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系别:专业:会计学一、前言部分(一)写作目的当下,我国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一批批的上市公司先后向社会发行股票债券以达到快速融资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目的,而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情况也越来越普遍,鉴于最近国内频频出现的盈余舞弊事件,本综述的写作目的拟通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来进一步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

(二)相关概念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三)综述范围本综述参考了1996-2010年间发表于《财会研究》、《国际会计》、《财会通讯》、《会计研究》、《财会月刊》、《中国会计评论》、《财经理论与实践》、《现代法学》等学术杂志中的研究论文,借鉴了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等大学学报文章、部分硕博士论文,通过分析与总结这些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做了一个初步的研究。

(四)相关主题及争论焦点综合各方面的资料研究,不难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问题是目前国内外会计界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企业相关人进一步了解企业现状。

目前我国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与国外的差距较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较为年轻的课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处于探索阶段,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不系统、不完善,所以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主题部分(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本文献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Management. Accounting Horizons》(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为了某些私人利益,在向外部披露财务报告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干预。

Healy 和Wahlen认为盈余管理是经理人员通过构造交易及运用会计中的主观判断事项并对会计报告进行修饰,从而误导一些相关利益者对公司业绩的判断,或者影响那些有赖于会计数据的合同的执行结果。

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_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

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_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

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导语:盈余管理是公司在财务报表中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政策,以影响其盈余水平和稳定性的行为。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盈余管理动机、手段和效果三个方面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盈余管理动机的比较1.1 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由于面临的信息披露要求和市场监管,通常受到更多的外部监督和压力。

上市公司往往追求投资者的认可度,通过提高盈余水平和稳定性来吸引投资者。

同时,上市公司还需要满足一些关键财务指标,如每股盈余、利润增长率等,以影响股票价格,并吸引机构投资者的注意。

1.2 非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相比,非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较少,不受外部监管和市场压力的影响。

因此,非上市公司可能更容易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管理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管理层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政策,来控制盈余水平和稳定性,以满足自身利益或者其他非财务目标。

二、盈余管理手段的比较2.1 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通常更加规范和透明。

由于面临更多的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审查,上市公司需要使用合法和合规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段包括收入确认时机、资产负债表调整、减值准备等。

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一般会被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进行审计和评估。

2.2 非上市公司相对而言,非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通常较为灵活和隐蔽。

非上市公司不需要通过审计和监管来验证其盈余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因此,非上市公司可能更容易使用一些非法或不透明的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如虚构销售收入、滥用会计政策等。

三、盈余管理效果的比较3.1 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通常会受到投资者和市场的评价和反应。

如果上市公司过度进行盈余管理,可能导致投资者的失望和不信任,进而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和市场价值。

此外,盈余管理还可能对上市公司的长期经营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公司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述评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述评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述评盈余管理又称管理盈余、操控利润,美国学者Schipper曾在1989年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公司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实际上是对所披露信息的操纵。

十年之后,美国会计学家 ...盈余管理又称管理盈余、操控利润,美国学者Schipper曾在1989年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公司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实际上是对所披露信息的操纵。

十年之后,美国会计学家Healy & Wahlen (1999)又对盈余管理的定义进行了拓展,认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盈余管理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目的性,即管理人员心目中存在一个较为理想的会计结果,这一会计结果也就是盈余管理的目标;二是干预性,管理人员在实际结果与理想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下,采用会计手段或者通过安排交易的方法来干预财务报告结果,以达到目标结果。

此外,盈余管理的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信息不对称,即只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才有机会对财务指标进行干预。

一、国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首先,出于资本市场预期与定价目的进行盈余管理。

Barth et al(1995)发现在控制利润水平之后,利润持续增长的公司具有更高的市盈率,而且利润增长持续时间越长,这种溢价越高。

一旦利润持续增长的模式被打破,溢价将会大幅度减少甚至彻底消失,DeAngelo et al(1996)也证实当一个公司利润持续增长的模式被打破时,其股票价格将会大幅下跌。

Burgstahler et al(1997)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公司的确操控报告利润以尽量避免利润下滑以及出现亏损,因此为了保持较高的股票价格是国外很多公司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动机,而管理人员之所以努力维持股价主要源于股东对于股票价格的关注以及管理人员自身薪酬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股票的价格会严重影响薪酬的高低,Beneish(1999)研究因高报利润而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会计执行诉讼的公司,发现管理人员高报利润是为了抬高股票价格,然后卖掉所持股票兑现股票增值权,从中牟取个人利益。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述评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述评

会计研究ACCOUNTING RESEARCH138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述评文/郭君宇摘要: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研究都将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不加区分,一些学者认为,盈余管理就是利润操纵的另一个手段,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那么,盈余管理的动机究竟有哪些?本文对盈余管理的这一基本问题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一、国外研究现状(一)资本市场动机1.MBO 前的盈余管理国外一些学者认为,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管理者在收购之前会进行降低盈余的操作,从而降低收购价格。

与此相关的研究结果是多样的。

DeAngelo(1986)的研究发现并没有证据表明在MBO 前管理层有调低收益的迹象。

而Susan E.Perry and Thomas H.Willimas(1994)对管理层收购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发现,企业在进行MBO 前存在降低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2.IPO 时的盈余管理IPO 时的盈余管理主要研究管理者是否调高了会计盈余。

Loughran and Ritter(1995)研究发现,企业IPO 之前会进行财务包装,从而增加股票发行期间的净利润,来提高股票发行价格,而IPO 之后经营业绩会下滑、股票长期收益会下降。

