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镇西《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李镇西《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
2015年3月2日8:27至4月16日16:50,我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一书,收获很多,现将书中我理解的关于李老师的一些观点简要摘录、概括如下,以此作为我读此书之记录,也希望能对从事基础教育的同行们有帮助。
关于教育家
李镇西老师认为,相比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是呼唤教育家的时代,这种呼唤一直延续到现在。其实,人们呼唤教育家,是呼唤更多具有教育家品质的人。
在李镇西老师看来,要成为教育家,除了一些基本的素质之外,还至少要具备以下四个基本品质:拥有超越世俗的高远追求,拥有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拥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拥有长期的第一线教育实践。
把教师当做职业还是事业,是教育家与一般教育者最根本的区别。
我认为,在当前我国对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师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形势下,很难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从教,就少了一些能把教育当做事业的教师,少了一些有思想的教师,导致我国现在的中青年教育者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先天不足的弱点。所以,教育家苗子的先天不足导致拥有教育家品质的教师很难产生。
当然,如果苗子不好,但是土壤肥沃,照样可以成长成为一株较为健壮的植株。思想自由,是教育家产生的第一社会土壤。只要给教育者尽可能的思想自由,中国的教育家应该自然是源源不断,层出不穷。
当然,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教师不得不戴着“镣铐”跳舞,但良知和智慧,能够使我们戴着“镣铐”的舞步尽可能优雅一些。无数相同教育体制下但却很优秀的老师证明,这是能够做到的。
关于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
(一)
为什么要减少“刻意教育”?
李老师认为:教育的意图掩蔽得越好,教育的效果就越佳。不动声色、不知不觉、了无痕迹、天衣无缝、自然润物、潜移默化……这些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境界。
不用刻意去追求外在的“教育意义”,因为大自然本来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如果不让学生在童年和少年时代便打开这本书阅读,这不但是我们教育的缺失,也是学生们人生的遗憾。
(二)
如何把握好教育过程中的“宽”与“严”?
李老师认为:教育,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刚”是相对的,“柔”是绝对的;“法”是相对的,“情”是绝对的;“严厉”是相对的,“宽容”是绝对的;“疾风暴雨”是相对的,“和风细雨”是绝对的;“三下五除二”是相对的,“润物细无声”是绝对的;“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马卡林柯语)是相对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陶行知语)是绝对的……
(三)
面对复杂的社会,如何对学生进行真实的教育?
李老师认为:我们有责任告诉学生,这个世界有它黑暗的一面。我们更有责任引导我们的学生
当为了配合学校“迎接上级”不得不教学生作假时,一定要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不对的,是我们无可奈何的行为。这就是目前真实的中国!以后大家长大了,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力所能及减少这种自欺欺人。”
(四)
如何把课文讲得有厚度?
李老师认为:教师应该有着开阔的人文视野,要有丰富的思想资源,要有尽可能深入的思考能力。同时要站在作者的高度去审视课文,审视教学。
(五)
如何理解并缔造“完美教室”?
李老师认为:所谓“完美教室”,就是师生共同度过的一段快乐时光,一起走过的有诗意的日子。它的核心理念是“幸福”。完美,是一种朝向;幸福,才是目的。因此,“完美教室”也可以叫做“幸福班级”。
(六)
如何与学校的同事处理好人际关系?
李老师认为:与同事搞好关系,不是一种技巧,更不是一种圆滑,而是我们发自内心地对周围老师的尊重与欣赏。以开阔的胸襟和善良的眼光对待周围的同事,人际关系自然越来越好了。
(七)
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李老师认为:作为一个基层的教育者,要打碎“镣铐”是不可能的,这也不是我们的任务和使命;既然“镣铐”不能打碎,那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镣铐”的束缚之下把舞跳得相对自如一些甚至优雅一些。
(八)
如何与“不支持自己”的校长相处?
李老师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说到最后就是人格的距离,其中胸襟便决定了我们人格境界的高下。斤斤计较于一些不平事,耿耿于怀于一些“整”过自己的人,在事业上无论如何是走不远的。作为教育者,更需要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九)
怎样才能成为“名师”?
