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及应对措施解读
群体事件应对措施
群体事件应对措施一、预防群体事件的原因及必要性群体事件指涉及大量人群参与,具有集体性和规模性的事件,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示威抗议、暴力冲突等。
这些事件往往威胁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预防和应对群体事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以确保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强化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群体事件的定义和分类,明确参与者的权利义务,为应对群体事件提供法律依据。
2.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建立群体事件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和各级机构的职责,确保应急资源的调配和应急响应的迅速有效。
三、加强宣传和教育1. 公民教育:加强公民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提高公民的法律和安全意识,引导公民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
2. 媒体宣传: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宣传正确的示威抗议方式和维权渠道,引导公众理性表达诉求。
四、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1. 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群体事件预警机制,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的群体事件。
2. 公共安全防控:加强公共安全设施的建设,如视频监控、智能报警系统等,增加预防和应对群体事件的能力。
3. 加强执法力量:完善执法机构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应对群体事件的能力。
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 加强社会矛盾调处: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加强各方面力量的协调配合,化解矛盾冲突,预防群体事件的发生。
2.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就业机会的提供和社会福利的改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增加社会稳定因素。
六、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1. 加强各级政府部门间的协作: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格局,提高对群体事件的预警、应对和处置能力。
2. 建立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群体事件的防范和化解,发挥社会组织在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总结:群体事件应对措施的实施,需要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宣传教育、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以及跨部门协作等多方面的努力。
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成因及预防与应对建议
王仁锦 中共福建省邵武市委党校
摘 要】 近年来 , 我国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 , 规模不断扩大 , 表现形式呈现 多 样 化 , 手段方式趋于激烈, 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日益严重, 成为影响 【 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突出问题 。 正确认识和分析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成因 , 从而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群体性 事 件 已 成 为 我 国 面 临的重大任务 。 【 关键词 】 群体性事件 成因 预防与应对 建议 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 或因人民内部矛盾处理 群 体 性 事 件 , 激发, 由部分公众参与, 有一定组织和目的, 采取围堵党政 不当而积累 、 机关 、 静坐请愿 、 阻塞交通 、 集会 、 聚众 闹 事 、 群体上访等行为, 并对政府 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甚至使社会 在 一 定 范 围 内 陷 入 一 定 强 度 对 峙 状态的群体性事件 。 在性 质 上 , 群体性事件总体上是属于人民内部矛 盾的性质 , 这是妥善处理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前 提 , 离 开 这 一 前 提, 就有可能 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或引发新的矛盾冲突 。 与我国现行的干部 考 核 评 价 体 系 不 够 健 全 以 及 腐 败 现 象 有 关 。 4. 长期以来 , 我国一些地方党委和政 府 把 地 方 G D P的增长作为评价考核 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 , 甚至是唯一 的 指 标 。 为 了 这 个 指 标 , 许多干部目 光变得短浅 : 放任环境污 染 , 助 长 资 源 滥 采 滥 伐, 把招商引资当着政治 。 因 此, 就可“ 一 俊 遮 百 丑” 一些 任务层层加压 …… 只 要 G D P 上 去 了, 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荣誉 、 地位和 政 绩 , 大搞政绩工程, 把地方 G D P的 增长作为自身升迁的捷径 , 但这样做 却 产 生 了 群 众 利 益 受 损 、 社会矛盾 冲突加剧 、 政府诚信度下降等一系 列 的 严 重 问 题 。 况 且 , 当前存在的买 行贿受贿 、 敛财贪 色 等 腐 败 问 题 激 化 了 群 众 的 不 满 情 绪 , 甚至 官卖官 、 产生仇官情绪 , 加大诱发群体性事件风险 。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行政法角度下的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一、基本定义在国外,一些学者将称之为“集群行为”或“集合行为”等,认为它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
有的学者认为,“集群行为是自发产生的,相对来说是没有组织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它依赖于参与者的相互刺激。
”通俗地讲,“群体性事件” 可以理解为由同类个体组成的整体,因为共同的要求,对社会造成的不平常影响的事情。
在我国,由于受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在建国初期称之为“群众闹事”、“聚众闹事” ;80 年代称之为“治安事件”、“群众性治安事件” ;90 年代称之为“突发事件” 、“治安突发事件” 、“治安紧急事件” 、“突发性治安事件”;在 21 世纪初期称之为“群体性治安事件”。
目前,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指具有某些共同利益的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目的,采取静坐、冲击、游行、集合等方式向党政机关施加压力,出现破坏公私财物,危害人身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
二、产生原因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群体事件的发生既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有现实的具体原因。
具体原因大致如下:国企改革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难,收入减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征地拆迁及补偿安置费用不合理,政府出台的一些整治措施严重危害部分群众的利益;企业拖欠工资、医药费、退休金,如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部分干部违法乱纪、财务不明、贪污腐败;某些政府机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由于历史原因,自然资源、遗留资产的归属问题等;社会治安、民间纠纷、行政执法等问题处理不好也极易引发群体事件。
