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合集下载

以案例试析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解决途径及启示

以案例试析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解决途径及启示

以案例试析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解决途径及启示辅导员摘要:本文以一学生群体性事件为案例,分析得出当代的学生间存在缺乏相互理解、包容及法律意识淡薄的普遍现象,若群体冲突和摩擦处理不及时、不彻底都会为学生矛盾的升级埋下隐患。

对此,学校应加强对于事件现场的控制力和各部门的沟通协调能力外,做好学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制定预防措施等前期预警机制则更为重要。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解决途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冲突与群体性事件也接踵而至。

大学生群体作为最敏感,最容易冲动,最不稳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安定也正是高校和谐、稳定的基石。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占16-25.4%,并有逐年上升趋势[1]。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且都以难以预见的方式或不经意的诱因导致事件的发生。

如何预防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也就成为了所有高校极其辅导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本文选取我校一件宿舍间冲突事件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其解决途径及预防机制。

2010年某夏夜,作为大一新生的,我在回寝室的半路上,接到了一名室友的电话,说我们寝室门外有人正在砸门试图闯入。

我安抚了她的情绪后,第一时间向我们班的辅导员报告了此事,并立即赶回宿舍。

很快确认了冲突双方除了我我们的同学外,另一方为专科班的学生,我自己找来专科班班的班长等学生干部快速到达事发地点。

当时二楼的走廊都是推推搡搡的学生,舍务与保卫处的老师已经控制不住局面。

辅导员赶到现场后,保卫处的领到首先疏散了看热闹的学生,然后分别控制住几名正在砸玻璃的专科班学生,防止事态扩大。

在这期间,操场上有不明原因的男学生也在混乱中和周围学生起了冲突,我们急忙赶到楼下并在校领导及相关人员的帮助下把另一场连锁群体性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下。

经了解,事件的起因是303宿舍有人倒水经常浇到我们寝室,楼下学生曾经找到舍务老师,要求对楼上的行为做出处理,随后舍务老师为此事对楼上进行了批评教育,但忽略了批评之后的效果检查,未能及时发现楼上还在继续其不当的行为,留下了冲突的隐患。

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解读

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解读

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解读作者:郑宗耀李敏阳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6期摘要:作为极具特殊性的社会现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客观上要求相关部门切实解决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矛盾,以保证高等院校教育秩序稳定性及顺利实施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条件,着重强调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立足于心理层面及思想层面化解其事件发生诱因。

本文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为切入点分析其诱发动因,就提出具体的干预措施进行深入探究,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分析解读近几年来,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及硬件建设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高等教育形成改革深化及持续稳定的良好局面,但是长期影响高等院校的稳定因素尚未完全消除,造成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如何积极预防及妥善处理大学生群体性实践维护有序的高等院校教学环境,是新形势下高等院校构建平安校园的首要任务[1]。

同时,结合我国《社会蓝皮书》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群体性事件共发生10.87万起,而大学生已成为部分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者。

即便大学生参与群体性事件表现出高度爱国热情体现其社会担当,但是爱国情感丧失积极引导则存在发展成狭隘民族主义及偏执爱国主义的可能性,反而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鉴于此,本文针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分析及解读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诱因一般说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指普通高等院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所属的大学生群体受直接或间接社会或高校矛盾的影响聚集形成的临时性群体采取非对抗性矛盾形式(例如:一定规模性聚集等)表达自身诉求主张或争取维护自身权益对高校秩序及社会稳定造成恶劣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并且多数大学生群体性实践合并出现肢体或语言冲突[2]。

同时,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诱因较为复杂,涉及国际或国内重大政治事件、威胁学生身心安全重大灾害性安全事故、高校常规管理机制自身漏洞、涉黑群体性事件或非法传教及恐怖活动、突发性师生非正常死亡。

秦皇岛市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研究

秦皇岛市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研究

秦皇岛市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研究摘要:当前我国高校的群体性事件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建立一个行之有效、运行良好的事前校园危机预警机制,提高危机处理能力,是高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不二法宝。

构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有效路径如下:建立校级领导小组及群体性协调指挥办公室;加强校园预警机制的预案建设,增设总体预案及分类预案;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高校间及高校与政府间的信息沟通;加强校园管理的社会、政府参与度,形成新闻发布制度。

关键词:秦皇岛;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一、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现状分析1.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预警机制纵观有关群体性研究的文献资料,学者们对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的理解是见仁见智,每一种诠释都有其合理性和相应的侧重点。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由利益诉求趋同、目的主张相似的个体,聚众以非法或合法的方式,自发或由一定组织,通过体制内上访、请愿或体制外的途径来主张权益,造成一定社会影响,需要妥善处理的事件。

针对群体性事件的理解,笔者认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就是指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大学生有关的,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可能严重威胁到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威胁到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与管理工作并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事件。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与一般群体性事件有着相似的特征,如突发性、传播性、危害性等。

但由于它发生的主体的特殊性,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主体的活跃性,这一特点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管理增加了特殊性;内部的复杂性;社会敏感性,即对社会问题以及公共性的压力较为敏感。

群体性事件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根据对群体性事件的根源分析,我们可以对其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管理。

按照罗伯特·希斯的理论,群体性事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

因此,避免和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关键就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管理体系,即一整套的危机监测、预防和快速反应的运行机制。

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是高校教育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对潜在的和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管理,以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高高校师生的危机意识和防范能力,并事先主动采取措施,以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和增强高校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地方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类型分析

