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污染

合集下载

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与控制方法研究

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与控制方法研究

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与控制方法研究随着人们对水产养殖需求的增加,海水养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快速发展的养殖方式之一。

然而,海水养殖也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引起一些环境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以及控制方法的研究。

一、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水养殖包括海水养殖池塘、网箱、浮标、海底水下居住设施等多种形式,而其中的养殖池塘和网箱所占比例较大。

由于这些池塘和网箱的建设需要消耗海洋资源,而养殖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和虫卵等物质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海洋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1. 废水排放海水养殖中所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饲料残渣、藻类、蟹虾、贝类的粪便和尿液以及死亡生物等。

这些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会被微生物分解,产生大量的无氧条件下的硫化氢和甲烷等有害气体,从而导致底泥的酸化和缺氧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海洋底栖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种群组成,也会降低海水的氧气含量,造成富营养化,最终会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底泥变质稀释不足的养殖废水还会直接排入海水中,造成海水的污染。

养殖废水中富含的有机物、营养元素、重金属等物质会降解海洋环境质量,影响海洋的生物种群和生态环境。

由于底泥一旦遭受养殖废水的影响,它的结构就会变得开松,即使废水转运走了,底泥中出现的问题依旧存在。

因此,对于养殖池塘和网箱等设施的应用,以及废水及其处理问题的控制对养殖行业而言非常重要。

二、海水养殖影响的控制方法随着环保意识的觉醒,现代海水养殖企业已经开始探索一些新的、环保的控制方法来减小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目前较为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控制技术通过各种先进的养殖技术,如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来维持养殖水质的平衡,以减少废水产生。

同时,通过细化饲养技术的管理流程和营养控制技术的应用,以减轻底泥的负荷,且通过生态文化技术的应用,维持养殖水生态环境的平衡更新。

2. 废水处理技术废水处理是治理污染的一个技术难题。

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研究

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研究

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参的认识和需求的增加,海水养殖海参苗的养殖业务也迅速发展起来。

然而,这一行业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特别是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海水养殖海参苗对环境的污染产生的原因。

海水养殖海参苗的废水、废料和废弃物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养殖过程中,海参的排泄物和残留饲料会大量进入海水中,导致水质污染。

此外,养殖池塘的底泥富集了大量的有机物,也成为了潜在的污染源。

其次,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环境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养殖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不仅导致水质恶化,还可能引发藻类过度生长、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这些都对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威胁。

此外,海水养殖海参苗的底泥具有高度的富营养化,会引发溶解氧过低和水体富氮的问题,影响海底生态系统的平衡。

针对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和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养殖导致环境污染。

科学合理地选择养殖设施的布局以及水质净化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减少海水养殖海参苗的废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其次,建立和完善养殖废水、废料和废弃物处理机制。

通过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如生物滤池、人工湿地过滤等,对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进行处理和去除,减少对海水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此外,对于养殖产生的固体废料和废弃物,可以采用堆肥、发酵等方法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另外,加强养殖行业的监管和管理,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相关部门应加强养殖企业的准入门槛,确保养殖企业拥有必要的水产养殖经验和技术,避免无序竞争和过度养殖。

同时,加强对养殖过程中的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科研机构可以加强对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环境影响进行研究,寻找更加环保的养殖技术和方法。

通过对饲料配方的优化,废水处理技术的创新等,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

我国海水养殖污染状况及生态环境监管需求

我国海水养殖污染状况及生态环境监管需求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前沿, 2023, 13(5), 1165-1172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ephttps:///10.12677/aep.2023.135139我国海水养殖污染状况及生态环境监管需求崔立新1,商井远2,宗虎民1*1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辽宁大连2葫芦岛市生态环境局,辽宁葫芦岛收稿日期:2023年9月10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9日摘要本文对我国海水养殖总氮、总磷排放量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我国海水养殖生态环境影响和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了我国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需求。

评估结果显示,全国海水增养殖总氮、总磷年排放量分别达到32.43万吨和10.75万吨。

由此可见,海水养殖污染已成为我国近岸海域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除营养盐污染外,海水养殖还会产生药物、垃圾等污染,并对海洋生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对我国海水养殖规模巨大、生态环境影响突出的问题,本文从明责任、转方式、严准入、控投喂、盯尾水、减废弃等角度提出了我国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需求,为有效解决海水养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管理建议。

关键词海水养殖,污染,评估,生态环境监管Mariculture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Environment SupervisionDemand in ChinaLixin Cui1, Jingyuan Shang2, Humin Zong1*1National Marin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enter, Dalian Liaoning2Huluda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reau, Huludao LiaoningReceived: Sep. 10th, 2023; accepted: Oct. 12th, 2023; published: Oct. 19th, 2023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emissions of mariculture in China were eva-*通讯作者。

海水养殖污染与生态修复策略

海水养殖污染与生态修复策略

海水养殖污染与生态修复策略海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但由于其过度发展和管理不当,常常导致海水污染。