Teoh 、Welch 和Wong(1998)在检验IPO 前管理者是否存在提高盈余的行为时,研究发现,在IPO 当年和随后几年公司会倾向于选择增加会计利润的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

(二)契约动机1.代理人竞争与盈余管理Dechow and Sloan(1991)发现,代理权之争易导致经理人的短期行为。

CEO 在卸任前一年会通过减少研发费用来进行盈余管理。

因为他们此时的行为受短期动机影响很大,减少了对长期利益的关注。

从长远来看,这会使股东利益受损。

而Park(1997)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管理者会进行平滑收入的盈余操作,借此达到保全自己职位的目的。

《IPO公司盈余管理探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IPO公司盈余管理探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IPO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相对较早,美国学者Schipper于1989年提出了“盈余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会对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粉饰调节,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同于利润操纵,盈余管理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主观选择Scott William R (1997)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层为了实现公司利益或者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目的,而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的行为。

PaulM Healy和James M Wahlen (1999)指出盈余管理具体表现在企业管理当局通过调整具体的交易活动,影响公司会计报告信息,以此实现误导利益相关方决策的目的。

企业管理层会出于种种目的操纵盈余信息,Watts和Zimmerman(1990)认为管理层会出于报酬契约、债务契约和政治方面的考虑,会采取一定的手段影响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

Healy (1999)发现,一些上市公司管理者会为了获得奖金报酬,对公司业绩进行调整,扮靓财务数据。

Jones (1991)研究发现,一些企业会为了申请政府税收减免而递延当年收益。

外部的监管与监督是影响企业IPO盈余管理的重要外部因素,严格的外部监管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IPO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

Cohen (2000)研究发现在萨班斯法案颁布后,由于管理单位加大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管和处罚,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采用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

Rowchoydhury C 2006研究发现,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会识别影响公司长远利益的盈余管理活动,并采取相应的遏制措施。

国内研究现状顾明润和田存志(2012)认为由于我国一级资本市场证券定价市场功能相对较弱,许多IPO公司会为了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而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粉饰。

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IPO制度仍处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的阶段,对公司IPO 资格仍有较高的要求,张征和崔毅(2014)认为IPO公司会出于满足发行条件和获得更多的发行收入的目的,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对盈余进行调整。

上市公司资本化盈余管理的行为及动机分析——以研发支出资本化时点为例

上市公司资本化盈余管理的行为及动机分析——以研发支出资本化时点为例

2020年24期总第933期亏损,提升企业效益。

6.提升工作效率的创新机制比如员工日常报销,在报销时无需填写纸质批件单据,也不用找主管领导审批,可以转变传统报账流程,以此确保费用报销的便捷性与快捷性。

部门主管分管领导与财务主管可以实行在线审批,有效处理长期外出差所致审签不变的问题,即使不在计算机前,也可以实现在线审批效果。

与之前的日常报销相比,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具备高效性和快捷性优势,可以缩短领导签字的等待时间,创造经济效益和价值,同时可以减少单据积压,处理好财务业务,全面提升实效性,还可以满足会计核算的即时性要求。

财务资料必须采用有效系统进行扫描之后,才可以在系统中留存资料,便于后续业务查询时,无需翻阅纸质凭证,快速查看原始资料,工作效率非常高。

六、结束语综上所述,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财务共享服务建设属于复杂且长远的系统化工程,财务共享也会开拓海外业务,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到共享服务管理模式的特征、潜在风险、实施方法,避免盲目优化和创新,实现真正的财务共享服务。

为了深入践行财务共享的低成本与高效率目标,基于共享平台加强财务管理能力,确保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市场化发展。

在现有核算管理模式下,不同使用群体的管理流程均不相同。

采用银企直联模式,有助于提升支付效率与安全性。

通过绩效管理机制,调动财务人员积极性,提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凝聚力,实现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1]贺书品,黄灵伟.“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财务共享平台的业财融合实施路径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25(10):207-208.[2]杨成虎.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策略[C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八).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532-534.[3]亓坤.榆能集团:财务共享助力集团财务管控———“看得见的眼睛”和“管得住的手”[J].新理财,2020,20(10):59-61.[4]邓松兵.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基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的案例分析[J].财政监督,2020,16(19):92-98.[5]文清,丁宁.现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转型的案例研究———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财务共享中心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0):224-225.[6]武頔,洪相铁,郭长兴.行政事业单位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研究———基于业务流程和财务核算流程的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8):207-210.[7]石磊.央企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分析———以中国西电集团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0,25(25):135-136.[8]郑芳,何娜,刘岩.跨国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核算质量监控浅析———以Z 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例[J].当代会计,2020,16(16):63-65.[9]阎俐臻.财务共享在油气田企业的应用与效果———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为例[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20,14(04):73-77.[10]朱生琴,蒋彦青,张若飞.基于E RP 系统的财务共享平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10(06):46-47.作者简介:李敏(1987-),女,汉族,籍贯:湖北,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财务管理与企业内控等上市公司资本化盈余管理的行为及动机分析———以研发支出资本化时点为例■邢佳音沈阳建筑大学摘要:盈余管理能体现管理层的盈利能力水平高低,也能从侧面显露出利益相关人对企业投入资本后的回报情况。

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动机及手段分析(1)

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动机及手段分析(1)

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动机及手段分析(1)上市公司盈余操纵尽管不像财务欺诈被法规政策所禁止,但过度、过滥的盈余操纵,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会削弱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造成经济秩序混乱,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还会误导投资人的投资行为,损害投资人的利益。

