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比较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6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 2009年8期国内外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动机比较分析

余管理是指企业实际控制者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的机会主

义行为,旨在误导那些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Healy 和 Wahlen,1999)。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经过国外大量学者不断挖掘和开荒,至今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并成为当今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

般动机

(一)资本市场动机

实证会计研究证实了会计信息具有信息含量的观点。由于会计信息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这迫使管理当局产生盈余管理的行为。研究者不仅发现了管理当局为了获得较高股票发行价进行盈余管理行为,而且还发现了管理当局为了操纵股价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的证据。有的企业盈余变化很大,给人以不稳健的感觉。由于人对风险的内在恐惧感和厌恶,使得此类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缺乏吸引力。而管理

■程 敏(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上海 201800)

▲本文是上海教委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初期研究成果,项目代号为B.37-0115-07-701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总结了国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般动机。并指出由于特殊的制度特征,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不同于股权分散两权分离下的盈余管理动机,存在盈余管理的特殊动机。

关键词: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动机 公司治理

当局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往往会进行盈

余管理,使利润平滑,让人有收益稳定且稳中有升的感觉,使投资者以为企业经营发展很稳健。大量研究表明,在出售权益、向公众发售股票(Teoh,welch 和 wong,1998)和换股收购之前(Erickson 和 Wang,1998),公司往往利用未预期应计项目来增加报告收益。另外,上市公司为了完成盈利预测目标有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为了避免失去职务或受到惩罚,管理当局可能采取操纵损益之措施,使报告盈余与预期盈余相符(Ronea 和Sadan,1980)。

(二)契约成本最小化

企业可以看成是一个契约的集合,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契约成本最小化问题的扩展和延续。在公司与众多的合约关系人之间,会计数据经常被用来监督和规制合约。管理者的报酬合约会使管理者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借款合约通常具有以牺牲贷款者的利益而取悦于股东的动机。Defond 和 Jiambalvo (1994)与 Sweeney(1994)对违反了债务契约的样本公司进行了检验,前者发现临近债务契约边界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而后者提供了基于借款契约的盈余管理发生频率及其对资源配置影响的证据。大量文献研究了经理人基于报酬契约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Guidry(1998)发现当盈余数字不能满足经理们报酬契约的要求时,大型跨国公司的分部经理们就有可能采取递延收入的做法。Healy(1985)和Holthausen 等(1995)的研究发现,设置奖金上限的公司在达到上限时,往往在编制财务报告时采用递延收益的会计方法。DeAngelo(1988)发现在

代理人考察期,现任经理会运用会计估计来增加报告盈余;Dechow 和Sloan(1991)发现公司执行总裁在任期最后几年削减研发费用开支以增加报告盈余。

(三)政治成本因素

政治成本假设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的政治成本越大,其经理人员就越可能选择将报告收益从当期递延至以后各期的会计程序。政治成本可能是由于公司的高盈利能力、规模较大以及一些特殊原因(如公司的出口贸易因受到外来竞争的影响而受到进口保护措施)引起的。盈余管理的政治成本动因包括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或其他监管两方面引起的。目前,许多研究发现一些直接与会计数据挂钩的被监管行业(如银行、保险和公用事业)为了逃避行业监管有着管理会计数据的倾向。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研究采用特定应计项目来检验盈余管理,为准则制定者提供直接的证据。此外,研究者发现一些垄断或接近垄断的行业为了降低关注程度进行降低盈利能力的盈余管理行为。国外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主要探讨了两种形式的监管: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大量研究表明,行业监管激发了管理财务报表数据以应对监管的动机。Watts和Zimmerman(1978)认为易受反托拉斯监管调查或陷入其他不利政治程序的公司经理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使得公司呈现较高的获利能力。寻求政府津贴或保护的经理可能有类似的动机。

(四)其他一般动机

除了以上一些使管理人员产生盈余管理动机的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在影响着内部管理人的行为。如公用事业企业为了树立为公众服务的良好形象,会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盈利率尽可能的低;再如企业之间的交易往往建立在信用基础上,为在客户中建立良好的信用,企业有动机粉饰财务报表。避税也是一个明显的盈余管理动因。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特殊动机

(一)发行股票动机

发行股票动机,包括取得上市资格、配股和发行新股。我国上市公司大都是通过由集团公司剥离一块优质资产,成立一家

股份公司上市的。集团公司为了最终使上市公司成为其持续不断的“提款机”,在公司上市之前,大股东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其上市,上市后又不惜一切代价帮助其配股或在增发新股。而我国证监会对申请上市、配股和增发新股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都有严格的规定,以使有限的宝贵资金流向绩优的上市公司。为达到上市、配股和增发新股的目的,上市公司就会在大股东的支持或配合下,借助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合法合规地“骗”得上市、配股和增发新股的资格。徐宗宇(2000)对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情况进行过实证研究,通过比较上市公司在其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中披露的盈利预测情况,发现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利预测的预测误差大,说明上市公司在一级市场招股上市时,公司管理当局存在操纵盈余预测行为。

