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思路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思路赏析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回信,情理交融,感人至深,乃古今散文佳作中的佼佼者。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乃司马迁之友。任安少时家境贫寒,后任大将军卫青舍人。经卫青推荐,拜为郎中,后迁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年),戾太子发兵杀江充,命令时任北军使者护军的任安发兵,任安虽然受命,但又按兵未动,闭门不出。太子事平,任安被牵连,最终腰斩。

腰斩前,任安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利用职务之便,能替贤士说话。司马迁没有立即答复,直到临行前,才回了信。信中,司马迁历叙了身世遭遇,倾吐了内心的痛愤之情,表明了积极的处世态度,表达了“重于泰山”的人生观,阐明了“隐忍苟活”的原因,情感真切,催人泪下。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段首的客套之语,固定格式,一开始作者就将自己置于一个卑微的位置。“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这一段主要复述任安信件的主要内容。勤勤恳恳是急切而诚恳的意思,若望在这两解,一是“你希望”;二是“好像抱怨”,这还有待考证。根据内容我们可以推测任安的言外之意:你在皇上身边活动,做不到推荐贤能、替我说话这个要求,那就是苟且活于世了。

面对这种情况,作者说:“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幸是表敬副词,等于说“勿为过”是我的荣幸。“非敢如此”不但可以看出作者态度明确,还概括性的表述了原因,希望任安不要怪罪。

作者在文首对任安的信明确表了态。根据文意,我们可以看出任安的言外之意:司马迁常年追随皇上,虽遭受宫刑,但并没影响升迁,太史公迁为中书令便是例证。任安认为司马迁有推贤进士之能,就看有没有荐能之心,换言之,推荐贤能对于司马迁来说易如反掌,关键在于司马迁是否愿意。若不愿意,对于司马迁这受过宫刑的人,有何脸面活于世上。作者当然也看出了这一点,因此他首先在地位上否定了自己。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作者明确回答,我们这类人根本没有什么地位,就是死,也没有意义,这叫死得不值。接着他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作者进一步论证死得不值。既然在皇上面前一文不值,世人又毫不在乎,假如死了,世人也不能将我们与为操守而死的人同列,他们会认为我们罪有应得,原因何在?职业所定。这样便无形推翻了任安的言外论点:地位高。但作者同时又谦恭的埋下了伏笔:我地位虽低,但志向不低,我有我的人生观——重于泰山。

那除了不值以外还有什么呢?作者又一一道来:“太上不辱先”,最好不要辱没先人名誉,光宗耀祖;“其次不辱身”,次一等是不辱没自身名誉,仕途通达;“其次不辱理色”,次一等不辱于脸色,不看人脸色,左右逢源;“其次不辱辞令”,次一等不辱于言辞,不被人批评,与人平起平坐;“其次诎体受辱”,次一等低头弯腰;“其次易服受辱”,次一等换上刑服。“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次一等是手脚被绑遭受杖刑;“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次一等是剃光头发颈套铁链;“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次一等是烙印皮肤摧残肢体。“最下腐刑极矣”,最低等便是阉割。人在世上,从荣耀到耻辱大致这些等次。作者通过刑法侮辱人身心程度的详尽排列,得出宫刑的残酷性。换言之,人一旦受辱就再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因此作者引用:“传曰:刑不上大夫。”刑法一般不会轻易加在士大夫身上,同时作者又提醒:“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士处事要谨慎,既犯罪受辱再去死那就来不及了。接

着作者又进行比喻论证:“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作者以老虎为喻,进行论述。山中老虎,被捕之前,威力无敌,而被捕之后逐渐服人,摇尾乞食。这可得出凡被捕之人一旦受刑狱之苦,最终都会屈服,当然最终都会丧失尊严。因此有地位的人行事定要谨慎,莫要被捕。士当然深谙此理,“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这说明作为一个士(还够不上大夫)连象征性的刑罚都不能接受,何况实实在在的刑罚?他们意识到将要受辱时,“便定计于鲜”,绝不受辱。

可作者是什么现状呢?“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交”“受”“暴”“幽”,“抢”“惕”并存,被动受辱到主动受辱需要一个过程,也必需一个条件——关押。只要关押,定会受辱。原因何在?威力长期造成的结果。到了这种地步,还说没有受辱,那就是厚脸皮了,哪有尊贵可言?作者在此已经承认了一个现实:我已经受辱。

那作者应该怎么办呢?接着作者便用事例做了回答:“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奖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论述至此,答案已经明了,从古至今,达官贵人、王侯将相都未逃避一辱,也没有于受辱前自杀,何况我这地位低下的人呢?

于是作者说:“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这是一个互文手法,形式决定了强弱,明白晓畅,没什么可奇怪的。上句“古今一体”句便是例证。由此证明,一旦死前进入牢笼,以前的人格将没办法提及,可见作者现在死已经来不及了。

接着,结论便随即得出:“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这就是朝廷不轻易给大夫施刑的原因:一旦受辱,后果不可挽回。

第二段分析了不死的原因,共有两点:一是不值,二是不及,除此还有什么呢?前两点是客观原因,有没有主观原因呢?作者自身有没有精神寄托呢?毫无疑问,当然有。

作者说:“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是仆于妻子何如哉?”作者分析一般人都是因顾念亲情才不忍离世,但自己不是。那自己顾虑什么呢?但作者没有直接回答,他又说:“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作者认为真正的勇者是能屈能伸的。作者是不是在为自己的怯死辩解?当然不是,接着他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不怯死,按理来说只能苟活,但从语气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他自己不是世人眼里所谓的苟活,“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明确回答了他不是破罐子破摔,得过且过。他说:“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从地位上讲奴婢比我高,但从思想上奴婢不一定比我高,这样一种地位高觉悟低的人都能自裁,我能怕死吗?这样一来我们又明确了作者既不是怕死,又不是苟活。我们不禁发问:作者到底有什么顾虑呢?正面回答便是:“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到此,作者明确了不死的三个原因:客观逻辑推理上说是不值和不及,而从主观情感上说是私恨不尽。

文章的论点在生死观上,前半部分作者主要论述不能自决的原因,一个不字,三个方面——值、及、尽。从主动性上看出私恨有所不尽是他活着的精神支柱,那作者何以有此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