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与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班主任工作方法教学大纲

班主任工作方法教学大纲

班主任工作方法教学大纲班主任工作方法教学大纲班主任是学校中一位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更好地履行班主任的职责,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工作方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班主任工作方法教学大纲,包括学生管理、学业指导和心理辅导。

一、学生管理学生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班主任应该建立良好的班级管理体系,以确保学生的纪律和秩序。

首先,班主任应该制定明确的班规班纪,并向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

班规班纪应该包括学生的行为规范、学习态度和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班主任应该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奖励和批评。

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班级荣誉或小礼品等形式,批评可以是谈话、批评信或者惩罚性劳动等方式。

最后,班主任应该与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状况,以便更好地管理学生。

二、学业指导学业指导是班主任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班主任应该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

在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目标,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并帮助学生监督和评估自己的学习进度。

其次,班主任应该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教给他们一些高效的学习技巧。

例如,如何做好笔记、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解决问题等。

最后,班主任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情况的总结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进步。

三、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班主任工作的又一重要任务。

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学习和生活都非常重要,班主任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首先,班主任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亲近和信任的关系。

班主任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

其次,班主任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开展情绪管理活动等。

德育原理与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学大纲

德育原理与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学大纲

《德育原理与班主任工作技能》课程说明2006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规定今后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半年时间内需要接受专题培训,并取得班主任任职资格。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班主任工作存在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实行“班主任资格认证制度”,严格班主任的选拔、培训和考核制度。

确定班主任的人选资格的考核一般包括:理论知识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法规,教育热点问题的分析等)、一般能力测试(班主任日常工作能力,比如设计主题班会、设计班级日志并说明设计意图等)、特殊能力测试(班级重大问题的处理,比如看学生在校生活的片段或影视作品,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等等)。

所以,《德育原理和班主任技能》是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转变“体力劳动型”、“保姆型”、“警察型”的班主任工作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工作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内容。

本课程内容分成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学习德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德育的概述、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德育过程,其主要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从理论上把握德育工作的基本方向。

后一部分重要学习班主任工作的技能,主要包括学生的教育和班集体培养的内容,其主要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应用德育理论知识,初步掌握基本的班主任工作技能。

前一部分注重理论的理解,后一部分则是注重理论的应用和技能的培养。

两部分内容相互相成,都是班主任培养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一方面,要唤起学生的受教育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提供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供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的现实意义,并学会应用。

学生的学习,既要理解和记忆德育工作原理,也要紧密结合教育实践的要求,培养初步的教育实践技能,养成自觉地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和研究的学习习惯,主动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

班主任工作原理大纲

班主任工作原理大纲

班主任工作原理大纲
标题:班主任工作原理大纲
引言概述: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角色,承担着学生管理、教育引导、家校沟通等多项工作。

了解班主任的工作原理是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和学生管理水平的关键。

本文将从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工作方式、沟通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详细探讨班主任的工作原理。

一、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1.1 班主任是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
1.2 班主任是学生的监护人和管理者
1.3 班主任是学生的心理支持者和倾诉对象
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
2.1 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
2.2 学生学习情况监督和辅导
2.3 家校沟通和协调家庭教育
三、班主任的工作方式
3.1 个别辅导和集体教育相结合
3.2 善于倾听和关心学生的需求
3.3 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
四、班主任的沟通技巧
4.1 善于与学生建立信任和互动关系
4.2 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
4.3 与同事合作共事,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
五、班主任的问题解决能力
5.1 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问题
5.2 处理学生间的矛盾和纠纷
5.3 协助解决学生家庭问题,提供必要支持和帮助
结语:班主任的工作原理大纲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些原理,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希望本文对班主任工作原理的探讨能够为广大班主任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德育原理与班主任工作教学大纲

德育原理与班主任工作教学大纲

使用单位:宁德师专初教系初教专业《德育原理与班主任工作技能》课程说明2006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规定今后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半年时间内需要接受专题培训,并取得班主任任职资格。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班主任工作存在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实行“班主任资格认证制度”,严格班主任的选拔、培训和考核制度。

