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合集下载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略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略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略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的一场英勇抵抗战争,也是二战期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了一系列侵略战略,试图征服中国,掠夺资源,并实施种族灭绝政策。

本文将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策略、中国人民的抵抗以及战争对双方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略1. 侵略动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日本渴望获取中国的资源和市场,以满足其经济扩张的需求。

另一方面,日本军国主义意图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将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变成自己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2. 侵略策略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了多种侵略策略来推进对中国的侵略。

其中,主要的战略包括:- 分而治之:日本军国主义意图以分裂中国统一战线、瓦解中国抗日力量。

- 突出重点:日军以重点进攻中国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冲,试图通过夺取重镇来打击中国抗日力量。

- 实施“三光”政策:日军采取烧杀抢掠的手段,实施所谓“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残害平民,摧毁中国社会基础。

- 持续纵深作战:日本军队以持久战为战略,通过强化后方基地,牵制中国抗日军队,进而渗透到中国内陆,扩大其占领区域。

二、中国人民的抵抗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抵抗意识,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的抵抗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起全国各界人士的抗日力量。

党、政、军、民、学各个方面紧密合作,共同抵御日本侵略。

2. 游击战争:中国人民在日军占领区开展了广泛而灵活的游击战争。

游击队通过游击战的方式,有效削弱日本占领军,维护了中国抗日力量的持久战能力。

3. 基地战争:中国抗日军队在抗战初期积极布局,在遥远的后方建立抗日根据地,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提供了重要支持。

4. 妇女参战:中国的妇女积极参与到抗日战争中,不仅担任护士、文员等后方职责,还积极参与到装甲部队、工程队等部队中,充分发挥了女性在战争中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策略与目的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策略与目的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策略与目的1931年9月18日,中国东北的沈阳发生了一起惊人的事件,这就是我们所称的“九一八事变”。

此事件标志着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全面侵略,为了实现其长期的战略目标,日本制定了一系列策略并追求多重目的。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策略与目的。

一、侵占东北的计划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一直对中国的东北地区虎视眈眈。

东北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对日本的扩张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因此,日本政府在事变前设计了一个完整的计划,以便迅速地控制东北。

首先,日本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作为借口,谎称中国军队袭击了日本军队,并以此为由派遣大量军队进入辽宁省。

接着,他们发动了名为“关东军”的特种部队,从事地下活动以破坏当地的治安,为日本提供借口进行军事干预。

最终,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占领了沈阳,随后迅速扩展其控制区域。

二、建立伪满洲国的目的九一八事变不仅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起点,也是建立伪满洲国的契机。

日本在侵略中国东北的同时,开始计划建立一个虚假的独立国家,以掩盖其侵略的本质,并为自己的行动寻找国际上的合法性。

日本设立伪满洲国的目的有多个方面。

首先,他们试图通过建立一个“独立国家”的形象来削弱中国政府的合法性,进而使其无法有效地抵抗日本的侵略。

其次,通过在伪满洲国的领导下实行民族政策,以分化中国人民,削弱他们的抵抗意志。

此外,伪满洲国也成为了日本在东北地区掠夺资源和建立殖民地的基地。

三、推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意图九一八事变并非日本侵略行动的终点,而是其推进全面侵华战争的起点。

事变后不久,日本继续扩大其在中国的控制区域,并逐渐将侵略扩展到其他地区。

在此过程中,日本采取了多项策略。

首先,他们对侵占的地区进行了有效的掠夺,将大量资源运回日本,以满足其国内工业的需求。

其次,他们实行了残酷的统治和民族政策,剥夺中国人民的权利,迫使他们服从日本的统治。

此外,日本还使用了宣传机器,试图以正当化的言辞掩盖侵略的本质,并获得国际社会的默许。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军队的侵华战略与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军队的侵华战略与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军队的侵华战略与战术中国抗日战争:日本军队的侵华战略与战术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抗击外敌侵略的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涉及广泛的战略和战术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日本军队的侵华战略与战术,以及中国军队如何应对并最终获得胜利。

一、侵华战略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采取了多种战略手段。

首先,他们采取了全面侵略的战略,以占领中国大部分领土,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其次,他们利用分化政策,试图削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团结,以实现分而治之的目的。

此外,日本军队还采取了摧毁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以削弱中国军队的抵抗能力。

日本军队在战略层面使用了空袭、围剿、经济封锁等手段,试图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他们利用大规模的空袭行动摧毁中国的工业基础和重要军事设施,使中国军队的抵抗变得困难。

此外,他们通过经济封锁来削弱中国的物资供应,给中国经济及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侵华战术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术手段。

首先,他们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迅速突击的战术,以快速取得战场的控制权。

他们利用装备先进的飞机、坦克和其他先进武器,打破中国军队的防线,并实施速战速决的战术。

日本军队还采取了游击战和地方战的战术,以适应中国广大的地理环境。

他们派遣伪军及特务机构协助自己的侵略行动,并试图瓦解中国军队与人民的团结。

此外,日本军队还采取了心理战、恐怖战等手段,试图瓦解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三、中国抗日战争的回应虽然中国面临着强大的日本侵略军,但中国抗日战争仍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中国军队与人民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回应措施。