海水养殖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生态修复策略对于恢复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海水养殖污染主要源于废水排放和养殖底泥。

首先,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饲料残渣、排泄物和化学物质,其中的氮和磷是主要的污染物。

当这些养殖废水排入海洋时,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暴发和水华,并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其次,养殖底泥中富集了有机物、重金属和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为了修复受到海水养殖污染的海洋生态系统,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加强监管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养殖许可和监管制度,确保养殖活动不超过海洋的承载能力。

严格限制养殖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加强日常检查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推行清洁养殖技术: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改进养殖设施和设备,减少废水和底泥的产生。

例如,利用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和藻类净化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养殖废水中的污染物。

3.实施养殖综合治理:采取养殖与其他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形成循环利用的闭合系统。

例如,将养殖作业与海草床、珊瑚礁等生态系统相结合,通过循环利用废弃物和养殖废水中的养分,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恢复。

4.引导科学养殖: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自然环境的特点,科学确定养殖的规模和种类。

避免养殖密度过高,减少废水和底泥的产生。

通过合理选择养殖物种,确保其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并具有较高的抗污染能力。

5.促进生态修复和恢复:通过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受到污染的生态系统的恢复进程。

例如,通过人工投放适应性强的物种、建立人工鱼礁等方式,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再生。

6.积极开展宣传和教育:提高养殖从业人员和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他们遵守养殖规范和管理制度。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加公众对海洋生态保护的了解和支持。

海洋养殖整治工作方案

海洋养殖整治工作方案

海洋养殖整治工作方案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海产品需求的增加,海洋养殖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包括海洋环境污染、养殖废水排放、海洋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工作方案。

一、海洋养殖整治的现状分析。

1. 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养殖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过量排放,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造成赤潮等问题。

2. 海洋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养殖区域的底栖生物受到严重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养殖业管理水平不高。

一些养殖场存在违规养殖、超标排放等问题,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二、整治工作方案的制定。

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海洋养殖业的发展,明确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和标准。

2. 完善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的海洋养殖监管体系,加强对养殖场的监督检查,确保养殖活动的合法合规。

3. 推进养殖技术创新。

加大对环保型养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提高养殖效率。

4.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养殖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遵守环保法律法规。

5. 加强科学研究。

加大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和研究力度,为养殖整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整治工作方案的实施。

1. 加强政府管理。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海洋养殖业的监管,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2. 加强技术支持。

鼓励养殖场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养殖效率,减少废水排放。

3. 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应增加对海洋养殖整治工作的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加大对养殖技术创新的研究力度。

4. 强化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养殖场的排放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 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养殖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遵守环保法律法规。

四、整治工作方案的效果评估。

1. 海洋环境得到改善。

海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海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海水养殖存在的问题1. 引言海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可以提供大量的海产品。

然而,随着海水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海水养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2. 水质污染海水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和药物可能会导致水质污染。

饲料中含有过多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当这些物质进入海水中时,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爆发和缺氧现象。

药物的使用也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解决方案: - 开展科学研究,探索更加环保、低污染的饲料配方和药物使用方法。

- 加强监管和管理,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养殖场合规操作。

- 推广循环利用技术,如利用虾蟹残体制作饲料或肥料。

3. 病害防控海洋环境中存在各种病原体,养殖动物容易感染疾病。

疾病的爆发会导致养殖损失和环境污染。

解决方案: - 加强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定期进行体检和病原体筛查。

- 发展新型的疫苗和抗生素,提高养殖动物的抵抗力。

- 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改善养殖环境,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4. 生态系统影响海水养殖活动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底栖动物可能会受到扰动,水下植被可能会受到遮挡。

解决方案: - 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址,避免对敏感生态系统产生过大影响。

- 采用合理的养殖密度和布局,减少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干扰。

- 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

5. 公共卫生风险海水养殖产品是人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来源之一。

然而,如果在养殖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药物或饲料,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解决方案: - 加强养殖产品的质量监管,确保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 推广科学的养殖方法,减少对药物和饲料的依赖。

- 增加消费者对养殖产品的知识普及,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识。

6. 研发创新海水养殖行业面临着许多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挑战。

需要加强研发创新,提高行业竞争力。

解决方案: - 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

海水养殖污染防治措施

海水养殖污染防治措施

海水养殖污染防治措施1. 背景介绍海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对海产品的需求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海水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

海水养殖污染主要包括饲料残留物、养殖废物、养殖药物残留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直接影响到养殖环境的质量,还可能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为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海水养殖污染。

2. 饲料管理饲料残留物是海水养殖中常见的污染源之一。

过量的饲料投放不仅浪费资源,还会使养殖水体中的浊度和营养物质浓度升高,导致水体水质恶化。

因此,合理管理饲料是防治海水养殖污染的关键。

措施一:合理投喂养殖者应根据养殖物种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合理的饲料投喂计划。

