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摘要: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细菌分类和鉴定的基本方法。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菌株的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反应,从而初步鉴定不同菌株的属性。
结果表明,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简便、快捷、经济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引言: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细菌分类和鉴定的基本方法。
它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革兰于1884年发明的。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利用染色剂的作用,将细胞壁结构不同的细菌分成两类: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方法简便、快捷、经济,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菌株的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反应,从而初步鉴定不同菌株的属性。
材料与方法:材料:革兰氏染色试剂盒、细菌培养物、草酸、乙醇、碘酒、脱色剂。
方法:1.取细菌培养物,将其涂抹于玻片上。
2.将玻片放在温箱中,使其干燥。
3.用草酸涂抹干燥后的菌片,使其受到草酸的溶解作用。
4.用水洗去草酸,使其残留在菌片上的草酸被冲掉。
5.用乙醇涂抹草酸处,使其受到乙醇的脱水作用。
6.用水洗去乙醇,使其残留在菌片上的乙醇被冲掉。
7.用碘酒涂抹乙醇处,使其受到碘酒的着色作用。
8.用水洗去碘酒,使其残留在菌片上的碘酒被冲掉。
9.用脱色剂涂抹碘酒处,使其受到脱色剂的去色作用。
10.用水洗去脱色剂,使其残留在菌片上的脱色剂被冲掉。
11.将菌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与分析:本实验选取了两个不同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
一个是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另一个是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
观察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后呈紫色,细胞呈球形,直径约为1μm。
而大肠杆菌染色后呈红色,细胞呈梭形,长度约为2-3μm。
这说明革兰氏染色方法可以将细菌分成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类,并且可以初步鉴定不同菌株的属性。
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厚壁的肽聚糖和少量的脂质组成,其细胞壁较厚,抗酸碱性能较强,所以在革兰氏染色中染色液不易穿透,呈紫色。
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2、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3、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染色步骤分为四个部分:1、初染:加入碱性染料结晶紫固定细菌图片;2、媒染:加入碘液,碘与结晶紫形成一种不溶于水的复合物;3、脱色:利用有机溶剂乙醇或丙酮进行脱色;4、复染:复红配成碳酸复红作为复染剂。
G-和G+细胞壁的比较:1、阳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厚,只有一层,主要由肽聚糖构成,肽聚糖含量高,结构紧密,脂类含量低。
当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肽聚糖层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壁内,复染后仍显紫色(如芽孢杆菌)。
2、阴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薄,由两层构成,内壁层和外壁层,细胞壁中脂类中脂类物质含量较高,肽聚糖含量较低,网状结构交联程度低,乙醇脱色时溶解了脂类物质,通透性增强,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被乙醇抽提出来,因此,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被脱色,当复染时,脱掉紫色的细胞的细胞壁又着上红色(例如大肠杆菌)。
三、实验步骤:1、取一个载玻片,将其洗净并沿一个方向擦拭干净,直至液体不再其上收缩为止;将接种环整平,用灼烧过的接种环在混匀的菌种中取菌,按常规方法图片,应涂大,不宜过厚。
2、将涂片用火焰固定,不宜烤得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阳性。
3、滴加1滴结晶紫染液,染色1min,水洗。
4、滴加革兰氏碘液,作用1min,水洗5、滴加脱色乙醇,脱色30~40s,不宜脱色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阴性。
6、水洗,滴加番红复染液,复染1min,水洗,晾干7、镜检并拍照。
四、注意事项:1、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2、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3、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
实验结果与讨论:1、结果:高倍镜下观察的菌体图像: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2、思考与讨论:。
微生物实验3之革兰氏染色

华中科技大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班级:生物制药1101班日期:2013 年 3 月16 日指导教师:邬建国实验组别:启明七组姓名:何明组员姓名:张玉涛、王远馨实验名称:革兰氏染色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简单进行样品的革兰氏染色辨别样品中细菌类别二、实验原理1.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紫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2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番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有芽孢的杆菌和绝大多数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成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孢杆菌都成负反应。
3.革兰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染色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结构有关。
4.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低,在相同pH条件下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较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
三、实验材料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样品:含活菌酸奶染料:草酸铵结晶紫液、路哥氏碘液、95%乙醇、番红液其他: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无菌生理盐水、香柏油、二甲苯四、实验方法(一)涂片→干燥→固定→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 )→水洗→路哥氏碘液媒染(1min )→水洗→95%乙醇脱色(30s )→水洗→番红复染(5min )→水洗→干燥→镜检。
