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凝聚力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刘索华
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呈现出新的面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分析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思想状况和表现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途径,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群体特征思想政治教育途径2004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味着大学生德育工作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且极具研究性的论题。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甚至于90年代以后,人们习惯称之为“80后”“90后”大学生,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因此,探讨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现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使其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当代大学生出生的年代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期,这使得他们成了“独生子女”的一代。
他们从小就处于家庭的核心,备受父母关注;宽裕的家庭经济使他们大多接受过较好的早期教育;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他们信息畅通、思想多元化;国门的开放又让他们过早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
因此,在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在政治、思想、生活、情感、学业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群体特征,亟待我们研究分析。
1.政治方面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转型、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80后”“90 后”政治社会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大环境使得“80后”“90 后”较易接受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政治认同感较强,政治鉴别力有所增强,但仍存在某些片面、模糊的认识,政治觉悟有待提高。
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现实政治评价较积极、对社会发展抱乐观态度、对党的领导有信心。
国外群体凝聚力研究评介
典型的特征, 如 ∀ 连贯性 #、 ∀ 紧密的团结 # ( Weick 等, 1976: 1~ 19) 和 ∀ 我们的感觉 # ( Ow en 等, 1985: 415~ 424) , 等等。
[ 3]
认识凝聚力的另外一个重要维度是由 Zaccar o 和他的同事 ( Zaccar o 和 L ow e, 1986; Zac caro 和 M cCo y, 1988) 提出的。虽然此前就有人际凝聚力和任务凝聚力的说法 , 但 Z accaro 等 首先将两者联系起来 , 把凝聚力分为任务凝聚力和人际凝聚力, 并对此后的凝聚力研究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所谓 任务凝聚 力 ( t ask cohesion) 是指由 于成员 对群体任 务的 喜好或 责任感 ( H ackman 等 , 1976: 350~ 365) , 或由于群体能够帮助其成员实现其重要目标和满足其重要期 望而产生的凝聚力( T ziner 等 , 1982: 227~ 239) 。任务凝聚力主要来源于群体的工作目标和群 体所提供的工作激励。所谓人际凝聚力 ( int er perso nal co hesio n) 是指群体因人际关系良好而 产生的对成员的吸引力( L ot t 等, 1965: 259~ 309) , 人际凝聚力产生于群体成员的归属感和成 员间的相互喜欢 ( Zaccaro 等, 1988: 547~ 558) 。 另外 , Ahar on T ziner( 2002) 提出了社会情感凝聚力 ( socio em ot ional co hesiv eness) 和工具 凝聚力( inst rument al cohesiveness) 的概念。在这里 , 社会情感凝聚力是指建立在社会情感或 情绪基础上的凝聚力 , 这种凝聚力的产生与成员参与群体决策和从群体获得情感满足有关; 工 具凝聚力是指基于任务目标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产生的基础是群体成员在共同完成目标和 [ 4] 任务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信任和合作行为。 可以看出, Ahar on T ziner 所提出的社会情感凝 聚力和工具凝聚力的概念近似地等同于前文所提到的人际凝聚力和任务凝聚力的概念。不 过, Aharon T ziner 进一步指出 , 将凝聚力分为社会情感凝聚力和工具凝聚力只是一种静态的 视角, 而群体凝聚力是动态变化的。 群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系统 , 群体的发展过程既是群体 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也是群体适应外部环境不断演化的过程。作为群体重要特点的 凝聚力, 也是随着群体演化过程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 , 用动态的视角来审视群体凝聚力的形 成和发展会更合理、 更符合逻辑。工具凝聚力形成的前提 , 是群体具有明确的目标或任务取 向, 这种目标和任务取向综合体现在群体的活动方式、 结构和领导, 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 通等。在这类群体中 , 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理性的、 正式的和非个人化的。社会情感凝聚力的形 成, 按照 Wolf e( 1970) 的描述, 最初是由于群体成员共同的志趣和爱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完 ! 46 !
提升高校学生班级凝聚力对策分析
提升高校学生班级凝聚力对策分析班级凝聚力是推进班风、学风建设的动力,它体现了一个集体的生机和活力,体现了班级文化的内涵深度。
一个班级如果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学生在学习上就容易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在生活中就能相互帮助,进而对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标签:高校学生班级凝聚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
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
”可见班级关乎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而班级是否有强大的凝聚力,团结带领大家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进十分关键。
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的班级对学生来说影响和意义都是深远的,对他们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学生班级凝聚力现状及原因分析1.高校学生班级凝聚力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体,90后的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他们有鲜明张扬的个性,个人主观意识很强,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较淡薄。
加之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地域、生活习惯、个人习性之间的差异,学生之间关系不紧密,这样的一个个有自己特色的个体集中在一起,很难形成有效的凝聚力。
从而造成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较差,集体如同散沙,进一步影响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
2.高校学生班级凝聚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班级凝聚力指班集体为着共同的目标,在明确的导向指引下团结协作、共同努力,进而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班级凝聚力是一个班集体得以良性进步的灵魂之所在。
造成班级凝聚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班级荣誉感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一种表现,如果学生本人感到这个班级是温暖的,班级是需要自己的,并且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份子,那么这就是一个集体荣誉感强的班级也必定是团结的班级。
高校班级凝聚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高校班级凝聚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作者:刘伟高莉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年第09期【摘要】班级作为一种正式群体,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班级凝聚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班级建设的成败。
本文通过问卷法研究分析当前影响高校班级凝聚力的一系列因素,着重从高校班主任、班干部以及班级共同目标、建章立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措施。
【关键词】班级凝聚力;影响因素;解决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中将“班级凝聚力”定义为:“在班级共同理想的指引下,经过师生的一致努力而形成的一种班级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问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整体力量。
”[1]高校班级作为一种正式群体,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班级凝聚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班级建设的成败。
而如何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则是班级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本研究将以青海大学学生为被试对象,通过问卷法研究分析影响大学班级凝聚力的一系列因素,并提出一些比较有效可行的解决措施。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7份,其中有效问卷28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3%。
