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新市镇建设论析
香港回归日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香港回归日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进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管辖之下。
香港回归后,城市规划与建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压力,香港需要进行全面而有序的城市规划,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市民的生活质量。
一、保护环境、保护文化遗产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文化历史。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保护环境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保障香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同时,保护和传承香港特有的文化遗产,不仅能够弘扬本土文化,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经济发展。
二、提升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香港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注重提升城市的交通系统,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
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的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以确保城市运行的顺畅和市民生活的便利。
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香港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优化土地利用。
通过规划城市的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同时,加强城市更新和改造,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四、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建设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注重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事业。
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加强社会福利建设,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香港回归日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任务艰巨繁重,但也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只有做好全面而科学的城市规划工作,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市民的美好生活。
相信在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下,香港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繁荣和美好。
香港地区社区建设经验分析

香港地区社区建设经验分析1976年,香港政府提出“社区建设”概念,成立社区建设政策委员会。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时间,香港形成了一套东西方结合较为完善的社区管理模式,良好的社区建设机制、高素质的社工队伍、发达的民间服务组织、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充分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特点。
本文分析和总结了香港社区建设的特点和经验,并对大陆社区建设提出了借鉴意义。
标签:香港地区社区建设專业化经验借鉴一、香港社区建设背景1842年英国实行殖民管治时,港英政府很少关注华人社区事务,与基层市民和团体也很少联系。
60年代中期,香港发生两次大规模暴动,迫使港英政府认识到加强政府与居民之间沟通的重要性,开始推出一系列基层建设措施,社会福利署和志愿机构设立社区中心。
70年代,香港在低收入社区加强公共资源配置,改善社区环境、生活素质,培养社区领袖等,出台政策聘用社工毕业生担任助理社会福利主任,开展社区工作、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以及司法矫治等活动,预防和化解社会问题,以此使居民对社区产生认同感。
1976年,香港政府正式提出“社区建设”概念,成立社区建设政策委员会,来制订政策和指导地区协调工作。
经过后来30年的摸索和实践,香港形成了一套东西方结合较为完善的社区管理模式,良好的社区建设机制、高素质的社工队伍、发达的民间服务组织、全方位的社区服务。
二、香港社区建设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建议为了加强我国社区建设,必须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从社会问题出发,在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非营利性组织、社区组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更好地调动各类社区服务机构的积极性。
1.在社区区域内建立和培育多元化的社区治理体系香港社区建设组织管理体系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既包括官办的行政性社区组织,如民政事务署和18个区管理委员会;又有官民合办即政府资助、民间主办的半行政性社区组织,如社会福利署和各社区中心;还有完全民办的非行政性社区组织,如东华三院、圣雅各福群会,他们分别承担着各自的社区服务功能。
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建议

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建议
香港是一个人口密集、土地有限的城市,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和发展需求,需要扩展城市建设用地。
以下是一些建议:
1.借助海洋资源:香港周围有大片的海域,可以考虑开发海上填海工程,通过填海造地来扩大城市建设用地。
这需要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下进行规划和实施,并且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2.利用山地和丘陵区:香港山地和丘陵区较多,可以对部分山腰和山顶进行开发,构建住宅和公共设施。
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保留自然景观,同时注重山地治理和防灾防洪措施。
3.改造老旧工业区和废弃建筑:香港有一些老旧的工业区和废弃建筑,可以通过改造、翻新和再利用,将其转变为居住区、商业区或文化创意区,增加城市建设用地。
这可以促进城市更新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
4.考虑跨界合作:香港附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有较多的土地资源,可以考虑与周边城市进行跨界合作,共同规划和开发城市建设用地。
这样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同时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5.鼓励垂直建设和城市绿化:香港的地价昂贵,可以鼓励垂直建设,充分利用空中和地下空间。
同时,注重城市绿化和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更多的公园、绿地和休闲设施,提高城市居住环境的宜居性。
在推进香港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先行、资源节约的原则,确保城市
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同时,需要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参与,形成社会共识,落实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香港新市镇发展经验

