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努力和爱都有意义” - 多媒体数字报 -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2013 6 30
什么都可以放弃,一定要救他!面对突患白血病的恋人,她不抛弃不放弃,坚守爱情、竭力挽救。本报记者和爱心人士从长沙飞赴天津,千 里护送救命之血。这是九年前本报报道的“白血恋人”真情故事。 恋人虽已远去,但让我们一起陪坚强的女孩刘羡说:一切努力和爱都有意义。
“白血恋人”已远去天堂 坚强女孩我们懂你:
16年前,5岁的她就患上了糖尿病。此后10年,她被病痛折磨得107次昏死过去,6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5岁那年,因为本报的系列报道,她的 命运从此改变。这不仅仅是一个爱心改变命运的故事。我们更希望通过报道,由刘梅传递一种生命价值观: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请一定无比真 诚、郑重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相信奇迹总会发生,相信爱的力量就在身边。
“一切努力和爱都有意义”
刘羡和张爽隔窗交流:“血”到了,希望到了,OK!
女孩为爱坚守,本报救助这对 “白血恋人”
2004年,患白血病的中南大 学学生张爽病得最严重时,女友 刘羡为他一针一线绣了一幅作 品。 2003年,刘羡从湖南农业大 学毕业,放弃了一切找工作的机 会,选择为爱坚守。
时隔9年之后, 本报摄影记 者罗新国对那幅绣品依然记忆 犹新:“绣的是婚礼上的两个人。 心的形状,相亲相爱,充满着对 未来的向往。” 记者王宇红则一 直记得自己刚接到这条线索的 感受:“爱人患病了,现实点的女
新刘梅日记 — ——
把我得到的爱,传递给更多需要爱的人
“糖人”日记摘录
代课老师刘梅在上语文课。
2005年11月14日 晴 今天是我的节日———糖尿病
日,先祝我和千千万万个病友节日 快乐!11年了,我都快忘了自己是个 “糖人”了!很庆幸一路走来遇到了 这么多好人,帮助我们渡过一个又 一个难关!更感激那些带给我理想 和信仰的老师、医生和记者,让我 的人生不再局限于“生存”!
却选择“耍帅”、“扮酷”甚至打架 得到一时关注。刘梅觉得不管是 哪种, 都有权利得到他人的关 注。但她对学生爱中有严:“爱孩 子不等于要溺爱他们。”
对于未来的自己,刘梅没有 太具体的规划,但她说:“因为许 多人都帮助过我, 我始终相信 爱,要把我获得的爱传递给更多 需要爱的人。”
“把乐观向上的劲传给更多孩子”
第一天走进教室,有一个小
男孩在座位上大声问她“ : 刘梅姐 姐,你身体好了吗?”2004年本报 报道刘梅后,她当选“湖南年度新 闻人物”,是桑植县的“名人”。
“报 道 让 我 获 得 了 第 二 次 生 命,我一辈子都要记得”
刘梅并没有“特权”。工作前 两个月,她累得每天回家就只能 躺在床上。去年因为小感冒导致 酮症酸中毒, 刘梅住了好几次 院, 并错过了代课老师入编考 试。 现在工资只有1000多元,但 一个月药费就要1500元左右。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孩跑都跑不赢。在物欲横流的社 会,这个女孩对爱情的坚贞让人 感动。” 她决定深入这个故事。 2004年4月,本报以长篇通讯报 道了这对白血恋人的故事。报道 刊发后,爱心捐款的涓涓之水汇 入这个家庭,热心的读者也帮忙 寻找合适的骨髓。
41岁农妇捐献了骨髓 本报记 者千里送“血”
一 位 41 岁 名 叫 石 桂 娇 的 岳 阳农家妇女,是张爽的骨髓捐献 者,也是我省第一例农妇捐献者。
■文/记者 李婷 图/记者 罗新国
事件回放
2004年8月,桑植县十一中 初二学生刘梅因Ⅰ型糖尿病生 命垂危。5岁时就患病的她勇敢 接受命运的挑战,用数百篇日记 记下与病魔搏斗的10年历程。 8 月27日,本报刊发记者李贵洪采 写的《刘梅日记———一位女孩在 疾病中成长的故事》, 并随后推 出《扼住命运的喉咙》系列报道,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年,刘梅 装上胰岛素泵, 病情大为好转, 当选为年度“湖南十大新闻人 物 ” 和“全 国 十 佳 中 学 生 ”。《刘 梅日记》出版。中央电视台等数 十家媒体报道她的事迹。
2013年6月10日,经过多方尝 试,记者终于联系上刘羡。2007年 她去了北京, 现在一家主流媒体 做时政新闻记者。 她说现在的生 活平淡无奇“ , 上班族一个,大部分 时间都很忙”。今年5月20日那天, 她发了一条微博: 原来今天是 520。你知道的,5一直20。