样本中男生138人,女生148人;一年级学生82人,二年级学生94人,三年级学生65人,四年级学生45人;理工类学生162人,文科类学生124人。
调查研究发现,认为当前自己班级具有强凝聚力的大学生有103人,占总样本的36.01%,认为当前班级凝聚力差的大学生有183人,占总样本的63.99%,可见当前该大学现状是许多大学生并不认为班级具有较强凝聚力。
本文分别以是否认为班级具有强凝聚力为依据将样本分为两组来分析当下影响高校班级凝聚力的一系列因素。
一、经分析,当下影响高校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点(1)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因素。
; ;目前,我国所有高校大学生全部为90后,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总体上相对较好,从小娇生惯养,较为缺乏吃苦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培育群体凝聚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培育群体凝聚力在当今社会,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社区、一个班级,拥有强大的群体凝聚力都能够促进其发展与进步。
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群体凝聚力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群体凝聚力,简单来说,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协作、共同追求目标的力量。
它并非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群体的运作和发展。
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群体,成员之间能够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反之,缺乏凝聚力的群体则往往会出现内部矛盾、协作不畅等问题,难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为群体凝聚力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成员们能够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那么他们在行动上就更容易达成一致,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例如,在一个企业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员工传递诚信、创新、合作等价值观,能够让员工明白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自身的责任,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良好的沟通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关键。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成员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尊重他人的观点,从而减少误解和冲突。
在学校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团队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沟通能力,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群体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份子,并且自己的行为对群体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会促使个体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努力奋斗,甚至在必要时做出自我牺牲。
在国家层面,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人们愿意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塑造良好的群体氛围。
高校学生干部团队凝聚力的建设现状及对策
2011年第10卷第7期高校学生干部团队凝聚力的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杨文金【摘要】学生干部团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建设,以切实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个体及团体战斗力,是新时期摆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站在学生干部的招聘、管理及追求意识构建等方面去展开探讨,提出了应对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学生干部;团队凝聚力;团队文化建设【作者简介】杨文金,男,华南师范大学助教辅导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一、加强学生干部团队凝聚力的意义凝聚力在学生干部队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做用,主要体现在成员个体、团队工作绩效和团队吸引力这三方面:一是凝聚力对个体的价值观、行为意识、追求意识、合作意识、成长成才意识等方面有深刻的影响。
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学生干部团队对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促进作用,为学生干部个体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环境。
二是凝聚力对团队工作绩效的影响。
凝聚力较强的学生组织可为成员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团队成员间支撑和被支撑着,因此带来高昂的士气和较强的团队精神,这必将提高团队的工作绩效。
三是凝聚力对团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没有凝聚力的学生干部团队,团队成员得不到发展,团队不能实现既定目标,呈现在他人面前的只是一盘散沙。
学生干部队伍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在同学们中扮演着精英领袖的角色,学校和同学群体之间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是高校学生工作得以全方位开展的重要力量,为维护校园稳定、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中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西方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进入我们的思想领域,致使当今我国高校大学生求真务实的理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再加上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和就业难等原因的影响,学生干部队伍逐渐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凝聚力不足。
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建设,以切实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个体及团体战斗力,是新时期摆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措施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措施1. 引言1.1 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团队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团队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团队内部成员之间联系紧密程度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团队凝聚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并促进成员之间的协作与合作。
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团队凝聚力对于实现团队共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实践案例两个方面,探讨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措施。
首先,我们将概述国内外关于团队凝聚力研究的现状和动态。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些可行的方法来提高团队凝聚力,包括设定共同目标、加强沟通与合作以及建立信任与支持网络等方面。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公司X和学校Y 两个不同背景下的团队在提升凝聚力方面所采取措施及其成果。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研究动态和实践案例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1.3 目的本文旨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探讨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有效措施,并通过实践案例说明这些措施的实际应用和成效。
通过对团队凝聚力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为团队领导者和成员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建立高效、融洽的工作团队,为组织和个人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同时,对于未来团队凝聚力研究方向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展望,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 团队凝聚力研究动态:2.1 国内团队凝聚力研究动态:在国内,团队凝聚力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
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致力于了解团队凝聚力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以及提升方法。
其中,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包括:(1)团队目标共识:许多研究表明,团队成员对共同目标的认同和理解是促进团队凝聚力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国内的研究中,许多学者着眼于如何建立并维护团队目标共识。
