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三步走(优.选)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三步走”

诗歌鉴赏“三步走”

诗歌鉴赏“三步走”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在唐代,诗歌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艺术手法也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成为国人的骄傲,也成为教师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的学习和考查,也是历年来高考的一个重点内容。

因此,无论是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知识的逻辑性,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塑造完美人格,诗歌鉴赏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掌握诗歌特点,挖掘潜在信息“文贵隐,诗贵藏”,一首诗歌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大量的形象要素和情感要素,就要通过其外显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蕴含深层的潜信息,越是卓越的诗人就越注重其诗歌的内涵。

就诗歌而言,内在信息一般不外两种:形象和情感。

我们首先谈一谈潜在形象信息的捕捉。

潜在形象信息主要包括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

进行诗歌鉴赏时,景物是我们的必然着眼点,诗人所写的景物是我们捕捉潜信息的关键。

在鉴赏“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时,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学生七嘴八舌得说出了想象中有初升的明月、鸣叫的山鸟,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外在的显信息,但透过这些,我们可以捕捉到春山涧溪中倾泻而下的皎洁的月光,想象到在声声鸟鸣中愈发显得寂寥的山林景象,至此,诗人内心闲静的情感和诗中反衬的就不言而喻了。

其次,情感信息的捕捉。

诗人大多情感丰富,或多愁善感,或激情满怀。

诗歌创作在某种角度上是情感的抒写,但诗歌的情感有其隐含的特点,也属潜信息,捕捉潜在情感信息应以其形象信息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两个问题1:情感缘何而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个人因素,而这几类原因往往有交织现象,我们要多角度考虑。

问题2:情感由何表现的?诗人往往通过景物表达主观情感,学生们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较为熟悉,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

如“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落日”被赋予了悲壮的情感,“星”则被赋予了追求人生理想的审美特征,从而表现了诗人追求人生高远目标的渴望。

古诗鉴赏复习课“三步走”

古诗鉴赏复习课“三步走”

2021年3期┆217随笔古诗鉴赏复习课“三步走”党江涛摘 要:古诗鉴赏复习课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

提供复习角度,让学生自主进行古诗鉴赏的总结;在分享中提升知识掌握的精度,提高课堂的关注度、参与度和效度;引导比较,在对比异同中感知古代诗歌独有的魅力。

这“三步走”的古诗鉴赏复习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总结;分享;比较;理解;鉴赏能力;审美情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是学生巩固知识,从中有新的理解的必要环节。

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古诗鉴赏的复习,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三步走”的做法。

一、提供复习角度,让学生自主进行古诗鉴赏的总结 鉴赏好一首古诗,常常要从“诗意的理解”“情感的表达”“手法的运用”“关键词句的赏析”几个角度入手。

复习时,把常用的鉴赏角度介绍给学生,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让学生参考范例进行总结。

“描画面”“赏词句”“说手法”“品感情”是古诗鉴赏的基本功,大部分古诗的鉴赏离不开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作为基础总结内容提供给学生,当然,也允许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总结。

给学生提供总结角度和范例并非限制学生。

学生在诗歌鉴赏的总结中,不仅会自然加深对具体诗歌的理解,而且会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也会对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产生质疑。

在语言组织方面,学生也会费一些脑筋,从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分享中提升知识掌握的精度,提高课堂的关注度、参与度和效度在学生古诗鉴赏总结的基础上,一定要进行课堂上的分享交流。

分享交流的意义,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对缺漏的知识有所补充,还可以发现知识掌握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而言,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加以诊断,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知识。

在《观沧海》这首古诗的复习中,有两位学生总结了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一位学生认为此诗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而另一位学生认为是想象。

