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发展特点介绍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感知与认知能力的逐步增强:儿童在思维发展过程中,感知和认知能力逐步增强。
在幼儿时期,他们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获取信息,逐渐形成对物体和事物的基本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具备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概念形成的能力。
2. 想象力丰富:儿童思维具有强烈的想象力。
他们可以通过想象创造出各种情境和故事,并在想象中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想象力不仅是儿童艺术、文学等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3. 单一思维方式逐渐向多元思维方式过渡:儿童在思维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单一的具象思维向多元的抽象思维过渡。
在幼儿时期,他们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思维方式比较具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逐渐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可以通过符号和概念进行思考和表达。
4. 逻辑思维的发展:儿童在思维发展过程中,逐渐具备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在幼儿时期,他们主要通过感觉和经验来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还比较简单和直观。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具备了逻辑推理、类比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可以进行更加复杂和抽象的思维活动。
5. 自我中心思维的转变:儿童在思维发展过程中,逐渐从自我中心思维向社会中心思维过渡。
在幼儿时期,他们主要以自己的需求和观点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具备了社会认知和情感理解的能力,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感受。
6. 运用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儿童在思维发展过程中,逐渐能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
在幼儿时期,他们主要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解决问题,思维方式比较具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具备了运用逻辑推理、类比思维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更加复杂和抽象的问题。
总结起来,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包括感知与认知能力的增强、想象力丰富、单一思维方式向多元思维方式过渡、逻辑思维的发展、自我中心思维的转变以及运用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等。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是什么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特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小学生思维力的发展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生思维力的发展与特点1 .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他们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来理解抽象的字、词。
在数学的计算中,小学生往往需要实物或手指的帮助才能运算。
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和面前的具体事物及生动的记忆表象联系着。
小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他们思维发展“过渡”的实现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不断“消亡”及改造而实现的。
实现显著质变的决定因素是小学生的生理成熟、集体生活环境和教育作用的综合效应,而不是简单地由哪一个方面所决定的。
小学生思维发展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并不是说,他们的思维就不存在具体形象性了。
相反,小学生的思维必须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来实现抽象逻辑思维,小学生低年级学生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性成分占优势,而抽象逻辑思维居次要地位。
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才逐渐占主导地位。
2 .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显。
例如,语文阅读中,默读比朗读困难大,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的发育尚未成熟,而内部语言是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条件,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和阅读一些课外读物。
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小学生不会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说出思考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注意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3 .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
例如,在数学课学习中,尤其是经过系统的小学奥林匹克数学训练的学生,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考。
儿童思维发展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特点1.意向性:儿童的思维是意向性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求来观察、思考和行动。
例如,当一个儿童想要得到一件玩具的时候,他会思考如何获得这个玩具。
2.偏向直觉:儿童的思维主要依赖于直觉而不是逻辑。
他们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直觉来做出判断和决策,在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之前,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看起来不合理的行为。
3.动态性:儿童的思维是动态的,他们可以很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新的情境。
他们具有灵活性,能够从一个思维状态转变到另一个思维状态。
4.个体化:儿童的思维是个体化的,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
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思考。
5.感性与运动性:儿童的思维是感性和运动的,他们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和探索世界。
