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课堂分层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堂分层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教学重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教学重点,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

3. 教学难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复习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2)情境导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课堂展示(1)预习交流: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明确目标: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3)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4)展现提升: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5)穿插巩固: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6)达标测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测评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总结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3)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四、分层教学策略1. 教学目标分层: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2. 教学内容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 教学方法分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课堂练习分层:设计不同难度的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初中阅读分层教学教案

初中阅读分层教学教案

初中阅读分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不同层次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3. 通过对不同层次阅读材料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宽知识面。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阅读分层的概念和意义。

2. 教授不同层次的阅读技巧,如快速阅读、深度阅读、批判性阅读等。

3. 设计不同层次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各种阅读技巧。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阅读分层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授阅读技巧:教师分别讲解快速阅读、深度阅读、批判性阅读等技巧,并示范操作。

3. 实践环节: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运用所学阅读技巧进行阅读。

4. 小组讨论:学生将阅读心得与小组成员分享,讨论各自的感悟和收获。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点评,鼓励优秀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阅读练习和课堂提问,观察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进步。

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3. 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等方式,了解学生在阅读中是否能够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

五、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不同层次的阅读材料,包括文章、小说、诗歌等。

2.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阅读材料和教学课件。

3. 学生分组所需的桌椅。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了解阅读分层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不同层次的阅读技巧,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

分层教学初中物理教案

分层教学初中物理教案

分层教学初中物理教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初中物理《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难点:力如何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出力的作用效果,如用力拉弹簧,弹簧会发生形变;用力踢足球,足球会运动。

让学生思考:力到底有什么作用效果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哪些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哪些运动状态?3. 实验探究(1)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1:拉伸弹簧实验。

让学生用手拉伸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

引导学生发现,力可以改变弹簧的形状。

实验2:挤压泡沫实验。

让学生用手挤压泡沫,观察泡沫的形变。

引导学生发现,力可以改变泡沫的形状。

(2)力的作用效果之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3:推动小车实验。

让学生用手指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

引导学生发现,力可以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

实验4:拉扯纸片实验。

让学生用手拉扯纸片,观察纸片的运动。

引导学生发现,力可以改变纸片的运动状态。

4. 总结与拓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同时,让学生思考:力是如何产生这些作用效果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力的本质。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为什么用力拉扯衣服,衣服会变形?为什么用力踢足球,足球会运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

初中地理分层教学教案

初中地理分层教学教案

初中地理分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了解气候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候的概念,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2.教学难点:影响气候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气候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景观,如热带雨林、沙漠、寒带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会有如此不同的气候现象?引出本课《气候的影响因素》。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分层教学:(1)基本层:学生能够说出气候的概念,列举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提高层: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拓展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气候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4.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

学生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6.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实践性作业,如观察家乡的气候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通过观察、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气候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气候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层次教学地理教案模板

分层次教学地理教案模板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学生能够区分中国地理环境的差异。

-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识别中国的主要地理区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 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 中国地理环境的差异。

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地图识别中国的主要地理区域。

2. 如何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相关图片、教学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收集关于中国地理环境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2. 提问:中国地理位置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二、新课讲授1. 分层次教学设计:a. 基础层次:-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教师讲解中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b. 提高层次:-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中国地理环境的差异。

-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识别中国的主要地理区域,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c. 拓展层次:-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理环境。

- 教师分享教学案例,如水资源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等。

2. 教师讲解过程中,结合多媒体课件、地图和图片,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堂练习题。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收集关于中国地理环境的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分层次教学,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初中物理分层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分层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分层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究物体的浮与沉现象,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了解阿基米德原理;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浮力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之意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1.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重力的概念,对物体受力分析有一定的了解。

但浮力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

2. 学生认知特点初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浮力知识。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1)采用实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浮力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现象。

(2)讲授法:讲解浮力概念、计算方法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浮力现象背后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轮船、救生圈等浮力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浮力。

2. 探究浮力概念(1)实验1:让学生手捧住一个物体,慢慢将其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浮沉现象。

(2)实验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以及在水中时的示数,计算浮力。

(3)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浮力的概念。

3. 浮力计算方法及阿基米德原理(1)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F浮 = G - F',其中G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F'为物体在水中时的示数。