避免过量投喂,减少饲料残留物的产生。

措施二:控制投喂方式采用分散投喂、定时定量投喂等方式,可以有效减少饲料在水体中的停留时间,降低饲料残留物的积累。

措施三:监测饲料残留量定期对养殖环境中的饲料残留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 废物处理养殖废物是海水养殖中另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粪便、尸体等,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和利用,将对水体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措施一:合理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密养。

过高的密养会导致废物积累,增加水体污染的潜在风险。

措施二:建设废物处理设施建设适当的废物处理设施,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式,对养殖废物进行处理和利用。

措施三:循环利用废物将一部分养殖废物进行有效利用,如制成肥料、饲料等,减少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4. 养殖药物管理养殖过程中,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常常使用养殖药物。

然而,养殖药物使用不当或滥用,可能会导致养殖环境中药物残留,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措施一:谨慎使用养殖药物养殖者在使用养殖药物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使用,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

措施二:选择安全环保的养殖药物选择环境风险低、安全性高的养殖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对水体生态系统有较大影响的药物。

海水养殖的优势和挑战

海水养殖的优势和挑战

海水养殖的优势和挑战海水养殖作为一种特殊的养殖方式,拥有独特的优势和挑战。

本文将分别探讨海水养殖的优势和挑战,并介绍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海水养殖的优势1. 生态资源丰富:海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通过海水养殖,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养殖,获取丰富的渔产品。

2. 地理位置灵活:相较于陆地养殖,海水养殖的地理位置更加灵活。

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海域进行养殖,使养殖区域更加合理和高效。

3. 水质稳定:相较于淡水环境,海水的盐度和温度更加稳定,有利于养殖生物的健康成长。

此外,海水中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也有助于提高养殖品质。

4. 抗风浪能力强:海洋环境中的风浪较为常见,但养殖生物在长期的适应中逐渐具备了一定的抗风浪能力。

相比之下,陆地养殖可能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干扰。

5. 养殖规模可大可小:海水养殖既适用于大规模养殖,也适用于小规模养殖。

无论是大型养殖企业还是个体农户,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养殖规模。

二、海水养殖的挑战1. 环境污染:海水养殖会产生一定的废物和污染物,例如养殖底泥、粪便和饲料残渣等,如果处理不当将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 病害防控:海洋环境中存在多种病原体,养殖生物容易受到感染。

对于病害的有效防控,是海水养殖面临的一大挑战。

3. 资金投入大:相较于传统的陆地养殖,海水养殖涉及到更多的设备建设以及管理费用,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4. 技术要求高:海水养殖需要掌握一定的养殖技术,如水质调控、疾病防治、品种选育等。

对于养殖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也是一大挑战。

三、解决方案1. 环境管理:建立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废物处理和海洋环境监测,确保养殖废物不对周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 病害防控:加强养殖生物的疫苗研发和使用,建立完善的病害监测和防控体系,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疾病及时采取措施。

3. 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对海水养殖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降低养殖成本,鼓励科技创新和示范项目的推广。

海水养殖对虾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控措施研究

海水养殖对虾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控措施研究

海水养殖对虾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控措施研究近年来,海水养殖对虾业逐渐兴起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然而,伴随着产业的快速增长,养殖对虾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特别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污染。

本文将探讨海水养殖对虾对环境的污染影响,以及相关的防控措施。

首先,海水养殖对虾会对水体质量造成污染。

养殖池中的饲料残渣、虾虫等有机物会逐渐分解,释放出大量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这些气体不仅会对水体中的氧含量造成影响,还会对周围的生物产生毒性影响。

此外,养殖池水的过度使用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进一步导致水体中的藻类过度生长,形成藻华。

藻华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使生物无法正常生存。

其次,海水养殖对虾也会对海底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为了建设养殖场,不少海域进行了填海造田和深水渔网的设置,这可能破坏了海洋底质的稳定性,导致海底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海水养殖对虾中使用的抗生素和兽药残留会直接排入水体,进而对周围的海洋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养殖场的废水也可能带来有害物质的排放,包括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健康和生态平衡造成潜在威胁。

为应对海水养殖对虾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关部门和养殖业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首先,建立养殖定位和规划管理制度,对养殖场的选址、养殖密度进行限制和规范。

其次,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推行“零排放”原则。

可以采用生物滤池等技术,将废弃物进行处理,将养殖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去除或减少到合理的安全水平。

此外,进一步完善对养殖场的管理措施,加强现场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养殖活动符合环保标准和规范要求。

除了相关部门和养殖业界的努力,海水养殖对虾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公众可以加强对养殖活动的监督,对于发现的违法行为及时举报。

此外,科学界应加大研究力度,推动绿色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养殖对虾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海水养殖对虾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需要从源头进行控制,也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黄渤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评估

黄渤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评估

黄渤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评估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黄渤海地区的海水养殖业迅速壮大,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海水养殖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污染的问题。