首先,他们实施了持久抗战的战略,以消耗日本军队的战斗力。

中国军队坚守抗战初期的重要据点,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为中国推迟了日军的进攻时间。

中国军队还采取了游击战、地方战等战术,以适应日本军队的快速机动性。

他们将战场转移到山区、林区等地,利用地形和地理环境给敌人带来麻烦。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决策与计划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决策与计划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决策与计划九一八事变,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

这次事件不仅对中国造成了重大伤害,也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日本在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是如何制定决策与计划的呢?一、背景分析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日本一直渴望通过扩张来满足其资源和市场需求。

19世纪末以来,日本就采取了殖民主义的道路,先后侵略了朝鲜、台湾等地区。

而在中国东北地区,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各种不稳定因素,这为日本侵略提供了条件。

二、日本的决策与计划1. 制定侵略中国的战略目标:日本决策者认为占领中国东北有助于解决资源和市场问题,同时也能够避免与西方列强的竞争。

2. 寻找借口发动侵略:为了合法化侵略行动,日本官方将满洲铁路的爆炸事件定性为中国的恐怖袭击行为,以此为借口正当化军事行动。

3. 制定军事计划:日本军方制定了详细的军事计划,包括兵力部署、武器装备和战略路线等。

他们主要采用了速度突击、以重为主的战术,以迅速占领重要城市为目标。

4. 舆论宣传:为了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日本利用自己在联盟国中的地位,通过宣传机构发布了一系列的消息和声明,宣称中国对满洲铁路的破坏是侵略行为。

5. 外交手段:在计划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同时,日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试图争取国际支持并减少可能的干预。

三、日本的侵略行动在九一八事变当天,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市发动了进攻,随后迅速占领了沈阳和辽宁省其他重要城市。

接下来,他们进一步推进,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四、对中国的影响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起点,之后中国陷入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与人员伤亡,也加剧了中国的内部分裂和民族团结的觉醒。

事变的发生也揭示了国际社会对侵略行为的不能容忍,引起了各国的关注与谴责。

五、国际反应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中国向国际社会呼吁并寻求援助,同时一些国家也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了谴责,并采取了一些制裁措施。

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的战略意图

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的战略意图

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的战略意图九一八事变,即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辽宁省沈阳市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日本军国主义长期酝酿、策划的结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九一八事变背后的日军侵略战略意图。

一、经济利益的追逐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已经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经济利益网络。

日本企业在辽宁、吉林等地投资开发矿产资源,建设工厂并操纵当地经济。

然而,随着中日经济关系紧张加剧,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控制权受到威胁。

为了保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日本决定通过武力手段实现对中国东北的完全控制。

二、地缘政治战略需求中国东北地区是日本实施其扩张战略的关键地带。

这里拥有丰富的资源,为日本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此外,东北地区也是日本与俄罗斯接壤的边界地带,拥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

九一八事变为日本提供了借口,通过侵略中国东北地区来巩固自身在东北亚地区的地位,与俄罗斯进行势力范围的争夺。

三、渗透瓦解中国统一抗战力量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一直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试图分割中国的抗战力量,削弱中国的统一抗战。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对东北地区进行全面控制,并逐渐渗透其他地区。

他们利用经济手段收买或控制一些地方政府和军队,煽动地方冲突,瓦解中国的团结。

四、准备扩大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只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它标志着日军对中国扩张的步伐加快。

通过九一八事变,日本试探了中国抵抗的反应,并为下一步的战略决策提供了经验。

此后,日本相继发动了淞沪战争、华北事变等一系列战役,最终导致了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总结起来,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的战略意图主要包括经济利益的追逐、地缘政治战略需求、渗透瓦解中国统一抗战力量,以及准备扩大侵华战争。

这些战略意图是日本军国主义长期以来对中国实施侵略行动的结果。

九一八事变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让世界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和威胁。

九一八事变的战争策略与战术

九一八事变的战争策略与战术

九一八事变的战争策略与战术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犯中国东北的行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这场战争涉及到各方的战争策略与战术,本文将对九一八事变的战争策略与战术进行分析。

一、战争策略1. 政治目标: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目的在于获取资源、扩大势力并削弱中国的国家实力。

他们希望通过占领东北地区,进一步强化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

2. 兵力部署: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中采用了兵力集中的战略,通过大规模地调动军队,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快速占领。

他们利用陆军与海军的配合,分别在沈阳、大连等地发动攻击,迅速打破了中国的防线。

3. 经济战略:为了支持侵略行动,日本实行了经济封锁政策,限制中国军队的物资补给。

他们在占领后对资源进行控制,以实现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4. 意识形态:日本侵略行动背后的意识形态是极端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的宣扬。

他们试图通过侵略行动来彰显日本的强大以及其超越亚洲邻国的能力。

二、战术手段1. 突袭战术: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队在未经中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突袭沈阳的行动。