(2)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

4.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实验3:让学生分别在水中放入不同体积的物体,观察浮力的大小变化。

高中生物分层教案全套设计

高中生物分层教案全套设计

高中生物分层教案全套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分层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不同生物在不同分层的适应特点;3. 能够分辨不同生物在不同分层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生物分层?2. 不同生物在不同分层的适应特点;3. 分辨不同生物在不同分层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生物在不同分层的适应特点;难点:理解生物分层的概念和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边环境进行生物分层的观察与实践;2. 讨论交流:利用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认识;3. 演示: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不同生物在不同分层的情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树木分层的例子,引出生物分层的概念;2. 讲解:简要介绍生物分层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不同生物在不同分层的适应特点;3.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生物在不同分层的情况;4. 讨论交流: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认识,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成果;5. 总结:总结不同生物在不同分层的适应特点,并对比讨论;6. 拓展:通过测验或其他形式巩固学生对生物分层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表现: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和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准确观察并分辨不同生物在不同分层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2. 学生的思维能力:评价学生对生物分层的理解和认识程度,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3. 综合评价:综合考量学生的表现和思维能力,给予相应的评价和指导。

七、教学资源:1. 校园或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分层样本;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3. 实地考察工具:放大镜、望远镜等。

八、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及时总结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查漏补缺;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调整;3.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和学生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分层教学教案

分层教学教案

分层教学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分层: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高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教学内容分层:根据学生层次设计不同难度和深度的教学内容。

高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方法分层:针对各层次学生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高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业布置分层:设计不同难度和量的作业。

高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考核评价分层:制定不同标准的考核评价方式。

高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分层教学的目标111 整体目标分层教学旨在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最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112 具体目标1121 针对高层次学生,培养其创新思维、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学术深造或高端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122 对于中层次学生,着重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帮助他们逐步提升到更高层次。

分层教学教案

分层教学教案

分层教学教案导言:分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案将针对分层教学的概念、原则和实施步骤进行详细介绍。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或组别,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分层教学可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成绩。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1. 学习能力和水平差异化:不同学生之间会存在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分层教学应充分考虑这一点,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2. 教师差异化指导: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差异化的指导,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

3. 学生互助合作:分层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与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合作,共同进步。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步骤1. 学生评估和分组: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水平等方面的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或组别。

2. 教学计划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等。

3. 教师指导和学生实施: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活动,并在教师的辅导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 学生互助合作: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与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合作,共同进步。

5. 学生评估和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的评估,并提供及时的反馈。

评估和反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结语:分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细致的学生评估和差异化的教学指导,分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分层教学教案

分层教学教案

分层教学教案概述:分层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小组中进行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学习成绩的提高。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分层教学的原则和步骤,指导教师如何制定和实施分层教学教案。

第一部分:分层教学原则分层教学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能力水平:将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水平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水平的小组中进行学习。

2. 教学目标:每个小组的教学目标应该一致,但难度和深度可以有所不同。

3. 学习资源:为每个小组提供适合他们能力水平和学习风格的教材和学习资源。

4.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等。

5. 评估方式:根据每个小组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估方式,既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够给予他们适当的反馈。

第二部分:分层教学步骤1. 诊断评估:通过课前测试或其他评估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

2. 分组策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其他因素,制定合理的分组策略,确保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力水平相对均衡。

3. 教学准备:为每个小组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学习内容。

4. 教学实施:根据每个小组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5. 教学评估:根据每个小组的教学目标和评估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了解他们的学习成果,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第三部分:分层教学教案制定分层教学教案的制定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目标:明确每个小组的教学目标,确保目标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2. 学习内容:根据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教材。

3. 教学活动:设计针对每个小组的教学活动,包括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堂分层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堂分层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分项教学目标(1)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基础性目标:使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分层教学目标(1)A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B层: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C层: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分析: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2. 教学内容:根据分层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拓展性内容和实践性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基础性教学:(1)A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2)B层: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3)C层:针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3. 拓展性教学:(1)A层: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B层: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C层:在教师引导下,尝试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提高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

4. 实践性教学:(1)A层: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B层: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3)C层:针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音乐分层教学教案

初中音乐分层教学教案

初中音乐分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熟练演唱这首歌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熟练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三、教学准备:音乐教室、钢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阳关三叠》的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这首歌曲的美感。