(全面发展后人口约67.3万)
规划为机场的支持社区
规划为机场的支持社区 提供大型房屋发展的其中一个主要 策略性增长地区 现时可容纳约10.8万人口
即将开展《东涌余下发展计划的规 划及工程研究》提供土地容纳总人 口將增至22万
最高住用地积比率 5 - 8倍
2030远景规划和策略
2036
资料来源:入境事务处
26 资料来源:香港统计处
人口老齡化
85+ 80-84 75-79 70-74 65-69 60-64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5-19 10-14 5-9 0-4 400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香港新市镇规划经验
1
百万
10
8
7.7 7.1
8.3
6
5.8 5.1
6.7
4
4.0 3.1
2
2.1
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城市化在海港两岸进行 戰後大量移民,生活環境擁擠
50年代末/60年代初 -巨大的住房需求, 开始向原城区外发展 70年代初 - 城市大规模向新界扩散,策 劃新市镇 ,急速提供建屋土地
第二節 支持港澳培育新興產業
支持港澳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加快培育新的 經濟增長點,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支持 香港環保、醫療服務、教育服務、檢測和認 證、創新科技、文化創意等優勢產業發展, 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範圍。支持澳門推動經 濟適度多元化,加快發展休閒旅遊、會展商 務、中醫藥、教育服務、文化創意等產業
香港新市镇建设对浦东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香港新市镇建设对浦东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香港新市镇建设对 浦东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假晓光
提要
新市镇的规划理论旨在优化城
Implication banization
JI
of Hong
Kong 7S New Town Development
on
Pudong’S New Ur-
市空间布局,再造城市社区活力,这种设 计理念在世界多地都被积极实践。鉴于浦 东和香港在发展阶段和区域规模上的相似 性,通过对新市镇建设理论的梳理和对香 港发展新市镇关键做法的归纳,探索浦东 如何在借鉴香港经验基础上,通过发展新 市镇推进新型城镇化、消除城乡二元结 构,将香港经验与浦东本地实际融会贯 通,从而以较为集约的方式走上一条既优 化城市格局、同时又有效解决就地城镇化 的路径,. 关键词 新市镇;城市规划;城镇化;
二元结构;浦东与香港
1
新市镇的理论渊源
新市镇(new town)的概念根源于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的思想。1902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年,英国学者霍华德在其所著的《明日的田同城市》
一书中指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是一个有完整社会和功能结构的城市,有足
表3香港第二代新市镇规划特点
Tab.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Hong
Kong's
new tOWn planning
第二代新市镇 元朗
布局规划特点 兴建了多个住宅区及与之配套的商业发展区;设有香港第二个工业酃,加上其西面的东头工 业区,为区内居民以至区外人士提供就业机会 建设了大量屋村,在市镇边缘及半山土地上兴建大量低密度屋苑;除了工业用地外,建有多个 大型政府及休憩设施服务居民 以九广东铁的路轨为主轴线,在新市镇市中心的周边建有大型住宅区,区内交通十分方便;保 留了乡村发展的模式
香港新市镇规划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霍 华 德 ( bn zrHo ad 在 10 E e ee w r ) 9 2年 提 出 的 “ 园 城 市 ” 田
收 稿 日期 :0 1 8—1 2 1 一O 7
作 者 简 介 : 薇 ( 98 , , 要 从 事 城 市 规 划 研 究 。 李 18 一) 女 主
・
4 ・ 8
பைடு நூலகம்
唐 山学 院 学 报
第2 4卷
( ) 城 市 主义 。新 城 市 主义 ( e bns 是 2 3新 N w Ura i m) 0世 纪9 O年 代 初 提 出 的 一 个 新 的 城 市 设 计 思 想 , 张 借 鉴 二 战 主 前 美 国 小 城镇 和 城镇 规 划 的优 秀 传 统 , 造 具 有 城 镇 生 活 氛 塑 围 的 、 凑 的 社 区 , 代 郊 区 蔓 延 的 发 展 模 式 [ 。沙 田新 市 紧 取 = 3 ] 镇 在 混 合 使 用 、 密 度 开 发 、 速 交 通 、 性 化 尺 度 方 面就 体 高 快 人
第 2 第 6期 4卷 21 年 l 01 1月
唐 山 学 院 学 报
J u n 1 fTa g h nColg o r a n s a l e o e
Vo . 4 NO 6 12 .
N OV 20 . 11
. = , 白 = 香 港 新 市 镇 规 划 建 设 经 验 及 其 -; 口 、
香港建筑改造方案

