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
应用文-浅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
浅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浅谈我国当前形势和政策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当前欧美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持续动荡,对于处在复苏中的全球经济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受此影响,我国经济联盟不会独善其身,未来的经济运行充满变数。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外需市场惨淡、内需依旧不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短期内未可奏效,必将拖累已经极大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中国经济。
换而言之,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实质性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的未来运行充满变数。
其次,由于通货膨胀的拉动和成本上升因素的推动,我国物价上涨势头明显,不仅在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从长期来看,他们可能会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从而与以收入矛盾为代表的各种矛盾相交织,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存在。
换而言之,在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上涨之间,物价上涨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
最后,在经历了主要依靠增加政府支出和扩大公共投资的拉动经济操作后,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负作用已经逐渐凸显。
鉴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轰炸,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时中国被拖入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中国经济,解决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绝非短期内所能奏效的事情。
因此,在我国面临低迷的外部经济以及国内传统经济结构难以为继的压力下,在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大目标之间,我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二、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在全面评估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内部经济结构的基础上,中央做出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决议。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实质性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即便仍旧维持着名义上的“积极加稳健”的经济格局,如今,其实质性内容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当前预调和微调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其对经济扩张性的操作可相对从缓。
我们尚不需要如2008年和2009年那样大规模扩张性的操作,如今经济形势不宜于反应过度。
其次,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复杂性的变化,但是不足以改变2011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论文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平衡、稳固、强大的国家财政,财政部明确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改革目标。
1998年的机构改革,国务院对政府管理职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进一步理顺了财政职能,财政部肩负起了统一管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职能代写硕士论文。
在新的职能范围下,如何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对主权外债实施预算管理,是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一、利用政府主权外债与公共财政的关系政府主权外债,是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义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所举借的,再由财政部、转贷银行或其他转贷机构向地方或部门转贷的债务。
目前,财政改革的方向已经确定,各项改革措施正朝着公共财政的方向迈进。
公共财政充分体现了政府提供“公*品”的特征,以市场失灵为界限,在克服“市场失灵”的同时,合理引导资源配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作为首都财政部门,按照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要积极、合理、有效地提供“公*品”,就要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筹集、配置资金,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的投入,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加,但是,仅靠现有的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对大量建设资金的需求。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基础设施等公共工程建设的依赖程度很大,而公共工程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财政资金的投入。
这样,财政收入的有限性与财政支出的扩张性之间的矛盾将长期伴随着财政改革。
如何缓解这对矛盾?发行国债当然是一条渠道,而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加强财政合作也是缓解矛盾的一副良方。
因此,为合理提供“公*品”,进一步开拓筹资渠道,积极运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是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客观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数十个国家建立了良好的财政合作关系。
截止到 1999年,仅世界银行对我国提供贷款达324.6亿美元,约折人民币2694.2亿元(资料来源:《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管理》,主编金力群,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p21);亚洲开发银行对我国提供贷款达8l.5亿美元,约折人民币676.2亿元(资料来源:《亚洲开发银行业务政策与程序》,主编金力群,经济日报出版社,p257);利用外国政府贷款458亿美元,约折人民币3801.4亿元(资料来源:《外国政府贷款工作实用手册》,财政部国债金融司编著)。
应用文-推行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预算管理
推行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预算管理'部门预算在全国系统逐步推开,各级财政机关部正式编制了本部门2001年的部门预算。
其中涉及人员部分和公用经费部分的问题,因政策标准比较清楚,易于统一,故都有了较为明确的处理方法,但是对于占每年财政支出相当大比例的专项资金的预算却一直存在着审批管理人为影响大、随意性强等方面的问题,而专项追加的随意性正是造成财政预算软约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为适应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规范各单位安排专项预算的行为,避免财政部门和各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批和的随意性,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来安排预算,规范审批程序,严格控制专项资金的追加。
北京市海淀区财政局,建立了《海淀区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海淀区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达到量化专项资金的审批程序,增强专项预算安排的透明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总体构想专项资金的管理核心是一个滚动项目库,一套数量化指标体系。