(2)领导行为与沟通:在国内,有关领导行为对团队凝聚力影响的研究较为丰富。
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不同类型的领导行为对于促进团队沟通、协作和信任建立的作用。
同时,也有一些学者从组织沟通角度考察团队凝聚力。
八一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摘要]八一精神是党和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指引现代社会不断前行的底层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
在新时期,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八一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因此,将八一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势在必行。
然而,从现阶段的教学实践来看,部分高校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此方面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解偏差、教育偏差等客观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八一精神的融合效果相对较差。
为系统探究教学现状与效果,以学生调查、教学体系观察等手段为基本方法对其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旨在为后续的相关教学方法优化提供必要遵循。
[关键词]八一精神;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10-0006-02八一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①余永梅,谢卫金,吴桂花(南昌理工学院思政部,江西南昌330044)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系统概括了“八一精神”的精神内核,深刻论述了其时代价值。
目前学术界权威观点认为,八一精神就是“听党指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为民奋斗”。
自南昌起义后,我们开始拥有了一支人民军队,为民族解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和平年代,战争渐行渐远,但军人保家卫国的职责仍然没有改变。
在抗灾的现场、在偏远的边疆、在世界和平的保卫战场上都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身影。
为此,八一精神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尤为重要,而八一精神作为中国重要的革命精神,将它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在一些高校将两者进行融合教学,但是还处于探索阶段。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深入分析八一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融合与教育现状,并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为后续的相关教学研究提供必要作用。
一、八一精神的实质内核“八一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可以表述为四个精神内核,具体为“听党指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为民奋斗”。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分析【摘要】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出发,分析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特点和挑战,探讨群体性事件案例,并提出处理策略。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得出结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有提出了未来应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和引导。
本文的研究背景是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研究意义在于分析群体性事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为未来跨越这些挑战提供思路和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不断发展,以更好地应对当代群体性事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影响、特点、挑战、案例分析、策略、作用、发展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中国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研究。
这些事件不仅仅是偶发的群体行为,更是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挑战、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成为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研究背景中,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以及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
只有充分了解研究背景,才能更好地从理论上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为未来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建议。
中的内容需要详细分析和阐述,以便为正文中更具体的论证和讨论提供基础和支撑。
1.2 研究意义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变革,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不仅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对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国民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对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演变和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下,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影响和挑战,深入分析群体性事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反响,通过案例分析呈现当下群体性事件的具体情况,探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有效策略。
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研究调查
题目-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组长-李楚枫小组成员-万沁、丁刃、甘莎、许炎、刘剑华、李坤、李楚枫、卓亚星;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互联网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在21世纪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更是影响深远.网络近年来在大学里日趋流行,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我们利用网络网购,聊天,娱乐,交友等,并享受着它带给我们的快乐与便捷,网络对大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对大学生网络群聚等现象产生了一些思考与研究。
我们有幸参与《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这个课题,并且各自分工积极参与讨论,分析.一、研究方法为了能够了解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的现状,我们采取了抽样问卷调查的办法;1.研究对象在学校中随机抽取多个学生,并向他(她)们发放问卷调查表,让他们填写,并且针对个别学生提出了几个关于网络方面的问题2.调查工具为了制定问卷调查表,我们组召开了会议,并且进行了各自的分工,8个人,每两个人一组,都有自己的任务,有的负责制作打印表格,有的负责进行方案策划,还有的负责发放调查表,其他负责结果统计与分析.。
调查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上网的主要目的,一些主要网络群聚行为,对于网络群聚现象的一些看法等.3.调查方法调查过程一般是确定调查对象之后,随机抽取学生让其花约5分钟填写问卷调查表。
将回收的有效答卷调查结果进行汇总.二.研究目的.1.了解大学生网络群体的群聚行为的现状2,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3.分析其带来的影响一.基本情况1、你最早接触网络是在什么时候()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2、你每天上网时间大概是()A.需要时才上,不一定B.3——5个小时C.5——8个小时D.习惯性上网,8小时以上3、你上网主要做些什么()(多选)A.学习需要,查找资料B.织围脖和空间更新C.聊天、收发邮件D.登录论坛或贴吧看帖子E.游戏、看电影、听音乐F.其它____4.你一般在什么地方上网?A.家里B.网吧C.学校宿舍D.其他5、你更相信以下哪个渠道得来的信息?()A.网络B.电视C.报纸D.广播6.你是否有自己的博客、微博?A.没有B.有博客、无微博C.有博客和微博D.经常使用自己的博客和微博二、群聚方面7.你是否加入了以下群?A.同学群B.老乡群C.交友群D.游戏群8.你所参与的这些网络群体成员个数有多少?A. 少于3个B. 3---5个C.5-10个D.10个以上9.你在网上的角色是什么?A. 群主、B. 普通会员C.游客10.你所参与的这些网络群体中,和您经常联系的成员个数有多少个?A. 5个左右B. 10---20个左右C. 20---50个左右D. 说不清11.你是出于何种目的加入有QQ群、论坛、校友录、聊天室等网络组织群体?A.联络同学、朋友、同事感情 B.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C.在网上结交朋友 D.消磨打发时间 E. 娱乐放松 F. 工作或学习需要G. 能获得各类信息,开拓眼界,丰富知识 H. 只是为了好玩,寻找新鲜物刺激,追随潮流12.在这些网络组织群体的交流中,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A.感觉到相同的价值观B.娱乐、消遣C.感觉到自身的进步、知识的提高 D. 有一种归属感、精神寄托 E.其他13、你与自己加入的网络群体的成员交流时会顾虑什么?A.怕陌生人知道自己的真实信息及隐私B.怕涉及到敏感的政治问题C. 怕涉及到网络违法的事 E.其他14.你在这些网络群体中交流时,会告诉您的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吗?A.会,我觉得他们是朋友,我告诉他们我的联系方式可以在网下联系B.无所谓,对我不会产生什么危害C.不会,感觉只是网络上的朋友,透露我的真实联系方式可能对我不利D.