浅谈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越来越多,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对策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一、群体性事件的成因1.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在当今社会,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各族群之间、阶层之间、城乡之间的矛盾互相影响,这些矛盾难以化解,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定因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2.社会风气不良。
一些偏激、极端和不健康的社会风气会导致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比如近些年来较为流行的“围观”心态,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而网络上的炒作、造谣等行为也是此类事件的重要因素。
3.政府失职。
政府的责任是维护社会稳定,但有些政府部门在处理问题上不负责任、效率低下,许多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群众质疑和不满越来越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风险不断增加。
4.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无意识的、造假的的信息会被广泛传播和炒作,引起了很多社会问题和事件的发生。
另外,网络的盲目跟风和不良信息的过滤不足,也是此类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群体性事件的对策1.维护社会稳定。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措施,确保社会稳定,有效遏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同时,应积极吸收和采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各类问题作出回应和处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
2.加强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遏制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手段。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社会公德、法律、道德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完善社会制度。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制度的完善和修订,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利益的保护,打造公正、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避免一些社会问题和事件的发生。
4.加强信息管理。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力度,防止不实信息,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要加强对过去事件和问题成功经验的总结,指导其它地区的防范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群体性事件是指涉及到大量人群的事件,例如社会群体性事件、集体性事件等。
这类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广泛性和连锁反应性,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深入探究其生成原因和相应的治理机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多种多样,可以从社会、经济、政治和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社会不公平和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群体性事件容易发生。
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大量人群失去了对公共资源的享有权益,产生不满情绪并转化为集体性事件。
政治和制度问题也是群体性事件生成的原因之一。
政府腐败、行政不公和民主机制缺失等问题容易引发民众的不满和抗议,并发展为群体性事件。
心理因素对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
当人们心理压力过大、信任缺失和情绪失控时,群体性事件更容易发生。
对于治理群体性事件,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和措施。
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通过民主参与、协商和公正法治等方式,增加不同利益群体的沟通和平衡,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要加强社会信任建设,提高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信水平。
政府应公开透明、诚信守信,处理问题要公正客观、科学决策,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依赖。
民众也要加强自我教育和法律意识,增强法律规范的约束力,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应加强舆论引导和舆情监测,及时获取民意信息,了解社会动态,更加精准地采取措施防范和应对群体性事件。
在治理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应该积极回应民众的需求和诉求,对冲突进行调解和解决。
专业机构应加强研究和预测,提供科学和准确的建议,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参考。
社会力量也要积极参与,提供帮助和支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多样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治理群体性事件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和措施,加强社会治理、信任建设和舆情引导等方面的工作。
政府、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挑战。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摘要】群体性事件指的是一种在社会中大规模发生的具有某种特定意义和影响的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对个体造成直接影响,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原因包括社会矛盾、经济压力、政治因素等。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包括加强预防意识、建立应急机制、加强社会矛盾调解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
尽管我们采取了这些措施,群体性事件的风险仍然存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原因、对策、预防意识、应急机制、社会矛盾调解、公共服务水平、风险、有效措施、减少发生。
1. 引言1.1 什么是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涉及到大量人群的集体行为。
这种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特点,如群体性抗议、暴力事件、群体性事件等。
群体性事件通常是由某种社会矛盾或不满情绪引发的,通过集体行动来表达要求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种事件往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为它可能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群体性事件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在当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已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了解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对于预防和化解这种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警惕,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1.2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一、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群体性事件往往伴随着暴力冲突、抢劫破坏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
