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古建筑木构架构造

合集下载

古建筑的木构架

古建筑的木构架

古建筑的木构架柱:承受建筑物上部重量的直立杆体,叫做“柱”,就位置而言,有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之别。

檐柱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

金柱在檐柱以内的柱子,除了处在中线上的柱子,都叫金柱。

中柱处在建筑物纵中线上并顶着屋脊(不在山墙里面)的柱子,叫中柱。

山柱在山墙正中,并从山墙之内顶着屋脊的柱子。

梁:古建筑的主要木作构件,是房屋中承受重量的水平大木,一般与建筑立面相垂直。

三架梁大木建筑中梁架的主要构件,长两步架,上承托三檩的梁。

五架梁与三架梁平行,位于三架梁之下的长四步架的梁。

其上安瓜柱,上承五檩的梁。

七架梁即承托七檩、梁架中最长的梁。

双步梁古建筑中梁的一种,长两步架,两端下置柱,一端上侧承檩,一端无檩,中部安瓜柱,上承单步梁。

如内乡县衙大堂前后即为双步梁。

抱头梁位于檐柱与金柱或老檐柱之间的短梁,一端置于檐柱之上,另一端插入金柱或老檐柱中。

檩:古建筑中小式建筑的大木构件。

即与梁架正交的两端搭于梁柱上用以承托椽子的木构件。

脊檩在屋脊下的檩叫脊檩。

檐檩处于屋宇最外边的檩叫檐檩。

金檩在檐檩与脊檩之间的檩,统称“金檩”,金檩有上中下之分。

檩条根据建筑物承重大小,有用一根的,有用两根并用的、三根并用的。

两根并用的,下面的一根叫檩枋,如脊枋。

三根并用的,处于中间的多为方条,称为垫板,如脊垫板。

下面的一根仍叫檩枋。

椽子:密集地排列于檩上,并与檩成正交的木条,叫椽子。

其功能是承受屋顶的望板和瓦。

脑椽最上一段即脊檩到上金檩这段椽子。

花架椽在各金檩上的椽子,都叫花架椽,又叫平椽。

檐椽从下金檩到檐檩这段椽子叫檐椽。

飞椽在大式建筑或较大建筑物中,为增加挑出的深度并使瓦沟水流远,在圆形断面的檐椽外端,还要加钉方形断面的椽子,这段方形断面的椽子叫—电椽。

望板:铺钉在屋面椽子或檩条上的木板,叫望板,又叫屋面板。

板的方向与椽身平行,叫顺望板;与檩条平行,叫横望板,有的不用望板,而用望砖。

斗栱: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奇特和最引人注目的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主要由梁、柱、枋、榫卯等构件组成。

木梁是悬在柱上的木制水平构件,承担着屋顶和地板等重量。

木柱是垂直支撑梁和屋顶的主要构件。

木梁和木柱之间通过枋连接,使结构更加稳固。

榫卯则是木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采用榫头榫眼的结构,使得构件能够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采用了木制榫卯结构,这也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具特色的一种结构形式。

榫卯结构有着很高的可塑性,可以实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结构,例如大型木构建筑和小型的木构家居。

同时,榫卯结构还能够有效地分担负荷,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榫卯结构的特点是连接牢固、拆卸方便、结构简洁。

榫头和榫眼的设计非常巧妙,形状和尺寸经过精确计算和实践总结,使得构件可以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即使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也能够保持稳定。

同时,榫头和榫眼的设计也考虑了拆卸的需求,使得在需要维修或更换部分构件时能够方便地进行拆卸和重建。

除了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还采用了其他一些特殊的设计和加固方式。

例如,通过使用斗栱、斗拱和斗额等构件,可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斗栱是木结构的桁梁,用于支撑梁的两端,增强梁的承载能力。

斗拱是一种将梁和柱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通过斗拱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斗额则是悬挑在屋檐下部的构件,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可以加固屋顶的结构。

此外,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还注重平衡和对称的原则。

例如,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常常采用对称的设计,使得建筑在外观上显得平衡和谐。

在建筑的结构上,也常常采用悬挑的设计,使得梁和柱之间的力能够平衡,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总体而言,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是一种巧妙而复杂的设计,表现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术水平。

这种结构形式通过采用榫卯连接和其他特殊的设计和加固方式,使得建筑能够保持稳定和坚固,并且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不仅如此,木结构结构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民对平衡、对称和美的追求,为中国古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首先是柱。

