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的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课文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课文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课文知识点第12课《唐诗五首》1.文学常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诗魔”。

2.文章思想内容《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

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

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

八年级语文(上)第12课《唐诗五首》课时1 知识点+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第12课《唐诗五首》课时1 知识点+同步练习
一、作者简介第1Biblioteka 课《唐诗五首》课时1野 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 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
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 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2.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 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 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
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 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 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古今异义
猎马带禽归(古义:鸟兽,文中指猎获的鸟兽 今义:飞禽) 长歌怀采薇(古义:长声歌唱 今义:长的歌曲或文章)
白云千载空悠悠(古义:飘飘荡荡的样子 今义:指时间悠长) 单车欲问边(古义:慰问 今义:询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2课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2课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1、背景:〈1〉罪恶的鸦片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A白银外流,造成清财政危机。

B加剧了中国的贫弱.D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

E严重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F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3〉虎门禁烟: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2、战争经过:爱国官员:关天培——中国近代牺牲的第一位清军将领.P4画像。

3、结果:1842年签订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中英《南京条约》,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开放五口通商的位置,P5页《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和《割让香港岛示意图》。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1、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956年10月—1960年10月(3)主凶英、法(4)帮凶俄、美2、列强的罪行:(1)英法——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2)沙俄——趁火打劫,强占中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a、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b、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

建立与清对峙的政权。

C、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抗击洋枪队,在慈溪之战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4、中外反动势力指的是: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第3课收复新疆“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歌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我国西北的门户。

2、新疆危机:(1)1865年,中亚浩罕国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考点精析:名篇名句默写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考点精析:名篇名句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考点解析:所谓“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考题印证:
我国古代有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说坏事虽小,也不能因为小就去做,干多了就会变成大坏事;好事虽小,也不要因为它小就不去做,再大的好事也是从点滴开始的。

参考答案: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解析:这句诗的意思是不要认为坏事较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较小就不去做。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名篇名句的积累和记忆。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学生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讲义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学生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讲义

第12课 与朱元思书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1.疏通文意,学习词类活用现象。

2.领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审美情趣。

3. 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特点。

知识点01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1.作者作品吴均(469~520),字书庠,吴兴故鄣人。

南朝梁文学家。

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被时人效仿,称为“吴均体”。

主要作品有《庙记》《十二州记》《钱塘先贤传》等。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吴均集校注》。

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信的一部分,最早见于初唐类书《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在选辑作品时,往往根据不同专题的要求进行摘录。

因此,现在我们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一般认为并非是吴均与朱元思信的全文,而仅是其中描绘富春江雄奇秀丽景致的一部分。

这部分写景文字清新美丽,成为了一篇独立的小品文,传诵至今。

3、文题解读“与”是“给予”的意思,“朱元思”是吴均的好友,点明人物;“书”就是书信,点明体裁。

标题点明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一封信。

4、主旨点睛本文从作者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山水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知识精讲目标导航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即学即练1】《与朱元思书》总领全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三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知识点02 内容与写法1、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个字来写水和山的?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接着用“千丈见底”写江水之清,再用“游鱼细石”写江水之净。

然后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急湍猛浪的激越美。

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壮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八年级上册语文十二课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十二课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十二课知识点总结《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十二课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语文十二课知识点【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

【文章结构】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一见钟情-辗转反侧-钟鼓乐之(爱慕)(相思)(愿望)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抵蒹葭采采-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沚【文学常识】《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目“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水鸟。

题目“蒹葭”中的“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霞”指初生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水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人同唱着欢悦的情歌一样。

“关关”,形容水鸟和鸣,叠字象声;同时声中见意,示雌雄相应,彼此相关雎鸠,水鸟,据说它们“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开篇二句声情并茂:它以悠扬、平正之音,为全诗的“中和之美”定下基调;又以雎鸠和鸣起兴,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为以下正面抒写爱情创造了和谐的气氛,象征意味既深且浓。

接下去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毫不突兀了。

“窈窕”,连绵字,美好的样子,形容“淑女”;“淑女”,即好姑娘;、“好述”,就是好配偶。

首章落实到:“美丽的好姑娘,正该同美好的男子配成双”,成为全诗的纲领,提摄全篇。

《蒹葭》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

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爱着一位姑娘,她住在湖的对岸。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野望》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这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挤而抑郁、寂寞、悲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渡荆门送别》一诗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钱塘湖春行》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

