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逊干涉实验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观察等倾干涉和等厚干涉条纹,加深对干涉现象的理解。
3、学会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光波的波长。
二、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分振幅双光束干涉仪,其光路图如下图所示:此处可插入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图光源 S 发出的光经过分光板 G1 分成两束光,一束光反射后到达反射镜 M1,另一束光透射后到达反射镜 M2。
两束光分别被 M1 和 M2反射后,再次回到分光板 G1,并在观察屏 E 处相遇发生干涉。
当 M1 和 M2 严格垂直时,观察到的是等倾干涉条纹。
此时,两束光的光程差为:$\Delta = 2d\cos\theta$其中,d 为 M1 和 M2 之间的距离,θ 为入射光与 M1 或 M2 法线的夹角。
当光程差满足:$\Delta = k\lambda$ (k 为整数)时,出现亮条纹;当光程差满足:$\Delta =(k +\frac{1}{2})\lambda$时,出现暗条纹。
当 M1 和 M2 不严格垂直时,观察到的是等厚干涉条纹。
此时,两束光的光程差主要取决于 M1 和 M2 之间的距离变化。
三、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 激光器、扩束镜、毛玻璃屏等。
四、实验步骤1、仪器调节调节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底座水平,使干涉仪处于水平状态。
调节 M1 和 M2 背后的三个微调螺丝,使 M1 和 M2 大致垂直。
打开 HeNe 激光器,使激光束经过扩束镜后均匀地照射在分光板G1 上,并在毛玻璃屏上看到清晰的光斑。
调节 M1 或 M2 的位置,使屏上出现圆形的等倾干涉条纹。
2、观察等倾干涉条纹仔细调节 M1 或 M2 的位置,使干涉条纹清晰、对比度高。
观察条纹的形状、疏密和级次分布,记录条纹的变化情况。
3、测量光波波长沿某一方向缓慢移动 M1,观察条纹的“冒出”或“缩进”现象,并记录条纹变化的条数 N 和 M1 移动的距离Δd。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是光学中一项经典的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性,在19世纪末由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设计和进行。
这个实验设计精巧而又简单,通过干涉现象展示了光的波动性质,并为未来光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核心原理是将一束单色光朝着半透明镜表面投射,半透明镜会将光分为两束垂直传播的光线。
当光线到达两个平行的镜面后,会发生反射。
反射光线再次交汇,如果两束光线相位相同,它们会加强干涉,形成明晰的干涉条纹;相反,如果两束光线相位相差半个波长,它们会相互抵消,形成暗的干涉区域。
2. 实验装置迈克尔逊干涉实验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光源、分束器、反射镜和干涉区域。
光源可以使用激光或单色光源,以确保光的单色性。
分束器是由半透明镜构成的,用于将光线分为两束,一束沿直线路径到达一个反射镜,另一束沿垂直方向到达另一个反射镜。
两个反射镜的位置可以调整,以改变光线的路径和干涉效果。
最后,干涉区域会收集和显示干涉条纹,观察者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条纹来分析光的干涉现象。
3. 结果分析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样式和变化,我们可以获得对光的性质和传播方式的重要信息。
干涉条纹的形状和间距与光的波长直接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和观察来确定光的波长。
此外,通过调整反射镜的位置,我们还可以改变干涉条纹的样式和数量。
这表明干涉效果受到光线路径和反射镜位置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光的波动性。
4. 应用领域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
首先,通过干涉条纹的形成和变化,我们可以测量精确的光学参数,如波长、折射率等,这对于光学研究和设备校准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干涉技术在光学仪器中广泛应用,例如激光干涉仪、干涉显微镜等。
这些仪器借助干涉现象,能够提供更高分辨率和更精确的测量结果,帮助科学家们深入研究微观世界。
5. 发展与进步迈克尔逊干涉实验自19世纪末以来一直是光学研究的重要实验之一,其应用和发展不断取得突破。
(大物实验)迈克尔孙干涉仪实验
大学物理实验迈克尔孙干涉仪一.实验原理1.迈克尔孙干涉仪的结构和原理2. 点光源产生的非定域干涉即M1和M2之间的距离每改变半个波长,其中心就“生出”或“消失”一个圆环。
两平面反射镜之间的距离增大时,中心就“吐出”一个个圆环。
反之,距离减小时中心就“吞进”一个个圆环,同时条纹之间的间隔(即条纹的稀疏)也发生变化。
由式可知,只要读出干涉仪中M1移动的距离△h和数出相应吞进(或吐出)的环数就可求得波长。
3. 条纹的可见度利用上式可测出纳黄光双线的波长差4. 时间相干性问题长差越小,光源的单色性越好,相干长度就越长,所以上面两种解释是完全一致的。
t m则用下式表示钠光灯所发射的谱线为589.0nm与589.6nm,相干长度有2cm。
氦氖激光器所发出的激光单色性很好,其632.8nm的谱线,只有10-14~10-7nm,相干长度长达几米到几公里的范围。
对白光而言,其和λ是同一数量级,相干长度为波长数量级,仅能看到级数很小的几条彩色条纹。
5.透明薄片折射率(或厚度)的测量(1)白光干涉条纹(2)固体透明薄片折射率或厚度的测定当视场中出现中央条纹之后,在M1与A之间放入折射率为n、厚度为l的透明物体,则此时程差要比原来增大因而中央条纹移出视场范围,如果将M1向A前移d,使,则中央条纹会重新出现测出d和l求出折射率n。
二.实验步骤1.测量He-Ne激光的波长①调整好干涉仪,为实验做好准备。
②打开He-Ne激光器,在光源前放一小孔光栏,调节M2上的三个螺钉,从小孔初设的激光束,经M1,M2反射后,在观察屏上重合。
③去掉小孔光栏,换上焦距透镜而使光源成为发散光束,在两光程差不太大时,在毛玻璃屏上即可观察到干涉条纹,轻轻调节M2后的螺钉,应出现基本在中心的圆纹。
④测量He-Ne激光的波长。
轻轻转动微动转轮,移动M1,中心每出生或吞进n个条纹,记下移动的距离,用公式2h/n求出波长。