二、政府形象受损。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会暴露政府在管理和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政府形象受损,公信力下降。
三、经济发展受阻。
群体性事件往往会对当地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和市场秩序,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受阻。
群体性事件形成原因及对策建议
群体性事件形成原因及对策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个私企业劳动用工的日益普遍等等,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显现出其不可调和的一面,有些矛盾甚至表现得异常激烈,如果不能妥善加以解决,随时会导致群体性事件。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有所增多,既影响社会的稳定,又破坏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因此,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遏制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办法,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之中,防止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既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更是巩固党和政府执政地位的需要。
一、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则反映出我们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较弱,基层干部的执政水平较低,地方干群关系对立较为严重等方面存在的事实。
从近年来了解到的我市和外地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看,最突出的是以下四个方面。
腐败问题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导火线。
从多起群体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来看,腐败问题是其导火线。
特别是在企业改制中,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国有集体资产流失问题;职工群众有关待遇不能兑现而企业领导吃喝玩乐,大肆挥霍公款的问题;企业干部以权谋私,用国有集体财产经商办私人公司为自己寻找发财之路的问题等等。
应该说,职工群众反映的这些问题在不同改制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如果企业在厂务公开上做得不够,解释不及时,更增强了群众的猜疑,再加上职工群众突然面临着下岗失业,对未来生存缺乏信心。
如果少数人趁机以反腐败为借口,造谣煽动,进行组织串连,很容易挑起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进而形成群体性事件。
决策失误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定时炸弹。
当前,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有经济发展成就是干部政绩的片面认识,或个别领导干部求功心切,在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企业改制等工作决策中,事前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分析研究;没有广泛征求专家意见,进行充分的论证;没有召开一定范围的群众座谈会,认真征求意见,而是盲目决策,仓促决策。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行政法角度下的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一、基本定义在国外,一些学者将称之为“集群行为”或“集合行为”等,认为它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有的学者认为,“集群行为是自发产生的,相对来说是没有组织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它依赖于参和者的相互刺激。
”通俗地讲,“群体性事件”可以理解为由同类个体组成的整体,因为共同的要求,对社会造成的不平常影响的事情。
在我国,由于受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在建国初期称之为“群众闹事”、“聚众闹事”;80年代称之为“治安事件”、“群众性治安事件”;90年代称之为“突发事件”、“治安突发事件”、“治安紧急事件”、“突发性治安事件”;在21世纪初期称之为“群体性治安事件”。
目前,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指具有某些共同利益的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目的,采取静坐、冲击、游行、集合等方式向党政机关施加压力,出现破坏公私财物,危害人身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
二、产生原因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群体事件的发生既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有现实的具体原因。
具体原因大致如下:国企改革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难,收入减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征地拆迁及补偿安置费用不合理,政府出台的一些整治措施严重危害部分群众的利益;企业拖欠工资、医药费、退休金,如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部分干部违法乱纪、财务不明、贪污腐败;某些政府机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由于历史原因,自然资源、遗留资产的归属问题等;社会治安、民间纠纷、行政执法等问题处理不好也极易引发群体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群体性事件是指一起或者多起相似性质的事件,往往会涉及大量的群众参与。
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包括社会问题的积累、民众情绪的激化、组织者的策划等。
治理群体性事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满足民众的合理诉求、加强组织管理和提高社会安全。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问题的积累:群体性事件的背后往往存在一些长期堆积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就业问题、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2.民众情绪的激化:一些突发事件或个别案件的发生,可能会引发民众的强烈情绪反应,进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
民众的情绪被激化,可以是由于个人受到不公正待遇、权益受到侵犯等原因。
3.组织者的策划:一些群体性事件是由组织者有意策划而发生的,他们可能利用社会问题、民众情绪等,策划并操纵事件的发展,以达到某种目的。
组织者可以是个人、团体或者其他利益相关者。
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重要的是与群体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和关切,并及时回应。
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可以有效缓解群体情绪,避免事件进一步升级。
2.满足民众的合理诉求:了解事件的原因和民众的合理诉求,积极采取措施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他们感到公平和公正。
这可以通过政策调整、改善社会服务等方式来实现。
3.加强组织管理:对于有组织的群体性事件,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组织的管理和监督。
