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合集下载

微生物章节练习题含答案第3章病毒和亚病毒习题

微生物章节练习题含答案第3章病毒和亚病毒习题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一.选择题1. 多数病毒粒子的大小为( )A. 10nmB. 100nm 左右C. 300nmD. 10-300nm2. 病毒的大小以为单位量度。

( )A. mB. nmC. mm3. E.coli T4噬菌体的典型外形是:( )A.球形B. 蝌蚪形C. 杆状D. 丝状4. 类病毒是一类仅含有侵染性的病毒。

( )A. 蛋白质B. RNAC. DNAD. DNA和RNA。

5. 病毒壳体的组成成份是:( )A. 核酸B. 蛋白质C. 多糖D.脂类6. 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 )A. DNA 和RNAB. DNA 或RNAC. DNAD. RNA7.最先发现病毒的是:( )A. 巴斯德B. 柯赫C. 伊万诺夫斯基D. 列文虎克8. 噬菌体是专性寄生于的寄生物。

( )A. 细菌B. 酵母菌C. 霉菌9. 病毒的分类目前以为主( )A. 寄主B. 形态C. 核酸10. 最先提纯的结晶病毒是:A. 烟草花叶病毒B. 痘苗病毒C. 疱疹病毒D. 流感病毒11. 在溶源细胞中, 原噬菌体以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中. ( )A. 游离于细胞质中B. 缺陷噬菌体C. 插入寄主染色体12. 溶原性细菌对具有免疫性: ( )A. 所有噬菌体B. 部分噬菌体C. 外来同源噬菌体D. 其它噬菌体二.判断题13. 原噬菌体即插入寄主染色体DNA上的噬菌体DNA。

( )14. 溶源性细菌在一定条件诱发下, 可变为烈性噬菌体裂解寄主细胞。

( )15. DNA 病毒以双链为多, 而RNA病毒以单链为多( )16. 大肠杆菌噬菌体靠尾部的溶菌酶溶解寄主细胞壁后靠尾鞘收缩将DNA注入寄主细胞。

( )17. 一种细菌只能被一种噬菌体感染. ( )18. 温和噬菌体的毒性突变体与寄主细胞的关系和一般的毒性噬菌体一样。

( )19. 噬菌体核酸既有单链DNA、双链DNA,又有单链RNA、双链RNA。

( )20. 细菌的溶源性是可以遗传的( )21. 逆转录病毒RNA可以反转录为DNA. ( )22. 朊病毒(奇异病毒) 是只含有侵染性蛋白质的病毒( )三.填空题23. 能使病毒变性失活的物理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及__________。

微生物的知识,习题

微生物的知识,习题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一、填空题1.病毒可分真病毒与亚病毒两大类。

从组成的化学本质来划分,真病毒至少含有和两种成分;亚病毒中的只含,只含或,而则只含。

2.病毒的特性有以下几点: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最大的病毒为,其直径为;最小的病毒为,其直径仅为。

4.单个病毒粒子称为,它由和构成,有些较复杂病毒还有一层,其上长有等附属物。

·5.不同病毒在不同的宿主细胞上可形成不同特征的聚集体,如在动物细胞内的,细菌菌苔上的,植物叶片上的,昆虫细胞内的,以及动物单层细胞上的等。

6.病毒的对称体制有:①对称,如和等;②对称,如和等;③对称,如和等。

7.1935年,美国学者Stanley首次提纯并结晶的植物病毒是,它属于对称;核酸类型是。

8.烟草花叶病毒简称,外形状,外层衣壳粒以时针方向螺旋状排列成,具有功能;核心为链。

9.腺病毒的形状为,呈对称;它有个角、个面和条棱;存在两种衣壳粒,分别称为和;其核心部分为线状链10.大肠杆菌的T偶数噬菌体是一类重要的模式生物,有、和三种,它们都属于对称体制,个体由、和三部分构成,而其尾部则由、、、和五部分组成。

11.病毒的核酸有以下各种类型:①,②,③,④,⑤,⑥,⑦。

12.一般地说,动物病毒的核酸类型以和为主,植物病毒以为主,噬菌体以居多,而真菌病毒则都是。

13.噬菌体的种类很多,共可归纳成六类:①A型,特点是、、;②B型,特点是、、;③C型,特点是、、;④D型,特点是、、;⑤E型,特点是、、;⑥F型,特点是、、。

14.烈性噬菌体生活史可分五个阶段,即、、、和。

15.E.coliT系噬菌体裂解性生活史的时间一般为min,其丁2的裂解量约为个,T4约为个。

16.双层平板法是测定噬菌体效价的最常用方法,其底层平板含,上层平板中的三种成分分别为、和。

17.病毒一步生长曲线有三个最重要的特征参数,即期(包括期和期)和期的长短以及的大小。

18.温和噬菌体有三种存在方式,即、和。

3病毒(Viruses)和亚病毒(virusoid)

