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

合集下载

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强化基层治理
加强社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服 务意识,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防止小矛盾升级为群 体性事件。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政府应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尊重和保障公民合 法权益,避免因违法行政引发群体性抗议和冲突。
加强社会建设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减少社会不 公和贫富差距,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激化。
02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社会原因
社会不公
当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时,部分群体可能感到被剥 夺和失落,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利益诉求
当部分群体的利益受到侵害或忽视时,他们可能会通过群体性事件 来表达诉求和维护权益。
社会保障不足
如果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不完善,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也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群体性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即事件 发生前可能没有明显的征兆,也可能 由一些小规模的冲突或矛盾引发。
群体性事件可能采取各种形式,包括 示威、游行、罢工、静坐、集会等, 也可能出现暴力冲突。
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广泛的利益诉求 ,参与者可能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 群体,诉求多样。
群体性事件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造成一定影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 面的关注和处理。
快速反应机制
政府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动各方资源进行 处置,防止事态扩大和升级。
善后处理机制
做好群体性事件后的善后工作,积极化解矛盾,恢复社会秩序,修 复政府形象。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政治原因
政治参与不足
当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不畅,无 法有效表达意见和参与决策时, 他们可能会选择通过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程序及技巧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程序及技巧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程序及技巧一、群体性事件概念探讨的内容二、工作目标及把握的原则三、指挥部的建立及战斗小组划分四、现场处置的基本流程及程序五、现场处置各阶段主要开展的工作六、现场处置的基本方法及队形七、现场处置的简易技巧八、注意事项一、群体性事件概念§群体性事件是指10人以上(含10人)聚众共同实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众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事件。

二、工作目标及把握的原则§(一)工作目标§可概括为:“三个避免一个严防和一个始终”。

即:避免现场失控无序和发生连锁反应;避免矛盾升级和事态扩大;避免警民冲突和出现人员伤亡。

严防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插手利用,使事件更加复杂化。

以始终掌握现场处置工作的主动权,控制权为最高目标。

§(二)处置原则§1、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处置的原则;§2、防止矛盾激化的原则;§3、“三个慎用”的原则;§4、依法果断处置的原则;§5、快速周密的善后处置原则。

三、指挥部的建立及战斗小组划分§群体性事件,特别是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一般都应设现场指挥部。

并对各参勤警种进行职能任务分工,从全局层面划分,通常至少设置“一部八组”即:1、指挥部,2综合协调组,3、情报信息组,4、重点人头稳控组,5、现场处置组,6、政策接待组,7、群众工作组,8、社会面防控组,9、后勤保障组。

§公安从历次担负处突任务经验总结,战斗小组的划分。

实质是让每个指挥员和参战民警更加明确工作任务所包容的各个方面,原则上分为“一部十一组”。

即:§1、现场指挥部§2、前导组§3、协调联络组§4、情报信息收集、汇总、研判组§5、重点部位、制高点控制组§6、现场秩序维护及周边巡逻组§7、攻坚突击暨人员带离组§8、机动策应组§9、通讯保障组§10、资料收集、材料综合组§11、后勤保障组(含医疗救护)§以上划分,仅形成初步轮廓,现实执勤中,应着重强调领导干部“五知五能”,民警“五知五会”。

群体性事件问题与解决方案

群体性事件问题与解决方案

群体性事件问题与解决方案群体性事件是指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由于特定因素引起的集体情绪、行为、事件等现象。

这类事件常常涉及众多的个体,具有高度的社会影响力和广泛的社会关注度。

群体性事件通常是由社会矛盾、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差异、民族、宗教、地域等因素引起的,具有非常强烈的连锁反应和溢出效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群体性事件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问题特征群体性事件具有许多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社会影响大、形式多样、深层次矛盾复杂等。

1.社会影响大群体性事件通常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不仅表现在影响了参与者的安全、生存和发展,也会牵动社会舆论和政治局势的变化。

这些事件往往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报道,引起大众的关注和思考。

严重的群体性事件甚至会引发群体性恐慌和社会动荡,甚至可能导致社会治安问题加剧。

2.形式多样群体性事件的形式多样,既有静态的集体示威、集会、罢工等,也有动态的游行、暴动、打砸抢等。

这些事件可能在不同的场所和时间发生,涉及不同的人群和行业。

这使得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难度加大。

3.深层次矛盾复杂群体性事件的产生通常涉及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利益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解决的。

