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2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反复涵泳咀嚼,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面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2.根据描写的文字,体悟景物特点,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反复涵泳咀嚼,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面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2.根据描写的文字,体悟景物特点,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朱自清的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
“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
讲真话,写真情,描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看荷塘美景,感佩弦之情。
二、初读文本,厘清文脉任务:诵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
活动:大声地自由诵读,组内交流读后感受。
参考:可以优雅的意境(画面)、优美的语言、跌宕起伏(不平静-超然自由一不平静)的情感等方面阐述感受。
设计说明:此活动旨在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艺术特色及作者情感,为细读文本、赏析文句做好铺垫。
三、细读文本,赏析文句任务一:赏析细腻优美的写景语句。
活动:学生自由诵读第4~5段,推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叠词,赏析修辞句,并揣摩这样写的好处。
要求:边读边勾画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叠词及修辞句,小组合作交流赏析成果。
学生代表发言,师生点评。
参考: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一句,除“亭亭"一词外,都是口语。
“叶子出水很高”为“实写”,不需修饰已经达到“准确”了,但作者不满足于“摹形”,他要传荷叶之“神”,于是抓住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点睛之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合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形神兼备。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一等奖2篇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9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方法:分析、鉴赏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写作背景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了解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3、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多侧面描写景物的手法。
本文有着“白话美术文"的美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整体感知文本内容,领略荷塘月色之美。
1、通读课文,哪些段落直接描写荷塘月色?明确:4-6自然段。
2、从景物特点看,这三段可以分几个层次?分别表现了荷塘月色怎样的特点?请圈点勾画关键字词和语句,用词语概括。
明确:月下荷塘:风姿绰约、幽静淡远。
荷塘月色:缥缈轻柔。
荷塘四周:幽暗迷蒙。
在朱自清写下这篇散文之后,很多人慕名来到了清华大学的荷塘,想要亲眼领略这梦一般的景象,可是他们往往大失所望,现实中的荷塘美则美矣,却似乎缺少了朱自清笔下的梦幻与神韵。
我们可以说,是朱自清用他的文字为清华园的这片荷塘增添了一层美妙的滤镜。
3、(1)第四段主要写的是月下的荷塘,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月下荷塘的美景的?景物有何特点?景物顺序如何安排?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先写满眼田田的荷叶,再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一丝的颤动,脉脉的流水,层次井然,生动形象。
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2)为了表现景物特点,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明确: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既写出叶子出水很高,挺拔的姿态,同时又表现了叶子像旋转的舞裙一般圆美、活泼、错落有致的形态。
荷叶本是静止的,作者则想象到它是动态的,以动写静,以虚写实。
表达了作者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明确:将白花拟人化,赋予荷花人的袅娜的姿态、羞涩的表情,无论是袅娜开着的风姿万种,还是打着朵儿的含羞带怯、欲说还休都得到一种鲜明而生动的呈现。
原创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原创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描绘能力;2.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笔头、荷塘月色插图、教案、学生作业册;2.学生:作业册、铅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荷塘月色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月亮、荷塘和周围景色。
2. 想象绘画(10分钟)教师请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在荷塘边,观察月亮照射在荷塘上的景色,并用铅笔在作业册上进行素描绘画。
3. 语言表达(15分钟)教师请学生用描绘荷塘月色的词语进行讨论和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用形容词、名词、动词等来描述月亮、荷塘、荷叶、青蛙等元素。
4. 团队合作活动(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描写能力较强的学生,再次观察荷塘月色插图,然后利用小组内讨论的词语和素描画出荷塘月色景象。
最后,学生团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语言表达进行描述。
5. 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各组的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共同完善作品。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拓宽思维。
6.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观察、想象、创造和表达在对自然景色描绘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语言表达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1.学生在作业册上继续进行描绘,并用语言表达描述所绘画的荷塘月色景象;2.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进行描绘,并用语言表达进行描述。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们在观察自然景色、进行绘画和语言表达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同时,团队合作活动也使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和创造力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指导学生品析文章优美的语言,了解我国现代散文语言的基本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以“我"作为叙述与抒情的主体,引导学生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品悟文章情感。
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对文章思路与情感的分析过程中,指导学生欣赏文章的意蕴之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我国现当代散文的审美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帮助学生培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致,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心忧天下的情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准确梳理文意并从语言中分析作者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中三个层面的“我"的形象以及所蕴含的情感脉络和情感实质。
【文本分析】《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作品,现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选文。
文章在写景之处细致、优美,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情感脉络线索贯穿于全文之中,始终无可争议地成为我国现当代散文佳作之一!【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初入高中为时不久,因此教师在讲授本文时要注意学生的学情特点,教师设置问题的切入点要符合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和身心发展的现状。
本文语言简洁,描写生动,情感充沛,可以借此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形成较强的代入感,引起学生们的主动思考与探究。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文本勾画标注、情境创设、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教学器材】常规教室、“希沃”多媒体系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夏去秋来、暮秋迎冬,季节的轮换却永不失其新意。
