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权勋-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合集下载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原文: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注]乐正,乐官之长。

夔,人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正夔[注]一足,信乎信:相信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进:进用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节:关键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汲:打水答:A解析:这是考察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一定要结合语境,可以把选项给出的解释代入原文推敲。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C.有闻而传之者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答: B解析:这是考察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

吕氏春秋·权勋原文及翻译-作文

吕氏春秋·权勋原文及翻译-作文

《吕氏春秋·权勋》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原文利不可两,忠不可兼。

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

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

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

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操黍酒而进之。

子反受而饮之。

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

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

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

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

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

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

于是罢师去之。

斩司马子反以为戮。

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

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

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

’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

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

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

荀息伐虢,克之。

还反伐虞,又克之。

荀息操璧牵马而报。

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故曰:小利。

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

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

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

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

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

弗听,有顷,谏之。

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

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

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

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

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

触予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

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

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

吕氏春秋·权勋-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吕氏春秋·权勋-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吕氏春秋·权勋|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吕氏春秋·权勋|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利不可两,忠不可兼。

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

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

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

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操黍酒而进之。

子反受而饮之。

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

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

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

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

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

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

”于是罢师去之。

斩司马子反以为戮。

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

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

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

’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

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

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

荀息伐虢,克之。

还反伐虞,又克之。

荀息操璧牵马而报。

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故曰:小利。

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

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

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

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

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

”弗听,有顷,谏之。

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

”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

”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

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

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

”触予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

《吕氏春秋》及译文2

《吕氏春秋》及译文2

《吕氏春秋》及译文2《吕氏春秋》及译文11.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

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

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

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皁而着之外皁也。

君奚患焉?』献公许之。

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

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

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

」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

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

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

荀息伐虢,克之。

还反伐虞,又克之。

荀息操璧牵马而报。

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吕氏春秋·权勋》)【译文】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

”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

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

有什么好担忧呢?”晋献公同意了,就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

虞公盯着宝玉和骏马,就想答应荀息。

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

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

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

《吕氏春秋》阅读及原文翻译

《吕氏春秋》阅读及原文翻译

《吕氏春秋》阅读*及原文翻译原文: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似?,?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海?遣?耪韵遄佑谡盼洌?簧笠玻?使?錾硭酪病?/p>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注]乐正,乐官之长。

夔,人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正夔[注]一足,信乎信:相信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进:进用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节:关键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汲:打水答:a解析:这是考察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一定要结合语境,可以把选项给出的解释代入原文推敲。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逵谕?/p>c.有闻而传之者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答:b解析:这是考察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上卷)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上卷)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上卷)《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孟春【原文】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1]。

其日甲乙。

其帝太皞[2]。

其神句芒[3]。

其虫鳞。

其音角。

律中太蔟[4]。

其数八。

其味酸,其臭[5]膻。

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

蛰[6]虫始振。

鱼上冰。

獭[7]祭鱼。

候雁北。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8],驾苍龙,载青旃,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

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行,无有不当。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

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及翻译原文:【审分】一曰:凡人主必审分,然後治可以至,奸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恶气苛疾无自至。

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主无所避其累矣。

凡为善难,任善易。

奚以知之?人与骥俱走,则人不胜骥矣;居於车上而任骥,则骥不胜人矣。

人主好治人官之事,则是与骥俱走也,必多所不及矣。

夫人主亦有居车,无去车,则众善皆尽力竭能矣,谄谀诐贼巧佞之人无所窜其奸矣,坚穷廉直忠敦之士毕竞劝骋骛矣。

人主之车,所以乘物也。

察乘物之理,则四极可有。

不知乘物,而自怙恃,夺其智能,多其教诏,而好自以,若此则百官恫扰,少长相越,万邪并起。

权威分移,不可以卒,不可以教,此亡国之风也。

王良之所以使马者,约审之以控其辔,而四马莫敢不尽力。

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

其辔何如?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已。

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方悖。

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

不审名分,是恶壅而愈塞也。

壅塞之任,不在臣下,在於人主。

尧、舜之臣不独义,汤、禹之臣不独忠,得其数也;桀、纣之臣不独鄙,幽、厉之臣不独辟,失其理也。

今有人於此,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而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牛马必扰乱矣。