比如,许多群体性事件涉及到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环境问题、教育问题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群体性事件随时会再次发生。

二、问题原因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它背后往往有深层次的原因在作祟。

首先,群体性事件与社会矛盾密切相关。

社会矛盾是群体性事件渐进升级的根源,如果社会的矛盾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其次,群体性事件与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有关。

如果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失望情绪就不断积聚,如果有爆发的机会,就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最后,群体性事件与群体意识形态差异有关。

不同的人群和社会派别有不同的利益和意识形态,这会引发矛盾和冲突,如果矛盾升级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摘要】群体性事件指的是一种在社会中大规模发生的具有某种特定意义和影响的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对个体造成直接影响,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原因包括社会矛盾、经济压力、政治因素等。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包括加强预防意识、建立应急机制、加强社会矛盾调解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

尽管我们采取了这些措施,群体性事件的风险仍然存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原因、对策、预防意识、应急机制、社会矛盾调解、公共服务水平、风险、有效措施、减少发生。

1. 引言1.1 什么是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涉及到大量人群的集体行为。

这种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特点,如群体性抗议、暴力事件、群体性事件等。

群体性事件通常是由某种社会矛盾或不满情绪引发的,通过集体行动来表达要求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种事件往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为它可能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群体性事件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在当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已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了解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对于预防和化解这种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警惕,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1.2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一、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群体性事件往往伴随着暴力冲突、抢劫破坏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

二、政府形象受损。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会暴露政府在管理和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政府形象受损,公信力下降。

三、经济发展受阻。

群体性事件往往会对当地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和市场秩序,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受阻。

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

六、高校学生应如何理性维权?
一、要树立责任意识 二、增强分辨能力 三、要利用正式组织和社团等,表达诉求, 培养民主政治意识。
总 结
在社会转型期,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凸显,城市的职工下岗、高 校毕业生就业、企业改制、劳资纠纷、房屋拆迁、市容管理等,农村的土 地流转、厂矿环境污染,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 不稳定事件。尽管每个群体、每个人都有可能有种种缺憾和不满,但13亿 人同舟共济,闯过急流险滩是大局。每个公民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珍惜社会稳定,在法律和制度的轨道上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理性地维权。 面对近年来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屡屡出现的极端行为,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地 把握冲突背后的合理诉求,也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制止暴力表达,依法打 击各种违法行为。 各种群体性事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的利益协调工作和突发事件处置 中,政府负有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责任。要切实解决 民众的民生困难,跟踪分析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那些领域和环节, 特别是体察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批评意见,拿出过硬措施认真整改,最大限 度地减少社会对抗,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因素。正如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 在石首骚乱后与当地基层干部群众座谈时所言:一个地方不稳定,当地群 众的损失最直接。没有人管,没有人问,矛盾就会越积越多,怨气就会越 来越大。 基层政府需要认真研究,大力推动政务透明、民情上达和司法公正, 矛盾到来时“勇于承担责任”,坚决地取缔暴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群体性事件为什么会产生 群体性事件为什么会产生
1、社会不满群体的存在 2、群众缺乏表达渠道 3、政府管理能的关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转型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推进,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逐渐拉大,经 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
3 群众利益诉求遭遇体制性迟钝。近年来全国影响较大的群体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起因很小一基层反应迟钝一升级为群体性事件一基层无法控制 一震惊高层一迅速处置一事态平息。在冲突萌芽和聚集的初期,一些地方的基层党委政府对社会矛盾普遍表现出“体制性迟钝”——反应迟钝,判断失误,处理失 当,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一些地方官员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时,没有去研究新形势下老百姓对执政者的新期待,而是习惯于以命令、经验、习惯取代法规和 程序,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努力化解矛盾,而是倾向于走极端,简单粗暴地“扣帽子,揪辫子,打棍子”,对事件超前定性,把群众利益诉求“泛政治化”:要么认 定为“有黑恶势力操纵”,要么认定“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挑唆煽动”,然后采取高压手段解决,其结果必然会使群体性事件越酿越大。
4 大力发展经济。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 的根本原因。由于社会生产的剩余产品数量极少,根本满足不了社会所有成员的需求,于是社会处在严重的对抗和冲突之中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 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群体性事件的实质是弱势群体维护其自身利益的一种特殊方法。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因素都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只有经济发展 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稳定才有最可靠的保证。不论是那些以“人权”、“民主”为名义的。还是某些竭力利用人民内部矛盾制造事端的人寻找的种种借 口,其实质问题依然是围绕经济利益的。因此,发展是硬道理,解决群体性事件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经济。所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稳定和发展的主题, 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奠定坚实的 物质基础。

