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土地概念

(1)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了人类活动的成果,即土地是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综合体。

在土地这个综合体中,土地质量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影响,离开了整体,各个单独的组成要素都不能理解为土地。

(2)土地与国土

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资源与环境两部分。

(3)土地问题

农村农用地问题,核心是土地的质量和产出。

城市建设用地问题,核心是土地的区位。

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协调

二、土地的二重性

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有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性)意义。

土地资源

土地资产,其重要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三土地的功能

负载功能土地能将生物与非生物负载其上,成为地球一切生物与非生物的安身之所。

养育功能土地具有肥力,具备适宜生命生存的氧气、温度、湿度和各种营养物质,使各种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仓储功能土地蕴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铁等矿产资源,石油、煤、天然气、水力等能源资源,沙、石、土等建材资源。为人类生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提供景观的功能土地自然形成的各种景观,如群山、大海、瀑布、清泉等,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风景资源。

储蓄和增殖的功能土地作为资产,随着对土地需求的不断扩大,其价格呈上升趋势,因此,投资于土地,能获得储蓄和增殖的功效。

四、土地的基本特性

(一)自然特性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存在不以人类意

志为转移;而其他生产资料几乎都是人类劳动创造的。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人力不可能创造土地、消灭土地,

或用其他生产资料代替。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的绝对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地块之间也不能互相

调换位置,这使土地利用受到很大限制;但土地的相

对位置是可变的,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区

位状况可以改变

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按统一标准制作的,不同

土地单元具有不同的自然、区位条件。因此,土地利用

要因地制宜。

土地利用的永续性土地是可更新资源,在农业利用中,通过施肥、灌溉、轮

作等措施,可使土地肥力处于周而复始的动态平衡中;在

非农业利用中,不会磨损、陈旧、丧失有效性,在维持土

地功能的前提下,可以永续地利用。

土地经济供给具有弹性土地的经济供给,指在土地自然供给与某些自然条件许

可的范围内,某种用途土地的供给量能够随着土地利用

效益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土地的经济供给是随着经济

效益的提高而变化的,所以是有弹性的。

土地用途的多样性土地用途包括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一块土

地可同时适用于几种用途,也可从一种用途转换到另一用

途,但应坚持最佳用途和最大经济效益原则。

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变更是单向、不可逆的;

土地增殖性在土地上追加投资的效益具有持续性,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折旧、报废。

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

会产生报酬递减的后果。见下例

例:美国一个城市建筑规模的研究结果Array显示,在一块价值150万美元的土地上建

造不同楼层的建筑,获得的投资利润率呈

抛物线变化趋势,先增后减(如右图)。

社会属性人类在利用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分配)的过程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生产关系,这是进行土地产权管理、调整土地关系的基本

出发点。

五、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 土地与人口的辨证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供求关系

1、人类需要土地能满足其生产、生活的需求。

2、人类生产、生活对土地产生重要影响——人类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要以一定

数量、密度和质量的人为前提。

3、人地矛盾——人口增加,对土地数量、种类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土地供给是有限的。我国确定18亿亩耕地的底线,保证粮食的基本供给

(二) 人地比例关系的变化与环境问题——表现为土地承载力问题

人口增加、城市扩张、耕地锐减→粮食→环境问题

因此,在土地利用中要协调好耕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从而实现“吃饭”与“建设”的协调。要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的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缓解人地矛盾,避免土地利用对环境的破坏。

(三)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建立土地、人口、环境组合运作模式

使经济增长与恶化环境的土地投入脱钩

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

将土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内在化

人们利用土地从中获益,但由此造成的资源退化、破坏、环境污染,转嫁给了社会、未来和自然界,而乱垦滥用的责任人却不承担任何损失,这种外部性是造成土地、人口、环境系统失调的基本动因。外部性内在化,要将破坏土地资源与环境的代价由责任人承担,从而使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与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实行有控制的人口转变

要使人口规模和增长率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均社会福利最大化相适应。

消除贫困

贫困是人类——环境系统恶化的重要动力。贫困使穷人不得不掠夺式地开发资源,致使环境恶化,从而又导致贫困地区更加贫困,形成恶性循环。(四)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措施

实现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供求平衡,使各区域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建立土地数量、质量的调查、监测、预警制度

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

六、土地管理

(一)概念:——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二)管理的主体——国家

管理的客体——土地及土地利用中的各种关系

基本任务——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

督土地利用。

目标——提高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方法——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

职能——计划、组织与控制

环境条件——社会制度和土地制度

(三)我国的土地制度规定: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只有通过国家出让的土地,才能进入房地产领域进行开发、建设,否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