香港建筑改造方案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发展的需求,香港的建筑已经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香港建筑的改造方案,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香港的建筑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空间限制和人口的增长。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建筑需要更加高效地利用有限的空间。
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在现有建筑的顶部增加更多的楼层,或者考虑将一些空地利用起来建设更高的建筑物。
其次,香港的建筑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空气质量和可持续性是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因此,建筑应考虑使用环保材料和采用节能设备,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此外,绿化和景观设计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以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另外,香港的建筑也需要考虑到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
一个友好的建筑设计应该考虑他们的无障碍需求,并提供便利的交通和生活设施。
此外,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更多的社区设施和支持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香港的建筑也需要注重保护和维护文化遗产。
香港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改造现有建筑时,应该尽量保留历史建筑的原貌,并结合现代设计的要求进行适度的改造。
综上所述,香港建筑的改造方案需要考虑到空间限制、环境保护、社会需求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建设出更加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怀的建筑。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应该继续追求卓越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香港新市镇开发建设透析

一
、
新 市镇建 设起源
划 的色彩 , 同时也有 自己的 发展特 色 。
检 讨 白皮书 ,制订 了香 港公 共房 屋政
论 。他认 为建 设 田 园城 市 可以有 效 疏散 广 , 用以供 2 万甚 至更 多人 I居住 的都 以上 ,两者 人数 占香港 总人 口的3 % 。 o Z l 7 大 城市 工业 和人 口, 改善 城市 的工 作环 市 发展 。这些 计划 都是获 得政 府特 别 财 公 屋 政策 的 出台标志 着香 港城 市开 发 的 境 ,提高 城市 的生 活标 准 。通 过在 城市 政 支持 的。”
外 围 区域 建 造居 民 区和 工业 区及相 关社 会 服务设 施 ,吸 引新 增人 口的定居 和 旧 城 人 口的疏散 ,从 而 缓解 中心 市 区在住 重 点 从 港 岛 九 龙 中 心 区 向 周 边 郊 区蔓
延。
二、香港新 市镇 开发建设 实践
( ) 建 设 动 因 一
( )早 期 新 市镇 开发 二
维普资讯
An An s s on De l al i ve opm en d Co s r c i fHon on s Ne T wn y t a n t u ton o n gk g' w o s
香港新市镇开发建设透析
香 港人 I 激增 至 2 0 ,是 战争 期 间 的 力 。观 塘 的规 划建设 标 志着新 市镇 发展 Z l 0万
促 使新 的城规 划理 念形 成 。1 4 年英 国 4 。人 口的激 增 使住 房 问题 陷入 了 窘 的开 始 。香港 第一 代新市 镇包 括 荃湾 、 96 倍
香港回归日回归后的城市建设

香港回归日回归后的城市建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
自从回归以来,香港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就香港回归后的城市建设进行探讨,着重分析其在城市交通、房屋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城市交通方面,香港回归后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交通项目,以应对不断增加的人口和车辆数量。
其中最显著的是香港地铁(MTR)的扩展和改善。
回归后,香港多条地铁线路相继开通,有效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此外,香港还推出了电动公交车、自行车租赁系统等可持续交通方案,以促进环保出行。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市民的出行便利性,还减少了交通污染带来的环境负担。
在房屋建设方面,香港回归后面临着日益紧张的住房供应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香港政府积极推动了大规模的住房建设计划。
其中包括兴建高层公寓、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多种类型的住房。
政府还加大了土地供应的力度,以扩大住房供应。
这些措施使得更多的香港市民拥有了自己的住房,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环境保护方面,香港回归后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
香港政府制定了多项环境保护政策,包括空气质量改善、水质保护和垃圾分类等。
为了减少港口船舶排放的污染物,香港政府还推出了燃油富含硫的船舶限制措施。
此外,香港还建设了多座污水处理厂和垃圾焚烧厂,有效处理了城市废水和垃圾。
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香港的生态环境,也提升了市民的环境素质。
此外,香港回归后还注重了文化和旅游的发展。
香港政府积极挖掘、保护和传承本地的文化遗产,充分发挥香港的特色和优势。
香港的文化街区如中环、西贡等成为市民和游客常去的景点,香港的文化艺术活动如维多利亚港烟花汇演等也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品牌活动。
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香港的旅游业发展,也让香港成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
综上所述,香港回归日回归后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改善交通、建设房屋、保护环境和发展文化等方面的努力,香港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城市竞争力。
香港新市镇发展简介