当我们置身于一个极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不难发现我们很容易陶醉于此,而这时发自内心对大自然的咏叹是最真挚、最强烈的!同学们是否体察到,这时候的我们最容易感动、表现出来的也是最真实的自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位文学大师的内心世界,准确地捕捉、领会他的真实自我;同样,在学习完本课之后也要让同学们学会观察生活、观察自我。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第2课时)朱自清教学Ll标:1、知识与技能LI标:学生通过品读语言,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U标:通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捉高学生对融情于景的散文意境的鉴赏能力。
3、惜感态度与价值观LI标:学生理解作品中“追求宇静和自山”的感情线索,体会作者对“今晚荷塘”和“江南荷塘”复杂的感情。
学情分析:1、本文出现在高一上学期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单元中,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
2、文中四五两段是写景重点,多用比喻(包括博喻)、通感,高一同学的揣摩语言和修辞的能力有限使得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体会月色下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静谧柔美,这既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3、学生若非知人论世,充分预习、查阅作品的相关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很难走进这一片作者心灵的荷塘月色,也很难解读《荷塘月色》的美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第一课时就安排学生充分预习、解决字词、查阅资料的任务,为第二课时“理解作品中'追求宇静和自由’的感情线索,体会作者对'今晚荷塘’和'江南荷塘’复杂的感情”这一教学重点做充分的准备。
教学重难点:1、学生通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提高对融情于景的散文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生理解作品中“追求亍静和自山”的感情线索,体会作者对“今晚荷塘”和“江南荷塘”复杂的感情。
教学用具:PPT课件,微课示范朗读录音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苏州园林拙政园中有一扇亭,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取名"与谁同坐轩”。
此轩题额有着耐人寻味的岀处。
宋代大词人苏轼有词句: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
在人生失意之中的苏东坡,在清风、明月中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地。
今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看朱自清先生如何在一片荷塘月色之中找寻心灵的栖息之处。
二、品味荷塘月色(20分钟)1.本文有“口话美术文”的美誉,上节课大家已经借山微课资料预习、梳理过课文字词、文学常识、行文线索了,你认为哪儿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笫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之美。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课程内容
朱自清简介与《荷塘月色》创作 背景
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荷 塘月色》的写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荷塘月色美景呈现
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 色美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感受。
作品鉴赏与写作指导
课堂互动与拓展阅读
分析《荷塘月色》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技巧 ,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鉴赏和写作练习 。
该课件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观 察力和想象力,同时提高学生对文学 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程目标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荷塘月色 》一文的基本知识点,了 解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 景。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 析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审 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 和文学之魅力,培养热爱 自然、热爱文学的情感。
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
REPORTING
语言特色
清新自然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用 词精准,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
节奏感强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排比句 和对偶句,使得语言富有节奏感。
诗意盎然
朱自清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的修辞 手法,使文章充满诗意。
结构特色
层次分明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展 开,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如小组讨论、角 色扮演等,鼓励学生拓展阅读朱自清其他 文学作品。
PART 02
荷塘月色的主题分析
REPORTING
主题解读
荷塘月色主题
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 表达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 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主题内涵
荷塘月色所蕴含的意境深 远,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 思考和感悟。
2 《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2 《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朱自清及其文学成就;2.赏析文中写景手法及其感情表达方式;3.欣赏语言的朴素典雅、准确传神;4.感受作者淡淡的朦胧之情。
【教学重难点】欣赏语言的朴素典雅、准确传神;感受作者淡淡的朦胧之情。
【新课导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杨万里笔下江南夏日的荷花。
那北国的夏日荷花在朱自清笔下又是什么样。
今天,一起走进他的《荷塘月色》。
【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
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
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
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散文家、诗人。
字佩弦,原名自毕,号秋实。
江苏东海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等校教书。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初期诗作内容有觉醒的知识青年对光明的呼唤,有小资产阶级失意的悲叹,也有对革命的向往和歌颂。
1922年主编“五四"以来最早的诗刊《诗》。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1931年去英国伦敦学习,并漫游欧洲诸国。
1932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任教。
他的散文,揭露了旧社会的丑恶面目和反动统治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关注。
另一部分散文如《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语言清新简约,意境隽永,结构缜密,感情亲切动人,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为现代散文创作开拓了新的道路。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作者写“杨树"、“采莲”、“江南"等意象掌握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2、通过分析作者的内心世界,掌握深度挖掘教材的能力。
3、通过抓文中的细节描写探究作者心灵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掌握文中的“杨树”、“采莲"、“江南”等意象内涵探究作者的心灵世界。
教学难点通过抓文中的细节描写探究作者心灵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虽有学习散文的经验,对散文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是对作品的深度鉴赏能力还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培养学生阅读写景散文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深度挖掘教材能力,多维度准确解读课文的能力。
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十四课,文前有《故都的秋》,文后有《我与地坛》这样的优秀名篇,这三篇课文都蕴含这一定的哲理,要真正的读懂这三篇课文,不仅需要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阅历。
本节课所选教学内容主要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挖文本,走进作者的真正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电子白板、PPT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朱自清先生出生在绍兴,后随父定居扬州,后来自称自己是“扬州人",可见朱自清先生对扬州的喜爱和怀念。
