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知识一_(总论)第一章_2010年版

合集下载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_(各论)十至十一章_2010年版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_(各论)十至十一章_2010年版
答案:D
6、槟榔的主治病证有
A:绦虫病,姜片虫病,蛔虫病等
B:水肿,脚气浮肿
C:食积气滞之腹胀、便秘
D:泻痢里急后重
E:疟疾
答案:A,B,C,D,E
7、既能杀虫,又能消积的是
A:使君子
B:鹤草芽
C:槟榔
D:南瓜子
E:雷丸
答案:A,C,E
8、蒲黄不具有的药理作用是
A:止血
B:降血压
C:兴奋子宫
D:抗心律失常
A:蒲黄
B:地榆
C:槐花
D:白芨
E:茜草
答案:B
13、能化瘀止血的药物是
A:蒲黄
B:三七
C:茜草
D:藕节
E:炮姜
答案:A,B,C
14、紫珠的功效是
A:收敛止血
B:补阴止血
C:化瘀止血
D:温经止血
E:清热解毒
答案:A,E
15、三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
A:止血、抗血栓、扩张血管
B: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
C:抗炎、镇痛、镇静
A:槟榔
B:香加皮
C:苦楝皮
D:使君子
E:南瓜子皮
答案:A
3、既杀虫,又疗癣的是
A:苦楝皮
B:香加皮
C:地骨皮
D:桑白皮
E:合欢皮
答案:A
4、使君子的功效是
A:杀虫疗癣
B:杀虫利水
C:杀虫止痒
D:杀虫祛痰
E:E.杀虫消疳
答案:E
5、贯众的主治病证不包括
A:痄腮
B:钩虫病
C:风热感冒
D:D.疟疾寒热
E:血热衄血
E:抗心肌缺血
答案:D
9、既凉血止血、有清泻肝火的是
A:槐花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NO. 品名功效1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2 桂枝助阳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通胸阳,温中散寒。

3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4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5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6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7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8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9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10 白芷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11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12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13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14 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1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2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3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4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5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6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7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8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9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10 淡豆豉解表,除烦。

11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12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小结:1.解表药中有疏肝作用的:薄荷、柴胡。

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1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2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3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4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排脓。

5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6 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

7 竹叶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利尿通淋。

8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9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10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11 青葙子明目退翳,除虚热12 密蒙花明目退翳,平肝阳第二节清热燥湿药1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一章)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一章)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

该书虽假托传说中的神农而作。

其序例部分简要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所记功用大多朴实有验。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

作者为陶弘景,书成于公元500年左右(南北朝梁代)。

在序例部分除对《本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外,又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合药取量、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内容,大大丰富了药学理论。

在各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

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该书是在普查全国药材基础上,由长孙无忌、李勋、苏敬等21人共同编撰而成。

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共54卷,载药850种。

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本书的完成依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足的人力物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作者唐慎微。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宋元丰五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五)《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

该书的作者为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7 8 9
柴胡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少阳病寒热往来。半表半里之热皆可清退。 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治少阳寒热往来效著 。 善治阳明头痛(同白芷)。 治头面部诸痛。治偏正头痛要药。 / 发汗力强,体虚多汗慎服
3
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黄柏配苍术:既清热又燥湿,且走下焦,治湿热诸证,特别是 下焦湿热证有效。(二妙丸) 清热燥湿解毒宜生用,清相火退虚热宜盐水炒用,止血宜炒碳 。 既善清下焦湿热,又善泻肝胆实火,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 药。 /
4 5
龙胆草 清热燥湿,泻肝火。 苦参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1
青蒿 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2
地骨皮 退虚热,凉血止血,清肺火,生津。
3
白薇 退虚热,凉血清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1
素有“将军”之称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利湿 大黄 大黄配芒硝: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 退黄。 大黄配巴豆、干姜:善治寒积便秘。 芒硝 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外用)。 芦荟 泻下,清肝,杀虫。 番泻叶 泻热通便,消食健胃。 润下药 为治肠燥便秘之要药。 主治病症:老人、产妇及体虚之津枯肠燥便秘。 治肠燥便秘,兼气滞者尤佳;治水肿胀满及脚气浮肿,兼二便 不利者最宜。 乳痈 / 水肿胀满,缓下1.5-3g,攻下5-10g,开水泡。
功效
配伍及其它 菊花配枸杞子:补肝肾明目力强,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用之效 佳。 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生葛根配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又透热升阳止泻,主治 湿热泻痢初起。 治项背强痛之要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中药学知识(总论,各论1-2章)