为了合理规划和科学发展海水养殖业,有必要对黄渤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进行评估。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评估结果,探讨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为了客观地评估黄渤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收集黄渤海沿岸海水养殖区的监测数据,了解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现场采样,以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评估提供理论支持。

根据监测数据,我们发现黄渤海海水养殖区的污染物含量普遍较高,其中以氮、磷为主。

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海水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投放、药品使用等是主要污染源。

同时,文献研究表明,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可能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海洋生物毒性效应等问题。

在评估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来源复杂,包括饲料、药品、排泄物等。

虽然这些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显现,但由于影响因素众多,其具体危害程度尚难以准确评估。

就此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见解:应加强海水养殖区的规划和管理,优化产业布局;推广环保型养殖技术,减少污染排放;加强政策引导,提高从业者的环保意识。

通过对黄渤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评估,我们发现当前海水养殖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加强规划和管理、推广环保型养殖技术、加强政策引导等。

还应重视对海水养殖污染影响的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产量逐年上升。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自身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物修复技术逐渐应用于水产养殖污染治理。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生物修复技术。

水产养殖过程中,自身污染源主要包括残饵、粪便、药物、饲料等。

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概要

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概要

结束!
生物污染
盲目引进物种引起的基因的污染。 养殖逃逸后的人工养殖品种,与天然种群杂交,给 天然基因库带来基因污染。
3、海水养殖对近海环境的影响
对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从持续化发展的 角度看, 大面积的单种海水养殖, 必定要造成海 区生物多样性向单一性转化和海洋生物的“内 循环”发生变异, 当生态变异过大时, 将导致物 质循环平衡的失控, 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 成威胁。 海水富营养化
网箱养殖
网箱养鱼是利用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为材料,装配成 一定形状的箱体,设置在大、中型水体中,通过箱体网眼, 进行网箱内外水体交换,网箱内形成一个适宜鱼类生长的 “活水”环境,进行高密度的培育鱼种或精养商品鱼。
网箱养鱼高产原理
① 氧气及天然饵料得以源源不断补给;
② 排泄物排出箱外; ③ 避免凶猛鱼类危害及风浪袭击; ④ 由于网箱为鱼类活动提供了高密度集约化 的水生环境,从而活动量减少,降低能量消耗, 增加了营养积累,有利于生长和育肥。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 具有如下优点:
(1)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
(2)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
(3)可进行有效可靠的废水处理;
(4)可提供和间接提供效益,如水产、畜牧、造 纸原料、建材、绿化、野生动物栖息、娱乐和 教育。
微生物菌剂
微生物菌剂:通过向水体中投加直接以目标降 解物质为主要碳源和能源的高效微生物菌剂来 增加生物量,强化生物处理系统对目标污染物 的去处能力。
生物膜滤料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 渡带,其中生长着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 这些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吸附金属及一些有害物质, 很多植物还能参与解毒过程,对污染物质进行吸收、 代谢、分解,实现水体净化。因此湿地常常被称作 “天然污水处理器”。 这个“天然污水处理器”几乎不需要添加化石燃料 和化学药品。

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水污染排放与减量措施

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水污染排放与减量措施

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水污染排放与减量措施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虾类养殖品种之一,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也带来了水污染问题。

本文将就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水污染排放情况以及相关减量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一、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水污染排放情况1. 养殖废水排放养殖废水是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养殖废水中含有养殖虾只的粪便、尿液、饲料残渣以及养殖池中使用的化学药物等。

这些废水排入海洋或河流,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溶解氧降低以及底泥淤积等问题,对水生生物造成生态风险。

2. 养殖场周边环境影响养殖场的建设与运营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养殖场废水的排放和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氨气、硫化氢等气体的释放,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养殖场的农药使用以及饲料中添加的抗生素等物质,也可能会对周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二、减量措施针对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水污染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减量措施,以保护水体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性发展。

1. 高效养殖技术的应用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废水排放。

例如,养殖池中加设生物滤池、藻类滤池等装置,利用生物降解和植物吸收养殖池中的污染物质。

同时,适当控制养殖密度、调整饲料配方以及合理投喂等措施,可以减少废水排放量。

2. 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对于养殖废水,可以采用生物处理、物理处理等技术进行净化处理。

例如,利用好氧处理、厌氧处理等手段,有效去除养殖废水中的有机物及氮磷等污染物。

同时,应鼓励养殖场将经过处理的废水进行循环利用,用于养殖池的补充水源,减少对自然水体的依赖。

3. 健康养殖管理与监测通过加强养殖场的健康管理和监测工作,可以减少饲料残渣和养殖虾只粪便的排放。

合理管理养殖过程中的饲养密度、饲料投喂量等环节,控制养殖废水的产生量。

此外,加强养殖环境和养殖虾只的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降低使用化学药物和抗生素的需求。