他们利用迅猛的攻击和出奇制胜的战术,迅速击溃了中国军队,夺取了沈阳。

2. 快速占领:在事变后的迅速行动中,日本军队通过对关键地区的快速占领,使中国军队无法有机会进行有效反击。

他们采用了机械化部队、空中轰炸等现代化战术,获取了决定性的优势。

3. 广泛使用媒体: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军队积极利用媒体来宣传其战争行动。

他们通过报纸、广播以及宣传海报等方式,将自己的军事胜利渲染成正义战争,以获得内外舆论的支持。

4. 恐吓与威慑:为了减少中国军队与民众的抵抗,日本军队采用了恐吓与威慑的手段。

他们采取报复措施,威胁居民不要与中国军队合作,以阻止中国的有组织的抵抗。

三、战争结果与影响1. 占领东北地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成功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并将其改组为“满洲国”,丧失了中国的主权。

2. 学习机会:九一八事变让中国认识到了日本的野心和侵略企图,促使中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战争的战略部署与中国的抵抗计划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战争的战略部署与中国的抵抗计划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战争的战略部署与中国的抵抗计划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的一次侵略行动。

此次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引发了长达14年的中日战争。

本文旨在探讨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战略部署以及中国进行抵抗的计划。

一、日本的战略部署1. 沦陷区的建立与控制日本侵略的第一步是在沈阳占领东北三省,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随后,日本扩大了占领区域,包括中国其他北部和东部的城市和地区。

通过建立傀儡政权和协议,日本试图稳固其对这些地区的控制,为进一步侵略做好准备。

2. 铁路和交通线的建设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侵略地区,日本修建了大量的铁路和交通线路。

这些交通线路不仅用于快速调动军队,还用于掠夺资源,并将侵略所需的物资运输到前线。

通过修建这些交通线路,日本在占领区域内建立了紧密的物资流通网络,便于其进一步的战略部署。

3. 军事区划和军队调配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战略部署包括军事区划和军队调配。

日本将侵略地区划分为不同的军事管辖区,分别设置并驻扎了大量军队。

这样的部署使得日本能够有效地控制被占领地区,挫败中国的反抗,并有能力应对其他外部威胁。

二、中国的抵抗计划1. 组织抗日统一战线中国面对日本侵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组织并加强抗日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以及其他抗日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合作,并努力将抗日斗争推广到各个领域。

此举旨在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实施有效的抗日战略。

2. 游击战与地方抵抗中国在面对日本侵略时,采取了游击战和地方抵抗的战略。

中国军民组织了大量的游击队,利用地形和地区优势,对日军进行了持久而有效的抵抗。

地方抵抗运动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以骚扰和削弱日本占领力量。

3. 国际援助和外交抗争中国寻求国际援助和外交抗争,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中国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向各国讲述日本侵略的真相,并请求援助。

此外,中国还派遣了外交使节,争取各国的政治和军事支持,以形成对日本侵略的国际联盟。

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的过程

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的过程

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的过程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遭受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由于内外因素的结合,中国的统一和发展面临着极大困境,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政府和人民面前最大的威胁来自日本的侵略和侵占。

下面是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的过程:1. 甲午战争后日本获得权益1894年,中国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并签订了辛丑条约。

这个条约被认为是中国的屈辱,因为其中规定中国必须支付大量赔款、割让朝鲜半岛及台湾。

这也是日本在中国活动的首次合法性。

2.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以“九一八事变”为名,越过边界攻击中国东北的沈阳。

日本军队先后挑起了“华北事变”和“淞沪会战”,先后占领了中国东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并开始将中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3. 日本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加强日本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加强,侵略者逐步推广日本文化、教育和法律制度,中国人民开始被日本人的文化和思想所占领、置换和扭曲。

而日本的侵华政策也使得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在日益进行改变及不断的腐蚀下缓慢去向。

4. “八一三”事变1937年,日本在中国北部发动了全面战争。

8月13日,发起真正的全面入侵和侵华,南京遭受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掠夺。

这次战争被称为“八一三”事变,在此之前日本正式向中国宣战,意味着一场长达8年的抗战,这清晰地展示了日本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霸权主义的入侵。

5. 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1945年,日本在原子弹的威慑下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

在此过程中,中国付出沉重的代价,日本在中国留下了无数的战争伤痕以及难以计数的失去。

到1945年,日本已完全退出中国本土,这也是战时最重要的收获。

总之,日本在中国侵华时间长达14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导致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毁灭性打击。

然而,在这个严峻的负面历史岸,中国人民以前瞻性和勇气战胜了强敌,防卫了中国的独立和尊严,建立了新中国的基石。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略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略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略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市发动的一起挑衅事件,也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该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进行全面侵略的战略转变,为后来的全面战争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日本的侵略动机、战略目标以及在中国实施的具体行动等方面来阐述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略。

一、日本的侵略动机1. 欲获取资源与市场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为了满足其工业发展和经济扩张的需求,日本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市场。

而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人口众多的市场。

因此,日本希望通过侵略中国,获取其资源和市场,以支持日本的经济发展。

2. 实施大东亚共荣圈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在20世纪初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概念,宣称以日本为中心,统一亚洲国家,实现共同繁荣与发展。

然而,这一理念实质上掩盖了日本对亚洲国家的侵略野心,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这一政策的具体行动之一。

二、日本的战略目标1. 占领中国东北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资源富集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