中药学知识(总论,各论1-2章)

中药学知识汇集一、本草著作1.本草知识第一次大总结:《神农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初步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

成书于东汉,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它开了本草按效用分类的先河。

2.本草知识第二次大总结:《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编著;载药:730种。

本书按药物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

3.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年代:唐代;载药:844种;历史价值:1、世界第一部药典,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 2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例。

4.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宋代;载药:1558种;创新:首载方剂(创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首载医案(创本草著作记载医案的编写体例)。

5.本草知识第五次大总结:《本草纲目》(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明代;内容:1892种,附图1160余幅,附方11000首,分16部、60类。

特点:内容丰富,文献量大,分类详明,实物考证确切;学术价值:对植物、动物、矿物、农学、气象、化学、冶金等方面均有贡献。

6.本草知识第六次大总结:《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清朝;载药:921种。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1999年出版,收载药物8980种,内容尤丰富,为当代“官修本草”。

二.产地,采集1.道地药材:即产于某一地区、质量好、疗效佳、应用历史悠久的优质药材。

2.中药的采集:植物药采收时间(1)全草类药:植株充分生长、枝叶茂盛期采收。

如麻黄、益母草等。

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开花时期采集,但有些植物的叶亦有在秋冬时采收的。

(2)叶类药:叶片充分生长的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

如苏叶等。

但桑叶在霜后采收。

(3)花类药: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

如红花、辛夷等。

(4)果实、种子类药:成熟或将熟期采收。

如瓜蒌、苍耳子等。

但青皮、枳实等采幼果。

(5)根及根茎类药:早春或深秋采收。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归纳电子版本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归纳电子版本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归纳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7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_(各论)第一章(第一节下)及第二节_2010年版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_(各论)第一章(第一节下)及第二节_2010年版
A:疏散风热
B:补肝明目
C:平肝熄风
D:清热解毒
E:清肺润肺
答案:B
9、薄荷不能主治的病症是
A:风热感冒
B:咽喉疼痛
C:表虚自汗
D:麻疹不透
E:肝郁气滞
答案:C
10、治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宜选用
A:桂枝
B:柴胡
C:葛根
D:蔓荆子
E:升麻
答案:B
11、长于祛风止痉,明目开喑的药是
A:菊花
B:柴胡
C:桑叶
D:蝉蜕
E:胖大海
答案:D
12、不宜久煎的药物是
A:薄荷
B:苍耳子C:荆芥Fra bibliotekD:葛根
E:紫苏
答案:A,C,E
13、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A:菊花
B:葛根
C:薄荷
D:牛蒡子
E:升麻
答案:A,D,E
1、既能走表发汗,又走里温经的药是
A:炮姜
B:香薷
C:艾叶
D:麻黄
E:桂枝
答案:E
2、堪称为发表散风通用的药是
A:生姜
B:香薷
C:紫苏
D:荆芥
E:桂枝
答案:D
3、喻为“呕家圣药”的是
A:生姜
B:香薷
C:紫苏
D:荆芥
E:桂枝
答案:A
4、细辛的主治病证不包括
A:风寒表证
B:阳虚外感
C:肺热喘咳
D:头风头痛
E:风寒湿痹
答案:C
5、宜布包入煎的药物是
A:麻黄
B:香薷
C:桂枝
D:辛夷
E:细辛
答案:D
6、白芷的功效是
A:散风解表
B:消肿排脓
C:通窍止痛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考点梳理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考点梳理