古建筑中的柱是承受上部结构荷载的主要构件,通常采用石柱、木柱或砖石柱。

木柱具有轻便、加工方便、吸震和保温的特点。

柱体通常用直径较大的木材制成,有的经过削磨处理,表面光滑,有的则经过雕刻,挂着彩绘等装饰,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梁是横向支撑结构的主要构件,用来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使之传递到柱子上。

梁一般由木材制成,形状有方形、圆形等。

梁的两端通常通过插榫的方式与柱子连接,以增加其承载力。

梁可以根据需要分为水平梁、斜梁、竖梁等,具有灵活性和可调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建筑结构需要。

桁架是一种由多个木材构件组成的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和稳定屋顶和天花板等上部结构。

桁架通常采用木制构件,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梁和柱组成。

桁架能够分担梁柱的荷载,使建筑物更加稳固。

桁架的形式和结构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设计需要进行调整。

楹柱是古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柱子,通常用于作为门户入口的柱子,具有装饰和象征性的意义。

楹柱一般由巨大的木材制成,形状粗壮,高大。

楹柱上通常雕刻着花鸟、神话故事等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楹柱在建筑中起到了装饰和象征的作用,使建筑更加庄重和美观。

檩椽是古建筑中连接梁和柱的重要构件,用来支撑梁和屋顶等上部结构。

檩椽一般由木材制成,形状扁平,有的经过雕刻处理,具有装饰性。

檩椽的设计和制作需要考虑到梁和柱的承载能力和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具有多种特点和意义。

首先,木结构具有良好的吸震性能,能够在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时减少损失。

其次,木结构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能够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再次,木结构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可调性,可以适应不同的建筑设计需要。

最后,古建筑木结构构件具有丰富的艺术性,经常通过雕刻、彩绘等装饰工艺进行美化,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古建筑木结构构件是古代建筑中使用的木质构件,包括柱、梁、桁架、楹柱、檩椽等。

这些构件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具有吸震、保温、可塑性、可调性等特点和意义。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木构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构建方式,它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与斗栱连接,形成稳定的建筑体系。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下面将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

一、斗拱木构架斗拱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木构架形式。

它以斗栱的连接方式为主,使用榫卯结构将木材连接在一起。

斗拱木构架常用于宫殿、庙宇和寺庙等重要建筑中,能够有效地支撑建筑物的重量。

斗拱木构架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圆形、方形或多边形,形成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二、踏道木构架踏道木构架是一种特殊的木构架形式,主要应用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如古代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等。

踏道木构架的特点是其桁架结构,通过在水面上搭建起的榫卯连接的木构架,形成水上行走的踏道。

踏道木构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也营造出独特的景观,增添了园林的美感。

三、桁架木构架桁架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木构架形式。

它使用了桁架结构,即通过斜杆与直杆的组合来支撑建筑物的重量。

桁架木构架通常应用于民居、庙宇、桥梁等建筑中,能够有效地分担建筑的荷载,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桁架木构架的特点是结构简洁、稳定可靠,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总结: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有斗拱木构架、踏道木构架和桁架木构架三种形式。

斗拱木构架以斗栱连接为主,主要应用于宫殿、庙宇和寺庙等建筑中。

踏道木构架是一种特殊的木构架形式,主要应用于园林建筑中,能够形成水上行走的踏道。

桁架木构架以桁架结构为主,通常应用于民居、庙宇、桥梁等建筑中,具有结构简洁、稳定可靠的特点。

这三种形式的木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丰富了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魅力。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细讲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细讲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I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袱,^ ( fu )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槪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樗(tuan ),现在称为擦条,樗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an ),两条樗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袱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袱。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袱。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樗:屋架最高处的樗,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樗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袱,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樗(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六椽袱的结构图,六椽袱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袱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袱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袱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袱上用四椽袱,四椽袱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淫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z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袱”。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禎科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理If® 1旨同者聃同用自&硏&園丁1£+诲昭舟二姦出鈕J番皿。

出鈕粤笋老固耳理i回业老三耳理坊?王*老固也巨謝唄7WSffi °^®W§ihn68TBW«W^iZv7为駅回业者阴丁鸟日*晁他邂圉回N IffiiZJ 1为鈕卡王*遞阴¥日壬率1枇三MB 7更由舉與阴紳谄卞甲者闕磐科、耍头、襯方头各一层,共七层,称七铺作。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身由墙体、木构架、斗栱(仅在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等部分组成。