3病毒(Viruses)和亚病毒(virusoid)
大肠杆菌T4噬菌体构造
④有囊膜的病毒粒子
Fig. 4: Virus Obtaining Its Envelope from Host Cell Membrane by Budding
Enveloped viruses
The capsid of some viruses is covered by an envelope. Enveloped viruses are roughly spherical but highly variable in shape because the envelope is not rigid. When helical or polyhedral viruses are enclosed by envelopes, they are called enveloped helical and enveloped polyhedral viruses. An example of an enveloped helical virus is the influenza virus.
① 病毒的核酸
病毒基因组核酸
RNA
双链 环状 单链 线状 双链
DNA
单链 环状
线状
线状
多片段
单片段 单片段
多片段
②病毒的蛋白质
▼有的病毒只有一种蛋白质,多数含有为数不 多的几种蛋白质。 ▼病毒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其他生物一样, 但不同病毒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各不相 同。 ▼病毒蛋白质主要在构成病毒结构、病毒的侵 染与增殖过程中发挥作用: 1、结构功能 3、破坏宿主细胞壁与细胞膜 2、吸附 4、增殖
据Bradley(1967)归纳,噬菌体共有六类形态。
(一)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1、组成: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2、基本形态:蝌蚪形、微球形和纤丝形。

微生物(修改)

微生物(修改)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重要名词1. 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胞后能在寄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2. 噬菌斑形成单位(效价、感染中心数):表示每ml 样品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3. 朊病毒:又称“普里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感应性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复习思考题1. 什么是烈性噬菌体?试述其裂解性增值周期。

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胞后能在寄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①吸附噬菌体尾丝散开,固着于特异性受点上。

②侵入尾鞘收缩,尾管推出并插入到细胞壁和膜中,头部的核酸注入到宿主细胞中,而蛋白质衣壳留在细胞壁外。

③增殖增殖过程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注入细胞的核酸操纵宿主细胞代谢机构,以寄主个体及细胞降解物和培养基介质为原料,大量复制噬菌体核酸,并合成蛋白质外壳。

④成熟(装配)寄主细胞合成噬菌体壳体(T4噬菌体包括头部、尾部),并组装成完整的噬菌体粒子。

⑤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成熟后,脂肪酶和溶菌酶促进宿主细胞裂解,从而释放出大量子代噬菌体。

2. 什么是效价,测定噬菌体效价的方法有几种?(5 种)最常用的是什么方法(双层平板法),其优点如何?效价:每ml 样品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测定方法(5种):斑点试验法、液体稀释管法、单层平板法、双层平板法、快速玻片法。

双层平板法:精确且常用。

加了底层培养基后,可弥补培养基底部不平的缺陷;可使所有的噬菌斑都位于近乎同一平面上,因而大小一致、边缘清晰且无重叠现象;又因上层培养基中的琼脂较稀,故可形成形态较大、特征较明显以及便于观察和计数的噬菌斑。

3. 简述用双层琼脂平板发测定噬菌体效价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操作步骤。

基本原理:在涂布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若接种上相应噬菌体的稀释液,其中每一噬菌体离子由于先侵染和裂解一个细胞,然后以此为中心,再反反复复侵染和裂解周围大量的细胞,结果就会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边缘和透明度的噬菌斑。

pw03第三章2亚病毒和病毒的应用

pw03第三章2亚病毒和病毒的应用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第二节
亚病毒
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种,只含有 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称为亚病毒。该名词最 早是由Lwoff提出(1981年)。 有三类: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一、类病毒(Viroid)
类病毒:只含有RNA一种化学组分、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病原 体。 1、发现: 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potata spindle tuber disease, PSTD)是1922年在美国发现的,它可使马铃薯减产20~70%。 我国于1960年时在黑龙江省发现,减产极其严重。 • 1967~1971年在美国工作的瑞士学者Dimer发现,患PSTD的块 茎抽提物经超离心和凝胶电泳后,出现一条比一般病毒分子更 小的10S的区带(TMV19S)。经一系列试验后,证明它是一个 没有衣壳包裹的RNA分子,经过电镜观察,发现它是一条长 50nm的棒状dsRNA分子,他称它为STV。 • 从此,一类新的病原体—类病毒就被广泛承认并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在1977~1988年间陆续发现的类病毒已有18种,例如番茄 散顶病、柑橘裂皮病、菊花矮化病、菊花褪绿斑驳病、黄瓜白 果病、椰子死亡病和酒花矮化病等的类病毒。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2、关于拟病毒的复制机制 • 拟病毒的复制是以自身侵染性RNA分子为模板,借助寄主 细胞内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进复制。 • 具体过程是:先以滚环方式合成一条高分子量多拷贝的负 链RNA,再以负链为模板合成一系列的正链RNA,于是形 成了一个双链的复制中间体,然后在从复制中间体上产生 线状的ssRNA-3分子,ssRNA-3再在RNA连接酶的作用下 环化成RNA-2这种拟病毒分子。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现将它们的核酸拟病毒极其微小,一般仅由裸露的RNA或DNA 组成。被 拟病毒“寄生”的真病毒又称辅助病毒,拟病毒则成为它 的“卫星”病毒。 • 拟病毒它是一些必须依赖辅助病毒才能复制的小分子核酸 片段,它被包装在辅助病毒的壳体中,本身对于辅助病毒 的复制不是必需的,而且它与辅助病毒的基因组无明显的 同源性。拟病毒利用辅助病毒的复制酶进行复制,犹如病 毒利用宿主细胞的能量、原料及酶进行复制一样。故可认 为拟病毒是寄生于辅助病毒粒子中的分子寄生物。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3病毒新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3病毒新