1
香港新市镇的“三代”变迁
代别 第 一 代 第 二 代 第 三 代 新市镇 荃湾 沙田 屯门 大埔 粉岭/上水 元朗 将军澳 天水围 东涌 定名 年份 1959 1967 1967 1979 1979 1979 1982 1982 1991 规划人口 公屋人口占总人 与市区距离 (万) 口的比例(% ) (千米) 86 70 5 75 60 5 62.7 70 32 28.7 47 19 26.4 43 27 28.7 25 40 52 50 5 34 50 44 32 40 面积 (公顷) 2450 2000 1920 1270 780 1170 1005 430 760
26
问题:缺少香港的标志性商业街与社区的夗样性
商庖品质相 对较低,但由 政店统一建设 商场管理。街 道整齐、干 净,食环署不 允许街边摊 贩,进一步加 剧了就业问题 适合基层市 民的职位:清 洁、保安、侍 应、校工。反 映了社区活劢 的单调 红磡街头
旺角街头
商业中心
天水围街头
27
代别 第 一 代 第 二 代 第 三 代
新市镇概念的演进 20世纨初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的模式 1946年,英国政店通过《新市镇法》,兴建新市镇 20世纨50年代,瑞典、日本等相继建设新市镇 ……
香港的新市镇 香港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为新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空 间;缓解城市社会问题的客观要求,改变旧的城市空间布 局结构 从50年代末开始,港英政店相继决定在香港建设新市镇,幵于 70年代初将其作为政店的一项重要城市发展政策来执行,港 英政店提出“10年建屋计划” “自给自足”、“均衡发展” 30年间实现了接近300万人日的重新分布
17
天水围——新市镇中的大手笔
香港行政区面积小,城市用地狭窄,为何不向北建设新市区,却只是填海? - 知乎

提问搜索话题、问题或人...首页发现消息香港城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修改香港行政区面积小,城市用地狭窄,为何不向北建设新市区,却只是填海?修改主要还是想请教香港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比较感兴趣。
另,有几点不太理解:1、填海造成的生态问题比开发新市区更严重,为何执意要填海造地?2、不知香港的城市功能是否过分集中于港九?是否有分散城市功能的规划?修改举报添加评论 分享 • 邀请回答6 个回答按票数排序陈琴琴,给99%的一行字答案点反对和没有帮助!!!张战、刘德华 赞同我记得我们原先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过,香港为了保护太平山的生态环境,坚决是作为保护地进行使用的,为的就是给香港人留下最后一片绿地。
2编辑于 201205053 条评论chen shawn ,奇葩柳天阳、非典熊Hermosa 、cill 等人赞同(手机码字,缓慢更新中)香港的土地问题与其说是规划问题不如说是政治问题,它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瓶颈。
政府的城市规划及土地开发被各种利益集团,政治团体,环保组织所挟持,寸步难行,基本上就是一个“无为”状态。
当你用卫星地图查看新界时,你会发现北区其实有很多荒地,郊野公园和棕地(地产商低价收购农民土地用于放置集装箱的,说白了就是在待价而沽),还有更让人头疼的:港英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新界丁屋问题,这更涉及到基本法层面上。
为什么不开发新界反而去填海?因为新界土地补偿代价和政治风险实在是太高了....填海反而更划算。
链接:香港为什么学不了新加坡?(高密度城市生存之三)大片的棕地7Lawrenc…话题位于落马洲附近的河套地区,上方为深圳市农地,荒地,丁屋,右方为八仙岭郊野公园从1990年以来,香港就一直在推新界东北发展规划,阻力实在太大,一路上修修改改, 最近出台了新界古洞北新市镇、坪輋/打鼓岭新市镇以及粉岭北新市镇的规划。
具体见下图:结果呢,网上谣言四起,说有内地房企打算入驻买地,新发展区实为“深圳后花园”,而且政府届时会引进大量双非入住,是”富豪双非教育城”。
新市镇及巿区大型新发展计划

