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12课《桥之美》(人教版)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12课《桥之美》(人教版)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12课《桥之美》(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12《桥之美》导学案

一、目标呈现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4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重难点:

1、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了解从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资料连接: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二、预习热身

1、给加点字注音

口吻.苇.丛孕.育脂粉

..煞.风景

纤.夫纤.细销魂

..赡.养

..瞻仰

2、解释词语

驻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前瞻后顾:

3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提出你的问题。

我的问题:

(1)

(2)

(3)

三、活动探究:

活动一: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

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2、结合课文,描绘一下四幅桥景。

芦苇石桥:

细柳拂桥:

长桥卧龙:

风雨廊桥:

3、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讨论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理解桥怎样与周围环境既对

照有和谐的构成美景。

活动二:

1、如何理解结尾段“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2、梳理本文说明顺序?

3、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四、盘点提升: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五、我的收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 学情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 1、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依据教学目标1、2、3点制定教学重点为: 1、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诗五首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诗五首赏析 《饮酒》 《行路难》 1.“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2.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 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3.“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4.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A.高 高者挂罥长林梢 (飞得高) 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阔) B.安 安得广厦千万间 (怎么)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 C.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 (渐近)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从前) 2.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理解:这句话说明南村的儿童思想素质不高。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理解:布衾多年未换,以致被子冰冷似铁,说明家境贫寒。娇儿睡相不好,多少 也与“布衾冷似铁”有关。 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理解:前一句写作者自“安史之乱”以来,因为心系家国,早已不能熟睡。后一句一语双关。“长夜”既是实指当天的情景,又暗指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何由彻”,意味深长,写出了诗人深深的叹息: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3、“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安史之乱的事件。 4、“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夜晚。 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

9-12课模拟学案(杨才莉)

9.巨人的花园 一、我能读拼音写词语。 yang yìyǔn xǔw?i qiáng xiān guǒpiāo xiāng ()()()()gūdúxùn chìfùgài kuáng fēng dàzu?()()()()lěng kùyúkuài chāi chúxuěhuāfēi wǔ()()()()gào shìpái huǒlàlàxiān huāshang kāi lǜshùch?ng yīn ()()()() long dōng níng shìliǎn jiácǎo cuìhuākāi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漂亮──()孤独──()喜欢──()允许──()凝视──()常常──()仍然──()训斥──()喧闹──()三、找朋友 漂亮的寒风快乐地训斥 欢乐的严冬尽情地游戏 刺骨的笑声大声地渡过 漫长的花园孤独地玩耍四、比一比,再组词。 溢()允()墙()牌()脾()益()充()啬()啤()碑() 添()凝()愉()拆()辣()舔()疑()偷()折()喇() 五、给多音字加上读音,再组词: 尽禁答吓 六、修改病句 1.我认真了各科作业和语文作业。 2.桃树上结满了许许多多又红又大的桃子。 3.全校师生和老师都参加了植树活动。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的体裁是() A寓言B童话C戏剧 2.课文是以()为线索展开情节的。 A 事件发展B主人公情感变化C时间 3.课文中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给巨人带来了震撼:“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巨人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来的原因: 一是因为自己太(),表现在一次次()孩子们;二是因为自己太(),便现在一次次()孩子们。他想独享花园里的一切,结果得到的却是()和()。我明白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教案 教案的设计对于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就随一起去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教案,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多媒体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设计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12课学案

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细致入微和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技巧。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文言虚词的用法、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张岱 (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以消极避世表示其民族气节,专心从事著述。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积累诗句】读读背背和西湖有关的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沫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二、【合作探究】 【查查读读】 1、读课文2遍,给下列生字注音。 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 沆.砀.()一芥.()长堤.()铺毡.()喃.喃() 2、结合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梳理归纳下面文言词语的意思。 一词多义:上下一白()是日更定() 白更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更有痴似相公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教学重难点: 体会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掌握抓住总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引趣激思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是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内容 (1)辨清字形,读准加点字字音。 每学一课书之前,老师都让大家对本课的字词做提前预习,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准备的怎样。谁来给大家说一说加点的字的读音? 煞风景(一声) 和谐点缀笼统脂粉纤细(首字母为x) (2)词语解释 驻足、史诗、销魂、美感、煞它风景、前瞻后顾、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问题组) (1)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出示图片,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幅画,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明确讨论: (1)并不着眼于桥本身的结构设计,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句话我们如何理解,是不是与我们平时说话有些不同,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不如我们找些关键词,你觉得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将环境、作用这两个词抽出来,可以理解为:在不同的环境中,桥有不同的作用。) (2)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3)提示: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 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三、研读与赏析 1、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公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吗? 教师示范:乌镇石桥: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学生认真阅读文字,想想文章对几座桥是怎样描述的,请同学们小组交流,用最美的语言来描述。 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降低要求:用桥之美,美在桥处在__环境中,它给我的感受是__ 的句式说话。 四、美句赏析 1、(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1)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反复朗读,体味句子的情味。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学案(含答案)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案(含答 案)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的发展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分析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1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实行改革。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2特点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3影响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服饰。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1特点“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2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