(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野望》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层层树林染上了金黄的秋色,峰峦叠嶂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显萧瑟的画面。

3、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4、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八上语文12课笔记

八上语文12课笔记

八上语文12课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谈歌,原名谭同占。

2. 体裁。

- 小说。

二、生字词。

1. 字音。

- 咆哮(páo xiào):猛兽怒吼。

形容人暴怒喊叫,也形容水奔腾轰鸣。

- 狞笑(níng xiào):凶恶地笑。

- 拥戴(yōng dài):拥护推戴。

- 放肆(fàng sì):(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 呻吟(shēn yín):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 祭奠(jì diàn):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2. 字形。

- “肆”:注意左边的笔画顺序,不要写错。

- “祭”:上半部分是“又”加上一点,不要写成“夕”。

三、内容结构。

1. 开端(1 - 6段)- 描写了山洪暴发的情形。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简洁地写出雨势之大,为下文的危险处境埋下伏笔。

- 人们惊慌失措地奔向那座窄窄的木桥,“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通过描写人们的反应,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2. 发展(7 - 23段)- 老汉出现,他像一座山一样站在木桥前,指挥大家有序过桥。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老汉的沉着冷静、威严。

- 他先让党员排在后面,体现了他的党性原则。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里的“揪”字生动地写出了老汉的坚决态度。

3. 高潮(24 - 27段)- 小伙子被老汉揪出后,木桥开始发抖,最后桥塌了,老汉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这是情节的高潮部分,充满了悲壮的色彩。

4. 结局(28 - 30段)-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

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与朱元思书》

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与朱元思书》

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与朱元思书》# 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与朱元思书》课堂笔记一、知识点框架1. 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他的文章风格清新,多描写山水景物,被称为“吴均体”。

2. 文体知识- 骈文,又称“骈体文”,是一种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的文体。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3. 字词解释- 重点实词:风烟俱净(都)、从流飘荡(跟、随)、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天下独绝(独一无二)、急湍甚箭(比箭还快)、猛浪若奔(飞奔的马)、负势竞上(凭借)、互相轩邈(高,这里作动词用,向高处伸展;远,这里作动词用,向远处伸展)、争高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千转不穷(通“啭”,鸟鸣,这里指蝉鸣)、鸢飞戾天(至、到达)、经纶世务(筹划、治理)、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 重点虚词: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则”,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便”);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以”,介词,可译为“用”“把”)。

4. 句子翻译-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5. 课文内容理解- 文章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分写“异水”,从水的清澈和湍急两个方面进行描写。

第三段分写“奇山”,从山的高峻、山势和山林的美妙等方面进行描写。

-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

二、思维记录1. 文言文学习思路- 多读多背: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很重要,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熟悉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表达方式,有助于理解文意。

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笔记一、课题:《野望》二、文学常识:1.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每首八句,分为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的上下句构成对句关系,必须对仗。

2.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三、字词积累:1.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2. 薄暮:傍晚。

3. 徙倚:徘徊。

4. 犊:小牛。

5.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6. 相顾:相视。

7.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四、整体感知:1.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古原上秋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 内容概括:首联点明时间地点,颔联和颈联写薄暮中所见之景,尾联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惆怅。

五、名句赏析:1.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赏析:这两句诗对仗工整,从远景和近景的角度描写了秋天傍晚时分的萧瑟之景,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赏析: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给人一种悠闲、宁静的感觉。

3.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赏析: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六、艺术特色:1. 白描的手法:全诗采用白描的手法,不加雕琢地描写了秋日傍晚时分的薄暮之景,语言质朴清新。

2. 融情于景:在描绘秋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 首尾呼应:首联和尾联相互呼应,首尾圆合,使整首诗的结构更加完整。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2课:《唐诗五首》复习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2课:《唐诗五首》复习知识点

5.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2课《唐诗五首》复习知识点汇总6.请先关注作者哦!点击作者头像,再点右方“关注”即可一键关注。