有的会,有的不会,谈得来的而且我觉得对方是真诚可靠的我就告诉,一般我不告诉115.你认为参与这些网络群体与学习的关系是怎样的?A.占用时间,耽误学习 B.加深同学、朋友等之间交流,可促进学习C.可以扩大知识面、结交新朋友 D.有负作用 E. 其他16.你觉得您所加入网络群体的一些价值取向在您处理自身的现实生活问题过程中的有无影响作用?A.有,而且影响很大,有时候还起到指导性作用B.有一些无形当中的作用 C.没有 D没想过17.你认为加入网络群体给您带来什么好的影响?A.释放压力B.增长知识和见识C. 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自我D.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E.其他18.你认为加入网络群体给您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A.玩上瘾,一天不玩就会不舒服B.影响我的学习和休息C.淡化人际关系,异化人际交 D.产生对现实疏离感 E. 降低思维高度,影响思维深度和理性的发展 F. 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G. 其他19.你是怎么看待网络群体传播的信息?A.以自己的经验批评地接受B. 因为从传统媒体无法了解,因此格外关注 C. 是小道消息看看而已,不会当回事 D.看到感兴趣的消息立刻在网上或朋友之间传20.你认为当今是否已进入人以“群”分的网络时代?A.是B.不是C.不清楚D.其他三、其他方面21、你觉得网络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影响?()A.看了网络上的信息,我的思维会更开阔,学习和探索的动力更足B.没有影响,我倾向于从课堂、书刊学习知识C.对网络的依赖产生了对学习的惰性,思考也变得少了A.极不符合 B.不符合 C.符合 D.非常符合22.你是否把上网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排遣不良情绪(如无助感,内疚,焦虑,沮丧)的方法?A.极不符合 B.不符合 C.符合 D.非常符合23.上网对你的学业是否已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A.极不符合 B.不符合 C.符合 D.非常符合24.没有上网,你是否感到生活毫无乐趣可言?A.极不符合 B.不符合 C.符合 D.非常符合25.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对大学生上网进行管理吗?A.有必要B.适当管理C.没必要D.无所谓26.请你用最精炼的几句话谈一下你对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的看法?三.调查结果网络群聚的分类在网上结交朋友(如QQ群,朋友网等)学习(各大教育论坛),谈论一些时事政治(如贴吧,天涯论坛)娱乐,放松(如游戏社区)网络群聚的原因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缓解学习生活的压力的需要人们精神文化的不断丰富网络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四.分析结论1.网络群聚的影响加深同学、朋友等之间交流,可促进学习可以扩大知识面、结交新朋友感觉到相同的价值观、娱乐、消遣感觉到自身的进步、知识的提高有一种归属感、精神寄托2.网络群聚的分析对于我们,更加应该为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出一份力,应该了解网络群聚现象都是有两面性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培育群体凝聚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培育群体凝聚力作者:程何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4期摘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新时期,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本文论述了如何进一步增强群众凝聚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使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凝聚力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10-01江泽民同志指出“只有在全党同志和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成功。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体凝聚力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用共同理想和信念凝聚力量,培养人们在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向心力,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一种育人工作。
而群体凝聚力是一个具有浓厚集体主义色彩的概念,它表现为群体或组织的成员为追求目标而团结一致的趋势,也是组织与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无形桥梁。
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新时期,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而如何进一步增强群众凝聚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使命,仍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培育群体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群体凝聚力不仅是人们对群组的一种共同情感,即具有强烈的“我们”感和“我们”意识,自觉自愿地投入群体活动的一种合力,而且也是人们在群组中为实现既定目标和任务的一种承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群体之间、群体内部成员利益纷争的挑战,要怎样担负起培育群体凝聚力的使命,是每一个思想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和谐社会中群体意识的缺乏,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形成群体凝聚力所谓群体意识是以群体为意识的主体,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群体意识的形成无形中体现在人们对群体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遵循。
这种规范的形式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有的是非正式的,有的是正式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培育群体凝聚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培育群体凝聚力在当今社会,群体凝聚力的培育对于个人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繁荣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群体凝聚力的培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一个群体要想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必须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主流价值观,让人们深刻理解和认同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当这些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成为群体成员共同遵循的准则时,就能在思想层面上形成共识,减少分歧和冲突,从而为凝聚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例如,在一个企业中,如果员工都能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如创新、质量、服务等,并将其贯彻到日常工作中,那么企业内部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员工之间的合作也会更加默契,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就会得到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群体成员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每个人都渴望在某个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明确自己在不同群体中的角色和责任,从而增强对群体的认同感。
在学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培养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和自豪感。
在社区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居民可以更加了解社区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的建设贡献力量,从而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
当个体对所在的群体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更加自觉地维护群体的利益,为群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促进群体凝聚力的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良好的沟通是形成凝聚力的重要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主题班会、座谈会、社区服务等,为群体成员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感受,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注重培养人们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人们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从而有效地解决矛盾和冲突。
当群体成员之间能够坦诚交流、相互支持,凝聚力自然就会增强。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培育群体凝聚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培育群体凝聚力在当今社会,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组织,还是一个社区,强大的群体凝聚力都是其稳定发展、实现目标的关键。
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群体凝聚力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群体提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目标。