海水养殖污染与生态修复策略

海水养殖污染与生态修复策略

海水养殖污染与生态修复策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地增加了。

这就导致了在海水养殖业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了海水养殖污染问题。

因此,接下来将主要探讨海水养殖污染的原因以及生态修复策略。

一、海水养殖污染的原因1.养殖过度海水养殖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养殖过度。

当养殖密度过高时,藻类、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死亡会导致大量的死体残留在海水中,降低水体的质量。

2.饲料残渣养殖鱼类所需的饵料含有蛋白质、磷酸盐、氮化合物等营养物质。

而大量使用饲料会导致过多的饲料残渣排放到水体中,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3.养殖池底泥沉积养殖器内部的废弃物质,如鱼粪、饲料残渣等,容易沉积在养殖池底,导致水质恶化,影响生物的生存能力。

二、海水养殖污染的影响海水养殖所形成的污染,使得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增加,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和蓝藻暴发。

这些生物的突然增加会导致氧气损失,大规模死亡,这不仅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更会对沿海生态环境和渔业生产带来威胁。

三、生态修复策略1.科学养殖在行业发展的同时,必须要进行科学养殖,建立合理的“养殖-排泄-增氧”闭环系统,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保持水质健康。

2.生物修复为了改善水质、恢复海洋生态系统,可以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加强水体处理。

这种技术可以利用一些淡水植物,如水葫芦、菱角、鸢尾等,这些植物可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养分,缓解海水对营养素的需求,避免造成大规模蓝藻暴发和水毒问题。

3.底栖动物添加通过添加一些有益的底栖生物,如文蛤、蜗牛、螺蛳等来促进底栖生物的自然富集,增加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沉积物清理通过机械或化学手段对海底沉积物进行清理,以把沉积物彻底清除,同时加强底质通气,保持水体清洁。

综上所述,海水养殖污染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难题,需要海产养殖企业和行业组织共同合作,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水养殖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

海水养殖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

海水养殖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海水养殖业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

然而,在海水养殖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也对近岸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本文将探讨海水养殖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近岸生态环境是指沿海区域的水域和陆地交界处的生态环境。

由于沿海地区的人类活动频繁,近岸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虽然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带来了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给近岸生态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

海水养殖过程中,大量的投饵和排泄物会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一些养殖业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投饵,导致海域中的营养物质失衡,破坏了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海水养殖所用的抗生素等药物也会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海水养殖通常在沿海地区进行,过度的养殖活动会导致海水的富营养化,加速海水的侵蚀作用。

养殖设施的建设和日常维护也会对海岸线产生影响,导致海岸线的后退和海滩的缩小。

目前,海水养殖业的部分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如饵料利用率低、废水处理不彻底等,导致了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些海域的养殖密度过大,导致海洋环境恶化。

在一些地区,海水养殖已经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当前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管。

在一些地区,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鼓励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忽视了环境效益。

通过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海水养殖技术,提高饵料利用率和废水处理能力,减少环境污染。

例如,采用环保型饵料和养殖废水处理技术,提高养殖业的环保水平。

政府应加强对海水养殖业的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养殖业者进行处罚。

同时,建立海水养殖业的环保评价机制,促进环保意识的提高。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海水养殖业者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养殖观念。

同时,鼓励消费者选择环保型的海水产品,推动海水养殖业向环保方向发展。

海水养殖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为了保护近岸生态环境,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提高养殖技术、加强监管力度、提高环保意识等。

海水养殖鲷鱼的养殖污染与环境保护措施

海水养殖鲷鱼的养殖污染与环境保护措施

海水养殖鲷鱼的养殖污染与环境保护措施鲷鱼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重要经济鱼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满足人们对鲷鱼的需求,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探讨海水养殖鲷鱼的养殖污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海水养殖鲷鱼所带来的养殖污染主要包括水质污染、底质污染和生物污染。

首先,养殖鲷鱼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和尿液,导致水质污染。

这些有机废物中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一旦排入水体,会加速水体中的藻类和浮游植物的生长,导致富营养化现象。

过多的藻类生长会耗尽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危及水生生物的生存。

同时,富营养化还会引发赤潮事件,一些有毒赤潮物质的产生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其次,养殖鲷鱼所产生的废水中含有残余的饲料和药物残留物,会导致底质污染。

大量的饲料残留物和药物残留会沉积到底质中,破坏海底生态系统的平衡。

这些物质会对底栖生物造成直接毒害,降低底部生物多样性。

此外,废水还会增加水体中的悬浮物质含量,影响光线透过水体的能力,进一步破坏海底植物的生态系统。

最后,养殖鲷鱼常常受到疾病的侵袭,治疗疾病时使用的抗生素和化学药物也会对水体造成生物污染。

这些药物可能会残留在养殖环境中,并对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造成危害。

为了解决海水养殖鲷鱼养殖污染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环境保护措施:第一,加强饲料管理。

合理控制鲷鱼饲料的喂养量,减少粪便和尿液的排放,避免过度投喂,降低养殖废水的营养物质含量。

此外,研发新型的鲷鱼饲料,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饲料残留物的产生。

第二,加强水质处理。

采用先进的水质处理技术,如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等,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废物和营养物质,提高水质的净化能力。

