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名词解释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概念
1.教育学
教育: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个体身心发展: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只个人的身心向积极方面的变化。
广义的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制度,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终身教育:人的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的各种教育。时间上的延展、空间上的包容
全民教育: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基础教育: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等可以影响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基于传统教育,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教育内容:学校向学生传授的人类优秀经验的综合,它包括学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所含有的一切内容。
课外活动:学校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年龄特征: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环境:围绕在人们的周围,对人的生存和生活起作用的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儿童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心理发展的差异90%是由教育决定的。
教育目的:指国家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他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我国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我国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素质教育: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展、全面、尊重、开发、个性
我国教学的基本任务:双基
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体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教育。
教育评价: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利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以及影响其发展变化的诸因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对人教学评价: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
课程评价:指对课程计划及实施过程中教育目的所达到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对过程
教师职业道道:简称师德,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教育机智:教师面对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育理念:教师在对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信念。
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课程: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度安排,包括学习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指某门学科。
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来编订的课程,按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
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作为公民所必需的基础能力(读写算)的培养,是中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上。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态度与能力。在教师指导之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
学校、校本课程:学校自行研究开发的课程。它是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突出学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出现。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属于一级课程。
课程设计: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系统化活动。
课程计划: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他对学校的教学、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目标:是指一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包括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模式: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泛型。
研究性学习: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