第二节 毒粒的性质 一、毒粒的形态结构
1、病毒的大小和形状
个体小,必需在电镜下观察;
不同病毒的毒粒大小差别很大; 毒粒的形状:动物病毒有球状、卵圆状、砖形
植物病毒有杆状、丝状、球状 噬菌体有蝌蚪状和丝状
采用各种电镜技术观察毒粒的形态结构
Orf virus:口疮病毒(接触性脓疱皮炎病毒) (负染技术)
结构蛋白
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
壳体蛋白; 包膜蛋白; 存在于毒粒中的酶;
2、病毒的蛋白质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病毒结构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
1)构成蛋白质外壳,保护病毒核酸免受核酸酶及其它理化 因子的破坏;
2)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与易感细胞表面存在的受体具 特异性亲和力,促使病毒粒子的吸附和入侵;
第三节 病毒的复制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1、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
1939年,Max Delbruck & Emory Ellis: 该实验标志着分子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建立 Max Delbruck因此荣获1969年NobelEP.rcizoeli / bacteriopage 1、用噬菌体的稀释液感染高浓度的宿主细胞; 2、数分钟后,加入抗噬菌体的抗血清(中和未吸附的噬菌体); 3、将上述混合物大量稀释,终止抗血清的作用和防止新释放 的噬菌体感染其它细胞; 4、保温培养并定期检测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价(对噬菌体含量 进行计数); 5、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 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
噬菌体 X174只有12个衣壳粒,最大的廿面体 是由1,472个衣壳粒组成的昆虫病毒粒子。
(3)复合对称的代表-T偶数噬菌体

微生物学练习03--病毒

微生物学练习03--病毒

第三章病毒与亚病毒一、名词解释1、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2、病毒粒专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

3、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或是由缺陷病毒构成的功能不完全的病原体。

4、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5、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6、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使宿主体内现有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感应性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7、噬菌斑在涂布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若接种上指应噬菌体的稀释液,其中每一噬菌体粒子由于先侵染和裂解一个细胞,然后以此为中心,再反复侵染和裂解周围大量的细胞,结果就会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边缘和透明度的噬菌斑。

8、效价(噬菌斑形成单位)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有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或感染中心数9、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即称溶源性或溶源现象10、前噬菌体已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的前噬菌体状态11、温和噬菌体☆在短时间内不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繁殖的噬菌体12、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13、溶源菌☆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能相互长期共存,一般不会迅速裂解的宿主细菌14、裂解性周期☆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15、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二、判断题1、一种病毒的基因组含有DNA和RNA。

( 错)2、植物病毒的核酸主要是DNA,而细菌病毒的核酸主要是RNA。

( 错)3、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时,蛋白质和核酸同时进入宿主细胞。

( 错)4、朊病毒是只含有传染性蛋白质的病毒。

第三章病毒与亚病毒

第三章病毒与亚病毒

10
20
30
40 Tim e(m in)
现在是34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四
F ig. O ne-step grow th curve of T 2
5、温和噬菌体的繁殖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
DNA整合在宿主的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 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 解的噬菌体, 如E.coli的 、P1、P2,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P22等。 ★前噬菌体(prophage):处于整合态的噬菌体核酸。 ★温和噬菌体的特点:其核酸的类型都是dsDNA;具有整合能 力;具有同步复制能力。 ★温和噬菌体的三种存在形式:游离态、整合态、营养态
现在是14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四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HIV-1 Stained to Show Surface Glycoproteins
现在是15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四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HIV-1
病时发现将感染花叶病的烟草叶的提取液用烛形滤器过滤后能够感染其
他烟草。
• 1899年,荷兰微生物学家马丁乌斯·贝杰林克(Martinus Beijerinck) 重复了Ivanovsky的实验,发现这种新的感染性物质只在分裂细胞中 复制,并称之为contagium vivum fluidum(可溶的活菌)并进一步命 名为virus(病毒)。
大肠杆菌T4噬菌体构造
现在是27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四
2、烈性噬菌体的繁殖
◆The lytic life cycle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steps: Adsorption→ Penetration→ Replication→ Maturation → Release

水产微生物—病毒和亚病毒

水产微生物—病毒和亚病毒

微生物习题五一.填空题:1.病毒是一类由和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在离体条件下,能以状态存在。

2.病毒粒的基本成分是和。

3.衣壳是由许多在电镜下可辨别的形态学亚单位所构成。

4.病毒粒具有和两种对称体制。

以及由上述两种对称相结合的体制。

5.类病毒是一类只含一种成分,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病原体。

6.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的合称是。

7.1892年伊万诺夫斯基发现了,1935年美国人提取了该病毒的结晶并获诺贝尔奖。

8.组成壳体的壳粒基本上有两种排列方式:DNA病毒一般为,RNA病毒一般为。

9.病毒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酶,在寄主细胞外不能独立地进行 __________ 和只有在活__________ 中才表现生命活性,因而是严格的 __________ 生物.10.病毒结晶含有和两种成分。

11.病毒的核衣壳结构是:外壳是,壳体内是,二者共同构成,有些大型病毒外还包有封套,主要由或组成。

12.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或;植物病毒多为病毒;噬菌体多为病毒。

13.TMV病毒粒子的形状为____________, 所含核酸为_______________。

14.病毒的蛋白质除了构成壳体以外,还与病毒的__________有关,有些则是一些酶,如___________,与溶解细菌细胞壁有关。

15.病毒分类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

16.烈性噬菌体侵染寄主的过程可分为、、、等阶段。

17.噬菌体是一种感染或的病毒,主要化学成分是和蛋白质,它在内能大量迅速地繁殖,也能在存活。

18.温和噬菌体能以 __________整合在寄主细胞的染色体上 , 形成 __________ 细胞,该细胞具有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等几个特征。

19.大多数 DNA 动物病毒的核酸在______ 复制, 蛋白质在_____合成 ,病毒粒子的组装在_____完成。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 第三版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答案解析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 第三版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答案解析