此外,定期监测和调整水质指标,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

第三,控制养殖密度。

合理控制鲷鱼的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密集养殖导致水体的过度富营养化。

在分配养殖区域时应考虑海洋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采用轮作休养制度,恢复和保护海洋生物的生境。

海水养殖如何解决海水污染问题

海水养殖如何解决海水污染问题

海水养殖如何解决海水污染问题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海水养殖业发展迅猛。

然而,海水养殖所带来的海水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海水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解决海水养殖的污染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海水养殖如何解决海水污染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加强海水养殖的规范管理海水养殖业作为一种人工产业,需要严格的规范管理以减少对海水的污染。

相关部门应制定更为详细和严格的标准,对养殖场的选址、养殖密度、饲料使用等进行规范和限制。

同时,加强对养殖场的日常监管和检查,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减少排放量和负面影响。

二、改进饲料配方和使用养殖饲料是海水养殖业造成海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饲料配方往往存在养分过剩、抗生素使用过度等问题,导致养殖动物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化学物质排放到海水中,加剧海水的富营养化。

因此,改进饲料配方和优化使用是解决海水污染的关键。

科学家和养殖者应合作研发更可持续、低污染的饲料。

这些饲料应该具有高效利用率、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特点。

同时,应推广使用天然饲料和混合饲料,减少对化学合成饲料的依赖。

此外,合理控制饲料的使用量,避免过度投喂,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对减少海水污染具有积极意义。

三、完善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养殖废弃物对海水环境的污染。

在循环农业模式下,养殖废弃物被有效收集、处理和利用,避免了其对海水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通过建设合理的养殖系统,将养殖废水与废弃物有机结合,形成循环利用的闭环。

例如,将养殖废水用于灌溉农作物,充当肥料;或者利用养殖废弃物进行生物发酵,生产有机肥料。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海水的污染,同时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环境监测和治理对于海水养殖业而言,环境监测和治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关监测机构应当加强对养殖区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预防污染问题的发生。

一旦发现问题,应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防止污染进一步扩大。

海水养殖污染与生态修复策略

海水养殖污染与生态修复策略
底质污染
海水养殖污染会导致底质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 污染物积累,影响底栖生物的生存和生态功能。
生态系统的破坏
海水养殖污染会破坏养殖区周围的生态系统,影 响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食品安全问题
海水养殖污染会导致水产品中污染物超标,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潜 在威胁。
致病风险增加
海水养殖污染会引发人类的一些疾病,如腹泻、皮肤感染等,影响 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生物处理技术
微生物降解
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如活性污泥 法中的微生物降解。
植物吸收
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减少水体富营 养化。
生物滤器
利用生物滤器中的微生物和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提高水质。
05
海水养殖污染的政策建议
完善养殖法规建设
制定严格的养殖法规
深海养殖
开发深海海域,利用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空间,发展深海养殖业,减少对近岸海域的污染 。
加强环保技术的研发
污染治理技术
研发高效、环保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如废水 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降低养殖过程 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修复技术
针对已受污染的环境,研发生态修复技术,如微生 物修复、植物修复等,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
生长。
底质污染
养殖废渣、残饵等物质沉积在海底 ,导致底质污染,影响海洋生物的 栖息和生存。
病原体传播
养殖过程中,人、畜、禽类的粪便 和尿液等含有大量病原体,容易引 起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养殖废水的排放
01
02
03
水质不达标
养殖废水中的氨氮、总磷 等污染物含量较高,超过 国家排放标准,对环境造 成污染。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水产养殖是指在水域中种植、养殖水生生物的活动,包括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产养殖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密度的增加,养殖业也带来了一些环境污染问题。

本文将分析水产养殖的污染现状,并探讨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水产养殖污染的现状1. 水体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排泄物、残饵和养殖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废物和营养盐。

这些废物会通过养殖池或网箱的排放口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水华、水质恶化等问题,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2. 污染物排放除有机废物和营养盐外,水产养殖中还会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抗生素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养殖过程中可能会残留在水体中,对水生物造成毒害,同时也会加重水体的化学污染。

3. 壤土污染水产养殖的废水和固体废物会直接排放到土壤中,引起土壤污染,影响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的生长。

4. 生态破坏部分水产养殖业者为了获取更高的产量,会进行过度捕捞和过度养殖,破坏了水域生态平衡,使一些稀有的水生生物濒临灭绝。

1. 推动养殖技术的进步应加强水产养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养殖效率,减少养殖密度和养殖废物排放,降低对水体的污染压力。

2. 完善废水处理设施对水产养殖场的废水进行收集和处理,采用生物处理、植物净化或人工湿地等方法净化水质,降低有机废物和营养盐的含量,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3. 加强监管和执法建立健全的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加强对水产养殖行业的监管,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提高养殖者的环保意识。