新市鎮及巿區大型新發展計劃自從新市鎮發展計劃於1973年展開以來,香港發展了九個新市鎮,以應付人口的增長,並藉以分散擠迫市區內的人口,從而改善本港的居住環境。
新市鎮發展計劃展開時的目標是在荃灣、沙田及屯門三個首先發展的新市鎮內,為180萬人提供居所。
當時香港的人口約為420萬,現時人口約為680萬。
拓展署:新界拓展署於1973年成立,負責推行新市鎮發展計劃。
1986年,新界拓展署與當時的市區拓展處合併,成為拓展署。
合併之後,拓展署除負責新市鎮發展外,還負責港島及九龍的地區工程管理和大型新發展計劃。
拓展署現時由總辦事處和五個分區拓展處組成。
拓展處均由處長掌管,其工作由副處長以及專業人員隊伍及顧問工程師協助處理。
各分區拓展處的工作是確保各新市鎮和鄉鎮的發展能夠與市區大型新發展計劃互相配合。
發展新市鎮的基本概念是盡可能提供一個均衡和設備齊全的社區,這包括基礎建設、社區設施及基本需要。
以鄉鎮而言,政府重進行改善工程、提供所需的基礎建設及社區設施,以着及實施鄉村防洪計劃。
市區大型新發展計劃則提供新土地,以應付人口的增長、分散市區現有的人口,以及供建設或改善設施之用,以便重建殘舊的市區範圍。
各項發展計劃在功能、環境及美化方面的事宜,都會獲得優先考慮。
新市鎮發展:九個新市鎮可劃分為三代。
首三個新市鎮荃灣、沙田和屯門的發展工程於七十年代初期動工;大埔、粉嶺/上水及元朗屬第二代新市鎮,於七十年代後期動工建設;最後三個新市鎮將軍澳、天水圍和東涌/大蠔的發展工程則於八十及九十年代展開。
九個新市鎮現時的整體人口約320萬,計劃人口則約為410萬。
荃灣:荃灣新市鎮包括荃灣、葵涌及青衣島,總發展面積約2400公頃。
現時人口約77.2萬。
到2012年,人口預計將達81.6萬左右。
香港的貨櫃碼頭均設於新市鎮內的葵涌區。
位於青衣東南的九號貨櫃碼頭,現時仍在興建中。
首個泊位已於2003年7月投入運作,而整個貨櫃碼頭將於2005年建成。
香港新市镇建设及港府职能浅析——以沙田为例