当先生内心“颇不宁静”的时候,先生想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的净土,能让自己内心得到片刻的宁静。
就这样,作者与清华园里的荷塘才生了这段缘分,有了我们这片《荷塘月色》。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荷塘月色》,探究那片能让先生的内心得以宁静的净土,也探究在这片净土里作者是否能真正得到宁静二、探究现实中的世界学生活动一:学生寻找文本中的内容,探究作者现实中的世界是怎样的文本:1、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
2、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的“阅读鉴赏”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第一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
这篇课文情景交融,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对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精彩描写,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文中比喻、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典雅秀丽,让人读后满口余香。
这一课教学的任务是:赏析文章优美的画面、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文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
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隔靴搔痒的感觉,课前让同学们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进作者。
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科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熟读课文,品味文章使用修辞描写的语言美、形象美、画面美。
(二)技能目标:1.学习散文描写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
3.领会写作技巧,训练写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1.感悟景物美,品味语言美。
2.能理清文章感情脉络,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赏析本文的绘画美,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手法。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难点:1.分析作者的情感,赏析本文的建筑美。
2.总结景物描写常用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轮明月,李太白举杯邀请,花间对酌;苏东坡观其圆缺,明悟离合;张若虚孤篇遗世,力盖全唐。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范文七篇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范文七篇《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生:《春》和《背影》)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生:民主战士)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二)讲授新课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踪,请看作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一)细读课文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作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 作者心情有无变化?(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暂时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赏读第4段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回答十分准确,作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生:作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那么作者如何表现花的呢?(生:作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媒介显示:星空图作者怎么描写荷香呢?(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赏读第5段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作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生:“泻”、“浮”、“洗”、“笼”、“画”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浮:雾十分轻,扩散慢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笼:朦胧不可捉摸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 “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第6自然段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头,所以热闹一点也没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四)巩固新课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背景音乐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六)课堂小练笔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七)布置作业《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篇2一、关于教学对象本课文教学对象为中专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 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 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 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 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 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zhào)将移而藻 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 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 畏倾船而敛裾(jū)。 •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 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课文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 “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 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 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 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 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 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 法忘却。
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段落和句子、词语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 夜晚更加寂寞。
寻预 疑学
不静
求静
淡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淡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 独处 的 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静谧 喜 悦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得静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 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用他夫人陈竹隐女士的话说,大革命失 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 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 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 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 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 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 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 和主义。他还没有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 着妻子儿女一大家。由此可以看出,作者 只是想用超然尘外的中和主义来派遣解脱 自己的不安和彷徨。
2 《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 《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要在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就应该依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明确要求“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