1. 病毒的一般大小如何?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有何大小上的差别?最大的病毒和最小的病毒(不计亚病毒因子)是什么?答:Cl)病毒的一般大小:绝大多数的病毒都是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微小颗粒,它们的直径多数在100n m (20~ 200n m )上下。

(2)病毒与原核和真核生物细胞大小上的差别:原核细胞直径小千2µm,真核细胞直径通常大千2µm,病毒、细菌和真菌这3类微生物个体直径比约为1:10:100。

(3)最大病毒与最小病毒:最大的病毒是直径为250n m 的牛疮苗病毒,最小病毒之一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其直径仅为28n m 。

2.试图示并简介病毒的典型构造。

答:病毒的典型构造如图3-4所示。

核心:由DNA或RNA构成病毒粒子{核衣壳(基本构造){衣壳.由许多衣壳粒蛋白构成包膜(非基本构造):由类脂或脂蛋白构成,有的上面有剌突图3-4病毒粒子的模式构造3.病毒粒有哪几种对称体制?各种对称又有几种特殊外形?试各举一例。

答:(1)病毒粒的对称体制有三种: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及复合对称。

(2)病毒粒的各种对称体制的特殊外形及举例如表解所示。

无包膜{杆状:烟草花叶病毒(TMV)等螺旋对称{丝状:大肠杆菌的fl、fd、M13噬菌体等有包膜{卷曲状:正粘病毒(流感病毒)等弹状:狂犬病毒,水泡性口膜炎病毒等无包膜{小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中Xl74噬菌体等二十面体对称{大型:腺病毒等有包膜:疮疹病毒等对称体制复合对称{无包膜:大肠杆菌的T偶数噬菌体(蜊斜状)等有包膜:疽病毒(砖块状)4.试列表比较病毒的包含体、多角体、噬菌斑、空斑和枯斑的异同。

答:病毒的包含体、多角体、噬菌斑、空斑和枯斑的异同如表3-6所示:@泡沫大、料液略黏。

@镜检时发现菌体减少,发胖,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红色碎片。

严重时,可出现拉丝或网状,或呈鱼刺状,几乎看不到完整菌体。

(2)证实方法:用发酵的纯菌做两组平板(长成菌苔的),其中一组加入合适溶度的发酵液,另一组加入同溶度的新鲜培养基或未染噬菌体的发酵液,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若出现空白斑,则有噬菌体。

《微生物学》:03病毒阶段性复习思考题整理

《微生物学》:03病毒阶段性复习思考题整理
②±RNA病毒在依赖RNA的RNA聚合酶(转录酶)的转录下转录出+mRNA,然后翻译出蛋白质,同时+mRNA在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复制酶)的复制下复制出±RNA。
③-RNA病毒通过转录酶转录出+mRNA,+mRNA翻译出蛋白质;同时-RNA复制出±RNA,它再复制出-RNA。
六、试以E.coli T偶数噬菌体为例,图示并简述复合对称病毒的典型构造,并指 出其各部分的 特点和功能。*
七、什么叫烈性噬菌体?简述其裂解性生活史。**
八、什么是效价?其测定方法有几?**
九、试简述测定噬菌体效价的双层平板法。
一十、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它可分几期?各期有何特点?**
一十一、试解释溶源性、溶源菌、温和噬菌体。*
(10)翻译子代结构蛋白和酶蛋白;
(11)合成的酶蛋白参与逆转录;
(12)子代病毒体形成;
(13)子代病毒获包膜并释放
DNA和RNA病毒各采用不同的策略,DNA病毒策略和噬菌体的基本相同;RNA病毒采用四种不同的策略:
①+RNA病毒直接自己翻译出蛋白质(该蛋白质行使特定功能,它的加工修饰由宿主和病毒编码的酶进行切割),它同时复制出±RNA,然后该±RNA复制出+RNA。
一十、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试验曲线。
分为三个大期即潜伏期、裂解期(上升期)和平稳期。而潜伏期又可分为隐晦期(隐蔽期)和胞内累积期。
潜伏期之隐晦期:宿主不含有任何完整的具有侵染性的毒粒,此时正在进行噬菌体核酸复制和蛋白质衣壳的合成;
潜伏期之胞内累积期:有侵染性的毒粒增加,但是不裂解出胞。
(2)病毒进入细胞,去包膜;
(3)脱衣壳;
(4)以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由病毒逆转录酶作用逆转录合成cDNA,形成中间体;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一、名词解释1.病毒2.真病毒3.亚病毒4.噬菌斑5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一、名词解释1.病毒2.真病毒3.亚病毒4.噬菌斑5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一、名词解释:1.病毒2.真病毒3.亚病毒4.噬菌斑5.烈性噬菌体6.温和噬菌体7.溶源性细菌8.原噬菌体9.自发裂解10.诱发裂解11.包涵体12.半致死剂量13.卫星RNA14.类病毒15.一步生长曲线16.逆转录病毒17.噬菌斑二、填空题1.病毒的存在范围是病毒能够感染并在其中复制的()。

2.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的病毒统称噬菌体,它们包括()、()和()等。

3.病毒属名的词尾是()、科名的词尾是()、亚科名的词尾是(),目名的词尾是()。

4.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和()。

5.血凝抑制试验是根据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表面蛋白作用可能抑制()性质设计的。