日本希望通过占领中国东北,控制这些资源,并削弱中国的工业实力和抗日能力。

2. 建立傀儡政权日本希望在中国建立傀儡政权,以实现对中国的间接统治和控制。

因此,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东北地区划为伪满洲国,并安插傀儡执政。

3. 分裂中国,弱化中央政府权威通过实施分化策略,日本希望削弱中国的统一和集权,使中国形成割据局面,降低中国的抵抗力和统一力量。

三、日本在中国实施的具体行动1. 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日本发动的铁道爆破事件,在事变后,日本声称中国军队袭击了日本的铁路,借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提供借口。

日军随后迅速占领了沈阳等重要城市,并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全面侵略。

2. 傀儡政权的建立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建立了伪满洲国,并安插傀儡执政,以实现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

3. 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是日本对中国全面侵略的重要里程碑。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路线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路线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路线九一八事变,也被称为柳条湖事件,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一次侵略行动。

这个事件被视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重要标志,也是日本在二战期间进一步扩张势力的起点。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背后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路线。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国内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正处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国内经济困难重重。

为解决经济问题和争夺资源,日本帝国主义开始积极实施侵略扩张政策,将目光转向其亚洲邻国,以谋求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二、对满洲的侵略行动日本帝国主义以满洲作为实施侵华战略的重要目标。

满洲地处中国东北,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对日本的工业化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日本秘密组织"关东军"在满洲进行多次渗透和策划,最终在九一八事变中占领了沈阳等地。

三、侵略战争的扩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对中国进行进攻,实施全面侵略。

他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控制了中国东北的经济和政权。

随后他们又发动了淞沪战争、华北事变等一系列战争,企图将中国完全置于其控制下。

四、对华北的占领日本在侵略的过程中,将目标转向了中国的华北地区。

他们先后侵占了北平(今北京)、天津等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并将之改为殖民地和伪政权的所在地。

这进一步加剧了日本侵华的严重性和威胁。

五、对中国其他地区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向中国其他地区扩张。

他们先后进攻了上海、南京等地,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日本的侵略行为之残暴和野蛮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路线总结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起点,标志着日本对华战争的全面爆发。

而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地推进侵略,在于他们对华扩张的策略和手段上。

首先,日本利用不同战争手段逐步切割中国,将其分割为一片片的殖民地和伪政权,以此削弱中国的整体抵抗能力。

其次,日本采取了残暴的战争手段,通过暴力、屠杀等恐怖手段控制和镇压中国人民,削弱他们的抵抗意志。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一、日本侵华的原因以及动机十九世纪初期,当中国仍沉浸于天朝大国,地大物博的美梦中的时候,西方殖民者来到了尚未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开化”的日本。

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以及当时的日本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的阶段,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显出了日本对外开放的政策倾向,结束了日本两百多年来闭关锁国的政策。

1868年,日本开始了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明治维新,开始了向西方学习而“富国强兵”的道路。

当日本开始资本主义的大幅度发展的时候,国内的矛盾就凸显了出来。

由于日本国面积小,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当时的东京还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于是日本人认为日本并不适宜他们居住。

而在当时的中国,才经受过西方国家的洗劫的清朝显得似乎相当的弱小,在历次的战争中西方殖民者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这激发了日本的野心,迫于缓解日本的国内矛盾,于是他们就将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富饶但是并不强大的中国--他们眼中的天堂。

二、日本对于整个战争的期望日本当然是有野心的,他们的目的不只是中国,在对于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上,他们的长远打算是征服世界,他们发现了对于世界的侵略扩张道路—若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若要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日本开始了第一步的行动,开始了发动侵华战争的策划。

《田中奏折》中提出了日本侵略行为的总战略“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三、日本侵华战争的主要步骤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日本开始了对华侵略战争。

在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中国台湾。

日本为了侵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侵略计划。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政权更迭,西南强藩少壮军人拥戴天皇,执掌朝政,鼓吹‘开拓万里波涛,耀皇威于海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869年日本函馆战争尚未结束,维新重臣木户孝允等就制订了侵略朝鲜的计划。

1871年,另一个狂热分子西乡隆盛也鼓吹‘征韩’。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侵略战略与计划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侵略战略与计划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侵略战略与计划九一八事变,又被称为“沈阳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是指日本侵略军向中国东北沈阳发动进攻的事件。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政策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日本侵略战略与计划的角度来探讨九一八事变的背后。

一、前期策划与准备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帝国主义一直试图通过控制中国东北地区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日本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和政策。

1. 《北方细菌战计划》1931年,日本陆军制定了《北方细菌战计划》,该计划意在利用细菌战来攻击中国东北地区。

日本秘密派遣了一支细菌战部队,将沈阳及其周边地区作为试点,实施了大规模的细菌战行动。

这也成为了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前奏。

2. 《桂战争计划》为扩大对中国的控制范围,日本军部开始筹划发动对中国的全面战争。

1931年,他们制定了《桂战争计划》,计划发动陆海空三线并进的进攻,通过机动快速的战术来摧毁中国军队,迅速占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

二、实施过程与步骤1. 乘机挑起事端日本在沈阳和东北地区已经建立了大量的间谍网和潜伏组织,以便在实施计划的时候获取情报并引导局势。

九一八事变当天,日本军队炸毁了位于沈阳的日本铁路,事后宣称是中国士兵的行为,借此事件来合法化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进攻。