当人们拥有相同的价值追求和明确的目标时,就会形成一种内在的向心力,将个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一个企业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员工们明白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更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在一个国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使全体公民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共同努力。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在一个群体中,成员之间难免会存在差异和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和思想教育课程,让人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消除误解,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当群体成员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就能够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激发群体成员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现代社会,许多工作都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讲述团队合作的成功案例、开展团队建设活动等方式,让人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人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有通过相互协作、取长补短,才能发挥出团队的最大效能。
当群体成员具备了强烈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整个群体的凝聚力就会大大增强。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群体的纪律性和规范意识。
一个没有纪律和规范的群体,必然是一盘散沙。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群体成员宣传和普及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道德准则,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培育群体凝聚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培育群体凝聚力在当今社会,群体凝聚力的培育至关重要。
它是推动一个群体朝着共同目标前进的强大动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而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群体凝聚力的培育提供明确的价值导向。
在一个群体中,成员们往往有着各自不同的背景、经历和价值观。
如果没有统一的价值引领,就容易出现思想混乱、行为分歧,从而削弱群体的凝聚力。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主流价值观,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让群体成员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
这种共识能够使成员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以爱国主义为例,思想政治教育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国家的繁荣昌盛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人们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和决心。
当一个群体中的成员都怀着强烈的爱国之情,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团结协作时,这个群体必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同样,集体主义教育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群体成员在面对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冲突时,能够以集体利益为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从而增强群体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良好的沟通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条件。
在一个群体中,成员之间难免会存在误解、矛盾和分歧。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而破坏群体的凝聚力。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座谈会、主题班会、团队拓展训练等,为成员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机会。
在这些活动中,成员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经验,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引导成员们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从而有效地化解矛盾和冲突,营造和谐融洽的群体氛围。
当成员们在一个充满理解、尊重和包容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时,他们会更加愿意为这个群体付出,群体的凝聚力也会随之增强。
高校教师凝聚力研究
高校教师凝聚力研究李大伟【摘要】松散群体转变为高效团体的过程,是凝聚力不断提高的过程.高校教师队伍凝聚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加强凝聚力建设,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领域建设,才能不断增强高校对教师的吸引力,以及教师与高校管理者、同事之间的融洽关系以及高校教师对高校的向心力.【期刊名称】《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9)003【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高校;教师队伍;凝聚力【作者】李大伟【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党政办公室,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凝聚力的最早论述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库尔特·勒温对团体动力的研究.利文认为,凝聚力概念主要应该关注个体如何知觉其自身与某个特定团体的关系.个体之所以愿意留在群体中,是因为团体利于实现个体目标[1].费斯廷格把凝聚力定义为“作用于群体成员使其留在群体内部的各种因素的合力”.多温·卡特赖特将凝聚力界定为“群体成员渴望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扎卡罗和他的同事提出,凝聚力分为任务凝聚力和人际凝聚力,任务凝聚力是成员对群体任务的喜好或责任感,或由于群体能够帮助其成员实现目标产生的凝聚力.人际凝聚力是指群体因人际关系良好而产生的对成员的吸引力.这对此后的凝聚力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内学者熊川武将群体凝聚力定义为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对群体的满意程度[2].还有学者认为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目标对成员的吸引力[3].高等学校作为一种组织,同样非常需要整体的和谐、健康发展.这种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为特征,以良好校园文化为纽带,具有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要想成为高水平、世界知名大学必须实现全体教师思想观念上一致,在情感上融合、在行动上协作,才能发挥整体的功能,取得最大效益.努力与协同的紧密程度反映出高校的凝聚力.所谓学校教师队伍群体凝聚力,顾名思义就是指学校对全体教师的吸引力、全体教师相互之间的吸引力,以及全体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4].高校凝聚力是教师在学校发展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自身努力与组织互动,以及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来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力.既表现为高校愿景、发展战略、高效管理规范及富有人性的激励机制对教师产生的吸引力,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相互信任、彼此欣赏,共同组成团队,解决复杂问题的团结力和战斗力;也表现为教师对高校的心理依附性,愿意为实现组织目标而积极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1 高校教师队伍凝聚力影响因素高校作为社会组织,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制约着高校教师队伍凝聚力工程建设,最终决定高校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因此,对高校教师队伍凝聚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探究,对高等学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1 外部因素1)社会对人才重视程度.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作为个体,人的终极目标在于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自我实现.高校教师的心理认知、行为选择与工作态度也会受此观念影响.当社会重视人才时,教师的自身职业价值、工作动力与责任心、归属感会得到自我认同与心理巩固.2)高校教师社会地位.对高校教师社会地位的衡量,一般以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的职业声望和教师的社会权益作为评价标准[5].首先,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是影响其职业吸引力的首要外在因素.教师待遇在社会达到中上等水平后,对精神层次需要的边际效益才日渐增强.其次,高校教师的职业声望高低是影响教师队伍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再次,高校教师地位和行为得到法律认可影响着教师对高校的向心力.3)高校自身知名度.高校自身的知名度是品牌,反映着高校办学的层次与水平,也决定着在人才争夺中的地位.高知名度的学校往往具有“光环效应”,具有汇集人才、资金、政府支持和社会认可的能力.人才总体上的校域差距来源于此.4)高校外部压力.高校作为教师职业价值与自我实现的载体,其事业发展好坏关乎教师的切身利益.当外部环境宽松时,教师队伍内部矛盾常有发生;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威胁到高校的生存或发展时,原本松散的局面常会转变为空前团结,尤其在学校合并中较为普遍.