这包括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加强对组织的监测和处罚等,从而遏制激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提高社会安全:加强社会安全管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
这包括健全公共安全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情境下,大量人群出现某种集体行为或情绪表达的现象。
这类事件通常涉及大规模的人员聚集和行动,可能会对社会秩序和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既有其特定的生成原因,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治理机制来遏制和化解。
本文将从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和治理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1. 社会矛盾的激化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往往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当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时,群体性事件就有可能出现。
这种情况下,一些民众可能会因为无法获得应有的权益而聚集一起,通过大规模的行动来表达维权诉求,甚至升级到挑战社会公共秩序的程度。
2. 社会事件的发酵一些特定的社会事件可能会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
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事件、政策的实施或变革可能会激起群众的不满和抗议,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形成大规模的群体行动,甚至演变成暴力事件。
3. 社交媒体的传播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和影响力的扩散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一些舆论事件、热点话题很容易在网络上引发热烈的讨论和共鸣,进而形成线下的实际行动。
一些谣言、虚假信息的传播也容易引发一些非理性的集体行为,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
二、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机制探究1. 加强社会矛盾的化解为了预防和遏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社会需要加强对各类矛盾和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
这包括完善社会调解机制、加强社会公正建设、优化收入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让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才能有效地遏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 加强舆论引导和网络管理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舆论引导和网络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和敏感话题,政府和社会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和规范舆论的发生和传播,避免一些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的传播。
也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机制,对一些不法分子和机构进行监管和打击,净化网络空间。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影响多个个体或群体的事件,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当矛盾达到一定程度,可能引发群众集体行动。
收入分配不公、就业机会缺乏、资源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能催生群体性事件。
2. 不公平待遇:当群体感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会形成集体情绪,并通过群体行动表达不满。
公职人员贪腐、企业不正当竞争、政府不公正行为等均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3. 信息传播不对称:信息传播不对称可能导致群体误解和不合理行动。
当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存在偏差和失实,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虚假谣言和不实信息引发的群体恐慌。
对于治理机制,可采取以下措施:1. 预防控制机制: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社会矛盾调处机构的建设,提前发现和解决社会矛盾,降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涉及群体性事件的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
3. 加强信息传播管理:建立健全的信息传播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查证和处置,减少信息传播不对称的可能性。
4. 促进公平公正:加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减少社会矛盾的积累,提高社会公正感和满意度。
5. 加强舆论引导: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回应公众关切,避免群体情绪的扩散和集体行动的发生。
6. 提升社会信任度: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社会信任度,减少恶意破坏和造谣行为的发生。
要减少和治理群体性事件,需要从源头着手,预防控制为主,加强社会矛盾调处和公平正义的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农村群体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五模版
农村群体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一、事件背景在中国的农村地区,由于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经常会发生各种群体事件,如土地纠纷、村务管理不公、民生问题等。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也给政府治理带来了压力和难题。
因此,分析农村群体事件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将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事件的主要原因1.经济原因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更好的生活保障。
许多农民与土地、资源等问题相关的纠纷也可能由此诱发。
另外,农村贫富差距加大,致富门路狭窄,造成了一些群体事件。
2.社会原因乡村社会的变革、村务管理不透明、自治水平低、民主参与程度低等社会问题成为了农村群体事件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群体事件在乡村社会存在时常和规模上的不确定性,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执法机关的治理能力。
3.环境原因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污染和破坏对于农村地区的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造成的问题成为了引发群体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类事件问题广泛,蔓延面广,持续时间长,情况十分危急。
三、应对措施针对以上原因,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与处置农村群体事件,降低事态升级的风险。
1.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注重农村社会治理。
改变农村落后局面,实现乡村振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2. 改进社会治理完善村民自治的制度和村务公开,提高村级干部的治理能力,并多样化群众参与途径,增强对农村社会的把控力度,保障农民的经济、社会权益。