(一)《野望》【文学常识】1.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朝医生、著名诗人。

五言律诗。

2.《野望》从内容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从形式上看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内容简析】这首诗写的是隐居之地的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真题练习】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6.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迷茫失望)的心情。

7.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举目四望,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整个画面显得静谧。

8.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9.全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秋天黄昏山野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无依的苦闷忧郁和政治上不得志的迷茫失望。

10.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语言积累与运用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语言积累与运用

《唐诗五首》语言积累与运用1.重点字词《野望》: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dú):小牛。

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卷一三O(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hú)矶上。

《太平寰宇记》:“昔费祎(yī)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乡关:故乡。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

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

塞上,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

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孤烟:指烽烟。

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长河:指黄河。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与朱元思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与朱元思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1 / 2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与朱元思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言知识
✧ 生难字
水皆缥.(piǎo)碧 泠.
(líng)泠作响 嘤.
(yīnɡ)嘤成韵 急湍.(tuān) 横柯.
(kē)上蔽 经lún(纶)世务者 kuī(窥)谷忘反
轩miǎo(邈) yuān(鸢)飞lì(戾)天
✧ 通假字
1.蝉则千转.
不穷(“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 古今异义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
里 (古义:表示约数;今义:或许,允许等)
2.经纶..
世务者 (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整理蚕丝,比喻规划、管理国家大事)
3.鸢飞戾.
天者 (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 一词多义
绝⎩⎪⎨⎪⎧天下独绝.(绝妙的)猿则百叫无绝.
(停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使至塞上》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使至塞上》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使⾄塞上》是唐代诗⼈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途中所作的⼀⾸记⾏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使⾄塞上》教案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韵美。

过程与⽅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美。

2、抓画⾯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漠孤烟直,长河落⽇圆”⼀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写诗背景,感受诗⼈前后变化,培养学⽣乐观、豁达的⼈⽣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漠孤烟直,长河落⽇圆”⼀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导⼊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塞上》导⼊。

教师配乐朗读。

⼆、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西祁县)⼈,唐朝诗⼈。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尤其是创作的⼭⽔⽥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屏展⽰)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解⼀解 了解背景:开元⼆⼗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国⼩勃律(在今克什⽶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涤西⼤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读⼀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试读;3、学⽣个读;4、学⽣齐读。

(三)释义 单车:⼀辆车,这⾥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第12课《与朱元思书》知识点梳理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2课《与朱元思书》知识点梳理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11《与朱元思书》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

1.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好学,有俊才。

诗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

2.骈体文:又称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

中唐以后,骈体文的主导地位被古文代替。

语言上的特点:⑴在语句上讲究骈偶和“四六”。

两马并驾叫作骈,两人在一起叫作偶。

骈偶就是两两相对,也就是对仗。

⑵平仄相对。

⑶用词多用典和藻饰。

二.课文知识过关梳理㈠课下注释①选自《吴均集校注》。

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zh āng)(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跟随。

④[任意东西]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东西,向东或向西。

⑤[许]表示约数。

⑥[缥(piǎo)碧]青白色。

⑦[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超过。

⑧[寒树]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⑨[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⑩[互相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

这里均作动词用。

⑪[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⑫[千百成峰]形成千百座山峰。

⑬[激]冲击,撞击。

⑭[泠(líng)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⑮[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嘤嘤,鸟鸣声。

⑯[千转(zhuàn)]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⑰[鸢(yāun)飞戾(lì)天]语出《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意为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

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

戾,至、到达。

⑱[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⑲[经纶(lún)世务]治理国家大事。

经纶,筹划、治理。

⑳[反]同“返”,返回。

㉑[横柯(kē)]横斜的树枝。

柯,树木的枝干。

㉒[交映]互相掩映。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2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2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2课笔记一、作者介绍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

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其诗文称美一时,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奉朝请。