2.测量钠波波长,波长差及相干长度①波长测量同激光波长的测量②慢慢移动M1,增加光程差,条纹可见度下降,乃至看不清,测出两不可见位置的距离差L=t1-t2,即可求出波长。
测定光速的迈克尔逊干涉实验
测定光速的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引言:光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它在许多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
使用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可以测定光速,这一实验的原理基于光的干涉现象。
本文将详细解读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定律、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并探讨实验的应用和其他专业性角度。
一、定律解读:1. 光的干涉现象:光的干涉现象是指两个或多个光波相遇并叠加时产生的干涉现象。
根据光的干涉定律,在特定条件下,光的干涉可以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提供了测量物理量的工具。
2. 迈克尔逊干涉仪: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基于干涉现象测量光速的仪器。
它由一个光源、一束分束器、两个全透镜和一个干涉板构成。
干涉板被放置在两支光束的相交处,通过调节其中一个全透镜的位置,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的变化。
二、实验准备:1. 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光源、分束器、透镜、干涉条纹接收器等。
2. 实验材料:透明的玻璃或空气等用于制备干涉板。
3. 实验环境:需要在暗室中进行实验,以减少外界干扰。
三、实验过程:1. 实验前准备:a. 制备干涉板:用细砂纸打磨一块透明玻璃或在玻璃表面涂上薄膜,使其能够反射掉一部分光线。
2. 实验操作:a. 设置迈克尔逊干涉仪:将光源放置在适当位置,使用透镜和分束器将光线分成两束相互垂直的光线,并使其通过分束器后分别通过两个全透镜。
b. 调整干涉板:将干涉板放置在两束光线的相交处,通过微调其中一个透镜的位置,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并调整到最亮的状态。
c. 测量干涉条纹数目:通过测量转动其中一个全透镜一周后干涉条纹通过的数量,可以计算出相邻的干涉条纹之间的角度差。
d. 计算光速:通过测得的干涉条纹间距以及仪器的长度,可以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出光速的值。
四、实验应用和专业性角度:1. 测定光速: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是测量光速的经典方法之一。
根据测得的干涉条纹的间距和仪器的长度,可以精确计算出光速的值。
2. 光学研究: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应用远不止于测量光速,它在光学研究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工具。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
一:干涉的分类,薄膜干涉1:双光波干涉即两个成员波的干涉。
杨氏双孔和双缝干涉、菲涅耳双镜干涉及牛顿环等属于此类。
双光波干涉形成的明暗条纹都不是细锐的,而是光强分布作正弦式的变化,这就是双光波干涉的特征。
多光波干涉则可形成细锐的条纹。
2:多光波干涉即多于两个成员波的干涉。
陆末-格尔克片干涉属于此类。
图中A为平行平板玻璃,一端开有倾斜的入射窗BC。
从S发出的源波经BC进入玻璃片后在其上、下表面间多次反射。
每次在上表面反射时,皆同时有一波折射入空气中。
所有各次折射入空气中的波就是从同一源波按分振幅方式造成的一组成员波。
在透镜L 的焦平面Π上观测干涉条纹。
相邻两波在P点的位相差为1.公式1式中λ为光波在真空中的波长,n为玻璃的折射率,t为玻璃片厚度,β为玻璃片内的光程辅助线与表面法线的夹角。
在接收面光强分布的条纹十分细锐,这是多光波干涉的特征。
3:偏振光的干涉在以上所举的干涉中,各成员波在考察点处可认为偏振方向大体一致。
当参与干涉的两个成员波的偏振面夹有一定角(例如90°)时,如何产生干涉见偏振光的干涉。
薄膜干涉:由薄膜产生的干涉。
薄膜可以是透明固体、液体或由两块玻璃所夹的气体薄层。
入射光经薄膜上表面反射后得第一束光,折射光经薄膜下表面反射,又经上表面折射后得第二束光,这两束光在薄膜的同侧,由同一入射振动分出,是相干光,属分振幅干涉。
若光源为扩展光源(面光源),则只能在两相干光束的特定重叠区才能观察到干涉,故属定域干涉。
对两表面互相平行的平面薄膜,干涉条纹定域在无穷远,通常借助于会聚透镜在其像方焦面内观察;对楔形薄膜,干涉条纹定域在薄膜附近。
二. 薄膜干涉的分类和特征;等倾干涉的条纹和特征薄膜干涉主要有两种:等厚干涉,等倾干涉等厚干涉:这是由平行光入射到厚度变化均匀、折射率均匀的薄膜上、下表面而形成的干涉条纹.薄膜厚度相同的地方形成同条干涉条纹,故称等厚干涉.牛顿环和楔形平板干涉都属等厚干涉.等倾干涉:当不同倾角的光入射到折射率均匀,上、下表面平行的薄膜上时,同一倾角的光经上、下表面反射(或折射)后相遇形成同一条干涉条纹,不同的干涉明纹或暗纹对应不同的倾角,这种干涉称做等倾干涉。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利用干涉现象测量光的波长、光速等物理量的仪器。
该实验传统上采用的是半透半反射镜和平面镜构成的光路,分别称为分束器和合束器。
实验步骤如下:
1. 将光源(通常为单色光源)通过准直透镜射入干涉仪的分束器,使光射向半透半反射镜。
2. 半透半反射镜将光分为两束,一束经过反射进入合束器,一束经过透射继续直射。
3. 合束器的反射面上放置一物镜,其作用是将两束光重新合成为一束光。
4. 在光路上放置一干涉标样(如干涉膜),使光束被分为两条,并在合束时产生干涉现象。
5. 在干涉现象出现的区域,采用移动合束器的方法,使得两束光的光程差达到最大或最小。
6. 测量在最大或最小光程差时,移动的距离,即为干涉条纹的间距。
根据干涉条纹的间距,可以计算出空气中的光的波长。
7. 通过改变光路长度,可以测量光速等物理量。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原理的最重要特点是其准确性和灵敏度高。
通过调整干涉仪的光路,可以使干涉现象的条纹清晰可见,从而准确测量光的波长和光速。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
G1
Hale Waihona Puke S’ A0θM2A
E
迈克耳逊干涉仪实验
4、激光器波长的测定(当M1和 M2′平行时) 观察非定域干涉某一级亮条纹 k
′ s′2 ′′ s1
2d
2d cos ik
k=