百官,众有司也;万物,群牛马也。

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用刑罚,乱莫大焉。

夫说以智通,而实以过悗;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任以公法,而处以贪枉;用以勇敢,而堙以罢怯。

此五者,皆以牛为马、以马为牛,名不正也。

故名不正,则人主忧劳勤苦,而官职烦乱悖逆矣。

国之亡也,名之伤也,从此生矣。

白之顾益黑,求之愈不得者,其此义邪!故至治之务,在於正名。

名正则人主不忧劳矣,不忧劳则不伤其耳目之主。

问而不诏,知而不为,和而不矜,成而不处,止者不行,行者不止,因刑而任之,不制於物,无肯为使,清静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意观乎无穷,誉流乎无止。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孟春【原文】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1]。

其日甲乙。

其帝太皞[2]。

其神句芒[3]。

其虫鳞。

其音角。

律中太蔟[4]。

其数八。

其味酸,其臭[5]膻。

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

蛰[6]虫始振。

鱼上冰。

獭[7]祭鱼。

候雁北。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8],驾苍龙,载青旃,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

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行,无有不当。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

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

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

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

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

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

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

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

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

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注释】[1]营、参、尾:都是二十八星宿的名字。

[2]太皞(hào):伏羲氏,又叫木德之帝。

[3]句(ɡōu)芒:太皞氏的儿子,木官之神。

[4]太蔟:即阳律。

古人把乐律与历法相结合,一年十二个月与十二律相配。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卷一·孟春纪·孟春【原文】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1]。

其日甲乙。

其帝太皞[2]。

其神句芒[3]。

其虫鳞。

其音角。

律中太蔟[4]。

其数八。

其味酸,其臭[5]膻。

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

蛰[6]虫始振。

鱼上冰。

獭[7]祭鱼。

候雁北。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8],驾苍龙,载青旃,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

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行,无有不当。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

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

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

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

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

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

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

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

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

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注释】[1]营、参、尾:都是二十八星宿的名字。

[2]太皞(hào):伏羲氏,又叫木德之帝。

[3]句(ɡōu)芒:太皞氏的儿子,木官之神。

[4]太蔟:即阳律。

古人把乐律与历法相结合,一年十二个月与十二律相配。

文言文阅读节选《吕氏春秋》附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节选《吕氏春秋》附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节选《吕氏春秋》附参考答案梁北有黎丘部⑴,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⑵,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

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⑴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⑵诮(qiào):责备。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3分)(1)扶而道苦之(2)昔也往责于东邑人(3)是必夫奇鬼也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2)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小题3:读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参考答案:小题1:(1)使……受苦(2)同“债”,讨债(3)这小题2:①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

(2分)②他真的'儿子担心他的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

(2分)小题3:遇到情况要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

(对于疑惑的相似的现象,不能不审察清楚。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比如“端”“反”“逝”等字。

小题3:本题是一道开放题。

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多角度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即可。

《吕氏春秋权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吕氏春秋权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吕氏春秋权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吕氏春秋权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①。

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许之。

虞公滥③于宝与马,而欲许之。

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

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④也。

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

’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

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道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

荀息伐虢,克之;还,反攻虞,又克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注】①虞、虢(ɡuó):周代国名。

②垂棘、屈产:古地名,分别以产玉石和马著名。

③滥:贪求。

④辅:车子两旁夹车的木。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1)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假:(2)夫虢之不亡也,恃.虞恃:(3)荀息伐虢,克.之克:16.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17.选文中的宫之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同为谋臣,善于进谏。