地方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类型分析
具有重 要意 义 。

储 备 力 量 , 整 个 社 会 快 速 向前 发 展 的 主 要 动 力 , 一 个 学 是 每
2 3 学 生 群 体 之 间 矛 盾 产 生 的 群 体 性 事 件 .
生 的 成 长 成 才 都 需 要 一 个 稳 定 的 环 境 , 有 在 稳 定 的 环 境 只
现代 商贸工业
No 0 2 1 . 7, 0 2
M o enB s es a e n ut d r ui s Trd d s y n I r
21型分析
王 磊
( 阳师 范学院历 史文化 学 院, 西 成 阳 720 ) 咸 陕 1 0 0
学 生 群 体 矛 盾 所 产 生 群 体 性 事 件 在 地 方 高 校 比 较 常
这 学 下 , 生 才 能 安 心 学 习 , 能 按 照 学 校 的 人 才 培 养 目标 一 步 见 , 类 事 件 可 能 发 生 在 学 校 的 大 型 体 育 比赛 中 、 生 的 公 学 才 步 地 走 向成 功 , 能 为 地 方 、 国 家 培 养 出 合 格 人 才 。 因 寓 公 共 设 施 的 使 用 上 、 可 能 发 生 在 图 书 馆 、 习 室 资 源 争 才 为 也 自 而 , 方 高 校 能 否 有 效 地 预 防 和 处 理 学 生 群 体 性 事 件 直 接 夺 方 面 。其 演 化 过 程 是 刚 开 始 互 不 相 识 的 学 生 群 体 中 的 个 地
地 方高校 学 生群 体 性 事件 是 指 发生 在 地 方 高校 内外 ,
由特定 原 因产 生 的地 方 高校 学 生 群体 采 取 过 激行 为 , 反 2 地 方 高校学 生 群体性 事 件类 型分 析 违 高 校 政 策 和 国 家 法 律 , 地 方 高 校 的 教 学 秩 序 或 所 在 地 社 2 1 学 生 利 益 受 损 产 生 的 群 体 性 事 件 对 . 会秩序 产生严 重干扰 的事件 。 学 生 的 利 益 受 损 而 产 生 的 学 生 群 体 性 事 件 可 分 为 两 种

论大学生如何从群体性事件的反思中促进自身发展

论大学生如何从群体性事件的反思中促进自身发展
治事件煽动 、蛊惑;承受能力较差,缺乏 自 律精神 , 对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缺乏理性思考 和判断。 经济社 会发展转型时期的消极社 会心 理和社会舆论, 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较大的 思想扰动和心理冲击 , 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 不堪压力的应激状况。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严峻,有些学生怨气很大 , 一些群体性事件 即便 与自己无关,也想找机会发泄,低估了

势心理。
( 七)国内外敌对势力 敌对分子的策划、 组织 、煽动、社会流言等 。是引发群体性 事件 的外部 原因 些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 ,经常利用 我们在改革、发展 中遇到的暂时困难和 问 题 ,利用我们工作中的失误,煽动群众与党 和政府对立 , 挑起事端, 制造各种社 会矛盾。 在敌对势力和不法分予的煽动破坏下 , 一些 社会矛盾被激化 ,经济问题变成政治问题 , 非对抗性矛盾转化成对抗性矛盾 ,普通 的、 个别的社会矛盾 发展成大规模 的群体性事 件。 有些基层干部忽视谣言、传言 的危害, 在事件发生初期没有及时通过有效渠道及时 公布有关信息。 不少群众轻信不确切的网上 说法、小道消息 ,以致事态扩大 。 ( 利益诉求机 制不 畅通 , 八) 社会 管理方式 相对落后 ,是产生群体 性事 件的体制原 因 目前,我国不同社会群体表 达 自身利 益的声音强弱不一,机会不同, 有效陛和充 分l 生不一。 现有的体制内的社会群体利益诉 求渠道 ,还主要是由社会强势群体来主导, 而弱势群体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手段 , 在利 益诉求中处于弱势地位。 ( 社保制度不健全 , 九) 改革 的配 套措施滞
为出发点 ,以活跃的、丰富的、多向的 “ 交 流”活动为核心手段,是我们构建应付 留学 生心理适应问题 的根本策略。 留学生在华生 活的心理适应问题将 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相应策略、 措施的制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处置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处置
能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行为。
情绪和狂热的 群体意识支配下, 大学生常容易放弃了应遵从 的社会规范和高校纪律 , 经常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部分大
学生对其偏激行为的自我解读甚至会加剧突发事件的规模。 5 . 后果的危害性。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 不仅 会严重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 、 工作和生活秩序 , 也会影响社
会稳定。如果被社会上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和利用 , 激化矛盾 而出现过激行为, 就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恶劣影响, 少数大
大学生做为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 对其发生的 群体性事件不宜采取惩罚与压制措施 , 而应坚持“ 预防为主” 的方针 , 力求把工作做在前头 , 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因
3 . 大学生因素。 在校大学生虽然正处于思想 日 趋成熟阶
管理工作的知情权 、 话语权、 参与权和 自 主权, 保证大学生正 常的利益诉求渠道畅通 ,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些其它制度 , 让 大学生可以便利地表达 自己的利益诉求, 为大学生提供发表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4 — 2 6
作者 简介 : 回智勇( 1 9 8 4 一 ) , 男,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 院助教 , 学 生处处长助理 。
5 6
2 0 1 4年 6 月 第 3期( 总第 5 3 期)
天 津 市 经 理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i n M a n a g e r C o l l e g e
J u n e 2 01 4
N o . 3 ( S u m N o . 5 3 )
这些都降低了大 学生和 家长对大学的期望值。 再加之大多 数
高校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 在后勤管理过程中商家和大学生 由于经济利益和管理方式问题很容易出现矛盾 , 如果大学生 的诉求得不到及时处理就有可能引发大学生群体事件。