6.螺旋对称病毒体的直径是由()决定的,而其长度则是由()所决定的。

7.病毒蛋白质根据其是否存在于毒粒中分为()和()两类。

8.病毒包膜糖蛋白是由多肽链骨架与寡糖侧链,通过()将糖链的()与肽链的()连接形成。

9.由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病毒繁殖的两个特征性数据,即潜伏期和裂解量。

前者为所需的最短的时间,后者为()的平均数目。

10.病毒的复制过程依其发生事件顺序分为以下()、()、()、()和()5个阶段。

11.病毒在寄主体外,很易因外界环境如高温,射线等作用而();带封套的病毒容易被()破坏,因而可用消毒剂如()来消毒。

12.溶源性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有大约10-5细胞会发生()现象,这是由于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变成了()的缘故。

13.温和噬菌体能以()整合在寄主胞的染色体上,形成()细胞,该细胞具有()、()、()、()、()等几个特征(填三个特征即可)。

14.烈性噬菌体入侵寄主的过程可分为()、()、()、()、()等五个阶段。

.15.TMV病毒粒子的形状为(),所含核酸为()。

16.T4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胞依靠()将()注入寄主细胞。

17.检查细菌是否被噬菌体感染的方法,通常是()、()。

18.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即()或();植物病毒多为()病毒;噬菌体多为()病毒。

chap3病毒和亚病毒

chap3病毒和亚病毒

补:脊椎动物病毒
脊椎动物 病毒繁殖
2.侵入:病毒被吞噬到囊泡中, 囊膜破裂, 病毒核酸被释放到 细胞质。
3.生物合成: 在病毒基因控制下, 细胞 合成新病毒的基本成分,核酸、衣壳 粒蛋白和刺突蛋白。
5.释放:有囊膜病毒以出芽方式离 开细胞膜,携带着含刺突的囊膜。 成熟的病毒粒子成病毒囊膜 的细胞膜中,核酸和衣 颗粒蛋白装配成核衣 壳。
细菌噬菌体 1915 年英国人陶尔德 (Twort) 在培养葡萄球 菌时,发现菌落上出现透明斑。用接种针接触 透明斑后,再向另一菌落上接触,不久接触的 部分又出现透明斑。 1917 年在法国巴黎巴斯德 研究所工作的加拿大籍微生物学家第赫兰尔 (d ′ Herelle) 也观察到痢疾杆菌的新鲜液体培养物 能被加入的某种污水的无细菌滤液所溶解,混 浊的培养物变清。若将此澄清液再行过滤,并 加到另一敏感菌株的新鲜培养物中,结果同样 变清。以上现象被称为陶尔德—第赫兰尔 (Twort — d'Herelle) 现象。第赫兰尔将该溶菌 因子命名为噬菌体 (bacteriophage , phage) 。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等原核微生物 的病毒,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般特性,包括噬细菌 体 (bacteriophage) 、 噬 放 线 菌 体 (actinophage) 和 噬 蓝 细 菌 体 (cyanophage)。,分布广泛。根据其核酸类型 可分为dsDNA病毒、ssDNA病毒、dsRNA病毒 和ssRNA病毒,一般无被膜,主要有蝌蚪形、微 球形和丝型。噬菌体的发生在工业生产上会造成
伊波拉病毒没有疫苗针可打、无药可救,死亡率更高达百分之九十,患上了 几乎也等如判了死刑。这种病例死状悽惨,病人感染病毒后四天,会出现类 似感冒症状,发烧、头痛、喉咙痛、肌肉酸痛无比的症状。接著,体内的器 官开始糜烂成半液体的状态,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受伤后,便开始漏出液体及 血浆蛋白质。 “由于病人体内器官组织坏死分解,病人不断地从口中呕出坏死组织,感觉 上就像一个大活人在眼前溶化,直到崩溃而死”一个医生如是形容伊波拉病 人。

微生物学练习题(第三章-病毒)

微生物学练习题(第三章-病毒)

“微生物学”练习题第三章病毒与亚病毒一、选择题1、噬菌体是一种感染()的病毒。

A、酵母菌B、霉菌C、细菌和放线菌D、原生动物2、病毒缺乏()。

A、增殖能力B、独立代谢的酶体系C、核酸D、蛋白质3、溶源菌遇到同一种噬菌体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噬菌体时表现为()。

A、抗性B、免疫性C、再次溶源化D、裂解4、最先发现病毒的是()。

A、巴斯德B、柯赫C、尹万诺夫斯基D、列文虎克5、病毒纯化方法均是根据病毒的基本物化性质建立的,包括()。

A、病毒的核酸是DNA或RNAB、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是蛋白质C、病毒含有脂类和糖类D、病毒体积微小6、温和性噬菌体基因组在溶源性细菌内可以下列状态存在()。

A、复制,表达产生子代病毒B、整合于宿主染色体或质粒形式C、自发或经诱导进入裂解循环D、产生成熟的病毒质粒7、烟草花叶病毒的典型形状为()。

A、杆状B、球状C、砖状D、不规则状8、以二十面体对称的病毒粒是()。

A、烟草花叶病毒B、T4噬菌体C、腺病毒D、流感病毒9、以复合对称的病毒是()。

A、烟草花叶病毒B、T4噬菌体C、腺病毒D、流感病毒10、噬菌体感染宿主后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透明斑称为()。