在分享过程中,学生对“想象”和“虚实结合”哪一个更准确提出了质疑。

诗歌三步走

诗歌三步走
年在那里隐居。
(2)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作者怎 样的心境? 答案:①诗人悠闲地数着落花 久坐,又慢慢地寻着碧绿的春 草回家。②“坐久”“归迟” 表现出诗人的从容不迫,悠闲 自得。③“细数”、“缓寻” 则暗含了一种百无聊赖的闲愁。
越台怀古①
看标题:
[元]萨都剌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
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越台;
越台怀古①
[元]萨都剌
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②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
【注】①越台:在今福建闽侯县冶山上,汉 闽越王无诸曾在冶山前建都城,开辟闽疆 ,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人物。此诗 为作者在福建任闽海廉访知事时作。
【注】①越台:在今福建闽侯县冶山上,汉 闽越王无诸曾在冶山前建都城,开辟闽疆 ,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人物。此诗 为作者在福建任闽海廉访知事时作。
②风尘:此处指污浊的场合,即指官场、腐 朽的上层社会。
(2)这首诗是怎样 表达思想感情的? 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诗用了 借景抒情的手法来 抒写自己的情感。 如颔联和尾联分别 以傍晚时分站在山 上所见到的凄凉秋 景,来抒写自己内 心的哀伤,情景交 融,浑然一体。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 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第一步:看标题 ①交代了地点是在江中 船上; ②暗示了诗歌题材(羁 旅诗); ③暗示了作者情感:旅 途艰难,内心悲伤。
[示例]
②风尘:此处指污浊的场合,即指官场 、腐朽的上层社会。
看正文: ③颈联两句为关键句 ,由历史陈迹品评英 雄人 物,抒发感慨? 哀婉忧伤?之情。 ④尾联两句是近景描 写,抒发对昔日繁华 的没 落、逝去的哀婉 之情。

【超级精美!!】最新高考语文备考资料 读懂诗歌前提:关键要素-讲透诗歌鉴赏

【超级精美!!】最新高考语文备考资料 读懂诗歌前提:关键要素-讲透诗歌鉴赏

课程纲要
核心知识
显性信息
细节信息
整体感知
【细节信息】
二、品情语
(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如“但”“却”“惟”“仍”“又”“ 只”“徒”“空”“尚”“犹”等词语。如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 ”“只”二字,将作者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 人非、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课程纲要
核心知识
显性信息
细节信息
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 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 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
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诗歌鉴赏主 观题中取得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要想做对诗歌鉴赏选择题,也必须要理解 诗歌的基本内容。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 下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大家能想到哪些词语呢?
如“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 ”“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
课程纲要
核心知识
显性信息
细节信息
整体感知
【细节信息】
二、品情语
(二)隐性词语 (1)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却能暗示作者的 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借“风、天、猿、渚、沙 、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点明了节序和环 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
课程纲要
读懂诗歌前提: 关键要素
核心知识
显性信息 细节信息 整体感知

诗歌鉴赏三步走

诗歌鉴赏三步走

(2007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 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 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 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 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思想感情?(3分)
•【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 可)
2、看诗后注解
•两个作用: 1、暗示背景,介绍作者这时的 处境,诗歌的写作背景。 2、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 阅读障碍。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 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 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
看作者
在同一背景下,诗人的经历 与境遇决定诗歌的特殊主题 。 特定内容 • 陶渊明——归园之乐 • 李白——怀才不遇自信与狂放——愤世嫉俗、清 新飘逸 • 杜甫——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 王维——含蓄生动,雄浑奇拔(边塞诗) • 白居易——雅俗共赏 固定风格 • 李贺——奇诡变幻 • 李商隐——含蓄绰约 • 杜牧——清丽俊逸 • 李清照——闲适与愁苦。
(1)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
(2007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 •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思想感情?(3分) 梅——凌寒独开,傲霜斗雪——敢为人先, 不畏权贵——君子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 操 (1) (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 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诗歌鉴赏三步法