2. 实施全面进攻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本军队开始了对沈阳及其周边地区的全面进攻。

他们采取了分步骤行动的策略,先是占领了沈阳,然后通过陆路和水路向东扩张,迅速占领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地。

三、日本的侵略战略目的1. 控制东北资源中国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对于日本来说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通过控制东北地区,日本可以直接支配这些资源,从而进一步加强其在亚洲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2. 确立对华政策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一部分,日本军国主义通过占领东北地区来实现对中国的全面控制。

他们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动了对中国的侵略行动,最终导致了全面的抗日战争。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3.军事入侵 1931年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 1932年,日本侵略者将东北占领地改名为“满洲国”, 扶植被推翻的清朝废帝溥仪为傀儡。从此,中国东北地 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
1936年,华北的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势力 范围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我有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九一八小调》
步骤: 1.《田中奏折》为侵略谋划了版图
2.马关条约 侵略,从抢钱、抢地开始 1895年日本逼迫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条约,割取辽东半岛,及 台湾、澎湖列岛,并勒索赔款白银二万万两
后来又有赎辽费三千万两白银
那么~~问题来了。。。
二万万+三千万= 当时清廷3年的财政收入
!!!!
“中國將管理下開地方之權並將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 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 “ ——马关条约
自然原因: 土地贫瘠,资源有限
经济原因: 资本帝国主义急需扩张
背景:
历史原因: 日本自古就有侵略政策
现实条件: 日本与德意组成轴心国
“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
“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奉天皇于大唐(明)之京都(迁都北京),可于明后年幸,将 京城(北京)附近之十国(县)可供圣上(天皇)御用”,“周 围百国(县)吾儿(养子)领有” ——丰田秀吉

论文近代日本侵华主要步骤

论文近代日本侵华主要步骤

“欲先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

”——田中奏折中国和日本,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考虑,中华民族和大和民族都有着切齿的仇恨。

近代,是一个欧美众列强并驾齐驱的时代,是一个东方人习惯于没落的时代,是一个让所有炎黄子孙所不堪回首的时代!那个残破不堪的时代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一切——都成为被人掠夺的对象!甚至,日本,这个被我们看做倭国的国家,也做着毁灭中国的美梦!中日战争,起始于唐朝的高句丽之战。

在那场战争里,唐军挟一统天下之余威,将日伪联军打的落花流水。

而后,有元朝的两次东征,明朝前期的抗倭斗争等。

古代中日战争的高潮在于,明嘉靖时期李如松指挥的抗倭援朝战争。

在明军更加先进的火器以及战术,尤其还有李如松,麻贵为代表的明军精英将领的指挥下,日军所谓的精英遭到前所未有的损失,甚至造成了日本国内的大变动(德川幕府上台,幕府时代开始)。

可以看出,日本的一直在对华侵略(对朝战争只是为了给侵略中国找到一块跳板)。

不论在其鼎盛时期(高句丽之战)抑或是在其衰落时期(明朝抗倭援朝),日本对外侵略的步伐从未停止过。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日本要不断对华侵略呢?首先,要从日本本国的情况说起。

日本是一个岛国,而且国土狭小,土地贫瘠,物产稀少,可以说除了海产品外,所有其他的生产生活用品都要依赖进口。

但是依赖别人终归是不安全的,价格昂贵不说,还有处处受制于人,万一发生矛盾,敌对方就会用这个来要挟日本。

久而久之,日本了极其强烈的忧患意识,而解决这个忧患的最直接最有效地方法,即是将所需产品的产地纳入自己的版图,这就意味着,只有侵略,才能保证大和民族在狭长的日本列岛继续生存下去。

所以说,日本对外扩张的意图就是资源,就是生存需要。

只有在侵略中,日本才能得到安全感,才能满足民族生存的需要。

但是,为什么日本侵略的对象是中国呢?这个其实很简单。

中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近千万平方公里。

而且中国所在的亚洲大陆,物产丰盈,土壤肥沃,通俗的讲就是中国太富有而日本太贫穷,日本眼红。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军事战略与行动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军事战略与行动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军事战略与行动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以所谓“满洲事件”为借口,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开始。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事战略与行动的结果,因此理解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军事战略与行动对我们认识这一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事战略目标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实行扩张政策的一部分,其军事战略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日本希望通过占领东北地区来削弱中国的国力,并且建立一个以满洲为基地的扩张帝国。

其次,日本还试图控制中国的经济资源,包括东北的煤矿、铁矿等,以满足自身工业发展的需要。

二、军事行动计划为了实现上述军事战略目标,日本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

首先,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占领了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如沈阳、大连等,并建立了所谓的“满洲国”。

其次,日本在侵略过程中采取了分割、吞并的策略,通过利用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逐步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