”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结合交流、研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去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和体悟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优美景致和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同时培养学生对生活与自然细腻而优雅的体味,对生命过程深刻而复杂的感悟,揣摩作者处困境坚持洁身自好,对理想、美好生活以及“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等,《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
文本内容最突出的,也是全文最重点的内容在于审美鉴赏体验文本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三个自然段的鉴赏。
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
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
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
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
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
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
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
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
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
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应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味,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文学作品往往是借助文学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善、美的。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学形象“荷塘与月色"进行的审美鉴赏重在理解和分析,而形象美的审美创造则偏重建构,学生课后的写作练习就是针对性训练。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目标】1、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2、体会作者瘫痪后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3、解读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理清“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正音一、导入本单元共五篇文章:《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
其一,五篇文本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其中前三篇都是写的同一座城市——北京,只是各有选取,《荷塘月色》写的就是清华园里的荷塘之景。
其二,这五篇都是散文文体。
散文形散而神聚,所谓形散,即作者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不受时空限制,上天入地,挥洒笔墨(“细数日光”的描写;登山路线的叙述;“于是饮酒乐甚"的抒情;“变”与“不变"的议论);所谓神聚,即文本的思想情感统一而明晰(《故都的秋》表达了对北平秋清、净、悲凉的喜爱,《我与地坛》则虚写了地坛给予“我”的生命哲思,《赤壁赋》则表达了苏轼对生命的达观;《登泰山记》中姚鼐则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景观获得了精神的力量,抛却过往,迎接新生。
)散文因“形散神聚”的特点而各具气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气质淡雅素净,是写景抒情的名篇,那么,朱自清欲借荷塘月色之景表达什么情感?他又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和技巧呢?请同学们自读文本,初步了解文本内容。
(诵读我读头尾,段4、5、6分别请同学诵读)二、解题如果是你写《荷塘月色》,你会以什么内容为主要写作对象?预设:写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下的月色;或兼而有之。
本文主要描写的就是:月色下的荷塘(段4);荷塘上的月色(段五);同时兼有段6月下荷塘四周景色描写。
二《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二《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叠词的精心选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不宁静"的原因,欣赏荷塘的美景,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自主思考、师生合作欣赏散文中荷塘的幽静雅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探寻作者的精神家园;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梳理明暗两条线索,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品读赏析、合作探究、适时点拨。
一、导入请同学们听一段旋律,脑海中想象画面。
师:随着优美婉转流淌而出的旋律,一幅美妙的荷塘月色图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作家朱自清用他那清丽淡雅,轻灵俊秀的文字展现了轻纱一样的月色,娉娉婷婷的荷花,荷塘有幸,曾抚慰过一颗不羁灵魂的躁动的心,明月有情,曾朗照过一段半喜半忧的朦胧意境。
今日就让我们来品一品那娴静的荷塘,淡淡的月色吧。
二、诵读感知(一)配乐默读,感知文本之美。
学生活动:听音乐,默读全文,圈出读不准的字音。
思考文章的写作思路。
1.学生齐读:字音识记:①煤屑( ) ②沾裳( ) ③蓊郁( )④踱着( ) ⑤弥望( ) ⑥袅娜( )⑦敛裾( ) ⑧颤动( ) ⑨脉脉( )⑩酣眠( ) 参差( ) 媛女( )2.学生思考文章写作思路并回答。
明确:按照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
师生共同完成思维导图:明线游踪: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二)快速阅读,感知情感变化。
学生活动: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并感知其情感。
问题: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中心情有没有变化?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学生回答。
预设:不宁静——觉得自由问题:为什么不宁静?白天为什么不自由?明确:适时引入作者及背景知识。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一、教案背景荷塘月色是一门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程,旨在通过诗歌、音乐、绘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与博大精深。
本教案针对荷塘月色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荷塘月色》诗歌的情感表达与意境描写。
二、教学目标1.了解《荷塘月色》的作者、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主题;2.分析诗歌的词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3.探索诗歌的意境描写,感受其中的美与寓意;4.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与创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荷塘月色》的抄写版或PPT演示;2.课堂音乐设备;3.绘画用品,如纸张、颜料、画笔等。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启发(15分钟)1.利用图片或真实环境,引领学生进入夜晚荷塘的场景;2.以问题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夜晚的荷塘你见过吗?你猜测荷塘的夜晚是怎样的?第二步:诗歌朗读与理解(20分钟)1.教师朗读《荷塘月色》诗歌,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2.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3.分析诗句,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诗中的月色和荷塘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歌中有哪些比喻或意象?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描写手法?第三步:音乐与诗歌结合(20分钟)1.播放与荷塘夜景相配的音乐,如清音乐等;2.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并在心中回想诗中景象;3.引导学生用音乐的旋律与荷塘夜景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第四步:绘画表现(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荷塘夜景,如月亮、荷花、蛙鸣等元素;2.学生使用绘画用品,在纸上表现自己对荷塘夜景的理解和想象;3.学生互相欣赏作品,并描述自己的绘画意图和感受。
第五步:开展创作活动(25分钟)1.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景物或场景,以诗的形式表达对其的情感与想法;2.学生可以参考《荷塘月色》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或发挥自己的创意;3.学生分组互相交流、评价和提供建议;4.学生将自己的创作向全班分享。
2《荷塘月色》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荷塘月色》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文本,感受语言之美。