儿童喜欢触摸、咀嚼、抓握等行为来获取关于物体的信息,通过运动来探索自己的身体和空间。
6.视觉思维:儿童在早期阶段的思维主要依赖于视觉。
通过观察和看看,他们开始形成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7.集中注意: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能够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然而,他们的注意力也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分散。
8.情感参与:儿童的思维往往是与情感紧密相关的。
情感可以对他们的思维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情感的参与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动力。
9.形象思维:儿童的思维常常是以形象和具体的形式存在的。
他们更善于通过图像、模型和故事来表达和理解概念。
10.自我中心思维:在儿童早期的思维发展中,他们的思维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难以理解别人的观点和意图,往往只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思考问题。
总结来说,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包括意向性、偏向直觉、动态性、个体化、感性与运动性、视觉思维、集中注意、情感参与、形象思维和自我中心思维。
理解和关注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儿童的思维发展,提供适应他们思维方式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特点主要包括:
1. 幼儿开始产生简单的概念:在幼儿期末期,大多数儿童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比较和序列化操作,开始形成基本的概念知识。
2. 外显性思维:幼儿思维表现形式偏向于外显性,不善于推理和抽象思考,更多地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形象。
3. 意向性行为思维:幼儿思维具有朝向目标实现的趋势,且表现为动作和操作的形式。
4. 可变性思维:幼儿思维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影响,且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受干扰性。
5. 集束思维:幼儿思维容易出现集束效应,即只关注到服从于当前目标的局部特征,忽视更为全面综合的信息因素。
6. 意识流程的发展:从意向性行为转移到意向性思维,从外显性思维转移到隐性思维、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7. 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幼儿思维的发展不仅关注于外显性的接受与理解,而且重在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这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向。
儿童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1.意象和感性思维: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依赖于直观的感觉和形象,他们倾向于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这种感性思维的特点使得儿童更容易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学习和记忆知识。
2.理由和逻辑性的不成熟: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常常缺乏逻辑性,并且常常难以正常地论证和解决问题。
他们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不受限制的、片段化的,容易出现片面的看问题和主观的判断。
随着岁数的增长,儿童开始逐渐发展出逻辑性思维,但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和渐进。
3.现实思维的支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以眼前的现实为基础的,他们善于观察和描绘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但对于抽象的、非具体的概念和原则,往往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
儿童通常以自己所见所闻的事物为中心,而对于较远的、抽象的概念和问题缺乏思考和理解。
4.语义和语言的发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单词的学习到句子的组织和语法的运用。
语言的发展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和高效的工具。
通过语言表达,儿童能更好地思考和沟通。
5. egocentrism(自我中心主义):儿童常常对自己的感受、想法和经历过分自信,往往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他们常常以自己为中心,认为他人的想法和观点与自己一致。
这种自我中心思维的特点随着成长逐渐减弱,但在早期儿童时期是非常显著的。
在促进儿童思维发展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丰富的感觉刺激:儿童的感性思维对于认知和学习至关重要。
提供各种感觉刺激,如故事、游戏、实验等,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培养逻辑思维:通过培养逻辑思维,可以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思维模式。
可以通过游戏、谜题和逻辑思维训练等方式,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抽象思维:儿童对于抽象概念和原则的理解较为困难,可以通过使用具体的实例和比喻来引导儿童理解和思考抽象的概念。
4.促进语言发展:语言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支撑,可以通过给与儿童丰富的语言输入和互动,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1. 异质性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每个孩子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这是因为学前儿童处于个体差异最大的发展阶段,他们的基因、环境和经验都会对思维发展产生影响。
2. 意象思维学前儿童主要依靠感觉和意象进行思考和表达。
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抽象推理能力,更倾向于通过观察、模仿和想象来认识和处理事物。
他们可以通过玩具模型来模拟真实情境,进而理解其中的关系和规律。
3. 现实中心思维学前儿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这种现实中心思维使得他们在交流和合作中存在困难,容易发生冲突。
逐渐培养学前儿童换位思考、关注他人需要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其社交与情感发展。
4. 直观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过程主要依赖于直观感知,对于抽象概念和符号理解有限。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实物、图片和动作来获取信息和表达意思。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运用具体的教学材料和活动,帮助学前儿童建立直观思维的基础。
5. 命题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是以命题为主导。