二、文体知识“书”即“书信”,这一古代的文体,在南北朝时已是文人诗文兼擅的一种样式。

传世的陶渊明《与二三邻曲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等都是用骈文写的书信。

三、背景介绍吴均因品性高洁而备受时人推崇。

当时,人们竞以写书信来摹仿他的文风,可见其影响之大。

关于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一说作者写信给朱元思,只是随意而发,没有特殊背景。

理由是书信内容写的是平常景物,且信中只是抒发个人的感慨心绪,而没有任何问候或邀约的意思。

另一说从文中流露的情绪看,作者写这封信,是想要放迹天涯,避世隐居。

因此写信给朱元思,希望借他对“�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风景的描写,排解自己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的苦闷。

四、梳理文章结构五、问题研究1. 作者对描绘景物有什么特色?结合文本来谈。

讨论并归纳:写景抓住特征。

山以“奇”为特,水以“异”为特,松以“生”为特,月以“明”为特。

在短短的百来字中描绘出如此生动奇特的形象,可见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之强。

2.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结合具体例子来谈。

讨论并归纳:本文语言或整或散得当自然。

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文风味。

其中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例如“风烟俱净”等四字句铺排而下,显得气势奔放;“急湍甚箭”等四字句工丽精妙,状物喻理恰到好处;“奇山异水”分别作为段落的开头,概括性极强而生动形象;第一段结尾用拟人手法反衬出水的清澈;第二段结尾用夸张手法强调出山的高峻;第三段结尾用衬托和比喻突出山的“奇”,文的“奇”。

3. 作者笔下的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讨论并归纳:水之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山之奇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藐;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认识《离骚》的意义和价值2.了解《渡荆门送别》的故事背景和情节3.学习《渡荆门送别》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欣赏文学作品的美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二、教学重点难点1.《渡荆门送别》的情节分析和课文写作特点的辨析2.复杂的韵律规律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欣赏3.学生阅读古诗文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提高读懂古文的能力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出示绘有屈原头像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对屈原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学,文学作品的价值和特点2.新课讲解(25分钟)•介绍《离骚》的背景和成就,简单阐述诗歌的起源和创作方法•讲述《渡荆门送别》的故事情节,分析作者用词造句的特点和修辞手法,以及诗词和骚体诗的区别•展示整篇诗句,并逐句解析和讲解韵律、造句、修辞手法等方面•提供相关阅读策略,如根据背景常识去理解诗歌细节,学习古文生字和词汇的用法等3.师生互动(30分钟)•手抄写下全文,分小组逐句朗诵,并在组间比赛•小组内交流,讨论如何理解一些比较难的句子和引申出的异议点•学生挑选一个诗句,发表个人的文学评论和思考,多角度领略《渡荆门送别》的魅力4.拓展(15分钟)•展示相关古文物资料,让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和欣赏机会•带领学生欣赏其他古代文学经典,如《诗经》、《楚辞》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5.作业(5分钟)•布置学生完成相关课后习题,巩固上课所学知识四、知识点总结1.屈原《离骚》的情节和背景2.《渡荆门送别》的故事情节和文学特点3.古代诗词的韵律规律和修辞技巧4.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文化背景五、教学反思本课内容较为复杂,特别是对于一些阅读古诗文较为生疏的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

因此,在课堂上我加强了重点内容的讲解和学生间的互动活动,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消化。

同时,通过拓展阅读和素材的呈现,吸引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和认知,拓展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的知识点归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的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颐yí和园浮萍píng
2.解释下列词语。

(1)煞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2)驻足:停止脚步。

(3)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用恰当词语填空。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桥之美》的作者是著名艺术大师吴冠中。

1、画之美:①画面要有点、线、面构成;②和周围景物既对照又不失和谐。

2、吴冠中:画家,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狮子林》。

3、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摹状貌。

4、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5、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和谐()点缀()煞风景()孕育()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则摧毁了形式美。

煞它风景:
⑵艺术形式的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桥之美的总特征
举例说明各自的作用
桥普遍具有的作用:




4.对下面句子理解正确的项是()
A、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此句说除了造桥工程人员外,画家肯定是见的桥最多的`人。

B、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此句说美术工作者没有不喜欢桥的。

C、“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一条成语,也叫做“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

意思是如果相差不大,造成的误差或错误也就不大。

D、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
之美!
此句从具体的桥扩展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的形象”,起到这种作用的形象就具备了桥之美!
5.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⑴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
口舒畅的气。

6.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
⑵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
⑶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