李老师认为:当我们怀着浮躁的心去计较每一次得失,过于在乎自己是不是名师,到头来可能什么都不是。相反,什么都别去想,守住自己朴素的教育心,善待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一个学生,岁月总会给我们以丰厚的馈赠。
在李老师看来,教师大体可以分为普通教师、优秀教师和名师。
优秀教师的标准很多,但在李老师看来,至少必须具备这样三个条件:第一,课要上得特别棒,棒得让学生每天都盼着上他的课;第二,所教学生的成绩也非常好,特别是中考或高考成绩;第三,班主任也当得非常好,能够带出一个蓬勃向上的班集体。
如果具备以上三点,就可以叫“优秀教师”了,他的优秀都已经写在了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理,这样的优秀教师可以说每个学校都有。如果我们想让自己优秀,请先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
名师肯定是优秀教师,而优秀教师却不一定是名师。
名师应该是有比优秀教师更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往往辐射到一个省乃至全国。而“能说会写”的能力让优秀教师有这种影响力使其更上一层楼成为了名师。
这里的“会写”,指的是写作能力强,能够把自己的教育案例教育感悟教育反思等写下来,通过发表文章出版著作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一个名师,往往通过报纸、杂志或出版社,让自己产生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而这,正是名师区别于一般优秀教师的地方。
名师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或什么机构评选出来的,而是靠自己。名师是一种自然而然瓜熟蒂落的成果,并不是对功利“孜孜以求”的结果。
(十)
教师成长有哪些关键因素?
李老师认为:机遇、实践、阅读、写作、思考、个性、心态、童心,是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八个重要因素。
机遇。一个普通的人在大时代面前,真的是微不足道。但如果能顺应潮流,加之有“贵人”相助,一个普通的人也能成为时代的英雄。
实践。所谓“实践”,就是不停地做。教育首先是做出来的,不只是“说”出来或“写”出来的。所以,一名真正的教育者,一刻也不应该脱离学校,脱离学生。我们应该一直在一线实践,并且一直不重复自己,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超越自己。
阅读。阅读,能够让心灵飞翔,对教育者的作用极其巨大。李镇西老师比较注重对四类书籍的阅读:读教育报刊,这是为了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读人文书籍,这是为了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读有关中学生的书,这是为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走进学生的心灵;读教育经典,这是为了直接聆听真正经典的永恒声音。作为教师,一定要把阅读当作自己的习惯,甚至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一。
写作。写作,就是记录生命的流淌。写作对于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教师的写作,就是教育思考很重要的途径。写作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过程。
思考。思考,就是任思想燃烧。教育,是关于精神的事业。很难设想,作为精神引领者的教师,会没有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实践,伴随着不断地思考,在李老师看来这是一名合格教师起码的素养。思考,只需要良知和常识。有良知的教师,应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需要常识,就可以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个性。所谓“保持个性”,就是保持纯净的自我,保持崇尚率真、远离城府、保持本色、抛弃面具、追求单纯、拒绝成熟、忠于心灵、执着理想的个性。
心态。如果对教师职业不满意,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李老师也提出来了一个作为教师应该想得通的简单问题:我是为自己工作,为自己的幸福工作。这和校长无关,和名利无关,只和幸福有关。教育,就是追寻或者说创造幸福的人生。而幸福源于心态。放眼这个社会,更多的人比我们更苦更累。这不是自我麻痹的的阿Q精神,而是一种理智豁达的胸襟。
童心。所谓“童心”,就是永葆纯真,拒绝“成熟”。
(十一)
如何对待自己的教育失误?
李老师认为:真正的教育者,也不是没有失误,只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力量。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十二)
读不懂一些教育理论著作怎么办?
李老师认为:读不懂就不要读。一本经典的书,应该让每一位读者都读懂,倘若读不懂,它就不是真正的经典,应当适时放下。我们读书的目的,更多的是汲取思想、精神、原则,并同自己的实际相联系,获得启迪,产生新的属于你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