A、噬菌斑B、植斑C、菌斑D、空斑11、动物病毒在其宿主的单层细胞培养物上所形成的聚集体,称为()。

A、包含体B、噬菌斑C、空斑D、枯斑12、从本质上看,病毒应是一种既可以感染态存在,也可以非感染态方式存在的()。

A、非细胞生物B、分子生物C、遗传因子D、分子病原体13、病毒的增殖方式为()。

A、裂殖B、芽殖C、孢子生殖D、复制14、引起牛、羊搔痒病的病原是()。

A、类病毒B、拟病毒C、朊病毒D、噬菌体15、1971年,T.O.Diener在患仿锤病的马铃薯块茎中,发现了最小的只含有裸露RNA分子的寄生生物()。

A、类病毒B、拟病毒C、核形多菌体病毒D、颗粒体病毒16、病毒壳体的组成成分是()。

A、核酸B、蛋白质C、多糖D、脂类17、组成病毒粒子核髓的化学成分是()。

绪论、第1章、第3章:《微生物学》复习题

绪论、第1章、第3章:《微生物学》复习题

《微生物学》复习题绪论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一、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化、模式微生物、微生物多样性、细菌、古生菌、L细菌、伴孢晶体、菌落、放线菌、静息孢子、病毒、基本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巴氏消毒法、细菌质粒、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病毒包涵体、噬菌体、阮病毒、周质空间、溶原性细菌、噬菌斑生成单位、一步生长曲线、糖被。

二、填空题1.微生物是一切生物的总称,其特点是、和。

2.微生物主要有三大类群:①类的、、、、、;②类的、、;③类的和。

3.人类对微生物的发现和认识,比对动植物晚得多,其原因是微生物具有、、和四个特点。

4.被誉为微生物学先驱者的是世纪、国的,因为他最早利用见到了。

5.在微生物促进人类医疗保健事业发展过程中,曾发生过“六大战役”,即,,,,,。

6.微生物学为现代生命科学提供的有:,,,,,,,,。

7.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和,其中最主要的共性应是。

8.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多样性表现在:,,,,,,。

9.细菌的形态主要有状、状和三种,此外,还有少数状和状等。

10.细菌细胞的一般构造有、、、、、和等,而特殊构造则有、、、和等。

11.磷壁酸是革兰氏性细菌细胞壁上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为或。

12.G+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是,G-细菌的则是。

13.古生菌细胞壁的成分与真细菌不同,它们无肽聚糖,只含有、或。

14.在自然界和实验室中可以找到四类缺壁细菌,包括、、和。

15.细菌细胞的内含物有、、和四类。

16.在没有显微镜的条件下,通过观察生长在上的形状或生长在上的现象,可推测某细菌可能长有鞭毛。

17.菌毛多见于革兰氏性致病菌中,它具有功能,如引起严重性病的细菌,它的菌毛可粘附于人体的上。

18.芽胞除了可长期休眠外,还是生命世界中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例如抗、抗和抗等。

19.蓝细菌是一类、、和的大型原核生物。

20.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是。

21.根据进化水平和形态构造等特征上的明显差别,可把微生物分成三大类群,即、和。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Phage T4 infecting its host E. coli cell
Electron Micrograph of a T-even Bacteriophage with a Contractile Sheath

A = normal bacteriophage; B = bacteriophage after contraction of sheath
第二节 病毒的概念和种类
一、定义和特性
定义:是一类由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组成活细 胞内专性寄生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特性: ① 形态微小,以电镜观察; ② 无细胞结构,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分子生 物),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RNA或DNA ) ③ 无代谢系统,营活细胞专性寄生 ④ 依靠宿主代谢系统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并装配增殖 ⑤ 离体条件下,为无生命生物大分子状态,并保持 侵染性 ⑥ 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1、 病毒粒子的基本成分和构造
基本成分: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
① 核酸:位于病毒中心,是病毒基因组(遗传信息的 载体),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病毒核酸的类型多样: • • • • RNA或DNA 单链或双链 线状或环状 单组分或多组分
② 蛋白质:包围在核酸周围,形成衣壳。 衣壳:是病毒粒子的主要支架结构和抗原成分,由 衣壳粒按一定几何构型排列而成。 衣壳粒:一条或数条多肽组成。 衣壳的功能: 结构功能:构成病毒的外壳,保护内部 核酸 吸附功能:吸附于宿主细胞的表面受体 上 破坏宿主细胞壁和细胞膜 病毒的抗原
意义—-病毒鉴定 临床诊断依据
(2)噬菌斑(plaque)
概念:指在宿主细菌的菌苔 上,噬菌体使菌体裂解而形 成肉眼可见的空斑,“负菌 落”。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病毒学(virulogy)研究病毒(virus)的本质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第一节病毒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当属郁金香碎色花病,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1619年荷兰画家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画。

当时人们对郁金香病花的狂热了,一枚得病的郁金香球茎竟能换成吨的谷物或上千磅的奶酪。

1886年,A. Mayer 发现烟草花叶病具有传染性1898年,M W Beijerinck对烟草花叶病病原体的研究结果:能通过细菌滤器;可被乙醇沉淀而不失去其感染性,能在琼脂凝胶中扩散;用培养细菌的方法不能被培养出来,推测只能在植物活细胞中生活;结论:病原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

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是贝叶林克,给病毒起拉丁名叫“Virus”也是他。

一百多年以来,烟草花叶病毒在病毒学发展史乃至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当代基因工程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1917年迪海莱(F. D'Herelle)⏹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 污水⏹培养液变清澈⏹细菌过滤器⏹清液+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培养液变清澈⏹引起细胞破裂的因子叫噬菌体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1. 特点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Eg. 一些简单的病毒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coat)构成,故可把它们视为核蛋白分子。