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一、事件描述。

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于某种原因引发的人员聚集和集体行动,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混乱的突发事件。

群体性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游行示威、集会聚集、突发性灾害等。

二、事件应急预案。

1. 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健全的群体性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级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确保应急响应能够迅速有效地启动和运行。

2. 预警和监测。

建立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监测系统,及时获取事件信息,做好事件动态监测和预警发布工作,为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应急处置。

根据群体性事件的具体情况,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方力量进行应急处置,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

4. 沟通协调。

建立健全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应急信息,引导群众有序疏散和避险,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5. 救援和救助。

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和志愿者参与救援和救助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和安置。

6. 事后处理。

做好群体性事件事后处理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修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秩序。

7. 宣传教育。

加强群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应急预案的落实。

1.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落实。

2. 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遵守应急预案,积极配合应急响应工作,做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有效处置。

3. 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四、其他事项。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修改,须经相关部门审批并重新发布。

群体性事件及其应对

群体性事件及其应对

响应时间紧迫
群体性事件的演变迅速,往往在短时 间内达到高潮,因此需要在事件初发 阶段就迅速采取措施。然而,由于各 种原因,如信息获取不全、决策程序 繁琐等,导致响应时间受到限制。
控制事态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要点一
情绪失控
要点二
协调难度大
群体性事件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情绪和 行为反应,这给控制事态的发展带来 很大的困难。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 缓解情绪,避免事态升级。
群体性事件及其应对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群体性事件概述 • 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 群体性事件的危害 • 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措施 • 群体性事件应对的难点与对策 • 群体性事件应对案例分析
01
群体性事件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冲突或谣言等原因激发, 一定数量的人群聚集并表达诉求或采取行动的事件,通常会 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产生一定影响。
05
群体性事件应对的难点与对策
预测和预警的难点与对策
预测准确性受限
信息获取困难
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往往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社会、政治、经济等,这 些因素难以准确预测,使得预警的及 时性和准确性受到限制。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 信息传递受阻,导致对群体性事件的 性质、规模和影响范围等方面的信息 获取困难,从而难以制定有效的应对 措施。
事件起因
煤矿开采过程中,当地居 民对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 产生不满。
应对过程
政府组织专家实地调查, 听取居民意见,同时采取 措施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和 环境保护。
经验教训
关注民生问题,加强政府 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确保公共安全和环境权 益。
THANKS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体性事件也成为了社会治理中的一大难题。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与成因复杂多样,因此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本文将对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一群人共同参与的、表现出合作的集体行动。

在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大: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大量的人群参与,规模庞大,影响范围广。

2. 多发性: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且种类繁多,有农民工维权,环保抗议,城市管理等多种类型。

3. 社会影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影响到当事人的利益,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4. 突发性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发性的,不易预测,因此需要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利益诉求:许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与当事人的利益诉求有关。

农民工维权事件通常是因为工资拖欠、劳动条件恶劣等问题。

2. 社会矛盾:社会矛盾是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成因之一。

城市管理方面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因为城市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导致城市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3. 组织策划:一些群体性事件往往是被人为煽动和组织的。

这些事件往往被用于追求政治目的或者其他非法目的。

4. 社会不平等: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往往会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对策建议针对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成因,需要采取多方面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1. 完善制度,保障利益。

有关部门应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 加强社会矛盾调解。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及时化解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 提高社会教育水平。

加强社会教育宣传,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避免一些个别事件演变成大规模群体事件。

