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九五七年
河曲曲峪道黄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中田间工程部分
方正三杨文治(参加编写)
《山西西部水土保持调查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
本文系河曲曲峪道黄沟流域规划的一部分,文中论述了坡面工程和沟壑工程的几种结构类型及其修筑方法,并提出工程规划。
一九五八年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梯田的调查研究
方正三杨文治周佩华等
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本书是我所在参加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期间所进行的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渗透,阐述了野外测量渗透所用仪器的构造和试验方法。渗透率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影响渗透的因子。第二部分为暴雨,根据黄河中游的雨量资料,进行了有自记雨量记录与缺自记雨量记录的暴雨分析,以找出暴雨历时强度与频率之间的规律。第三部分为径流与冲刷。根据天水径流小区的观测记录,求出径流频率曲线,表示最大径流量与频率之间关系及冲刷量计算,第四部分是梯田调查,介绍了若干典型地区群众修筑梯田的丰富经验,并指出了当时在修梯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五部分是梯田的设计,根据该区水文,气象资料及各地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分析,提出了黄土高原四个地区的阶式与坡式梯田的容量设计、标准断面以及修筑方法,且讨论了梯田的机耕问题。
此书是解放后我国最早系统研究梯田的一部著作。书中由野外实测资料求得的入渗规律与经验公式以及提出的设计标准,至今还被水文、水保、土壤、地理等方面工作者广泛引用,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水土保持
方正三
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水土保持是一项改造自然的巨大工作,综合性很强,必须采取农、林、牧、水等综合措施,统一规划,全面发展。为了改变山区的面貌和提高山区人民生活水平,根治河流水患和开发水利建设,减免自然灾害,就必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此书包括:土壤侵蚀的种类、分区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危害;雨滴与径流的冲刷作用及其测定方法,影响土壤侵蚀的因子与防止土壤侵蚀的基本办法及农业技术;梯田的效益、分类,设计区划原则与各论,拦水坝、蓄水沟、谷坊、淤地坝与引洪漫地等沟壑治理;保土植物抗旱植物的特征与栽培植物的分类;水土保持林的营造、沙荒造林、防护林带的设置以及山区水土保持、土地合理利用的全面规划等。可供农、林、水等高等学校以及水土保持技术人员参考之用。
一九五九年
黄河中游的农业
杜豁然雷清荣
科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
本调查报告系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1955~1975年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考察总结。
内容包括农作物生产的自然条件、作物分布、增产经验及农田水土保持四章,其中对于农田水土保持的理论与实践作了详细的论述。对于增产经验,特别着重于干旱地区主要作物的丰产经验的叙述。
本调查可作为黄河中游地区各省的农业技术干部、水土保持工作者、负责农作物生产领导及研究这一地区作物生产情况的同志们参考。
一九六零年
小麦的密植和深耕
彭琳(参加编写)
《农业丰产研究丛书》科学出版社1960年出版
本篇根据我院在全国南方与北方进行的小麦深耕(结合施肥)的试验研究结果编写而成。本篇在第一章阐明了深耕(结合施肥)对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微生物、松紧度和结构等土壤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第二章阐明了深耕(结合施肥)对小麦根系、地上部和产量的影响。第三章对小麦深耕(结合施肥)的适宜深度进行了讨论,提出在北方旱作地区,耕深30-50厘米是有增产效果的,但从经济效益考虑,即以30-40厘米为宜,南方水稻土地区即在30厘米左右是比较适宜的。参加本篇编写的尚有: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森业土壤研究所、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单位有关人员。
一九六一年
水土保持
朱显谟执笔
《中国农业土壤论文集》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年出版
本文阐明了水土保持在发展山区和平川农业生产,搞好国民经济方面的重要性,论述了土壤侵蚀的类型和分布,土壤侵蚀的因素及水土保持的条件措施。
各类农业土壤的基本性状及其利用改良
朱显谟(参加编写)
中国土壤论文集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年
本文为撰写“暖温带的农业土壤”一节,论述了所辖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条件,农业土壤类型,性质及其利用改良问题。该气候带主要的农业土壤类型有黄土、垆土、黑垆土、大黑土等。
一九六四年
土娄土
朱显谟
陕西人民出版社1964年出版。
本书是根据1952-1960年的研究成果编写的。内容包括土娄土形成的自然历史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土壤形成过程尤其是熟化过程的本质,并在总结群众经验基础上,阐明了土娄土的重要生产特性及今后培肥改良的途径。
本书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了陕西八百里秦川各种土壤的分布,发生及演变过程,提出了土娄土这个新土类的概念和内容,明确指出土娄土非但是历史自然体,同时又是人类劳动的产物,给土壤赋予了新的科学内容,这对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制定农业生产规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土壤工作者研究耕种土壤的重要参考资料。
小麦丰产问题研究
彭琳(参加编写)
《农业丰产研究丛书》第四集科学出版社1964年
根据我所和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研究资料,阐明了小麦的养分供求关系及其调节。小麦体内养分累积特点是,营养元素达到最高累积量的时间多在乳熟期,此后常有减少趋势,营养元素的最大累积速率多在拔节到抽穗期间,其次是抽穗到乳熟和返青到拔节,再次是分叶期,越冬期最低。在小麦生长发育期间测得的土壤矿质氮量的变化为土壤氮素净矿化率和小麦吸收速率之间动态平衡的表现,因此,小麦丰产施肥,不仅要根据小麦体内氮素累积情况来确定,还应考虑到不同土壤和不同肥料的氮素矿化速率及其季节性变化,同时要利用施肥措施对土壤养分供应状况进行适当的调节,以控制小麦生长发育。文中根据养分供求关系阐明了基肥的作用及其与追肥的关系、腊肥的种类及其作用,春肥的作用及其与前期施肥的关系等。
柴达木盆地资源植物
孙林夫汪立直于兆英李沛琼许重九
青海人民出版1964年出版
该书是作者在1959—1960年参加中科院青、甘综合考察队时对柴达木盆地的植物资源,植被、森林等进行了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编写的。
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柴达木盆地的植物环境。第二章主要论述植物的基本特点,植物的性质与关系。第三章主要论述资源植物及其利用。第四章主要是提出资源植物的经营意见。
青甘地区资源植物及其评价
孙林夫汪立直李沛琼许重九
科学出版社1964年出版
此书系中国科学院青甘综合考察队于1958-1960年对该区综合考察以后编写的。内容包括:该区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及分布概况;食用、药用、化工原料、材用、饲料、绿化观赏,防护及野果、毒草等植物的分类评价;该区植物利用现状,方向及存在问题,发展前途,开发的措施等。这对该区的工农业建设及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秦岭植物志 (第一卷)
崔友文王作宾付坤俊郭本兆于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