他们喜欢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并通过亲身经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这种命题思维促进了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奠定了基础。
6. 情感与认知相互依存学前儿童的情感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依存。
情感体验对于认知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而认知发展也会进一步影响情感的表达和调节。
在幼儿教育中应注重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7. 游戏与思维发展游戏是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游戏,他们可以模拟真实情境、体验不同角色,并通过互动和冲突解决来推动思维的发展。
在幼儿教育中应充分利用游戏活动,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激发学前儿童的思维潜能。
8. 持续发展与渐进性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持续而渐进的过程。
他们从对事物表面特征的感知开始,逐渐发展出对事物本质和关系的理解。
他们也在逐步建立记忆、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思维力发展有什么特点
小学生思维力发展有什么特点小学生思维力的发展与特点1.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他们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来理解抽象的字、词。
在数学的计算中,小学生往往需要实物或手指的帮助才能运算。
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和面前的具体事物及生动的记忆表象联系着。
小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他们思维发展“过渡”的实现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不断“消亡”及改造而实现的。
实现显著质变的决定因素是小学生的生理成熟、集体生活环境和教育作用的综合效应,而不是简单地由哪一个方面所决定的。
小学生思维发展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并不是说,他们的思维就不存在具体形象性了。
相反,小学生的思维必须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来实现抽象逻辑思维,小学生低年级学生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性成分占优势,而抽象逻辑思维居次要地位。
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才逐渐占主导地位。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显。
例如,语文阅读中,默读比朗读困难大,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的发育尚未成熟,而内部语言是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条件,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和阅读一些课外读物。
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小学生不会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说出思考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注意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
例如,在数学课学习中,尤其是经过系统的小学奥林匹克数学训练的学生,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考。
但在自然课上仍停留在较具体的形象水平上。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是什么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特点是什么?下面为你整理小学生思维力的发展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生思维力的发展与特点1 .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他们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来理解抽象的字、词。
在数学的计算中,小学生往往需要实物或手指的帮助才能运算。
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和面前的具体事物及生动的记忆表象联系着。
小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他们思维发展“过渡”的实现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不断“消亡”及改造而实现的。
实现显著质变的决定因素是小学生的生理成熟、集体生活环境和教育作用的综合效应,而不是简单地由哪一个方面所决定的。
小学生思维发展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并不是说,他们的思维就不存在具体形象性了。
相反,小学生的思维必须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来实现抽象逻辑思维,小学生低年级学生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性成分占优势,而抽象逻辑思维居次要地位。
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才逐渐占主导地位。
2 .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显。
例如,语文阅读中,默读比朗读困难大,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的发育尚未成熟,而内部语言是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条件,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和阅读一些课外读物。
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小学生不会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说出思考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注意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3 .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
例如,在数学课学习中,尤其是经过系统的小学奥林匹克数学训练的学生,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考。
儿童思维有什么特点
儿童思维有什么特点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
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
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儿童思维五大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1、模仿思维儿童喜欢模仿,这是他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
儿童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在模仿。
他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但只是简单地模仿。