为了准确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操纵的行为,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动机和主要手段进行深入分析。

一、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动机1、获得融资资格企业上市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从证券市场上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许多企业发行股票和股票上市的愿望十分强烈。

根据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具备三年盈利的条件,于是一些本不符上市条件的企业,为了能上市,采用各种手段进行盈余操纵,甚至造假:股票已上市的公司可以通过配股或增发新股在证券市场进行再融资。

由于在我国资本市场中,股东对上市公司经理层的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上市公司没有分红派现的压力,股权融资成本较低,配股或增发新股的意愿也十分强烈。

但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上市公司配股,在其申请配股的前三个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以略低,但也不得低于9%;上述指标计算期间内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

在这种约束条件下,一些经营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就想方设法进行盈余操纵,以抬高净资产收益率。

尤其是那些前两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已达到10%的公司,如果第三年净资产收益率达不到10%,则前功尽弃,于是在配股或增发新股动机的驱驶下,更会采取各种手段操纵盈余,以期获得配股资格。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控股股东能从上市公司获得大量的资金。

当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未能配股或增发新股融资时,控股股东往往具有很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2、提高新股发行或配股价格。

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大限度地从证券市场筹集到资金。

公司所能够募集资金的数额取决于股票发行数量和每股发行价格两个因素。

由于我国对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数量有额度限制,在有限的额度内要获得最大限度的资金量,只有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会主义动机与非机会 主义动机。其中 , 利 用会计操 作进行正 当盈余 管理 的非机会 主义动机继续 划分 为有 效契约动 机和
信息传递 动机 。 ( 一) 机会 主义动机
在报 告上好 的发展 前景 , 此时 市场会对好 信息积极 回应 , 好 的预期得到 了更大 的资本 回应。 S u b r a m a n y a m( 1 9 9 6 ) 认为, 利
用分红计划 、 绩效激励手段刺激管理层行 为。高管个 人动机 就是企业进行盈余 管理 的动机 , 而管理行 为程度依 据高管对 企业运营 的控制权 、 薪酬奖金直接诱 发高 管利 用财务操 纵来 实现契约条件。外部动因即债务契约动机 , 债权人为保证 自身
利益 , 契 约中一般会设 有保护性 闲置条件 , 而 上 市 公 司 为 了
2 0 1 5年第 1 7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 ONOMI C RES E ARC H GUI DE
No. 1 7. 2 0l 5
总第 2 7 1 期
S e r i a l No . 2 7 1
上市公 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赵 越, 侯文哲
( 哈尔滨商业大学 会计学院 , 哈尔滨 1 5 0 0 2 8 )
择, 不公允地披露信息误导相关利益者决策的管理行为。 并从 机会主义动因 、 有效 契约动因及信号动 因三个角度分析盈余
管理行 为 , 剖析了上市公司进行 盈余 管理 的主要手 段。

稳定债 权人信心避免违约成本, 利用会计手段稳定财务指标 。
( 三) 信息传递动机 基 于信息传 递进行盈 余管 理动 机 , G r a h a m等 ( 2 0 0 5 ) 认

要: 随着会计丑 闻的频 出, 管理层的盈余 管理 不仅是 学者之 间比较 热议 的焦点和研 究方向 , 同时也成为资本

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摘要:企业管理层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以尽可能地进行盈余管理。

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界很早就开始了盈余管理的研究,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国内外理论界有诸多论述,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对于盈余管理、金融资产分类政策与盈余管理关系进行研究,并对盈余管理体系进行分析,提供建议。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金融资产;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界就开始了盈余管理的研究。

对于盈余管理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国内外理论界有诸多论述,但究其共同之处,在于如下几点:(1)盈余管理中,无论是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或者交易事项的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企业管理层在决策。

(2)盈余管理的对象是企业交易或事项有关会计信息。

(3)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

(4)盈余管理的主要途径是运用职业判断和规划利益来调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

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发布《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ias39)。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以下简称cas22)是一个很大的亮点。

如cas22规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的不同,使得管理层在选择金融资产分类政策的时候存在很大自主操纵的利己空间。

纵观金融资产盈余管理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资产减值损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而对于金融资产分类中管理者意图这一不容易量化的因素,却很少有所涉及。

本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对于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以及治理问题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一)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healy(1985)发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的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薪酬契约对管理层从股东利益出发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激励作用。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对策分析

绩不佳 、 不够资格上市的公司 , 通过盈余管理粉饰 财务报 表 , 从而 获得股票上市的资格。另外 , 公 司法 》 《 还将 新股上市 的定价 与公 司每股收益相挂钩 。因股价越 高则融 资越 多 , 在发行 量一定 的情 况下 , 价高低与融资水 平成正 比 , 股 而公 司为获得较 高的 发行价
维普资讯
理财研究 l I NCA N G ME T NA ILMA A E N F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对策分析
中南财经政 法大学 李 静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 ) 一 首次公 开发行股 票动机 我国上市公 司的融 资是 以外

