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乡间鼓儿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南乡间鼓儿词

鼓儿词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表”“白”“念”“唱”上各具特色,语言、句式上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深受鲁南人民的喜爱。

鼓儿词又称枣庄小鼓、石门小鼓,起源并流行于山东南部的邹县、滕县、峄县一带,在鲁南以枣庄为中心流传于方圆一百公里的范围内。据考证,鼓儿词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明朝末年,家住邹城南关的进士石元朗是鼓儿词的创始人,由于他不满清朝廷对汉族人民的统治,借说书来发泄心中的义愤,后来成为鼓儿词的一代宗师,被奉为鼓儿词的始祖。

鼓儿词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表”“白”“念”“唱”上各具特色,语言、句式上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深受鲁南人民的喜爱。鼓儿词的伴奏乐器是一个直径二十公分的羊皮鼓,表演时采用说唱的形式,或男或女一人演唱,演唱者左手持手板,右手持一根长约30厘米的鼓棒,敲打面前架起的小鼓,自敲自唱,无其它乐器伴奏。鼓儿词的语言以鲁南方言为基础,属于原生态唱法。一般在正式演唱前先说几个小段作为开场,行话称为“书帽”,旧时的书帽有不少表现男女情爱的内容,称为“荤口”,还有听众百听不厌的“净

口”书帽。

鼓儿词主要采用戏曲和民间音乐中常用的“有板无眼”,节奏全部采用强拍,不用次强拍或弱拍。演唱前先击鼓打板,节奏为“五鼓三板”,内外添点,以说为主,以唱为辅,音域均在十度以内。演唱时以吟诵诗歌腔调与鲁南流传的民间小调为主,其唱腔由平腔、高腔两种。平腔平和深沉,善于表现诙谐、讽刺的题材,平腔后的小快板用较快速度,重复唱词,加强语气,渲染气氛;高腔热情高昂,富有力度,音域跳跃起伏,跌宕多姿,可长可短,刚柔相济。从艺人们所唱的曲目看,大多采用传统的文学段子,有春秋列国、前后汉书以及唐代“四大征”等二十多部讲史类抄本,部分内容根据三国、隋唐时代的口头传说改编整理而成的演唱抄本,语言朴实通俗,唱词简练风趣,既不讲究文采,也不讲究平仄对仗,每段末尾有一拖腔,而且充分运用当地的方言土语、谚语等。唱腔多为宫调、商调或羽调式。宫调式明快刚劲;商调式诙谐幽默;羽调式温柔抒情。在说唱过程中主调贯穿始终,反复出现。唱词格式是以“二、二、三”“四、三”的七字句和“三、三、四”“三、四、三”的十字句为主体的上下句,多为自问自答。

在枣庄市文广新局的档案室里现存三十多部鼓儿词的

手抄本,共计三百多卷,民国以前的原始抄本保存较少,其中艺人们经常提及的《回唐》中的“井台、小莲、翠花宫”

和《北宋》中的“摘印、藏景、阴阳审”等片段都是常演不衰、百听不厌的精品。到了二十世纪初,众多的曲艺品种纷纷兴起,在浩瀚的艺海中要争得生存和发展,扩展书目迫在眉睫。当时被称为“大肚子”和“编书院”的孙士山便把经过自己加工改编的《银河走国》等十多部长篇大书抄录成册,供鼓儿词艺人演唱。后来,鼓儿词艺人王成立、张永顺、满秀殿、赵景海等人也把自己千锤百炼的“看家书”整理成册,随着鼓儿词书目的不断增多,艺人队伍也随着扩大,从而把小鼓的演唱带入了艺术的昌盛时期。