论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政策与法规

论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政策与法规

论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政策与法规作者:张莉莉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近年来上升势头明显,日渐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不利因素。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的历史形势下,从政策法规的角度解析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探寻它的发生机理及政策法律,切实有效地解决此类矛盾,以保障高校稳定的教育秩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大学生政策与法规一、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一般是指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所属的大学生群体,直接或间接因为各类学校及社会矛盾引发而聚合形成一定的临时群体,以非对抗性矛盾的形式,通过形成一定规模性聚集,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权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从而对学校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类群体事件,多伴有语言或肢体上的冲突。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重大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涉及面越来越广。

二是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出现经济问题政治化的趋向。

三是暴力对抗程度明显增强,处置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流血事件。

四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千方百计地插手、利用群体性事件,企图煽动、制造动乱”。

二、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1.大学生身上固有的精英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驱动力大学生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精英分子。

虽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既定事实,精英教育已成为历史,但在一定的社会事件激发下,尤其是在民主、公平、正义等词语包装下的群体性事件中,大学生血脉里固有的精英意识会被唤醒,如果这种意识没有被正确引导、没有正确的方向,青年人“敢为天下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会使大学生做出自认为正义、进步、壮烈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为群体性事件提供领导与积极分子。

而群体性事件中的气场互动,即群体意识与群体心理的催化,更使他们耽于站立潮头“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精神享受。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内容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然而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转型进一步加快,社会矛盾也愈来愈尖锐,各类社会冲突与群体性事件也随之而来。

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中最活跃、最敏感、最易动、最不稳定的特殊群体,是高校和谐、稳定的基石。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且都以人们难以预见的方式或不经意的诱因爆发出来。

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理这类突发事件,就成为了有关各方工作的重中之重了。

本文归结出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特点,分析其诱因,进而提出防范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社会和谐2011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但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我国相继发生了像2009年6月17日的石首事件及多个城市的出租车罢运事件,2010年发生的温州乐清事件等一系列群体性事件。

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精神生产的主要组织,近年来也频频发生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体性冲突事件,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研究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历史时期。

一方面,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极大地唤醒和激发出了社会的活力。

中国克服了重重障碍,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加速积累;另一方面,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利益格局的剧烈变动,使社会积累的各种矛盾激化,其中某些矛盾迅速尖锐化,导致群体性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

浅谈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 学 生 群体 性
分析 导 致 大 学生 群体 性

积极 预 防
妥 善 处 置 大 学生


对 于 维 护 高校 和 社 会 稳 定
构 建 和 谐 校 园 与和 谐 社 会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近 几年 受 国 际 国内复杂 因素的 影 响 大 学生 群体 性 突 发 事 件时 有 发 生 比 较 典 型 的有 2 0 0 3 年 1 0 月 西 北 大学 发 生 的 由 于 日本 留学 生 辱 华 导 致 中 国 学 生 对 肇 事 日 本 留 学 生 宿舍 包 围 和 游 行 的 事 件 ; 2 0 0 4 年 1 1 月 四 川 某大 学 发 生 的 由于 食堂 经 理 酒 后 驾车撞 伤 学 生 未 妥 善处 理 导 致 上 千 大 学 生 聚 集 示 威 的 事 件; 2 0 0 8 年 4 月部 分 地 区 大 学 生 由于 奥 运 火 炬 在法传递 遭 遇 抢 夺等 不 公 平 待遇 举 行 的 游 行 示 威 活 动等 等 由 于 大 学 生 群 体 性 突 发 事 件 关 注 度高 涉 及 面 广 危 害性 大 因 此 有效预 防 妥 善 处 置 大学 生群 体 性 突发事 件 对 于 维 护 高校 和 社 会稳 定 构 建 和 谐 校 园 与 和 谐 社 会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意义


大 学 生 群 体 性 突 发 事 件 的预

浅 谈大 学 生 群 俸 牲
突发 事 件 的原 因 及 对 策
蒙斌 南 京 理

大 量 事 实表 明 许 多大 学 生 群体性 突 发 事 件是 可 防 可 控 的 因此 高 校应 高度 重 视 大学 生 群 体 性 突 发 事 件 的预 防 工 作 l 深 入 基 层 及 时掌 握 学 生 思 想 动态 高 校 学 生 管 理 干 部 应 经 常深 入 到 学 生

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原因的多维度理论阐释与处置机制

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原因的多维度理论阐释与处置机制
科技信息
博士 ・ 专家论 坛
高校大学生群体吐 事件原 因的多 维度理论阐释与处置机制 生
中南大 学政 治 学 院 林识 音 胡姝 慧
[ 摘 要] 本文分别从功能主义冲突论 、 对剥夺 论和集体行为形成理论对 高校大 学生群体性事件 的原 因做 了剖析 。对 “ 相 处置” 高校 学生群体性事件进行辩证性分析。为有 效妥善 处置 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 需建立对 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的预警机制 、 健全事件 发 生时的应急控制机制 、 建立群体性 事件 的监控和应急调度机制 、 完善对高校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善后 处理和事件评估机制。 [ 关键词 ] 大学生 群体性事件 理论 阐释 处置


