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规划与发展

合集下载

香港回归日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香港回归日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香港回归日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进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管辖之下。

香港回归后,城市规划与建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压力,香港需要进行全面而有序的城市规划,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市民的生活质量。

一、保护环境、保护文化遗产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文化历史。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保护环境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保障香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同时,保护和传承香港特有的文化遗产,不仅能够弘扬本土文化,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经济发展。

二、提升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香港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注重提升城市的交通系统,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

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的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以确保城市运行的顺畅和市民生活的便利。

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香港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优化土地利用。

通过规划城市的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同时,加强城市更新和改造,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四、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建设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注重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事业。

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加强社会福利建设,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香港回归日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任务艰巨繁重,但也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只有做好全面而科学的城市规划工作,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市民的美好生活。

相信在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下,香港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繁荣和美好。

香港2030年远景规划及启示

香港2030年远景规划及启示
(8)实行优秀人才引进机制。香 港政府自 2003 年 7 月实施了《输入 内地人才计划》。按照该计划,海外及 内地人才拥有本港缺乏或无法即时提 供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或对香 港经济能做出贡献的人士,皆可申请 来港工作。其后于2006 年6 月,香港 实施了《优秀人才入境计划》。
2.3 可供选择的规划方案 《香港 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
估”的策略性土地规划研究;二是引 入可持续发展概念,目的是重新界 定符合香港形势的可持续发展概念, 以此作为政策、资源、规划、计划及 工程实施的基础,使政策、资源、规 划、计划及工程实施在《全港发展策 略检讨》的制订、应用与监督过程中 能达至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全球及区域日益激烈的竞争及出 现的新情况,如金融风暴席卷亚洲、 由内地来香港人士大增、中国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香港市民追求优质生活 的期望日盛等,对香港的长远发展提 出新要求。因此,香港对策略规划进 行了新一轮检讨,并把最新的全港性 发展规划大纲命名为《香港 2030 :规 划远景与策略》。
规划远景与策略》的发布,为香港实 案,评定方案选择最适合者,拟定明
现亚洲国际都会的长远发展目标指明 确的行动计划;二是引入先进的电脑
了方向。《香港 2030:规划远景与策 模拟技术,借助土地用途与运输优化
略》的最后报告分为四大部分、十六 模型拟定备选方案,然后再以一套准
章内容(表 1),本文对其关键成果进 则去评价各方案,从而选出最适合的
1 引言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 改革与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在我国快速城镇 化、汽车化的同时,诸多“城市病”接踵而至, 城市新一轮又好又快的发展面临能源危机、环 境污染、土地资源稀缺、交通堵塞等一系列棘 手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远期规划年 限为 2020 年,这些城市即将面临新一轮城市 总体规划的修编或编制。同时国家和各城市的 “十二五规划”也即将或正在编制。因此,面对 城市发展的新机遇、新问题,如何转变传统的 城市发展观,更新城市规划理念,为城市建设 的科学发展提供支撑,已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 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香港市城市规划——最后文件

香港市城市规划——最后文件
1.香港市城市形态的演变
(1)初步发展阶段
1841年开埠后,经过100多年转口港经济时期的建设,香港城市形成 了集中于维多利亚港南北两岸,长约17km的带状布局,城市形态表现为 东西走向“带形”的典型山地城市结构。这一时期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 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不得不“向上、向下”寻求发展空间。“向上”:通 过平整山坡,城市垂直等高线向山上发展;“向下”:在港九的维多利亚 港两岸不断填海造地,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这一时期的香港城市都是以 维多利亚港为中心,呈现单中心、高密度的发展态势,城市逐步向海面和 外围山地拓展。
RED
相关中环的街道高度比 一直在急剧增长,这主要是 因为香港人口的增长快,人 口密度高,人多地少,香港 当局长期以来采取"高层和高 密度"的城市建设方针的结果, 也是香港高度集约化发展的 空间结构的最突出反映。
3.香港市独具特色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经 济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纵观香港城市的发展,促进 其城市发展的动力,正是其作为自由贸易港之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之后才得以城市的发展。香港进出口贸易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客观带来了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香港国际贸易的繁荣,既带动了 香港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有力地推 动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RED
(3)城市规划法制健全,法定程序严 格。以法定规,是香港城市规划的一大 特色。香港是世界上城市规划种类最齐 全的城市之一。城市规划法规完善,且 注重细节,实际操作性强,规划执行和 管理中几乎发生的任何问题均能在法律 条文上找到答案。在香港,城市规划法 规严格按照程序制定,城市规划委员会 由官方及非官方成员组成,既代表了政 府意志,又体现了市民意愿。

香港,西九龙区 规划

香港,西九龙区 规划

一、规划三剑客西九文化区概念规划方案香港西九文化区的建设项目恐怕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雄心勃勃,也是一直富于争议性的文化建设项目。

8月20日,备受关注的文化区三个规划方案终于出台了!三家规划设计顾问公司——英国的Foster + Partners(以下简称福斯特),香港的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许李严或严讯奇)和荷兰的OMA(以下称OMA或库哈斯),各自领取酬金约4,900万港元,经过一年的闭门铸造,终于向香港公众亮出自己的绝招。

