。

导语: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回答:略。

板书: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新知讲解】一、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

承转: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1.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多媒体出示“地面高度的计算”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问题下列问题:(1)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2)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学生回答:海拔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是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教师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定义及特点教学难点: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导入]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

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

(见或内容如下)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不同点相同点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或内容如下)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A2186米B米9882米D米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或内容如下)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2.2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课件(人教版2024)

2.2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课件(人教版2024)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二)综合思维目标1.为学生创设“用”的情景,让学生在“用”中学地图,在知识的构建中体验知识的价值。

(三)地理实践目标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将地形图中的地形类型与实际地形加以对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重点和难点1.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三、教材设计思路在学会阅读地图的基础上,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这节教材的设计思路和上一节相同,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这一节讲述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习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本节内容与上一节内容紧密联系,旨在共同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从学生能力上看,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想一想: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承转)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讲授新课】议一议:何帅同学地图上查了三清山的最高峰有1820米,但当他来到山脚下时,感觉并没有那么高,你知道为什么吗?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这里就涉及两个高度标准:海拔和相对高度。

学生活动一:对比海拔和相对高度。

方法引导:阅读图2.9和课本P32。

问题引领:1.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2.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讲述: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三清山的最高峰1820米);相对高度是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何帅所在位置和最高峰的垂直距离)。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结构;2.能够正确把握地形图上的地形特征和地貌结构;3.学会分析地形图上的地貌性质和地貌演化过程;4.提高掌握地形图的解析能力和测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地形图的判读既是地形学的重点,又是地理学和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能够准确识别并描述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2.认识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3.提高测量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地形图是用国际符号制图法,按照规定比例绘制的地面形态图。

2.地形图的结构在地形图上,按照规定比例绘制了地面形态、河流网络、山地、边坡和地质构造等不同地形特征,这些特征都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表示。

3.识别和描述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图案、颜色、及地势等信息,来确定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如河流网、河流、湖泊、丘陵、山地、平原等。

4.认识与掌握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地形图上的地貌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

5.提高测量能力地形图上的距离和高度都是以比例的形式表示的。

因此,为了能够测量地形图上的距离和高度,我们需要掌握比例尺和高程图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示范讲解、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解析和测量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学生的测试表现在本节课程结束后,学生将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表现评判其识别和描述地图上地质要素的能力、认识与掌握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以及提高测量能力等方面。

2.学生的评分学生在完成测试后,老师将针对其测试分数进行评分。

同时,老师也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解析和测量能力等因素,来评估学生的整体表现和学习效果。

六、教学素材1.地形图(包括区域地形图和详图)2.比例尺和高程图3.测量工具(包括尺子、放大镜等)4.相关教材(地理学、地质学和地形学等教材)七、参考文献1. 《地理学导论》2. 《地貌学简史》3. 《地质学基础》4. 《地形学:从过去到现在与变化》5. 《地形学教程》八、教学总结本节课程主要是介绍了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同时,还介绍了识别和描述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认识与掌握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以及提高测量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2.2+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

2.2+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要求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初步建立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对应关系的认知,形成空间概念,为学生后续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观察和阅读有关区域的地形图打下基础。

内容要点说明【等高线地形图】1.教材图2.9是教材图2.10中三维地形模型的一个剖面,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计算海拔的参考基点是海平面。

这个海平面相当于标尺中的0刻度。

相对高度是某一个地点相对另一个地点的海拔差。

2.教材图2.10通过三维地形模型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对比,帮助学生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地形起伏状况,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教材设置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的“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读不同地形部位及坡度陡缓。

3.为帮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测绘过程,教材设置了“思与学”栏目。

在实际测量时,选择的测量点的海拔数值不可能正好是选用的等高线上的数值,甚至都不可能是整数。

为了让问题简单化,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图2.11中测量点的海拔数值采用了整数。

依据已测点的海拔估算其他未测点的海拔,是绘制等高线的重要步骤。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新课导入【展示】南京市遥感影像图。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南京市最著名的山地名称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观察南京市遥感影像图,了解南京市主要山地的名称及其空间分布,说出南京市最著名的山地名称及理由。

【过渡】南京北、东、南三面低山环绕,西面是长江天堑,山环水抱,龙盘虎踞,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在南京群山之中,紫金山为群山之首,它是南京海拔最高的山,历史悠久,风景名胜荟萃。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篇: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基本概念。

(2)学会从地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及地势的高低起伏。

(3)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课件展示: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但是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一)自学学生自读课本,结合图1.27和图1.28自学下面两段文字,理解以下几个概念:①海拔;②相对高度;③等高线;④等深线(二)、海拔和相对高度(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第二章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授课内容《地形图的判读》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授课内容新授课授课时间45分钟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