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依公共财政的思想设立的量化指标体系,将单位报送的若干年专项项目,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进行量化评价,将评价的结果按照分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并依次提供资金安排意见,以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领导科学决策和外部有效监督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个滚动项目库。
各单位申报财政补助的所有专项项目,均纳入项目库管理,项目库本身具备项目维护、项目评价、项目排序、财力控制、审批流程管理等多项功能,并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审系统相结合,将专项资金预算纳入整个部门预算,并将明确的财政补助专项转入财政预算执行系统进行管理。
一套量化指标体系。
作为专项项目库管理的基础,专项指标评价体系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进行设立,将审批专项资金的思维过程予以细化、量化,分解为若干指标,并对应相应的分值。
将申请财政补助的所有专项项目全部纳入此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价,得出相应的分值,供项目库进行排序。
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2013]53号
本年度预算安排的在职人员人均公用经费 与在职人员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的比率,用 公用经费保障率 以反映和考核某一地区财政“保运转”水 平。 本年度在职人均公用经费与上年度在职人 人均公用经费变 均公用经费的变动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 动率 某一地区财政改善“保运转”状况的努力 程度。 本年度民生支出数占当年公共财政预算支 出的比重,一般通过与同类地区民生支出 占比的比较,用以反映和考核某一地区财 政“保民生”状况。
附件3:
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
一级 二级 指标 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解释 指标说明 人员经费保障率=(在职人均人员经费/在职人员经费 标准)×100%。 在职人均人员经费=在职人员经费总额/在职财政供养 人数。 在职人员经费标准:根据合规合法的相关政策核定的 当地在职人员人均经费水平。
本年度预算安排的在职人均人员经费与在 人员经费保障率 职人员经费标准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 某一地区财政“保工资”状况。
城镇登记失业率变动率=[(本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年 本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与上年城镇登记失业 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率的变动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某一地区城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期末实有人数/ 变动率 镇居民就业状况的改善程度。 (城镇期末从业人员总数+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期末实有 人数)×100%。 当年空气质量与上年空气质量的变动比 空气质量变动率 率,用以反映和考核某一地区空气质量的 改善程度。 当地居民拥有的平均绿地面积的变动情 生态 人均公共绿地面 况,用以反映和考核某一地区生态环境的 效益 积变动率 改善程度。 当年万元GDP能耗与上年万元GDP能耗的变 万元GDP能耗变动 动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某一地区节能减 率 排水平的改善程度。 空气质量变动率=[(当年空气质量监测均值-上年空 气质量监测均值)/上年空气质量监测均值]×100%。 空气质量监测均值=全年空气质量监测值之和/12。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变动率=[(当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上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上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00%。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总面积/当地居民总人数。 万元GDP能耗变动率=[(当年万元GDP能耗-上年万元 GDP能耗/上年万元GDP能耗]×100%。 万元GDP能耗=综合能源消费量(吨标准煤)/GDP(万 元)。 社会公众是指辖区内的部门(单位)、群体或个人, 一般采取社会调查的方式。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政府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和
监测的一种方法。
该指标体系旨在评估财政支出的效果和成果,以确保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个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1. 目标达成度指标:衡量财政支出是否实现了政府设定的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是经济增长、就业率改善、教育健康水平提高等等。
通过评估目标达成度,可以判断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和效果。
2. 资源利用效率指标:评估财政支出的资源利用效率,包括预算执行情况、支出规模与质量的关系等。
通过分析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可以发现并改进财政支出中的浪费和低效行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社会经济影响指标:评估财政支出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包括就业增长、收入分配改善、贫困减少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财政支出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4. 政策效果评估指标:评估财政支出政策的效果,包括政策实施的效果、政策对相关领域的影响等。
通过政策效果评估指标,可以为政
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及时调整和改进财政支出政策。
5. 满意度调查指标:通过市民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公众对财政
支出的满意程度和对政府财政支出政策的认可度。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改进政府财政支出的决策和执行。
综上所述,一个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涵盖目标达成度、资源利用效率、社会经济影响、政策效果评估和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政府可以更好地衡量和监控财政支出的绩效,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公用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公用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公用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公共机构或组织在使用公用经费方面进行绩效评价所使用的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公用经费的使用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以衡量公用经费的使用效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为公共机构或组织提供改进和优化的方向。
1.绩效目标和指标的设定:在构建公用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需要确定评价的绩效目标和指标。
这些目标和指标应该与公用经费的使用目标和要求相一致。
例如,针对教育机构的公用经费,绩效目标可以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指标可以包括学生成绩、教师满意度等。
2.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指标:这些指标用来衡量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益,即投入资金与产出效果的关系。
例如,可以通过设定“单位经费产出”、“经费投入效率”等指标来衡量资金使用的效益。
3.资金使用规范性评价指标:这些指标用来评价公用经费的使用过程是否规范、符合相关法规和制度要求。
例如,可以设立“经费使用程序是否合规”、“经费使用是否存在违规行为”等指标来评价公用经费的规范性。