第一章中药与药品质量标准考点一历代本草代表作著作作者年代载药数学术贡献《神农本草经》汉代365种(1)上、中、下三品(2)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3)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剂型选择)《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730种(1)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2)初步确定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新修本草》-《唐本草》隋唐时期850种(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药典性质,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药典(2)开创图文并照先例《证类本草》唐慎微宋代1746种图文对照,方药并收《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1892种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清代921种(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中华本草》当代全面总结了传统药学成就本草代表作。

考点二中药的性能1.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平),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确定依据(人体反应)效用不良反应代表药物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考点梳理寒减轻或消除热证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伤阳助寒石膏、知母凉温减轻或消除寒证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伤阴助火煨姜,附子,干姜热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2.五味五味作用特点治疗作用举例不良作用应用注意辛能散发散荆芥、薄荷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能行行气,活血香附、川芎甘能补补虚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腻膈碍胃,令人中满,(闭门留寇)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能缓缓急饴糖,甘草能和和中,调和药性解药,食毒甘草、蜂蜜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猪苓、茯苓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五味子,五倍子(久泻久利),乌梅,山茱萸收敛邪气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生津,安蛔木瓜,乌梅涩收敛固涩龙骨(脱证),赤石脂(久痢脱肛)苦泄通泄大黄苦寒,泻热通便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降泄苦杏仁:降泄肺气;代赭石:降逆,治呃逆呕喘清泄黄连、栀子燥燥湿苍术、厚朴:治寒湿黄柏、苦参:治湿热坚坚阴黄柏、知母:泻火存阴坚厚肠胃少量黄连止泻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考点梳理咸能软软坚散结昆布、海藻:治疗瘰疬、痰核鳖甲:治癥瘕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慎用,脾虚便溏者慎用能下泻下通便芒硝:热结便秘3.升降浮沉白前↓,桔梗↑;二向性:胖大海、前胡举例功效白前↓降气祛痰止咳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前胡↓↑降气祛痰↓,宣散风热↑胖大海↑↓清肠通便↓,清宣肺气↑升降浮沉-所示效用功效升浮类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沉降类药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考点三功效的分类1.按照中医辨证学分类针对八纲辨证表里解表、温里寒热散表热、清里热虚实补虚、泻实阴阳补阴、滋阴、敛阴、补阳针对病因辨证六淫与疫疠散风、祛寒、清暑七情镇惊、定惊、解郁(七情)饮食劳伤消食、消积、强身外伤生肌、敛疮针对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病补气、行气;养血;生津、利水针对脏腑辨证心脏养心,清心,泻心火肺宣肺、温肺、清肺、润肺大肠通肠(便)、润肠、滑肠、涩肠脾脏补脾、健脾、温脾、运脾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经络辨证或六经辨证的各经病证相对应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针对卫气营血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病辨证相对应疏散风热、清气分热、清营分热针对三焦辨证三焦辨证宣化上焦湿浊、芳化中焦湿浊,清利下焦湿热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对因功效针对病因起治疗作用祛邪、扶正、调理脏腑功效、消除病理产物等对症功效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或某种症状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病证功效营血辨证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对现代病症功效夏枯草降血压,决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半枝莲抗肿瘤考点四中药主治病证—简称主治分类特点实例病名类以疾病的名称表述疟疾、肺痈、肠痈、