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年春天,国民党反动派继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又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身为知识分子的作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不满黑暗的现实,但对革命力量还缺乏认识,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如此复杂的心绪之下,他借景抒情,写出了这篇著名的抒情散文。
作品开头就说出了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既点出了全文的情感线索,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色彩,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一般”的色彩,也为后面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下文作者思绪飞扬,神思瑕想,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与这“不宁静”的心情息息相关。
作者一人在月下独行,“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与其说是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还不如说是构造他心中渴望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人都要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是一个真正属于作者自己的、自由的世界。这个世界与作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相立,相互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痛苦。这种独处的妙处,反映了作者企图超脱现实的心情。风致的荷叶,洁白的荷花,作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说明了像他这样的自由的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民党)、共(产党)分裂后,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形势之下,陷于进退两难困境之中,又找不到出路的困惑。作者的内心是矛盾的,然而作者又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只能借助“荷塘”这个世界,求得精神上的暂的安慰。
本文就从作品的谋篇布局、叙述方式、修辞、语言运用、抒情等方面分析和探讨《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
一、作品构思精巧、布局巧妙,是《荷塘月色》一个显著的特色
文章开头写心情“颇不宁静”,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后面以“我”去观赏荷塘为脉络,以人物的行止为线索,全文的写景抒情过程,都是随着作者的脚步和视线的移动逐步深化的。行文中以荷塘、月色为中心,又适当点染周围背景。布局上层次清晰分明,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自然舒展。此外,文章通篇综合运用首尾呼应、预设悬念的叙述手法。如开头写到荷塘去,“带上门出去”,结尾欣赏完美景后又“推门而入”,首尾响应,结构十分严整。在文章开头,即点出“颇不宁静” 的心情,本来顺理成章地是要接着抒发情感的,但作者却将笔峰一转,改到描写夜晚乘凉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在读者心里埋下了一个“?”;又如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平时无意于荷塘的月色,而今晚的月光尽管只是淡淡的,却仍然觉得很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又如第五自然段中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之后,又写道:“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时时透露自己的内心,引发读者的疑问,如同磁石一般不断吸引读者,引人入胜。这种叙述方式的运用,欲擒故纵,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二、综合运用多种描写和修辞方法
朱自清先生不愧是散文大家,他在这篇作品中运用了比喻、移感地修辞手法;动与静、整体与局部、点与面、远与近结合的描写方法,向读者展现了月下荷塘的无限风光。
1、比喻、移感的修辞方法和重叠词的用运,生动传神:
第4然段描写荷叶,“田田”横向写出塘中荷叶之多,面积之大,“层层”从纵上写荷叶的错落有致。“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姿态秀美,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迎风飘舞的姿态。写无边绿叶映衬下的荷花,盛开的是那么的阿娜多姿,含苞的又娇嫩羞涩;“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明珠”是近写荷花的晶莹剔透;“碧天里星星”描绘从远处看到的在碧绿的荷叶衬托和月光的辉映下荷花若明若暗闪烁着的景象。
有荷花,自然少不了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
的。”将“缕缕清香”以歌声作比,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远处的歌声── 这种易于体会的听觉感受来唤起读者的嗅觉感受,将听觉与嗅觉沟通起来,运用了移感的表现手法。使难以言传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十分传神。
写塘中光与影的和谐用梵婀玲(violin 译音,即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来作比喻,于是这种光与影的和谐化为耳边悠扬的乐曲了。读者可以任借着对优美的乐曲的想象去领略月色之美,这种对月色的描绘,可以说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2、动与静、整体与局部、点与面、远与近、虚与实结合的描写,多角度多侧面描绘发荷塘的月夜风采:
第四自然段,静态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后,又把荷塘的动态捕捉进来,微风掠过,引起了荷叶荷花的“一丝颤动”,因叶子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故这颤动由一片叶子传给另一片叶子,“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动与静结合使整个画面有了动感。
描写荷塘,先总写荷塘的“曲曲折折”,再分别写塘中的荷叶、荷花和荷香,从整体到局布,条理清楚。
第六自然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象时,荷塘周遭的树木“乍看象一团雾”,是从整体上写树的整体形象,“杨柳的丰姿”是从点上的描写,点与面的结合,从另一个侧面描写了月色。
远与近的描写,如第四自然段描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从远处和近处两个角度写荷花在色彩和光亮上的美。明珠写出近外荷花的玲珑剔透,“碧天里的星星”写在荷叶和月色衬托下远荷花的闪烁之状。
虚实结合,如梦如幻。文章第二自然段写荷塘周围的环境,“幽僻”“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回寂寞”的叙述,暗写出这种气氛之下作者一颗寂寞的心。接着实写荷塘四周的树木,继而虚写没有月光时阴森的气象,勾画了此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不着痕迹。第三自然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中的“好像”、“像”;“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的遣词造句;及“荷塘月色”的画面似有烟雾弥漫,渺茫、隐约而朦胧都是作者的虚构,是作者在刻意营造一个“梦境”般的意境,读者被带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里,欣赏作者描摹的美景。作者独具匠心,凭借这个梦境,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
三、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典雅、生动凝炼
朱自清先生很注重语言的锤炼,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里,作者运用诗一般的文字,以轻笔淡彩的语言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读来字字珠玑,抑扬顿挫,富有韵律。动词与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准确而传神地渲染和强化了诗情画意,而且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第5自然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流水的比喻,不但写出了月光的流动而且突出了它透彻、明亮的特点。“泄”字化静为动,更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静静地”写出了月光的柔和。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优美的月荷图。“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作者用“薄薄的青雾”描写出荷塘上水气弥漫、雾气笼罩的景象,“青雾”是月色在碧绿的荷塘上泛出的气雾,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月色与水气揉合的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有如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下荷叶与荷花在光色上的模样,牛乳不透明的状态,如眼前月色下的花叶,给人一种不分明的感觉,恰巧与作者朦胧、恍惚的心理状态相似。满月不能朗照、不分明的荷叶荷花,创造了一个朦胧、缥缈,像“笼着轻纱的梦”的意境,这样的情境里,作者暂时忘记了心中的愁绪。因此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荷塘四而的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两组重叠词的运用,表现了树木的数量之多和错落有致的层次感。用词凝炼,言简意骇。
四、善用色彩表现情绪,景物描写情景交融
优秀的画家都善于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不同的情感(情绪)。朱自清先生在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