纵观鼓儿词的内容,不难看出它不仅是一部供人阅读的文学巨著,更重要的是具备了一整套包括散文(白词)、韵文(唱词)和韵颂体的诗词歌赋赞在内的可供艺人拿来直接演唱的艺术版本。以《平东辽》为例,着重在曲艺特有的赋赞方面加以阐述。《平东辽》卷首便是十二句《西江月》:“大唐天子坐殿,东辽贼寇犯边,打来连环战表,命人下到长安,怒恼皇帝唐贞观,挑选英雄好汉。敬德挂了帅印,前部先行张环,皇爷御驾亲征,带领文武百官,君臣领兵离朝班,东辽苦征血战。”几句简短的叙述,为剧目的内容概括性的做了引言,也为听众欲知君臣们在东辽如何苦战设下了悬念。在每回的开头,都有一首承前启后或寓意深长的开场诗。如“朝臣待漏五更寒,铁甲将军夜入关。日出三竿僧未起,看来名利不如闲。”继而在故事情节进行中除了说表和唱词之

外,不时出现供艺人使用的赋赞,用来做写人状物和烘托气氛的重要手段。其中,又可分为较有规律的歌赋如“三字崩”“五字紧”以及组合比较自由的赞词等多种形式。

据《枣庄文化志》记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枣庄地区较有名气的鼓儿词艺人有:满秀殿、聂顶荣、王兴信、孙昭臣、赵景海、徐佩等,他们全部采取脱本演唱的方式进行演唱,其中鼓儿词艺人徐佩至今仍能击鼓打板演唱。赵景海为扩大鼓儿词的演唱范围,更新了书目。在传统书方面,他把孙士元的东周列国加以充实和提高,还增添了《西汉》《中汉》和《小刘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滕县曲艺协会指导下,他一直致力于新书的创作、改编和演出,经他创作改编的中长篇新书《辽沈赤卫队》《海防线上》《丰收之后》和《朝阳沟》等,一时被艺人们争相传唱,这不仅丰富了鼓儿词的表现内容,也为鼓儿词的说新唱新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除了一些专业的鼓儿词艺人写唱词外,还有一些乡村文艺爱好者根据当时的时政内容写的鼓儿词。

徐佩是鲁南著名鼓儿词艺人张永顺的徒孙,1928年11月出生在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南园村,9岁时父亲去世,11岁时拜市中区永安乡寨子村鼓儿词艺人陈广林为师,成为鼓儿词第十六代传人,从此踏上了鼓儿词说唱艺术之路。徐佩不仅继承了鼓儿词南派的表演特点,在演唱中还大胆融入了戏曲和皮影的唱腔道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在枣

庄颇具盛名。解放后,徐佩的鼓儿词说唱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又开始说唱《烈火金刚》《平原枪声》《桥隆飙》等现代文学作品。为增加鼓儿词的时代特色,吸引当代听众,他自编词先后推出了《罗通扫北》《云台中汉》《血泪愁》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现在,徐佩虽年事已高,但身子骨依然硬朗,记忆清晰,口齿清楚,特别是对自己说了一辈子的鼓儿词,更是记忆犹新,每逢市区的文艺活动,他都要去说上一段。在鲁南苏北一带,凡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尤其是五十岁以上的人,大都是听着他的鼓儿词长大的。虽然徐佩自幼未上过学,识字不多,但他却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说书100多部,开创了鼓儿词艺术领域中靠记忆力进行“脱本”演唱的先河,并且在晚年说出了一部120万字的小说――《王公案》。

目前,枣庄周边地区继续从事鼓儿词演唱的民间艺人寥若晨星,为保护和传承鼓儿词这个优秀曲艺形式,枣庄文化部门对鼓儿词传承人徐佩的演唱曲目进行了录音制作,并对他演唱的曲本进行了挖掘整理。还对年事己高的徐佩老人给予生活上的帮助,鼓励他多带徒弟,把他一生演唱鼓儿词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人,使鼓儿词这一传统曲艺能够较好地传承下去。值得一提的是,在枣庄文化部门的努力下,2009年,枣庄鼓儿词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徐佩是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