三个概念规划方案自8月21日起在香港会展中心等地展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公众咨询,收集市民意见,最后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将“综合各方意见”选取一个主导方案。

“西九兴亡,匹夫有责”。

我去仔细看了展览,研读了各设计公司提供的资料,产生一些个人看法,想提出来,与大家交换意见。

在直接讲我个人看法前,我认为有必要先分析一下基地的现状——这是我评判各方案的出发点。

西九头顶几大怪我们香港城市有诸多特色,其中包含两大精髓:便利的公共交通和生机勃勃的街道文化。

前者体现为发达的地铁、公交、电车、航船线路以及相互间便捷的接驳;后者体现为密集的街道网络、频繁出现的街道交叉口、小尺度的街区划分、沿街多样的小商业设施、以及——很重要的——似乎永远都不缺的人气——步行人流。

有时走在铜锣湾、旺角的街道,我也会觉得有点太过拥挤。

也许人口密度稍低点,街道稍宽些会让人更感舒适。

但这只是个度的调整问题,香港街道文化的本质构成总的说来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总之,便利的交通加上街道文化这两大精髓,结合其它特征,形成的良好城市空间格局在港岛、九龙比比皆是。

但是,西九文化区周边的城市环境现状如何?相信去过的人大多会同意我,也有两大特点,与香港的城市精髓恰恰相反:极差的公共交通通达性和极端反人性的步行环境!与紧靠东边的尖沙咀和油麻地两个片区的小尺度街区划分、密集的街道网络、方便步行的街区环境、热闹非凡的街道生活相比,西九片区简直就是城市生活的死角和荒漠。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国家发改委于2019年2月发布的国家战略,涵盖了东莞、佛山、广州、惠州、江门、珠海、汕头、深圳、中山、澳门和香港等11个城市,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中国境内目前规模最大的城市群。

区域规划大湾区的区域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空间布局:主要分为城市轴线和城市群。

城市轴线是以深圳为中心向周边推进的纵向城市发展带,包括了深圳、惠州、东莞三个城市。

城市轴线充分发挥了深圳的引领作用,同时又和周边城市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城市群则是以珠江口东岸城市为核心,通过陆海联通的方式向外扩展,包括了珠海、佛山、广州、韶关、湛江、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依托广泛的人文、文化、旅游等资源,形成了一个内部有机联系、外向开放的现代化城市群。

二、发展方向:深入推进“四潮流”战略。

“四潮流”战略是广东省和深圳市提出的一项发展战略,包括了先进制造、自主创新、派遣人才和法治建设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的深入实施将促进大湾区经济的发展,提升大湾区的竞争力。

三、支持政策:以扩大开放为主要举措。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化、高科技化、创新化等优势,因此,扩大开放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为了促进大湾区的发展,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包括减税降费、简政放权、扩大服务贸易、支持教育创新等。

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打造国际创新中心和高端制造业基地。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高端制造业和创新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创新中心和高端制造业基地已成为了一项战略重点。

未来,大湾区将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智能机器人等相关产业,提升整个区域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二、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大湾区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友好的生态环境。

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重要的发展方向。

大湾区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世界级的机场、港口等设施,同时,与此同时,积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安全、和谐的城市环境。

香港回归对中港两地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香港回归对中港两地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香港回归对中港两地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中港两地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也随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这场历史性的事件对两地的城市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探讨香港回归对中港两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一、政策和法规的变化香港回归后,中港两地在政策和法规方面发生了调整和变化。

为了保持香港的高度自治和独特性,中国政府实行了“一国两制”政策。

这一政策为香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保障了香港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独立性。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香港的支持力度。

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改善、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香港的投资,并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经济合作与发展香港回归对中港两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商业枢纽,香港在回归后进一步发展壮大。

香港回归为中港两地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香港回归后,中港两地经济交流更加频繁。

中国政府鼓励内地企业与香港企业进行合作,加强双方的互利共赢关系。

这种经济合作的发展对两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投资香港,推动了香港的现代化建设。

同时,香港的金融、商业和文化资源也为内地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高新技术与城市发展香港回归使中港两地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

香港作为国际化的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具备较强的实力。

回归后,中港两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高新技术的应用给中港两地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比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香港的经验和技术为内地城市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同时,内地的科技企业也通过与香港企业的合作,推动了内地城市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四、文化交流与城市形象香港回归后,中港两地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这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港两地的文化融合促进了城市形象的建设和提升。