刘羡还没结婚,一直跟张爽 的父母保持联系,他们身体还好, “生活总得继续下去。” 她谢谢本 报和读者们对她的关心,说她现 在的心愿,是希望每天做好自己 的事情,身边的人都健健康康。
6月3日, 记者打电话给中南 大学湘雅医院刘慧霞教授,转达刘 梅的谢意。 当年刘教授看到报道, 专程从长沙赶到刘梅家中,义务给 她检查病情, 指导治疗。2006年她 再次去桑植送了一个血糖仪给刘 梅。在刘教授心中,小刘梅家里虽然 穷,但她一点都不自卑,非常阳光。 她战胜疾病的信心很多成年人都比 不上。 听说刘梅现在已是老师了,刘 教授很高兴“ : 希望她把自己乐观、 向上的那股劲传给更多的孩子。”
■文/实习记者 王安琪 图/记者 龚磊
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
料库管理中心主任何一平至今 还记得2004年5月2日去车站接 石桂娇的情景。 石桂娇晕车,下 了 车 吐 得 像 个 病 人 。“但 她 站 起 来就跟我们去医院捐骨髓,我心 里都不忍心了。”
当时人们对于捐献骨髓还有 误解,以为对身体伤害很大。记者 王宇红问石桂娇怕不怕, 她犹豫 着说“ : 不怕,我愿意救他”。 2004 年 5月3日, 带着从石桂娇身上采 集的救命之“血”,本报记者陪同何 一平赶赴天津血液研究所。
第一次见到张爽,王宇红印 象很深。 他在无菌室里一直微 笑,很阳光。刘羡趴在无菌室外 的玻璃上,两人用眼神对话的样 子让每一个人动容。 两袋造血 干细胞全部顺利输入。
“原来今天是520。你知道的,5 一直20。”
几个月后,王宇红接到了刘 羡的电话,她以为是张爽完全好 了。但没想到张爽已经去世一个 月了,一场感冒夺去了他新生的 生命。 在他走之前,刘羡想在病 房里和他举行婚礼, 他没同意。 那次通话后,王宇红和刘羡再没
“刘梅姐姐,你身体好了吗?”
2013年5月26日。桑植县十 一中。刘梅正在上语文课。
2004年8月 ,本报记者李贵 洪第一次来到这里,刘梅还是一 名初二的学生,15岁的她已经被 Ⅰ型糖尿病蚕食了10年,生命垂 危。那一年,她几乎所有的记忆 都是住院、晕倒……
本报随即发起的救助活动,终 于跑赢了死神。 9年后,21岁的刘梅 从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专业毕业, 回到母校代课语文已经一年。
联系:“不是不惦记,是说起来怕 她难过。”
那年圣诞,何一平在岳阳再 次见到了捐献者石桂娇。那天很 冷,石桂娇连棉袄都没穿,何一 平给她买了件红棉袄,朴实的石 桂娇很不好意思。何一平忍住没 告诉她,张爽离开了。
一直以为这对恋人幸福生 活在一起的罗新国,得知这个消 息 后 久 久 不 语 , 半 晌 才 说 :“一 切的努力和爱都是有意义的,祝 福他在天堂享受快乐幸福。”
妹还在读初中, 父母收入也不 高。有时他们还很不好意思地问 她借钱:实在是没钱买菜了。
刘梅总是强调自己的生活已 经好了很多“ 。 李叔叔的报道出来 后,全县人民都给我捐款,给我买 了胰岛素泵,报道让我获得了第二 次生命,我一辈子都要记得。”
2007年,一个生产胰岛素泵 的厂家主动联系她,公司研发了 一款药量控制更精确的泵,赠送 30名中国孩子,她是他们第一个 想到的人。
http : //cs . voc . com . cn
热烈祝贺《三湘都市报》创刊十八周年
A15
年 月 日 星 期 日 编 辑 李 婷 校 对 李 辉 苏 亮
2004 年 5 月 10 日 本 报8版版面图。
事件回放
刚接到中国地质大学硕士 研究生保送通知书, 中南大学 的张爽就被白血病击倒。相恋4 年多的女友刘羡不离不弃挽救 他的生命。2004年4月29日本报 报道了这对“白血恋人”的感人 故事,并呼唤爱心、筹集救命款 项。5月3日,与张爽配型成功的 造血干细胞在湘雅医院成功采 集, 并当即空运至中科院天津 血液研究所为张爽进行移植手 术。本报记者罗新国、王宇红等 从长沙到北京再到天津, 全程 记录了这个动人故事。
“我始终相信爱”
刘梅依然有写日记的习惯,问 她借来看看, 她却羞涩地直摆手, “我都是用很幼稚的本子,以前别人 送过我很多, 还有当时捡的同学们 不要的本子, 不写完就浪费了。”这 让人想起当年《刘梅日记》中记述的 那个“收集废铅笔头的女孩”。
刘梅喜欢强调“爱”。选择当 老师是因为可以爱许许多多的 学生。在她看来,孩子们都渴望 被关注和肯定,只是有的以内在 充实的自我赢得长期肯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