香港新市镇建设及港府职能浅析——以沙田为例①王晓琳,张硕摘要:基于对香港新市镇发展的背景及原因的概述,从规划制定、规划执行及规划监管三方面分析其建设过程,并以沙田为例具体概述其初期构想、中期起步及后期成熟三大发展阶段并对其中港府职能进行评析。
研究表明,港府在新市镇建设中主要承担规划主导和协调管制的职能,以规划者、协调者和监管者的角色推动新市镇的建设。
关键词:香港新市镇港府职能香港新市镇是20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北部新界所建设而成的卫星城,相关数据显示,截止至2011年,约332万人居住在新市镇,占全港人口46.95%②,由此可见,新市镇的建设为港府解决城市问题、推进城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建设经验及港府在此过程中发挥的职能值得内地城镇借鉴。
本文首先概述香港新市镇建设的背景,发展阶段与建设原因,分析其规划建设过程及港府职能,并以沙田为例从规划做深层次探讨。
1.概述香港新市镇的建设构想始于20世纪50年代1。
受英国新市镇建设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加之二战后人口激增导致香港住宅供应严重不足2,港府开始考虑发展公屋计划并着手研究新市镇建设的可行性,并于20世纪60年代启动建设。
九个新市镇是分三个阶段在港岛北郊新界区建立起来的(图2),其最初的建设概念是自给自足、均衡发展,即新市镇自身能够提供不同类型住宅、足够就业机会、购物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的公用设施并形成和谐社区3。
这不仅是香港山多地少③的客观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港府为缓解人口剧增带来严重城市社会问题,应对香港经济结构转型14等现实城市发展需求下做出的必然选择。
①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2013BAJ10B01-02)。
②数据来源:香港统计署2011年人口普查网站.hk/sc/main-table.html。
③香港可用于建设的用地比例仅占总用地面积的25%。
资料来源:《2015年香港统计数字一览》.hk/pub/B10100062015AN15SC0100.pdf。
回归二十四年香港的社区建设与居民生活

回归二十四年香港的社区建设与居民生活随着回归二十四年的时间推移,香港社区的建设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在这期间,香港政府以及社区居民共同努力,推动社区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本文将探讨回归二十四年来香港社区建设的改变以及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一、社区设施的改善回归二十四年来,香港社区设施经历了显著改善。
政府加大了对社区教育设施、医疗机构、休闲娱乐场所等的投入。
例如,社区内的学校数量增加,学校质量得到提高,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
医疗设施也得到了提升,社区医院的数量增加,并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
此外,政府还增加了公园、体育馆、图书馆等休闲娱乐场所,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文化和娱乐选择。
二、社区治理的加强回归二十四年来,香港社区治理不断加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提高。
政府积极推动社区居民自治,设立居民委员会,加强居民的组织和参与能力。
社区居民通过居民委员会可以就社区内的问题提出建议,与政府协商解决。
这样的参与机制提高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并促进了社区建设的深入。
三、环境改善与绿化工程回归二十四年来,香港社区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政府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绿化工程,改善了社区的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
香港社区的绿化率不断提高,公园、花园等绿地的数量和面积增加,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活动场所。
此外,政府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管控,减少了噪音和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社区活动与文化交流回归二十四年来,香港社区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社区活动和文化交流不断增加。
政府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如音乐会、艺术展览、运动比赛等,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政府还支持社区内不同文化群体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社会多元化和融合。
五、公共交通的改善回归二十四年来,香港社区的公共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政府加大了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和改造,提高了交通运输的便利性和效率。
通过增加地铁线路和公交车数量,提高了居民的出行效率。
香港城市规划建设的体会和启示

香港城市规划建设的体会和启示7月8日至13日,我们一行就有关城市规划建设与交通组织、公交优先发展、不开发区域保护、城市综合体开发等方面的内容专程赴香港学习考察。
大家都抓住难得的机会深入调研香港城市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认真学习,善于提问,细致考察,勤于求解。
通过学习,大家对香港的城市规划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对我们城市未来的发展也更加充满了信心。
本次学习考察安排了授课讲座、讨论互动、实地观摩和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
在港期间,我们与香港规划师协会进行了深入交流,学习和探讨香港2030发展远景与策略、香港公共交通体系与城市交通运输规划、香港新市镇建设与新发展区规划、郊野公园建设与不开发地区保护、香港土地制度与规划发展管制等内容;参观香港规划及基建展览馆,了解香港城市规划建设的过去、现状和未来;亲历大屿山郊野公园,体会不开发地区的生态保护理念;拜访知名设计公司DLN,参观精品住宅建筑晓庐和名铸;亲身体验东涌、铜锣湾、九龙、尖沙咀、尖东等地铁设施,体会地铁站点与商业配套、立体交通组织、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等细节;实地研究香港城市道路的交通节点优化、公交场站设计、停车设施建设等动静态交通;深入考察城市中心区及太古广场、海港城等城市综合体。
主要体会如下:一、资源节约,公众参与,科学规划发展远景香港特区政府以打造亚洲国际都会为目标,历经7年时间完成了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于2007年形成最后报告。
该研究作为策略性及全港性的规划框架,在评估长远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响应策略,为香港土地发展和基础建设提供指引。
从其过程和主要内容来看,重点体现了以下理念:1、节约土地资源的理念。
香港土地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都市化地区占总面积的20%,受保护的绿化空间达到44%。
按照规划预测,至2030年人口为830万左右,但都市化地区只增加2个百分比,控制在22%以内,效野公园及受法定保护的土地反而增加到46%。
新市镇的发展