香港城市规划特色的介绍资料文档

香港城市规划特色的介绍资料文档

未来规划的要求
如何活化过剩的工业用地和工业大厦 ---配合六大产业检测和认证、医疗服务、创 新科技、文化及创意产业、环保产业和教 育服务
未来规划的要求
市区重建 ---- 重建发展、楼宇复修、文物 保育、旧区活化
未来规划的要求
未来规划的要求
市区重建案例 ---- 朗豪坊
未来规划的要求
分区计划大纲图
显示规划区的建议土地用途和主要道路系 统
地区按土地用途分类:住宅、商业、工业、 休憩、政府/机构/社区、绿化地带
香港土地用途
发展审批地区图
为新界乡郊提供中期规划管制和发展指引
二、 香港城市规划的特色
2.1土地使用的创造性
辟山开海 ------ 增加土地来源
2.1土地使用的创造性
•凤 凰 山 观 日
八仙岭 •黄 石 露 营 地 点
•大 潭 水 塘 •营地
2.5中西文化交汇
中西文化互相撞击、渗透
英式建筑
礼宾府立法会大楼来自其他西式建筑中环街市
湾仔街市
中式建筑
三栋屋
旧大埔墟火车站
中式建筑
唐楼
中式建筑
中式建筑
中西结合
圣神修院南楼
2.6尊重传统、保护历史
乡镇是香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2.7城市规划的民主性
通过18区区议会、咨询论坛等公开咨询 市民对规划问题广泛关注 市民、传媒对政府的监督
市民关注的问题
过量的填海 屏风楼 古迹和老街区的保育 新市镇的规划不善
三、 香港城市规划的未来
未来规划的要求
现有的道路网络和运输的基础设施能否满 足日益繁忙的交通要求
新市镇
2.3土地使用的科学性

(整理)深圳香港城市规划体系比较研究

(整理)深圳香港城市规划体系比较研究

深圳香港城市规划体系比较研究一、香港城市建设的成就与特色香港这个过去只有几千人的小渔村,经过港人150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发展成为有650万人口、国际上知名的大都会之一。

香港以其富有特色的城市建设和都市风光,赢得了世人的赞赏。

(一)造型美观、新颖的高层建筑群,成为香港都市的一大景观香港在充分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利用海岸边陡峭坡地和填海新地,建成一片片楼层高、密度高、造型新颖、风格多样的建筑群体,构成了一幅壮丽、独特的都市景观。

香港人多地少,80%的土地是丘陵和山地。

所以,香港在城市规划上采用了“高层、高密度”的发展模式,向高空拓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高密度发展非常符合香港的实际,这个规划原则不但现在、而且今后也将有力地影响香港的城市建设。

(二)形成了一个“三级城镇”体系香港以港岛和九龙半岛为城市的中心市区,以九个具有世界水平的新市镇为次区域,加上正逐步向新市镇过渡的乡镇,构成了香港大都会的三级城镇体系。

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的城市发展出现了多中心、多功能的布局趋势。

港九市区以金融、贸易、商业、信息和政府为主,是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保留了部分工业和居住的功能。

新市镇以居住功能为主,兼有一部分工业以及为当地服务的商业;乡镇是香港新市镇的基础,有些乡镇正向新市镇过渡,如东涌和西贡。

乡镇还保持着浓厚的乡土景色,这在繁华的大都会中是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

现在重要的乡镇有长洲、梅窝、大澳、坪洲、流浮山、沙头角、罗湖等,是香港三级都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西文化交会使香港城市更具特色香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之一,融合了许多西方的文化,这不仅促进了香港城市的国际化,亦对香港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香港有许多东西方或中、英风格融合的建筑物,同时亦有广州风格和英国风格的建筑物。

街区地名也有明显区别,既有明显反差又互相协调。

香港在中西文化的互相撞击、渗透过程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的都会文化,亦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风格。

香港城市发展

香港城市发展

三、空间形态演进
1841 年开埠后,经过100多年转口港经济时期的建设,香港城市形成了集中于维多利 亚港南北两岸,长约17km的带状布局,城市形态表现为东西走向“带形”的典型山地 城市结构。这一时期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不得不“向上、向 下”寻求发展空间。“向上”:通过平整山坡,城市垂直等高线向山上发展;“向 下”:在港九的维多利亚港两岸不断填海造地,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这一时期的香 港城市都是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呈现单中心、高密度的发展态势,城市逐步向海面 和外围山地拓展。 1971年后,香港城市发展开始由港九都市区向广大的新界地区扩展,城市结构形态也 由以维多利亚港为核心的同心带形结构向以港九都市区为中心的“集中紧凑,相对松 散”的组团结构演化。香港的城市形态布局走过了从集中到分散的发展之路,城市形 态布局由散点分布到集中带形分布,最终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
四、产业变迁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了用地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比重 在进入工业化后期即开始显著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在第二产业比重达 到极限后(一般不超过50%),第三产业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 主要动力,也使得配套的生活和服务设施用地增加,占据了城市的黄金地段, 使得城市中心区建设用地的利用率得以提高。 悉尼的就业比重符合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近80%的就业岗位来自第三产业。 2001年,财产和商业服务部门超过制造业成为悉尼最大的产业部门。 悉尼城的主导产业为商业和金融服务及通信业,占劳动力人口45%的人在金 融、保险和商业服务部门工作,其次为政府部门和酒店餐饮业。
五、政策影响
政府的政策
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影响城市发展和城市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时而限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展, 时而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超常规发展。一般而言,影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动的相关政策有行政 区划调整、城市规划政策、土地管理体制、房地产产业政策和特殊优惠政策等等。 在悉尼的发展中,城市规划政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调整了悉尼的行政区划,通过用地预测 将人口预测转化为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需求预测,并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计划来控制和管理城 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和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 (1)悉尼大都市规划 悉尼大都市规划先后编制过5次,一般期限为20~50年,分别在1948年、1968年、1988年、1995年 和1999年进行过编制。悉尼历次规划的主要内容如表10-6所示。 (2)可持续的悉尼—2030年悉尼规划 悉尼2030年规划以“建设长期持续繁荣、具有世界地位的活跃而生机盎然的城市”为目标。根据 此规划,未来的25年悉尼人口预计增加110万,政府面临着道路交通、住房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和 服务供给的诸多压力。其战略目标包括:适于居住、提高经济竞争力、保证公平、环境保护、高 效治理。 整个悉尼2030年规划包括七个战略计划,分别为:经济和就业、中心和走廊、住房、交通、环境 和资源、公园和公共区域、治理和执行。并同步启动了三个重大项目,即悉尼用水计划、西部悉 尼公园地块和新城开发。 这些战略计划和重大项目,均影响大悉尼各类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动。