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证名类以疾病的证名表述——使用最多热淋、血淋、热咳、冷哮、湿热黄疸、风热表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表证症状名类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名称,使用最少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借用西医学的病症胃下垂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考点梳理考点五液体辅料及作用辅料作用代表药材酒引药上行,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臭矫味黄连、大黄、当归、白芍、续断、丹参、川芎、蕲蛇、黄芩醋引药入肝,理气、止痛、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促进有效成分煎出延胡索、甘遂、商陆、大蓟、芫花、三棱、乳香、没药、香附、柴胡蜂蜜补中润燥止咳,解毒,矫味矫臭,调和药性甘草、麻黄、紫菀、百部、马兜铃、白前、黄芪、枇杷叶盐水引药入肾,引药下行、强筋骨,软坚散结,解毒,防腐,并能矫味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小茴香、橘核、泽泻、车前子、乳香、沙苑子姜汁发表散寒,温中止呕,解毒;开痰,减毒厚朴、竹茹、草果、半夏、黄连麻油润肠通便、解毒生肌、使药物质地酥脆、利于粉碎蛤蚧、三七、淫羊藿、马钱子米泔水、吴茱萸汁、白萝卜汁、羊脂油、鳖血、山羊血、白矾溶液、胆汁、石灰水、甘草汁、黑豆汁考点六固体辅料作用和代表药材辅料作用代表药材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党参、斑蝥、红娘子麦麸和中益脾、缓和药物的燥性、除去不良气味枳壳、苍术、僵蚕、白术、山药、泽泻、六神曲灶心土入脾,温中和胃、止血、涩肠止泻白术、山药、当归、白芍蛤粉清热、利湿、化痰、软坚阿胶河砂作为中间传热体,使坚韧的药物便于粉碎马钱子、骨碎补、鳖甲、鸡内金、狗脊滑石粉利尿,清热,解暑解毒水蛭、刺猬皮、鱼鳔胶考点七七情配伍七情定义举例应用原则单行单味药发挥预期治疗效果独参汤据情酌选相须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石膏+知母;麻黄+桂枝增效,充分利用相使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黄芪+茯苓、枸杞子+菊花;黄连+木香相畏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半夏畏生姜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生姜杀半夏相恶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人参恶莱菔子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考点八方剂与治法-组方原则君药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不可缺少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治疗兼病或兼证佐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直接治疗次要兼证佐制药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反佐药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使药引经药使诸药直达病所调和药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考点梳理考点九中药化学成分常用的提取方法方法名称优点缺点浸渍法(冷)(1)不加热,适用于提取对热不稳定成分;(2)适用于提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1)提取率低(2)提取时间长(3)以水为提取溶剂时,提取液容易发霉渗漉法(1)不加热,适用于提取对热不稳定成分;(2)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1)溶剂消耗量大(2)费时长煎煮法适合对热稳定物质提取溶剂只能用水回流提取法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加热回流;后者用到索氏提取器连续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不改变成分的化学结构超临界流体萃取CO2多用于脂溶性成分,挥发性成分,尤其适用于提取不稳定、易氧化、受热易分解的挥发性成分水蒸气蒸馏法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挥发油升华法用于提取具有升华性的成分樟脑,咖啡因考点十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结构研究方法作用1.质谱(MS)确定分子量及求算分子式2.红外光谱(IR)确定官能团的种类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确定共轭体系4.核磁共振谱(NM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化学位移+耦合常数氢核磁共振碳谱(13C-NMR,DEPT)化学位移碳考点十一影响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①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②胃排空速率③其他药物因素①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通常脂溶性大的药物和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②药物的溶出速度剂型因素①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②剂型:静脉>吸入>肌内>皮下>舌下或直肠>口服>皮肤;口服制剂: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2010中药学总论