所以在儿童面前,你要更好地约束自己,避免那些不好的坏习惯让儿童模仿。
2、单向思维如果你教给儿童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因为他只能从左边推到右边,不能从右边推到左边。
因为这时他还不能很好的利用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利用的只是他们仅有的直观经验。
所以在传授儿童知识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也能自己做一些逆向思维。
3、形象思维在儿童简单运算的时候,如果您说一支铅笔加上一支铅笔,等于两支铅笔;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他知道了1+1=2的道理,但以后他在算1+1=2的时候,也还是要借助实物的。
经过形象思维的积累,他才能从一个一个的实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字概念。
所以在教宝宝学数学更要利用直观教具,让幼儿自己从实物中得到抽象概念。
4、主次不分一个妈妈对儿童说:“留神别吃下苹果里的虫子。
”宝宝说:“为什么我要留神呢?该让它留神我才是。
”这也是儿童的可爱之处,所以,幼儿说话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家长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来倾听。
5、单维思维学前儿童只能理解和运用初级概念及其间的关系,这些初级概念是学习者从具体实际经验中获得的,学前儿童不能进行可逆性的思维,不能掌握什么是守恒,不能进行真正的逻辑运算。
比如说儿童正在吃冰淇淋,大人告诉他冰淇淋有一只虫子,大人的意图自然是让他别把虫子吃到嘴里,而儿童却会说:“冻死他!”儿童的思维与大人是迥然有别。
让孩子游戏就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每个孩子在思维发展上都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在2-7岁的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同时,每个孩子在思维的结构上都会存在着强项和弱项,结构上的差异是孩子偏科的一个原因。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其思维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意象思维:上学前班的儿童主要通过感知、想象和表象来认识和思考事物。
他们的思维活动主要以形象、具体的感知为基础,能够通过观察、听觉和触觉等感官获得信息,并通过想象能力进行思维活动。
2.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在上学前班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缺乏对他人的视角和思考。
3. 物质思维:上学前班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以物质为基础,他们更关注物体的外观、形状、颜色等外在特征,而较少关注抽象的概念和关系。
4. 单一逻辑思维:在思维过程中,上学前班的儿童常常采用单一的逻辑方式进行思考。
他们的思维活动倾向于简单的因果关系,缺乏复杂的逻辑推理和综合判断能力。
5. 现象观察思维:上学前班的儿童喜欢观察周围
的事物和现象,通过感官的直接观察来获取信息和认知。
他们更注重感官的刺激和直观的印象,对于抽象的概念和间接的推理较为困难。
6. 以游戏为主要学习方式:上学前班的儿童通过游戏来学习和认识世界。
游戏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模仿、角色扮演等游戏活动,培养语言表达、社交交往和认知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一般性的描述,不同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差异,因此在教育和引导上应根据个体差异和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教学。
幼儿的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
幼儿的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1.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幼儿的感知觉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颜色、形状和纹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知觉能力会越来越敏锐,能够注意到更多细微的差别。
2.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幼儿阶段,认知能力逐渐从单一的感知活动转变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开始懂得分类、比较和归纳等基本的认知活动。
他们能够逐渐理解数量、大小、时间和空间等概念。
3.想象力的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他们能够创造出自己的想象世界,并通过角色扮演或故事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这种想象力的发展对幼儿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4.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幼儿的思维和社交能力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幼儿从简单的发出声音和模仿他人的语言开始,逐渐发展出能够准确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随着语言的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5.注意力和记忆的发展:幼儿的注意力和记忆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他们能够更好地专注于一些任务,并记忆和回忆过去的经验和信息。
这种注意力和记忆的发展有助于幼儿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总而言之,幼儿的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包括感知觉能力的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以及注意力和记忆的发展。
这些特征相互关联并相互促进,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感知体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以及提供适当的语言和认知刺激,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儿童思维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也逐渐发展和成熟。
本文将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指导和参考。
1. 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在0-2岁的幼儿期,儿童的思维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
他们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和感知世界,例如触摸、品尝、观察等。
此时,幼儿的思维主要表现为感知、意象和动作的结合。
他们开始形成对象的概念,并学会使用简单的符号进行交流,如指点、示意等。
另外,幼儿还具有自我中心思维,往往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2. 学龄前儿童思维发展特点3-6岁的学龄前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使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按照感官特点分类思维。
学龄前儿童善于从感官特点入手,将事物进行分类。