3. 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维护农村环境,保障农民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定期监测环境质量,加大对环境污染者的处罚力度和环境治理的投入。
4. 快速反应及妥善处理事件政府应及时派遣工作人员走访和调查当地群众,了解情况和心理因素,及时控制事态发展的风险,同时加强对事件的调查,依法处置违规行为,维护农村稳定。
5. 提高宣传教育效果宣传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应对措施,可以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摘要】群体性事件是指一起涉及多人或多方的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十分深远。
社会不平等、种族歧视、经济危机、政治冲突以及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因素往往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在于加强社会公平,促进民族团结,改善经济状况。
通过消除社会不平等、根除种族歧视、稳定经济发展、解决政治冲突以及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为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个方面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共同努力解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根本问题,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社会不平等,种族歧视,经济危机,政治冲突,教育资源不均衡,社会公平,民族团结,经济状况1. 引言1.1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社会背景下,集体性地出现的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代表性的事件。
这类事件往往涉及大规模的人群,其规模和影响力超越了个体行为的范畴,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公众性。
群体性事件可以是各种形式的集体行动,如示威游行、罢工罢课、暴动骚乱等,也可以是由特定社会问题引发的群体冲突、群体事件等。
这些事件通常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包括:规模大、影响深。
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较多的人群,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信息传播迅速、影响持久。
随着新闻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普及,群体性事件的消息可以在瞬息之间传播至全国乃至全球,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目的性。
群体性事件往往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或操纵,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目的性。
对于这些特点,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解决途径,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1.2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这类事件往往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不仅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和发展,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这些事件在我国发生频率较高,给环境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造成这些事件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政策的不足、企业的不规范、监管的不严格、公众参与的不足等。
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需要全社会协同,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下面是对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和应对策略的探讨。
一、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1.政策缺失或实施不力政策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法律依据,若政策缺失或执行不力,会导致环境问题的滋生和加剧。
例如,绿化空气质量指数(IAQI)未被列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导致城市空气污染问题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
2.企业生产与管理不规范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常常忽略环境保护,进行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
例如,部分化学企业为降低成本,存在不当处置有害废弃物的情况,严重污染周边环境。
3.监管不严格环保部门缺乏足够资金和人力资源,导致对企业、居民等的监管力度不足。
监管责任部门之间合作不够紧密,存在事宜推诿的情况,使环境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
4.公众参与不足公众参与环保事务的能力和意愿不足,政府部门常常缺乏决策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例如造成国际原子能机构反应堆漏水事件的核电站,曾长期存在严重的信息不透明,遭受公众质疑和不满。
二、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策略1.强化政策监管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环境群体性事件中涉及的企业和部门进行及时、有效的问责和处罚。
政府应建立反映公众意愿的机制,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确保政策的执行和效果。
2.加强企业自我管理企业应当树立环保理念,推动生产管理的绿色转型,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排放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鼓励企业改进管理方式,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重视环境安全的保障,建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强化监管力度加强环保部门的人员和资金保障,建立相应的工作流程和监管体系,加强对企业和居民的日常监管,对污染物的监测和数据报告等环节加强质量把关。
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以及应对方法
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以及应对方法、2005年6月安徽池州发生群体性事件,2007年01月四川达州发生群体性事件,2008年7月云南孟连发生群体性事件,2007年06月广东河源发生群体性事件2008年06月贵州瓮安发生群体性事件2009年06月湖北石首发生群体性事件2010年04月黑龙江富锦长春岭发生群体性事件2010年06月安徽马鞍山发生群体性事件马鞍山611事件2011年06月广东潮安县发生“古巷事件”、增城市“6.11”事件重庆万盛群众聚集事件2012年04月10日重庆万盛群众聚集事件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2000年以来,中国频繁发生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上访、集会、请愿、游行、示威、罢工等群体性事件,数量多、人数多、规模大,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人增加到约307万人群体性事件总体上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我国群体性事件次数和参与人数均呈上升趋势,参与人员常常达到了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人参与的事件在全国也已屡见不鲜。
群体性事件涉及行业越来越多,主体成分也呈多元化。
范围已遍及各个省(区)、市、县,涉及城市、农村、企业、机关、学校等众多行业和领域。