2010中药学总论

《开宝本草》
成书年代 作 者 药 味 数 价值和地位
开宝六年(973年) 刘翰、马志等
984(3) ①全面改订了《新修本草》之传误 ②我国第二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 草》)
成书年代 作 者
•公元1098-1108年 •唐慎微 •1740多种(一说为1558)
•保存了北宋以前的本草精华 •大大丰富了药学内容 •沿用500多年,直至《本草纲目》的出现
三品分类
上品:120种, “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多 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品:120种,“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 酌其宜,欲遏病补羸者本中经” 下品:125种“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581年)
如何学习 -How
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 章节概述 善于比较 结合实际
第一章
中药学发展史
中药学的起源及发展
各个朝代的主要成就 各朝代的代表性本草著作
代表性本草著作
书名、别名 作者 主要价值和地位 成书年代 药味数
原始社会-药物知识的起源
药的概念
药食同源 早期的药物疗法、应用
功效分类
治疗功效:对因治疗功效、对症治疗功效 保健功效:预防功效、养生功效
中药的性能
性能:《辞海.语词分册》:“器材
物品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
中药性能:药物的特性和功能,表示各药
的性质特征-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状: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
质地-以药物为观察对象
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药 味 数 价值和地位

代(公元1644~1911年)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科目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科目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科目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科目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中药与方剂学基础:中药的来源、采收、炮制、性能、功效等基础知识;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等基础知识。

2. 中药药理学基础:中药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中药主要药效学特点和药理作用特点。

3. 中药化学基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等基础知识。

4. 中药制剂学基础: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药效学评价等基础知识。

5. 中药鉴定学基础:中药的鉴别方法、依据、标准等基础知识,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

6. 中药调剂学基础: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处方应付、中药处方审核、中药配伍禁忌等。

7. 中药安全性基础: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等基础知识。

总的来说,该科目涉及了中药学专业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药学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需获取更多关于该科目的具体内容,可以查阅关于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的教材或资料,也可以咨询中医药专业的教师或专家。

2024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提分攻略-

2024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提分攻略-

——提分攻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略一、考情分析章节20202021202220232024预测第一章中药与药品质量标准15911910第二章中药材生产和中药饮片炮制1616191818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2425232524第四章常用中药的鉴定3741383839第五章中药制剂与剂型2829293029二、命题趋势1.随着考试门槛提高和考试周期变化,往后的考试难度会相应增加。

难题,偏题比例有上升趋势。

2.往年的重要考点依旧是重点,比如中药化学部分,主要分值依然在每一节的含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上,化学结构一般考3分左右的配伍题。

3.中药鉴定从考查较明显的中药鉴别要点,到开始考查不太明显的中药鉴别,难度有所提升。

4.中药药剂方面,考试难度预计与2023年相似,本门科目若按难度高低顺序排列,中药药剂排在前头。

主要是由于其内容琐碎,规律性不强,导致记忆难度高。

预计主要的分值依旧集中在质量要求部分。

三、备考计划学习目标:掌握90%以上的知识点,明确考试重难点及自我短板。

学习任务:1.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避免出现知识盲区。

2.梳理各个章节知识框架,通过框架回忆知识点。

3.复习后期,可以大量刷题,培养题感,整理积累错题本,掌握自我短板,以便查漏补缺。

学习建议:1.先打基础,再刷题,分清主次。

基础学习为主,刷题为辅。

2.每日学习1.5-3小时(3-6个考点),先学分值高的章节。

3.先预习再听课,带着问题学习。

学完以后勤刷题,巩固每章所学知识。

四、应试技巧第一步,仔细审题,找出题眼(关键词);题干出现“是”“不是”“属于”“不属于”“包括”“不包括”等字眼时应提高警惕。

第二步,如果基础扎实,先根据题眼(关键词)分析题目所考察的考点。

第三步,回忆相关知识点,锁定答案;分析其他干扰选项是否有相关考点,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其他答案。

如果基础一般,第二步就是先根据所学知识排除1~3个干扰项;再根据其他方式如联想、口诀、理解等方法来确定答案。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高频考点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高频考点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高频考点第一章中药与方剂考点历代本草著作:《神农本草正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

考点中药性能理论。

所谓中药的性能,即中药效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叫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考点四气: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所示效用: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燥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则损伤人体。

考点五味(1)确定依据。

故今之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出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2)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①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药物有荆芥、薄荷和川芎。

气虚阴亏者慎用。

②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药物有黄芪、熟地、核桃仁、甘草等。

凡温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③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药物有木瓜、乌梅等。

凡邪未尽之证均慎用。

④苦:能泄、能燥、能坚。

药物有黄连、黄柏、知母等。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⑤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药物有昆布、海藻等。

脾虚便溏者慎用。

⑥涩: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药物有猪苓、茯苓等。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3)气味配合的原则: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有二;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