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以配股作为上市后的最佳融资渠道(原红旗,1999),但是配股需要有比较严格的条件。已有的研究发现,为了达到证监会规定的配股标准,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采取了明显的“盈余操纵”措施,形成我国股票市场独特的“10%现象”(蒋义宏,1998;陈小悦、肖星、过晓艳,2000)。这些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资格进行了盈余管理,提供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随着配股政策的演进而改变的证据。俞乔、杜斌、李若山(2003)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为避免摘牌或达到配股资格而进行的大规模利润操纵,研究显示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利润操纵是上市公司普遍的、系统化的行为。陈小悦等(2000)发现ROE处于10%-12%的上市公司存在提高利润的利润操纵行为,从而证实了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部门配股权规定的变化存在利润操纵的行为。

(二)扭亏动机

由于上市额度有限,使得上市公司已经成为一项弥足珍贵的“壳”资源。因此,当上市公司一旦出现经营不力,产生亏损存在被戴帽的可能(ST或PT)。这不仅对股东和上市公司是莫大损失,而且对地方政府的“政绩”也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有关研究表明:为避免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督部门的处罚,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年度明显地非正常调减盈余;而在扭亏为盈的年度,又明显地存在着调

整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薛爽(2003)研

究发现亏损公司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

盈余管理行为。在亏损前一年为了推迟亏

损的时间和由此带来的后果,上市公司通

过提高经营性应计项目或各种形式影响线

下项目的交易安排来做高利润;在亏损年

度,由于亏损在所难免,公司通过调低经

营性应计项目或线下项目进行巨额冲销,

为以后年度扭亏预留空间。陆建桥(1999)

发现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年份存

在明显的调减收益的非正常会计处理,而

在首次出现亏损前一年度以及扭亏年度明

显存在着调增收益的行为,证实了我国亏

损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现象。

(三)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动机

在市场较为看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指标时,一些市场主力在利益驱动下,游

说上市公司在中报、年报中低报或高报利

润。上市公司在“收益共享”的利益驱动

1.杜滨,李若山,俞乔.中国上市公

司盈余管理程度研究.中国金融学,2003

2.Healy, Paul M. and James M. Wahlen,

1999,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 Accounting Horizon 13(4)

下,往往也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赵

宇龙、王志台(1999)以上交所上市的股票

为研究对象,将公司会计盈余分解为永久

盈余与暂时盈余,采用信息观与计价观的

研究方案,考察市场能否解析上市公司会

计盈余的永久盈余成份,进而探究我国证

券市场是否存在功能锁定现象并分析其形

成机制。实证结果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只

是机械地对名义每股收益做出价格上的反

应,不能辨别 EPS中永久盈余成份的经济

含义,这意味着公司经理人员可以通过操

纵公司账面利润达到蒙骗市场的目的。

中央银行的职责之一,网络货币在私人信

用的基础上进行发行,减少了中央银行发

行货币的“铸币税”收入。

由于网络货币脱离了监管,其匿名性

有可能成为社会中“洗钱”、逃税和受贿等

各种犯罪行为的温床,它也为政府进行管

理和征税带来了困难。与法定的货币相比,

由于网络货币是建立在企业信用基础上的

私人货币,在企业实力不强的基础上,网

络货币存在破产的风险。

网络货币可能也存在通货膨胀。通货

膨胀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的

一种现象,网络货币的发行与银行脱离关

系,而与发行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紧紧

联系在一起,作为企业的经营秘密,企业

不会提供公司发行的网络货币的数量,但

是在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稀缺的时候,

可能造成通货膨胀。

加强网络货币监管的措施

建立对网络货币发行的公司实行备案

制度,加强对发行主体的监管,防止无序

竞争。对于网络货币的发行公司的信用进

行审核,实施发行网络货币的准入制度。

为了与国家的金融政策保持一致,要

1.阮一峰.电子货币特性及对货币政

策影响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8

2.帅青红.Q币、U币、POPO币与

电子货币[J].电子商务,2007

3.欧阳勇,曾志耕.对电子货币发展

影响中央银行铸币税收入的研究[J].西南

金融,2007

求发行网络货币的公司向中央银行缴纳准

备金,中央银行在获取准备金利息收入的

同时,可以获得对网络货币进行调控的工

具,用以调控发行公司对网络货币数量的

发行。

作为掌握网络货币发行数量和交易轨

迹的手段,中央银行可以要求所有发行的

网络货币附上中央银行的电子签名,并在

交易的时候,与中央银行的数据库进行验

证,从而从理论上保证合法的交易在中央

银行留下交易记录。借此,也可以防范利

用网络货币进行洗钱的行为。

加强网络货币的立法和执法。网络货

币作为在新技术和新形势下的新事物,需

要在法律的范畴内对其发展进行规范,包

括网络货币发行主体的确认、发行规模和

种类的确认;交易的合法性;流通过程中

引发纠纷的责任识别和裁定等。

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