屋身构造按照受力方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而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用,一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用(1)承载作用,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作用,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用砖石结构来替代木结构,也是利用了砖石结构良好的防火性能。

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作用,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古代木制屋顶构造方式

古代木制屋顶构造方式

古代木制屋顶构造方式一、木框架结构在古代,木框架结构是屋顶构造的主要方式。

它由柱、梁、椽等木料构成,形成一个稳固的框架,作为屋顶的基础。

柱子承载着整个屋顶的重量,梁连接柱子构成屋面的主结构,而椽则是用来铺设屋顶瓦片的支架。

这种结构具有很高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承受风雨等自然因素的侵蚀。

二、椽子和梁椽子是用来支撑屋顶瓦片的木条,通常平行铺设在梁上。

梁则是连接柱子的主要构件,用于传递屋顶的重量和支撑椽子。

梁的截面和长度根据屋顶的跨度而定,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在古代,椽子和梁的加工和连接工艺都十分讲究,以确保屋顶的坚固和耐用。

三、屋顶瓦片屋顶瓦片是覆盖在椽子和梁上的材料,用于保护屋顶不受风雨侵蚀。

古代常用的瓦片有陶瓦、琉璃瓦等,它们具有防水、耐久和美观等特点。

瓦片的铺设方式也十分讲究,通常采用交错铺设的方式以增加屋顶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四、防水与排水设计防水与排水设计是木制屋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已经认识到防水和排水对屋顶的重要性,因此设计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例如,在椽子和梁上设置坡度以利于排水,使用密封材料进行接缝防水等。

这些设计能够有效地防止水渗入屋内,保持房屋的干燥和舒适。

五、木料的防腐处理为了延长木制屋顶的使用寿命,防腐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古代工匠通常采用桐油、油漆等防腐材料对木料进行涂抹,以防止木材腐朽和虫蛀。

此外,还通过干燥和熏蒸等工艺提高木料的耐久性。

这些防腐处理措施能够有效地延长屋顶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和更换的频率。

六、屋顶装饰与艺术古代木制屋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常常融入了丰富的装饰与艺术元素。

例如,在屋顶边缘添加瓦当、滴水等装饰物,或用彩绘、雕刻等方式美化屋顶。

这些装饰不仅增加了屋顶的美观性,还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风格。

一些精美的屋顶装饰还成为建筑的重要标志,彰显了建筑的所有者和社会的地位。

七、通风与采光设计古代木制屋顶也考虑了通风(通风)与采光设计。

为了使屋内的空气流通并有良好的采光效果,人们通常在屋顶设置天窗或气孔。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形式中国古建筑中的木构架,也就是建筑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它看到木屋子是怎样搭建起来的。

以下是五种最为常见的木构架。

一、【抬梁式】这是中国最主流的木构架方式,大概从春秋的时候就已经初步完备,中国绝大多数官式建筑基本都是用的抬梁式,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很多留存下来的经典古建筑也大都是这种形式。

抬梁式,顾名思义,就是用柱子把木梁逐级抬升。

先是在进深方向立柱,然后在柱上架梁,大梁叠小梁构成一组木构架,靠这一组组木构架支撑屋顶。

同时用横向的木枋连接柱头,形成稳定的结构。

二、【穿斗式】最晚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成熟。

我们可以发现它的柱子比较细、也比较密集,而且每一根柱子都顶到屋顶,然后用一组叫作「穿」的木枋穿过柱子连接成屋架。

这种方式在南方较为多见,尤其是在民居中。

不过即便在南方,官式建筑大都也是用的抬梁式。

三、【井干式】用木料层层垒叠,构成房屋的墙壁直接来承重。

在商代的陵墓中就出现了这种做法,汉代的宫苑中也有不少井干楼。

不过因为耗费木料,之后就很少用了,现在只有在少数森林地区可以看到,很典型的林中木屋就是这样的。

四、【干栏式】由原始社会巢居发展而来,最早出现在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主要特点是用木桩将房屋架离地面,避免虫蛇猛兽的侵扰,同时也可防潮通风,适合南方的湿热环境。