随着东北地区的占领完成,日本开始向中国的其他地区进攻。

他们首先进攻了北平(今北京)、天津等重要城市,然后向南方推进,占领了上海、南京等大城市。

其中,南京大屠杀成为了日本侵略行动中的一大暴行。

三、军事战略手段在九一八事变的战略与行动中,日本运用了多种军事手段来实现其目标。

首先,他们使用了大规模的军事力量,通过先发制人的战术来迅速占领重要地区。

其次,日本还采取了经济封锁、政治操纵等手段,以削弱中国的抵抗能力并最终得到胜利。

此外,日本还使用了残暴的战争手段,如屠杀平民、焚烧房屋等。

这些手段旨在恐吓中国人民,破坏中国的经济基础,并迫使中国政府妥协。

九一八事变至二战结束期间,日本在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殖民统治,其军事战略与行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四、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军事战略与行动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在中国的全面扩张,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日本侵华战争的战略意图及步骤

日本侵华战争的战略意图及步骤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侵占大片国土,实施“以华治华”的毒计,扶植汉奸傀儡卖国政权,残酷奴役、杀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严重地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严重地分裂了中国,使中国国家的统一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严重地削弱。

1. 侵略传统日本基于传统的侵略政策,不断向外扩张势力。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势骤强,积极向外扩张。

自甲午之役、日俄战争,以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均在中国掠夺利益。

且日本因地少人多,故一向主张贯彻“大陆政策”,认为“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可见日本军国主义是以侵华为基本国策的野心。

2. 经济危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亦深受困扰,致海外市场锐减,经济严重萎缩,失业人数剧增。

因而日本亟谋对外扩张,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并以对华战争来转移其国人的视线。

3. 妄图称霸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即实施军国主义教育,培养年青一代的民族优越感,民族主义抬头。

而日本军阀又先后与德、意缔结盟约,形成“罗马、柏林、东京轴心”,狼狈为奸,以图东西方分别称霸。

4. 利用内战日本所惧即中国的强大,故曾乘北伐军克复济南时,杀害中国官兵及外交人员蔡公时,制造“五三惨案”,阻挠中国的统一。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服从中央政府,实现和平,中国即从事各种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建设,使日本侵略政策大受打击。

而且中国内战停止,国共再度合作,准备联手抗日,日本急欲趁中国实力未强之时予以鲸吞。

二、侵略步骤日本对中国的掠夺与侵略是在周密规划下进行的。

日本殖民中国,迁都大陆的设想早在丰臣秀吉时代即已构思,只是那时无力实现。

从1868年明治维新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政策开始,到1927年《田中奏折》的征服世界的五步计划,日本把征服中国大陆作为实现其野心的先决条件。

日本对中国的掠夺先是通过武装侵略,勒索巨额赔款,以为其进一步工业化获得原始资本,同时达到使中国经济崩溃、内乱四起的目的。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侵略目标与战略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侵略目标与战略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侵略目标与战略九一八事变,即长春陷落,发生在1931年九月18日,标志着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占领。

这一事件是日本扩张主义野心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的侵略目标和战略。

一、日本侵略目标1. 经济控制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前已经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经济特权,例如“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等。

然而,日本对中国的经济利益远未满足,他们希望通过军事占领东北地区,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这是日本侵略目标的重要方面之一。

2. 政治影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奠定了对中国政治局势的重要影响力。

通过在东北地区建立傀儡政权,日本试图在中国内部形成势力,进而对整个中国进行政治控制。

3. 军事扩张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实施军事扩张的一部分战略规划。

通过占领东北地区,日本得以在中国东北建立军事基地,进一步向中国内地推进。

日本当时正着手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而东北的占领对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日本侵略战略1. 逐步占领策略九一八事变可以说是日本对中国的逐步占领战略的开始。

日本首先进攻了沈阳,接着向东北地区不断推进,占领重要的城市和地区。

这种逐步占领的战略使得日本可以稳步夺取东北地区的控制权。

2. 实施“东方适用共同宣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所谓的“东方适用共同宣言”,其目的是为了维持所谓的“治安”。

然而,这一宣言实际上为日本提供了更大的控制权,给他们合法化了军事进驻的权力。

3. 经济掠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

他们强行征用资源,搜刮财宝,并将其运往日本本土。

这种经济掠夺不仅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实力,也为日本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

三、日本侵略的影响与启示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侵略进程的开始,对中国造成了沉重的伤害。

东北地区沦陷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也加剧了抗日战争爆发的压力。

九一八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计划

九一八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计划

九一八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计划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行动,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开始。

在这一事件中,日本以一个自导自演的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军事侵略。

然而,事实背后隐藏着一个深思熟虑的侵略计划。

本文将就九一八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计划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部分:日本侵略计划的初衷九一八事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日本对中国的占领和控制,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和领土。

日本侵略者认为中国的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战略资源,而这些资源对于日本的军事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他们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地占领这片土地。

第二部分:日本侵略计划的具体步骤日本侵略者首先利用秘密行动进行策划和准备。

他们派遣间谍混入中国领土,收集情报并寻找行动的最佳时机。

同时,他们还准备了大量的军队和装备,以便能够在侵略开始时快速占领目标区域。

接下来,日本侵略者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进行侵略。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正是他们事先精心策划的结果。

他们借口中国军队在沈阳铁路线上炸毁了一段铁路,声称这是对日本商人的袭击,进而作为借口发动全面侵略。

这个借口不仅能够为他们的侵略行动提供合法性,还能够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以对抗中国的抗日行动。

在侵略开始后,日本侵略者采取了相当残忍的手段,对中国平民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和掠夺。