影响高校教师队伍的外部因素主要取决于国家的政策、法律以及全社会对待高校教师的态度,优化政策环境、创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的氛围,加大对高校教师群体的关注与关怀,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以及队伍的健康发展.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投入逐年增加,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以及对高校的向心力显著加强.1.2 内部因素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对内因的研究,有利于高校审视自身长处与不足,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凝聚力建设,增强对教师的吸引力,与教师共谋事业发展;也有利于教师找准高校发展思路,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中去,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1)高校战略目标对教师队伍凝聚力的影响.群体动力学研究表明,确定共同目标是促进凝聚力提高的一种手段[6].首先,高校战略目标对教师群体凝聚力的量会产生影响.凡是通过科学决策程序制定,立足于高校发展实际,符合学校发展方向,具有明确发展前景且具备实现可能性的目标能广泛为高校教师所自愿接受,这样的高校教师队伍都有较强的凝聚力.其次,群体目标对群体凝聚力的质也会产生影响,凡与高校发展目标一致的群体目标,都能产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群体凝聚力. 2)领导集体对高校教师队伍凝聚力的影响.高校领导集体的人格魅力、领导水平、工作方法对高校教师队伍凝聚力有较大的影响.当领导集体团结一心,求实奋发,对教师则产生催人奋进的效果;而领导集体通过人格魅力而非职务权威去感化、引导、帮助教师,将形成教师因敬佩、感动等不断形成主动工作、高效工作的良好局面,团队凝聚力得到良好提升.高校领导集体深刻洞悉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掌握高校事业发展规律,决策科学民主果断,能够提振高校教师的信心和希望,为实现整体利益而通力协作、专注教学、科研等工作,凝聚力自然快速提升.3)教师组织结构对高校教师队伍凝聚力的影响.组织结构是组织内纵向各层次工作群体、横向各部门的设置及关系的总和[7].从组织行为学上看,组织结构设置好坏,决定管理的效率、部门利益的边界以及个体的劳动效率.当组织结构设置符合个体利益需要时,才能产生强大的激励效应.在高校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合理划分对教师队伍产生较大影响.自高校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以后,高校根据科学设岗、以岗定薪,择优竞争,合同管理的原则对教师岗位进行了设置,但效果如何主要看岗位设置是否符合教师的角色期望,符合个人的发展目标.当二者匹配,教师满意度就高,则有利于提高队伍凝聚力.4)人才环境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人才环境主要包括人才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两个层面.首先就管理制度而言,对于一个群体而言,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这个群体的工作绩效将不同,这个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将明显不同.制度的重要意义在于维护一种期望秩序,秩序的实现是通过实体权利义务的设定以及科学、高效的程序予以保证.权利义务设定对群体凝聚力产生直接影响,制度充分兼顾教师自身的需要,并能够始终如一的贯彻落实,教师的满意度就高.其次,校园文化对高校教师队伍凝聚力也有很大影响.组织文化具有凝聚人心的重要功能.高校的校园文化是由师生共同创造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文化精神和生存环境[8].校园文化中,校园硬件建设及校园环境的布局反映着学校在教育理念、人文以及发展方向等元素,具有汇聚情感、营造平和心境等功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同样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它通过校风、校训、校史、文明规范等,塑造高校自身价值观,并以此为纽带,唤起教师对学校的诚挚感情;同时间接起到启迪、熏陶思想和规范教师行为的作用,有利于形成统一思想,心理相容的局面,从而增强教师之间的吸引力、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向心力.5)人际关系对高校教师队伍凝聚力影响.人际交往在高校教师队伍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显著.高校的人际凝聚力是指高校因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与职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良好而产生的对教师的吸引力[9].人际关系因成员的地域、文化背景、气质、工作作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表现相互吸引或排斥,成熟的人际关系更多显现在求同存异,使个体在群体中相互关心、支持.在知识群体中和谐相处尤为重要.高校的诸多工作需要教师之间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需要教师与管理者能有充分的沟通与理解,需要教师用爱心对待学生,关心学生成长.因此,需要教师之间能够建立充满包容、协作、团结和进取的思想,建立良好的个人与工作关系,从而形成个人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积极的生活状态,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推动个人与高校目标的实现.影响高校教师队伍凝聚力的内部因素决定着教师队伍凝聚力的强弱程度,其中目标和管理制度在教师满意度调查中得到更多关注,尤其是目标的高度与可实现性,薪酬制度与职务晋升制度.凝聚力的影响因素自身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缺一不可.凝聚力高并不一定是成功的组织,但成功的组织必定是一个高凝聚力的组织.针对影响凝聚力的因素,系统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凝聚力建设,是高校走向卓越的必然之路.2 提升高校教师队伍凝聚力建议2.1 用共同的愿景激励人高校战略目标反映组织的发展蓝图,使教师看到组织愿景,找到自身未来努力方向,并形成追求自身与高校共同利益的实现的动力.高校发展目标首先应具有前瞻性.要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准确研判高校未来发展趋势基础上,提出宏伟、催人奋进的目标.作为战略,必须具有长远考虑,真正对高校教师起到足够的指引、激励、追寻作用首先是远大志向和目标,这是人们所致力追求的.其次,高校的战略目标又应是可实现的.只有目标被广大教师理性认知和认同,具备实现的可能性,才能推动教师朝向目标行进.再次,高校的战略发展目标需经层层分解,细化成若干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其整合性和整体推进效果才越发突出.对目标进行阶段性实施是必要的,它能使师生员工看到阶段性的变化,看到学校不断的发展与变革.希望是最大的感召力量,将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激励力量.同样,高校战略目标必须能够代表广大教师的利益,只有组织目标与成员利益相结合,才具有真正的凝聚力量.因此,在战略目标制定过程中,应体现民主参与要求,这既是教师行使民主权利的过程,又是统一思想的需要.最后,高校战略目标应具有稳定性.即目标确定之后,不得随意更改,只能根据情势的变化予以丰富和发展.否则,既无权威性,又使人无所适从,自然也就没有凝聚力可言.2.2 用健全公正的管理制度凝聚人从学者的调研情况看,高校教师对分配制度以及职务晋升制度投入更大关注.如何以科学的分配机制激励人,是能否形成坚强凝聚力的关键.科学的分配机制,既要体现对效率的褒扬,也要兼顾公平.要考虑到教师队伍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与具体利益的差异化与复杂性.在聘任中,应因地因时制宜,结合高校自身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水平,科学设岗,设定合理的薪酬标准,赋予合适的岗位职责,建立鼓励成绩突出者,惩罚落后者的职务晋升机制.不断优化教学评价、考核方式和方法,使评价机制能够充分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广大教师对涉及切身利益制度的参与,不断拓宽其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发挥主人翁精神的渠道,实现制度所期待的必然秩序.当然,我们还应对制度的实施效果建立反馈评价机制,及时总结制度实施效果,积极修正制度之缺失,从而不断增强制度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凝聚功能.2.3 用和谐的工作环境吸引人大学不仅要注重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而且要不断开发潜在人才资源,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不在于硬件建设的到位程度,也不在于工作场所的气派,而在于促进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的适配度大小,在于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也在于教师的发展平台建设程度,后者意味着教师在自己的领域能走多远.因此,除在改善教师工作场所、硬件设施条件外,高校还应不断拓展科研、社会服务的平台和渠道,这些才能更加体现事业留人的意义.另外,还要充分发挥某些组织的作用,如工会、社团等在教师与学校之间构建纽带与桥梁,通过学术讨论会、集体聚餐、组织生活等多种形式,积极搭建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增加相互了解,为组织团队、加强工作协同奠定良好基础.2.4 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熏陶人大学校园文化体现的是高校人的价值观,是大学的魂.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在于校园内园林景观、楼宇的形态以及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更应体现出人文气息,如大学的校训、校花、校徽、校歌的建设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往往精神层面更容易形成人的归属感、责任感与使命精神.同时,高校崇尚学术自主,思想碰撞,应建立常态化的学术论坛、学术沙龙,既可交流思想,也是在师生中树立崇尚自由、崇尚科学的精神.宣传部门也应加强对典型人物的宣传,树立榜样,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文化,学校所致力追求的终极价值,这些将紧紧将高校教师与学校、与学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断推动事业前进和个人发展.2.5 用卓越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带动人高校基于学术自主性,学术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相对独立.但随着交叉学科、复合学科的出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不断转变为以团队为主.学术团队是实现科技兴校战略的重要保障,学术团队凝聚力的大小关乎高校事业发展的成败.学科带头人是团队的灵魂,学术团队中学科带头人的管理能力、人格魅力等对团队科研成果质量、对团队凝聚力具有关键作用.