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3不缠足运动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进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成立了“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易混易错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思维点拨中山装寓意民主.法制,“断发”带有与清政府决裂的象征意义,不缠足运动有利于妇女解放,因而都是进步的.革命的表现。 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出现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2发展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1884年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3高涨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2电影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21905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的影片。31913年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3作用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思维点拨报刊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影视最主要的

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习仿写》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仿写》练习 《驿路梨花》课文仿写秀 课文掠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老师谈文 仿写课文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而是依据王君老师提倡的“聚焦法”采撷课文中最精华的部分,比如:主题思想、精彩场面、开头结尾、句式语言等等。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里有很多写作借鉴的技巧,其中最引人入胜值得借鉴的是双重误会、双线索安排的悬念设置;语言暗示、峰回路转的场景描绘;运用象征、衬托人物的美好品格;以点带面的结构方法等等。我在课堂上尝试了以下几种仿写之处: 1.仿写主题:《驿路梨花》主要通过对哈尼小姑娘热情帮助有困难的过路人的事迹,,歌颂了年轻一代人的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显示了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那么仿写的文章我也抓住了这一主题。 2.仿写悬念:悬念能够推进故事的情节,让人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一课提供了这种表达的范本,仿写的结构跟这相似。 3.仿写以点带面的方法:由一个人做好事,引起周围的人都去帮衬着做,这种群众自发地奉献精神,就更加具有了价值,所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学生仿写,入笔轻快,收效显著。 学生练笔: 《驿路梨花》仿写例文: 遇见感动 七(30)王雅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师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师教 案 内容预览: 《桥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文题)

设计(二)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习题(含答案)

《唐诗五首》 《野望》同步练习 一、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二、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四、赏析诗歌《野望》,回答下列问题。 1. 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 1.(1)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和元大都的繁华的都市生活,知道瓦子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2. 了解宋元时期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感受宋代词人的风格特点,体会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难点】 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自主学习】 1. 北宋的 _____ 、南宋的临安、元朝的______ ,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 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 _____ 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寺庙内外进行各种商品贸易,还有傀 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3. 随着城市的繁荣,阶层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4.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 ______ ,包含说唱、杂技等。杂剧形成于宋代,________ 统一后,活动遍及城乡。 5. 今天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 ______ 都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等流传至今。 6?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___________ 主要的文学之一。 7. 宋代词人杰出代表有 _、李清照、__________ 等。苏轼的词豪迈飘逸;_______ 的词风委婉清秀。辛弃疾词风豪放,气势磅礴。 8. 兀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艺术。 代表是______ 的悲剧《窦娥冤》,他和______ 、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合作探究】 1. 瓦子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2. 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哪些?这些时代特征与文化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当堂达标】 1.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我国增设清明节、端午节等为法定节假日。这些节日早在 宋代都有了,那时最受重视的节日是() A.重阳节 B .元旦C .元宵节D .中秋 2. 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 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A.集市 B .瓦子C .勾栏D .邸店 3. 读其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超然于尘垢之外”,开创了豪迈词风,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 献的词人是() A.苏轼 B .辛弃疾 C .柳永D .马致远 4. 大相国寺举办庙会时,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杂技等各种表演; 过节时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上述这段文字描述映了何时何地繁华的都市生活()A.唐朝的长安 B .北宋的开封C .南宋的临安 D .元朝的大都

新集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册语文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对 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 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课前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快速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是,当时在位的两位皇帝 是和。 2、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大力推行教育,在长安举办。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学会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指导】:明确目标、问题导学、阅读课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等。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认真细致阅读教材,在课本上勾画要点,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的问题,用红笔将疑难问题标出,同桌或小组讨论解决,注意随时巩固基础知识) (一)文景之治: 阅读课本67和68页,完成以下任务: 1、背景:西汉初年,社会状况如何? 西汉初年,经济,到处一片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2、措施:汉高祖、和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变西汉初年的状况? ①减轻。②注重发展。

3、表现: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是,表现是 。 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促使了此局面的形成? ①奖励。②提倡。③重视。(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阅读课本68和69页,完成以下任务: 1、措施: (1)政治上:为加强,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 (2)、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含义是 。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2、作用: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开始进入时期。 (三)东汉的统治:(自学完成) 阅读课本69和70页,完成以下任务: 1、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2、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3、东汉中期以后,和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东汉政府名存实亡。 二、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一)、小组合作学习(对桌一对一讨论交流自主学习的问题答案,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确定小组的最佳成果。) (二)、质疑反馈: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提交老师,师生共同讨论解答。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写故事》导学案设计