4.规模效应评价指标:这些指标用来评价公用经费的规模效应,即扩大规模是否会带来成本的下降和效益的增加。
例如,可以通过测算不同规模下的单位经费产出来评价规模效应的大小。
5.资金分配公平性评价指标:这些指标用来评价公用经费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否能够满足各个部门或组织的需求。
例如,可以通过设立“资金分配是否符合需求”、“资源利用是否公平合理”等指标来评价资金分配的公平性。
6.资金使用风险评价指标:这些指标用来评价公用经费的使用是否存在风险,例如财务风险、投资风险等。
例如,可以通过设立“财务风险指标”、“投资风险指标”等来评价公用经费的风险情况。
综上所述,公用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综合考虑资金使用效益、资金使用规范性、规模效应、资金分配公平性和资金使用风险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以全面评价公用经费的使用情况和效果,并为公共机构或组织提供改进和优化的方向。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用于衡量和评估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和效率的一套标准和方法。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旨在全面、客观地反映财政资金的投入产出情况,为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它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费和滥用。
通过对各项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估,可以发现哪些项目或领域资金使用效果好,哪些存在问题,从而及时调整资金分配,优化资源配置。
同时,该体系能够增强财政透明度和公信力。
公众可以通过绩效评价结果了解财政资金的去向和效果,增强对政府财政管理的信任。
此外,它还能促进政府部门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明确的绩效指标可以引导政府部门更加注重工作成效,推动工作方式的创新和改进。
那么,一个完善的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主要关注财政资金投入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
例如,对于投资建设项目,要评估其建成后的产出效益,如增加的销售额、利润等。
对于扶持企业发展的资金,要考察企业在获得资金后的经济效益增长情况。
社会效益也是重要的考量方面。
这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善情况。
比如,教育方面可以考察学生的入学率、教育质量的提升;医疗方面可以关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患者满意度等。
环境效益同样不可忽视。
特别是在涉及环保项目、能源项目等方面,要评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效果,如减少的污染物排放、生态修复的程度等。
在构建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基础。
指标的选取和设定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准确反映财政绩效的本质特征。
全面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涵盖财政绩效的各个方面,不能有遗漏。
可比性原则使得不同地区、不同项目之间的绩效能够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分析。
为了确保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机制。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公共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成为了一项关键任务。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用于衡量和评估财政资金使用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标准和方法。
它就像是一把尺子,能够精准地度量财政活动的成果,为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首先,我们来谈谈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一方面,它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对各项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估,可以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和不合理之处,从而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让每一分钱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它能够增强财政决策的科学性。
在安排财政预算时,依据绩效评价结果,可以将资金投向更具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领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此外,还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保障资金的安全和合规使用,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
那么,一个完善的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考虑。
一是投入指标。
这主要关注财政资金的投入规模、结构和及时性等方面。
比如,投入的资金总量是否满足项目或政策的需求,资金在不同领域和项目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资金是否按时到位等。
二是过程指标。
它着重考察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和执行情况。
包括项目的组织管理是否规范,财务制度是否健全,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安排和相关法规等。
三是产出指标。
这是对财政资金投入所产生的直接成果的衡量。
例如,建设项目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公共服务提供的数量和水平,政策目标的达成程度等。
四是效果指标。
它关注的是财政资金投入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比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对社会民生的改善效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成效等。
五是满意度指标。
主要了解社会公众和相关利益方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满意程度。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意见和反馈,以评估财政支出的社会认可度。
在构建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还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三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三篇篇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附件1财政支岀项LI 绩效评价报告 评价类型:□实施过程评价 回完成结果评价项LI 名称: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项LI 单位:XX 省海防与口岸办公室信息中心 主管部门:xx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评价时间:20XX 年1月1日至20XX 年12月31日 组织方式:□财政部门 □主管部门 □项LI 单位 评价机构:□中价机构 □专家组□项LI 单位评价组 评价单位(盖章):XX 省海防与口岸办公室信息中心 上报时间:20XX 年5月21日项LI 绩效LI 标表项LI 名称: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注:以预算批复的绩效LI标为准填列。
如预算申报时没有填报绩效LI标的,根据项H测算明显或实施计划填写财政支出项口绩效评价报告一、项目概况(―)项LI单位基本情况XX省海防与口岸办公室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于20XX年1月19日正式批准设立,为省海防与口岸办公室下属的正处级财政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内设综合科、海防打私监管科、电子口岸监管科、邮轮游艇监管科4个科级机构。
核定财政预算管理事业编制20名,主要职责:承担我省海防打私、口岸、游艇、离岛旅客购物系统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管理、运行、维护,信息收集、分析、处理、上报和安全保密等工作。
(二)项口基本性质、用途和主要内容、涉及范用。