诗歌鉴赏三步法

5、 一词领全诗型==主旨作用 结构作用 、 一词领全诗型 主旨作用 主旨作用+结构作用
A、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示例: 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 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 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步骤一)。 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一 。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步骤二)。 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8、比较评价题型 比较角度(内容或手法)+诗句 、比较评价题型==比较角度 内容或手法) 诗句 题型 比较角度( 关键词) 作用 情感) 作用( (关键词)+作用(情感)
6、情感、主旨型 ==句意(文意)+表达技巧 情感 、情感、主旨型 句意 文意) 表达技巧 句意( 表达技巧+情感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 惆怅对东风。 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 犁水足望年丰。[ 。[注 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下阙的内容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 相感情。 相感情。 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 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 “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 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 (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 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品读诗歌三步走

品读诗歌三步走
二、 因景成境
自古 以来 皆曰诗 言 志。作 家 写 诗 填 词要 将 自己 的情 感 体 验
歌 鉴赏题 成为 每年 高考 的必 考考 点 , 分 值 也 由最 初 的 6分增 加 到 传 达 给读者 , 以唤 起 读 者类 似 的 情感 体 验 身 临 诗词 其 境 之 后 , 要
咀嚼 , 体味作者之心 , 即将心 比心 , 用心灵去感受心灵, 8分 , 再增 加到 现在 的 l 1 分 。可 见 , 对 诗 歌鉴 赏 的 考查 力 度 逐 步 准确细察、
美学 大师朱 光 潜 曾说 : “ 诗 是 培养 趣 味 最好 的媒 介 。读 诗使 理 解 的过程 。学生 声情并 茂 的转述 和讲解 自然 是难 以忘怀 的 。 人 到处都 可 以觉到人 生世 相新 鲜有 趣 , 到处 都 可 以吸 收维 持 生命 和推展生 命 的活力 ” 。 纵 观近 年 来 的 全 国各 地 语文 高 考试 题 , 诗
话 数外 学 习
N o . 0 9. 2 0 1 3
Y u S h u Wa i X u e X i
2 0 1 3年第 9期 Nhomakorabea口
口口
读 诗 歌 三 步 走
李 艳
( 安康市平利县 中学, 陕西 安 康 7 2 5 5 0 5 )
摘 要: 诗歌 鉴 赏题成 为每 年 高考的 必考考 点 , 是 考查 的重点 , 也是 师 生复 习备考 的难 点。只要 考 生善 于寻找 此类 考题 的规 律 , 掌

因象成景
到“ 握…拉” “ 牵 … 抚” ” 捏” 等词汇, 但是仔细体会其 表现力和
童 互

执” 相比, 是 否更准 确 ?这样 的练 习 后 , 学 生 可 以更 加 深刻 地 理 对于 文学 作品的 把握, 首 先 要从内 容人手, 然 后从 形式切入。 “ 用自 己读后的感悟, 将语言还原成作者最初的建构意象。在充分 解 诗歌 的用词 与意境 表达 的重要 性 。 理解 和还原 作者 的 写作 意 图后 , 将 自 己融人 到 作 品 中 , 融入 到 诗

高考诗歌鉴赏一、如何分析诗中人物和作者的情感(教师)

高考诗歌鉴赏一、如何分析诗中人物和作者的情感(教师)

高考诗歌鉴赏之一: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一、分析思想感情三步走:第一步、明确表达情感的手法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修辞手法: 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总论情与景关系:3、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景、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讽今(借典故抒情),借事抒情。

第二步、仔细审视诗歌中的景物行为或典故的特点。

典故所表达的情感一般是固定的。

如:闻鸡起舞表达的事报效国家的愿望;燕然勒功表达的是对建功立业的渴望;黍离之悲表达的是对故国的思念,持节云中,表达的是对朝廷重用的盼望……景物常常与感情间有相似性。

另外,景物的描写角度及色彩的变化常常体现情感的变化。

第三步、读懂诗歌。

(一)读懂诗歌内容:1、懂得诗词的结构特点。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词。

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片:抒情为主2、读懂诗家语(1)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句子的反常组合。