2. 新课教授:(1)教师讲解《阳关三叠》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历史渊源。

(2)教师示范演唱《阳关三叠》,讲解歌曲的演唱技巧,如气息控制、音准把握等。

(3)学生跟唱《阳关三叠》,教师逐一纠正发音、音准等方面的问题。

3. 分层教学:(1)基础层:学生单独演唱《阳关三叠》,重点关注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问题。

(2)提高层:学生进行《阳关三叠》的合唱,注重协调性和音色的搭配。

(3)创新层:学生自主创编《阳关三叠》的演唱形式,如加入舞蹈、情景剧等元素。

4.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阳关三叠》的演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主练习《阳关三叠》,加强音准、节奏等方面的掌握。

2. 学生可以尝试将《阳关三叠》唱给家人听,分享学习音乐的喜悦。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分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通过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分层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使他们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数学分层教学方案设计教案

数学分层教学方案设计教案

数学分层教学方案设计教案。

一、分层教学的基本概念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根据其知识、能力、兴趣和学习方式等因素,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以达到个性化、差异化、精准化的教学效果。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数学分层教学的步骤1、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和难度程度,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学习进步,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基础。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应当包括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料等方面的内容。

针对不同的层次,教学计划也一定要有所区别。

3、分组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并按照不同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

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我掌握情况,进一步进行细分,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加具体的帮助。

4、反馈和评估: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定期的反馈和评估。

通过不断地反馈和评估,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适时进行细节和难点的解答。

三、数学分层教学方案的设计1、分层分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基础层、拓展层和提高层。

2、教学目标:根据每一层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对应的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所处的层次上有所提高,并向更高层次不断迈进。

3、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层次的情况,设计对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传授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当加大练习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原理。

4、评估方式: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的质量,应当对分层教学进行定期的评估。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大考、小测验、作业、平时表现等。

通过评估,可以更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

数学分层教学方案设计教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质的教学。

初中历史分层教学的教案

初中历史分层教学的教案

初中历史分层教学的教案课题:初中历史分层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2. 理解历史的分层内容和顺序。

3. 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重点:1. 了解历史的分层内容和顺序。

2. 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1. 理解历史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2. 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联系和共同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述历史的分层内容和顺序(15分钟)教师讲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划分方法和内容,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三、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各自所负责的历史时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在一旁指导和辅导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四、展示与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代表介绍自己所负责的历史时期内容,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意见。

通过展示与分享,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五、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讨论,讨论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其他同学的见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七、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历史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模式,让学生逐步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并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学生得以互相交流和分享,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下节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讨论和思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分层教学的人教版四年级上数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分层教学的人教版四年级上数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全面、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给出人教版四年级上数学全册的分层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能够熟练掌握1~100之间的加减法运算。

(2)学习认识数线上的正数和负数,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3)能够理解和应用单位换算和时间概念。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目标(1)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2)关注学生情感发展,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在学习中发现自身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加减法的概念及运算法则。

(2)数线上的正数和负数的认识和应用。

(3)分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4)单位换算和时间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难点(1)正数和负数的计算。

(2)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及复杂应用。

(3)时间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策略1. 以“重在训练、深入理解、拓展应用”为基本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技能和思维能力。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分层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策略。

3. 引导学生通过互相探究和合作,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四、具体实施方法1. 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运用多种教学媒介,包括教材、模型、游戏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2.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体差异,分层组织教学,实施针对性教学。

(1)基础层次:主要围绕数学基础知识,注重知识点概念和基本运算能力的训练。

(2)提高层次:注重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提高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拓展层次: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积极探索实践中的数学知识,发挥数学的现实价值。

3.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如讲解、演示、练习、互动和评价等,以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分层教学的教案设计

分层教学的教案设计

分层教学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分层教学1. 引言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本文将探讨分层教学的定义、原则以及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分层教学教案。

2. 理论背景分层教学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差异化教学理念以及学习风格理论发展起来的。

它认为学生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且这些差异是正常的,应该被尊重和满足。

3. 分层教学原则a) 学生层次划分: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如高、中、低层次。

b) 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和修改教学计划,确保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

c) 个性化辅导: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4. 分层教学教案设计a) 目标设定: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确保目标的具体、可衡量和达到的。

b) 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层次,确定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深度。