1. 项基本性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项U是属于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保障的常态化项U。
2. 项目用途主要负责XX电子口岸“三个一”查验放行系统、XX省境外游艇管理信息系统、XX省出入境邮轮管理信息系统、中国(XX)国际贸易单一窗口、XX省跨境电子商务监管平台、XX离岛旅客免税购物公共服务平台系统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管理、运行、维护保障。
3. 项日涉及范围项LI涉及XX离岛旅客免税购物公共服务平台系统、XX电子口岸大通关系统、XX 电子口岸“三个一”查验放行系统、XX省境外游艇管理信息系统、XX省出入境邮轮管理信息系统、XX省跨境电子商务监管平台、中国(XX)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保障。
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
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
一、预算目标的实现情况
1.预算执行率:计算预算执行总额与年度预算数的比例,反映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
2.预算收入完成率:计算实际收入与预算收入的比例,反映财政收入目标的完成情况。
3.预算支出完成率:计算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的比例,反映财政支出目标的完成情况。
4.财政盈余或赤字情况:计算实际财政收支之差,反映财政盈余或赤字的程度。
二、资源的使用效率
1.预算执行效率:计算实际执行总额与预算执行总额的比例,反映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
2.支出与绩效关系:评估预算支出与实际绩效之间的关系,反映财政资源的配比合理性。
3.成本效益分析:对预算支出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评估支出项目的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三、服务满意度
1.公众满意度调查:调查公众对财政支出项目的满意度,反映财政支出项目的实际影响和效果。
2.服务质量评价:评估财政服务的质量,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
评价等方面。
3.公共财务透明度:评估财政信息披露的程度和质量,反映财政部门
的公开透明度和诚信度。
四、风险管理
1.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政府债务规模和偿债能力,反映债务风险的程度。
2.财政资金运作风险:评估财政资金运作中的风险,包括资金流动性、准时支付等方面。
3.预算执行风险:评估财政预算执行中的风险,包括项目滞后、工程
质量等方面。
以上是一个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的框架,可以根据实际情
况进行调整和细化。
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旨在提高财政预算的执行效果,优
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政府的治理能
力具有重要意义。
浅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财税金融浅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喻婷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会计系【摘要】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现代政府公共支出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
由于人们对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认识不清和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本身的复杂性,中国目前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还相当不完整,效率也不高。
鉴于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很有必要对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作系统深入的研究,为公共部门更有效率的开展活动服务。
【关键词】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定义及特点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近20年来出现在西方国家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公共支出是指所有以公共资源为成本支出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简单地说就是公共部门利用公共收入开展的公共活动。
般来说,公共支出根据其影响程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某一项具体的公共支出活动;某一公共部门所开展的公共支出活动;为实现某一类职能而进行的公共支出活动;整个公共部门的公共支出活动。
绩效评价的内容也就可以分为相应的四个层次:对单个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对部门支出的绩效评价;对某职能实现程度的绩效评价;对公共支出综合绩效的评价。
财政支出是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来参与社会资源配置的。
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总体性。
由于财政资金的划拨过程和耗用过程涉及到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多个环节,既包括生产建设领域,也包括非生产建设领域;既涉及中央和地方,也涉及部门和单位。
2^多样性。
社会共同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公共支出包括多个方面,如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等,公共支出效益就要从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
多层次性。
社会需要存在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公共支出的多样性,进而形成了公共支出效益的不同层次,评价公共支出绩效要从多角度出发,既要评价财政资金的经济性,又要评价财政资金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4 ^外在性。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定位、思路及框架构建
建 设 或建成 ,在 中国现实 的背 景下 ,都离 不开政 府 [ 收稿 日期 ] 2 0 —0 — 2 07 7 O
[ 作者简 介] 高培 勇 ( 9 9 ) 1 5 一 ,男 ,天 津市人 ,中 国社会科 学 院财政 与 贸易经 济研 究所研 究员。
量 ,全 面建 设惠 及十几 亿 人 口的更 高水 平 的小康 社
也鉴 于公共 服 务 型政 府 同 公 共 财政 制 度 相 辅相 成 、 血 脉 相连 ,公共 服 务型 政府 的构建 要有 赖 于与之相 配套 的公共 财 政制度 的 支撑 。于是 ,便 有 了这 样 的
会. 且 ,要 通 过新 一轮 改革大 潮 ,建成完 善 的社 ,而
当 时 的 背 景 是 , 中共 十 六 大 刚 刚 提 出 重 要 战 略 机 遇
型政 府” 鉴 于政府 职 能格局 的转 型最终 要 落实 在 。
“ ” 上 ,要 通 过 财 政 收 支 安 排 的 调 整 加 以 实 现 。 钱
期 的概 念 。作 为 对 2 1世 纪 头 2 O年 的 一 个 重 要 定 位 ,重 要 战略机 遇期 承载 了人 们对 于 中国经济 社会 发 展前 景 的深刻 期望 。在 这一 时期 ,不仅 要集 中力
4n
维普资讯 tp://
经济 理论 与经 济 管理 2 0 0 7年第 8期 析 ,旨在 为 中 国的公共 财政 建 设提供 政 策建 议 。
税改 革置 于 完善落 实科 学 发展 观 的体制 机制保 障 的
棋盘 上 ,提 出 了 以转 变 政 府 职 能 和 深 化 企 业 、财 税 、金融 等改 革为 重点 ,加 快 完善社 会 主义 市场 经 济 体 制 的 要 求 。 由此 获 得 的 一 个 重 要 信 息 是 ,在 “ 十一 五” 期 间 ,中 国财 税 体 制 改 革 将 面 临 一 场难
应用文-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政策选择(1)
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政策选择(1)'\r\n\r\n 一、我国公共的特点及转型期的任务我国公共财政除了具有市场国家公共财政的一般特征外,如提供公共品或劳务、矫正外部效应、维持有序竞争、针对非价值性物品进行性规制、调节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1)政府不仅要矫正市场失灵,还要弥补市场残缺,培育和完善市场,促使经济在日臻成熟的市场中持续增长。
(2)由于我国是一个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公共支出财力有限,政府提供的均等化财政服务的任务相当艰巨。
(3)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这决定了政府必须按市场法则继续、经营好这部分国有企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