(2)、抓住关键词句品情态(3)、抓住景事情。

(4)、看标题、作者及注释内容。

3、读懂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理解诗词中的人物及作者的情感1、对人、对事、对景、对物的情感;2、具体情感体现: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诗歌鉴赏答题三步走

诗歌鉴赏答题三步走

鉴赏句意类 【提问方式】 这句诗好在哪里? 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
这句诗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某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题模式】
1.阐明该语句的含义(表层义和深层义)。 2. 分析该诗句在写景、抒情、写人等方面的 作用。 3.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情趣)。
3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其寓意是什么?你是否 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题参考:“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解释)“折柳” 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分析)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 起的。(情感)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 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 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有的版本写作 “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 要分析。 答题参考:我认为“绕”字更好。(解释)因 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 生动形象,(分析)具有动态美。(情感)或: 我认为“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 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分析)能够使读者 有更广阔的想像空间。(情感)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 (品味 作品中某字,进行赏析) 【答题模式】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 情。
秋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 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 字,简要分析。 答题参考:“凉”。( 解释)“凉”字既写 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分析)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 凉床、月影、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 别怨)的意境。(情感)

涵泳诗歌“三步走”

涵泳诗歌“三步走”

涵泳诗歌“三步走”作者:张霞来源:《语文天地》2022年第05期诗歌鉴赏有方法,但是却没有固定的方法。

从诵读入手,读出诗歌的韵味是第一步,然后根据诗歌描摹的意境,描摹诗歌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最后品鉴诗歌的情感。

一、诵读,吟出韵味之美“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歌最初起源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口头传唱,带有一定旋律和节奏。

随着文字的出现,诗歌由集体的口头歌咏渐渐演化为个体的书面记录。

不过,改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诗歌应有的特质。

其中,从最早的诗,到后来的词,再到曲,诗歌的音乐性始终未变。

既然诗词是吟唱的,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创设相应的情境,让诗歌的这一审美意韵体现出来。

当然,诗词鉴赏中对诗词音乐性的鉴赏,不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还需要采用不同方式吟诵。

诗词特定的体例格式,决定了在诵读时不可能像阅读小说、散文和剧本那样,而应该“以体吟诵”,或激越豪迈,或舒缓哀婉,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方式。

具体而言,面对教学文本,素读是走近文本的初始阶段。

不进行任何先期的目标设定,不需要任何有关文本内容的提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朗读,有声的,或无声的。

经过个体性诵读,初步感知诗词的节奏和内容。

通过范读和品读,以体会诗词的节奏韵律和蕴含的情感。

比如《短歌行》是四言诗,二二的节奏,读起来简洁明快,再与诗歌所寄托的“人生短暂、贤才不附和壮志未酬”的主题相配,很好地表现出曹操诗歌慷慨悲壮、豪迈奔放的风格。

《归园田居》是五言诗,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采用二一二和二二一的两种节奏形式。

经过几番官场与山林的辗转,“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遵从本心回到他心向往之的田园,“景翳翳以将入,泉涓涓而始流”的田园美景,让他真正感受到自适与惬意。

“登高以舒啸”的诗歌就具有了“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特质。

短诗如此,长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琵琶行》以古体诗的体式表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根据情感的变化和节奏不同,用不同的方式吟诵,分别感受李白傲岸不羁和白居易“辞质而径,言直而切。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 的答题技巧
一、分析意境型
• 1.提问方式:
• ⑴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⑵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 答题模式(三步走):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 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 “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 答:“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步骤1),写出 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步骤2);
• “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步骤1),写出了银 河淹没在破晓பைடு நூலகம்曙光中(步骤2),
• 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步骤3)。
• 五、一词领全诗型 • 1.提问方式: •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 2. 答题要求: • ⑴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 • ⑵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形式方面)。