这既是为了打击中国民众的抵抗力量,又是为了迫使中国政府接受他们的侵略要求。

日本侵略者通过摧毁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第三部分:日本侵略计划的长期影响九一八事变及其后续的日本侵略行动,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无数的中国人民因为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而丧生,无辜的儿童和妇女遭受了不可言喻的伤害。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场灾难。

此外,九一八事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

但是,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以及其他国家的利益考虑,国际社会并未采取有效的行动来制止日本的侵略行为,这为日本侵略者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近代日本侵华

近代日本侵华

谢谢!
1895年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 《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 的,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 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 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
1931年,九· 一八事变。 日军迅速占领我东北辽宁、 吉林、黑龙江三省
1932年2月,东北沦陷
攘外必先安内 不抵抗政策
1945年8月15日,在中国 人民顽强抵抗,与世界人 民相互配合打击法西斯的 作用下,无条件投降
问题:为什么一个在人口军队数量,国土面积上
都远不如中国,并且资源匮乏的倭国冒然对华发动对 华发动侵略战争?
外因
+ 内因
外因:
1、日本经济是侵华战争的前奏。急需摆脱危机转移 国民视线,缓和尖锐的矛盾。 2、日本社会的军国主义是侵华的刀锋。甲午海战、 日俄战争使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情绪急剧膨胀。 3、日本争雄世界的战略野心是侵华的动机。 4、甲午海战给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信心——心理优势。 5、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国有面积有限,是日本侵略 中国的动力。
当然内因是主因,日本人摸透了当时的中国才感觉有可乘之机才发动侵略。
这个题目很中性,很客观,就是说意图和步骤. 但是提到日本,不说些感性的东西总是觉得不妥。 下面大家听一首网络歌曲《抗日打鬼子》放放松,发 发泄。
温总理在日本国会
强调以史为鉴,不是要延续仇恨,
而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
不要忘记这段历史,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耻 辱,但与其整日高呼“抵日”、“反日”等仇恨 言论倒不如多一些精力去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 己比整日没完没了的抗议来的更实在吧! 也不用复仇,我们强大了就是最有力最有气 量的复仇,这也符合了华夏民族博爱,王者的风 范!
1935年,华北事变后,华北成 为“真空地带”,在华北五省两 市制造“防共自治”的傀儡政权

第九讲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第九讲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第九讲日帝对中国的侵略和日本对华不认罪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略图谋与步骤。

二日本全面侵略中国。

三、日本为什么认罪这么难?日本概况: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弧形列岛,由九州、四国、本州和北海道四大岛及数以千计的小岛组成。

与中国、朝鲜、俄罗斯仅一水之隔。

总面积37万余平方公里。

相当于中国东北地区的1/3。

日本国,古称“大和”。

七世纪后半期起以“日本”为国号,19世纪末叶起称“大日本帝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用现称。

到1928年,其人口约6210万人,相当于当时中国人口的1/8强(截至2005年10月1日,人口达1.2776亿)。

基本居民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4万阿伊努族人。

盛行佛教和民族宗教神道。

通用日语,首都东京。

1972年9月29日与我国建交。

它是一个资源小国,作为近代经济发展和战争所需的铁、煤、棉等主要物产均不能自给。

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略图谋与步骤。

1、日本军国主义发轫1)军国主义:极端崇尚武力,将扩充军备和对外侵略扩张作为国家的最高目的,而使国家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切领域的政策都服从于这一最高目的。

这种治国的指导思想和体制就是军国主义。

2)军国主义发轫的三个显著标志:第一、陆军缔造者山县有朋积极阐述“强兵为富国之本”,明治天皇将这一理论钦定为最高国策。

第二、军阀形成,确立了统帅部独立于政府之外而左右国政的国家体制。

第三、陆军首脑炮制以封建武士道“忠君爱国”为核心的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驱使军人、国民为对外侵略扩张政策效命。

2、日本大陆政策形成1).“经略大陆”的战略:吞并朝鲜,征服中国,称霸东亚乃至世界的“大陆政策”。

2).大陆政策的历史渊源:16世纪末,丰臣秀吉拟订大陆扩张的构想:占据朝鲜,攻入宁波,占领并迁都北京。

德川幕府末期,思想家左藤信渊倡导的“征服支那”论:万国中地大物博者当属“支那国”,“皇国开辟他邦必先吞并支那”。

19世纪50年代,维新运动先驱吉田松阴的“海外扩张补偿论”:征服易取之朝鲜、满州、中国,在贸易上失之于俄美者,应由朝鲜、满州之土地以为补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一、战略意图
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期不断侵华的原因与背景大致如下:
1. 大陆政策侵略扩张
日本基于传统的侵略政策,不断向外扩张势力。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当时,日本土地贫瘠,资源缺乏,而且当时东京又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日本人认为日本岛不适合住人,他们要移民,而中国的资源丰富,而且地理环境好,它们认为中国是梦想中的天堂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势骤强,积极向外扩张。

自甲午之役、日俄战争,以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均在中国掠夺利益。

且日本因地少人多,故一向主张贯彻“大陆政策”,认为“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可见日本军国主义是以侵华为基本国策的野心。