例如,他们可能会将颜色相似的物体归为一类,而不是按照功能或用途进行分类。
(2)无法逆向思维。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还没有具备逆向思考的能力,他们往往只能从前提出发,逐步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3)增加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学龄前儿童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运用简单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和判断。
例如,能够理解“如果……就……”的关系。
(4)具有自我中心思维。
学龄前儿童在沟通和交往中仍然具有较为明显的自我中心思维,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想法。
3. 小学阶段思维发展特点进入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有了一定的增强,并能够进行抽象思维。
以下是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1)具有逆向思维的能力。
小学生开始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能够从结果出发,进行逆向思考和解决问题。
(2)主动思维转变为自主思维。
随着学习经验的积累,小学生逐渐培养了主动思维,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3)开始发展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但仍需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培养和训练。
儿童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历史思维能力作为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已成为国内外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共识。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感觉运动阶段0~2岁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
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
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
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
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
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
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
儿童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
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觉运动阶段(0~2岁)。
这时的孩子仅仅通过感觉来建立对外界事物的认知。
他感知到的就认为存在,否则就认为不存在。
皮亚杰对这一阶段不愿意多作关注,在他看来这一阶段的研究意义不大;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时孩子还没有建立真正的逻辑运算能力,只能学会初步的形而上学认知,所以往往显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一、2~3岁儿童的思维特点2~3岁是由感知运算阶段向前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儿童刚完成动作协调性的发展,喜欢在玩中认识和感知世界。
这一时期的儿童在思维加工能力上以认知、记忆为主,思维加工材料以图形为主。
这里所说的图形指幼儿通过感官能感知到的一切具体事物,如物体的大小、颜色、重量、软硬、香臭等,以及听到及自己说出的单词、句子等。
这时期的儿童喜欢玩弄、摔打、触摸物体来获取直接知识,并通过自言自语、重复他人话语等方式来发展词汇。
有研究指出,两岁左右的孩子出现词汇快速增长现象,经常能在接触单词一次后就大致掌握该词的准确意思。
在认知物体时,2-3岁孩子大多以兴趣为主,容易注意到新鲜、有趣且运动的物体;在记忆物体时,以无意义记忆为主,也就是说,他们的记忆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会采取一定的记忆策略,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这样的记忆带有片面性和偶然性。
这一阶段儿童另一显著特点是“自我中心认知解除”,儿童不再以为自己是整个客观世界的中心与主体,其它物体也不是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
二、3~4岁儿童思维特点3~4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初级阶段。
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加工材料以图形为主、并初步涉及符号;思维加工能力还是以认知、记忆为主。
这一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幼儿园小班阶段,图形加工材料从其生活中的玩具向具体的学科知识转变,如比较常见且特点显著的几何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代表常识的图片如“行人止步”、“有电危险”等,并开始数5以内的数。
值得欣喜的是,这时期的孩子在认识图形时,不再仅仅把其看作好玩的图片,而是能学着了解图片或者数字代表的物体,如能根据给出的数字“3”列出相应个数的物体。
认知、记忆特点与前一时期无明显区别,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成人引导下会产生有意记忆,如记住家长的名字、家里的电话号码等,记忆策略主要为复述,或者谐音记忆、编儿歌记忆等等。
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与培养方法
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与培养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儿童的思维能力是其认知发展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成为许多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
一、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1.1 初级思维能力儿童在幼儿期到小学低年级阶段,往往具有初级思维能力,即感性思维能力。
他们主要依赖于感官和经验,利用触觉、视觉、听觉等感觉来认识事物,尚未具备从抽象概念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1.2 发展中的推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表现为对各种规律和变化的吸收和认识能力上的发展。
此时,他们具备了从某些事物的共性中得出结论的推理能力,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1.3 高级思维能力在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儿童具备更复杂的思维能力,如创造性思维和判断力。
他们不仅仅能够感知事物,还能尝试探究新的事物,并通过自主思考提出不同的想法。
此时,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以便激发他们的潜力。
二、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方法2.1 阅读阅读是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基础。