表 2
[ ] 美) 1( 罗伯特 ・ 斯特 朗 : 衍生品概论 》, A・ 《 东北财经大学
中介银 行 B公 司 支 付 96 % 支付 1 .5 .5 00 % 收 到 1 .5 00 % 直 接 借 款 1、% 12
是相同的 ,即始 终包含会计盈余 指标 ,即净资产收益率 ( O 。 R E) 19 ~ 0 5 9 6 20 年我国配股政策一共变更三次。第一次是 19 年 , 9 6 中国
证监会 要求将 “ 资产 收益率三 年平 均 1%以上”, 净 0 修改为 “ 近三 年内净 资产税后利润每年都在 1 以上”。第二次是 19 年 , % 0 9 9 中国
了 0 %( 1 %- 08 - .%) . 4 1. 1. 04 。而中介 银行 的现金流量则 由四部 2 %- 分构 成 : A公 司收取 的 LB R; B公 司支 付 的 LB R; A 从 IO 向 IO 向
资金取得的途径 , 从而消除了业务 限制 、 信用级 别差异或不 同资本 市场间及各 国外 汇管制而引起 的市场阻隔。 因此 , 民营企业可 以通 过利率互换这一金融衍生工具 , 正确 、 清楚地分 析企业在何种借贷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动机指的是一个人之所以遵循某一特定行动路线(目标)的原因。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为:管理当局为实现公司效用或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而采用各种盈余管理政策的内在原因或内部驱动力。

一、国外盈余管理动机分析瓦茨和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提出三种会计理论假设,即报酬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政治成本假设。

以这三种假设为基础,管理当局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有所偏向,以使得报告盈余向自己期望的方向移动。

1、报酬契约动机。

在代理理论中,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由于代理关系的存在,由此产生了报酬契约,而会计报告盈余在签订、履行和评价报酬契约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所得报酬与报告盈余挂钩的经理人员将会通过对会计政策和程序的选择使得企业盈余向有利于他们的一面变动。

2、债务契约动机。

负债经营具有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财务风险。

因此,对于债权人来说,会在契约中规定一些限制性条款,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能进行超额贷款,保持一定的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一旦违反了这些规定,企业将面临着贷款被收回的危险,所以当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时,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违约风险。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公司越是与特定的、基于会计数据的限制性契约条款联系紧密,公司管理层便越可能采取可增加当期盈利的会计程序。

3、资本市场动机。

通过股票市场公司可以获得大量不必还本的资金,资本市场成为公司获取资金的重要场所。

但要进入这一市场,公司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盈余信息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因而诱使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以试图影响短期经营业绩。

通过盈余管理可以显示出一个稳定增长的每股盈利额,以此刺激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抬高股票价格,从而在急需追加资本时创造出一个有利于股票发行的气氛。

另外,为了获得上市、配股、增资扩股及发行债券资格,避免ST、PT等,企业也会有较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4、政治成本激励动机。

政治成本主要是企业在财富转移竞争过程中获胜的筹码。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500字》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500字》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文献LaPorta(1999)[1]是最初提出的最终控制人的概念的人,最终控制人概念是指控股的股东通过拥有不同股份公司的股份来形成股份控制链以直接或者间接控制上市企业,并且最终拥有该企业的实际控制权。

国外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专门研究产权性质对盈余管理的文献较少。

国有企业属于国家,所以国有企业天然就拥有政策优势。

所以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的盈利情况会比非国有企业好。

Jones(1991)[2]认为有控制权的股东在企业有重要地位和不对称的信息优势。

所以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有控制权的股东更有机会和能力去采用操控盈余管理或关联交易的方式去操控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Fan and Wong (2007)[3]发现企业拥有控制权的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拥有矛盾,企业拥有控制权的大股东会为了自身利益去掠夺小股东利益,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盈余质量信息;盈余管理在股权更集中的国有企业中更显著,但从整体上来看,非国有企业也有显著调高企业盈余情况的行为。

Aharony (2000)[4]认为中国的一些上市公司在存在调整盈余管理的动机的同时也会吸引外部监管者的关注,所以他认为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得到外部监督的关注力度比较大大。

Chen 和 Yuan(2006)[5]认为,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衡量市场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指标。

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上市公司会通过操纵盈余管理的行为提高企业的盈余情况,造成企业盈余质量的虚假,而投资者通常会被上市公司的这种虚假的高盈余质量所蒙蔽,这表明上市公司需要增强企业财务报表的信息透明度和要加大对投资者的保护。

而分析师关注在资本市场上起到了信息中介的作用,分析师可以向投资者传递上市公司的有效盈余信息,所以分析师关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管理层的信息优势,缓和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Yu(2008)[6]认为,分析师关注能减少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探析

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探析

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西方国家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纵观国内外目前的学术研究,盈余管理主要存在着“经济收益观”和。

信息观”两种不同的看法。

加拿大会计学家scot t所持的是狭义的“经济收益观”,即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只要企业经理人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它主要是针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可被视作。

会计政策管理”;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磁曲e r i ne s ch帅er立足于会计数字是~种有用的经济信息这~基础,指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经理人为了获取私人利益,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意对财务报告进行的控制,是一种。

披露管理”的概念。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企业经营者之所以热衷于盈余管理是通过M B O的实施,国有资产从原国有企业中退出,转化为现金或其他实物资产,因此从总量上看国有资产并没有减少,只是其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而且通过这种转化,使国有资产从不必要的行业及领域退出,而由私人资本予以弥补,一方面提高了市场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使有限的国有资产可以充实到国家急需资金或须重点扶持的领域,实质上是优化了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合理的国有资产布局。