2d cos ik
λ
对于第k级亮纹,当d 增大时,如果要保持k不变, 则 cos ik , ik ,这时,环冒出。 对于第k级亮纹,当d 减小时,如果要保持k不变, 则 cos ik ,ik ,这时,环缩进。
迈克耳逊干涉仪实验
引 言
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设计的精 密光学仪器。他们利用该仪器进行了: 1、“以太漂移”的实验; 2、推断光谱线精细结构; 红隔线的波长: λC = 6438.4696 A 3、标定米尺 。
d
15ºC,1atm 的干燥空气中 迈克尔逊的主要贡献在于光谱学和度量学,获 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m = 1553164.13λCd
微动手轮
粗动手轮
迈克耳逊干涉仪实验
[仪器调节]
8. 读数。
33 最后读数为:
.52 33.52246mm
.00246
迈克耳逊干涉仪实验 注意事项
1、不能直视激光器。 2、调整各部件用力要适当,均匀缓慢,不可强旋硬拌。 3、反射镜、分束板的光学表面不可用手触摸,不允许擦拭! 4、测量时只能向一个方向旋转微动鼓轮移动,避免螺距差。 5、使用完毕,应适当放松定镜和动镜背面的三个螺钉、水平 拉簧和竖直拉簧螺钉,以免弹簧片、拉簧和支杆弹性疲劳 。
迈克耳逊干涉仪实验
干涉概述
分振幅法 法布里泊罗干涉仪 普通干涉法 双棱镜干涉 分波阵面法 双缝干涉
迈克尔孙干涉仪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
第六章 提高性与应用性实验实验6—1 迈克耳逊干涉实验【实验目的】1. 掌握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原理、结构及调节方法。
2. 使用迈克耳逊干涉仪测量He-Ne 激光的波长。
【实验原理】迈克耳逊干涉仪主要由两个相互垂直的全反射镜12M M 、和一个45放置的半反射镜M 组成。
不同的光源会形成不同的干涉情况。
当光源为单色点光源时,它发出的光被M 分为光强大致相同的两束光(1)和(2),如图6-1-1所示。
其中光束(1)相当于从虚像S (点光源S 相对于半反射镜M 所成的虚像)发出,再经1M反射,成像于'1S ;光束(2)相当于从虚像'S 发出,再经'2M 反射成像于'2S ('2M 是2M 关于M 所成的像)。
因此,单色点光源经过迈克耳逊干涉仪中两反射镜的反射光,可看作是从'1S 和'2S 发出的两束相干光。
在观察屏上,'1S 和'2S 的连线所通过点0P 的程差为2d ,而在观察屏上其他点P 的程差约为2cos d i (其中d 是1M 与2M 的距离,i 是光线对1M 或'2M 的入射角)。
因而干涉条纹是以0P 为圆心的一组同心圆,中心级次高,周围级次低。
若1M 与2M 的夹角偏离90,则干涉条纹的圆心可偏出观察屏以外,在屏上看到弧状条纹;若偏离更大而d 又很小,'1S 和'2S 的连线几乎与观察屏平行,则相当图6-1-1实验6—1 迈克耳逊干涉实验 199于杨氏双孔干涉,条纹近似为直线。
无论干涉条纹形状如何,只要观察屏在'1S 和'2S 发出的两束光的交叠区,都可看到干涉条纹,所以这种干涉称为“非定域干涉”。
如果改用单色面光源照明,情况就不同了,如图6-1-2所示。
由于面光源上不同点所发的光是不相干的,若把面光源看成许多点光源的集合,则这些点光源所分别形成的干涉条纹位置不同,它们相互叠加而最终变成模糊一片,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将看不到干涉条纹。
迈克尔逊干涉仪专题实验
迈克尔逊干涉仪专题实验摘要:迈克耳逊制造的迈克耳逊干涉仪对光学和近代物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用来测定微小的长度,折射率,光波波长等,也是现代光学仪器如傅立叶光谱仪等仪器的组成部分,在研究光谱线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原理是一束入射光分为两束后各自被对应的平面镜反射回来,这两束光从而能够发生干涉。
迈克尔逊专题实验的主要任务就是测量侧钠双线波长差和玻璃折射率。
关键词: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条纹折射率钠光双线波长差背景:迈克耳逊制造的迈克耳逊干涉仪对光学和近代物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用来测定微小的长度,折射率,光波波长等,也是现代光学仪器如傅立叶光谱仪等仪器的组成部分,在研究光谱线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迈克耳逊曾与他的合作者用这个仪器作了三项著名的试验:1,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为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提供了实验依据;2,镉红线的发现实现了长度单位的标准化;3,由干涉仪条纹可见度随光程变化的规律,可推断光谱线的精细结构。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最著名应用即是它在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中对以太风观测中所得到的零结果,这朵十九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天空中的乌云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提供了实验依据。
除此之外,由于激光干涉仪能够非常精确地测量干涉中的光程差,在当今的引力波探测中迈克耳孙干涉仪以及其他种类的干涉仪都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等诸多地面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迈克耳孙干涉仪来测量由引力波引起的激光的光程变化,而在计划中的激光干涉空间天线(LISA)中,应用迈克耳孙干涉仪原理的基本构想也已经被提出。
迈克耳孙干涉仪还被应用于寻找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中,虽然在这种探测中马赫-曾特干涉仪的应用更加广泛。
迈克耳孙干涉仪还在延迟干涉仪,即光学差分相移键控解调器(Optical DPSK)的制造中有所应用,这种解调器可以在波分复用网络中将相位调制转换成振幅调制。
论述1、理论: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原理是一束入射光分为两束后各自被对应的平面镜反射回来,这两束光从而能够发生干涉。
迈克尔逊干涉仪 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引言:干涉是光学中的重要现象,通过干涉实验可以研究光的波动性质。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经典的干涉实验装置,由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于1887年发明。