如今,许多南方少数民族的吊脚楼便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五、【密梁平顶式】中国的主流建筑都是坡屋顶,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人」字型屋顶。

除此之外,也有平顶的建筑,这就是密梁平顶式,它没有复杂的梁架,而是靠墙来承重,内部则用柱子连接起来,承托水平的屋顶。

这种方式主要流行于较为干燥的地区,比如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一、四种木构造体系抬梁式〔最主要〕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假设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

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格外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

这是由于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而且这种构架根本上不承受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穿斗式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约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

因此,很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

但其历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

和抬梁式架构相比,因不再使用粗大木梁,穿斗式构架中大木的用料较少。

井干式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构造。

井干式构造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穿插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

我国早在商代墓椁已使用了井干式构造。

这种构造消耗木材量大,建筑确实定尺度合开门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仅在林区还有使用的。

干栏式二、榫卯连接工艺。

古建筑木构架构造

古建筑木构架构造

古建筑木构架构造古建筑木构架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木构架是指古建筑中使用的木质梁柱和连接构件的组合结构,其设计和制造技艺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工艺和风格。

本文将从历史、结构、制造等方面介绍古建筑木构架的特点和传承。

历史古代中国建筑发展到唐宋时期,出现了雄伟壮观、飞檐翘檩的宫殿式建筑,木构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唐代的建筑多采用榫卯结构,使木构架连接更加紧密,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

宋代则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的制造技术,创造出许多精美的斗拱、彩画、雕花等装饰形式。

明代古建筑则更多的采用了斗拱和半筒壳檐等构造。

清代则形成了翘起的飞檐、挑起的房角、抬起的上层和悬挑的屋面等特征,使古建筑更加丰富多彩。

结构木构架是由各种不同形状的木材组成,通常由横梁、竖柱、斜撑三部分组成。

横梁是连接柱子的重要部分,通常有至少两个,一般称为“枋”,有时也称为“梁”,用来支撑屋顶和上部结构,其结构形式有单根直梁或多根横梁相交。

竖柱支撑整个结构的重量,并且起支撑作用。

斜撑是在立柱和横梁之间的组件,用来增加架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在古代中国,木构架常用的连接装置是卯榫结构,即利用凸凹交错的卯和榫连接两根木材,使其牢固地相连。

卯有坊卯和楼卯两种类型。

坊卯是木柱和檩木连接的常用方法,因为它能够承受较大的垂直荷载。

楼卯则主要用于连接梁和柱,能够承受较大的剪力和弯曲力。

制造古建筑木构架的制造工艺需要精湛的技能和细致的注意。

制作木构架要先准备材料,精挑细选木材,根据构造要求切割成相应的大小和形状。

然后进行木构架的几何设计和制图,按照构造图纸进行不同部件的制造。

在加工过程中,要对每一部件的尺寸和精度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调整,以保证整个木构架结构的稳定和牢固。

在制造木构架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传统技艺的保持和传承。

传统的木构架技术丰富多彩,包含着很多民间传统杰作。

当今,很多传承人参加了学习和研究传统技艺的活动,以便维护和发掘古建筑木构架的美和价值。

纯干货:古代一座木结构建筑是怎么组成的?

纯干货:古代一座木结构建筑是怎么组成的?
2)缠柱造
记载亦见于《营造法式》。它是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在结构、构造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在角部需要増加斜梁,另外每面还要各增加一组斗拱——附角斗。它的实例见于天津蓟县辽佛宫寺释迦塔等处。但未见于实物。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并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二、枋
1)额枋(宋称阑额)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2)
大木作——柱与枋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屋架上的檩(宋称榑)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亦即前后檐柱间之水平距离。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这时常简称为“进深”。
北齐义慈惠石柱梭柱形象
柱础则有素覆盆和宝装莲瓣二种。宋代以圆柱为最多,另有八角形和瓜楞断面的。《营造法式》中已有梭柱做法,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采用梭柱,实例见于皖南之民居及祠堂。柱的断面、高度与建筑尺度的关系,在《营造法式》中已有规定:“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两架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莱;余屋,即径一材一椠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举势定其短长,以下檐柱为则(原注:若副阶廊舍,下檐柱虽长,不越间之广)。”其中提到的“材”“絜”,都是宋代建筑中的计量单位。
今天起,我们一起学习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虽然看上去有一丝枯燥,但我想更多的还是惊喜。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1)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一、台基
台基是中国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芮城广仁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芮城广仁庙正殿)这是一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简述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述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述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构架框架:构架框架是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组成部分,由柱子、梁、横梁和斜撑等构件组成。