朊病毒甚至仅由蛋白质构成3)大部分病毒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7)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8)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2. 定义★什么是病毒?病毒(virus)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烈性噬菌 体的繁殖过程一般分 为五个 阶段: 吸附、侵 入、增 殖、成 熟(装 配)和 裂解( 释放) 。
u
烈性噬菌体繁殖的裂解性周期
5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
(1) 吸附(adsorption)
噬 菌 体和宿主细胞 上的特 异性吸附部位 进行特 异性结 合,噬 菌 体以尾丝牢固 吸附在 受体上 后,靠 刺突 “钉 ”在细 胞表面上。
1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
8 病毒的宿主范围 8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几 乎所有的 生物都 可以感染相应 的病毒。根据 宿主 可以分三 类: ü原 核生物 病毒( 或称噬 菌体) ü植 物病毒 ü昆虫病毒 ü动 物病毒 (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 ü 病毒性疾 病:疑难疾病 ü 危害生产 :发酵工业噬 菌体 ü 生物防治 ü 基 础研究
§ 单 链DNA的 复制:+DNA → -DNA → ±DNA → +DNA § 双 链RNA的复制:±RNA →+RNA →-RNA →± RNA § +RNA复制:+RNA →-RNA →± RNA →+RNA § -RNA复制:-RNA → +RNA(mRNA) →Pr(RNA复制酶) § 逆转录病毒单链RNA的复制: +RNA → (-)DNA → (± ) DNA →+RNA肿瘤 病毒
95nm
24 环
20n m
140n m
3. 病毒的群体形态
当病毒 大量聚集并使 宿主细 胞发生 病变时 所形成 的具有一 定形态 、构造并能用 光学显微镜加 以观察 和 识别的特 殊群体 。 Ø 包涵体 Ø 噬菌斑 Ø 病斑和 空斑 Ø 枯斑 病毒群 体形态的意义 Ø 病毒的分离、 纯化、 鉴别和 计数
本章的难点是:
病毒的繁殖过程。Biblioteka 人类对病毒的发现和认识过程:
1892年:
俄国,伊万诺夫斯基,首次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因 子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1935年: 美 国,斯 坛莱 ,从烟草花叶病病叶 中提取出 了病毒结 晶 , 又 证实了结 晶中 含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 而只有核 酸具感染和复制 能力, 并因此而获诺贝尔奖 。
(2) 侵入(penetration)
核酸注入 细胞的过程 : 噬 菌体尾部所含 酶 类 物 质可 使 细 胞 壁 产生 小 孔 , 然后 尾鞘 收 缩 , 尾 髓刺 入细胞 壁,并 将 核酸 注 入 细 胞内 ,蛋白 质 外壳留 在细胞外。
影响因素:噬菌体数量;阳离子;辅助因子;温度。
(3) 增殖(replication)
(4)成熟(装配)
主 要步骤 有: DNA分子的缩 合 ——通过衣壳包裹 DNA而形成头部 ——尾 丝 及尾部 的其它 部件独立装配 完成 ——头部 与尾部 相结合 —— 最 后装上尾丝,至此,一个个 成熟的形状、大小相 同的噬 菌体 装 配完成。
(5)裂解(释放)
§ 裂解:
多以 裂解细 胞的方 式释放 。
双 层 平 板 法
底 层平 板(~2%琼脂培养基7~8mL)
37℃ 计数噬菌 体
上层培养基( ~1.0%琼脂培养基3mL) 10 余h 上层平 板 宿主菌悬液(对数期菌液0.2mL) 混匀 噬 菌体 试样(合适稀释液0.1mL)
☻ 双层平板法的优点: 菌液+噬菌体试样+琼脂培养基
§ 可 弥补培养皿底 部不平 的缺陷 ,噬菌 斑位于 同一平 面。 § 上层培养 基中琼 脂较稀 ,可形成形态 较大、特征明 显以 及 便于观察和计 数的噬 菌斑。 § 用 双层平 板法计 算出来 的噬菌 体效价比电镜直接计 数得 到 的效价低。为 什么? 单层琼脂平板 双层琼脂平板 培养10天 计数噬菌斑 § 成 斑率: 同一样 品根据 噬菌斑计算出来的效价与用 电镜 计 算出来 的效价 之比。 § 噬 菌体的成斑率 一般>50%,动 物病毒和植物 病毒的成 斑 率一般仅有10% 。
2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
u典型病毒粒的构造
衣壳 核心 包膜
2. 三类典型病毒粒的对称体制
杆 状:烟草花叶病毒( TMV )等
有 包膜 丝 状: 大肠杆菌的f1、 fd 、M13噬菌 体等
核衣壳
刺突
对 称 体 制
第三章
本章基本要求:
病毒和亚病毒
真病毒: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分
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掌握病毒的繁殖 过程,了解病毒与实践的关系。
非细胞 生物
亚病毒
类病毒:只含有具有独立侵染性 的RNA组分 拟病毒:只含有不具独立侵染性 的RNA组分 朊病毒:只含单一蛋白质组分
本章的重点是: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繁殖过程。