加强对团队领军人物的教育培养,增强其团队项目运行管理能力,将其作为人才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志.在引进与培养一批卓越的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加强团队带头人的梯队建设,增强团队集团作战能力和团队的可持续发展.3 结语高校教师队伍凝聚力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认知、科学统筹、全面推进.要克服单一思想,加强对凝聚力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重在考察教师的心理世界.当我们对需求、欲望、动机等个体心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针对性的建设才会更加富有成效.参考文献:[1]刘敬孝.国外群体凝聚力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3):45[2]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7[3]刘索华,李修习,赵灯峰.群体凝聚力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7-8[4]叶珊、赵梅.影响高校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J].医学教育探索,2006(4):292-294[5]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226[6]申荷永.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乐温的动力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101[7]姚利民,王钰,贺光明.试析影响高校凝聚力的因素[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112[8]闵莉艳,黄标,段凯路,等.高校工会工作促进教职工凝聚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9):21[9]姚利民,王钰,贺光明.说高校凝聚力[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4):43。
团组织凝聚力的现状与新形势下的对策分析
团组织凝聚力的现状与新形势下的对策分析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已经明显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结构调整逐步走入深层次,利益格局变化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人的思想观念变得日益丰富与活跃。
这些变化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深刻地改变了共青团工作的外部环境。
针对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的变化,我们必须严肃思考在新的形势之下,如何不断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不断丰富和完善工作内容和工作手段,切实履行好党和政府赋予团组织的光荣使命。
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直接体现着团组织的活力和组织生存价值。
现实工作中,团组织的凝聚力表现为:按照党赋予共青团的工作使命和职责,团结带领广大青少年充分参与社会生产生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团的凝聚力是指,广大团员青年围绕着团组织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自身能动作用,热情地为组织工作。
切实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是团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团组织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不可能完成自身被赋予的职责和使命,本身也就失去了作为一个组织存在的意义。
一、团组织凝聚力的现状第一团组织对团员的凝聚力不够强。
少数团员青年不能正确认识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性,对团组织工作漠不关心,消极参与团的活动。
加之一些团组织在开展工作时,与团员青年的自身特点、中心任务结合不紧,缺少吸引力,在评比表彰、提拔任职上又无优势可言,从而淡化了团组织的凝聚力。
第二团员意识淡薄。
团员意识是团员在观念上自觉形成的区别于一般青年的意识,是团员在团内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
近年来,各级团组织在服务大局,服务党政中心工作方面发挥了青年的生力军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团员的意识淡化问题比较突出,集中表现在进取心不强,缺乏团员意识,没有作为一名团员的主人翁认识,体现不出团员与一般群众相比应有的先进性。
当前高校班集体凝聚力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高校班集体凝聚力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刘春蕾
【期刊名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年(卷),期】2015(031)010
【摘要】高校班集体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和组织载体,班集体建设关系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关系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和全面发展。
而班级凝聚力是衡量班级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高校班集体管理和建设的重要方面。
受各方面影响,目前高校班集体凝聚力建设面临不少问题,在对目前高校班集体凝聚力建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对策。
【总页数】2页(P133-134)
【作者】刘春蕾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经济贸易系,江苏宿迁223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5
【相关文献】
1.对高校班集体凝聚力建设的思考
2.当前高校班集体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3.当前教育体制下高校班集体建设探究
4.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的高校班集体凝聚力建设探析
5.当前我省高校学生班集体建设现状——《高校学生班集体建设现状及规律研究》报告之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群体心理在思政教育的运用
群体心理在思政教育的运用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某项工作时,因得到群体中其他人的协助或指点,而增强自己的信心。
尤其当个人遇到困难时,及时得到群体中他人的帮助,会增强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
在群体中,个体的潜力会得到发挥,产生力量感。
运用群体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群体心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还要借鉴和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揭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群体心理,能增强其实效性。
(一)群体规范力的应用一般群体都制定了一定的规范、准则或约定俗成的纪律条例,以凝聚群体成员,形成合力,同时约束个体的言行。
因此,群体规范对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能使个体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进而自觉地调节自身行为。
在群体规范作用下可形成较强的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强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有利的心理环境,相反,群体凝聚力弱会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特别是当前,大学生群体呈现的各种不同的心理倾向和思想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较大的挑战。
因此,增强群体凝聚力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项措施。
(二)群体感染力的应用由于受到群体的制约和规范,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会自觉地调节自身行为,实际上就体现了群体对个体的感染作用,即个人在群体气氛的感染下,自觉地调整自己行为。
这种感染多半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在群体气氛的影响下,个体不知不觉受到感染,逐渐使自己的行为与群体成员相一致。
人处在群体中,多少会受到群体气氛和情绪状态的感染。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的思想转化,把群体的意志转化为个体意志。
结合群体感染心理,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都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样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群体促进力的应用心理学家奥尔波特通过研究发现,从事简单、容易的工作时,几个人一起从事要比个人单独从事的效率高得多。
在群体中,当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在场,使自己感到有竞争的压力,能使活动效率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Vol.28 No.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收稿日期:2013-01-15作者简介:刘索华(1984-),男,山东滨州人,助教,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
李修习(1971-),男,安徽亳州人,助教,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的研究。
赵灯峰(1987-),男,安徽阜阳人,助教,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方向的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功能研究”(项目号:SK2012B228)。
一、凝聚力理论的研究现状凝聚力对于群体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了研究。
(一)国外研究1.国外学术界对凝聚力概念的分析。
国外学术界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对凝聚力含义进行研究。