4. 预防为主,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健全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制度和机制,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确保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突发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群体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基本定义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现象面对群体性事件,堵不如疏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承认群体性事件是利益纷争,就必须认可那些群众都是有血有肉的公民,他们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其诉求不过是为了生存。

另一方面,现在有那么“群众意见很大”就不再是个别地域性的问题,而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特征数量增多规模扩大2000年以来,中国频繁发生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上访、集会、请愿、游行、示威、罢工等群体性事件,数量多、人数多、规模大,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人增加到约307万人(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统计数据)。

涉及的部门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参与的人员复杂,有各种职业、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参加:有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职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权益受损职工,失地农民,农民工,房屋被拆迁居民,库区移民,下岗的军转干部,出租车司机,环境污染受害者,等等。

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是经济因素的表现和解决途径
• 群体性事件可以揭示经济因素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助于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优化
03
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过程与阶段
群体性事件的起始阶段及其特点
群体性事件的起始阶段通常与社会矛盾的激化相关
• 社会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可能导致群众的不满和抗议 • 事件的触发点和导火索可能源于偶然事件或突发事件
建立群体性事件的预警系统
•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 加强政府、企业和个人对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信息报送 工作
采用科学的预警方法和技术手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群体性事件进行预测和分 析 • 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群体性事件的风险评估与应对
建立群体性事件的风险评估机制
• 对潜在的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 • 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应对策略和措施
企业应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
• 采取有效的措施平息事件和稳定秩序 • 追究事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
个人层面的应对策略与措施
个人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 理性对待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 • 不参与和煽动群体性事件
个人应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
• 采取有效的措施平息事件和稳定秩序 • 追究事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
起始阶段的特点
• 事件的发生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 • 事件的参与者和行为具有自发性和无序性
群体性事件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群体性事件的发展阶段通常与社会矛盾的升级相关
• 事件的参与者和行为可能受到情绪、认知、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 事件的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
发展阶段的特点
• 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后果逐渐扩大和严重 • 事件的参与者和行为逐渐组织化和有序化

群体性事件处置

群体性事件处置

群体性事件处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体性事件也越来越多,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如何妥善处理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成为了公共安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就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特征、原因以及处置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及特征群体性事件是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由多人参与或见证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事件,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社会性: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广泛的社会群体,而且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

2. 多元化: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多样化,观点和诉求差异很大,使得事件复杂多变。

3. 聚集性:群体性事件大多在某个时间点和空间范围内发生、扩散和聚集,易引发人口密集、场所拥挤等问题。

4. 情绪化: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强烈的情绪化特征,而且极易受外界刺激,引发极端行为。

二、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1. 社会经济问题:不公平分配、职业生涯不顺利、失业、低薪、社保医疗等问题均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政治因素:政府政策不公、领导腐败、人权、土地等争议引发的抗议事件。

3. 意识形态与信仰:宗教、种族、毒品、时尚等因素引发的人群聚集行为。

4. 社交网络: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飞速发展,增加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也给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和溢发带来了便利。

三、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方法1. 加强预防机制: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建立及时且有效的控制机制和预警机制,从根源上对事件进行预防和化解。

2. 加强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应联系协调,形成救援指挥体系。

是否有必要出动安保力量以及出动第三方调解机构等问题需要考虑。

3. 强化社会心理干预:通过宣传、教育、网上舆情管理等方法,给予事件参与者和周围群体充分的信息和说服,缓和情绪,引导舆情。

4. 加强司法维护:对于违法行为,加强维护司法公正,保障社会安全与秩序,防止群体性事件的蔓延。

5. 科技手段的运用:科技手段已经成为群体性事件处置的一项重要手段。

如在传染性疾病疫情爆发期间,大规模的无人机巡逻进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便极大的提高了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

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一、名词解释1、群体性事件:是指公众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表达意愿,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集群行为。

2、制止方法:是指对群体实行心理和精神上的强迫,而促使其收敛激情或停止行动的方法。

3、大型活动群体性事件:是指参与大型活动的一些群体或个人,由于某种动因,相互感染、串通,在活动所处的环境或场所中,实施妨碍活动的组织管理与正常进行的非社会行为并导致事态加剧、扩大,扰乱活动的固有秩序,具有较大的政治、经济影响与社会危害性的事件。