过去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多是农民、企业退休人员、困难人群,现在则是在职和下岗职工、农民、个体业主、复转军人、教师、学生、技术人员、干部等各阶层人员。
而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更是涉及方方面面。
既有一般性问题,也有特殊性问题;既有经济领域问题,也有社会领域问题;既有历史累积的问题,也有现实中新产生的问题;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影响。
群体性事件形成原因及对策建议
群体性事件形成原因及对策建议群体性事件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特定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状态下,一群人集体行动的结果。
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政府失职等等。
这些因素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抗议、骚乱、暴力事件等等。
在有些情况下,群体性事件会破坏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建议来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危害。
一是加强政府的反应能力和危机管理能力。
政府是治理社会的主体,要尽可能保证社会的稳定,需要尽快解决问题。
政府需要及时出台一些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确保人民的权益。
政府也需要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资源,用最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政府需要启动一个应急预警系统以及相关的应急预案,从而将时间和人力资源发挥到最大。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教育是消除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的重要途径。
政府需要全力推动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对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加强社会责任观念的普及和宣传。
这样,公众就能够了解权益的保障,不能用非法方式维权。
同时,宣传教育也能够提高公民的个体素质,让公民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使命。
三是加强社会监管机制。
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是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础。
政府需要建立更加完整的法治体系,加强社会监管和执法。
当出现不公正事件或是问题时,应当及时处理,不能容忍。
同时,政府应加强职业培训,让社会监管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匠人精神,最终防范各种安全隐患。
四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提升社会信用水平的重要手段。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实行相关信用评价和宣传,可以增强市民自我约束力和参与度,减少可能的群体行为。
政府需要制定具体制度,鼓励和推动企业及个人提高诚信度。
五是进一步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
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是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的基础。
政府需要通过加强产业升级和发展新型经济,以实现更多的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推进媒体行业、文化产业向更加市场化、精致化的方向发展,把多元文化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行政法角度下的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一、基本定义在国外,一些学者将称之为“集群行为”或“集合行为”等,认为它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有的学者认为,“集群行为是自发产生的,相对来说是没有组织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它依赖于参与者的相互刺激。
”通俗地讲,“群体性事件”可以理解为由同类个体组成的整体,因为共同的要求,对社会造成的不平常影响的事情。
在我国,由于受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在建国初期称之为“群众闹事”、“聚众闹事”;80年代称之为“治安事件”、“群众性治安事件”;90年代称之为“突发事件”、“治安突发事件”、“治安紧急事件”、“突发性治安事件”;在21世纪初期称之为“群体性治安事件”。
目前,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指具有某些共同利益的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目的,采取静坐、冲击、游行、集合等方式向党政机关施加压力,出现破坏公私财物,危害人身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
二、产生原因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群体事件的发生既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有现实的具体原因。
具体原因大致如下:国企改革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难,收入减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征地拆迁及补偿安置费用不合理,政府出台的一些整治措施严重危害部分群众的利益;企业拖欠工资、医药费、退休金,如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部分干部违法乱纪、财务不明、贪污腐败;某些政府机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由于历史原因,自然资源、遗留资产的归属问题等;社会治安、民间纠纷、行政执法等问题处理不好也极易引发群体事件。
群体性事件处置方案
群体性事件处置方案摘要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于某种原因,人们的情绪或行为得到共鸣,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体行动。
如何高效、科学地处置群体性事件,既是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责任,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重点介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常见类型,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一套有效的群体性事件处置方案。
1. 引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对社会稳定和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大规模的群体行动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经济发展。
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置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2.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通常有多种原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群体性事件的原因:2.1 社会经济问题经济不稳定、贫困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经济问题,往往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
人们的不满情绪和愤怒往往会通过集体行动来表达。
2.2 政治问题政治问题也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腐败、不公正的选举以及政府滥权等问题,会激发公众的愤怒情绪,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2.3 社会不公正社会不公正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阶级差距等问题,会引发受压迫群体的不满情绪,并最终激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根据事件发生的性质和目标,群体性事件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群体性事件类型:3.1 示威活动示威活动是最常见的群体性事件之一。