关键点:1.严格掌握乙醇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被误染为阴性菌; 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被误染为阳性菌;2.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很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二)黑曲霉菌属于真菌,细胞较大,可用水片进行观察,,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接种,盖上载玻片,即可拿到显微镜下观察.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进行革兰氏染色(拍照,注明放大倍数)大肠杆菌放大倍数40x 金黄色葡萄球菌,放大倍数100x ,油浴2.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拍照,注明放大倍数)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涂片,放大倍数100x,油浴3.酸奶中乳酸菌的革兰氏染色(拍照,注明放大倍数)4.黑曲霉菌水片观察六、思考题1.你的实验结果与课本中所述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试分析原因。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共5篇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篇一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可用于鉴定细菌的类型和形态。
以下是一份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报告范例,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部分。
实验目的: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2.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 3.观察细菌在革兰氏染色中的反应,并进行鉴定。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特性而设计的一种染色方法。
细菌细胞在染色过程中会根据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如染色时用的紫檀碱),因此在染色后会呈现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不含有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染色时使用的碘酒(革兰氏碘化酒)能使它产生复合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碘靛紫),再用酒精脱色,再用洋红着色,使其产生颜色变化,最终呈现红色。
实验步骤: 1.准备好菌液:选取需检测的菌株,用无菌盘收集少量菌落,用少量生理盐水悬浮,制备菌液。
2.片玻璃片:在清洁无菌玻璃片上滴上一滴菌液。
3.烘干:将玻璃片架起,自然风干。
4.固定:将玻璃片的细菌涂片在火焰上迅速烘烤,使其牢固地附着在玻璃片上。
5.染色:将烘烤后的玻璃片放入紫檀液中,染色1分钟。
6.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7.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8.再染:将片浸入碘靛紫溶液中,染色1-2分钟。
9.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10.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11.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和比较细菌的形态和染色情况。
12.记录:记录细菌的形态、颜色等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和颜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红色。
结论: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染色反应可以初步鉴定细菌的类型。
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地使用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了染色和鉴定,观察到了不同细菌的染色结果,并且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共9篇)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共9篇)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练习摘要: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重要的鉴别特征,所以学习微生物学,进行革兰氏染色实验是很重要的。
为保证染色结果的正确性,采用规范的的染色操作方法是十分必要。
本实验主要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它们的染色特征,辨别是革兰氏阴性还是阳性,从而掌握其染色方法。
染色方法与过程很清晰,但实验结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Rosenbach)多组呈现假阴性。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熟悉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及原理,但要想做出很好的染色得多加练习。
本实验还可以锻炼显微镜操作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
关键词:革兰氏染色大肠杆菌(E.coli) 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 Rosenbach) 枯草杆菌(B.subtilis)引言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方法,它可以直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G+)和革兰氏阴性(G-)两种类型,这是由这两种细菌细胞壁结构组成与结构的差异所决定的。
经过一定的染色过程后,革兰氏阳性的细菌会因为细胞壁肽聚糖的含量高,脂质含量低而保持第一次染色的蓝紫色。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脂质含量高,乙醇处理时脂质溶解,蓝色被洗脱,复染后变为红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很简单,染色时需注意要注意使用处在活跃生长期的细菌,涂片不宜过厚,严格控制脱色时间。
大肠杆菌(E.coli)是革兰氏阴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 Rosenbach)与枯草杆菌(B.subtilis)都是革兰氏阳性细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容易区别。
同时它们的形态各异,可以根据具体颜色和形态差异来判断染色是否成功。
本实验还涉及到高倍油镜的使用。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一、引言细菌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区分细菌的结构和特性。
通过革兰氏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从而在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通过观察染色结果,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特性。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物:选择两种细菌菌株,一种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另一种为革兰氏阴性细菌。
- 革兰氏染色试剂:包括紫晶染液、碘液、脱色剂和红色染色液。
- 玻璃片和显微镜片:用于制作细菌涂片和观察染色结果。
2. 实验方法:- 步骤一:取两种不同的细菌培养物,分别在玻璃片上制作细菌涂片。
- 步骤二:将制作好的细菌涂片分别加入紫晶染液,静置5分钟。
- 步骤三: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使其清洁。
- 步骤四:加入碘液,静置1分钟。
- 步骤五:用脱色剂冲洗玻璃片,直到无色流出。
- 步骤六:加入红色染色液,静置1分钟。
- 步骤七: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使其清洁。
- 步骤八: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片上,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染色结果。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细菌染色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种细菌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后呈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则呈红色。
这是因为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导致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较厚的层状细胞壁,由多层的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组成。