1 殊政 治 生 态 下 的压 力 维 稳 . 特
社会冲突理论将 冲突视 为人类 互动的一种基本形式。美 国的社会 学家 L- 科赛 的功 能主义冲 突理论 认 为社 会冲突客 观存在 ,冲突具有 正、 反两方面功能。如果 冲突的问题 涉及双方的核心价值 , 冲突就具有 反功能 , 反之具有正功能。在 富有弹性 的社 会结构中 , 通过冲突安排制 度化的“ 口” 可以实现社会 系统再整合。 其 中 ,安全 阀理论 ” 出 , ” “ 是功能 主义冲突论一个极为重要 的理论 贡献 , 认为社会理应通过合法的 、 制度 化的机制 ,使各种社会紧张情绪得以释放 ,避免灾难性冲突 的最终 出 现, 社会 系统才能处于和谐均衡状态 。 压 力维稳是 中国目前特殊政治生态下的产物 。在 中国的政治生 态 中,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 , 在部分高校亦存在此种现象 。处理高校群体性 事件 虽是维稳T作 的一部分 , “ 但 刚性 稳定” 的坚持 以及一定程度上 民 主化建设 的缺乏却将中央的“ 高校维稳” 异化 。这种“ 刚性稳定 ” 模式 与 科赛 的功能 冲突论 中所需的“ 富有弹性” 的社会结构是相违背 的。基 本 上在 现高校 内部 以及高校与政府的矛盾时 ,压力维稳 中以压 和堵 为 主 的僵化的 “ 态稳 定” 静 模式是 目 高校维稳 的典 型的操作方式 , 前 这种 “ 刚性 稳定” 的操作 方式显然不符合功 能主义 冲突论 中的 “ 安全 阀理 论 ” 如果敌对 的情 绪并未 以一种适 当的途径得 以发 泄 , , 就像锅炉里 过 量 的蒸汽不适时排 出而发生爆炸一样。 从长远来看 ,静态 力维稳” “ 并不能保 障稳定 的长期延续性 , 反而 可能 会制造新 的不稳定 。同时 ,刚性维稳” “ 的模式使敌 对情绪 、 矛盾长 期 被压制 , 不断积累 , 如果 不能通过合法化 、 制度化的机制使情绪 得以 释 放 , 旦 不 可 抑制 , 会 出现 巨大 反 弹 。 一 就 2价值期 待来 源与价值能力相较下的相对剥 夺感 . 社会学 家格 尔f R- u T・ G 提 出了关于暴 力和攻击解 释的“ 对剥 相 夺 沦(eav pi t n”其假设为大众满 意和不满意程度是 相对的。 R lie r ai ), t De v o 他认 为 ,每个人 都有某种价值期望 , “ 而社会则有某种 价值能 力。当社会 变迁导致社会的价值能 力小于个 人的价 值期 望时 ,人们就会产生相对 剥夺感。相对剥夺 感越大 , 人们造反 的可 能性就越 大 , 造反行为的破坏 性 也越强。”] 1 2 可见 , 产生相对剥夺感并不只是基于参照群体理论下的利 益 比照 。 高校群体性 事件大 多还是发 生在或起源 于高校 内部 , 诸如罢课 、 罢 餐事件 巾过去的生活条件 和公 平理念是产生被剥 夺感的主要原 因 , 也 是价值期待除参 照群体外 的主要 来源。相对剥 夺感 是当价值期待与价 值能力出现很大差距 ,但他们 的价值 机会无法使之达到期待 的生活状 态时产生的强烈不满情 绪。0 8年 4月 , 20 东北大学学生为 r维护 自己的 权益 , 反对食堂差劣贵的饭 菜 , 白发组织参与的罢餐活动。0 0年 9月 , 21 长沙大学汇泽园区的某栋住宿楼 内,墙壁上贴满了关于食堂饭菜质量 和价格 “ 愤怒” 的传单 , 鼓动学生们 于 8日中午对学校 内的汇泽食堂进 行“ 罢餐” 事件。当学生大多受过去 的生活条件影响 、 白己的所得和付 出 以及 自身的努力和合理的期待不均衡的价值判断影响 ,相对剥夺感愈 大, 就很可能 由言语的不满演变成一场有一定规模性的现实运动 。 3集体行为的情感主导 . 集体行为形成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 e e l e) H r rB m r在勒旁 bt u 的“ 心智归一” 法则的基础上提出。他认为社会运动过程就是人与人之 间符号交换的过程 , 该过程分为三个 步骤 : 集体磨合(o e i ii ) c l t e ln 、 lcv m lg 集体兴奋(o ete xi m n) clc v ce et和社会感 染( c lo t i ) l i e t s i n g n 。第一 阶段 o ac a o 是传递谣言 的过程 。逐渐地 , 随着不确定感增强 , 与人之 间相互感染 人 并产生某种共 同的感觉 , 这样就进人第二 阶段 。最后 , 随着人 与人 之间 的感染力 和共 同感觉继续增强 , 循环反应就进入第 三阶段 : 发集体 行 爆 为。 高校群体性事件 , 诸如爱 国性 的游 行示威——“ 保钓 ” 运动和 家乐