地方-新市镇的发展香港在一九七三年开始发展新市镇,发展至今,香港已经有九个新市镇。
现今,超过一半的香港居民皆住在新市镇内。
最初的一代新市镇设计以「自给自足,均衡发展」为目的,市镇内除了设有大型住宅区,亦设有大型工业区及工业邨,供当区居民设业。
及后因应香港的社会发展,现在的新市镇皆主要以居住为主。
荃湾(亦可参考这里)荃湾、葵涌及青衣岛皆属于荃湾新市镇范围之内。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荃湾已有很多移民迁入居住。
在六十年代政府宣布发展荃湾为新市镇时,荃湾已是一个小墟市。
现在荃湾为全港最大的新市镇,人口接近八十万。
沙咀道及杨屋道一带的旧区及绿杨新邨为现时的荃湾市中心,而在荃湾发展计划中,杨屋道以南至西铁荃湾西站将会有多个综合发展,未来荃湾市中心会扩展至这里。
荃湾的大型住宅多数位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例如荃景围、荃湾北等地方,而工业区则设在柴湾角、杨屋道等地方。
部分工业区的土地更已划为商贸用地,鼓励商业贸易等行业在荃湾发展。
葵涌以公共房屋为主,包括葵涌、葵盛围、葵涌北及荔景一带。
另外,葵涌的大连排道及和宜合道一带仍然为十分活跃的工业区。
青衣以前为重工业集中地,现在除了青衣东北面及中部为住宅区外,青衣北面、西面及南面则仍然是香港重要的工业区。
而位于葵涌及青衣的香港货柜码头为世界上其中一个吞吐量最高的货柜港。
荃湾为进出香港国际机场必经之路,因而建有多条公路,连接香港各地,而地下铁路及九广西铁亦在荃湾新市镇内设站,为荃湾居民服务沙田(亦可参考这里)沙田新市镇包括沙田及马鞍山两部分,面积约3,587公顷。
沙田为香港第一代的新市镇,早在六十年代,政府已经开始规划及兴建沙田。
而在七十年代,政府决定将马鞍山纳入沙田新市镇作为沙田的扩展部分。
直至现时为止,沙田新市镇已有超过六十三万人居住,而当整个新市镇发展完成,人口预算会增加至七十万左右。
新市镇属于带型发展设计,以城门河为中轴线,新市镇在城门谷向两面的山脉扩展。
市中心设在沙田车站,设有大型购物中心、公共交通交汇处及政府设施。
香港回归日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香港回归日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香港回归日,标志着香港重新回归中国主权。
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回归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与改善。
本文将以香港回归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为主题,探讨其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一、回归后的城市规划香港回归后,为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致力于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上,香港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并加强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协调。
1. 综合性规划香港制定了一系列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包括“香港2030+”规划和“香港可持续发展蓝图”等,从不同维度和时间尺度上规划香港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些规划充分考虑了人口增长、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因素,为香港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2. 区域规划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通过区域规划,以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提升各区域的发展潜力。
例如,将中环地区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通过相关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和公司进驻;在新界地区建设新市镇,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在离岛地区发展旅游业,丰富香港的文化和休闲资源。
二、建设成就香港回归后,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以下将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发展和文化景观等方面进行介绍。
1. 基础设施建设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包括地铁、高速公路和机场等,提升了香港的交通便利性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此外,还注重水、电、气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并加强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配套,提高了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2. 住房发展为了解决香港的住房问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推动住房供应和公共房屋建设。
通过多种措施,包括土地供应、建立保障性住房系统等,有效提升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质量。
3. 文化景观为了保护和传承香港的文化遗产,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注重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
通过修复文化遗产建筑、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了香港的文化吸引力和城市形象。
香港新市镇建设的启示