4、群体性上访事件:是指公民有组织地采用5人以上集群走访的形式,越级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和要求的群体超越法律约束的活动5、治安事件:是指扰乱社会治安,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或政治影响的事件都可称之为治安事件。

6‘骚乱是指公然无视或对抗政府权威以及国家法律的群体性事暴力活动。

7,集会是指跟们聚集于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

8,游行是指公民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

9,示威是指公民在公共场所,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活动。

10,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是指公民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未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或虽提出申请但未获得许可,以及获得公安机关许可但没有按照许可事项在公共场所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活动。

11,强行驱散是指在政治的攻势不能奏效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强制性平乱措施。

12,防止反复是指在平息骚乱事件后,为全面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预防骚乱闹事死灰复燃而采取的行动。

13,武装威慑是指在骚乱闹事人群面前展示警方的强大威力,迫使其终止违法犯罪活动14,政策攻心是指以警察威力为后盾,运用政治,法律武器,从心理上,精神上展开攻势,瓦解骚乱闹事者群体已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15,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是指公安机关根据情报信息和事件预测所制定的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科学的工作计划和处置方案,为了指导警力的处置准备和处置实施所进行的一系列预先的设计和安排的工作计划。

群体性事件及其应对ppt

群体性事件及其应对ppt

05
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建议与展望
加强预防工作
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01
在出台重大政策、实施重大改革措施前,充分评估可能引发的
社会矛盾和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措施。
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
02
定期开展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排查和化解,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
件的苗头及时予以化解。
推动社会心态疏导工作
03
加大对社会心态的监测和引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引发群体
增强公共安全意识
加强公民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全社会防范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现场处置
01
快速响应
在事件发生时,相关部门应迅速赶赴现场,采取果断措施,控制事态
发展。
02
公开透明
及时向公众发布权威信息,客观公正地解答各方关切,消除谣言和误
解。
03
依法处置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不同性质和规模的群体性事件采取相应的处置
特点
群体性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广泛性、复杂性和敏感性等特 点,往往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和处理。
发生原因
1 2 3
社会矛盾
一些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不公或不平等问题 ,可能导致民众的不满情绪积聚,一旦爆发便 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谣言与恐慌
在信息传播迅速的现代社会,一些谣言和虚假 信息可能迅速扩散并激发恐慌情绪,进而引发 群体性事件。
措施。
善后处理
1 2
认真总结
对群体性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处置过程进行全 面总结,吸取经验教训。
改进措施
针对事件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完善 相关政策法规。
3
表彰奖励
对在事件处置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 彰奖励,对失职渎职人员严肃追责。

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方案

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方案

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这些事件严重危害到了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群体性事件是指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或某一事件中,涉及到多人或多个群体,形成一定的规模,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并有可能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突发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分类群体性事件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例如:•社会安全事件:如极端宗教团体、非法社团、非法教育机构等。

•社会治安事件:如民间纠纷、社会抗议、社会治安恶劣等。

•突发公共事件:如地震、煤矿事故、火灾等。

•恐怖主义事件:如爆炸、绑架、劫持等。

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增强宣传教育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公共安全意识的教育宣传,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意识,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和积极性,减少情绪化行为的发生。

加强安全管理通过加强场所管理、安保人员管理、食品药品监管等措施,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预防相关事件的发生。

建立监测系统建立群体性事件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大数据分析和应急预案编制,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响应。

加强社会服务加强社会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福祉,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方案当群体性事件发生时,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及时报警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报警,通知有关安全机构,做好群体性事件的信息收集、分析和评估。

迅速处置根据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规模,以及场所、时间、人数等情况,制定科学的处置方案,迅速调集应急力量,采取必要的隔离、控制、疏导、救援等措施,确保事件不扩大、不蔓延。

组织善后群体性事件结束后,需要进行全面的善后工作,做好损失核算、处罚决定和危机公关等工作,同时评估处置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结语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是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社会管理的协调和配合,提升群体性事件处理的能力和水平,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