当前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处置原则

当前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处置原则

1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的成 因
对 过 往 大 学 生 群 体性 事 件 进 行 解 析 , 可 以 发现 大 学 生 群 体性 事 件 的 发 生过 程 经 历 了两 个阶 段 , 先 是 不 满情 绪 的 潜 伏 期 , 首 其 后是 不 满 情 绪 的 激 烈 爆 发 与 宣泄 , 一 后 阶 段 即是 所 谓群 体 性 事 件 的 外 在 表 现 。 在 两 个 阶 段 之 间 , 存在 一 个 偶 然 的 诱 发 因 还 素 , 一诱 因承 上 启下 , 潜伏 在 学 生 群体 这 将 中 的不 满 情 绪在 偶 然 的 机 会 突然 转 化 为 外 在 的群 体性 事 件 。 析 当前 社 会 经济 环 境 分 与 大 学 生 生 活 状 态 , 以 将 当前 最 容 易 引 可 起 高校 大 学 生不 满 情 绪 的 因素 可 以 归 纳 如 下 :) 会 环境 因素 。 这一 类 因素 种 又 分 1社 在 为 政治 、 济两 个 方 面 。 先 政 治 因素 方 面 经 首 包 含 的 内容 有 :1对 政 党 执 政 能 力 的 满 意 () 度 。 2 对 社 会 和 谐 发 展 的 满 意 度 。 3 对 对 () () 外 关 系及 国 家尊 严 的 满 意 度 。 次 , 济 因 其 经 素 包 含 的 内容 有 : 1对 社 会 利 益 分 配 的 满 () 意 度 。2 对 贫富 差 距 的感 受 。 ) 园环 境 因 () 2校 素 。 是 尤 其应 引起 重 视 的部 分 , 当前 高 这 在 校 扩 招 的 大 环 境 下 , 校 硬 件 设 施 与 服 务 高 质量普遍令学生不满 , 由此 类 因 素 引 发 的 群 体性 事 件 屡 见不 鲜 。 体 分 析 , 园环 境 具 校 因素包 括 :1教学 质量 及教 务 管理 满 意 度 。 () ( ) 学 科研 硬 件 设施 满 意 度 。 3 学生 管 理 2教 () 工 作 满 意 度 。 4 后 勤 服 务 满 意 度 。 5 行 政 () () 机 关作 风满 意 度 。6 校 园 内外 治安 满 意 度 。 () ( ) 少数 民族 学 生 的 尊重 程 度 。 8在 校 生 7对 () 贫富差 距的承受度。 ) 学 生切身热点 问 3大 题 。 1就 业 压 力承 受 度 。 2 贫 困 救 助 满 意 () () 度 。3 勤 工 助学 认 可 度 。 4 奖 学 金 等 荣 誉 () () 称 号 评 比满 意 度 。 ) 4 大学 生 群 体 自身 问题 。 () 求 个 人价 值 过程 中的 浮 躁情 绪 。2个 1追 () 人 心 理 焦 虑 及 人 际 交往 压 力 。 3 人生 目标 () 缺 失 。 上 这 些 因 素极 易 造 成 大 学 生 的 不 以 满 情 绪 , 满 情 绪积 累到 一 定程 度 后 , 不 遇到 诱 因 , 会 爆 发 成 为 具 有破 坏 性 的 群 体 事 就 件 。 因有 较 大 的随 机 性 , 体 事 件诱 因从 诱 群 总 体 上 看 , 要 有 自 然 灾 害 类 、 故 灾 难 主 事 类、 公共 卫 生 事 件类 、 会安 全 事 件 类 等几 社 大 类 , 高 校稳 定 角 度 , 从 易诱 发 大 学 生群 体 性 事 件 的诱 因主 要有 : 内 国 际 突 发 政 治 国 事件、 网上 突 发 谣言 、 后勤 服务 中的 突 发 冲 突 事 件 、 园 内 外突 发 治 安事 件 、 园 暴 力 校 校 事 件 、 园灾 害应 对 不 当 、 校 师生 受 到 突 发 型 不 公 正对 待 事 件 、 公共 卫 生 类突 发 事 件 等 。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论文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论文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摘要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而目前高校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措施主要是以堵为主,本文从容易引起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以疏为主”的预防措施,说明此方法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预防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和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社会关系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同时在高等教育中教育环境、教育理念以及大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心理特点等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变得比以前更成熟,更有思想,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老师认识到学生发生的变化,积极做出应对措施来更好的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指在学校常态下,突发的严重干扰教学、工作、生活运行秩序,对学校日常工作造成重大冲击或对师生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事件。

这些事件的发生,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学生的健康和财产安全,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会突破校园边界上升为社会危机或者政治危机。

而在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既是事件的参与者也是受害者,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现在对于预防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主要是防堵结合,但笔者认为堵不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手段,正确的疏导才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最佳方法。

我们可以对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来做出相应的措施,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避免事件的发生,或者将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按照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8日)》的分类,可能威胁大学生的突发事件表现为: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灾害、卫生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下面我们将对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一一分析并给出一些相应的疏导建议。

一、自然灾害事件自然灾害事件是指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他们之中既有突发性灾害,也有渐变性灾害,也有人类活动导致环境灾害,主要有洪涝、台风、冰雹、地震等灾害,是比较难预防的突发事件,但是我们可以在平时做好预警措施,对应着相应的自然灾害做出相应的预案,并且在平时多加演练,多加关注国家气象部门的气象报告,这样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大学生群体事件处置预案

大学生群体事件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逐渐壮大,各类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大学生群体事件,维护校园稳定和社会和谐,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发生;2. 妥善处置已发生的大学生群体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3. 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校园稳定和社会和谐。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大学生群体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信息报送等工作。

2. 设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具体指挥处置工作。

3. 设立以下工作组:(1)现场处置组:负责现场指挥、协调、调度、安全保卫等工作。

(2)信息宣传组:负责收集、汇总、发布事件相关信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3)后勤保障组:负责保障应急物资、人员、车辆等后勤保障工作。

(4)稳定安抚组:负责对涉事师生进行安抚、疏导,维护校园秩序。

四、事件预防与预警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

2.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问题引发群体事件。

3. 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安全防范。

4.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

5. 建立预警机制,对可能引发群体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五、应急处置程序1. 现场处置组接到事件报告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 应急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迅速赶赴现场。

3. 现场处置组对事件进行初步判断,确定事件性质和影响范围。

4. 根据事件性质和影响范围,采取以下措施:(1)隔离现场,控制人员流动,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2)稳定涉事师生情绪,进行安抚、疏导。

(3)依法依规处理事件,维护校园秩序。

(4)加强舆论引导,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

5. 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事件进行总结评估,完善应急预案。

六、后期处置1. 对事件原因进行深入调查,查明责任,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我国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述评