我国市场尚在发育,正处于由传统的经济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过渡阶段。
我国已建立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正处在由财政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渡的转型时期。
制度、体制的创新成为转型期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是转型时期体制创新本身面临着种种风险,如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分流下岗,政府机构改革,收入水平的悬殊,经济全球化下的外部冲击等等都会影响着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这就客观上要求财政强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但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推进,原有的、主要依靠过多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办法,已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因此,构建政府管理经济的宏观间接调控体系,应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及配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这已成为政府职能转换中的首要任务。
二、目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l.世界经济的约束。
随着加入WTO,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进一步融合,由此带来的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以及世界性紧缩传导效应的加速,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呈现的明显过剩和紧缩特征至今未得到根本的改观,小布什上台后美国经济的降温,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下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持续走低,这些都将影响国际市场对中国外贸出口的需求,抑制国内市场价格的回升,从而进一步加大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政府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而评价指标体系则是这一工具的核心。
它如同一个精确的指南针,为衡量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标准。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明确其目标。
这一目标不仅仅是简单地判断资金是否被合理使用,更重要的是要促进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责任感。
例如,在教育领域的财政支出,其目标可能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或者改善学校的教育设施;而在医疗卫生领域,目标可能是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满意度等。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定评价的维度。
常见的维度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
经济性考量的是财政支出是否节约,是否以最低的成本获取了所需的资源。
比如,政府建设一个公共项目,是否在采购环节进行了有效的成本控制,避免了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
效率性关注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给定的资源投入是否产生了最大的产出。
以公共交通为例,投入一定的资金购置新的车辆和设备,是否显著提高了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减少了乘客的等待时间。
效果性则着重于财政支出所带来的实际成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比如,一项扶贫政策的实施,是否真正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公平性要求财政支出在不同地区、群体之间的分配要公正合理,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
比如,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均衡,农村和城市的孩子是否都能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接下来,具体的评价指标就成为了关键。
经济性指标可能包括成本降低率、预算执行率等。
成本降低率通过对比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反映出节约的程度;预算执行率则衡量预算资金的实际使用与计划的符合程度。
效率性指标可以有资源利用率、产出周期等。
资源利用率比如公共设施的使用率,产出周期比如工程项目从开工到竣工的时间。
效果性指标例如目标达成率、政策影响力等。
目标达成率直接反映是否实现了既定的目标,政策影响力则评估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公用经费指标体系
公用经费指标体系
公用经费是指用于维护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公共区域、公共设施、
公共设备和公共资源,以及支付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公共事务和公共安全等费用的经费。
公用经费对于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促进社
会和谐稳定、维护公共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建立健全公用经费指标体系具有很高的
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公用经费指标体系是指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以保障公共设施、公共设备和公共资
源的正常使用和维护为主要任务,以提高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为重点,建立
起来的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框架体系。
1、公共资源类指标
公共资源类指标主要是对公共用地、公共建筑、公共交通等公共资源的分类、数量、
规模、质量等进行评测,以及对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和管理等进行监督和评估。
如:公共用地占地面积、公共建筑占地面积、公共交通运行里程、公共绿地覆盖率、
公共消防安全设备配置等。
如:公共卫生设施覆盖率、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公共教育设施数量、公共体育设施数量、公共娱乐设施数量等。
如:公共交通设备数量、公共安全设备配置率、公共环保设备运行情况等。
如:公共医疗服务覆盖率、公共教育服务质量评估、公共法律服务效率评估、公共咨
询服务满意度调查等。
公共安全类指标主要是对公共消防安全、公共交通安全、公共食品安全、公共环境安
全等公共安全的评估和监督。
公用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公用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公用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公共机构或组织在使用公用经费方面的管理和运营情况进行评价的一种体系框架。
该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帮助监督机构、管理部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估公共机构或组织的运营绩效,以提高公用经费使用的透明度、效率和公正性。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公用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供参考。
一、经费使用效率指标1.经费预算执行率:评估实际使用经费与预算经费之间的差距,反映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率。
2.经费使用透明度:评估公共机构或组织在经费使用过程中是否公开信息、进行公开竞争性投标和公开决策等,反映经费使用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经费使用成本:评估经费使用中是否合理控制成本,包括直接经费使用成本和间接经费使用成本等。
二、经费使用效果指标1.项目成果产出:评估项目完成情况和成果,包括项目期望目标是否实现、项目成果对公众的影响力和实际效益等。
2.经费使用绩效:评估经费使用对整体工作绩效的影响,包括经费使用是否推动了工作进展、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等。
3.社会效益:评估经费使用对社会的贡献,包括对公众利益的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等。