柱子起支撑作用,承受建筑重量;梁用于连接柱子,承受横向荷载;横梁用于连接梁,增加结构的稳定性;斜撑用于增强构架的抗风能力。

2. 建筑基础:建筑基础是木构架建筑的支撑和稳定的基础部分,通常采用石头或砖石堆砌而成。

基础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屋面和墙体:屋面和墙体是木构架建筑的外部保护结构。

屋面通常采用瓦片或者木质结构,用于防止雨水和阳光的侵蚀。

墙体通常采用砖石或者木构架填充的方式,承受建筑的荷载,并起到保温、隔热、防风、遮阳等功能。

4. 装饰和雕刻:古代木构架建筑在外部装饰上注重细节和雕刻,常用的装饰手法包括彩绘、雕刻、铜铁镶嵌等。

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统。

5. 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是古代木构架建筑的重要特点,通过榫卯连接将构件牢固地连接在一起,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榫卯结构在古代中国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中国木构架建筑的独特之处。

【古建文化】中国古建筑的木构架及构件

【古建文化】中国古建筑的木构架及构件

【古建文化】中国古建筑的木构架及构件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体,主要形式有穿斗式、抬梁式、抬梁穿斗结合式、干栏式和井干式等,其中抬梁式最为常见。

一、初识木构架的构件柱是指垂直方向的构件,多为木造,也有石柱。

梁是指进深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

檩是指与梁架正交,搭于梁柱上的水平构件。

椽是指排列在檩上,与檩正交的圆形木条。

枋是指连贯两柱间的横木。

木构架由柱、梁、枋、檩等构成的一种木制建筑结构,是木构架建筑物的承重部分,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属“大木作”。

木构架(1)柱建筑屋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叫做檐柱,也叫外柱。

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坐的建筑,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

建筑物四角的柱子叫做角柱,对结构的薄弱部位给予加强,在计算、抗震构造等方面都有特殊规定。

角柱在檐柱以内,中线以外的柱子叫做金柱。

柱阵图在硬山或悬山式房屋建筑的山墙内,正中支撑屋顶的柱子叫做山柱。

山柱柱础又称磉盘,或者柱础石,古代为使落地屋柱不受潮,在柱脚下添了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防潮作用。

柱础柱櫍又称柱珠,是柱身与柱础的过渡部分。

由于柱子多为木制,水分易顺着竖向的木纹上升而影响木柱的耐久质量,“櫍”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起到保护柱身的作用。

柱櫍(木櫍)(2)梁梁也叫做“柁”,宋代称之为“栿”。

梁的截面形状主要为圆形或者矩形。

根据梁的外观可将其分为直梁和月梁。

直梁月梁在清式建筑中,梁的称谓多由每榀梁架所承托的檩数来决定,如上承九檩者为九架梁,依次还有七架梁、五架梁、三架梁。

三架梁和五架梁(3)枋额枋宋代称阑额,位于檐柱之上,是柱子上端与承重联络的水平构件。

当两根并用时,上面的一根叫大额枋,下面的一根叫小额枋,两者之间使用垫板连接。

大额枋与小额枋雀替又叫“角替”,在宋代称“绰幕枋”,置于坊下与柱交接处,加固梁坊与柱的衔接,分担柱头承重压力,借以减少梁枋的跨距,并起加固构架和装饰的作用。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首先是柱子,柱子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常见的构件之一、柱子一般由多根木材垂直堆叠而成,底部大腿形状的柱子称为“大柱”,上面用来支撑大梁;而顶部尖锥形的柱子称为“小柱”,用于支撑小梁。

大柱和小柱之间通过榫卯连接,使得柱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其次是梁,梁是横跨在柱子上的平行木材,承载楼板、屋顶等重量。

梁通常分为大梁和小梁两类,大梁跨度较长,一般用较粗的木材制作,而小梁跨度较短,一般用较细的木材制作。

梁与柱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榫卯结构,使得梁能够稳固地与柱相连。

椽是指平行于梁的木材,在梁上方起到加强梁的作用。

椽与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榫卯结构,使得椽与梁形成有机的整体。

桁是指平行于梁和椽的横向木材,用来支撑梁和椽,增强整个木结构的稳定性。

桁与梁和椽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卯榫结构。

除了木质构件外,砖石也在古建筑的木结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木结构中,砖石用于填充梁和柱之间的空隙,增强结构的稳定性。