4. 发展循环农业水产养殖与农业、畜牧业相结合,采取循环利用废水和废物的方式,发展集约化、循环化的水产养殖模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 加强环境教育加强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环境教育,提高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的良好氛围。

6. 支持科研攻关加大对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技术的科研投入,支持环保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提高水产养殖的环保技术水平。

海水养殖对沿岸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海水养殖对沿岸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海水养殖对沿岸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海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近年来,海水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发展。

但是,从长远来看,海水养殖的负面影响正逐渐变得明显,特别是在对沿岸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

部分海水养殖区域使用过多的化学药物,其实际效果已经达到危害大于收益的地步。

本文分析了海水养殖对沿岸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适当的优化计划。

希望海水养殖业能够更好地达到环境保护标准,以更健康的方式发展,并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利益。

关键词:海水养殖;沿岸生态环境;不利影响;可持续发展前言海水养殖业为海洋动植物的繁殖提供了便利的海洋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经济和生活需求,并且充分利用了海洋环境。

经过调查发现,世界范围内的海水养殖规模正在逐渐扩大,我们现在所吃的相当大的部分海产品都来自海水养殖。

一方面,海水养殖为海洋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提高了社会经济水平。

另一方面,逐渐对海水环境本身和沿岸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现代海水养殖业造成的污染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下面将详细讨论海水养殖对沿岸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促进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1.海水养殖对其沿岸水环境的影响从长远来看,海水养殖还对其沿岸的水环境造成了比较重的污染,并进一步扩散,影响了整个沿岸地区的生态环境。

海水养殖对沿岸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1)营养污染:海水养殖中的饵料是有机和无机材料的加工材料,甚至浪费的百分比超过15%。

这些残留的饵料和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和其他物质,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尤其是进一步加深了海湾生态环境的污染。

(2)药物污染:海水养殖中使用了一些化学药品,滥用药物对海产品进行消毒。

这些药物在食物链中传播,这不仅导致微生物严重失衡,而且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3)底泥污染:残留的海水养殖饵料最终进入底泥中,导致底泥中氮,磷和碳的含量较高,导致微生物积聚,降低了底物中的氧含量,累积了污染物并造成了污染。

2.海水养殖对沿岸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旦沿岸的水环境受到影响,海水养殖的沿岸生态环境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海水养殖环境污染及改善措施

海水养殖环境污染及改善措施

社会治理与服务区域治理水产养殖业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环境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最迅猛的产业之一,从而解决了社会公众吃鱼难的问题,满足了社会需求,同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不仅严重阻碍了海水养殖业发展,还使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威胁。

因此,加强环保工作力度是目前国家政府及养殖业各企业的首要任务。

一、海水养殖环境污染现状1.1养殖方式造成海水污染通常来说,海水养殖的一个周期包括了三个主要环节:清塘、肥塘、育苗等。

其中,在清塘排水环节中,由于水中含有有机和无机碎屑、高浓度营养物质以及大量的池底淤泥,容易造成严重污染。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海水养殖业采用以低位池、高位池为主的集约式养殖方式,造成养殖废水浓度过高,增加了进出水频次。

高位池,顾名思义,是指养殖区域高于海平面,通过提水方式进行养殖,具有防渗措施,一般建设比较规范,适用于养虾。

高位池的清塘方式是采取高压水枪进行池底清晰,将污泥、废水全部冲入大海。

低位池大多是上个世纪遗留的生产方式,一般养殖环境位于海平面以下,没有防渗措施,适用于养鱼。

低位池的清塘过程中使污水中的底泥进入土壤。

这样一来,在清塘排水环节造成了海水养殖环境的污染。

统而言之,我国目前海水养殖环境污染具有污染物排放量大、间歇分散的排水量大,并且污染类型非常复杂等特点。

1.2严重的化学污染海水养殖化学污染较为严重,其中包括营养盐污染、硫化物污染以及化学试剂和药品污染等。

营养盐是海水养殖中经常会用到的化学物质,其主要的成分包括磷酸以及其他成分。

N盐和磷酸盐在水底的沉积会导致水底产生无机氮或者导致水底缺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而硫化物的污染则是由有机物水底细菌的作用而形成的,其对养殖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生存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为了增加海水养殖生物的产量,海水养殖管理人员必然会在水中投放化学药品或者滴入药剂,但是大量化学用品的投入和使用会杀害水中的有益菌,造成水底环境的破坏,不利于养殖生物的正常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法学案例分析
事件起因:1997年,河北省乐亭县农民孙有礼等18人为发展海水养殖业,带动农民致富,集资合伙在大清河、滦河入海口滩涂开办、经营海水养殖场。

2000年10月上旬,来自迁安第一造纸厂、河北省迁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11家企业的工业污水突然沿滦河河道和滦乐灌渠大量排放到滦河口、大清河口海域,涌入原告的6家养殖场,致使即将成熟上市的文蛤、青蛤、毛蚶、蛏子以及梭鱼、鲈鱼等滩涂贝类、鱼类成批死亡。