本实验旨在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和分析干涉现象,探索光的波动性质。
实验装置:迈克尔逊干涉仪由一个光源、一个半透明平板、两个反射镜和一个观察屏组成。
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半透明平板后,一部分光被反射镜1反射,另一部分光经过反射镜1后被反射镜2反射,然后两束光在观察屏上相遇形成干涉条纹。
实验过程:1. 调整干涉仪的反射镜,使两束光线平行并重合在观察屏上。
观察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2. 逐渐移动反射镜2,观察屏上的干涉条纹发生变化。
当反射镜2移动一个波长的距离时,干涉条纹由明变暗或由暗变明。
3. 测量反射镜2移动的距离,以及由明变暗或由暗变明的干涉条纹的数量,计算出光的波长。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反射镜2移动的距离和干涉条纹的数量的测量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计算出了光的波长为X纳米。
讨论与分析:1. 干涉条纹的形成:干涉条纹的出现是由于光的波动性质造成的。
当两束光线相遇时,它们会相互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2. 干涉条纹的变化:反射镜2的移动导致干涉条纹的变化。
当反射镜2移动一个波长的距离时,两束光线的光程差发生变化,导致干涉条纹由明变暗或由暗变明。
3. 光的波长计算:通过测量反射镜2移动的距离和干涉条纹的数量,我们可以计算出光的波长。
这个结果与已知的光的波长进行比较,验证了实验的准确性。
4. 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中,存在一些误差来源,例如仪器精度、环境因素等。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增加测量次数、减小仪器误差等。
结论: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干涉现象,计算出了光的波长。
这个实验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光的波动性质,还展示了光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实验方法的应用。
通过不断改进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光的性质,为光学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是19世纪末由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发明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光的干涉现象,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
这个实验对于理解光的本质和光的传播速度的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以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原理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基于光的干涉原理,即当两束光波相遇时,它们会产生干涉现象。
实验中使用的是一束激光光源,通过半透镜将光分成两束,分别射向两个反射镜。
其中一个反射镜固定不动,而另一个反射镜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当两束光波经过反射后再次相遇时,它们会以不同的路径回到光源处。
如果两束光波的光程差是整数倍的波长,那么它们会相长干涉,产生明亮的干涉条纹。
反之,如果光程差是半个波长或其他非整数倍的波长,那么它们会相消干涉,产生暗亮交替的干涉条纹。
二、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过程在进行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时,需要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激光光源、分束器、反射镜、干涉条纹观测装置等。
首先,将激光光源对准分束器,使光线分成两束。
然后,将两束光线分别射向两个反射镜,其中一个反射镜固定不动,而另一个反射镜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调整反射镜的位置,使得两束光线再次相遇时产生干涉现象。
观察干涉条纹的出现,可以通过调整反射镜的位置来改变光程差,进而改变干涉条纹的明暗程度。
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可以测量光的传播速度以及其他光学性质。
三、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应用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在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被用于测量光的传播速度。
通过测量光程差的变化,结合光的频率,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光的速度。
这对于验证光的传播速度是否恒定以及研究光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迈克尔逊干涉实验还可以用于测量物体的长度或折射率。
通过调整反射镜的位置,使得干涉条纹的明暗程度发生变化,可以推导出物体的长度或折射率。
这在科学研究和工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测量光学元件的尺寸和材料的折射率。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的详细解读及其应用引言物理学中的实验是理论验证和探索科学规律的重要手段,而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实验,在光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从定律到实验准备以及过程,详细解读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并探讨实验的应用以及在其他专业性角度的研究。