人们通过集会、游行等方式表达对某种问题的不满和诉求。
3.2 罢工工人罢工是指工人集体行动以争取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或反对某些政策的行为。
3.3 暴乱暴乱是指一群人对政府或其他群体发起的大规模暴力冲突行为。
暴乱的目标通常是破坏社会秩序和制度。
4.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性事件,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案。
以下是一套常用的群体性事件处置方案:4.1 情报收集和预警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建立起完善的情报收集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群体性事件的动态和趋势。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可以有效预测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环境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这些事件的产生原因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环境治理缺失。
由于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政府部门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够,导致环境污染问题长期积累。
环境治理的迟缓甚至失误,跟踪监控不到位等方面导致环境问题没有得到适时控制和治理,直接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群体性事件。
二是技术和管理短板。
在前期环境建设、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中,受种种因素影响,技术和管理水平有所短板,虽然能够解决当时环境问题,但是面对长期存在的环境问题,技术和管理的短板直接导致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这也表明,保护环境也需要与时俱进。
三是过度追求经济发展。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许多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以效益为主,导致环保法规的落实困难。
一些企业甚至违反规章制度,违规排放废气和污水等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
其最终结果是,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也会损害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引导公众参与。
肯定公众在监督和制约环保问题上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到环保治理过程中来,促进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会心合作,共同实现环保这个大计。
二是完善法律法规。
政府应当通过完善环保法规,加强对环保犯罪的打击力度。
在工业和建筑领域,需要加强对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管理,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等环保理念,确保环保成为企业的基本价值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重要部分。
三是注重执法监管。
政府部门需要加强执法力度,制定更严厉的环保惩罚制度,加大惩罚力度,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给企业和个人减少违法行为的盈利空间,介入环保事件,及时定性事件,迅速推动治理过程。
四是加强技术和管理。
政府和企业应当加强技术研发,推行智能化环保措施,提高环保管理水平。
群体性事件及其应对
突发性公共事件
自然灾害
如地震、洪水、干旱等自 然灾害往往引发群体性事 件。
公共卫生事件
如疫情、食品安全问题等 公共卫生事件也可能引发 群体性事件。
政治事件
政治动荡、政治变革等事 件也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
腐败问题与官民矛盾
腐败问题
官员腐败、官商勾结等问题往往引发民众不满,导致群体性事件。
官民矛盾
02
通过普法教育、法律援助等方式,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
素养,促进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健全维权机制
03
建立健全维权机制,畅通维权渠道,鼓励公民依法维权,促进
社会公正与和谐。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强信息公开与透明度
加强政府能力建设
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优化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政府工作 效率和服务质量。
网络化
群体性事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 和扩散,使得事事件采取非暴力形式 进行表达和诉求,但也有少数事件 可能采取暴力手段。
02
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社会矛盾与利益冲突
01
02
03
经济利益冲突
群体性事件往往与经济利 益冲突有关,如土地征收 、拆迁补偿、劳资纠纷等 。
案例四:某市PX项目抗议事件的舆论引导
总结词
该市在PX项目抗议事件中注重舆论引导,通过多种方 式加强信息传播和解释说明,最终平息了公众的疑虑和 不满情绪。
详细描述
该市在PX项目抗议事件发生后,政府迅速启动了舆论 引导机制。一方面通过媒体发布官方通告,及时向公众 传递准确信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解释说明工作,通过 专家讲解、现场解答等方式让公众了解PX项目的科学 性和安全性。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 理力度,及时删除不实信息和恶意攻击言论。经过多种 措施的实施最终平息了公众的疑虑和不满情绪取得了公 众的理解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及应对措施学院: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姓名:叶锦波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不同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激化,各种群体性事件不断爆发,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对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良好运行都造成了巨大冲击,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深入探究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寻找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办法,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矛盾,冲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和利益格局的重构期,社会不同阶层间的利益与冲突错综复杂, 政治、经济、社会的各种问题不断爆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从1994年的一万起上升到2003年的6万起;参与人数剧增:由1994年的约73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约307万人,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危害我国稳定的首要因素。
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寻找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措施,努力排解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从而降低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影响,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良好运行等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的含义及特点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诱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