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回答二人进谏技巧的相同之处。

(2分)参考答案:15.(1)借(2)凭靠(3)战胜评分:本题3分。

每小题1分。

16.车依靠两旁夹车的木(才能前行),两旁夹车的木也依靠车(才能存在),虞和虢两国的形势就是这样。

评分:本题3分。

翻译句子意思对即可;“虞虢之势是也”,判断句式未译出,扣1分。

17.二人都运用设喻的方法,委婉地进谏。

评分:本题2分。

意思对即可。

译文: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打算答应借道虞国之事时。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虢两国的关系就像牙床骨与颊骨的关系,牙床骨连着颊骨,颊骨也连着牙床骨,这就是虞虢两国的关系啊。

吕氏春秋原文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翻译导语:吕氏春秋的文言文翻译是很多学生都是头疼的一项习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吕氏春秋原文翻译,欢迎借鉴!原文: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

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

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

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也。

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1】,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

段干木,晋国之大驵【2】也,学于子夏。

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

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

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

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

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

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3】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注释:【1】子张、颜涿聚、段干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等,皆为古人名。

【2】驵(zǎng),市场经纪人。

【3】齿:排列。

译文: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大夫文种为师。

圣人贤者没有不尊重老师的。

如今,(人们)地位的尊贵没有达到帝王,才智没有达到圣人,却想不尊奉老师,(那)通过什么能达到(帝王圣人的境界)呢?这就是五帝废绝、三代灭绝的原因。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及翻译原文:【审分】一曰:凡人主必审分,然後治可以至,奸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恶气苛疾无自至。

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主无所避其累矣。

凡为善难,任善易。

奚以知之?人与骥俱走,则人不胜骥矣;居於车上而任骥,则骥不胜人矣。

人主好治人官之事,则是与骥俱走也,必多所不及矣。

夫人主亦有居车,无去车,则众善皆尽力竭能矣,谄谀诐贼巧佞之人无所窜其奸矣,坚穷廉直忠敦之士毕竞劝骋骛矣。

人主之车,所以乘物也。

察乘物之理,则四极可有。

不知乘物,而自怙恃,夺其智能,多其教诏,而好自以,若此则百官恫扰,少长相越,万邪并起。

权威分移,不可以卒,不可以教,此亡国之风也。

王良之所以使马者,约审之以控其辔,而四马莫敢不尽力。

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

其辔何如?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已。

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方悖。

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

不审名分,是恶壅而愈塞也。

壅塞之任,不在臣下,在於人主。

尧、舜之臣不独义,汤、禹之臣不独忠,得其数也;桀、纣之臣不独鄙,幽、厉之臣不独辟,失其理也。

今有人於此,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而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牛马必扰乱矣。

百官,众有司也;万物,群牛马也。

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用刑罚,乱莫大焉。

夫说以智通,而实以过悗;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任以公法,而处以贪枉;用以勇敢,而堙以罢怯。

此五者,皆以牛为马、以马为牛,名不正也。

故名不正,则人主忧劳勤苦,而官职烦乱悖逆矣。

国之亡也,名之伤也,从此生矣。

白之顾益黑,求之愈不得者,其此义邪!故至治之务,在於正名。

名正则人主不忧劳矣,不忧劳则不伤其耳目之主。

问而不诏,知而不为,和而不矜,成而不处,止者不行,行者不止,因刑而任之,不制於物,无肯为使,清静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意观乎无穷,誉流乎无止。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年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离俗原文:一曰:世之所不足者,理义也;所有馀者,妄苟也。

民之情,贵所不足,贱所有馀,故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

然而以理义斫削,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

飞兔、要褭,古之骏马也,材犹有短。

故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舜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棬々乎后之为人也!葆力之士也。

”以舜之德为未至也,於是乎夫负妻戴,携子以入於海,去之终身不反。

舜又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於畎亩之中,而游入於尧之门。

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我羞之。

”而自投於苍林之渊。

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辞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卞随曰:“吾不知也。

”汤又因务光而谋,务光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务光曰:“吾不知也。

”汤曰:“伊尹何如?”务光曰:“强力忍诟,吾不知其他也。

”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之。

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

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诟我,吾不忍数闻也。

”乃自投於颍水而死。

汤又让於务光曰:“智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

吾子胡不位之?请相吾子。

”务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

吾闻之,非其义,不受其利;无道之世,不践其土。

况於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

”乃负石而沈于募水。

故如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者,其视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