在染色过程中,细菌细胞壁的多糖会与紫晶染液结合,形成复合物。
而碘液的加入会使复合物更加稳定,不易被脱色剂去除。
因此,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后仍保持紫色或蓝色。
相反,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较薄,主要由一个薄层的胞外脂多糖组成。
在染色过程中,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无法与紫晶染液结合,因此无法形成复合物。
碘液的加入也无法稳定脂多糖,使其被脱色剂去除。
因此,革兰氏阴性细菌在染色后会被红色染色液覆盖,呈现红色。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区分细菌的类型,从而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油镜观察细菌的形态。
3. 了解革兰氏染色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一种重要的染色方法,主要用于区分细菌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细胞壁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它们在革兰氏染色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染色特性。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乙醇脱色处理后,细胞壁收缩,但结晶紫-碘复合物仍然被留在细胞内,使细菌呈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乙醇脱色处理后,细胞壁溶解,结晶紫-碘复合物被脱出,再经碱性品红染液复染,使细菌呈红色。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染色液(草酸铵结晶紫、碘液、95%乙醇、碱性品红染液)、载玻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接种环、酒精灯等。
2. 仪器:显微镜、油镜、移液器、移液吸头等。
四、实验步骤1. 涂片:取一环蒸馏水于载玻片中央,用接种环挑取少量枯草芽孢杆菌与玻片上的水滴均匀混合,并涂成约1cm²的薄菌膜。
2. 固定:将涂片在空气中干燥,手持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朝上,玻片在微火上快速通过3次,以让菌膜更加牢固地贴在玻片上,待冷却后滴加染料。
3. 初染:手持玻片一端,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色2min后,倾去染液。
4. 媒染:向涂片滴加碘液,媒染1min后,倾去碘液。
5. 脱色:向涂片滴加95%乙醇,脱色30s,观察菌体颜色变化,直至出现红色。
6. 复染:向涂片滴加碱性品红染液,复染1min后,倾去染液。
7. 洗涤:用蒸馏水冲洗涂片。
8. 染色观察:用油镜观察菌体形态和染色特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枯草芽孢杆菌:呈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呈紫色。
2. 金黄色葡萄球菌:呈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呈紫色。
六、实验讨论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细菌分类方法。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引言: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学中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能够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氏染色的方法,观察和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
实验材料与方法:本次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包括:革兰染色试剂盒、革兰阳性细菌培养物、革兰阴性细菌培养物、无菌玻璃片、显微镜等。
1. 准备工作:首先,将革兰染色试剂盒取出并按照说明书中的步骤进行试剂的配制。
确保试剂的浓度和比例正确。
2. 样本制备:将革兰阳性细菌培养物和革兰阴性细菌培养物分别取出一小部分,用无菌棉签将其均匀涂抹在两块无菌玻璃片上。
3. 革兰染色操作:将涂有细菌的玻璃片依次经过以下步骤进行染色:a. 将玻璃片在火焰中迅速燃烧一下,以杀灭细菌。
b. 将玻璃片放入革兰碘液中浸泡1分钟,使细菌固定。
c. 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去除多余的碘液。
d. 将玻璃片放入革兰洗涤液中浸泡30秒,去除细菌外层的染色剂。
e. 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去除多余的洗涤液。
f. 将玻璃片放入革兰颜色素中浸泡1分钟,使细菌染色。
g. 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去除多余的颜色素。
h. 将玻璃片放入革兰酒精溶液中浸泡30秒,使细菌脱色。
i. 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去除多余的酒精溶液。
j. 将玻璃片放入革兰颜色素中浸泡1分钟,使细菌重新染色。
k. 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去除多余的颜色素。
l. 将玻璃片晾干。
4. 显微镜观察:将染好色的玻璃片放置在显微镜上,调节倍率和焦距,观察细菌的形态和染色情况。
结果与讨论: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在染色后的差异。
革兰阳性细菌:在显微镜下观察,革兰阳性细菌呈现出紫色或蓝色,形态较为饱满,细胞壁厚而坚固。
典型的革兰阳性细菌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革兰阴性细菌:在显微镜下观察,革兰阴性细菌呈现出红色或粉红色,形态相对较小且较细长,细胞壁较薄。
典型的革兰阴性细菌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3、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染色步骤分为四个部分:
1、初染:加入碱性染料结晶紫固定细菌图片;
2、媒染:加入碘液,碘与结晶紫形成一种不溶于水的复合物;
3、脱色:利用有机溶剂乙醇或丙酮进行脱色;
4、复染:复红配成碳酸复红作为复染剂。
成分占细胞壁干重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肽聚糖含量很高(50~90)含量很低(~10)
磷壁酸含量较高(<50)无
类脂质一般无(<2)含量较高(~20)
蛋白质无含量较高G-和G+细胞壁的比较:
1、阳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厚,只有一层,主要由肽聚糖构成,肽聚糖含量高,结构紧密,脂类含量低。
当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肽聚糖层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壁内,复染后仍显紫色(如芽孢杆菌)。
2、阴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薄,由两层构成,内壁层和外壁层,细胞壁中脂类中脂类物质含量较高,肽聚糖含量较低,网状结构交联程度低,乙醇脱色时溶解了脂类物质,通透性增强,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被乙醇抽提出来,因此,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被脱色,当复染时,脱掉紫色的细胞的细胞壁又着上红色(例如大肠杆菌)。
三、实验步骤:
1、取一个载玻片,将其洗净并沿一个方向擦拭干净,直至液体不再其上收缩为止;将接种环整平,用灼烧过的接种环在混匀的菌种中取菌,按常规方法图片,应涂大,不宜过厚。
2、将涂片用火焰固定,不宜烤得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阳性。
3、滴加1滴结晶紫染液,染色1min,水洗。
4、滴加革兰氏碘液,作用1min,水洗
5、滴加脱色乙醇,脱色30~40s,不宜脱色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阴性。
6、水洗,滴加番红复染液,复染1min,水洗,晾干
7、镜检并拍照。
四、注意事项:
1、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2、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3、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
实验结果与讨论:
1、结果:
高倍镜下观察的菌体图像: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2、思考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