山行即事 王 质
•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三江小渡 杨万里
•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 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 【注】将:行,流过。
•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 简要分析。
• 答:(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 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 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 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 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古诗词鉴赏三步曲

古诗词鉴赏三步曲

古诗词鉴赏三步曲一、读懂鉴赏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要能够读懂它。

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所谓“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在“读懂”这一步上,至少要达到前人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①。

我在“读懂”这一步上,着重把握好两个“明”字。

1.明字意明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要明了每个字的含义,达到字字落实的地步。

有时候,对一首古诗(词),哪怕是有一个字未理解,也会影响对整首诗(词)的理解。

比如:读《诗经·周南·卷耳》,倘若对诗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的“顷筐”弄不明白,就很难理解全诗。

“顷筐”,是一种簸箕形状的浅筐,对其形状不明了,尚不要紧,但若不知这乃是一种浅筐,就会影响对全诗的理解。

此诗写女子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怀念。

她采卷耳,连“顷筐”都采不满,由此可见她心不在焉,也可见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如果,对“顷筐”不能正确理解,我们就很难体察诗中女子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怀念之情,也就不能说是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2.明典故明典故,就是对诗词中所用典故要弄明白。

有些诗词,不用典故,我们阅读的障碍相对来说要小些;而有些诗词,运用典故较多,而且运用得颇为巧妙,如果弄不清楚,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就很难读懂,或者说,很难正确解读其内涵。

比如,读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们弄明白了此词所用典故,就不难理解其思想内容。

词的上片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另一个是用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古诗鉴赏三步解题法

古诗鉴赏三步解题法

从写作要求和特点来说,鉴赏评论归于议 论文的范围。虽然这段文字未必符合一篇议论 文的整体要求,但表达方式、组织结构、语言 特色应该尽可能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一般 来说,考生在答题时可按照“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推出结论”的思路展开。
谢谢大家!
《昨日入城市》:“昨日入城市,归来 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作者就是用直白的口气,借蚕妇的口吻 来抒写自己感慨、不平和愤慨之情的。
在分析这类诗歌时,要从诗句表述的
内容中,确定一个大致的框架和范围, 明确作者抒发的感情属于哪一类。
二、抓住“关键点”, “由点及面”,挖掘意蕴
可以说,规范的诗歌鉴赏题设题都会遵循 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事实也证明,高考诗歌题都遵循了这一规律, 考生答题时都可采用“由点及面”的方法进行 鉴赏。
古诗鉴赏三步解题法
一、仔细阅读,把握诗歌类型
在诗歌鉴赏考试中,不少考生失误在把 握不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其 实,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感 情往往也是不同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 可以提醒学生,如果考试时能先确定所考 查的诗歌属何种类型,就可以做到心中有 数而不至于无的放矢。
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类诗歌:
这里所说的“关键点”,主要包括 以下内容:
1、诗歌中的关键词或诗眼。所谓“诗眼”, 是指一首或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最能体 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 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 容词。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 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 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 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准确 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又如 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 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 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 前。

高考诗歌鉴赏“三步走”答题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三步走”答题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三步走”答题策略作者:李秋华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2019年第04期诗歌鉴赏,是高考重要考点,也是同学们最容易失分的地方。

每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得分都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同学读不懂诗歌,不清楚诗歌常考类型,答题不规范。

如果按照“三步走”原则解答诗歌,明确诗歌常考类型及其相应解答方法是可以提高诗歌鉴赏题得分的。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冷寂)。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所在。

这“三看”,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素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事、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等。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诗歌是一种独特而美妙的艺术形式,通过其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可以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

然而,要真正欣赏和理解一首诗歌,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步骤。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帮助您更好地欣赏和解读诗歌作品。

第一步:初步阅读首先,阅读整首诗歌。

在初次阅读时,不要过多地考虑诗歌的深层含义或修辞手法,只需把握其整体内容和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的标题、诗歌的行数和诗歌的结构。