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群体性
这是群体性事件的最基本特征。
群体性事件的发起者和参与者都是同一社会阶层或具有相同身份人,其行为主体已经构成了群体。
从总体上看,我国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呈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员常常达到了成百乃至上千,甚至上万人参与的事件在全国也已屡见不鲜。
群体性事件涉及行业越来越多,主体成分也呈多元化。
如2012年7月28日清晨发生江苏省启东市的一起大规模群体事件,据媒体估计,有超过两万人参加。
参与事件的人员也十分复杂:有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工人,私营企业的权益受损职工,农民工房屋被拆迁居民,库区移民,下岗的军转干部,出租车司机等等。
有些参与者根本和事件毫无关系,却抱着“法不责众”的态度搅和在事件内,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
(二)、利益诉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近年发生的较为突出的群体性事件来看,无论是池州“6·26事件”、孟连县“7·19”事件还是浙江余杭“5·12事件”,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提出的诉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不完全都是无理取闹的:农民参与该事件主要是要求基层政府和官员补偿自己受损的利益或者是提议要求实现村民自治;工人抗争主要是以企业管理者为对象,主要以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和企业管理事务为内容;农民工
则多数是要求老板发放拖欠自己的工资;下岗工人则是不满足于生活的现状,强烈要求再上岗工作等。
如2012年7月28日“启东事件”的起因就是因为日本王子造纸在南通设立了造纸厂,有大量污水需要排放,于是决定将排污工程管道在启东附近入海,民众为了保护海洋环境而发起的抗议活动。
(三)、社会危害性
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常常对国家的法制秩序、社会治安造成冲击和破坏,影响社会生产、扰乱社会公众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而当冲突被不法分子利用时,其采取的各种极端行为极易诱发民众的不满情绪,从而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
2012年7月28日,由于担心日本王子纸业集团的排污设施会对当时民众生活产生影响,数千名启东市民于清晨在市政府门前广场及附近道路集结示威,散发《告全市人民书》,并冲进市政府大楼,并从市政府中搜出了许多名贵烟酒等物品,并在警察到来之前将这些物证陈列在政府办公楼前。
在民众示威过程中,出现了民众掀翻汽车、捣毁市政府办公电脑等暴力行为。
在冲突过程中,启东市市委书记孙建华遭到民众扒光上衣,市长徐峰被强行套上抵制王子造纸的宣传衣。
其危害主要表:一是冲击党政机关,扰乱办公秩序。
为了迫使政府和有关部门解决其问题,许多群众较多地采取在政府机关和有关主管部门办公场所前聚集、静坐。
少数群众情绪激烈,甚至强行冲击政府机关,打伤政府工作人员,砸坏办公用具和交通工具,严重危害社会稳定。
二是堵塞铁路、公路等交通要地,容易导致交通瘫痪,从而
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
三是极易引发暴力,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在发泄不满时,常常难以控制其情绪,往往形成大规模的械斗,或与政府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发生冲突,从而造成较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三、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的原因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而群体性事件不断爆发的背后则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与冲突。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冲突
这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根本性因素。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结构、各种资源条件等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社会心理结构也随之改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收入差距不大,思想认识也比较统一,然而改革开放的推进,使得追求稳定、统一的传统社会控制机制失去了基础。
伴随着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冲突也就随之产生。
但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群体性事件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二)、民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与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淡薄。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的发展,国家的法制进程也不断加快,普通民众的素质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与此同时,人们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也不断增强。
当民众面对社会不公现象时,民主意识就会提醒他们行使自己的权利,要求党和政府采取措施治理这些不公、
侵权现象。
然而,对于广大社会公众而言,他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却依旧十分淡薄。
对于他们而言,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权利与利益是否收到损害,却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法律、是否危害国家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当权利、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往往不是采取合法方式维护权益,而是通过采取一些过激的甚至不合法的方式来表达做自己的不满。
加上中国人传统上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思想,认为人多了、即使犯了罪,政府和执法机关也难以惩处,从而引起群体性事件。
(三)、民意表达渠道不通畅,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具有意见表达的权利,而且公民拥有的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最基本的权力,它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每一种权利都授予了公民在相关政治领域的参与政治活动的资格。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想要合理表达自己的愿望在现实中往往受阻,很难实现。
这一方面反映了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有些干部缺乏群众观念、不重视群众意见、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的合理要求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从而导致正常的民情民意诉求表达渠道不通。
民众的意见得不到重视、民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最终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聂军,李渊清.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 《社会主义研究》2010 年第4 期。
周锦章.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机会结构及对策. 《甘肃社会科学》2009 年第4 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