性质
• 当前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绝大多数都 是对权利和权益的诉求,属于人民内部矛 盾,是由人民内部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并 不是要推翻国家政权和现行社体存在;2、群众缺乏表达渠道;3、政府 管理能力应对能力不足;4、群体性心理因素诱导;5、基 层不作为,“小事拖大,大事拖炸”;6、干群长期矛盾 的积累 • 深层原因 1、社会贫富差距拉大;2、职工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 侵犯;3、领导干部不倾听群众呼声,不关心群众疾苦, 使小矛盾酿成大矛盾;4、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 趋多元化、复杂化;5、社会管理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6、法制不健全; 7、 权利集中;8、领导没有能力;9、是社会转型中群体 利益的损失;10、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存在官僚腐败现象; 11、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12、政治体系存在问题。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不论群 体性事件多么复杂,矛盾多么尖锐,只要 我们站在群众的利益和角度,换位思考, 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办,就能使矛 盾和问题得到化解和解决,就能把各类矛 盾纠纷“解决在苗头、化解在源头、稳控 在基层”。
预防
• • • • • • • 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制度,打造社会动态预警机制 加强培训,提高应对群体事件能力 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抓好基层调解工作 抓好基层法制宣传教育 抓好群体性事件前期预防工作 抓好情报信息工作
解决
• • • • • 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加强责任追究 掌握政策,坚持原则,认真谨慎解决问题 慎用警力,依法处置,防止事态扩大 要坚持始终牢牢把握现场处置主动权 要坚持严格依法按政策进行善后处置
如何认识、预防和解决群体性 事件
葛欣星
什么是群体性事件
•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 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 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 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 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 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 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 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 上海的杨佳事件、贵州的瓮安事件和云南的孟连 事件

群体性事件及其应对

群体性事件及其应对

突发性公共事件
自然灾害
如地震、洪水、干旱等自 然灾害往往引发群体性事 件。
公共卫生事件
如疫情、食品安全问题等 公共卫生事件也可能引发 群体性事件。
政治事件
政治动荡、政治变革等事 件也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
腐败问题与官民矛盾
腐败问题
官员腐败、官商勾结等问题往往引发民众不满,导致群体性事件。
官民矛盾
02
通过普法教育、法律援助等方式,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
素养,促进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健全维权机制
03
建立健全维权机制,畅通维权渠道,鼓励公民依法维权,促进
社会公正与和谐。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强信息公开与透明度
加强政府能力建设
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优化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政府工作 效率和服务质量。
网络化
群体性事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 和扩散,使得事事件采取非暴力形式 进行表达和诉求,但也有少数事件 可能采取暴力手段。
02
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社会矛盾与利益冲突
01
02
03
经济利益冲突
群体性事件往往与经济利 益冲突有关,如土地征收 、拆迁补偿、劳资纠纷等 。
案例四:某市PX项目抗议事件的舆论引导
总结词
该市在PX项目抗议事件中注重舆论引导,通过多种方 式加强信息传播和解释说明,最终平息了公众的疑虑和 不满情绪。
详细描述
该市在PX项目抗议事件发生后,政府迅速启动了舆论 引导机制。一方面通过媒体发布官方通告,及时向公众 传递准确信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解释说明工作,通过 专家讲解、现场解答等方式让公众了解PX项目的科学 性和安全性。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 理力度,及时删除不实信息和恶意攻击言论。经过多种 措施的实施最终平息了公众的疑虑和不满情绪取得了公 众的理解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定义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

2009年9月,中共《党的建设辞典》时隔20年后再出版,在整部辞典的1015个词条中,1/3是新词,群体性事件等被收入其中。

收录辞典
2009年9月,中共党建辞典时隔20年后再出版,在整部辞典的1015个词条中,1/3是新词。

小村官、网络反腐、带病提拔、群体性事件等被收入其中。

现象
2000年以来,中国频繁发生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上访、集会、请愿、游行、示威、罢工等群体性事件,数量多、人数多、规模大,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人增加到约307万人(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统计数据)。

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承认群体性事件是利益纷争,就必须认可那些群众都是有血有肉的公民,他们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其诉求不过是为了生存。

另一方面,现在有那么“群众意见很大”就不再是个别地域性的问题,而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主要特点
群体性
指每一起群体性事件是由某一身份的一群人制造和参与的。