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课标解读行为条件为“运用地图”通过地理工具,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说出别”“识别”行为动词要求到达知识的了解程度。

内容拆分:一方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如何表示地形。

;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地形图识别基本地形。

教材分析教材体系本节内容位于初中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内容。

教材结构教材内容是在第一节地图学习之后分支地形图的在内容上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其中等高线地形图是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

学情分析地理兴趣地形图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地理表现形式,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色彩丰富、标注清晰的地图。

地理知识初一学生在学习地形图阅读之前,可能对地理知识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地理空间的概念、地理要素的分布等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少。

地理能力初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注意到周围环境中的一些细节。

但在观察地形图时,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有针对性的观察能力,学会从地图中提取关键信息。

教学目标1.通过地理模型,认识理解海拔、等高线的概念2.通过分析地形图上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特征,理解地形起伏与等高线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培养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了解等高线绘制过程,感悟地理工作人员的艰辛,培养对地理工作人员其崇敬之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地形图中判别基本地形。

教学难点在地形图中判别基本地形。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地理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邢台郭守敬纪念馆内部照片提问为什么要郭守敬建纪念馆。

并且有一些小学还因此为命名。

教师补充:没错,郭守敬的确是邢台的。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第1篇:《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3.会在地形图上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观察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前面学习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展示图片),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课题展示)(设问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过程〖会读地图上的高度〗(图片展示)——地图上的高度(学生观察体会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差异),然后计算珠穆拉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的相对高度(图片展示),再次明确两个概念。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等高线示意图〗(学生自学)——读P16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动画展示)——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同时提高学习兴趣)(这里还要注意两个概念:等高线和等高距,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己总结归纳,再加以训练)〖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第一部分:坡度陡缓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这里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快速回答,增强学习自信)进一步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第二部分: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图片展示)——出示山体不同部位的素描图,形成感性的认识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地形图的判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标志物;2.掌握地形图的常见符号及其含义;3.通过练习判断地形图来提高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标志物;2.地形图的常见符号及其含义。

三、教学难点通过练习判断地形图来提高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出示一幅地形图,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地图,以及地形图和其他地图的区别。

引导学生探讨地形图的特点。

2.讲授(1)教师向学生讲解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地形图是描绘地球表面地势高低,地貌特征及水系等地理实体分布的地图。

它是通过使用一系列标志物和符号来表示自然地理要素。

(2)教师向学生展示地形图上常见的符号,并解释其含义。

如:山、河、湖、洞穴等。

(3)教师通过示范,向学生讲解如何判断地形图上的要素。

比如:通过颜色判断地势高低,通过线的形状判断河流的宽窄等。

3.示范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地形图,并向学生示范如何判断地势高低、河流宽窄等要素。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志物,学习如何通过符号判断地形特征。

4.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练习,每个小组分发一套地形图题目。

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上的标志物和符号,判断地势高低、河流宽窄等要素。

(2)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进行纠错和指导。

(3)随机抽查学生回答问题,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5.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地形图的特点和判断方法,重点强调地形图的使用场景和应用价值。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整理地形图的判断方法和常见符号,写一份小结。

五、教学反思地形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工具,通过判断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地形特征和地理要素的分布。

本节课通过导入、讲授、示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

然而,实践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志物和符号,帮助他们建立起准确判断的直觉。

教学设计10:1.4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10:1.4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3.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教学方法】探究讨论、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南京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

你觉得他们应该随身携带的物品有什么?(地图)还记得我们做过的题目野外旅行一般用什么地图?(地形图)很好,人们最常用的两种地形图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图。

那这两种地图怎么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么去阅读地形图。

一、会读地图上的高度【探究活动一】什么是海拔? 什么是相对高度?课件展示:师:阅读书本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探究活动二】什么是等高线呢?什么是等深线?课件展示:(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师:等高线——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二、绘制等高线【探究活动三】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课件展示: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学生交流感悟心得。

师: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形图的判读》,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为学习地理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但地形图的判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地形图在地理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形图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地形图的判读,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形图、地图册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形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地形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发现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如等高线、陡缓坡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精】《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精】《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明主要地形类型及特征。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并判读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2.通过用彩笔涂色,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

3.通过绘制、分析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学会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与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展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的景观图片)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二、新课讲解(一)等高线地形图1.读图1.35 地面高度的计算(导学):知道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讲解):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读图1.36 等高线示意(导学):明确等高线定义、特征和等高距,了解等深线。

(讲解):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特征: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距: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动画页: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3.判断坡度的陡缓(导学):根据山地实体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

地形图的判读课程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课程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形图的比例尺、图例和方向等基础知识。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道路等。

3. 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上的等高线、高程标记等要素,分析地形的起伏和坡度变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工具,如放大镜、直尺等,进行地形图的测量和计算。