香港城市规划与准则-城市设计部分

香港城市规划与准则-城市设计部分
图 4 不同地区的发展项目,规划不同的建筑物高度轮廓/结集程度。
-5-
香港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5.2.10 至于九龙的其他地方,其考虑因素与香港岛其他部分的考虑因素(第 5.2.8 段)类似。 (c)新市镇的指引 5.2.11 新市镇的发展项目,最高的发展应位于中心地带,然后向市镇边缘地点递减为中至低层。避免竖立 与四周格格不入的「突兀」建筑物。新发展应配合新市镇的独特地形和景观环境(图 5),并以渐次降低建 筑物高度,使新市镇与邻近的低矮发展环境互相协调和融合。可观赏山峦背景或水域景色的观景廊/通风 廊,应予保留。在合适情况下,应在文娱/商业中心或核心地点建立地标(图 6)。在市镇中心,可利用低 矮建筑物,例如社区会堂、学校等,作为视觉调剂和缓冲空间(图 7)。 图 5 与新市镇独特地形和景观环境相配合的发展。
5.城市设计指引
5.1 一般的城市设计考虑因素核对表
5.1.1 以下的核对表,可用以评估规划和发展建议所涉及的城市设计问题:
▪ 宏观层面 天然环境
·天然环境的主要特点/组成部分 ·天然景观、文化或社会经济资产在地理和视觉景象质素上的直接及间接影响 ·配合天然环境和景观
人造环境
·城市相邻环境 ·添加城市特色及创造高质素环境去促进城市景致 ·地标的适合性及所产生的视觉影响 ·视觉景物的适合性及显见度 ·景观和发展模式方面的协调 ·整体高度轮廓和结集程度的协调 ·地方特色的增强
(d)建筑物的高度和外形 5.2.21 建筑物的高度和空间应与人本比例有一定关系,令使用者感到方便、易于适应,并认同其设计。香 港地少,很难完全做到以人为本,但可透过善用不同空间、园景美化和街景等,改善这个情况。以人为本 的标准来改善公共屋和私人屋苑的设计,有助纾缓压力。
-4-

香港回归与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香港回归与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香港回归与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香港回归中国已经超过二十年了,这段时间里,香港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香港的回归不仅对于香港自身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也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香港回归对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所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一、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成就1. 高效的交通网络香港回归中国后,在交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香港交通发达,拥有高速铁路、地铁和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使得城市内外的通达性极高。

这为中国其他城市的交通规划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中国的城市也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在交通发展方面加大投入,提升城市的交通流动性和便捷性。

2. 环境保护意识香港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积极推动环境友好型的发展。

回归后,香港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推行了很多环境保护措施,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加大环保工作的力度,构建宜居环境。

3. 增强国际竞争力香港回归后,香港积极融入中国的发展大局,并得以保持其国际金融和商业中心的地位。

香港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形象进一步提升,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企业。

香港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其他城市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可以通过提升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源。

二、香港回归对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1.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协同香港回归带来的启示之一是,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加强协同。

回归后,香港政府注重协调各方利益,形成了统一发展的格局。

中国其他城市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加强各方合作,形成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整体布局,实现协同发展。

2.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香港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注重生态环保和资源可再生利用。

中国其他城市可以学习香港的模式,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环境保护,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引入国际化视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商业中心,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

回归后,香港积极融入中国的发展,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吸引国际资源和人才。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香港城市规划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香港城市规划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香港城市规划1. 引言1.1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香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香港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理念,结合香港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出一系列旨在保障当前和未来世代生活质量、保护环境资源、促进经济繁荣的规划政策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香港城市规划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致力于建设一个环保、宜居、繁荣的城市。

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香港城市规划不再仅仅追求经济增长和城市扩张,而是更加重视生态平衡、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公平。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优化交通网络、促进绿色建筑和能源节约等措施,香港可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香港城市规划是香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尝试。