确定班主任的人选资格的考核一般包括:理论知识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法规,教育热点问题的分析等)、一般能力测试(班主任日常工作能力,比如设计主题班会、设计班级日志并说明设计意图等)、特殊能力测试(班级重大问题的处理,比如看学生在校生活的片段或影视作品,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等等)。

所以,《德育原理和班主任技能》是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转变“体力劳动型”、“保姆型”、“警察型”的班主任工作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工作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内容。

本课程内容分成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学习德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德育的概述、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德育过程,其主要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从理论上把握德育工作的基本方向。

后一部分重要学习班主任工作的技能,主要包括学生的教育和班集体培养的内容,其主要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应用德育理论知识,初步掌握基本的班主任工作技能。

前一部分注重理论的理解,后一部分则是注重理论的应用和技能的培养。

两部分内容相互相成,都是班主任培养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一方面,要唤起学生的受教育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提供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供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的现实意义,并学会应用。

学生的学习,既要理解和记忆德育工作原理,也要紧密结合教育实践的要求,培养初步的教育实践技能,养成自觉地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和研究的学习习惯,主动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

德育课教学大纲

德育课教学大纲

德育课教学大纲导言:德育课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习惯和价值观。

德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追求真、善、美,全面发展其品德潜能。

本文将探讨德育课的教学大纲,以确保学生在德育课中获得充实的学习体验。

一、教学目标德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习惯和价值观。

具体目标包括:1.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如诚实、友善、助人为乐等;2. 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包括守时、守纪律、尊重他人等;3. 探讨社会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判断;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价值观的教育:从小事做起,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2. 社会伦理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困境和道德选择,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念;3. 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通过文化、艺术、体育等方式,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德育课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1. 案例研究: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判断伦理和道德问题;2. 讨论和辩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批判性思维;3. 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的道德冲突和解决方式;4.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5. 反思和评价:通过学生的反思和自我评价,促进其对德育课学习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德育课的教学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道德品质、习惯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的日常表现:包括言行举止、遵守纪律、与同学和师生的关系等;2. 课堂学习表现:包括课堂讨论参与度、观点表达、思维深度等;3. 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和表现;4.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德育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德育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二、比较视野中的“德育”
三、德育的含义
第二节德育嬗变
一、德育形态的嬗变
二、德育概念的嬗变
第三节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一、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
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任务
三、德育原理内容概览
第二章德育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新视阈
第一节德育的理论基础
一、德育的哲学基础
二、德育的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德育研究新视阈
一、公民教育与德育
第四节德育功能的内部关系与实现
一、德育诸种功能之间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德育功能的实现
第四章德育目的
第一节德育目的概述
一、德育目的的基本内涵
二、德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三、德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四、德育目的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德育目的的形态与结构
一、德育目的的形态
二、德育目的的结构
第三节我国的德育目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德育目的的变化过程
十、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推荐教材:
刘济良:《德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参考书:
1.哈什等:《德育模式》,(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
2.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第五节集体教育模式
一、理论依据
二、基本框架
三、实践策略
四、简要评述
第九章德育环境
第一节学校环境
一、学校物质环境
二、学校制度环境
三、学校文化环境
四、学校网络环境
第二节家庭环境

《班主任与德育教育》教学大纲

《班主任与德育教育》教学大纲

《班主任与德育教育》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班主任与德育教育》课程是以德育为主线,阐述德育的基本原理,揭示德育规律,力求反映先进的德育思想、德育理论,在确保课程科学性、理论性的前提下,进一步突出课程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以切实指导班主任的德育实践,有效地提升准班主任及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大学生及中职学校、中小学班主任理解班主任与德育教育的辩证关系,了解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掌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艺术,树立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尊重教育科学,按德育规律办事的意识,为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奠定理论基础、能力基础和实践基础。

1、了解班主任与德育教育的辩证关系,明确班主任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今后做好德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了解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掌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艺术,为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奠定理论基础、能力基础和实践基础。

3、了解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素质保障,掌握班主任提升素质的路径和方法。

4、激发学生对“班主任与德育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有意在我国教育领域和班主任工作中去实践和创新的情感。