弗斯廷格、科特·勒温等从个体出发对凝聚力的概念进行分析。
弗斯廷格指出,“作用于群体成员使其留在群体内部的各种因素的合力”即为凝聚力。
此后的学者对弗斯廷格凝聚力分析进一步研究,明确指出“作用于群体成员使其留在群体内部的各种因素”是个体的各种需要,如安全、尊重、荣誉、交往、成就感等。
科特·勒温认为,群体帮助个体实现目标是群体凝聚力的根源。
罗特和卡特赖特等人则从群体的角度对凝聚力进了研究。
罗特从“群体成员之间互持积极态度在量和程度上的特点”出发对凝聚力的含义进行界定。
卡特赖特认为群体的凝聚力与成员对群体的依赖程度成正相关。
2.凝聚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理论界认为人际关系、组织结构和情感是影响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和首要因素是人际关系。
群体中人际关系受成员的同质性、依恋性、近邻性和接纳性的影响。
一般而言,同质性越强,依恋程度越高,接纳性越强的群体的凝聚力就越高。
在结构因素方面,群体凝聚力受领导者工作方式、群体规模、群体目标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领导者水平高、规模适度,共同目标明确的群体凝聚力高。
情感因素、性格特点对凝聚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3.凝聚力对个体与群体影响的研究。
凝聚力对个体和群体都具有影响。
在对个体的影响方面,凝聚力强的群体中,个体更愿意接受群体的价值观,主动精神和责任意识更强烈。
在对群体的影响方面,凝聚力既可以通过降低成员间的紧张程度提高效率又可以增强默契程度提高决策的质量。
(二)国内研究我国学者从管理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对凝聚力概念进行界定,凝聚力也称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目标对成员吸引力。
程正方在《管理心理学》中从成员对群体活动的参与度、交流频率、集体意识、责任感和荣誉感角度研究了高凝聚力团体的特征。
他认为高凝聚力群体成员间民主气氛好、交流频繁、信息沟通快、关系和谐、对团体的荣誉关注程度较高,同时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等。
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程正方从团体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出发分析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从外部因素分析,环境的压力、社会风气对凝聚力产生影响;从团体内部分析,领导者的领导方式,成员的数量、思想的同质性、集体主义精神等都对凝聚力产生影响。
杨士魁在《浅议凝聚力》中从管理模式、群体社会地位、群体目标是否一致和交流的频率出发分析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学领域主要从群体和成员两个方面分析凝聚力的影响,群体方面主要包括群体的目标,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和群体自身的成熟度,成员方面主要分析了成员的同质性和互补性对凝聚力的影响。
关于凝聚力的作用和意义,国内学者大多肯定了凝聚力与组织绩效的正相关关系。
如程正方认为,当组织目标与团体目标一致的时候,较高的凝聚力则会产生较高的生产率,反之则会产生较低的生产率。
赵曙明等认为凝聚力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成员的满足感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在高凝聚力的群体中,个体越有利于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同时成员之间的交流加强,组织目标越容易实现,反之,带来的是成员之间的交流减弱、矛盾增多、群体解散的可能性增大。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研究思路(一)研究思路课题的研究首先研读国内外关于凝聚力、管理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理论,明确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掌握丰富的国内外研究资料。
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环境进行调研。
主要调研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受教育者的凝聚力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程度和建议;教育方式,包括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教育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
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上对具有典型性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专项调研,掌握实践资料。
在此基础上,首先从凝聚力的概念分析作为切入点,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界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概念,同时对课题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本课题的研究范围。
其次,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载体、教育环境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产生了影响。
最后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的角度提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对策。
群体凝聚力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刘索华 李修习 赵灯峰(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合肥 231201)摘 要:受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受到挑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研究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现状;借鉴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3)02-0007-022013年第28卷 第2期刘索华 李修习 赵灯峰:群体凝聚力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二)课题研究的方法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理论方面,深入研读所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观点、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在实践方面,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高校进行调研,增强课题成果的实用性。
2.文献法。
凝聚力是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同时关于凝聚力的理论也多散见于管理学科之中,因此对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经典著作和文章进行研究是做好本课题的必要条件之一。
3.借鉴系统论研究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然后创设特定的教育情境,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之内化为自身思想并践行的过程。
因此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载体和教育情境。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受社会的影响比较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功能要考虑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
(三)课题的创新点课题的创新在于,运用管理学的理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以“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整合的软权利”为指导,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载体、教育情境多维度分析凝聚力的影响因素;以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理论支撑探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对策。
参考文献:[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刘卓红,钟华明.开放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程正芳.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程伟杰.凝聚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李宁.凝聚力[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The research status of group cohesiveness and enlightenmen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Liu Suo-hua, Li Xiu-xi, Zhao Deng-feng( Anhui Wenda Information Project Academy, Hefei Anhui, 231201, China)Abstract: Inflenced by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he cohe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our college is challenged,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cohesion has both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lso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main targe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ohes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group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hesive study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the cohe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hesion; present situation; reference [责任编辑:邓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