王 纪武 1 ,张 丽 璐 2
4000 45;2. 州 市 规 划勘 溯 设 计研 究 院 , 河南 郑 州 郑
厂 新 市 镇 产 生 的 历 史 背 景 工 ]
香 港 人 多地 少 ,沿 海 岸线 一 带 的 平 地 很 少 ,可供城 市都会 区发展 的用地非 常有限, 只 有 在 远 离 市 区 的 新 界 西 北 部 有 较 大 面 积
庭 提 供 住 房 。 “ 年 建 屋 计 划 ” 是推 动 新 市 十
镇 发 展 的 主 要 动 力 来 源 【】 图 2 0( )。
b s n M1 、 社 会 组 合 ( o i 1 i 、 uig x) S c M x) a 均 衡 的人 口组 合 ( m g a i 1 a a c De o r p n c D l n e) 以及 均 衡 的 土 地 利 用 [ 。 5 ]
2 1 原 则 .
类 型 的 房 屋 供 居 民选 择 , 其 中包 括 出 租 的 、 住 者购 置 的 ;也 包 括 公共 的 、私 人 的和 不 同
质量 与价 格 的 房 屋 , 以满 足 居 民的 不 同需 要 。
2. . 1 1高标 准 建 设
香 港 政 府 希 望 通 过 发 展 新 市 镇 将 大 量人 口分 散到 新界 地 区。为 达到 这一 发 展 目标 , 需 要 将 新市 镇 建 设 成 为能 够 吸 引市 民迁 入 的 新 型 城 镇 。 因 此, 在 新 市 镇 的建 设 与 发 展 过 程 中 , 采 用 了 一 系 列 比市 区 高 的 规 划 控 制 指 标
[] 4
,
在 用 地 分 配 上 , 工 业 、 商 业 、住 宅 用 地 之 间 绿 化 带 分 隔 ,并 连 同休 憩 用 地 、 公共 设 施 用
浅谈新市镇的规划建设

国内外新市镇规划及运营对无锡空港产业园区的启示-以无锡空港产业园区为例李龙摘要:本文以无锡空港产业园区为例,借鉴国内外新市镇规划建设得以成功的先进经验,结合无锡空港产业园的现状情况,取精华弃糟粕,力求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公众和社会广泛的参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可行策略,有力促进空港园新市镇又好又快的发展。
无锡空港产业园区(后简称空港园)位于无锡市新区东南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对空港园的新市镇规划、建设及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鉴于个人知识和理论水平的局限,以下将通过文献分析等方法,借鉴国内外新市镇规划建设及运行的先进经验,并进一步提炼和筛选,结合空港园的特点,力图为空港园的规划、建设及运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新市镇理论的起源及发展新市镇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城市规划师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1898年其出版的《明天:真正革新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田园城市”的构想。
花园城市的设计思想对西方的城市规划及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之后,20世纪初,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1934年,沙里宁发表了《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都是“田园城市”理论的有益探索和发展。
二、空港园现状及问题剖析(一)交通方面:外部交通网络发达,交通分隔多;通勤车辆多,交通影响大;外部交通仅靠公交承担,运载压力大,效率低。
(二)布局方面:工业用地分布分散,与现有居住用地、商业用地混合交错;居民居住用地除安置区外,居住分散,且生活环境差。
(三)居住区规划方面:①人车分流不到位②公共空间狭小③停车位短缺④公共服务设施少,不能满足需求⑤建筑密度高,环境拥挤。
(四)以人为本方面:设施建设实用性差;缺乏统一规划设计。
三、国内外新市镇规划建设经验借鉴(一)新加坡新市镇规划建设经验新加坡是东南亚的新兴发达国家,其在新市镇建设和规划方面成效显著,有“花园城市”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