阅读可以帮助儿童扩大视野,了解更多的事物,同时也可以让儿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
因此,对于家长来说,一定要鼓励孩子阅读,提供各种各样的书籍给他们,让他们乐在其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2.2 游戏游戏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游戏中的暂时规则能够让孩子在玩乐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家长也可以在游戏中适当加入规则和挑战,以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兴趣。
2.3 亲子互动亲子互动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孩子他们自信地接受新事物,尝试解决问题。
在亲子互动中,家长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和情境,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在互动中进行引导和指导,帮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儿童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因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
6~12岁儿童思维特点
6~12岁儿童思维特点
6到12岁儿童的思维特点如下:
1. 记忆能力:儿童的记忆能力在6到12岁之间快速发展,他们开始能够更好地储存和回忆信息,并且能够更好地处理长时记忆。
2. 认知能力:在这个年龄段,儿童开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更复杂的概念和语言,他们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思维模式:6到12岁儿童开始从具体的思维模式转向更加抽象的思维模式,他们开始能够理解更复杂的概念和规则,并且能够使用推理和逻辑来解决问题。
4. 学习方式:儿童在这个年龄段开始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方式,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老师讲授的知识,并且能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来掌握知识。
5. 兴趣爱好:儿童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对不同的主题和活动产生兴趣,比如科学、技术、自然、历史等等,这些兴趣爱好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总的来说,6到12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能够使用更加复杂的认知能力来解决问题。
在这个时期,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注意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鼓励儿童思考和探索,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1.直观思维:儿童往往以感知和直观经验为基础进行思考。
他们主要依赖于感觉和观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相对较弱。
例如,他们可能更关注物体的外观和表现而不是内在的特征。
2.自我中心思维:儿童往往以自己为中心来思考问题。
他们难以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容易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认为是普遍的。
这种自我中心思维在认识和交流上会产生一些误解。
3.反应性思维:儿童往往是顺应和反应性思维。
他们在面对新情境时,往往采取凭直观感受和周围环境反应的方式处理问题,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的思考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经验的缺乏。
4.逐渐形成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逐渐形成概念。
他们通过对物体和事物的观察和经验来构建概念和分类系统。
例如,他们会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形成简单的概念。
5.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儿童在思维发展过程中逐渐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们开始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回顾经验和总结教训来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形成逻辑思维:随着认知发展的进一步,儿童逐渐形成了逻辑思维方式。
他们开始能够使用逻辑规则和思维模式来分析问题,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这种逻辑思维的培养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和进行抽象思维非常重要。
7.自主性思维:在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他们开始能够在有限的经验和资源条件下,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并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
总之,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包括直观思维、自我中心思维、反应性思维、概念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的形成和自主性思维。
这些特点反映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也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1.感觉和感知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的感觉和感知能力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观察和感知世界,能够通过感官去感知和获取信息。
他们开始注重细节,能够对事物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和辨别。
3.形象思维向符号思维的过渡:小学儿童的思维开始由以往的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符号思维。
他们逐渐能够通过语言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开始使用和理解符号系统,如数字、字母和计量单位等。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记忆和推理。
4.具体思维能力的加强: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渐从以往的非常具体的观念转向更加抽象和一般化的思维方式。
他们能够通过类比、比较和类别归纳的方式进行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他们开始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抽象出普遍规律和特征。
5.问题解决能力的增强:小学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逐渐加强,开始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们能够通过分析和推理来找到解决方法,并能够评估不同的解决方案的优劣。
他们懂得提问并寻找信息来解决问题。
6.创造性思维的初步发展:小学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开始得到初步的发展,能够产生一些独特的想法和创新的解决方案。