定律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是基于光的干涉定律,该定律描述了当两束光波相遇时,它们的相对相位引起干涉图案的形成。
光的干涉过程可以通过两条路径(光程)中的相位差确定,其干涉效应可以通过干涉图案的明暗交替来观察到。
实验准备进行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需要以下仪器和器材:1. 迈克尔逊干涉仪:迈克尔逊干涉仪由一个光源、一个半透明镜、两个平行的反射镜和一个接收屏幕组成。
光源可以是激光或单色光源,反射镜要求高反射率。
2. 平行光平台:用于确保光源的发出的光为平行光。
3. 光源调节器:常用的光源调节器有偏振片、ND滤光片等,用于控制光源的亮度和偏振。
4. 接收屏幕:用于接收干涉图案,可以是透明屏幕或摄像机。
实验过程1. 实验设置:将反射镜安装到迈克尔逊干涉仪上,确保光源斜射到半透明镜上,并将接收屏幕放置在相对的方向上。
确保干涉仪周围环境的光线尽可能暗,并避免震动和空气流动。
2. 初始调节:通过移动反射镜,使得两束光线从半透明镜上发出并反射到两个反射镜上,反射后再汇聚到半透明镜上。
移动反射镜,直到观察到干涉图案。
3. 干涉图案观察:通过调整反射镜的位置,可以改变光束的光程差,从而改变干涉图案的明暗。
观察干涉图案的变化并记录。
4. 相位差测量:通过微调反射镜,使得干涉图案上的某一暗纹达到最亮,然后观察需要移动反射镜的距离。
通过光的相位差公式,即可计算出暗纹所对应的相位差。
实验应用1. 测量光速:通过测量干涉图案上移动反射镜所需的距离和给定光源的波长,可以通过光速公式计算出光的速度。
2. 曲率测量:通过对不同曲率的反射面进行干涉实验,可以测量反射面的曲率半径和形状,进而研究光学元件的表面形貌。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
一、简介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常见的光学仪器,用于测量光的干涉现象。
它基于干涉
现象原理,利用光程差的变化引起干涉条纹的移动,从而实现光波的干涉测量。
二、实验目的
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探究光的干涉现象,理解干涉原理,学习干涉仪的
构造和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
1.干涉现象:光程差导致两束光发生相对相位差,进而产生干涉现象。
2.干涉条纹:当两束光相干干涉,光强相加或相消形成明暗交替的干
涉条纹。
3.迈克尔逊干涉仪:由分束镜、反射镜、反射板等组成,用于观察光
的干涉现象。
四、实验步骤
1.准备迈克尔逊干涉仪及光源。
2.调整分束镜和反射镜的角度,使两束光交汇。
3.观察干涉条纹,在平移反射镜的同时调整角度,观察条纹的变化。
4.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干涉条纹的规律。
五、实验数据
根据实验记录,绘制干涉条纹图,并分析干涉条纹的间距及明暗交替规律。
六、实验结果
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观察到了清晰的干涉条纹,验证了光的干涉现象。
实验数据显示,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程差有关,明暗交替规律符合干涉原理。
七、实验结论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有效地展示了光的干涉现象,加深了对干涉原理的理解。
实验结果符合理论预期,为光学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
八、实验意义
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提高了学生对光的干涉现象的认识,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拓展了光学实验的应用范围。
以上为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光的干涉现象。
迈氏干涉实验
实验五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一 实验目的1. 熟悉迈克耳逊干涉仪的结构2. 观察和研究等倾干涉和等厚干涉现象;3. 观察探测量变化引起的条纹变化二仪器和装置迈克耳逊干涉仪,光源。
迈克耳逊(以下简称迈氏)干涉仪,最初是为研究地球和“以太”的相对运动由迈克耳逊设计的,后来在光谱学和标准米原器校正中加以使用,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干涉仪。
它的结构简单,精度高,是许多现代干涉仪的原型。
三 实验原理根据干涉理论,迈氏干涉属于分振幅双光束干涉类型。
迈氏干涉仪产生条纹的特性与光源特性、照明方式和M 1与M ’2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
现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1等倾干涉当M 1平行于M ’2并用准单色扩展光源照明时,产生等倾干涉。
这时干涉条纹定域在无穷远处或透镜L 的焦平面上。
用聚焦于无穷远处的望远镜或眼睛可以直接观察。
等倾圆环干涉条纹: 对于中央圆纹,由于θm =0,光程差△=2d=m o λ最大,干涉级次m o 最高,而后向外,依次降低。
相邻两条纹的角间距可表示为m m d θλθ12⋅-=∆式中,△θm =θm -θm+1,负号表示内环干涉级次(m+1)高于相邻的外环干涉级次m ;2/)(1m m m θθθ+=+是平均角距离。
当d 一定时,相邻两条纹的角间距△θm 正比于光波长λ反比于入射角θm 。
因此,在L的焦面平面上内环宽而疏,外环细而密,呈非均匀状态分布。
2.等厚干涉若M 1稍不垂直于M 2,则M 1与M ’2就构成一个夹角很小的空气楔。
用单色平面波照明时,干涉条纹是d 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称为等厚干涉条纹。
它们是一组平行于楔棱的等距直线。
定域在楔表面上或楔表面附近。
将眼睛或成象物镜调焦于楔表面附近,就可直接观察到这种等厚干涉条纹。
与等倾圆纹一样,若M ’2平行于M 1,当间距d 每改变λ/2时,屏幕中心就“产生”或“消失”一个条纹。
连续改变d,若中心处“产生”或“消失”N个条纹,则M1镜的位移量Δd为Δd=Nλ/2测出Δd及N,就可计算出照明光源的光波长λ。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是19世纪末由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提出并完成的一项经典实验。
该实验以光的干涉现象为基础,通过利用干涉仪探索光的波动性质,为光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
本文将对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探讨。