需要指出的是:国有资产卖给私人不是流失,这只是国有资产价值形态的转换,即从实物形态转换为货币形态。

国有资产按市场供求关系低价转让,也不是流失。

因为资本的价值取决于未来预期的收益,而不是取决于对过去的投资成本。

国有资产的流失在本质上是公有资产无偿或低价的私有化,或者说是在国有资产流失过程中某些人中饱私囊。

所以说从理论上讲,M B0与国有资产流失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国有资产的定价合理,管理层按照国有资产的市场价格进行收购,那么国有资产就不口崔晓钟希望通过盈余管理使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具体而言,其动机包括:1.基于激励的动机。

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比较研究

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比较研究
摘 要 :西方会 计学者对盈余管理 的动机 进行研 究 ,并将 其归纳 为资本 市场定价 、与会计 数据
相 关的契约、反 垄断与政府管制 三大类 。而我 国上 市公 司为 了规避 证监会 的制度 管制 ,取 得 融
资与再 融资资格 以及 保住 上市公 司的 资质 是其 主要动机 。 目前 ,西方 比较 流行 的资本 市场定价
盈 余 , 高 公 司股 票 的定 价 。 D agl( 96 提 提 eneo 18 ) 出在 管理层 收 购 中高管人 员会人 为调低利 润 以便 压低 股 票价格 , 降低 收购成 本 , 当时 的实 证研 究 但 结 果 并 不 支 持 这 一 理 论 , 来 Pr 后 er y& Wiim la s l (94 的研 究结 果 却 找 到 了相 应 证据 , 明管 理 19 ) 表 人员 的 确 在 管 理 层 收 购 之 前 调 低 了 收 益 。 Ei sne a(9 8 发 现 在 以股 权 作 为支 付 手段 r ko t l19 ) c
维普资讯
财 经问题研究
20 0 7年 第 1 期 1
总第 2 8期 8
融 资 ( E 时 同样 也 会 调 高 收益 的 。D co t S O) ehw e a (96 表 明那 些 财 务 报 告违 规 遭 到 美 国证 券 l 19 ) 交 易委员 会 (E 会 计执 行 诉讼 的公 司 , 频 繁 S C) 更
票定价是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动机。按照经典金 融学理论 , 股票的价值 应该等 于其未来现金流的 现值和 , 而企业的利润恰恰是 现金流 的来源 , 因 此, 盈余越高的企业股价越高 , 盈利持续时间越长 的企业股价越高 , 当盈利超 出人们 的预期——表
现 为分 析师 的预测 , 业 股 价也 升 高 。B r t l 企 at e a h (95 以及 D A gl e a(9 6 也 都 利 用 实 证 19 ) e ne t l 19 ) o 研究 证实 了这 一经 典 理论 的有效 性 。 由于来 自股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源探究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源探究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源探究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调整盈余的做法。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了投资者的判断,也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探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源,对于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制度,维护投资者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部控制缺陷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相对较低,存在着许多缺陷。

内部控制不完善,会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的会计核算政策、估计和判断,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自由度,如果公司内部控制不严密,就会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借口。

内部控制缺陷也可能导致管理层滥用权力,进行财务造假,或者利用内幕信息进行盈余管理。

二、市场竞争压力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满足市场的预期,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会进行盈余管理来美化财务报表。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或者为了争取更多资金来扩大公司规模,可能会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盈余。

市场竞争压力过大可能导致一些企业不择手段,忽视道德和风险管理,而采取盈余管理去迎合市场需求。

三、制度风险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相对薄弱,对于盈余管理行为的制裁和惩罚不够严厉。

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可能因为对法律的漏洞和监管的不力而产生侥幸心理,从而敢于进行盈余管理。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相对复杂,很多公司家族化程度高,家族式管理容易导致权力集中,盈余管理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

四、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者在信息获取和利用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投资者的把握资本市场的能力不同。

在我国,由于信息披露制度和信息披露质量存在问题,导致了上市公司管理层可以利用内幕信息来进行盈余管理。

投资者在获取信息和判断公司价值时也往往存在盲点,不利于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五、风险管理不善一些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对于风险的管理不善,可能导致业绩波动较大,为了掩盖业务风险和经营不善的事实,可能采取盈余管理来掩饰财务状况。