1.2 香港城市规划的重要性香港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香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强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2. 正文2.1 香港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香港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

随着香港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城市规划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最早的城市规划尝试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时期,当时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城市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发展。

随着香港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变得愈发重要。

20世纪初,香港开始面临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规划开始涉及更多领域,包括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

此时的城市规划更多集中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确保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的城市规划逐渐转向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视,城市规划也开始注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目前,香港的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涵盖了各个方面,力求实现城市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香港回归日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

香港回归日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

香港回归日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香港回归日是指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中国,成为特别行政区。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对于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香港回归日后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变化和发展。

1. 历史背景在香港回归日之前,香港是英国殖民地,其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受到英国殖民地政府的影响。

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香港岛和九龙半岛,土地利用相对紧张,城市规划相对较为保守。

2. 回归后的城市规划香港回归后,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以适应香港的发展需求。

城市规划的重点是提供更多的住房和基础设施,并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首先,政府通过大规模土地复垦和填海工程,增加了香港的土地面积。

这使得香港能够建设更多的住房和商业用地,并提供更多的办公空间。

填海工程还为香港带来了新的地标建筑物,如维多利亚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和香港会展中心。

其次,政府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它鼓励开发商在新的房地产项目中加入绿色建筑和环保设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政府还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并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利用政策,以确保土地得到合理利用。

政府鼓励土地使用多元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对土地使用进行监管,并严格控制违规建筑和土地开发行为。

3. 土地利用的挑战然而,香港作为一个小型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问题一直是香港面临的挑战之一。

尽管回归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土地短缺问题,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土地仍然供不应求,尤其是在住房方面。

为了应对土地利用的挑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加大了对土地的利用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政府鼓励建设高密度的居住区,以节约土地资源。

同时,政府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和监控,严厉打击违规建筑和土地开发行为,确保土地得到合理利用。

此外,政府还鼓励发展者在土地利用中考虑社会公益和生态环境的因素。

香港的城市规划体系

香港的城市规划体系
维普资讯
PL AN NI G R E 』 N E
… …





Q: Q垒 口 旦 ! 垒 : Q .
透过 公 平 的竞争 投得 土 地 的发展
士 可 从 有 关 政 府 部 门 得 到 这 些 资 料 ;此 外 , 现 行 的 制 度 中 有 一 连 串 的 咨 询 和 法 定 反 对 程 序 ,提 供
规 。 香 港 现 行 的 规 划 制 度 和 程 序 全 都 清 楚 刊 载 于 有 关 法 例 和 规 例
文 宪 中 。 而 且 , 香 港 的 规 划 和 土 地 资 讯 大 部 分 是 公 开 的 , 公 众 人
项 目往 往 要 用 1 年 以 上 时 间 才 0
能完 成 。 这 些 多 年 来 累 积 的 法
香港 的城市规划 体 系 *
香 港 设 有 一 个 三 层 架 构 的 规
划 系 统 , 即 先 订 定 全 港 性 的 发 展
园 的 范 围 内 , 属 自 然 保 育 区 , 已
受到 郊 野 公 园 条 例 适 当 的保 护。
每 一 份 法 定 图 则 显 示 建 议 的 土 地 订 发展 策略 ,配 合 时代 的变 迁 。 用途 和 主 要 道 路 系 统 , 并 同 时 附
是 一 视 同 仁 , 同 样 受 到 有 关 法 例 和 规 则 所 规 范 , 和 W TO 所 指 的
定 的 制 度 规 范 各 类 型 的 发 展 , 但 在 制 度 内 亦 有 相 当 弹 性 , 配 合 私
人 机 构 和 市 场 的 需 要 。 例 如 , 在 土 地 用 途 方 面 , 城 市 规 划 委 员 会
“ 民待 遇 ” 的 精 神 一 样 。 国 3 香 港 城 市 规 划 及 土 地 发 展 制 度面 对 的问题

香港回归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经验的借鉴

香港回归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经验的借鉴

香港回归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经验的借鉴1997年,香港正式回归中国,这一历史性事件不仅意味着中国的领土完整,更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亚洲最先进城市之一,香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中国其他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香港回归后,注重均衡发展和区域协调。

香港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实施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例如,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进新界地区的经济建设,加大对新界的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当地发展水平,从而实现整个城市的均衡发展。

这种均衡发展和区域协调的理念对中国其他城市的发展规划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其次,香港在城市建设中倡导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香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核心原则之一。

香港特区政府重视环境保护,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在城市规划方面,香港采取了创新性的绿色建筑设计和节能减排措施,努力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还积极倡导低碳出行和环保交通,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骑行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对中国其他城市在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此外,香港回归后,加强了城市管理和规划的科学性与专业性。

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城市规划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城市发展规划。

该部门聚集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致力于提升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他们通过运用先进的城市规划技术和工具,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

中国其他城市可以借鉴香港的做法,加强城市规划部门的组建和人才引进,提高城市管理和规划的水平。

另外,香港回归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也提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香港作为国际化城市,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广泛的交流合作。