2. 学生能够通过地形图上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地形分析和空间定位。

3.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境,运用地形图解决地理问题,如规划路线、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欲望。

2. 学生通过地形图的判读,增强空间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学习地形图的应用,认识到地理信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地形图的识别、分析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空间想象力,但对地形图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尚需引导和锻炼。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将地形图知识内化为实用的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能够达成预设的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地形图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地形图的比例尺、图例和方向- 地形图的投影与制图原理2. 地形图的要素识别:- 等高线、高程标记的判读与应用- 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的识别- 道路、居民地、植被等地物的判断3. 地形图的应用技巧:- 使用地图工具进行地形图的测量与计算- 地形分析与空间定位- 实际情境下的地形图应用,如规划路线、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引入地形图的概念,介绍地形图的作用和分类- 讲解地形图的比例尺、图例和方向,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图第二课时:地形图的要素识别- 指导学生识别等高线、高程标记,了解地形起伏和坡度变化- 分析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进行地形图的解读第三课时:地形图的应用技巧- 介绍地图工具的使用,进行地形图的测量与计算- 结合实际情境,运用地形图解决地理问题,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内容参照课本相关章节,确保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符合,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判读地形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地形图符号的理解、海拔和坡度的计算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提高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学会正确使用地形图;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问题;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素材,如地形图、实际案例等;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判读方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如登山、探险等活动,引入地形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并讲解这些要素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个典型地形图,让学生独立判读,并讲解判断过程。

教师点评学生的判读结果,总结判读方法。

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设计-whsdja教案-初一上册地理

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设计-whsdja教案-初一上册地理
2. 比例尺的作用是什么?
A. 表示地形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B. 表示地形图上的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例关系
C. 表示地形图上的体积与实际体积的比例关系
3. 地表形态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A. 符号、线条、颜色
B. 符号、线条、文字
C. 符号、线条、图形
判断题:
1. 细介绍地形图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地形图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形图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地形图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地形图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逻辑关系
①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与组成部分:
- 地形图:地表地形特征的图件,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基础数据。
- 组成部分:图例、比例尺、坐标系、地形符号、注记等。
② 比例尺的识别与应用:
- 比例尺:地形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 识别:学会识别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
- 应用:掌握比例尺的换算方法,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基于学生的层次差异、知识能力素质和行为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那些对地图知识较熟悉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和深度,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地形图判读练习;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则需要从基本概念和判读方法入手,逐步建立起他们的信心。同时,我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⑤ 地形图的实际应用:
- 应用领域:地形图在军事、地理勘探、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四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构成、地形图的符号、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资料,如地形图、地形图符号说明等。

2.准备案例地图,用于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准备小组合作任务,如地形图判读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图是什么地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如等高线、陡缓坡、山顶、山脊等。

通过PPT展示地形图符号的图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内互相交换练习题,互相检查判读结果。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如何阅读和判读地形图。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掌握地形图的符号表示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学生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形图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掌握地形图的符号表示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构成要素,地形图的符号表示方法,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2.教学难点:地形图的符号表示方法,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的图片和案例,用于展示和教学。

2.准备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参考。

3.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看过地形图吗?你们知道地形图是什么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山东省初中地理优质课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课题:第三节《地形图》
******
联系电话:135****8896
工作单位: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中学
《地形图》教学设计
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中学高胜滨
■学习目标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估算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峰、山脊、山谷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4.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践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些优美的自然风光。

可见地表形态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塑造了我们美丽的星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今天就让我们学看地形图,来揭开世界地形的神秘面纱。

二、讲授新课(小组合作,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引语: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爬到玉皇顶,你会看到石碑上写着泰山极顶1545米,但是某兴趣小组的测量结果却不足1400米,你认为这是怎么回事呢?
1、解惑释疑——认识地面高度
首先让学生试着解释疑惑,(对,可能是测量的标准不一样)
(预设:让学生直接来解释。

预习很充分。

直接估算海拔、相对高度。

说区别,认识海平面)
下面就让我们解惑释疑,自学课本33页,完成下列2个问题。

我国对于海平面是如何规定的呢?。

学生回答问题。

1545米是指泰山的哪一种高度?1400米是指哪一种高度。

)(解释得非常到位)
是不是地球上所有地点都在海平面以上呢?那这两个地点的相对高度你会计算吗?出示死海、珠峰,谁来试一下?(很速度)
承接:地表高低起伏差异很大,这种差异通常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来表示。

怎样把地表
的这种高低起伏表示在平面地图上呢?我们就一起去揭开这个秘密。

2、揭示秘密——立体模型到平面图的转化
我们先在山上找出各点,高度都具有什么特点?对,高度相等?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这种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就叫等高线。