二、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一)原核生物的病毒——噬菌体 (二)植物病毒 (三)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 (四)昆虫病毒
(一)噬菌体(phage)
噬 菌体的基本形态核大小
1、噬菌体的繁殖
------ 噬菌体并没有 个体的 生长过程,而 只有其 基本成分 的 合成和 装配, 即首先将各个部件合 成出来 ,然后 装配, 所 以一般将 噬菌体 的繁殖 称做复制或增 殖。 根据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 烈性噬菌体:指 感染宿主细胞 后,短 时间内 能完成 自身 复制并使 宿主细 胞裂解的噬菌 体. 温和噬菌体(或溶源性噬菌体):噬 菌体感染细胞 后, 将 其核酸 整合( 附着)到宿主 的核DNA上,并 且可以 随 宿主DNA的 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 ,在一 般情况 下,不 引 起寄主细 胞裂解的噬菌 体。
第一节
8 概念:
病毒
8 病毒的特征
ü形 体极其微小; ü没 有细胞 构造; ü每 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ü既无产能 酶系也生物大 分子合 成酶系 ; ü通过核酸的复制 和核酸蛋白装 配的形 式进行增殖; ü在 离体条件下,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 存在; ü对 一般抗 生素不 敏感, 但对干扰素敏 感。 ü有 些病毒的核酸能整合 到宿主 的基因组。
J 增殖过程中基因表达特点
J 病毒核酸的复制
§ 双 链DNA的 复制: (±)DNA→ (± )DNA
ü 基因表达 有先有 后 ü 基因表达 的顺序 为:早期 表达;次 早期表 达;核酸 复制;晚期 表达 ü 前 一次表 达产物是后一次表达 的mRNA聚合酶等 ü 晚期表达 的结果 是合成了各种 装配蛋白(另 外还有 溶菌 酶)
(二)病毒的形态
1.典型病毒粒的构造
由于病毒为非 细胞生物,常称病毒 粒或病毒颗粒 等。 病毒颗粒 的基本 成分是 核酸和蛋白质。 核酸: 位于病毒粒的 中心, 称为核 心或基因组。 蛋白质: 蛋白质 包围在 核心周围,形成衣壳 ,衣壳 是病毒 粒的 主 要支架 结构和 抗原成分,有 保护核酸的作 用。 其它构造: 有些病毒的核 衣壳外 包被着 一层含蛋白质 或糖蛋白的 类 脂双层膜。
6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
J 病毒核酸的转录 § 含±DNA的病毒:±DNA →mRNA § +DNA病毒:+DNA →±DNA →mRNA § 含±RNA病毒:±RNA →mRNA § 含+RNA病毒:+RNA → ±RNA →mRNA § 含-RNA病毒:-RNA →mRNA
病毒粒(virion)——成熟的(结构完整)、具有侵染力 的单个病毒,又称病毒颗粒(virus particle)。
复合对称
• 螺旋对称的结构(杆 状)
•廿面体对称的结构(球 状)
•复合对称 的结构 (蝌蚪 状)
l 螺旋对称的代表——烟草花叶病毒
2130(158aa/衣壳粒)
6390bp
l 二十面体对称的代表-腺病毒(Adenovirus)
(一)病毒的大小 一、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ü 衡量病毒 大小的单位是 纳米; ( 一)病毒的大小 (二)病毒的形态 (三)3类典型形态的病毒 及其代表 (四)病毒的核酸 ü 多 数病毒的直径 在100nm左右 ; ü 绝 大多数 病毒是 能通过细菌滤器; ü 须 用电镜才能观察到其 具体形态和大小; ü 最 大的病毒(牛痘苗病毒)直径为200nm; ü 最 小的病毒(脊髓灰质 炎病毒 )直径 仅有28nm。
1952年:
Hershey 和 Chase 证实 噬 菌 体 的 遗传物 质 仅仅是 DNA, 开创了病毒分子 生物学。
1898年:
荷兰,贝哲林克,证实该致病因子可以被乙醇从悬液中 沉淀下来而不失去其感染性但用培养 细菌的 方法培养不出 来;给这样的病 原体起名叫virus 。
1971年后:
陆续 发现了 各 种亚病毒 —— 类病毒 、 朊病毒 、 和拟病 毒。
Ø 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概念: 感染病毒的宿主 细胞内 ,出 现 在光 学显微镜 下可 见的大 小、形态 、数量 不等的 小体, 称为包 涵体。 •包涵体的本质: 大 多 数是病毒粒子组成的,少数是细胞 对病毒的反应 。 •了解研究包涵体的实践意义: 病毒 鉴定、 临床诊断依据 。
螺旋对称
无 包膜 弹 状: 狂犬 病毒,水泡 性口膜炎 病毒 等 有 包膜 大 型: 腺病毒等 无 包膜: 疱疹 病毒 等 有 包膜: 大肠杆菌的 T偶数噬菌 体( 蝌蚪 状)等 无 包膜: 痘病毒( 砖块状 )
小 型: 脊髓灰质 炎病毒,ΦX174噬 菌体等
卷曲状 :正粘病毒(流 感病毒) 等
二 十面体 对称
包 括核酸的复制 和蛋白质合成。 ü 噬 菌 体 核酸 进入宿主 细 胞后 , 会控 制宿主 细胞 的合 成 系 统 , 然后 以 噬菌 体 核酸中 的 指 令 合成 噬 菌体 所需 的 核酸和蛋白质。 ü 增 殖 所 需 “原 料 ”可通过 宿主 细胞原 有核酸 等的 降解 、 代 谢库内 的贮存物或从 外界环 境中取 得。 ü 烈 性 噬 菌 体 的核酸类 型 很多 , 所 以 其复制 和生物合 成 的 方式也 截然不 同。 ü E. coli的 T偶 数dsDNA噬 菌体是 按早期 、次早期和晚期 基因的顺序进行 转录、 转译和 复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