回归后,香港与中国大陆加强了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

中国其他城市可以借鉴香港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与国际交流合作,吸引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城市发展水平的提升。

香港回归日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香港回归日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香港回归日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香港回归日,标志着香港重新回归中国主权。

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回归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与改善。

本文将以香港回归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为主题,探讨其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一、回归后的城市规划香港回归后,为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致力于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上,香港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并加强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协调。

1. 综合性规划香港制定了一系列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包括“香港2030+”规划和“香港可持续发展蓝图”等,从不同维度和时间尺度上规划香港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些规划充分考虑了人口增长、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因素,为香港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2. 区域规划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通过区域规划,以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提升各区域的发展潜力。

例如,将中环地区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通过相关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和公司进驻;在新界地区建设新市镇,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在离岛地区发展旅游业,丰富香港的文化和休闲资源。

二、建设成就香港回归后,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以下将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发展和文化景观等方面进行介绍。

1. 基础设施建设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包括地铁、高速公路和机场等,提升了香港的交通便利性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此外,还注重水、电、气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并加强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配套,提高了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2. 住房发展为了解决香港的住房问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推动住房供应和公共房屋建设。

通过多种措施,包括土地供应、建立保障性住房系统等,有效提升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质量。

3. 文化景观为了保护和传承香港的文化遗产,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注重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

通过修复文化遗产建筑、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了香港的文化吸引力和城市形象。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首先,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规划主要包括九个城市,即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惠州、东莞、江门和肇庆。

这些城市在区域规划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通过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

此外,还计划在珠海设立一个科技创新试验区,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和绿色发展三大方面。

创新驱动是指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开放合作是指通过加强与内地其他城市、香港和澳门的互联互通,促进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

绿色发展是指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在创新驱动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将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设立科技创新试验区、推动产学研用结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

此外,还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在开放合作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将加强与内地其他城市、香港和澳门的互联互通。

通过建设高速铁路、航道和桥梁,打造高效的交通网络,方便人员流动和货物运输。

同时,还将推动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

在绿色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通过加强环保监管和污染治理,减少大气和水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同时,还将加大对新能源、能源节约和环保产业的支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总之,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规划和发展战略是为了促进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通过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和绿色发展三大方面的努力,将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卓越创新能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香港的城市规划及土地发展制度

香港的城市规划及土地发展制度

维普资讯
专 题 报 道

wT 。l中 国 城 市 发 展 一研 讨 会
热 点 追踪懂OC S R P T U E OR
《 市规 划 法 》 此 外 , 为适 应 加 城 。 师 制 度 相 结 合 , 以 便 为 我 国 的 城 市规划 事业 培 养 出更 多的 人 才。 ( ) 注 册 规 划 师 制 度 。 现 在 2 我 们 已经 开 始 实 施 注 册 规 划 师 制 度 。 建 立 这 项 制 度 的 初 衷 , 就 是 为 了 适 应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以 及 从长远 看 是 否应 有 自己的 职 业组
规 划 的 学 校 教 育 和 在 职 继 续 教 育
必 须 得 到 加 强 , 不 仅 在 数 量 , 而 且 任 规 划 教 育 的 知 识 结 构 、 方 法 卜, 在 知 识 更 新 上 要 有 所 改
册 以后 , 他 们 的 责 任 和 义 务 是 什 么 ? 与规 划 1 作 哪 些 关 键 岗 位 挂 二
织 ?等 等 ,还 有 许 多 事情 要 做 。
加 入 W TO, 对 城 市 规 划 而 言 , 有 利 有 弊 , 利 大 与 弊 。 加 入 W TO , 将 有 利 于 促 进 我 国 城 市
规 划 体 制 的 改 革 , 包 括 城 市 规 划 设 计 单 位 的 体 制 改 革 , 有 利 于 城 市 规 划 的 制 度 创 新 , 使 其 适 应 市 场 经 济 的 需 要 ; 有 利 于 促 进 技 术 交 流 , 从 而 能 够 提 高 规 划 工 作 水 平 ;有 利 于 加 快 法 制 建 设 , 规 范 政 府 部 门 自 身 行 为 ; 有 利 于 吸 引 人才, 培 养 、 锻 炼 人 才 ,等 等 。 我们 有 着 深 厚 的 中 国 文化 底 蕴, 我 们 了 解 中 国 的 国 情 、省 情 和 市 情,我们熟悉 国家 的法规 和规 范,

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

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

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香港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繁荣发达的城市,其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备受瞩目。

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建设准则,旨在指导和规范城市发展,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

本文将就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环境保护、建筑设计等。

其中,土地利用是其中一个重点,香港的土地资源一直都是紧缺的,因此合理的土地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规划标准与准则对土地的分类、开发密度、用途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以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其次,交通规划也是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的重要内容之一。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交通拥堵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规划标准与准则针对不同区域的交通需求,提出了相应的交通规划方案,包括道路建设、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等,以解决交通拥堵和提高交通效率。