三、经费使用合规性指标1.经费使用政策合规性:评估经费使用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法律的要求,包括资金的合法性、使用程序的规范性等。
2.经费使用审计合规性:评估经费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经费浪费、滥用等问题,是否通过审计合规性检查,以及是否按期公布审计报告等。
3.经费使用监督合规性:评估经费使用是否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审查,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等。
以上只是对公用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一个简单描述,实际的指标体系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公共机构或组织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具体设计和制定。
此外,公用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实施还需要注意数据的可获得性、有效性和可比性,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最后,评价的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公共机构或组织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并用于改进公用经费的使用管理和运营情况。
应用文-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定位、思路及框架构建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定位、思路及框架构建'2003年6月,笔者承接了中国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公共建设》。
当时的背景是,中共十六大刚刚提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概念。
作为对21世纪头20年的一个重要定位,重要战略机遇期承载了人们对于中国社会前景的深刻期望。
在这一时期,不仅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且,要通过新一轮改革大潮,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xa0小康社会的建设和新一轮改革大潮的启动,使得公共财政建设的意义越来越凸现出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好,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也罢,它们的建设或建成,在中国现实的背景下,都离不开政府职能格局的转型。
政府职能格局转型的基本轨迹,可以归结为由所谓“全能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
鉴于政府职能格局的转型最终要落实在“钱”上,要通过财政收支安排的调整加以实现。
也鉴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同公共财政制度相辅相成、血脉相连,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要有赖于与之相配套的公共财政制度的支撑。
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期望:以公共财政建设为入手处或突破口,以此推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从而实现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各项战略目标。
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立项的。
按照最初的设想,课题最终成果应当由一部理论专著和一部研究所组成。
理论专著侧重于公共财政理论体系的构建,意在为中国的公共财政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报告侧重于公共财政层面的分析,旨在为中国的公共财政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一、定位:“路线图”和“考评卷”然而,随着课题的启动和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原定的课题必须相应调整。
否则,就难以适应迅速变化了的经济社会和不断深化了的课题目标。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当今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至关重要。
而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则成为了衡量财政资金使用效果、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简单来说,就是一套用于评估财政资金投入和产出效益的标准和方法。
它就像是一把尺子,能够准确地衡量出财政活动的成效,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依据,以便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财政决策。
一个完善的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经济性指标。
这主要关注的是在财政活动中投入资源的节约程度。
比如说,一项公共工程的建设,是否在预算范围内完成,有没有出现成本超支的情况。
通过对经济性指标的评估,可以有效地控制财政支出,避免浪费。
其次是效率性指标。
它衡量的是财政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例如,在教育领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那么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是否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在医疗方面投入资金后,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医疗质量是否有所改善。
效率性指标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财政资金是否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
效果性指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关注的是财政活动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比如,政府推出的扶贫政策,是否真正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提高了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环保方面的投入,是否改善了环境质量,降低了污染程度。
效果性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出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公平性指标在财政绩效评价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它考量的是财政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否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在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做到了均衡;社会保障制度是否覆盖了所有应受保障的人群,并且保障水平是否公平。
公平性指标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的指标类型,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考虑到可持续性。
这意味着财政活动所产生的效益不仅要在当前显现,还要能够在未来持续发挥作用。
比如,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仅要评估其当前的使用效果,还要考虑其维护成本、使用寿命以及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3年财政预算绩效指标体系
2023年财政预算绩效指标体系2023年财政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是指政府在2023年制定的财政预算指标体系,用以评估政府的绩效和财政运营状况。
该指标体系旨在提高政府财政管理水平、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增加财政支出效益,达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目标。
下面将具体介绍2023年财政预算绩效指标体系。
一、经济发展类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指标:衡量经济总体发展情况,提高经济效益。
2.财政收入增长率指标:评估税收体系的激励效果,推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3.财政支出增长率指标:评估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效益,促进财政支出的适度增长。