我国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述评

事 件的意见 、 情绪、 观 念等 , 并通过 线上、 线下结合 引发大学生 群 体事件 , 或 者围绕 已经发生 的大学生群体 事件发 布视频 、 图 片、 文字 等信息, 表达 自己的意见 、 情绪 、 态度 等, 这些意见 、 情
绪、 态度又反作用 于线下的群体 事件, 使得其通 过网络发 酵 、 做 大、 做强 , 达到一定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 _ 4
握与控制 网络舆情是 " 3 - 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 梳理了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现状 , 就如何应对网络对传统 思想
政 治教育的挑战 , 运 用网络技术和 实践课程开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进行 了 探讨。
关键词 : 大学生; 网络群 体事件 ; 述评 作者简介: 余芮 ( 1 9 8 9 ~) , 女, 土 家族, 湖北五峰人 , 三峡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林畅 ( 1 9 7 8 一 ) , 男, 湖北黄冈人 , 三峡 大
“ 触 网” 人数 较多 的群体 , 大 学生在 网络 中获取信息 、 发 表 观 点、 彼此交流 , 庞大 繁杂的网络虚拟群体便 应运而生。 为了加强 对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 体的教育和 引导 , 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必须
跟上 网络发展的步伐 。

综上所 述 , 可以把 大学生 网络群 体性事件定 义为 由现实或
只有加 快思 想政 治 教育 工作研 究 的步 伐 , 跟 上 当前 网络 术发 展的节奏 , 主动适应 新时期思想政 治教育形势发展 的要
求, 才能加强 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 的教育和引导。
1 大学生网络群 体性事件的含义
如何, 由于网络 因素 的存在 , 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 过一

近年来国内高校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高校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高校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摘要:高校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关系着高校的和谐稳定,也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集中于讨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内涵、诱因、预防和处置策略等方面。

本文尝试梳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果,总结研究中的特点和问题,以期进一步深化对该议题的讨论。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预防措施;处置策略转型期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社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现象是全国各地群体性事件的大量出现。

在此背景下,群体性事件受到了学界和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国内的相关研究进展迅速,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

特别是近年来,环保、拆迁等群体性事件大量出现,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目的和方式等已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又推动着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总的来说,学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既有从宏观上探讨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点、发生原因、预防与处置策略等问题,也有分析某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或者从更微观的角度具体分析某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其中,高校群体性事件由于关涉高校的安全稳定,也逐渐引起各方的关注,研究成果日益增多。

在中国知网中,从2000年到现在以“高校群体性事件”为主题的论文共147篇,其中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1篇、各种会议优秀论文4篇。

本文试图梳理近年来国内关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了研究中的基本特征。

一、高校群体性事件内涵的研究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内涵探讨是高校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起点,但由于高校群体性事件是一般性群体性事件中的一部分,因而研究者在界定其内涵的时候,大多以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研究为基础,又强调高校这一特殊场域。

但研究者们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有的研究者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原因和目的等角度来界定,如陈校、章志图把高校群体性事件定义为“受政治形势、高校管理或其他意外事件影响,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群体,出于表达情感或维护利益的目的,采取临时聚众的方式向高校、国家机关或其他机构施加压力,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行为” 。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舆情的形成与疏导策略研究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舆情的形成与疏导策略研究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舆情的形成与疏导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舆情的形成引起了广泛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希望和未来的栋梁,其舆情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舆情形成机制以及疏导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并解决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产生和舆情危机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指在校园内发生并涉及到一定规模的事件,这些事件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就业相关。

导致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和学生群体意识等因素。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情况、社会舆论氛围等,当社会环境不稳定或者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时,就有可能引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学校管理方面,一些学校在管理上存在不足,对学生的关心和引导不够,也容易引发学生的不满和抗议。

此外,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之一,当学生们的团体意识被激发起来,就有可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舆情的形成机制。

舆情的形成和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舆情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事件的发生、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的引导。

事件的发生是大学生群体性舆情的基础,只有当事件在校园内引起广泛关注时,才会形成一股舆情的力量。

信息的传播是舆情形成的重要环节,现在的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渠道多样化,包括手机、社交媒体等,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舆论的引导也是舆情形成的重要因素,当媒体、网友以及其他大学生对事件进行评论和分析时,会形成不同的舆论声音,进一步加剧舆情的发展。

对于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舆情的疏导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首先,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关心和引导,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声,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惑。

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们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导致不良后果。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doc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doc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作者:李广赵明阳宋桂娟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给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留下了许多负面影响。

提高对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本文从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入手,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1 引言高校是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和参加校园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

由于人员高度集聚,在某些不良诱因的影响下,容易致使众多的成员卷入,发生去个性化和从众现象,爆发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是高校维稳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学校管理者不得不面临的难题之一。

从理论上加强对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深入研究,从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验证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在具体诱因事件下突然引发的,为了共同的利益诉求临时聚集的群体,通过某种形式表达权益申诉及情绪发泄,从而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管理带来冲击的群体失范行为。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群架、集体起哄、散布谣言;在公寓大喊大叫、敲脸盆、摔热水瓶、扔东西等。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通常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突然发生,成员联动迅速;第二,破坏性强,消极影响持久;第三,参与人员同质性较高;第四,网络渗透力强,常借助于网络媒介;第五,行为过激,且持续时间短。

3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属于集群行为的范畴。

关于集群行为的成因及条件研究,最著名的是斯米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

斯米尔赛认为,集群行为实质上是由于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努力。

他详细阐述了导致集群行为发生的六个充要条件:(1)环境条件,容易产生集群行为的外在环境;(2)结构性压力;(3)诱发因素,集群行为的出现需要一个“导火索”;(4)行动动员,群体领袖人物或鼓动者的鼓励和口号,标志着集群行为的开始;(5)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6)社会控制机制,集群行为最后是否产生还要取决于社会控制的成败。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认知研究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认知研究