二、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第一章班主任与德育教育概述、第四章班主任与德育的途径和方法、第七章班主任素质与德育教育,旨在通过这几章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并掌握班主任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第五章班主任与德育的过程和模式、第六章班主任与德育的管理和评价,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德育管理的主要方法,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学时分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突出《班主任与德育教育》的课程特点,强调班主任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映当前班主任德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实现基础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结合。

德育原理-教学大纲

德育原理-教学大纲

《德育原理》教学大纲Moral Education课程编码: 16A11110 学分:2.0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计划学时: 34其中讲课:34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教育管理推荐教材:戚万学、唐汉卫.2012.《学校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参考书目:教材1. 檀传宝.2006.《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檀传宝.2006.《德育美学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3.黄向阳.2002.《德育原理》[M].华东师大出版社.4.朱晓蔓.2002.《中小学德育专题》[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冯增俊.1992.《当代西方道德教育》[M].广东教育出版社.6.钟启泉、黄志成.1998.《西方德育原理》[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7.王如才.2004.《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山东教育出版社.8.(美)凯文·瑞安,卡伦·博林.《在学校中培养品德:讲德育引入生活的时间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9. 赵振洲.2010.《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策略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德育原理》是对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基础性,是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研究的新进展,把握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主要或基本问题并能够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实践策略,澄清学生对道德教育的不恰当认识,形成学生的现代道德教育意识与教育理念。

帮助学生了解《德育原理》的道德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学科理论基础,了解古今中外道德教育的经验,认识道德教育的理论模式和几个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和把握现代道德教育的理念、道德教育的目的及道德教育的策略等,使学生能够把握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主要或基本问题并能够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实践策略。

《德育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德育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德育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德育原理课程类别:学科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48学时、3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德育原理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懂得“德育”的独特性质,充分明确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对于德育的专业性认识水平;二是掌握关于德育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德育的概念、德育主体、德育课程、德育原则与方法、德育环境、德育学说等等,从而掌握和运用德育过程的规律;三是掌握做一名合格小学人民教师应具备的进行德育的专业技能和技巧,为将来提高德育实践的有效性打好坚实的基础;四是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热爱教育,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注意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德育理论和有效的德育实践经验,做好跨文化的相关研究。

3.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问题。

4.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注重理论钻研,关注现实问题分析和思考,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哲学等为先行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厘清德育的概念,注意中西文化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德育过程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相结合的德育目标的理解;科学合理的德育内容和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的实践性操作;与时俱进,关注社会变化,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构建,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优化。

德育教学大纲

德育教学大纲

德育教学大纲引言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为了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本文档制定了一份德育教学大纲,旨在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惯和道德品质。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培养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

6.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教学内容1. 德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和实施德育课程,包括道德、公民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志愿服务、环境保护等。

- 组织德育主题讲座和座谈会,开展思想教育活动。

2. 德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采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

- 运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

- 组织德育主题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评估与反馈- 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工具,评估学生的德育水平和进步。

-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和提高自身品质。

教学流程1. 制定教学计划,包括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

2. 实施德育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组织和引导。

3. 进行中期和终期评估,评估学生的德育水平和进步情况。

4.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5. 持续跟踪学生的德育发展,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和讨论。

结论本德育教学大纲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通过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活动和科学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我们相信学生的德育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

德育 教学大纲

德育 教学大纲

德育教学大纲德育教学大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引言:德育教学大纲是教育部门制定的重要文件,旨在规范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德育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内容和实施策略,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一、德育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德育教学大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它明确了学校德育的目标和要求,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德育教学大纲,学校能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德育教学大纲的内容1. 基本道德规范:德育教学大纲明确了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尊重他人等。

这些规范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

2. 社会责任感培养:德育教学大纲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应该了解社会的需求和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

3. 价值观培养:德育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积极的人生观。

三、德育教学大纲的实施策略1. 教师的角色:教师是德育教学大纲实施的重要主体,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

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多元化教学方法:德育教学大纲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课程融入实践:德育教学大纲强调将德育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中。

学校可以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四、德育教学大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德育教学大纲的实施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工作原理大纲

