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名词解释汇总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总结重点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总结重点教师招聘名词解释总结重点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正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09小,10中)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选用的课程。
(09小)人生全程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受精卵形成胚胎)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发展全程。
(09小)人生全程发展,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
(09小,10中)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09中,10小)定性研究是与定量研究相对的概念,也称质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
它是基于描述性分析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定性研究就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旨在理解教育现象。
(09中)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顺应是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或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09中)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09中)行动研究,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师招聘必背的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必背的名词解释教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称谓,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
教师作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人群,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大责任。
招聘教师的过程中,除了评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与教育相关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为大家简要解释一些教师招聘中必备的名词。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学相关名词解释1.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反映教育问题本质、揭示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体系。
在教师招聘中,理解和掌握一些教育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等,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理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教育方式:教育方式是指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技巧。
了解教育方式,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方式和途径。
了解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等,可以帮助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学科相关名词解释4.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指各个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概念和理论。
招聘教师时,应对应相应学科的知识要求有所了解,如数学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知识,语文的词汇、语法和阅读技巧等。
5.教材:教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辅助教材、教学工具等。
了解教材的内容和使用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评估与考试:评估与考试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检测和评价工作。
了解评估与考试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管理相关名词解释7.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指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工作。
了解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组织班级学习活动,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
分为两种:尊敬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终身教育: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全民教育: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学校文化: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教育现代化:基于传统教育,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教育内容:学校向学生传授的人类优秀经验的综合,它包括学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所含有的一切内容。
课外活动: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教育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人的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
年龄特征: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发展关键期:身体和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1.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
2.幻想:幻想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3.依法执教: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4.个别差异:个别差异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7.儿童观: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儿童观和教育观一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8.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9.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10.家园合作.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11.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
12.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们关系的认识。
13.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14.教师违法行为.教师违法行为即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
15.教育法规.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16.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山香版教师招聘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的教育目的是指狭义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
分为两种: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状况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3、注意,是意识对一定事物的选择性集中4、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识努力的注意5、有意注意,也较随意注意,他是有预定目的,必须时还需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6、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7、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映8、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9、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10、绝地感受性,人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11、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12、差别感受性,人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13、差别感受阈限,人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14、直观教学,是指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等形式1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16、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17、瞬时记忆,指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信息的原样,一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18、遗忘规律,根据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回程的曲线图,称之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遗忘规律19、前摄干扰(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才料对会议后学习材料的干扰20、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21、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22、动作思维,是伴随实际行动进行的思维活动23、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24、理论思维,是利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也称逻辑思维25、想象,诗人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26、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27、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里独立的构思新表象的过程28、创造性思维,是一心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29、求异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考虑,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新答案的思维方式,也叫发散思维30、求同思维,有叫聚合式思维,他指的是根据一定规则,对要解决的问题只能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31、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32、道德感,使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言行是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3、意志,是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未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34、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并能随时控制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正确的目的的心理品质35、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反映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是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以及心理反应的只相信等特点36、性格,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150条)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1. 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去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4.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5.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精细加工策略:是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7.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9教学测量:借助于学业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一种方法。
10晕轮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总体印象影响到对论文题目的评价。
1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师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
这里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自我修养的过程;二是通过修养活动所达到的道德境界。
12.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13.分科课程:亦称“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科学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学科教学的课程。
教师招聘面试中高频出现的名词解释一
【学校组织机构系统】:是指为了实现管理目标的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的有机组合,是将学校的职位任务、人员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去来的完善的结构体系。
【历史研究法】:是通过已经发生的教育事件进行发掘和考察,认识教育现象机器发展规律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是借助样本分析,达到弄清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方法。
【六经】:是西周时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时称诗、书、礼、乐、易、春秋。
【学记】:是战国末期乐正克的作品。
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基础,系统地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
【广义教育】:是泛指一切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结果在不同程度上都可能使人增长知识才干或影响人的情感、个性的发展。
【狭义教育】: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
所谓学校教育,是由社会专门组织的,对青少年一代身心成长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期把它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
【亚里斯多德】:是古代希腊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道德、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实验研究法】:是通过对实验对象施加新异实验变量,并对环境干扰因素加以控制,然后观察实验对象变化的方法。
【教师的体态语言】:是指教师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动作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遵循的行动规范。
【教育机智】:教师在处理各种突发的教育问题时,要有能够迅速作出判断并进行快速反映的能力。
【教师资格】:是指教师任职所需要的学历与道德修养及能力标准。
【《大教学理论】》:被19世纪英国哲学家的约翰穆勒称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文化】(广义和狭义):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文化,是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文化融合】:将不同质,不同源的文化综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法则之一。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
教师招聘 简答与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我们通常所说的是狭义的教育心理学,它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自然实验法:就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即教育情境下创设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4.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心理健康概念:是一种良好、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积极的社会功能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不断发生的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课程是指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育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改进功能监督功能导向功能德育的概念:教育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教师招聘名词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名词知识点总结一、教育背景及证书要求1. 学士学位:通常要求教师具有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对于小学及初中阶段的教师,通常要求具有教育学或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师,通常要求具有相关学科专业的学士学位。