为高层次学生提供更深入的挑战,为低层次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c) 教学方法: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课、个性化辅导等。

d) 学习评价: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评价方式,以便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5. 教学实施a) 分组安排: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将他们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

每个小组由具有相似学习需求的学生组成。

b) 教学过程:根据教案设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引导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个别辅导和支持。

c) 提供反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建议。

6. 教学评估a)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比较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教学效果。

这将有助于调整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

b) 学生反馈评估:征求学生对分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了解他们对这种教学方式的看法和体验。

7. 结论分层教学是一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法。

初中教学分层入门教案模板

初中教学分层入门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通过实例、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实践环节(1)教师布置实际操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展示实践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四、分层教学策略1. 基础层:(1)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2)布置简单的基础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高层次:(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2)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3. 拓展层:(1)针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教师提供拓展性学习资源,激发他们的潜能;(2)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2. 实践成果: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技能等;3. 反馈与改进: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分层教学小学数学教案

分层教学小学数学教案

分层教学小学数学教案
1. 认识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学会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和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2. 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第一层(基础层):
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2. 给学生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练习题,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

3. 教师给学生讲解进位与退位的概念,并通过例题演示解题方法。

第二层(提高层):
1. 给学生出一些稍难一点的加减法练习题,让他们进行尝试。

2. 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与进位、退位的关系,让他们发现规律。

3. 教师讲解进位与退位的作用及运用,通过实例演示解题方法。

第三层(拓展层):
1. 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加减法练习题,涉及到进退位的结合运用。

2.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思维能力。

3. 帮助学生总结加减法中进位与退位的规律,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评估与反馳:
1. 设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加减法测试题,考察他们的掌握程度。

2. 对学生的答卷进行批改,给予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3.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馳,调整教学策略,使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效果。

五年级数学分层教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分层教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分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3. 分数的混合运算及实际问题解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及应用。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黑板2. 投影仪及PPT课件3. 教学软件:数学实验室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回顾整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引入分数的概念。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

3.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数学实验,进行分数的实际应用探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分蛋糕的情境,引发学生对分数的兴趣。

2.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分数的概念,然后通过实例解释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3. 巩固练习:提供一系列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加深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分数的概念、加减法运算规则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进行随堂小测,检查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程度。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小测结果,为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八、作业布置1. 课本及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实际应用题:如“一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得到多少?”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结果。

3. 思考题:什么是分数?它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分层教学:周长的初步认识教案

分层教学:周长的初步认识教案

分层教学:周长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初步了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计算物体周长的方法和技巧。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操作教师利用透明长方形教具向学生展示物体的周长。

2、让学生谈论获得经验,并询问他们对周长的理解。

(二)授课环节1、概念介绍教师介绍周长的概念、定义,并教授相关的术语,如:周长、圆周、直角、等边、奇数等。

2、实物练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具进行练习,让学生通过伸展、旋转、折叠等方式寻找物体的周长,观察周长的变化规律,并分别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

3、计算方法教师给学生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如: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4×边长;圆形的周长=3.14×直径或π×直径。

4、综合练习教师通过举例进行综合练习,让学生利掌握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

三、课程结束在结课环节中,教师会根据学生表现开展相关反思与总结,确保学生可以对本节课程的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四、教学重点1、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让学生对周长的计算方法有深入了解,灵活运用不同公式解决周长问题。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注意采用多种方式,从不同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五、教学资料1、透明长方形教具2、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3、计算器4、黑板或白板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分层教学的方式,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年龄特征等方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通过有效的操作和实物练习,让学生获得了手到擒来的周长计算技巧,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层教学教案
马晓梅
教学内容:《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

由于新旧知识联系很密,因此本节课在教案设计上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

在画图分析的过程中抓住数量关系相同,只是已知和问题发生了转化,引导学生利用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目标:
1、分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利用其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在分析解答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分层教学目标
发展性目标:逆向思维,能根据给定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
基础性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找生活中的单位“1”的量
教学过程:
过程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复习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5/8,还剩多少千克?
1、师: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口答:B层1生指引,C层学生模仿、再现。