2、鉴赏语段,领悟作者感情。
3、写作片段,学会情景交融。
二、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一、整体感知:1、问题:默读全文,分别理出作者的行踪和感情线索。
2、阅读讨论:行踪线索:想荷塘(家里)—去荷塘(路上)—观荷塘(荷塘)—离荷塘(回家)感情线索:不宁静—自由—受用—惦江南二、知识落实: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A.煤屑(xiè)幽僻(pì)参差(cēncī)B.宛然(wǎn)嬉游(xī)点缀(zhuì)C.仿佛(fú)眠歌(mián)乘凉(chèng)D.脉脉(mò)颤动(chàn)袅娜(nuó)2.选出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例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
D.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3.选出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有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是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
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C.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葱葱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
D.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4.《荷塘月色》中作者引用《西洲曲》中采莲的句子的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A.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_2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以审美鉴赏为导向的散文教学设计——以《荷塘月色》为例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我们的审美教育,应该培养出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层次的审美追求,而且还要逐步地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由不自觉的变成自觉的。
有了自觉,经过努力,就有可能逐渐地由低变高、由俗变雅,获得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较高的审美能力。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
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
"以美的价值和情感对语文教育教学进行滋养,实在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以《荷塘月色》为例来展开相关教学构思。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公认现代美文典范,其文风流畅优美,构思细腻精巧,意蕴朦胧恬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佳作。
学习这类散文,感受文中的写景、抒情特色之美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以《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对学生进行言语审美、情感审美、文化审美等审美观照,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调,积淀文化意蕴。
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理念来设计整个课堂不仅符合文本的立意,也契合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需要。
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握朱自清在遣词、修辞等方面的写景特色,感受《荷塘月色》的语言和文辞之美。
(2)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感悟写景背后蕴含的心灵之美、文化之美。
(3)学生通过“穿越时空”情景任务的创作尝试,理解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审美旨趣,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与表现能力。
二、教学过程任务一感知和体验——语言审美。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荷塘语言之美,文辞之妙。
(1)朗读训练1、挑读,改善学生朗读,从音调、节奏等方面作示范分析,帮助学生读出月下荷塘之美。
2、教师范读,经过简单示范后,学生诵读有明显变化,朗读能力有所提高。
3、全班朗读,进行朗读技巧指导,让学生带着感情,深情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2009年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
让课堂融洽,使师生和谐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焦作市第十二中学王伟【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焦作市第十二中学王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
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
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
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
(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
(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
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
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
”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
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
(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
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
”(指导舒缓朗读)
(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
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
(读出荷花的迷人)
(3)通感“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
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两种事物有相似点,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两种感觉。
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能否读一读,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
(4)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5)小结:这一段作者集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比喻,才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
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我们带着微笑,饱含感情地齐读这一段吧。
2、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
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下面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谁愿意把你对月光的感受分享给大家?
(朦胧淡雅)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怎么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这几个词语:泻、浮、洗、画。
明确:一个“泻”字,我们眼前,月光如水,静静流淌。
流在荷塘,流在心上。
流在荷塘,平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净无尘。
一个“浮”字,写出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
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
朦胧之中,花更柔美,叶更飘渺。
一个洗字,却用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
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
一个画字,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
如此画面,这般美景,功劳非“画”字莫属啊。
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呢?
三、课堂练习化无形为有形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
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
月色无处不在。
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
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
时间三分钟。
四、名家评论课堂总结
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
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五、布置作业
1、分别用博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各写两个句子。
2、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