2. 教育证书:一些国家或地区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育证书或教师资格证书,这些证书通常由具有权威认证的教育机构颁发,证明教师已经通过相关教育培训并具备了教学能力。
3. 研究生学位:对于一些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招聘而言,研究生学位是必备条件之一,通常要求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4. 教育经历:招聘教师时,雇主会重视教师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经历,包括在教育领域的实习经验、教学实践经验等。
二、教学技能要求1. 教学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能力。
2. 课程开发能力:教师需要具备开发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方面的能力。
3. 学生管理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学生管理能力,包括班级管理、教学秩序维护、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4. 多样化教学能力:教师需要具备多样化教学的能力,包括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技术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专业知识和技能1. 学科知识: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对于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其专业知识要求也各有不同。
2. 教育法规和政策:教师需要了解并遵守当地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包括学校管理制度、教学计划安排、学生评估制度等。
3. 教学技术: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包括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平台等。
四、综合能力1. 沟通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沟通能力。
2. 团队合作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团队、学科组、年级组等团队中进行协作。
3. 自我管理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及其发展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叫做教育。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4.【教育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5.【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6.【六艺】“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7.【产婆术】苏格拉底提出,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
这种问答分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8.【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
他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9.【实质教育论】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
其思想来源于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赛等人。
10.【形式教育论】它认为普通授有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感能力、发展能力并据此设置送程和选择教材,而知识的传授无关紧要。
这种教育理论以英国的教育家洛克为代表。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就是学习全体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汇总
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现场教学时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它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通常需要有关现场人员的参加。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能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 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3. 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4. 教育媒介: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5. 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也是与“教育价值”相对而言的。
6.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7.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8. 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人类思维对教育现象的一种科学归纳。
9.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0. 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向人们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也叫“产婆术”或“苏格拉底发”,后人将这种发放概括为四个部分。
即挖苦、“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11. 教育国家化:是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制度,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
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12. 〔国家〕教育目的:即指教育预期到达的目标,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应了教育在人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0XX年教师聘请考试教宗249个名词解释汇总
20XX年教师聘请考试教宗249个名词解释汇总20XX年教师聘请考试教宗249个名词解释汇总1.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一具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阶段的教育进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对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2.人格:人格是指一具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具人区不于他人的特征之一。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
3.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制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美育要经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日子中美好的事物来举行。
经过艺术举行的美育算是艺术教育。
在人的全面进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4.教科书:教科书,算是狭义的教材。
教科书是一具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
又称课本、教材。
5.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
它从说述者的故事开始,以对故事举行诠释为其要紧任务,重在对叙事材料及意义的研究。
6.替代性强化:由班杜拉提出的,指学习者经过观看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身教重于言传”是替代性强化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7.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那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具漂亮的传奇。
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个儿用象牙雕刻的漂亮女孩,并希翼女孩可以变成活生生的真人。
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给予了女孩雕像以生命,最后皮格马利翁与自个儿钟爱的女孩结为伉俪。
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举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进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
由于在教育界被教师广泛应用,因此又称为“教师期望效应”。
后来,罗森塔尔经过实验举行了验证。
8.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概念1.教育学教育: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个体身心发展: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只个人的身心向积极方面的变化。
广义的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制度,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终身教育:人的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的各种教育。
时间上的延展、空间上的包容全民教育: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基础教育: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等可以影响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基于传统教育,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教育内容:学校向学生传授的人类优秀经验的综合,它包括学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所含有的一切内容。
课外活动:学校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年龄特征: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环境:围绕在人们的周围,对人的生存和生活起作用的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儿童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心理发展的差异90%是由教育决定的。
教育目的:指国家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他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我国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我国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素质教育: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展、全面、尊重、开发、个性我国教学的基本任务:双基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体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教育。
教育评价: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利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以及影响其发展变化的诸因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对人教学评价: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
--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课程评价:指对课程计划及实施过程中教育目的所达到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对过程教师职业道道:简称师德,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教育机智:教师面对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育理念:教师在对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信念。
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课程: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度安排,包括学习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指某门学科。
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来编订的课程,按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
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作为公民所必需的基础能力(读写算)的培养,是中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上。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态度与能力。
在教师指导之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
学校、校本课程:学校自行研究开发的课程。
它是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突出学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出现。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属于一级课程。
课程设计: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系统化活动。
课程计划: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他对学校的教学、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目标:是指一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包括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模式: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泛型。
研究性学习: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教学: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班级授课制: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把一定数量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教师有计划地为集体学生上课。
班级: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把一定数量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信度:一个测验经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以及一次测验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效度: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
区分度:测验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教学策略:为达到某种预期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广义德育: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狭义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规律而制定的德育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德育方法: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方法。
道德教育论=德育的认知模式:该观点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
—皮亚杰德育的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彼得费科尔曼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观察学习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德育的价值澄清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视图帮助人民减少价值混乱,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班级管理: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班主任: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操行评定:按一定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做出评价。
导生制: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
贝尔兰卡斯特制。
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教授给其他学生。
教育科学研究:以教育现象和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和推理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活动。
班风:班集体舆论的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班集体: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教学内容为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学校教育。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形成的。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