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2012马原考题范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考试题(开卷)

一、选择题(至少有一项符合题意,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0×1)

1、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 理在事先(客观唯心主义)

B 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料(客观唯心主义)

C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客观唯心主义)

D 心外无物

2、辨证的否定是:(P41)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联系的环节

C 事物发展的环节

D 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3、“见仁见智”这一成语从认识论上说体现了:

A 认识因人而异

B 真理因人而异

C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D 认识同主体素质密切相关

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P20)

A 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 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D 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5、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包括:(P126)

A 圈地运动

B 资本再投资

C 奴隶贸易

D 利用国家政权进行掠夺

6、下列关于金融资本的表述中,正确的是(P164)

A 金融资本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所产生的一种新型资本形式

B 金融资本是银行资本、证券资本和保险资本的总称

C 金融资本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的产物

D 金融寡头的统治是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不是不应该用在这里)

7、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P182)A社会化大生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 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与竞争的外在压力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进步

D 资本主义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使生产和需求得到了强制性的平衡

8、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

A 股份制

B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C 合作制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9、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两个阶段的唯一不同是

A 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私有制,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

B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

C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共产主义是产品经济

D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阶级,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

1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后果

A 社会化占有形式的出现

B 实体经济的向外转移

C 中产阶级的不满

D 经济危机的爆发

二、辨析题(每题8分,共24分

1、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完全适应的。

不对。第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价值的主要源泉。

这是明显的错误表述。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说,所谓“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包括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说,产生价值的源泉只能是人类的“生产劳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生产力水平,但是并不能说“技术和科学已经成为了价值产生的源泉”。因为从本质上说,科学技术只能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和手段,在生产力发展与价值产生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正如铁器取代石器、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作坊一样,现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行为,其本质只是“人类劳动手段”的提高与更新。而真正价值的产生,只能是运用这些手段所进行的人类劳动。可以试想:如果没有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使用这些手段,无论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不能独立产生“劳动价值”的。因此可以看出,“技术和科学已日渐成为价值的源泉”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

3、在“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中,前者比后者更重要的。(P237)

所谓“两个必然”,指的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指的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对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深理解:第一,“两个必然”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两个决不会”进一步为这种发展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两个必然”的思想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强调的是实现“两个必然”的客观条件,是对“两个必然”思想的补充和发展;第三,我们既要坚信“两个必然”,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又要坚信“两个决不会”,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历史过程,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奋斗。

三、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说明为什么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第二章)

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涉及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军事、科技和意识形态等各方面,但这一理论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