《学写故事》导学案 【写作目标】 1.了解什么是故事和故事的特点。 2.能够将故事叙述完整,并通过故事刻画出人物的特点。 3.发挥想象与联想,丰富故事情节,写出情节波澜,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4.写故事在突出情趣的同时,能够给人以启迪,引发读者对于生活、生命的思考。 【写作重点】 了解什么是故事和故事的特点 【写作难点】 通过故事刻画出人物的特点。 【学习方法】赏析故事,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练笔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 一、素材积累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莫言) “故事是一座用语言搭建的戏台,有的人在看,有的人在演,动情处,人人都想客串一把;其实,人人也都曾客串过,因为,故事的别名叫生活。”(李丹崖) 二、写作导航 (一)什么是故事 1.故事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 也可理解为:故事就是一件事,二三个人,转几个弯。就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故事,就是传递″人″的行为。故事要有核心情节和精彩的细节,称为故事核。 情节就是事件。 重情节,莫轻细节。情节和人物,好比一对双胞胎,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故事不单单讲″事″,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 2.故事的特点 ⑴以叙述为主,侧重于事件过程叙述⑵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 ⑶情节要有波折,能给人启迪 (二)赏读故事,总结写法 1.欣赏故事:《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找出故事情节及悬念或波折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悬念1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悬念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悬念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悬念4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总结写法: 写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虚构的人和事。写故事要注意: (1)故事具备完整的结构。 (2)有生动的细节描写。 (3)情节要有波折。 情节,就是事情的发展过程。在故事里就是人物、人物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简单说,写出的故事要有“开头——发展——结尾”的过程。当故事沿着时间顺序向前发展的时候,要注意情节的前后关联,后边说的故事,要和前面讲过的事情有关系。故事的写作顺序通常是从开始到结束,当然可以用倒叙的方式先写结果,然后再写事情的起因。有的时候还会有插叙,但要注意别把插叙成分写得太多而跑了题。 (4)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让故事有节奏感。 三、牛刀小试 (一)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话题,同学自由发挥想象,开展故事接龙活动。(课前准备,组长分配好任务) 要求: 1.一组一个话题、人物,如“有人摔倒了”、“那一天,我遇到了他(她)”、

精选题库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 《桥之美》教案人教版

12桥之美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 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 教学的难点 探究本文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合作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走进桥的世界去感受“桥之美”。 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1、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3、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4、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新概念第二册第12课学案

Lesson 12 Goodbye and good luck 再见,一路顺风 Our neighbour, Captain Charles Alison, will sail from Portsmouth tomorrow. We’ll meet him at the harbour early in the morning. He will be in his small boat, Topsail. Topsail is a famous little boat. It has sailed across the Atlantic many times. Captain Alison will set out at eight o'clock so we’ll have plenty of time. We’ll see his boat and then we’ll say good-bye to him. He will be away for two months. We are very proud of him. He will take part in an important race across the Atlantic. 生词与短语 luck [l?k]n. 运气, 幸运harbour ['hɑ:b?] n.港口 captain ['k?pt?n] n. 船长proud [praud] adj.自豪的 sail [seil]v. 航行important [im'p?:t?nt] adj.重要的 race [reis] n.比赛 Captain Charles Alison查尔斯.艾利森船长 early in the morning 一大早 the Atlantic 大西洋, 全称为“the Atlantic Ocean” Exercises: 一、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om shall we meet at Portsmouth Harbour early tomorrow morning? 2.Where will he be? 3.At what time will he leave? 4.Shall we say goodbye to him, or shall we travel with him? 5.What will he take part in? 二、翻译: 1.明天一大早我们将在码头为他送行。 2.“涛波赛”号是艘有名的小艇,它已经多次横渡大西洋。 3.艾利森船长将于8点钟启航,因此我们有充裕的时间。 4.他要离开两个月。 5.我们真为他感到自豪。他将参加一次重大的横渡大西洋的比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导学案、教案

1社戏 课题社戏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 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了解生动形象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3.感知内容,感悟中心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妥善安排详略的写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乃至全文中心的作用。 3.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学习作者热爱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 前 预 习 写作 背景 本文写于1922年10月。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 治下的北京。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 地战斗着。《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 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 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 读准 字音 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 行.辈(hánɡ)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 桕.树(jiù)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 ..(chán)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蹿.(cuān) 撺掇 ..(cuān duo)

辨清 字形 理解 词语 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 弥散:弥漫消散。 漂渺:现在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新 课 导 入 童年生活犹如五彩斑斓的画册,翻了一页还有一页;童年生活犹如欢快跳动的音符,一个,两个,……数也数不清。之前,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到鲁迅先生童年时在百草园里快乐和自由的生活。那份童真,那份童趣,多么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小说《社戏》,再来感受一段美好难忘的童年…… 新【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导学案(有答案)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二、自主预习 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 和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3.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与。 4.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材料展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设问:(1)“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 (2)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 (3)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四、随堂演练

导学案 1.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A.提倡“民主”与“科学” B.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C.提倡文学革命 D.传播马克思主义 2.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人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局限性在于() A.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B.没有进行武装斗争 C.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4.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含义是指它() A.继续反封建 B.向西方学习 C.反对尊孔复古 D.主张民主共和定 5.材料展示: 材料一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材料二“这柯(棵)大树很可恶,他碍着我的路!”来!快把他砍倒了,把树根亦掘去。哈哈!好了! ——胡适《乐观》设问:读完这两段材料,你有何感觉?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而且更通俗易懂?新文化运动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到大众之中?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吗? 五、课后反思 【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