中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差异及其治理

中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差异及其治理

以减轻未来扭亏的压力 , 尽可能 上市公 司为避免遭受上述处罚导致企 日, 人们对盈余 管理始 终没有 一个统一 的 本期确认 , 从 认识 。通常认为 , 盈余 管理通常 是指企 业 地提高企业未来 的获利 水平 , 而提高 管 业采取不 当的盈余管理行为。
管理 当局为 了给 自身谋取利 益 , 而有 目的 理者未来的报酬。 地使用会计选择 与职业判 断 , 企业 的账 使 面盈余达到预期水平 的操控性行为 。这些
及我 国证 券 市 场 上发 生的 上 市公 司舞弊 案 购 、 发行股票等重要时刻, 管理人员为了抬
上 动 摇 了公 众 对 资 本 市场 的 信 心 , 重 妨 利 润 。 严
根据我国规定 , 股份 有限公 司 申请发 达此 目的 , 企业 往往通过 盈余 管理进行财 务包装 , 以取得 上市 资格 并获得 较高 的股
无不与盈余管理 密切相关 。这在 一定程度 高股票 价 格 , 有 盈 余 管理 动机 来 增 加 行新股和股票上 市必须具 备一定 条件 , 更 为 碍 了资本 市场 的 高效 、 有序运行 。适度 的
盈 余 管 理 是 一 个 企 业 不 断 走 向 成 熟 的 标 2 经 济 契 约动 机 .
在 中国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与
上 对金融行 管理人员股权 激励之前 的很 长时期 内, 的范 围内, 通过选择会计 方法 、 进行 职业 判 企业主要集 中在金 融保 险行 业 , 市公 司并不会为 了维持较高的股票价格而 而且这 种 断而导致的账面盈 余的变 动; 企业 依法重 业各 国都存在 一定 程度 的监管 , 进行盈余管 理 。一 方面 , 中国的 上市公 司 组 其 经 营 活 动 或 交 易 以达 到 即 期 或 持续 影 监管往往直接与会计数据挂钩 。银 行业 要 大 部 分 是 从 国 有 企 业 脱 胎 而 来 , 大 多 数 绝 保 响企业账面盈余 的行为等 。也包括非法 的 求银行必须满足一 定的 资本 充足率 , 险 上市公 司的大 股东持有 的都是 国有股 , 而 或欺诈性 的操 纵行 为 , 如有 意识 地 “ 譬 过 业则要求保险公司符合财务质量标准。显 : 国有 股 在 股 权 分 置 改革 之前 是 不 能 进 入 二 度 ” 不当” 用会计选 择和职 业判断来 然银行和保险公 司存在盈 余管理 的动机 。 或“ 使 级市 场 流 通 的 , 样 大 股 东 持 有 的 国 有 股 这 影响账面盈 余 ; 有意编造 、 虚构交易来调整 另~类盈余 管理动机来 自于规避反垄断等 不会 因为市场股价的变化而发生价值的增 账 面盈余的行为等。要充分认 识盈余管 理 政府管制或者是争取政府 的政策扶持。 减, 因此 , 理 人 员 在公 司非 融 资 期 间 不 会 管 的本质 , 就必须了解盈余 管理动机 , 从而采 二 、 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 我 受到来 自于大 股东关注 股价 的压力 , 就 也 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 , 市公 司的盈余 不可能为此进 行盈余 管理 。另一 方面 , 上 一 上 西方国家上市公 司盈 余管理动机 管理行为有着明显 的中 国特 色 , 主要 动 市公 司的管删 人员在实施股权激励制度之 其

中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比较研究

中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比较研究
维普资讯
20 0 6年 2月
韶关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
Ju n lo h o u n Unv  ̄i o r a fS a g a ie t S c ̄ S in e y・ o i ce c
Fb 20 e .06 V I2 N . 0.7 o2
照样本的非 IO公司有更高的非预期应计项目。 P 在发达资本市场,公司能否达到分析师预测的
收箍 日期 : 0 —1 —1 25 0 9 0 作者筒介 : -(9 l )女。  ̄ 1s 一 。 山东挤南人,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会计学研究。 ①在盈余管理的研究中认为, 公司的应计项 目由 两部分组成 。 正常应计项 目 和非预期应计项 目, 非预期应计项 目 的规模被认为反映了公司盈余管理 的程度。正的非正常应计项 目被认为虚增了公司的盈利; 负的非正常应计项 目 被认为虚碱了公司的盈利。
二、国外上市 公 司盈余 管理 的动机 西方大量文献对于盈余管理 的考 察主要集 中在以 下三个方面 : 资本市场动机 , 契约动机和监 管动机。 1 .资本市 场动 机 资本市场动机源于资本市场对于公司会计信息 的反 应 , 在成 熟 的资本市 场 , 会计 信息被 投资者和财
业绩 成 为影 响资本 市场发展 的重要 问题 。
的关 注 。随着 中 国资本市 场 的发 展 ,如何控 制上 市 公 司盈余 管理 的行 为 ,使会 计信息 反映公 司 的真 实
b n f f o t 1。 种 旨在误 导投 资者 的行 为是一 e e t n o) 这 i oc r 种 不道 德 的行 为 ( rw , 9 9 。 B o n 19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 7—54 (0 60 0 6 一o 10 3 82 0 )2— 0 3 4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源探究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源探究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源探究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操纵财务报表中的盈余数字的行为。

盈余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合法的,但如果超出了一定范围,就可能构成欺诈,对投资者和整个市场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探究其根源对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透明度和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源可以从公司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探究。

从公司内部来看,盈余管理可能源自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内部控制不完善、股东结构不合理等原因;而从外部来看,盈余管理可能受到市场环境、监管政策和会计准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公司内部的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根源。

管理层的激励机制是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管理层的绩效评价与公司的盈余水平息息相关,如果公司盈余表现不佳,管理层的薪酬和奖金就可能受到影响。

为了实现自己的激励目标,管理层可能会采取一些手段来操纵盈余数字,从而达到提振盈余的目的。

内部控制不完善也是导致盈余管理的原因之一。

如果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那么管理层就更容易通过虚假交易、不当确认收入等手段来操纵盈余。

股东结构不合理也是盈余管理的原因之一。

如果公司的股东结构不够多元化,管理层可能更容易通过控制股权来操纵盈余,从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

公司外部的原因也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根源。

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公司为了保持股价稳定而进行盈余管理。

如果公司面临行业竞争激烈或者市场需求下滑的情况,管理层可能会通过操纵盈余来掩盖企业内部问题,以维护股价稳定。

监管政策的不完善也容易引发盈余管理问题。

我国的监管环境相对宽松,对于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了盈余管理行为的滋生。

会计准则的灵活性也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温床。

一些会计准则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为管理层提供了操纵盈余的空间。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源,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规范和解决。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内部动机及外部成因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内部动机及外部成因

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内部动机(一)发行股票,包括取得上市资格、配股和发行新股。