同时,砖石还用于修建墙体,形成建筑的立面和空间分割。

以上就是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采用了榫卯结构,使得木材构件能够互相连接,形成稳定的木结构体系。

榫卯结构不仅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还使得构件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

这种木结构体系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并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鲜明特色。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细讲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细讲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中国古建筑木质结构【珍藏版】

中国古建筑木质结构【珍藏版】

中国古建筑木质结构【珍藏版】这座廡殿安装到这,七架梁出场了,总共四件。

七架梁是我们这座廡殿的大梁,下衬随梁,架在前后金柱之上。

在清式建筑中,几架梁称谓的通常解释是在它之上有几根檩,七架梁的意思是它的上面共有七根檩。

我们这个七架梁上方的七根檩是:金檩两根(直接由七架梁承托),下金檩两根,上金檩两根,脊檩一根,加起来正好是七根檩。

七架梁上两头的榫卯形状有个特殊的叫法,半圆弧叫檩碗;中间不通的部分叫鼻子。

见下图:这个鼻子不是为了出气用的,形状可能是名称的来源,强度可能为第一考虑。

七架梁底部和金柱的馒头榫结合。

上张七架梁的安装到位的视图:七架梁安放到位后,拿进我们这座廡殿的老檐垫板-长短不一、位置不同的十六件。

檐面位置的十件老檐垫板,都有和七架梁配合的关系。

有的一边,有的两边,顺着檩碗底部的直槽滑下,落在老檐枋上。

檐面靠两边上的老檐垫板,除了和七架梁配合外,另一边和角上的金柱配合,受金柱上开槽的限位,坐落在老檐枋上。

山面上的老檐垫板,两头顺金柱上开槽滑下,坐落在山面的老檐枋上。

给个老檐垫板安装到位图:老檐垫板之后,拿进金桁,共十四件。

随安装位置的不同,长短和榫卯形状也各异金桁四角是十字卡腰榫,山面压檐面相配;山面的金桁坐落在金柱和老檐垫板之上,檐面角上的金桁一端担在角上金柱头,一边担在七架里昂的檩碗圆槽,落在老檐垫板上。

山面位置两金桁交接处燕尾榫相连,与金柱上馒头榫相配合,坐落在老檐垫板上。

檐面两个金桁相接用燕尾榫,和七架梁配合时,鼻子部分削去半圆,平面相接,圆柱面卧在檩碗中,落在老檐垫板之上。

给个金桁装好后的视图:到这本来这回就该结束了,可当初读书建模时有些困惑。

就是装平这层金桁、老檐垫板,到底要和金柱、七架梁怎样的榫卯配合;金柱的高度是不是同样的?几经周折,才找到现在的这种自认为是合理的解释。

因为没有实际拆装测量的经历,也没有看到实证和书证,只是一种个人的探解,多上几个视角的图,请行家指正了。

下图左为七架梁右位山面金桁,面对檐面内视:下图为面对山面内视:下图为面对一角内视:下图中隐去了老角梁以便对比一下金柱的水平不等高。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

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木构架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木构架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结构方式体现了古代我国人民对建筑工程的精湛技艺和智慧。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

一、单榫结构单榫结构是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一种经典方式,它是指在建筑中使用单一的榫头和榫眼进行连接的结构方式。

这种方式简洁、稳固,在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单榫结构的特点是榫头和榫眼的形状精确,连接牢固,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荷。

在古代建筑中,单榫结构常常用于搭建屋顶和框架结构,为建筑提供了坚固的支撑。

二、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我国古代木构架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它是我国建筑中独特的一种形式。

斗拱结构通过将多个木构件连接在一起,形成弓形结构,从而增加了建筑的稳固性和承重能力。

斗拱结构不仅可以用于建筑的梁架结构,还可以用于建筑的门楼和天花板的装饰。

在古代建筑中,斗拱结构常常用于搭建大型宫殿、寺庙和桥梁,展现了古代我国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建筑美学。