二、民生改善类指标:1.医疗保障覆盖率指标:评估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普及程度,提高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2.教育投入占GDP比例指标:衡量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确保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3.社会保障覆盖率指标:评估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三、环境保护类指标:1.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指标: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新能源占比指标:评估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程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政府治理类指标:1.预算执行效益指标:评估预算执行结果,提高财政资源利用效率。
2.政府债务率指标:评估政府财政状况,保持负债水平的可控。
3.政府信息公开度指标:评估政府信息公开情况,促进政务透明和民众参与。
该指标体系将全面考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保护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指标,综合评估政府的财政绩效。
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使政府在财政决策和支出安排上更加科学、合理,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益。
同时,该指标体系也将促使政府加强财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推进智慧政府和数字化管理的建设。
为确保财政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有效运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指标体系的制定和更新:定期评估和修订指标体系,确保指标与实际情况相匹配。
2.加强数据统计和监测:完善数据采集和统计体系,确保指标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6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定位、思路及框架构建'2003年6月,笔者承接了xx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公共建设》。
当时的背景是,中共十六大刚刚提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概念。
作为对21世纪头20年的一个重要定位,重要战略机遇期承载了人们对于中国社会前景的深刻期望。
在这一时期,不仅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且,要通过新一轮改革大潮,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xa0小康社会的建设和新一轮改革大潮的启动,使得公共财政建设的意义越来越凸现出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好,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也罢,它们的建设或建成,在中国现实的背景下,都离不开政府职能格局的转型。
政府职能格局转型的基本轨迹,可以归结为由所谓“全能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
鉴于政府职能格局的转型最终要落实在“钱”上,要通过财政收支安排的调整加以实现。
也鉴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同公共财政制度相辅相成、血脉相连,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要有赖于与之相配套的公共财政制度的支撑。
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期望:以公共财政建设为入手处或突破口,以此推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从而实现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各项战略目标。
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立项的。
按照最初的设想,课题最终成果应当由一部理论专著和一部研究所组成。
理论专著侧重于公共财政理论体系的构建,意在为中国的公共财政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报告侧重于公共财政层面的分析,旨在为中国的公共财政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一、定位:“路线图”和“考评卷”然而,随着课题的启动和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原定的课题2 / 6必须相应调整。
否则,就难以适应迅速变化了的经济社会和不断深化了的课题目标。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
其中,在财政领域,要通过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和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认识到公共财政体制不过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决定将公共财政建设植根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土壤,在两者的密切中谋划公共财政建设的方案。
2004年新春伊始,中共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班。
在研究班结业式上,温家宝总理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
以此为标志,中国进入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
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为公共财政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也为公共财政建设开辟了新的天地。
对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思考也告诉我们,公共财政建设同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两者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于是,本课题作出的一个重要拓展就是,将公共财政建设放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加以重新定位,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推进公共财政建设。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随后,于2006年3月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又正式批准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在这两个重要文件中,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是一条突出的主线。
并且,将财税改革置于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的棋盘上,提出了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由此获得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在“十一五”期间,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将面临一场难得的加快公共财政建设的攻坚战。
3 / 6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到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再到“十一五”改革攻坚战的打响,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使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将有关公共财政问题研究向“更加务实”的制度安排层面推进的必要。
因为,公共财政是一种制度安排。
只不过与以往有所不同,它是一种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非满足其他别的方面需要)为主旨的财政制度安排;与之相对应,公共财政建设是一场制度变革,是一场以公共化(而非以其他别的什么东西)为取向的财政制度变革。