原告诉称,位于迁安市境内的这9家企业所排污水超标,造成特大渔业污染事故,给原告带来约2 000万元的巨大损失,要求这些企业排除污染危害,停止向滦河排放污水并赔偿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

各被告均否认此次污染事故是其排污所致。

河北省迁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拿出当地环保部门颁发的达标排放证书和多种文件,以此证明该企业属于政府认可的达标排放企业。

案发后,秦皇岛市引青工程水质监测中心的水质检测报告、河北省有关环保部门监测散据以及农业部渔业环境监测中心黄渤海区监测站的鉴定报告表明,各被告排放的污水中含有COD、悬浮物等对养殖生物有害的物质,其中8家企业为超标排敢(河北省迁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属达标排放),各被告的污水排入滦河流至下游积聚,使原告养殖滩涂水域内的渔业水质严重超标,致使贝类、鱼类死亡。

原告:河北省乐亭县农民孙有礼等18人
被告:迁安第一造纸厂、迁安市濡远造纸厂、迁安市华丰造纸厂、迁安市自新福利造纸厂、迁安市友谊化工厂、河北省迁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唐山市冀滦纸业有限公司、迁安市书画纸业有限公司、河北华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结果:天津海事法院认定,位于迁安市境内的8家企业所排污水超标,水中含有悬浮物、重金属、挥发哇酚等大量有害物质。

污水沿滦河河道和滦乐灌渠大量排放到滦河口、大清河口海域,涌入原告的6家养殖场,致使即将成熟上市的文蛤、青蛤、毛蚶、蛏子以及梭鱼、鲈鱼等滩涂贝类、鱼类成批死亡。

经评估,本次污染事故造成经济损失合计为1 365.97万元。

河北省迁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属达标排放,可以不受行政处罚,但并不意味着其行为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损害结果;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是确定排污者是否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界限,鉴
于该公司的举证不足以证明其排放的污水不能到达原告的养殖水域,不能充分证明其排放污水的行为与原告损害事实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该公司也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天津海事法院经审理于2002年4月12日依法作出一审判决:被告河北省迁安市9家造纸厂、化工厂因污染赔偿原告1 365。

9777元,并立即停止侵害,不得再排放污水人海,避免继续污染原告养殖区域。

[法律依据]
(1)《民法通则》第124、134条。

(2)《环境保护法》第41条。

(3)《水污染防治法》第55条。

《民法通则》第124条
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修理、重做、更换;
(七)赔偿损失; (八)支付违约金; (九)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赔礼道歉。

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环境保护法》第41条“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水污染防治法》第55条规定:“造成水污染危害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法理和法律分析]
这是一起环境污染致他人财产损害而引起的侵权赔偿案。

此案值得关注的是,天津海事法院认定河北省迁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虽属达标排放,可以不受行政处罚,但也要为其污染损害结果承担赔偿责任,也就是说达标排污企业仍然要承担赔偿环境污染损失的民事责任。

通过司法实践,确认达标排放不能免除民事责任,符合立法宗旨,对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环境保护法制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排污企业有一种错误认识,正如本案被告之一的河北省迁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所认为的,只要污染物排放达标,获得了环保部门颁发的排污许可
证,企业的排污行为就是合法的,用不着赔偿他人的损失,也不用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这实际上是不了解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不同于普通民事侵权责任的特殊性。

环境侵害行为具有一定的相对合法性,很难认为排放煤烟、倾倒废物、排放废水全都是无价值或无意义的行为。

事实上,只要人类社会不退回到原始社会,此类活动就不会停止。

因而各国法律都允许生产性企业或团体将一定数量和浓度的污染物排入环境,而排污者只要依排污标准排污,这种行为就具有合法性。

这里的合法,是指排污人遵守丁国家有关行政法律规定的排污标准,但并不意味着其行为符合其他法律规范的规定。

实际上凡是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都违反了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

即使合法排污,一旦造成污染损害,从民法、宪法角度看,也侵害了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属于违法行为。

因为,不同的法律有不同的调整目的和范围。

必须指出的是,并非所有依法排污的行为都不造成损害,而恰恰相反,只要某一地区有一个以上的排污者,那么这些排污者所排的污染物经过反复持续的作用后都会在客观上造成一定的环境损害。

如同本案被告之一的河北省迁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虽然该企业属于政府认可的达标排放企业,其排污是合法行为,但是其排放的污水和其他企业的污水相聚合、累积,会导致污染事故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坚持行为的违法性,势必使受害人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让合法的排污者承担污染危害的民事责任比让无辜的受害人承担污染危害后果更为公平合理,且将进一步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因此,法律站在社会公正的立场上,在此向受害人倾斜,规定排污者即便是按照环境标准进行排污,但如果该行为客观上造成了损害,那么这种行为应属侵权行为,加害者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