(下一条等高线你想标注多少米,为什么?)我们把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等高距,在同一幅图中,等高距相等。

山体的立体模型就这样转化到了平面地图上,(注意海拔的单位通常为米。

)仔细观察,等高线的数值大小与海拔高低有什么关系?(你的观察力太强了)
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当然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每一幅等高线地形图都是通过测绘人员实地测量绘制而成)
承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仅可以看出地表高低起伏,它还能帮助我们认识山地的不同部位。

大家在爬山的过程中,有没有留意过这些部位?爬过山的同学举一下手。

3、你来猜猜——读图识部位
根据你的直观感受,猜一猜字母所代表的山地部位名称。

(爬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种危险的地方啊)(如果高度合适的话)这里很适合进行攀岩运动。

如果有流水的话,会形成瀑布。

山脊像房屋的屋脊。

)(这位同学平时很善于观察,值得我们学习)
观察山体模型,教师指部位,让学生共同识别部位名称。

你能识别出你手中山体模型中的不同部位吗?指一指,说一说。

承接:这些山地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各有什么样的形态特征呢?
4、共同动手——绘图标部位
下面我们就来动手画一画等高线地形图。

磨刀不误砍柴工,先听要求。

教师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强调绘制要求及步骤,小组合作完成绘制任务,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5、成果展示——读图识特点
各小组观察并交流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各有什么特点?推荐一名代表来描述。

(哪个小组画的最好啊?我们来展示一下)
(1)山峰:(形状和数值)等高线呈闭合曲线,中间高四周低为山峰;图中用什么符号可以表示山峰?教师板图盆地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进行对比判断,说出盆地的等高线特征。

(观察得很仔细)
(2)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部分。

(很简洁)
(3)陡崖:等高线重叠,呈锯齿状。

(一针见血)
(4)山脊和山谷:(都是弯曲的等高线,你怎么去区分呢)数值越大,海拔越高,数值越小,海拔越低。

(转动图形突破上下描述,演示或画图突破里外描述。

)(你太厉害了)画板图再次强调: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

承接过渡:这几个小组的等高线地形图画得非常美观,当然其他小组画的也不错,不再一一展示了。

我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了山地的5种部位,大家想不想去体验一下爬山的快乐啊?
6、爬山体验——选路线判坡度
在爬山之前,先解决2个问题:估算B点海拔、AB两地的相对高度、C的海拔范围。

识别字母所代表的山地部位名称。

(掌握得不错)
设置以下情境:
要想登上该地区的最高峰,你会选择哪条线路上山,说说自己的理由?
(太有创意了讲得很有道理分析得很全面)
下山时想要体验漂流运动,你会选择哪里?(这个想法不错考虑很周全)
通过爬山体验,你发现等高线疏密程度与坡的陡缓之间有什么关系?(归纳的很准确)强调:等高线密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承接过渡:等高线地形图不仅能帮助我们判读坡度的陡缓,还能帮助我们准确识别山地的高低起伏及不同部位,但是曲线多,数据多,颜色单一,看起来很费劲。

观察模型,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7、图说差异——对比分析地形类型
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将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和深度,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海洋用什么颜色表示?平原用什么颜色表示?
(2)观察颜色及高度表,看一下该地区从方向上,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趋势是怎样的?(观察力太敏锐)
(3)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

世界陆地表面有哪几种地形类型?我们聊城市主要是什么地形类型?
你去过或见过其他的地形类型么?说说和我们这里有什么区别?
(4)下面我们就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和景观图来准确对比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别。

请自学课本34—35页,对比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之间的差异。

(主要从海拔、地势起伏两方面)(描述得很清晰)(分析得很到位)
承接:我们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认识了五种地形类型的基本特征,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

(大家知道得还真不少)
8、慧眼识图
下面我们就找一找这些主要的地形区,瞧瞧,谁找得最快最准。

(真是火眼金睛啊)承接:与等高线地形图相比,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地表示出地面的高低起伏,仔细观察,海底地形是否也存在高低起伏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陆地高低起伏用等高线来表示,海底地势高低起伏用等深线来表示。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海底地形。

三、图说收获(回顾知识,画龙点睛)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种地形图,结合模型,说一下你有哪些收获?
大家的收获颇丰啊,那么你能不能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实际问题呢?
四、争当小小设计师(活动探究,拓展提升)
1.要在甲地和丙地之间修建公路,你会如何设计路线?(太有创造力了设计能力太强悍了,我太佩服你了)
2.要在①河流引水到甲地,你会如何设计路线?(太有思想了想法很独特)
太佩服你们了,你们已经是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了。

结束语:等高线地形图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可见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会读地形图了,即使是没有去过的地方,我们也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