班主任工作原理大纲

班主任工作原理大纲标题:班主任工作原理大纲引言概述:作为学校中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工作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班主任工作的原理和重要内容。

正文内容:1. 学生管理1.1 学生情绪管理:班主任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的情绪问题,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1.2 学生行为管理:班主任应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1.3 学生学习管理:班主任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问题,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辅导。

2. 家校合作2.1 家长沟通:班主任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2 家庭教育指导:班主任应向家长提供必要的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责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家校合作项目:班主任应与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组织的家校合作项目,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3. 班级管理3.1 班级组织与管理:班主任应制定班级管理制度,组织班级内的各项活动,维护班级的秩序和正常运转。

3.2 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培养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3.3 班级风气塑造:班主任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塑造良好的班级风气,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 学生发展指导4.1 学生兴趣发展:班主任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个人特长和兴趣。

4.2 学生职业规划:班主任应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4.3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班主任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5. 班主任自身发展5.1 专业知识学习:班主任应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5.2 教育方法改进:班主任应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师德与班主任技能》课程教学大纲

《师德与班主任技能》课程教学大纲

《师德与班主任技能》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师德与班主任技能Morality and teachter skills二、总学时:24学时三、学分:1. 5学分四、课程性质:《师德与班主任技能》是美术学专业的通识选修课程。

五、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从师范生培养的实际出发,通过有关师德内容和班主任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懂得道德规范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使学生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具有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技能。

六、课程教学原则、方法与手段:1、教学原则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师德常识和班主任工作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理念;2、教学运用多媒体,展播声像资料,直观展示优秀案例,启发学生,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视野;3、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七、教学内容、要求与时间安排:(分8周进行)第一章师道常识(1周)教学目的和要求:1、介绍师道的历史传承;2、了解古今师道的内容。

第二章传统文化与师德建设(3周)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和精神;2、认识当今师德建设的形势、任务;3、介绍师德建设的方式方法。

第三章班主任概论(1周)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班主任基本知识;2、当今班主任建设的形势、任务。

第四章班主任的教育观(1周)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班主任工作新理念;2、介绍班主任工作新课题。

第五章班主任工作艺术(1周)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班主任工作智慧;2、介绍班主任工作典型案例。

第六章班主任主题活动的组织(1周)教学目的和要求:1、认识班主任在班级组织管理中的知识方法;2、介绍班主任在组织主题活动中的典型案例。

八、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平时成绩占30%,结课作业70%,共同构成考核成绩。

九、推荐教材与参考书目:[1]班华、高谦民主编.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学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6年版。

班主任工作原理大纲大纲

班主任工作原理大纲大纲

......《班主任工作原理》教课纲领(试行草案)(2006 年 9 月试行)一、说明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限选课及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 )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加深之时,班级建设与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便进入了研究的视界及教师教育的领域。

由于,为促使学生整体发展,为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都需要以班级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学生,学会整体策划学生在校生活,促使学生文化的发展,同时,班主任工作也急迫需要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全面的实践策略来支撑、提高。

2、教课目标: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班级教育的目的,认识班主任工作目标及工作境地;认识班级教育价值的根源,明确传统班级教育价值与新时代教育价值的异同掌握班级教育的性质及特色;建立正确的班级教育主体观;认识新式班级的形态与特色,掌握创建新式班级的依照及建设策略,明确新式班级的发展阶段;认识在新期间教育现状与课程改革的前提下,班主任工作对象及其特色。

最后形成班级管理及班级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基本技能。

3.教课内容::本课程由以下内容组成:班主任工作目标与境地、班级的教育价值、班级的性质及特色、新式班级及其创建、新式班主任工作概略、新式班主任工作特色、新式班主任工作策略。