对 不 同年 级 大 学 生 进 行 方 差 分 析, 发 现在 各维 度 上年 级 的主 效应 均 不显著 。 二 是性 别 、 年 级、
研 究被试。本课题研 究采 用分层取样, 以浙江省5 所 高校 专 业 等人 口特 征 变 量 对 因 变 量 的 多 因素 方 差 分 析 方 面 。 研 究
5 所 高 校 大 学 生 进 行 了问卷 调 查 , 分 析 大 学生 网络 群 体 性事 件 否 学 生干 部 与不 同政 治 面 貌 的大 学生 在各 个 因子上 差 异 均 小 社会 心 理认 知 在性 别 、 专业 和 年 级 等人 口学特 征 因 素上 的差异 显 著。 不 同学历 的 大学 生在 社会 责任 感 维度 和 群 体压 力维 度 存 ( 主 效应) , 并 探 讨 了性 别 、 专业 和 年 级 之 间 的交 互 ( 作 用) 效 在 显 著 差异 。 网 络版 主与非 版 主 的 大学 生在情 绪 感 染 、 社 会 责 应。 该调 查 共 有5 9 8 名 有 效被 试 者 参与 。 任感、 群 体压 力 等维 度 上均 达 到 显著 差 异 。 通 过 对不 同专业 大 学 生 的方 差分 析, 发 现 在群 体压 力 与社 会 责任 感这 两个 维 度
表 达不满、 在 网络上大肆炒 作、 宣传, 使一些现实事件在非常 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认知差异方面。 研究结果表 明, 不同性 短的时 间内成为网络上讨论的敏 感和热点话题。 为研究大学 别大学生在群体压 力维度和社会 责任感维度存在显著差异。 生对高校B B S 网络群体性事件 的社会心理认知, 笔者对 浙江省 在 情 绪 感 染 维 度 上不 同家 庭 来 源 的 大 学生 存 在 显 著 差 异 。 是
【 关键词 】 大学生 社会心理认知 网络群体性事件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特征及成因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特征及成因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特征及成因摘要:当前,高校的维稳工作总体形势较好,但依然有部分因素影响着高校的正常运转。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冲击着高校的教学秩序、管理工作和校园文化,给师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导致学校正常的育人功能降低,遗留许多负面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特征和成因。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分析引言高校是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参加校园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地。

由于人员高度集聚,在受到某些诱因(尤其是能够引起共鸣的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容易致使众多的成员卷入,发生去个性化和从众现象,爆发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是高校维稳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学校管理者不得不面临的难题之一。

从理论上加强对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深入研究,从实践中不断的探索、验证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的时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目前,对于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不一,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自发的狂热行为;有研究者把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涵盖在高校群体性事件中加以定义,认为特定的社会矛盾所引起,集体实施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事件。

笔者认为,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在具体诱因事件下突然引发的,为了共同的利益诉求临时聚集的群体,通过各种形式表达权益申诉及情绪发泄,从而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管理带来冲击的群体失范行为。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罢课、罢餐、静坐、请愿、群架;集体起哄、散布谣言;在公寓大喊大叫、敲脸盆、摔热水瓶、扔东西等。

二、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第一,突然发生,成员联动迅速。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许多都是突然发生、事前难以完全预料的。

在发生过程中,学生基于同学、舍友、老乡等关系,会形成快速的成员联动,聚集起大规模的学生群体。

第二,破坏性强,消极影响持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内容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然而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转型进一步加快,社会矛盾也愈来愈尖锐,各类社会冲突与群体性事件也随之而来。

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中最活跃、最敏感、最易动、最不稳定的特殊群体,是高校和谐、稳定的基石。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且都以人们难以预见的方式或不经意的诱因爆发出来。

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理这类突发事件,就成为了有关各方工作的重中之重了。

本文归结出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特点,分析其诱因,进而提出防范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社会和谐2011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但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我国相继发生了像2009年6月17日的石首事件及多个城市的出租车罢运事件,2010年发生的温州乐清事件等一系列群体性事件。

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精神生产的主要组织,近年来也频频发生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体性冲突事件,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研究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历史时期。

一方面,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极大地唤醒和激发出了社会的活力。

中国克服了重重障碍,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加速积累;另一方面,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利益格局的剧烈变动,使社会积累的各种矛盾激化,其中某些矛盾迅速尖锐化,导致群体性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

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全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已由2000年的4万起增加到2009年的11万起,增长了近3倍。

同时,群体性事件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数平均增长17%,由2000年的163万多人,增加到了2009年的572万多人,其中百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由3200起增加到了8500多起(图表1)。

这些群体性事件的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使得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图表1.2000-2009年群体性事件发生频率(单位:万起)近年来,高校发生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同样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并且规模大,破坏程度深,影响广。

例如,2005年6月25日晚,发生在江西九江学院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据悉,九江学院的数千名大学生因强烈不满学校滥收费用,在6月25日(星期六)晚上举行示威,而且燃烧横幅以示抗议。

当晚参与该事件的学生约有2000多人,从凌晨2点左右聚集在第五、六教学楼前示威,一直持续到天亮,示威队伍捣毁了食堂旁的公共设施,其中包括1辆汽车、公用电话亭和2号服务楼超市,关于当时现场的照片和文字很快上传到网络上。

后来学校和市政府主要领导相继赶到现场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答应退还所欠的水电费,事情才慢慢平息下来。

当前高校中的群体性事件,是整个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所产生的深层次问题在高等教育机构的集中体现。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校大学生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使得高校学生管理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发生,有的时候会让我们措手不及。

因而若能够正确预防和妥善处理大学生群体事件,对于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国家政治安定具有特殊意义。

为此,必须认真分析大学生群体事件的性质、特点及成因,进而从不同角度提出正确预防和妥善处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对策。

二、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一)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大学生群体事件一般是指由各种矛盾或问题引发,参与学生人数较多,自发地或通过一定联络组织方式聚集在一起,准备实施或已经实施非法集会、游行示威、静坐、罢课等,可能或已经严重妨害社会正常秩序和公共安全的学生群体性行为。