我国上市公司大都是通过由集团公司剥离部分优质资产而成立一家股份公司上市的。

集团公司为了最终使上市公司成为其持续不断的“提款机”,在公司上市之前,大股东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其上市,在其配股与发行新股阶段又不惜一切代价帮助具配股与发行新股。

而我国证监会对申请上市、配股和增发新股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都有严格的规定,以使有限的宝贵资金流向绩优的上市公司。

为达到上市、配股和增发新股的目的,有些上市公司就会在大股东的支持或配合下,借助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合法合规地“骗”得上市、配股和增发新股的资格。

将义宏、魏刚等的研究也表明:无论中国证监会如何修改上市、配股和发行新股的规定,但只要规定有一项最低值的要求,落在这个点周围的企业就格外密集。

(二)避免摘牌。

《公司法》规定:最近3年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应暂停其股票上市。

目前我国公司争取上市非常不易,如果上市后又被摘牌,不仅对股东和上市公司是莫大损失,而且对地方政府的“政绩”也具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有些上市公司宁愿在账务处理上做文章而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也不愿遭受被摘牌的厄运。

有关研究表明:为避免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督部门的处罚,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年度明显地非正常调减盈余;而在扭亏为盈的年度,又明显地存在着调整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陆建桥的研究表明:营运资金项目尤其是应收应付项目、存货项目等有可能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盈余管理工具,而通过关联交易可以非常容易地对营运资金进行管理。

(三)避税。

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动机不是十分强烈。

但笔者发现生产应税消费品的上市公司,都有自己控股或全资的销售公司,其生产的应税消费品都全部销售给销售公司,其交易的真正目的值得怀疑。

因为我国税法规定消费税属于价内税,征税环节主要在生产环节,因而销售价格(出厂价格)的高低对消费税税额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6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8期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比较分析余管理是指企业实际控制者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的机会主义行为,旨在误导那些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Healy 和 Wahlen,1999)。

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经过国外大量学者不断挖掘和开荒,至今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并成为当今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般动机(一)资本市场动机实证会计研究证实了会计信息具有信息含量的观点。

由于会计信息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这迫使管理当局产生盈余管理的行为。

研究者不仅发现了管理当局为了获得较高股票发行价进行盈余管理行为,而且还发现了管理当局为了操纵股价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的证据。

有的企业盈余变化很大,给人以不稳健的感觉。

由于人对风险的内在恐惧感和厌恶,使得此类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缺乏吸引力。

而管理盈■程 敏(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上海 201800)▲本文是上海教委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初期研究成果,项目代号为B.37-0115-07-701◆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总结了国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般动机。

并指出由于特殊的制度特征,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不同于股权分散两权分离下的盈余管理动机,存在盈余管理的特殊动机。

关键词: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动机 公司治理当局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往往会进行盈余管理,使利润平滑,让人有收益稳定且稳中有升的感觉,使投资者以为企业经营发展很稳健。

大量研究表明,在出售权益、向公众发售股票(Teoh,welch 和 wong,1998)和换股收购之前(Erickson 和 Wang,1998),公司往往利用未预期应计项目来增加报告收益。

另外,上市公司为了完成盈利预测目标有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为了避免失去职务或受到惩罚,管理当局可能采取操纵损益之措施,使报告盈余与预期盈余相符(Ronea 和Sadan,1980)。

(二)契约成本最小化企业可以看成是一个契约的集合,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契约成本最小化问题的扩展和延续。

在公司与众多的合约关系人之间,会计数据经常被用来监督和规制合约。

管理者的报酬合约会使管理者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借款合约通常具有以牺牲贷款者的利益而取悦于股东的动机。

Defond 和 Jiambalvo (1994)与 Sweeney(1994)对违反了债务契约的样本公司进行了检验,前者发现临近债务契约边界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而后者提供了基于借款契约的盈余管理发生频率及其对资源配置影响的证据。

大量文献研究了经理人基于报酬契约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Guidry(1998)发现当盈余数字不能满足经理们报酬契约的要求时,大型跨国公司的分部经理们就有可能采取递延收入的做法。

Healy(1985)和Holthausen 等(1995)的研究发现,设置奖金上限的公司在达到上限时,往往在编制财务报告时采用递延收益的会计方法。

DeAngelo(1988)发现在代理人考察期,现任经理会运用会计估计来增加报告盈余;Dechow 和Sloan(1991)发现公司执行总裁在任期最后几年削减研发费用开支以增加报告盈余。

(三)政治成本因素政治成本假设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的政治成本越大,其经理人员就越可能选择将报告收益从当期递延至以后各期的会计程序。

政治成本可能是由于公司的高盈利能力、规模较大以及一些特殊原因(如公司的出口贸易因受到外来竞争的影响而受到进口保护措施)引起的。

盈余管理的政治成本动因包括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或其他监管两方面引起的。

目前,许多研究发现一些直接与会计数据挂钩的被监管行业(如银行、保险和公用事业)为了逃避行业监管有着管理会计数据的倾向。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研究采用特定应计项目来检验盈余管理,为准则制定者提供直接的证据。

此外,研究者发现一些垄断或接近垄断的行业为了降低关注程度进行降低盈利能力的盈余管理行为。

国外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主要探讨了两种形式的监管: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

大量研究表明,行业监管激发了管理财务报表数据以应对监管的动机。

Watts和Zimmerman(1978)认为易受反托拉斯监管调查或陷入其他不利政治程序的公司经理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使得公司呈现较高的获利能力。

寻求政府津贴或保护的经理可能有类似的动机。

(四)其他一般动机除了以上一些使管理人员产生盈余管理动机的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在影响着内部管理人的行为。