其视贵富也,苟可得已,则必不之赖。

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

不漫於利,不牵於埶,而羞居浊世。

惟此四士者之节。

若夫舜、汤,则苞裹覆容,缘不得已而动,因时而为,以爱利为本,以万民为义。

《韩非子 用人》《吕氏春秋 审分览》(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韩非子 用人》《吕氏春秋 审分览》(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

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不肖者少罪而不见伛剖背①,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

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古之人曰:“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

”故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

君人者释三易之数而行一难知之心,如此,则怒积于上而怨积于下。

以积怒而御积怨,则两危矣。

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

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随绳而斫,因攒②而缝。

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而下无愚拙之诛。

故上居明而少怒,下尽忠而少罪。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材料二: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

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已,请见之。

”寰子见而以为中大夫。

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

”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

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

”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

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

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

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

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

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

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

故小臣伊尹、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

岂特船骥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

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

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

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审分览》)【注】①伛剖背,像驼背人那样受无辜的刑罚。

②攒,通“钻”,指锥孔。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及翻译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及翻译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及翻译《吕氏春秋》阅读答案及翻译古之君民①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②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

”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

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

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

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

此夫差之所以自殁于干隧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注释】①君民:统治百姓。

②审:弄明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爱利以安之衣食所安 B.忠信以导之欲信大义于天下C.魏武侯之居中山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吴之所以亡者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0.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3分)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11.吴国为什么会灭亡?本文阐述了怎样的`治国之道?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分)参考答案9.D(A.安定养生 B.诚信通“伸”,伸张 C.居住处于D.……原因)10.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

11.吴国屡战屡胜(1分),导致君骄民疲,国君放纵而百姓怨恨(1分)。

阐述了君王应该仁爱治国、造福百姓的治国之道(1分)。

【参考译文】古代当君主的人,用仁和义治理百姓,用爱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引导百姓,致力于为民除害,想着为民造福。

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他们自己虽然去世了,可是后世蒙受他们的教化如同神灵一般,这是因为他们对人世间的各种事情实行的准则经过认真审察。

魏武侯当中山君的时候,向李克问道:“吴国之所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

”武侯说:“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吴国却偏偏因此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李克回答说,“多次作战百姓就疲惫,多次胜利君主就骄傲。

《吕氏春秋》及译文5

《吕氏春秋》及译文5

《吕氏春秋》及译文5《吕氏春秋》及译文41.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

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

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吕氏春秋·贵公》)【译文】管仲有病,齐桓公前去询问他,说:“您的病很重,如果一旦病情危急发生不幸,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好呢?”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够知道这样一个人;现在得了重病,生死在于朝夕之间,我又怎么说得上来呢?”桓公说:“这可是大事,希望您能给我指教。

”管仲恭敬地同意了,说:“你想要任用谁为相呢?”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道:“不行。

我很了解鲍叔牙。

鲍叔牙的为人,清廉正直,对待不如自己的人,不愿和他们在一起。

偶尔一次听到人家的过错,就终身不忘。

万不得已的话,隰朋大概还可以吧。

隰朋的为人,既能汲取先世的事例,又能不耻下问。

自愧不如黄帝,同情不如自己的人。

他对于国家政治,有不去过问的事;他对于事物,有不去了解的方面;他对于人,有不重视的细节。

不得已的话嘛,那隰朋可以。

”42.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

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

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

』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它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吕氏春秋·贵生》)【译文】尧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

子州支父对回答说:“让我做天子还是可以的。

虽然是这样,但我正患忧愁的病,正要治疗,没有空余的时间用来治理天下。

”天下是特别珍贵的东西,却不因为它来妨害生命,更何况其他东西呢?只有不拿天下来妨害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权勋|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利不可两,忠不可兼。