通过这一步骤,您可以对诗歌的基本主题和情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细读理解在细读诗歌时,要注意诗歌中的字词、句子结构、修辞手法和意象等。

仔细品味每个词语的意思以及它们与其他词语之间的联系。

探索诗歌中的隐喻、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它们往往能够赋予诗歌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

同时,要留意诗歌中的意象,它们常常具有强烈的视觉和情感效果,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体验诗歌的意境。

第三步:了解背景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艺术,它也是一种反映时代背景和作者生活经历的表达方式。

了解诗歌的背景信息,包括作者的生平、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等,对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您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隐含意思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与其他作品对比将一首诗歌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也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步骤之一。

通过对比不同诗歌之间的主题、修辞手法和风格等,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此外,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比,如绘画、音乐或电影等,以寻找更多的共鸣和呼应。

第五步:情感体验诗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读者的情感共鸣是诗歌鉴赏的重要一环。

在鉴赏一首诗歌时,要从自己的情感出发,与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进行共鸣。

通过诗歌与自己的情感交融,能够更深刻地体验诗歌的美妙之处。

总结起来,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包括初步阅读、细读理解、了解背景、与其他作品对比和情感体验。

每一步都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一首诗歌作品。

通过运用这些步骤,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品味诗歌的内涵,并从中获得更多的美和启发。

诗歌鉴赏“三步走”

诗歌鉴赏“三步走”
诗 中反衬 的就不 言而喻 了。其 次 , 情感信 息 的捕 捉 。 在 云间排成 一排 诗人 的 “ 诗情 ” 随着 凌空 的 自鹤 也
诗人 大多情 感丰 富 。 多愁 善感 , 或 或激 情满怀 。诗歌 而 飞上碧蓝 的天空 。 由一 鹤排 云的典 型形象创 造 出 创 作在某 种 角度 上是 情 感 的抒写 . 诗 歌 的情感 有 宏 阔的意境 , 下纵横 , 无形 为有形 , 但 上 化 意象豪迈 。 气 其 隐含 的特 点 . 属 潜 信息 , 捉 潜 在 情 感信 息 应 势开 阔。可见 。 歌的广 阔的艺术 时空不仅使欣赏者 也 捕 诗 以其形 象信 息为 基础 。在 教学 过 程 中 , 围绕两 个 展开 了遐思 的翅膀 .也包 容 了抒 情 主体 的无尽 潜信 要
学 习 和 考 查 ,也 是 历 年 来 高 考 的 一 个 重 点 内 容 。 因 主体 情感世 界 一 系列 潜 信息 的必 由之路 。所 以 , 教
此, 无论是 着眼于 训练 学生 的思维 品质 、 增强其 知识 会 学生 捕捉 意象 ,准 确地 在 意象 中剥 离 情和 景 . 则 的逻 辑性 . 还是为 了培 养学生 的素质 品质 . 塑造 完美 是语 文教 师在教 学过程 中要 完成 的任务 。意象 在诗
熟悉 , 理解 起来也 容易得 多 。 “ 如 大海 中的落 日/ 悲壮 作者 的思想感 情 , 进而形 成一 定 的价值判 断。最后 , 得像 英 雄 的感 叹/ 颗 星追 过 去 / 一 向遥 远 的天 边 ? ” 我 以这样 一句话 结束 此文 ,与 同行 们共勉 :披景人 “ 日” 赋予 了悲 壮 的情感 。 星 ” 被赋 予 了追求 情 , 落 被 “ 则 便可领 略诗美 ; 吸纳百川 , 显沧海本色 。 方

诗歌鉴赏的流程 3

诗歌鉴赏的流程    3

鉴赏诗歌的流程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

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

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

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中的新的形象,才是诗歌鉴赏的正确步骤。

、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注意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古诗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