大学生群体事件的性质总体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处理大学生群体事件要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办法解决。

要有效地做好预防和处臵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必须研究事件的规律和特点。

(二)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1.突发性。

由于高校学生聚集,有时事件的起因涉及多数学生共同的切身利益,因而事件发生突然,群体凝聚迅速,来势较猛,波及面广,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学生往往会因小事情(停电、停水、停网络),情绪突变,从而发生起哄、砸酒瓶、砸窗户等群体行为。

2、扩散性。

群体性事件的出现通常不一定与学生群体所追求的目的完全吻合,只是在某一点上符合学生比较偏执的认识与感受,刺激他们通过群体性事件来解决问题,助长一些人的不满情绪,使许多最初是仅仅旁观的人,经过鼓动而参与到事件当中。

3、从众性。

在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初,规模较小,但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祟,学生思想上存在着“法不责众”,加之受到为首者的诱感或胁迫、盲目服从。

自觉不自觉地加入群体行动、使事态扩大。

4、破坏性。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破坏了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损害了高校良好的公众形象,不断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可能使社会和广大师生对学校的信任产生怀疑和动摇,还损害了高校管理制度的权威。

三、不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一)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下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古往今来,普通的平民大众从事某一项活动以期获得社会的关注和比较圆满的解决,一般都是通过两种途径,概括起来讲就是:第一,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指旨在对政治系统的决策和行为施加影响的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的活动);第二,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指公民在违背特定政治体系中的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对政治活动进行的非法参与,如游行示威)。

1、大学生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形成的原因群体性事件就是属于公民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活动,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

这些活动都是与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不是正当的表达意愿的途径。

公民之所以采取这种激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是有许多内在和外在的原因的。

首先,内在的原因是由于部分公众在思想观念方面认识的偏见,他们不相信通过司法途径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只相信只有引起政府领导的关注才有解决的可能性(图表2),正所谓“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外在的原因在于社会缺乏相应的完善的利益诉求渠道和机制,解决渠道不畅,他们只有通过这种激进的方式来引起社会以及政府的关注。

图表2:如何看待以群体方式解决群体纠纷?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作为特殊的群体性事件,有着比普通群体性事件更为鲜明的特点。

作为该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大学生,他们具有敏感、容易冲动的特点,这就直接导致了一旦他们集合起来引发群体行为那将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大学生采取这种激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正是由于他们缺少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途径,他们无法和有关方面进行正常和有效的交流,学生会作为大学生与校方进行交流的桥梁,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校方赋予学生会的相应的权利实在是难以让他们履行自己为广大学生维护他们的相关的权利责任,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利益诉求渠道的狭窄,进而为学生在特定的时候发起群体性事件奠定了基础。

大学生通过这种激进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其实也就是通过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来实现他们自己的既定目标,是社会和校方缺乏给予他们正常的表达方式的结果。

2、案例索引2005年河北省某高校二级学院毕业生因为毕业证问题对学校违反当初承诺强烈不满而集体静坐示威并包围学校行政楼事件,形成典型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到非常多的信息。

学生为什么要闹?学生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因为缺少正常的渠道供他们去维护自己的利益。

既然合法的有序的制度化的政治参与的条件不具备,那么他们也就只能采取无序的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的方式,这是必然的。

3、解决方案那么该如何从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呢?(1)外在的解决方式1建立和完善学生工作队伍。

加强学生辅导员的培训和主要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2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疏导。

加强学生安全稳定教育和法律法规学习,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纪律意识,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深人了解学生群体所关注和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做好学生的沟通交流和疏导工作。

3拓展畅通表达的渠道。

可依托各类学生组织,发挥其与同学联系紧密的优势,提高其为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学生“反映正当诉求、满足现实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参入学校事务”的有效平台,成为学校和学生各种矛盾冲突的缓冲带。

据媒体报道,华东师范大学建立有“学生参议制”,高校学生每月以专题形式组织参议会,配合相关职能部门、院系,对学风建设、后勤服务、学生党建、数字化校园建设等进行参议;贵州师范大学学生模拟人大常委会会议参政议政,献计建言关注民生。

高校学生可以自己组织社团,通过类似做法,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民主政治意识。

(2)内在的解决方式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提到“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外在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从内因方面找解决机制。

首先,要增强自我分辨能力,学会辩证分析,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其次,学生要充分利用正式组织和社团等,表达诉求、培养民主政治意识,多跟老师、家长或同学沟通交流。

对于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角度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内外两方面来分析它,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它,从内外两方面来解决它,既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也要为他们的利益诉求提供合理的渠道,从而尽量避免他们采取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方式来化解矛盾。

(二)从“从众心理”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俗话说“人多胆子壮,恃众好逞强”、“众人拾柴火焰高”。

通常情况下,当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持某种坚决的意见或态度时,其他人往往会在此情况下向其他人妥协,加入到共同活动当中去。

群体性事件中,由于参与人数众多,学生思想上存在“法不责众”的观念,认为人多力量大,更容易引起校方的重视,从而更容易解决问题。

一些大学生对行为合理性、合法性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这些因素给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下面就以一个案例来探究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调节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从而减少恶性群体事件。

案例索引——九江学院361度事件网闻背景:江西九江学院的校内论坛近日异常火爆,由于361度公司与学院的共建协议,原住在较好寝室的学生将搬到条件差的寝室,学生们针对学校领导不与学生协商,强行指令学生必须在6月底前搬迁,否则后果自负的行为极为不满,5月30日凌晨遭遇10栋女生的抵制,凌晨1点钟,该学院女生在宿舍楼大声吼叫、将饮水机等物品扔到楼下,对学院行为表示抗议,学院领导发口头通知,查带头女生,举报者奖励50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