这是群体性事件的最基本特征。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呈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员常常达到了成百乃至上千,甚至上万人参与的事件在全国也已屡见不鲜。

群体性事件涉及行业越来越多,主体成分也呈多元化。

起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一些突出的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分析,应该说绝大多数集体上访甚至闹事都有一定的理由,即有其合理的部分,而真正无理取闹是极个别的,因此往往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

组织性
当前的群体性事件已由自发松散型向组织型方向发展,事件的聚散进退直接受指挥者和骨干分子的控制和影响。

尤其是一些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往往事先经过周密策划,目的明确、行动统一,组织程度明显提高,甚至出现跨地区、跨行业的串联活动。

有的还集资上访,并聘请律师,寻求媒体支持。

效仿性
指当前群体性事件具有广泛的示范性和传播性。

一些群体事件在开始之初,大多仅限于少数人及个别区域。

随着事态的发展,影响力的扩大,引起周围区域或利益相关者心理共鸣,一旦甲地发生群体性事件,乙地、丙地便纷纷效仿,互相传染,使参与人数及区域不断增多和扩大,甚至出现互相串联,互相取经现象。

例如,2002年以来,黑龙江大庆等地发生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对全国其他省(区)、市、县产生了不良的示范效应,在一些整个东北、华北老工业基地和化工、煤炭、建筑、军工等多种困难行业中引起了连锁反应,接连发生群体性事件。

破坏性
当前群体性事件常常对国家的法制秩序、治安秩序、交通秩序产生冲击和破坏,影响社会安宁,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秩序。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冲击党政机关,扰乱办公秩序。

二是堵塞铁路、公路等交通要地,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

三是极易引发暴力,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反复性
由于群体性事件反映的问题错综复杂,涉及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而且不同矛盾主体、合理的要求与不合法的行为、不同的原因动机、历史纠纷和现实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处置难度大,所以经常反复。

同时部分群众把政府或有关单位化解矛盾及时解决一些问题,误解为群体性事件“闹”的结果,错误地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造成事件反复不断。

直接原因
从直接原因看,城市的群体性事件的诱因主要有:一是部分国企改制、转制未征求职工意见,不按规定程序操作,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侵害了职工民主权利和国家利益;二是部分企业经营过程中,厂务不公开、重大经营活动未经职代会通过,职工情绪对立;三是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医药费、退休金,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不落实;四是企业改制、兼并或破产后,职工下岗、职工安置、养老保险等问题未得到妥善处理;五是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不廉洁,垮了企业,肥了自己,穷了职工;六是一些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侵害职工合法权益;七是市政建设拆迁,补偿争议大;八是部分企业或施工单位随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等。

农村的群体性事件的诱因主要有:一是村务不公开、财务管理混乱,有的基层干部违法乱纪;二是乱收费使农民负担过重;三是个别基层政权组织软弱涣散,一些乡村基层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四是集资款久拖不还,基金会等非金融机构吸纳的股金不能按期兑付;五是一些地方征地中存在政策不透明、补偿标准偏低或补偿费用没有如期兑付或没有全部兑付到户,损害了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六是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地方的山林、土地权属不清,争执激烈;七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民族宗教矛盾;八是一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九是基层选举中出现贿选、罢选等。

还有社会管理方面的原因,如地方出台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不慎重,不连贯,或执行政策有偏差;部分单位工作人员执法犯法,办事不公;部分行业管理工作不规范,频繁发生如重大矿难等安全事故,等等。

深层原因
1)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2)职工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

3)领导干部不倾听群众呼声,不关心群众疾苦,使小矛盾酿成大矛盾。

4)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复杂化。

5)社会管理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

观点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有些地方发生的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甚至群体性事件,很多与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办事、不按政策办事有关。


对群众的感情有多深,解决问题的力度就有多大。

说到底,应对群体性事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个部门的各个层面都不等不靠,勇于负责。

只有将“第一位”的基础工作做好了,宣传部门的工作才会游刃有余,权力部门的公信力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稳定也才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因此,高校学生尤其要提高理性认识群体性事件并合法合理维权的能力。

一是要树立责任意识。

二是增强分辨能力。

三是要利用正式组织和社团等,表达诉求、培养民主政治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