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

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

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

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操黍酒而进之。

子反受而饮之。

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

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

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

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

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

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

”于是罢师去之。

斩司马子反以为戮。

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

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

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

’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

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

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

荀息伐虢,克之。

还反伐虞,又克之。

荀息操璧牵马而报。

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故曰:小利。

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

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

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

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

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

”弗听,有顷,谏之。

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

”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

”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

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

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

”触予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

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

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

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竖:童仆。

②垂棘之璧:垂棘产的美玉;屈产之乘:屈邑产的良马。

③划:灭除。

参考译文:
利不可两得,忠不可兼备。

不抛弃小利,大利就不能得到,不抛弃小忠,大忠就不能实现。

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小忠,是大忠的祸害。

圣人抛弃小的,选取大的。

从前荆龚王与晋厉公在鄢陵作战,楚军失败了,龚王受了伤。

当初,战斗即将开始的时候,司马子反口渴了找水喝,童仆阳谷拿着黍子酿的酒送给他。

司马子反接过来喝了下去。

司马子反为人酷爱喝酒,他觉得酒味甜美,喝起来口不能自止,因此喝醉了。

战斗停下来以后,荆龚王想重新作战要商讨对策。

派人去叫司马子反,司马子反借口心痛没有去。

龚王乘车前去看望他,进入军帐中,闻到酒味就回去了。

荆龚王说:“今天的战斗,能依靠的就是司马了。

可是司马又醉成这样,他这是忘记了楚国的社稷,不担忧我们大家啊。

”于是收兵
离去,并斩杀司马子反,将他暴尸示众。

童仆阳谷献上酒,不是借此把子反灌醉,他心里认为这是忠心,却恰好害了子反。

所以说:小忠,是大忠的祸害。

从前,晋献公派荀息用垂棘产的美玉和屈邑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贿赂虞公,来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虞公贪图宝玉和骏马想要答应荀息。

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啊。

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啊。

如果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了。

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把路借给了晋国。

荀息(带兵)攻打虢国,战胜了虢国。

返回的时候攻打虞国,又战胜了虞国。

荀息拿着玉壁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禀报。

晋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牙齿稍微长了一点。

”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中山诸国有个厹繇(qiúyóu)国,智伯想攻占它,却(苦于)没有(带兵进攻)的道路。

就给厹繇国铸造了一个大钟,用两辆并排的车装载着大钟送给他们的国君。

厹繇的国君就想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迎接大钟。

赤章蔓枝劝谏说:“智伯为人贪婪而且不守信用,一定是他想攻打我们但是没有进军的道路,所以铸造了大钟,用两辆并排的车装载着来送给您。

您于是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迎接大钟,(如果这样)智伯的军队必定跟随着到来。

”厹繇国君不听,过了一会,赤章蔓枝再次劝谏。

厹繇国君说:“大国跟我们交好,你却拒绝人家,这不吉祥,你不要再说了。

”赤章蔓枝说:“做臣子的对国君不忠诚坚贞,是罪过;忠诚而坚贞却不被采纳,脱身远离国君就可以了。

”于是,他砍掉车轴两端(表示与厹繇国君断绝关系)就走了,到了卫国七天,厹繇国就灭亡了。

昌国君率领五国的军队来攻打齐国。

齐国派触子为将,在济水边迎击各诸侯国的军队。

齐王想开战,派人到触子那里去,羞辱并且斥责他说:“不开战,我一定灭掉你的族类,挖掉你的祖坟!”触子感到很痛苦,想让齐军战败,于是跟各诸侯国的军队开战。

双方刚一交战,触子就鸣金要齐军撤退。

齐军败逃,诸侯军追击齐军。

触子趁机凭靠一辆兵车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听不到他的音讯。

(齐军另一位将领)达子又率领残兵驻扎在秦周,没有东西赏赐士卒,就派人向齐王请求金钱,齐王非常生气地说:“你们这些残存下来愚弱无能的家伙,怎么能给你们金钱?”齐军与燕国人交战,被打得大败,达子战死了,齐王逃到了莒。

燕国人追赶败逃的齐兵进入齐国国都,你争我夺抢了很多金钱。

这是贪图小利因而丧失了大利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