如公用事业企业为了树立为公众服务的良好形象,会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盈利率尽可能的低;再如企业之间的交易往往建立在信用基础上,为在客户中建立良好的信用,企业有动机粉饰财务报表。

避税也是一个明显的盈余管理动因。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特殊动机(一)发行股票动机发行股票动机,包括取得上市资格、配股和发行新股。

我国上市公司大都是通过由集团公司剥离一块优质资产,成立一家股份公司上市的。

集团公司为了最终使上市公司成为其持续不断的“提款机”,在公司上市之前,大股东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其上市,上市后又不惜一切代价帮助其配股或在增发新股。

而我国证监会对申请上市、配股和增发新股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都有严格的规定,以使有限的宝贵资金流向绩优的上市公司。

为达到上市、配股和增发新股的目的,上市公司就会在大股东的支持或配合下,借助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合法合规地“骗”得上市、配股和增发新股的资格。

徐宗宇(2000)对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情况进行过实证研究,通过比较上市公司在其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中披露的盈利预测情况,发现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利预测的预测误差大,说明上市公司在一级市场招股上市时,公司管理当局存在操纵盈余预测行为。

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以配股作为上市后的最佳融资渠道(原红旗,1999),但是配股需要有比较严格的条件。

已有的研究发现,为了达到证监会规定的配股标准,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采取了明显的“盈余操纵”措施,形成我国股票市场独特的“10%现象”(蒋义宏,1998;陈小悦、肖星、过晓艳,2000)。

这些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资格进行了盈余管理,提供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随着配股政策的演进而改变的证据。

俞乔、杜斌、李若山(2003)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为避免摘牌或达到配股资格而进行的大规模利润操纵,研究显示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利润操纵是上市公司普遍的、系统化的行为。

陈小悦等(2000)发现ROE处于10%-12%的上市公司存在提高利润的利润操纵行为,从而证实了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部门配股权规定的变化存在利润操纵的行为。

(二)扭亏动机由于上市额度有限,使得上市公司已经成为一项弥足珍贵的“壳”资源。

因此,当上市公司一旦出现经营不力,产生亏损存在被戴帽的可能(ST或PT)。

这不仅对股东和上市公司是莫大损失,而且对地方政府的“政绩”也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为避免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督部门的处罚,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年度明显地非正常调减盈余;而在扭亏为盈的年度,又明显地存在着调整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薛爽(2003)研究发现亏损公司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

在亏损前一年为了推迟亏损的时间和由此带来的后果,上市公司通过提高经营性应计项目或各种形式影响线下项目的交易安排来做高利润;在亏损年度,由于亏损在所难免,公司通过调低经营性应计项目或线下项目进行巨额冲销,为以后年度扭亏预留空间。

陆建桥(1999)发现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年份存在明显的调减收益的非正常会计处理,而在首次出现亏损前一年度以及扭亏年度明显存在着调增收益的行为,证实了我国亏损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现象。

(三)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动机在市场较为看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指标时,一些市场主力在利益驱动下,游说上市公司在中报、年报中低报或高报利润。

上市公司在“收益共享”的利益驱动1.杜滨,李若山,俞乔.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研究.中国金融学,20032.Healy, Paul M. and James M. Wahlen,1999,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setting, Accounting Horizon 13(4)下,往往也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赵宇龙、王志台(1999)以上交所上市的股票为研究对象,将公司会计盈余分解为永久盈余与暂时盈余,采用信息观与计价观的研究方案,考察市场能否解析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永久盈余成份,进而探究我国证券市场是否存在功能锁定现象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实证结果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只是机械地对名义每股收益做出价格上的反应,不能辨别 EPS中永久盈余成份的经济含义,这意味着公司经理人员可以通过操纵公司账面利润达到蒙骗市场的目的。

中央银行的职责之一,网络货币在私人信用的基础上进行发行,减少了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铸币税”收入。

由于网络货币脱离了监管,其匿名性有可能成为社会中“洗钱”、逃税和受贿等各种犯罪行为的温床,它也为政府进行管理和征税带来了困难。

与法定的货币相比,由于网络货币是建立在企业信用基础上的私人货币,在企业实力不强的基础上,网络货币存在破产的风险。

网络货币可能也存在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的一种现象,网络货币的发行与银行脱离关系,而与发行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企业的经营秘密,企业不会提供公司发行的网络货币的数量,但是在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稀缺的时候,可能造成通货膨胀。

加强网络货币监管的措施建立对网络货币发行的公司实行备案制度,加强对发行主体的监管,防止无序竞争。

对于网络货币的发行公司的信用进行审核,实施发行网络货币的准入制度。

为了与国家的金融政策保持一致,要1.阮一峰.电子货币特性及对货币政策影响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82.帅青红.Q币、U币、POPO币与电子货币[J].电子商务,20073.欧阳勇,曾志耕.对电子货币发展影响中央银行铸币税收入的研究[J].西南金融,2007求发行网络货币的公司向中央银行缴纳准备金,中央银行在获取准备金利息收入的同时,可以获得对网络货币进行调控的工具,用以调控发行公司对网络货币数量的发行。

作为掌握网络货币发行数量和交易轨迹的手段,中央银行可以要求所有发行的网络货币附上中央银行的电子签名,并在交易的时候,与中央银行的数据库进行验证,从而从理论上保证合法的交易在中央银行留下交易记录。

借此,也可以防范利用网络货币进行洗钱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