4.教课时数:班主任工作原理建议教课时数分派表章节教学内容时数分派第一讲班主任工作目标与境地2/2第二讲班级的教育价值4/2第三讲班级的性质及特色6/4第四讲新式班级及其创建6/6第五讲新式班主任工作概略4/4第六讲新式班主任工作特色6/6第七讲新式班主任工作策略8/6合计36/30二、本文部分第一讲班主任工作目标与境地教课要求:明确班级教育的目的,认识班主任工作目标及工作境地教课内容:一、班级教育的目的二、班主任工作目标三、班主任工作境地作业及思虑题:1.班级教育的目的与班主任工作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如何理解班主任工作境地?第二讲班级的教育价值教课要求:认识班级教育价值的根源,明确传统班级教育价值与新时代教育价值的异同教课内容:一、班级教育价值的根源二、传统班级教育价值三、新时代班级教育价值作业及思虑题:1.什么是班级教育价值?班级教育价值根源于哪处?2.传统班级教育与新时代班级教育的价值有何异同?第三讲班级的性质及特色教课要求:掌握班级教育的性质及特色,建立正确的班级教育主体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原理与班主任工作技能》课程说明2006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规定今后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半年时间内需要接受专题培训,并取得班主任任职资格。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班主任工作存在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实行“班主任资格认证制度”,严格班主任的选拔、培训和考核制度。

确定班主任的人选资格的考核一般包括:理论知识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法规,教育热点问题的分析等)、一般能力测试(班主任日常工作能力,比如设计主题班会、设计班级日志并说明设计意图等)、特殊能力测试(班级重大问题的处理,比如看学生在校生活的片段或影视作品,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等等)。

所以,《德育原理和班主任技能》是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转变“体力劳动型”、“保姆型”、“警察型”的班主任工作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工作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内容。

本课程内容分成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学习德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德育的概述、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德育过程,其主要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从理论上把握德育工作的基本方向。

后一部分重要学习班主任工作的技能,主要包括学生的教育和班集体培养的内容,其主要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应用德育理论知识,初步掌握基本的班主任工作技能。

前一部分注重理论的理解,后一部分则是注重理论的应用和技能的培养。

两部分内容相互相成,都是班主任培养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一方面,要唤起学生的受教育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提供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供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的现实意义,并学会应用。

学生的学习,既要理解和记忆德育工作原理,也要紧密结合教育实践的要求,培养初步的教育实践技能,养成自觉地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和研究的学习习惯,主动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

上篇:德育基本原理绪论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初步改变“德育工作就是说大道理”的错误观点。

2、了解班主任工作对学生与自身成长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做一个有新型的教育理念的班主任”的意识。

3、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状况,初步形成重视德育工作实效的意识。

4、初步掌握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形成重视德育工作实效的意识教学难点:理解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和对“新型的教育理念”的理解课时安排:4学时一、对学校德育现状的认识(一)从德育的内涵看学校德育现状:1、德育的内涵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素质的教育。

2、从德育的内涵看学校德育现状:1)德育负重过大:2)调德育的社会价值,忽视德育的个体价值:3)教师和学生成为“外铄”的工具与对象:4)“情感”“直觉”等内省精神的缺失,学生主体难以体验到道德精神需求及道德情绪体验。

(二)从学校德育的实施看学校德育的现状:1、单向灌输而遮蔽主体2、注重条文而忘却生活3、封闭操作而疏离社会二、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分析(一)德育目标定位不明确(二)内容选择混淆了类别与层次的差异。

(三)德育的功能定位不全面:(四)德育工作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严重(五)德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差:(六)没有形成教育的合力(七)教师缺乏动态的、发展的评价观第一章德育的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道德的多层面的内涵,对德育的任务形成初步的认识2、了解德育的内涵,初步形成不同的德育内容要有不同的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意识3、了解当前德育的困境,激发研究学校德育的兴趣与热情。

4、了解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状况和改革的方向。

教学重点:道德的多层面的内涵对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影响教学难点:初步形成不同的德育内容要有不同的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意识课时安排:6学时第一节德育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一、德育的定义1、德育(狭义)——育德,道德教育2、德育(广义):教育着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素质的教育。

二、德育的构成要素(一)政治教育(二)思想教育(三)道德教育(四)法纪教育(五)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节德育的功能一、政治功能1、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立场观点2、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二、经济功能1、影响人们的立场与观点2、影响对经济的决策3、制约人们的行动三、文化功能1、传承文化2、选择文化3、传新文化四、自然性功能1、使受教育者树立人与自然协调的观点2、懂得调节自身行为3、自觉参与动物与环境保护行动五、个体发展功能1、个体发展定向功能2、个体职能发展功能3、个体心理发展导向功能4、个体享用功能第二章德育理论发展简介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教育的思想,认识到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丰富和深刻。