一旦将课题目标定位于公共财政制度安排并赋予公共财政建设以制度变革的意义,课题组很快意识到,从总体上看,亟待向纵身挺进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进程,始终面临着如下两个方面的“瓶颈”制约:作为一种全新的制度安排,我们还不能完整而系统地描述公共财政的制度体系--正在着力建设的公共财政制度究竟是什么样子?作为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我们还不能适时而动态地刻画公共财政的建设进程--不断逼近公共化目标的公共财政建设目前到了什么地步?也就是说,在当前的中国,我们需要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公共财政建设施工方案和验收标准--标识公共财政建设方向的“路线图”和刻画公共财政建设进程的“考评卷”。
“路线图”也好,“考评卷”也罢,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的,既可以采取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规划形式,也可以选择以定量分析为主的计量模型形式。
不过,考虑到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毕竟是一个由诸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实现“标识”和“刻画”目的的“路线图”和“考评卷”而言,无论上述的哪种形式,都是不可或缺的。
为此,本课题决定将两种形式有机地融合起来,以制度设计为主要线索,运用综合评价技术,构建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
基于上述的认识,笔者对原有的研究和最终成果做了实质性的调整。
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是,在直奔制度设计的目标下,以公共财政实践层面分析为主题的研究报告,被定位于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若干基础性4 / 6构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供依循。
为此,必须先弄清楚如下几个互为关联的问题。
第一,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立足于怎样的体制背景? 表面上看,这个命题似乎早已得到解决。
公共财政这个字眼,毕竟是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走入我们视野的。
既然我们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步入了通向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新阶段,那么,将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建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之下,便是当然的选择。
然而,当真正着手指标筛选并试图按其内在联系勾勒指标体系总体框架的时候发现,关于体制背景的认识,必须进一步深化,而不能停留在一般层面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毕竟不是简单复制所谓标准化的市场经济模式。
相对于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所谓典型的市场经济而言,中国正在建设的市场经济甚至最终建成的市场经济,有许多不同之处。
发展中大国、体制转轨国家再加文明古国,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坚持市场经济制度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既是中国改革20多年来的成功,也是走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注意到上述的基本事实,并且,为了使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建构在深刻把握并凸显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我们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冠之了一个别称--“非典型市场经济”。
从根本上说来,公共财政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舶来品。
建构在非典型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应当也必须是根植于中国国情,以海纳百川气魄汲取一切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并将两者有机融合的产物。
因而,适用于典型市场经济国家的那~整套有关公共财政的理念、规则以至成型的制度安排,固然可以作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样板之一,但不宜照搬或移植。
那样做的话,难免以偏概全,水土不服,搞成“夹生饭”,甚至偏离既定的改革方向。
5 / 6所以,中国自身的国情加市场经济下财政税收制度及其运行的一般特征,既是我们可以依循的有关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线索,也是我们构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的基本着眼点。
第二,如何归结或提炼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在中国,围绕公共财政问题而展开的讨论,至少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
尽管时间并不算短,氛围也颇为热烈,但迄今为止,人们在公共财政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上仍处于五花八门状态。
望字、望文生义者有之,停留于表面现象、做狭隘理解者也有之。
理论层面上的探讨、纷争甚至论战,当然是必要的,也应长期进行下去。
实践层面上的推进,却不能因理论上的莫衷一是而裹足不前。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显然要从归结或提炼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做起。
因此,课题组绕不开、躲不过的一个命题是,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究竟是什么?以求同存异的立场看待有关公共财政问题的既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一个共同之处:人们大都认可或倾向于以“公共性”--即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来解释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
关于既有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实践的考察,支持了这一判断。
其实,从提出公共财政概念并以此作为改革目标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在致力于由“非公共性”向“公共性”的财政运行格局的转换。
只不过,在归结非公共性的“非”字上,曾有过一段颇具戏剧性的经历。
最初的时候,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人把非公共性的“非”字当做生产建设支出,从而用财政支出退出生产建设领域来解释公共财政建设。
然而,人们很快注意到,财政以公共事业领域为主要投向并相应减少生产建设支出,固然符合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但减少不等于退出。
需要减少的,只能限于投向竞争性领域的支出那一块。
政府履行的公共职能,不能不包括生产或提供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生产或提供,肯定属于生产建设支出系列,又肯定不排斥公共性。
故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绝不是公共财政建设的实质所在。
6 / 6也曾有人从计划经济财政与市场经济财政的体制差异来揭示公共财政建设的意义,从而认定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或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模式。
然而,由此出发,且不说前市场经济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并不乏诸如水利支出、修桥修路支出、赈济支出、祭祀支出,甚至包括军事支出这样的带有公共性质的政府支出项目,即使是在我国计划经济年代以生产建设支出为主导的财政支出格局中,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在内的许多可归入生产建设系列的支出项目,本身就是典型的公共性质支出。
因而,把市场经济财政等同于公共财政,而将非市场经济财政一概归之于非公共财政,不仅不能说明前市场经济下的财政制度及其运行格局,不能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共性支出项目。
而且,也难以厘清作为整个社会管理者的政府部门同其他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模式。
但是,公共财政毕竟是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而举起的一面标识改革方向的旗帜。
一旦脱离支出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差异的局限而聚焦于中国特定的体制转轨背景,人们就会发现,表现在传统财政运行格局上的“非公共性”特征,其根本的制度源泉,就在于城乡分治和不同所有制分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