另外,环境保护也是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地区,环境保护一直是香港的重要议题。

规划标准与准则对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措施,包括绿化率、污染治理、水源保护等,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建筑设计也是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的重要内容之一。

规划标准与准则对建筑的高度、密度、外观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以保障城市的整体建筑风貌和居民的居住质量。

总的来说,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是香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文件,它涵盖了多个方面,旨在指导和规范城市的发展。

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各项规定和要求都需要得到严格执行,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也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都會規劃小組委員會 鄉郊及新市鎮規劃小組委員會

《城市规划条例》 制订法定规划图则、申述聆讯 审批规划申请(第16条、16A条、17 条)及修订图则申请(12A条)
通常每隔一個星期五召開全體會議及每 隔一個星期五召開小組委員會會議 根據城規會「辦事程式與方法」運作

陳詞部分 (a) 政府部門代表 (b) 申請人(倘法例准許) 答問部分
32
跨境合作規劃項目-蓮塘/香園圍口岸

為粵東、福建及江西省提供便捷的連系
33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


規劃及工程研究於2008年6月展開,並預計於2011年6月完成 目標在2019/20年供首批居民入住
34
邊境禁區

由東面的沙頭角海橫跨至西面的後海灣,全長約十八公里

大部分為鄉郊地區,主要包括濕地、自然景觀、山丘地帶、林地、農地 及鄉村
土地規劃研究:制定一個土地用途規劃大綱,為從邊境禁區內所釋出的土 地提供保育及發展指引

35
邊境禁區
1951年設立,1962年訂定現時界線 出入邊境禁區通行證 2008年1月公佈面積由2800公頃減至400公頃 2010年7月30日城規會公開展示五份草圖

蓮麻坑,及
圖例
沙頭角發展審批地區草圖) 7月31日公開展示
申 請
修訂圖則(第12A條) 規劃許可(第16條)
修訂許可(第.16A(2)條)
覆核(第17條)
全體委員會
*
法例准許城規會授權予公職人員(即規劃署署長及地區 規劃處的副署長和助理署長),考慮第16A(2)條的申請。
申請修訂圖則 (第12A條) (三個月)
申請規劃許可 (第16條) (兩個月)
申請修訂許可 (第 16A(2)條) (六個星期/ 兩個月)
都會區 規劃部
新界區 規劃部
特別職務部
部門 行政部
策略規劃組 規劃研究組 跨界基建發 展組
專業事務組
資訊系統及 土地供應組 資訊科技 管理小組
城市規劃 委員會組 城市規劃條 例檢討小組
都會區規劃 部總辦事處 港島規劃處 九龍規劃處 荃灣及西九 龍規劃處 市區更新地 區諮詢平台
新界區規劃 部總辦事處 西貢及離島 規劃處 沙田大埔及 北區規劃處 屯門及元朗 規劃處
55,200人/每平方公里
12
13
人口增長放緩
百萬 10 百萬 10
8 8
6.7
7.1 7.1
7.7 7.7
8.2 8.2
8.5 8.5
6
5.8 5.1 4.0 3.1 2.1
4
2 2 0 0
1950 1960 1960 1970 1970 1980 1980 1990 1990 2000 2000 2011 1950 2011 2021 2021 2031 2031 2041 2041

按第12A條申請修訂圖則 例如:申請更改「工業」用途的土地為「住宅」 用途 修訂經常准許用途或須取得規劃許可才可進行的 用途 須在收到申請的三個月內審議



申請人可出席城規會會議陳詞


按第16條提出規劃申請 例如:申請在劃作「住宅(甲類)」用途 的土地作醫院、酒店或辦公室發展 須在收到申請的兩個月內審議 不會邀請申請人出席會議
觀 葵 荃 屯 元 北 大 沙 西 離 塘 青 灣 門 朗 區 埔 田 貢 島 新界
觀 葵 荃 屯 元 北 大 沙 西 離 塘 青 灣 門 朗 區 埔 田 貢 島
新 市 鎮 的 分 布
上水/粉嶺 天水圍 元朗
大埔
屯門
新界
荃灣
沙田
將軍澳
九龍
東涌
大嶼山
香港
都會區 新市鎮
15
16
17
沙田新市鎮
18
商業/住宅
50
分區計畫大綱圖說明書
屬非法定文件 旨在反映圖則上各類土地 用途地帶的規劃意向和目 的 雖然並非圖則的一部分, 但卻是圖則的重要元素
51
規劃署先進行 規劃研究, 才擬備圖則
城規會 再作考慮
公佈圖則
城規會作 初步考慮
諮詢 區議會


根據《城市規劃條例》進行公眾諮詢
公眾可在2個月的公眾諮詢期提出申述 所有公眾人士均可就申述提出意見
一般任期為兩年,可連任
通常每隔一個星期五召開會議
職能:


制訂圖則 審批申請 其它
37
城市規劃委員會
秘書
(規劃署副署長)
主席
常任秘書長 (規劃及地政)
副主席
(非官方成員)
官方成員
5人
非官方成員
28人
38
城市規劃委員會
城市規劃委員會
規劃小組委員會
聆訊申述小組委員會
都會規劃小組委員會
主席、副主席、官方成員4人、非 官方成員13人
把草圖呈交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
核准圖則
拒絕核准 圖則
將圖則發還 城規會再作 修訂
發還城規會以作修訂
制 圖 程 序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發還核准圖則 給城規會,以作修訂
公布圖則的修訂項目,為期兩個月, 以供公眾提出申述
重複先前的諮詢程序
城市規劃委員會
處理申請
四類申請
申請類別 考慮申請的委員 會 規劃小組委員會 規劃小組委員會/ 公職人員*
鄉郊及新市鎮規劃小組委員會
主席、副主席、官方成員4人、非 官方成員13人
39
城市規劃條例目的
為有系統地擬備和核准香港各地區的佈局設計 及適宜在該等地區內建立的建築物類型的圖則, 以及為擬備和核准某些在內發展須有許可的地 區的圖則而訂定條文,以促進社區的衛生、安 全、便利及一般福利。
40
法定圖則涵蓋的土地範圍
深圳市
香園圍 蓮麻坑 沙頭角
香港特別行政區邊界範圍 修訂的邊境禁區界線 修訂的邊境禁區範圍
文錦渡
研究範圍 落馬洲河套 新發展區
落馬洲 河套
蠔殼圍 羅湖
缸瓦甫
未來坪輋/ 打鼓嶺 新發展區
深圳
落馬洲
未來古洞北 新發展區
未來粉嶺北 新發展區
香港
米埔
上水
36
城市規劃委員會

根據香港法例第131章《城市規劃條例》第2條成立的法定組織 由行政長官委任各界別人士,義務出任
27
28
建議策略
遠景 – 亞洲國際都會
三個整體方向 三個整體方向 提供優質生活環境 提升經濟競爭力
加強與內地聯繫
具體主題及措施
空間發展模式
全港規劃:『香港2030』全港發展策略空間模式的概念
以更少資源滿足更多需要
寶安 福田 羅湖
在都會區及已開發的新市鎮 尋求發展機會
南山
蛇口
以鐵路為本的發展模式
充分利用三個發展軸沿線的 發展機會


公眾可就圖則和圖則的修訂提 出申述,亦可就申述提出意見 可在城規會會議上陳詞

公開規劃申請資料 公開會議 公眾可就規劃申請提出意見
諮詢
行政長官指示擬備一份新的草圖
制 圖 程 序
公布草圖,為期兩個月, 以供公眾提出申述
公布收到的申述,為期三個星期, 以供公眾提出意見
就申述及意見進行聆訊﹔ 城規會/聆訊申述小組 委員會可順應申述而建議作出修訂
(香港政務司司長、深圳市市長)
深圳市政府
合作協定
關於近期開展重要基礎設施 合作項目協議書
港深邊境區發展 聯合專責小組 港深機場合作 聯合專責小組
港深加強城市規劃合作協定
城市規劃聯席工作會議
31
跨境合作規劃項目-落馬洲河套區
約87公頃
港深成立「落馬洲河套地區環境、規劃及工程工作小組」和「開發模 式工作小組」推進河套地區發展的研究工作。


商議部分

所有城規會/規劃小組委員會/聆訊申述 小組委員會會議都向公眾人士開放,除 非﹕ (a) 是為考慮申述及規劃申請而進行 會議的商議部分;及 (b) 是在特別情況下進行的其它會議

所有公開會議的檔和會議記錄(包括商 議部分)都會供公眾查閱
地區規劃

法定圖則根據《城市規劃條例》而制訂 –分區計畫大綱圖 –發展審批地區圖 規劃土地用途及重要的發展參數 顯示土地用途地帶的分佈和道路系統
屯門新市鎮
19
規劃體系
20
香港政府架構
行政長官
律政司司長
公務員事務 局局長 環境局 局長 運輸及房屋 局局長
政制及內地 事務局局長
政務司司長
教育局 局長 勞工及福利 局局長 保安局 局長
財政司司長
財經事務及 庫務局局長 商務及經濟 發展局局長
發展局 局長
食物及衛 生局局長
民政事務局 局長
規劃署
香港城市規劃與發展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規劃署
1
香港城市規劃與發展
彙報內容
香港概況 規劃體系
近期重大規劃發展項目
2
香港概況
3
4
5
沙田新市镇
6
屯門新市镇
7
香港概況-在區域上的位置
珠三角經濟區
香港
8
9
香港概況-現有土地用途概況
66.6%林地/灌叢草地/草原/濕地 (46%屬郊野公園及其它 受到法定保護的土地)


申請人可按第16A條申請修改規劃許可
修訂分為A類或B類修訂 A類的改變,無須向城規會提交申請 B類修訂,則須向城規會提出申請



申請人可就城規會的決定(第16條及第 16A條)要求覆核(第17條) 申請人可出席城規會的會議,陳述其個 案 如申請人仍不滿意有關決定,可再要求 上訴(第 17B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