一、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基于光的波动理论,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来研究光的性质。
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光波相遇时产生叠加的现象。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利用干涉仪,通过光的分波、反射和重合,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与变化,从而揭示光的波动本质。
二、实验装置迈克尔逊干涉实验主要由一束光源、一块半透半反射镜、两块平行玻璃板和一块反射镜组成。
光源发出的光经半透半反射镜分成两束,一束直接射向反射镜,另一束射向平行玻璃板后再反射到反射镜上。
两束光再次汇聚在半透半反射镜上,形成干涉条纹。
三、实验过程1. 调整装置:首先,需要将反射镜和半透半反射镜调整到合适的角度,使得两束光在半透半反射镜上重合。
同时,保证光源发出的光为单色光,以减小干涉条纹的扩散。
2. 观察干涉条纹:当光线通过半透半反射镜后,一部分光线直接射向反射镜,另一部分光线经过平行玻璃板后再反射到反射镜上。
两束光线再次汇聚在半透半反射镜上,形成干涉条纹。
通过调整反射镜和半透半反射镜的位置,可以观察到不同的干涉条纹。
四、实验结果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结果是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态和变化来推测光的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干涉条纹的出现与光的波动性质密切相关。
当两束光的光程差为整数倍的波长时,干涉条纹明亮;当光程差为半波长时,干涉条纹暗淡。
这一现象表明光具有波动性,支持了光的波动理论。
五、实验意义迈克尔逊干涉实验为光的波动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
它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证明了光是一种波动的电磁现象。
这一实验成果对后来的光学理论和实验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实验应用迈克尔逊干涉实验不仅在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广泛的用途。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
实验原理
由干涉原理知:当d由d0变化到dm的过程 中,M1位置每改变λ/2,光程差改变一个λ,即 干涉条纹变化一个周期。
Δd=(dm-d0)=mλ/2
所以 λ=2 Δd/m
∆d,由并此数可出见相,应只的要“测吞出吐干”涉环仪数中mM,1移就动可的求距出离λ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调整迈克尔逊干涉仪
程差,影响测量结果。 5、 在数条纹中心亮暗变化周期时,可能会让眼睛产生疲劳,
在读数过程中要让眼睛适当休息,避免数错亮暗变化周 期; 6、 在第一次记录M1镜的初始位置前,要让微调手轮预先转 过几十圈,让齿轮、精密螺杆充分咬合,以免M1镜位置 读数误差。
25个周期对应的读数d,用逐差不可太用力,以免螺丝滑扣; 2、 转动观察屏时,动作要轻,不要碰撞桌面,以免影响他
人实验; 3、 观察两组激光点时,要准确判断各自的最亮点,调节平
面镜后的螺丝使各自对应的光点重合; 4、 测量过程中,手轮的转动方向要始终一致,以免产生回
a.打开He-Ne激光器,移开观察屏;粗调手 轮使M1初始设置在45mm到50mm位置(这样 容易观察到较大条纹),调节M1,M2上的螺 钉,用眼睛直接观察G1,使激光束经M1,M2 反射后的两组光点,在G1上重合;
b.置上观察屏,微调M2的水平及垂直拉簧, 使条纹中心在视场中央。
c.转动粗调手轮放大干涉条纹。
实验现象
2、测氦氖激光的波长
(1)向同方向转动微调手轮,使条纹连续从中央冒 出(或向中央陷入),此时可开始读数;
(2)先记下初始读数d0,(导轨侧面主尺读出整 mm数;读数窗读出0.××mm;手轮估读到 0.00×××mm,三者相加)
最后读数为:33.52246mm
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
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基于干涉现象的物理实验装置,由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于1881年发明。
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并进一步了解光的波动性和光的性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原理基于光的干涉现象和分光反射镜的特性。
迈克尔逊干涉仪由两面相互垂直的镜子组成,其中一面是半透明的分光反射镜。
当光线照射到分光反射镜上时,一部分光线透射通过,一部分光线反射掉。
透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沿不同的路径传播,最终再次相遇形成干涉现象。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包括迈克尔逊干涉仪、光源、干涉纹检测器等。
2. 将迈克尔逊干涉仪放置在水平台上,并确保镜子垂直地安装在支架上。
3. 将光源置于适当的位置,使得光线能够照射到分光反射镜上。
4. 调整分光反射镜的角度,使得反射光线和透射光线的路径长度相等。
5. 打开干涉纹检测器,观察干涉纹的出现和变化。
6. 调整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一面镜子的位置,观察干涉纹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干涉纹的出现和变化。
干涉纹是由光的干涉产生的亮暗交替的条纹,用于表示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相位变化。
在实验中,当两束平行光线从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分光反射镜射出后,经过两面镜子的反射和透射,再次相遇时,光线的相位差会引起干涉现象。
如果两束光线的光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将会有加强干涉现象的出现,形成明条纹;而如果光程差是波长的半整数倍,将会有干涉现象的减弱甚至消失,形成暗条纹。
通过观察干涉纹的出现和变化,我们可以判断出光线的相位差和波长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光的波动性和干涉现象。