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

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

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

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

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

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一.看题目。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线索,有的奠定了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此诗题中的“冬至”表时间,“邯郸”表地点,且与“冬至”点明了特定的背景,是说冬至佳节时自己仍客居邯郸,这才“思家”,“思家”揭示了此诗的主旨。

二.看注释。

注释有三类:一类是对作者生平的简介或者创作背景的补充;一类是对诗歌中出现的典故的解释;一类是对难解字词的解释。

三.看关键词。

情感词: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如“悲”、“愁”、“孤”、“喜”、“闲”、“病”之类。

意象词:意象的特殊内涵与诗歌的传情达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修饰词:形容词、副词等,尤其是形容词。

如冷暖色调形容词多能表现悲喜心情。

四.看关键句。

首句(联):其作用主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尾句(联):作用一般有三种: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③升华主题,提升格调;④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指导1、怀人思乡诗2、赠友送别诗3、边塞征战诗4、田园山水诗5、咏史怀古诗6、托物言志诗7、忧国伤时诗8、建功报国诗9、人生际遇诗10、闲适隐逸诗11、生活杂感诗12、即景抒情诗【“怀人思乡诗”的特点与鉴赏】“怀人思乡诗”一般与三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

“怀人思乡诗”特有的一些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怀人思乡诗”抒写的主要情感包括: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怀人思乡诗”抒写情感的方式: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鉴赏示例1】蝶恋花【宋】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进行分析。

2、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参考答案】答1:“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

“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伫倚”的结果却是“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草色烟光”之景却与“无言谁会”之情结为一体,徒自凭栏、希望成空。

答2:(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2)从“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

【“赠友送别诗”的特点与鉴赏】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尤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互赠,以表达离愁别绪。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赠友送别诗的特征:文字特征: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劳歌”等词语;情感特征: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的孤寂和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鉴赏示例1】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答1: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

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答2: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乐景衬哀情,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①“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②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①答: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②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边塞征战诗”的特点与鉴赏】边塞征战诗的特征: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月”、“大漠”等词语;情感特征: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鉴赏示例1】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对于这首诗,很多人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但清人施补华评论后两句时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便妙,在学人领悟”。

你认为呢?【参考答案】提示:一、我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

理由:前两句描摹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实则为后两句抒情做铺垫,长年征战,借酒浇愁,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战死沙场。

这种豪迈而悲壮的情调,在酒酣半醒之时,也就流露出那种对战争的不满和厌倦。

二、我认为施补华的评论颇有道理。

理由: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并表达了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说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答案提示: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答案提示: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三句写实,后一句是想象。

【“田园山水诗”的特点与鉴赏】古代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田园山水诗”的一些基本特征: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技巧特征:或融情于景,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白描,或渲染,或动静结合,或远近结合,或视听结合。

【鉴赏示例1】[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马致远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

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这首曲子可谓“曲中有画”,视野开阔。

除重点写“晴岚”外还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在曲中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参考答案】提示:除重点写“晴岚”外还写了花村、草店、晚霞、山色等景色;这些景色的作用是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景色优美、恬静清新的“山市晴岚”(山间暮景)图。

这幅画面体现了作者恬淡平和、向往宁静的生活心态。

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参考答案】(1)答:“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答: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与鉴赏】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或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或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统治昏庸和社会时弊,或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在技法上通常是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有以景衬情的,有古今对比的,有侧面烘托的,有用典的。

汴河曲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答:两首诗都是咏史诗。

《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

《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

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如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托物言志诗”的特点与鉴赏】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与作者所需表达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之间有一定得相似性。

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整体上说是托物言志,局部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鉴赏示例1】南国十三首(其一)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时年25岁。

1、有人说这是一首作者自伤自悼之词,试简要分析。

2、这首诗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参考答案】1、“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

末句则用拟人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己、“嫁与东风”。

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倍增惆怅。

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

2、这首诗通篇把花人格化并托物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