三、斗栱结构斗栱结构是我国古代木构架的另一种独特方式,它是指在建筑中通过多个横向和竖向的木构件连接在一起,形成承重框架的结构方式。

斗栱结构的特点是连接方式复杂,结构精致,可以实现较大跨度的建筑。

斗栱结构在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建筑提供了良好的承重支撑和美观的装饰效果。

在古代建筑中,斗栱结构常常用于搭建寺庙、宫殿和园林建筑的大型跨度屋顶,展现了古代我国人民的建筑智慧和审美情趣。

总结回顾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即单榫结构、斗拱结构和斗栱结构,展现了古代我国人民对建筑工程的丰富经验和深厚造诣。

这三种结构方式各具特色,既能够满足建筑的承重需求,又能够体现我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理念。

在今天,这些古代木构架的结构方式仍然对现代建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建筑智慧,传承古代我国人民的工匠精神和建筑文化,为现代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在建筑工程领域的非凡才华和智慧。

(完整word)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构造

(完整word)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构造

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概说2011-08—08 08:55:08这里所谓特征,是指从现存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中所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之处。

现存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亦即中国建筑成熟时期以后直到20世纪初的建筑.唐代以前的建筑,只能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建筑遗址,以及各种艺术品(如绘画、雕刻等)所描摹的建筑形象等间接资料中知其大略。

据此,大致可以归纳为七项,分述如下: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见大木作),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有”墙倒屋不塌"之妙.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和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自唐代以后,斗拱的尺寸日渐减小,但它的构件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基本没有改变。

因此,建筑学界常用它作为判断建筑物年代的一项标志.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只是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才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万字形、套环形等平面.屋顶有庑殿、歇山、录顶、悬山、硬山、攒尖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木作的其他概念
开间与进深 建筑模数制 彻上明造

木构架类型
抬梁式 穿斗式 干阑式 井干式
大木制作的初步工作

备料 验料 初步加工
章节

古建筑木构架用材 木构架的类型及木构架的构件组成 木构架—屋顶曲线的形成 硬山、悬山木构架 庑殿建筑木构架 歇山建筑木构架 攒尖建筑木构架 其他杂式建筑木构架
古建筑木构架构造1
古建筑木构架用材

1传统建筑常用木材的种类及特性
木材树种按树叶形式分为 阔叶树和针叶树 阔叶树的经济价值大,不少为重要用材树种,其中 有些为名贵木材,如樟树、楠木等。各种水果都是 阔叶树。阔叶树种类繁多,统称硬杂木; 针叶树是树叶细长如针,多为常绿树,材质一般较 软,有的含树脂,故又称软材。
A

B 按照材质的软硬程度区分:软木和硬木 软木木纹顺直,变形小,耐久性好; 硬木木纹交织,开裂程度小。 木构架制作时多选用软木,装修、室内陈设多 采用硬木。

C 以木材的色泽区分 分为白木和红木。 大多数木材属于白木类,红木类则是深红色或 黑色的木材,如紫檀、鸡翅木等。主要用于档 次高档的装修与室内陈设。

2 大木构架组成 柱:分类:副阶檐柱、殿身檐柱、殿身内柱 特征:生起、梭柱




梁:又称栿,沿谨慎方向叠搭于柱上的水平构件。 分类:是否外露、外形、加工精细程度分 命名:按照所承檩桁或步架数目可以分为步梁与架 梁两个类别。 步梁分为单步梁、双步梁、三步梁; 梁按长度分为一步架、二步架、三步架。 梁架有三架梁、四架梁……七架梁。 所谓架数即梁上部所承的檩条数。 清官式做法,步梁最多为三步,架梁最多七架。

檩:宋称槫,清称桁。 是夹在梁头位置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 作业是直接固定椽子,并传递荷载。 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而定。

枋:柱头上用于连接柱头或柱脚并承重的水平 构件,包括额枋、由额、普拍枋、地栿等

大木构件的发展演变
柱的演变 梁的演变 檩的演变 枋的演变

2 常用树种及特性
二、木构架的类型及木构架的构件组成

1 宋《营造法式》的木构架类型及木构架的构成组成 类型主要有三种:殿堂型、厅堂型和柱梁作三种。 殿堂(阁)型构件,为高级殿宇所用构件。

2 厅堂型构件与殿堂型构件的主要区别是

3 柱梁作 构架仅用梁柱搭交,通常不使用铺作,常用于 民居和官式建筑的次要房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