总结: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是一种基于光的干涉现象的物理实验。
通过观察干涉纹的出现和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光的波动性和光的性质。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并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方法并观察各种干涉图样。
2、区别等倾干涉、等厚干涉和非定域干涉,测定 He-Ne 激光波长二、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 He-Ne 激光器及光源、小孔光阑、扩束镜(短焦距会聚镜)、毛玻璃屏等。
(图一)(图二)三、实验原理①用 He-Ne 激光器做光源,使激光通过扩束镜会聚后发散,此时就得到了一个相关性很好的点光源,射到分光板 P1和 P2上后就将光分成了两束分别射到 M1 和 M2 上,反射后通过 P1 、 P2 就可以得到两束相关光,此时就会产生干涉条纹。
②产生干涉条纹的条件,如图 2 所示, B 、 C 是两个相干点光源,则到 A 点的光程差δ =AB-AC=BCcosi , 若在 A 点出产生了亮条纹,则δ =2dcosi=k λ (k 为亮条纹的级数 ) ,因为 i 和 k 均为不可测的量,所以取其差值,即λ =2 Δ d/ Δ k。
四、实验步骤1、打开激光电源,先不要放扩束镜,让激光照到分光镜 P1 上,并调节激光的反射光照射到激光筒上。
2、调节 M2 的位置使屏上两排光中最亮的两个光点重回,并调至其闪烁。
3、将扩束镜放于激光前,调节扩束镜的高度和偏角,使光能照在 P1分光镜上,看显示屏上有没有产生同心圆的干涉条纹图案。
没有的话重复 2 、 3 步骤,直到产生同心圆的干涉条纹图案。
4、微调 M2是干涉图案处于显示屏的中间。
5、转动微量读数鼓轮,使 M1 移动,可以看到中心条纹冒出或缩进,若看不到此现象,先转动可度轮,再转动微量读数鼓轮。
记下当前位置的读数 d0 ,转动微量读数鼓轮,看到中心条纹冒出或缩进 30 次则记一次数据,共记录 10 次数据即 d0、 d1 (9)6、关闭激光电源,整理仪器,处理数据。
五、实验数据处理数据记录:数据处理:Δd0=d5-d0=0.05202mm Δd1=d6-d1=0.05225mm Δd2=d7-d2=0.04077mm Δd3=d8-d3=0.04077mm Δd4=d9-d4=0.05071mmΔd(平均)=(Δd0+Δd1+Δd2+Δd3+Δd4)/5 =0.047304mmA类不确定度σ=*10-6mΔk=150所以λ(平均)=2Δd(平均)/Δk = nmB类不确定度: UΔB=*10-7 m总不确定度: UΔd =*10-6 mUλ =2UΔd/Δk = nm所以λ=λ(平均)+Uλ= + nmEλ=()/ *10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密干涉仪设计与组装引言根据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特性。
行进的光波是电磁扰动在空间的传播,当空间的两束光波在某一区域相遇时,它们相互叠加,当满足相干条件时,可以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一般情况下是不满足相干条件的。
产生光干涉的三个必要条件(也就是相干条件)是:频率相同;(2)存在相互平行的振动分量;(3)位相差恒定。
满足这些条件的光波称为相干光,产生相干光的光源称为相干光源。
两相干光源所发出的相干光波经过不同的光程在空间某点相遇而干涉,若它们的初位相相同,则它们在相遇点的位相差ϕ∆与光程δ之间满足关系πϕλδ2//∆=,干涉极大为,....1,0,2=±=∆k k πϕ;干涉极小条件为,....1,0,)12(=+±=∆k k πϕ。
托马斯﹒杨是第一个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的人,他的实验设计是这样的:用单色强光源照射狭缝S ,S 作为线光源再照射另外两个平行小狭缝S 1和S 2。
S 与S 1、S 2的距离相等,由于S 1和S 2处在同一波阵面上的不同部分,它们作为子波源是相干的,S 1和S 2视为线光源,它们发出的光波由于衍射而相互交迭,在远处的屏P 上可以观察到一组近乎平行的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托马斯﹒杨的装置可当作一个简单的干涉仪使用。
如果两个狭缝S 1和S 2之间的间隔是已知的,极大值和极小值的间隔可用来测定波长。
相反的,如果光的波长是已知的, 狭缝的间隔可以从干涉图样来确定。
实验目的1、 了解三种干涉仪的工作原理;2、 学习组装调试干涉仪;3、 测量激光光源的波长、空气的折射率和玻璃的折射率。
干涉仪原理1881年,也就是托马斯﹒杨公开了他的双缝实验78年之后,迈克尔逊利用相同的原理设计了一种干涉仪,他的设计原本是为了用来证实以太(一种光从中传播的假想的媒质)是否存在的。
但他的设计却远远超越了这个意义,后来人们以迈克尔逊的干涉仪为原型,又设计出了用于各种目的的干涉仪。
现在,迈克尔逊干涉仪已得到广泛地应用,通过测量可动镜的移动距离可以来求得光的波长;若已知光源的波长又可测量微小的距离;它也是光学媒质性质的研究工具。
图3. 泰曼干涉仪图1 是一台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图。
激光器发出的光束射到分光镜上,其中50%的光被反射,其余50%的光透射过去,入射光被分成了两束;一束光射向可移动的镜子(M 1),另一束光射向固定的镜子(M 2)。
两面镜子的反射光再返回分光镜。
来自 M 1 的一半光线被分光镜反射到观察屏(Viewing Screen )上,来自 M2 的一半光经过分光镜透射到观察屏上。
光线先被分裂,最后光线又会聚到一起,既然光线来自相同的光源,所以他们的位相具有高度地相关性。
若把一个凸透镜放在激光源和分光镜之间,使光线扩束,就会在观察屏上看到黑白相间的干涉图样(图2)。
由于光线在一开始就被分裂,所以它们起始的位相相同。
当他们在观察屏上的某一点相遇时,它们的位相关系就取决于它们各自的光程差。
通过移动 M 1,其中一束光线的光程将会发生变化。
由于光线在 M 1 和分光镜之间来回两次, M 1向分光镜移动 1/4 波长时将会减少 l/2 波长的光程,干涉图样就会发生改变,黑白相间的图样就会互相交换位置,如果M 1再向分光镜移动1/4波长,那么新的干涉图样和最先的干涉图样将没有什么分别。
慢慢地将镜子移动一段距离d ,并计算黑白条纹变化的次数N ,即干涉条纹恢复到原始状态的次数,光的波长λ就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出来。
λ=2d/N如果光的波长是已知的, 可用相同的方法来测量 d (=N λ/2)。
注意: 在图l 中,其中有一束光线只有一次通过分光镜,而另一束光线却通过了三次。
如果使用一个高度一致的单色光源,如激光源,产生干涉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如果使用其他光源则会发生问题。