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在促进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1.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为小学儿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经验,让他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事物和领域。
这有助于丰富他们的感官和认知经验,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2.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小学儿童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小学儿童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的批判性分析。
帮助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的多个方面,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供合适的学习工具和资源:为小学儿童提供合适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如书籍、游戏和实践活动等,帮助他们发展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思维能力。
5.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给予小学儿童自由发挥的机会,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以下是对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不同水平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对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一、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
就是幼儿的思维活动是跟一定的动作连接在一起的。
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
例如,你问三四岁的孩子,今天妈妈买了几个苹果孩子会用小手指逐个点数后才回答:买了三个。
他们的思维离不开用手指点数的动作。
(一)产生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儿童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一些概括化的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
儿童摆弄一种东西的同一动作会产生同一结果,这样在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联系,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这种动作,而这种动作已经可以说是具有概括化的有意动作。
例如,儿童经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玩具,下次看到在床单上的皮球,就会通过拉床单去拿皮球。
也就是说,这种概括性的动作就成为儿童解决同类问题的手段,即直觉行动思维的手段。
儿童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就称其有了直觉行动水平的思维。
(二)特点直觉行动性是是直觉行动思维的重要特征。
1.直观性与行动性。
儿童的思维与他的感知和动作密不可分,他不可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是在行动中利用动作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行为还没有分开来,因此,他不可能预见、计划自己的行动。
儿童的思想只能在活动本身展开,他们不是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是边做边想。
2.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动作之中,还表现在感知的概括性。
儿童常以事物的外部相似点为依据进行知觉判断。
虽然直觉行动思维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但由于缺乏词的中介,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只是简单运动性和直觉性质的,而不是概念的。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从幼儿期逐渐进入到学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思维开始逐渐成熟和复杂化。
下面将详细探讨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1.儿童思维的具体化和逻辑性的特点小学儿童进入到学校学习环境后,他们开始具体化地思考问题。
他们逐渐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们能够使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儿童思维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的特点3.儿童思维的发散性和想象力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展示出较强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他们喜欢提出一些奇思妙想和独特的想法,具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4.儿童思维的初步抽象性和符号化的特点小学儿童的思维开始逐渐从具体形象的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
他们能够通过符号和象征性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思维活动,例如使用符号或图表表示物体或概念。
他们逐渐理解和使用一些常见的符号和象征,例如数字、计量单位等。
5.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初步发展小学儿童的思维在这个阶段仍然存在一些自我中心性,他们往往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然而,他们开始发展逻辑分析能力,能够通过比较和分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6.儿童思维的逐渐系统化和批判性的特点随着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逐渐发展,他们开始具备一定的系统化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能够辨别真伪,区分主次,逐渐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7.儿童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特点在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和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思考条件,激发小学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家长和教师也应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
通过合理的教育和引导,可以帮助小学儿童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思维潜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幼儿心理学》里,引述了这样一个实验材料,就是要求幼儿分别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以下任务:把一套简单的杠杆连接起来,借以取得用手不能直接拿到的糖果,也就是让孩子找出物体之间极简单的机械结构关系。