2. 经济大萧条转移国内视线
受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渴望从对外侵略中寻找出路。

1931年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1932年,日本侵略者将东北占领地改名为“满洲国”,扶植被推翻的清朝废帝溥仪为傀儡。

3. 称霸亚洲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即实施军国主义教育,培养年青一代的民族优越感,民族主义抬头。

日本内阁和军方在国内大力加强法西斯统治,对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灌输“八纮一宇”的侵略思想和“武士道”精神。

总之,日本帝国主义者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

而日本军阀又先后与德、意缔结盟约,形成“罗马、柏林、东京轴心”,狼狈为奸,以图东西方分别称霸。

二、侵略步骤
日本对中国的掠夺与侵略是在周密规划下进行的。

日本殖民中国,迁都大陆的设想早在丰臣秀吉时代即已构思,只是那时无力实现。

从1868年明治维新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政策开始,到1927年《田中奏折》的征服世界的五步计划,日本把征服中国大陆作为实现其野心的先决条件。

日本对中国的掠夺先是通过武装侵略,勒索巨额赔款,以为其进一步工业化获得原始资本,同时达到使中国经济崩溃、内乱四起的目的。

然后则趁中国改换朝代百废待举的时候,以精锐之师对国土进行武力征服。

1.勒索巨额赔款
日本对中国的勒索主要是甲午战争后的马关赔款和八国联军的赔款。

1895年日本逼迫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条约,割取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列岛,并勒索赔款白银二万万两。

后因俄、德、法干涉,日本不得不放弃辽东半岛,但又索取赎辽费三千万两白银。

这一笔总数二亿三千万两白银的巨款,相当于当时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倍,日本年收入的4.5倍。

此后,日本将90%的赔款发展军需工业,建立了大机器生产的工业体系。

1896年伊藤博文内阁制
定十年扩军计划,40%的经费直接来于中国的赔款,为日本进一步侵华打好了基础。

1900年,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日本从北京与天津掠走库存白银共五百万两,将清皇宫内的珍宝文物洗劫一空。

之后又攫取赔款白银约三千万两。

至此,中国已彻底破产,再也无钱财可供榨取了。

而日本则开始其侵略的下一步,即占领中国全土。

2.疯狂扩军
为实现其既定的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入侵中国东北和华北的同时,还加强了全面侵华的战争准备。

日本政府在1936年8月制定的《国策大纲》中,把“扩充国防军备”摆在首位,大量增加军事工业的投资,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1937年军事工业投资达22.3亿日元,比1936年增加了2.2倍,占当年工业投资总额的61.7%。

至1937年,日本工业总产值达55亿多美元,年产钢580万吨,石油169万吨,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余辆,造船能力为40余万吨,造舰能力为5万余吨。

同时,日本政府还大量增加直接军费,1937年即达13.6亿日元,占当年国家总预算的49%。

在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增加军费的条件下,日军数量及技术装备水平得到迅速增强。

至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日本陆军兵力增加到40余万人,其中包括17个常设师团和10余个独立混成旅团、骑兵旅团、独立守备队(相当旅团);日本陆海军航空兵共有91个中队,2600余架飞机;海军共有4个舰队,200艘大型舰艇,总计77万吨。

此外,还有日本扶植的伪满军和伪蒙军以及冀东保安队等,共12万亲人。

同时,在国内大力加强法西斯统治,对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灌输“八纮一宇”的侵略思想和“武士道”精神。

总之,日本帝国主义者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

3.占领国土
日本征服中国的计划1914年,一战刚刚开始,日本即占领山东。

次年1月28日,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意图将山东、东北、内蒙作为其殖民地,并控制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警务等。

1927年7月25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提出世称《田中奏折》的满蒙积极政策,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

1931年,九·一八事变。

日军迅速占领我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从而实现《田中奏折》中的第三期步骤。

1932年1月,日本借口日僧被殴,进攻上海。

1933年,日军侵占热河省,入山海关,进兵华北。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日本以几十万军队开始对中国进行全面进攻。

当年底,南京沦陷。

日本很快占据了大半个中国。

从九·一八到日本投降的十四年时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疯狂的掠夺与破坏。

4.掠夺资源榨取劳力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了东北的富饶土地,其后又占我华北、中原、华南大半领土,将其作为进一步侵华的军事基地和资源供应基地。

在东北,日本占领煤矿40多处,以及铁、金、镁、油矿等。

在华北、华中、华南,日军控制了几乎所有的工矿企业。

以1943年一年日本对我国铁砂、生铁、煤炭三种矿产的掠夺量为例,即分别为1065万吨、181万吨、5007吨。

日本对我资源的掠夺是以对数以千万的中国工人劳力的榨取和几百万中国劳工的生命为代价的取得的。

在极为恶劣的工作条件与日人的残酷折磨下,大批劳工死于非命,这些死难者的尸体日积月累,形成骇人听闻的万人坑。

仅东北地区被残害致死的劳工就有二百多万人。

如在阜新矿区,日人掠走煤2600万吨,留下万人坑4处,死难矿工13万人,平均每采集200吨煤,就留下一具矿工的尸体。

在鸡西煤矿,日人制造万人坑7处,修建炼人炉5座,残害矿工十万余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