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执业药师中药学总论

执业药师中药学总论

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
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 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 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 数、用药周期、皮肤状况、病人状况、 证候性质以及环境状况等等。
五、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品种混乱 如香加皮当作五加皮入药致中毒; 误服毒药 如迷信马钱子能避孕,取7粒捣碎 服用死亡。 用量过大 如服过量人参、大面积涂斑蝥死亡。
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 加以概括,主要有四气、五味、归经、 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方面,又称为 药性。 注意中药的形状和中药的性能的区别。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是以阴阳、 五行、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医学理论为 基础,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是以药物的特殊性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 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能在最大程度上恢复 至正常状态。 “以偏纠偏”
第四节 归经
一、含义 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作用。
归:归属,入 走 行 通 经:经络 脏腑
同是温热药
有的温胃寒、有的暖肝寒、有的治血寒。
同是寒凉药
有的清肺热、有的清肝热、有的清小肠热
同是补益药
有的补脾胃、有的补肺虚 、有的补肾
二、理论基础
1、脏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各自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 说。 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 学说。
石膏:性大寒 大黄:性寒
附子:性大热 干姜:性热
薄荷:性凉
柴胡:性微寒
麻黄:性温
防风:性微温
五、阴阳属性
温热属阳
寒凉属阴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根据病症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
根据病症的寒热差异选择相应药物;
寒热错杂选择寒热药并用; 真假寒热选择反佐药。

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第一节课第一章和第二章

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第一节课第一章和第二章

练习题
7、明代本草代表作是 A.《图经本草》 B.《新修本草》 C.《本经》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8、《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哪个时期的本草代表作 A.唐朝 B.汉朝 C.隋朝 D.宋金元朝 E.魏晋南北朝
2021/2/28
练习题
7、明代本草代表作是D A.《图经本草》 B.《新修本草》 C.《本经》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最早的药学专著;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 的成就。分上、中、下三品。该书总结了四气五味、有毒 无毒、配伍法度、剂型选择等——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 论基础
730
《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著于魏晋南北朝 梁代(公元500年左右)
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 1、全面系统整理补充《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2、补充了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合药取量、诸病通 用药及服药食忌; 3、初步确定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编写模式
2、市场中供给远远小于需求 20多万人——我国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的药学技术人员(药品生产、流 通、使用领域几乎各占三分之一) 约7万名——供职于医疗机构 2万名左右——零售药店, 我国有多少家零售药店呢?——40多万家
短缺十分严重!----执业药师前景被广泛看好!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科目介绍
考试分为药学和中药学两个专 业,均设四个科目:
练习题
3、《新修本草》是哪个时期的代表作C A.魏朝 B.汉朝 C.隋唐朝 D.宋朝 E.元朝
4、《本草经集注》是哪个朝代的代表作D A.隋朝 B.唐朝 C.宋元时期 D.魏晋南北朝 E.汉朝
2021/2/28
练习题
5、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为本草学发展奠定 基础的是 A.《伤寒论》 B.《内经》 C.《证类本草》 D.《嘉佑本草》 E.《神农本草经》 6、《神农本草经》各论载药 A.565种 B.265种 C.365种 D.335种 E.635种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_中药药剂学(第一章)_2010年版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_中药药剂学(第一章)_2010年版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
A:药物
B:剂型
C:制剂
D:调剂
E:成药
答案:A
2、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和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
A:制剂
B:剂型
C:新药
D:成药
E:非处方药
答案:B
3、新药的概念是
A:新药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
B:新药是指在我国首次生产的药品
C: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销售的药品
D: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E:新药是指新生产的药品
答案: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新修本草》
B:《本草纲目》
C:《本草经集注》
D:《本草纲目拾遗》
E:《证类本草》
答案:B
4、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拾遗》
E:《本草经集注》
答案:E
5、《本草纲目拾遗》新增的药物数是:
A:921种
B:730种Biblioteka C:716种D:850种
E:365种
答案:C
6、成书于宋朝,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是:
A:《本草纲目》
B:《证类本草》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拾遗》
E:《本草经集注》
答案:B
7、开创图文对照法编写本草著作先例的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拾遗》
E:《本草经集注》
答案:B
1、一、最佳选择题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本草经集注》
B:《本草纲目拾遗》
C:《本草纲目》
D:《证类本草》
E:《新修本草》
答案:B
2、首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神农本草经》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本草经集注》
D:《本草纲目拾遗》
E:《证类本草》
答案:C
3、古代载药最多的本草著作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