2、学生独立解答。

回忆已学内容需要再次的搜索、提取。

二探索新知 1、初步尝试
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5/8,还剩15千克。

买来大米多少千克?学生尝试做,后回答:(1)吃了5/8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表示出。

2)轮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又在不知不觉中为新知的构建架设桥梁。

2、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每人汇报一个)
有意见吗?谁再来说说想法。

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比较两种不同的分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师生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3、比较分析;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

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5/8x=15
认真倾听、敢于提问
A生汇报
B生汇报
A生汇报: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B层学生汇报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B、C学生举例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本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已知“1”的量,求分率对应量,的解题方法,逐步感悟、体验,思维在交流中碰撞,问题在交流中得到解决。

在充分的感知、体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水到渠成的完成求“1”的量用方程做或算术法做,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揭示新知识的本质属性。

4、再次升化:
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1/4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

χ+1/4χ=25
(1+1/4)χ=25
χ=25÷5/4
χ=20
5、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组组比航模组多的人数=美术组人找到自己的学习伙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层学生归纳
A层学生补充。

不仅巩固知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不同的教学作用,又能为归纳求“1”的量的应用题的方法奠定基础。

并完善板书。

三巩固练习,综合提高1、全体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第88页的做一做。

2、综合练习
①一块花布用去—,还剩20米。

这块花布原来有多少米?
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

如果设这块花布原来有X米,方程是。

如果用算术方法直接列式解答,算式是。

②看图列式(略)
方程:。

算式:。

在此对两题及解答方法,解题思路进行比较。

③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全程的—,距乙地还有100千米。

汽车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用算术方法解答,综合算式是。

对C层学生的集中指导。

指导,组织学生交流。

对学生进行评价。

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

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这一点。

四、全课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老师加以肯定和系统归纳,
形成一个清晰的课堂教学知识网络。

并与本节课建立的学习目标进行对照看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对学生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解答,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进行多元评价,对后继知识进行埋伏既有总结,又有评价,还有后续知识埋伏,起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五、课后作业基础性:
1.某校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女生比男生少()/(),
男生是女生的(),男生比女生多()/(),
男生占全校学生的()。

女生占全校学生的()。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甲仓存粮240吨,比乙仓多1/5吨,乙仓存粮几吨?
(2)甲仓存粮240吨,是乙仓的1/5,乙仓存粮几吨?
(3)甲仓存粮240吨,乙仓比甲仓少1/5,乙仓存粮几吨?
(4)甲仓存粮240吨,乙仓比甲仓多1/5,乙仓比甲仓多存粮几吨?
拓展性:
用两种方法解答:
(1)一台彩电比一台黑白电视贵2800元,已知彩电的单价是黑白电视的6倍,
彩电和黑白电视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2)一台彩电比一台黑白电视贵2800元,已知黑白电视是彩电的1/6。

彩电和黑白电视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数量航模小组人数+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1+1/4)χ=25
χ+1/4χ=25
χ=25÷5/4
χ=20
对应数量÷对应分率=“1”的量
25÷(1+1/4)
教学反思: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分数应用题的最后一块内容,也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类。

对于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对来说,学生理解起来较轻松。

而分数除法应用题是乘法应用题的逆思考,学生对于这种逆向思维感到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一情况,帮助学生如何选择解题策略显得尤其重要。

在这堂课中,当出示例题之后,我没有直接让同学们解决问题,而是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我们可以利用那些方法帮助解答应用题。

这时学生就归纳如下:画线段图、把应用题编成文字题、找出数量关系式、找准标准量和比较量、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这些就是解题策略。

不同程度的同学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解答题目。

对于程度较好的同学,可以选择前3种方法,对于程度较差的同学可以选择第4种方法,而对于习惯于顺向思维的同学来说,选择列方程解答应用题应该是最合适的方法。

以上例题中,画线段图:略
编成文字题可以是:多少只的(1-20%)是720只?
数量关系式是:多少只×(1-20%)=720只
找准标准量和比较量是:标准量是1980年的只数,比较量是720只,问题是求标准量,用除法做。

列方程解答应用题:X×(1-20%)=720
其实仔细想来,以上5种方法都是相通的,都可以统筹在一起讲解,只是找准标准和比较量这种方法比较死板,好像是让学生对照着一个模子套,这主要是针对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无法理解数量关系,其中不乏存在着一点应试教育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