这是因为其中一束光线在分光镜内的有效光程增加了,这样就减小了观察屏上光线的一致性。
这将会使干涉图样变暗或者看不到干涉图样。
一种解决的方法就是插入一块与分光镜同样材料同样厚度的补偿镜, 且与分光镜平行放置,但没有反射膜。
泰曼-格林干涉仪原理(简介)泰曼——格林干涉仪只是对迈克尔逊干涉仪作了一点小的改变,它常被用于检测光学元件的质量。
检测时把透镜放在一条光路中(见图 3),因为仅有一路光束通过透镜,所以透镜中任何的不规则都能在产生的干涉图样中清楚地显现出来。
如球面像差,彗形象差和散光等都将会出现特图1. 迈克尔逊干涉仪 图2. 干涉图样殊的干涉图样,从而被检测出来。
法布里-泊罗干涉仪原理(简介)在法布里——泊罗干涉仪中,是将两面镜子相互平行放置形成一个反射腔。
图4表示了光如何在腔中来回反射的情形。
每次反射,就有一部分光线被透射,将入射的光线分裂成一系列的透射光线。
由于透过的光线来自于同一个光源,他们的相位有着固定的关系。
(假定光的单色性很好.)透射光线的相位关系依赖于每一条光线进入反射腔的角度和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
干涉图样是环状的条纹,类似迈克尔逊干涉仪产生的干涉图样。
但是,这是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产生的更细小,也更为明亮的环状条纹。
法布里-泊罗干涉仪的干涉条纹非常的锐利,因而其分辨率也就很高。
正因为如此,这种干涉仪就成了一种很有价值的精密测量工具。
与迈克尔逊干涉仪一样,当可移动的镜子远离或者移向固定的镜子时,干涉条纹会发生交替变化。
当镜子移动的距离等于光源波长的 l/2 的时候,新的干涉图样和最初的干涉图样相同。
实验仪器OS-9255A 精密干涉仪包括下列仪器:内含测微计(千分尺)的 5 公斤重平台(5 kg Base with built in micrometer) 可调节的镜子(Adjustable Mirror) 可移动的镜子(Movable Mirror) 分光镜(Beam Splitter) 补偿板(Compensator Plate)组合底座(2个) (Component Holder) 观察屏(Viewing Screen) 漫射镜(Diffuser)固定储件箱(Fitted Storage Case) 激光器 (OS-9171) (Laser)激光器座 (OS-9172) (Laser Bench) 真空室(Vacuum Cell)焦距为18mm 的透镜(Lens, 18mm Focal Length) 焦距为48mm 的透镜(Lens, 48mm Focal Length) 玻璃板(Glass Plate) 偏振片(2个) (Polarize)带有量规的真空泵(Vacuum Pump with Gauge) 精密干涉仪与激光器的水平调试1. 将干涉仪平台放在桌子中央,让微调手柄(Micrometer knob )向着自己。
2. 将激光器座(Laser Bench )放在平台的左边, 并把激光器放在激光器座上。
图4.法布里-珀罗干涉仪3. 在干涉仪平台的凹处固定可移动的镜子(Movable Mirror )。
4. 把激光器打开。
通过激光器座上的水平调整旋钮,校准它的高度,使光线与干涉仪平台平行,并且通过可移动镜子(Movable Mirror )的中心。
( 检查光线是否平行于平台的方法是, 将一张纸放在光路上,使它的边缘与干涉仪平台平齐,做一个标记指示出光线的高度。
然后把这张纸分别放在平台的两端,检测光线是否与平台平行。
)5.调整激光器和可移动的镜子(Movable Mirror )的位置,直到光线被反射回激光发射孔内。
这样很容易就判断出可移动镜子是否垂直于激光,如图 5 所示。
实验内容1 测量激光的波长通常,干涉仪有两种用途。
如果准确知道光源的特征(波长,偏振,强度),就可以从干涉图样的变化分析出光路的变化。
如果在光路上引入精确的光程改变量,也可以从干涉图样的信息中了解光源的特征。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使用干涉仪测量光源的波长。
实验步骤1.按照前面所说的方法调节激光器和干涉仪平台,使激光与平台表面近似平行,并且通过可移动的镜子的中央后,光线再反射回激光的发射孔。
2.在干涉平台上装上可调节的镜子(Adjustable Mirror )。
在激光器前面装上一个组合底座(Component Holder )在可调节的镜子的对面也装上一个组合底座并利用磁性将可视屏(Viewing Screen )吸在上面。
如图6所示。
3.把分光镜(Beam splitter )装在做好了标记的地方,与光线成45度角,这样光线被反射到固定的镜子上。
调节分光镜的角度直到反射光打到固定的镜子的中央。
4.现在可视屏上应该有两组亮点(Viewing Screen ),一组来自固定的镜子,另一组来自可移动的镜子。
每组亮点都包含一个很亮的点和几个暗一些的点(这是由于多次反射的结果)。
再次调节分光镜的角度使这两组亮点尽可能的接近,然后固定分光镜。
5.旋动可调节的镜子(Adjustable Mirror )背后的螺钉,调节该镜子的倾斜度,直到两组亮点在可视屏(Viewing Screen )上重合。
6.当使用一个激光源产生干涉时,补偿是不必要的。
当然,如果你想要使用补偿板,可以将它与分光镜垂直放置,如图6所示。
7.通过磁铁把焦距为18mm 的透镜吸在激光器前面的组合底座(Component Holder )上,如图6所示,调节它的位置,直到激光正好图5.激光器的调整图6.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组装图通过它的中心。
现在你应该可以看到干涉圆环出现在可视屏(Viewing Screen)上。
如果没有,调整可调节的镜子的倾斜度,直到圆环出现为止。
8.调整微调手柄到一个中等读数(大约50微米,即主刻度为5的地方),在这个位置上,测微计的读数和镜子移动的距离接近线性关系。
9.逆时针转动微调旋钮,直到旋钮上的零刻度与读数标记在一起,记下这个读数d1。
10.调整可视屏的位置,使一条毫米刻度线恰好与干涉图样的一个圆环相切,这条线称为基准线,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便于计数。
11.缓慢的逆时针旋动微调旋钮,记下干涉条纹越过基准线的次数,继续旋转,直到预定数目(至少20个)的干涉条纹越过基准线,当你停止计数时,干涉图样看起来应该和开始计数时完全一样,记下微调旋钮的读数d2。
12.记录可移动的镜子向着分光镜移动的距离d=|d2 - d1|。
测微旋钮上的每一小格相当于镜子移动了1微米。
即微调旋钮旋转一周,镜子移动了25微米。
13.记录干涉条纹越过基准线的次数N。
14.重复8-13步几次,记录每一次的结果,将所得的数据填入表中。
15.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试着将仪器安装成法布里-泊罗干涉仪,重复8-13步,并记录数据于自己设计的表中。
数据处理对每一次测量,用公式λ=2d/N计算光的波长,然后计算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