2、了解西方几种有代表性的德育理论流派及其观点,并认识其对当前学校德育的意义和价值。

3、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拓宽自己的视野。

教学重点:认识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丰富和深刻,并认识其对当前学校德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难点:了解西方几种有代表性的德育理论流派及其观点课时安排:6课时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德育理论一、关于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二、道德目标(道德价值和道德理想)三、关于道德过程四、关于道德内容五、德育的原则与方法(体悟、实践)第二节西方德育理论一、卢梭(法国思想家)二、赫而巴特和杜威(一)赫而巴特1、德育的地位:教育最根本的、最首要的任务——培养完善的人2、德育内容:“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或报偿(二)杜威1、育即生长:2、道德发展的三阶段思想3、教育即生活: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劳伦斯.科尔伯格1、理论精髓:认知——发展,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思维的积极发展,它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的特点,包括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2、德育模式*“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课堂讨论法。

该模式的三要素:(1)课程要素(2)班组要素(3)教师行为要素*“新柏拉图德育模式”——公正团体法3、评价四、价值澄清理论强调主体内部的因素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A、理论前提:两个理论假设,一是当代儿童处在充满互相冲突的价值观的社会之中,而这些价值观深深地影响他们;二是当代社会中,根本就没有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念体系。

B、主要观点:1、德育任务:价值不是传授和灌输的结果而是选择的结果。

2、德育过程:利用各种问题和活动教授评价过程并帮助人们熟练应用这一过程。

3、德育原则:启发诱导4、德育方法:澄清应答法、书面评价法、班组讨论法,反对灌输和强迫的方法。

评价:强调主体的内在因素特别是思维、情感以及个人内部的选择、评价过程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其德育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五、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1、德育目的:教育引导学舌积极主动地观察、学习、模仿和接受社会生活中正面的知情意行,并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强化、自我调节的意志品质和能力。

2、德育原则:注重知行统一。

3、德育方法:(1)观察学习法:(2)榜样示范法:(3)强化法贡献:强调了示范榜样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第三章德育目标和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实施德育的基本观点;2、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3、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难点: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教学时数:6课时第一节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的内涵及特点二、德育目标的设计1、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2、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3、符合品德的结构和形成规律4、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1、时代性2、继承性:传统文化、传统美德3、融合性:外来文化4、有序性:简单到复杂5、统一性:6、差异性第二节德育内容一、爱国主义二、社会主义三、道德教育四、世界观和人生观五、心理教育第三节德育课程一、德育课程的概念:一切影响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的因素均可视为德育课程。

二、德育课程的分类1、学科德育课程:2、活动德育课程3、隐性德育课程:三、德育课程的实施1、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强德育2、活动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3、社会实践课中强调学生的参与4、风纪环境课注重对学生的熏陶第四章德育过程教学目标:1、掌握品德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初步形成科学规划和管理德育工作的意识2、初步形成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协调得意识,促进学生品德形成;3、把握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有效实施学校德育。

教学重点:德育基本规律的掌握教学难点:德育基本规律的掌握课时安排:10课时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述一、德育过程的概念:是以形成受教育者的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新要求和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品德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的影响的过程四、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第三节德育过程的实施原则一、主体性原则:二、实践性原则:三、整体性原则:四、渐进性原则:五、差异性原则:六、发展性原则第五章德育环境教学目标:1、掌握实施德育的环境因素特征2、初步形成重视良好的环境建设的意识3、初步形成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初步形成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难点:初步形成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意识与能力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节德育环境的概述一、德育环境:环境:泛指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

德育环境:以德育对象为中心,对德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并对德育效果有积极影响的各种内外部条件(包括自觉的和自发的)——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自我教育等二、德育环境的特征1、人格化2、规范化:3、交互性:4、可持续性:5、主题化:第二节家庭、学校、社会德育和自我教育一、家庭德育:(一)概念:指父母或其他亲属按照社会的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家庭中直接或间接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