第一种可以用感知动作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在实验桌上放有组成杠杆的实物材料,孩子可以动手操作以达到目的;第二种需要用具体形象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只在图画中画出组成杠杆的有关材料,让孩子看,他们只能凭图象去思考并解决问题;第三种只能用抽象逻辑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不给孩子提供实物,也不提供画有实物的图片,只用言语说明任务和条件,这时,孩子既不能动手操作,也没有图象可以凭借,而只能在概念的基础上,凭借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实验的结果证明:
(1)幼儿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以感知动作思维方式的效果最好;
(2)幼儿主要使用感知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解决问题;
(3)幼儿三种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解题方式出现在幼儿后期,但并不占主导地位。
感知动作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低级形态。
它是最先在儿童身上出现的一种思维方式。
一般认为,在3岁前儿童的思维活动中,它居于主导的地位。
这种思维活动的最大特点有两个:一是思维活动离不开感知的具体对象,是在直接感知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是思维活动必须在儿童亲自摆弄、操纵物体,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进行。
例如,儿童拿到一个布娃娃,就可能想到拍布娃娃睡觉,如果这时能在她面前摆放一张玩具小床,并让她玩耍,她就可能想到让娃娃期在床上睡觉;如果不给她小床,而给她小匙、食品之类的东西,则她可能想到喂娃娃吃饭。
这时儿童还不能离开实物,仅凭已有的实物表象进行思维,因而其思维活动不论就时间、空间而言,还是就内容而言,都有极大的局限性,思维内容相当贫乏。
尽管如此,感知动作思维依然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基础,而且是3岁前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
父母应该十分注意发展儿童这种思维手段。
3岁前小儿的“勇敢”,常常因为无知而显得十分鲁莽,使父母受到惊扰。
一个孩子拿棍探索着墙上的裂缝;突然转而将棍向电器插座上插去;一个孩子在草丛中玩耍,忽然翻开一块碎砖,将发现的蜈蚣抓在手里。
诸如此类的行为,常常使父母心惊肉跳。
因此有些父母干脆不让孩子到处活动,希望孩子安安静静地坐着看看画报、小儿书,唱唱歌,玩玩积木,抱抱娃娃。
父母希望用家庭一角的小天地,代替大自然的大天地;希望孩子以所谓“文雅”的活动,代替那些被认为“粗野”的行为。
这样必然大大限制孩子的活动空间,减少孩子的活动量,减少孩子可能接触认识的对象,不利于孩子感知动作思维的发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创造思维发展的条件。
当孩于的思维活动由于感知对象或动作的限制而停滞不前时,可以为他提供一些继续思维下去的前景。
例如,一个小孩子想伸手拿到窗台上的玩具,可是由于窗台太高,即使他急得踮起脚去拿,也依然拿不到,他束手无策了。
这时,父母可以拿一把小椅子,放到窗台前,孩子看到椅子,马上爬上去,拿到了玩具。
这里,父母提供的小椅子,为孩子继续思考下去,并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孩子的思维发展不能停留在感知动作思维阶段。
从3岁左右开始,具体形象思维形式在孩子的思维活动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这种思维形式,是孩子从感知动作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中间形态,是较高于感知动作思维的第二阶段的思维形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摆脱感知对象和孩子动作的束缚,而利用表象的联想思考问题。
概括的表象比物体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利用表象思维受时间、空间和动作、对象的限制较少,因而可以扩大思维活动的范围,丰富思维活动的内容,提高思维活动的效果。
以讲故事为例,为了给3岁前的小儿讲故事,常常需要一些实物,如玩具、图片等的支持,并伴随必要的动作和活动;给5—6岁的幼儿讲故事,则可减少或不用这些东西,而主要靠父母辅以手势和表情的语言描绘,孩子随着父母的言语描绘,能联想到相应的情景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内容。
在整个幼儿时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但仍然保留着感知动作思维方式,幼儿后期开始产生抽象逻辑思维方式。
抽象逻辑思维,就是利用抽象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活动的思维方式,如儿童对数概念的掌握和运用,对实物概念的比较和归类,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等。
不过,这时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很低。
在幼儿时期,儿童不满足于只认识事物“是什么”,而要求认识事物中的“为什什么?”因此,他们频繁地提出各种“为什么”的问题,使父母应接不限,有些问题甚至难于回答。
尽管这样,父母还是应该鼓励孩子提问,因为提问说明孩子思维活跃,求知积极。
为了发展幼儿时期的思维能力,家长可以进行这样一些训练:
分类:要求孩子根据事物的特性,如形状、颜色、用途等,将事物分类。
以衣服为例,可按各色分类,也可按深色和浅色分类,还可按大人穿的和孩子穿的分类,或者按上衣和裤子分类等。
可以把这种分类活动变成分类游戏来玩。
例如,它该放在哪一堆?让你的孩子看看你已经分好的一堆衣物:爸爸、妈妈、孩子各一堆。
然后,每次拿一件衣服或物品,让孩子辨认应该放在哪一堆里,并让他去放好。
让你的孩子帮助你将准备洗的脏衣物,按深浅颜色分开。
比较:要求孩子比较事物的异同。
例如,同是球,有大有小,同是捅,有深有浅,同是树,有高有矮,同是星,有明有暗;同是水,有冷有热等。
又如桌子、椅子、床,虽然形状不同.但都是家具;饼干、面包、蛋糕,虽然形状、味道都不同,但都是食品,牛、马、羊、猪狗、猫,虽然大小、相貌、习性、叫声都不同,但都是动物等。
也可以把这种比较活动变成游戏,孩子会更有兴趣。
例如,比较上和下的区别,可以同孩子交替玩飞机和汽车,并引导孩子说话,“飞机在汽车的上面”’“汽车在飞机的下面”等。
理解事物的性质和关系:要求孩子理解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某种东西有什么用途,某种动物喜欢吃什么食物,买某种东西应该去哪一类商店,各个季节应该穿哪—类衣服,各种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排列顺序等。
可以用游戏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事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例一.看看我们到了哪里?
爸爸和孩子各拿一件玩具,如小动物、汽车或火车等能动的东西。
开始爸爸领头走,孩子后边跟,让手中的小狗或小猫一会儿走到床前,一会儿走到桌旁,一会儿钻到床下,一会儿跳到桌上等,以便了解事物之间的各种空间方位。
例二,积木游戏
同孩子一块玩带色积木,通过玩积木让孩子了解积木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性质,以及摆到的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
解决问题:要求孩子考虑如何解决生活中常碰到的问题。
例如,怎样穿衣、扣钮扣,怎样穿鞋、系鞋带,怎样拿匙喝汤等。
有时,可以人为地给孩子造成一点困难,看他如何解决。
例如,想吃核桃,没有锤子怎么办?想喝水,水太烫怎么办?下雨天,想到屋外去,但没有雨伞怎么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