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中国古大陆的形成和

合集下载

中国大陆形成史

中国大陆形成史

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南缘。

不同于其他大陆,中国大陆板块是经过多次地质运动(板块缝合)形成的。

现代地球板块结构图现代中国大陆板块结构图久远的地球板块结构由于板块不断变化并且留下的遗迹太少已很难还原。

但经过地质学家的努力已经可以还原到5亿年之内的地球板块结构,并且绘制成图。

晚寒武纪世界地图(5.14亿年前)5.14亿年前中国华南陆块处于赤道附近,华北陆块大约处于北纬30度显生宙的早古生代(5.5-4亿年前,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期间全球范围发生了名为“加里东运动的地质运动。

在晚寒武纪和早奥陶纪时,当时中国西北部陆块活动剧烈,几个小的陆块发生拼合,阿尔泰地块,准格尔-东哈萨克斯坦地块和额尔古纳地块发生碰撞拼合,形成阿尔泰-准格尔-额尔古纳碰撞带,这是中国各地块中最早一批拼合到欧亚板块(当时还未形成)之上的地块。

这期间蒙古中部地块也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并形成外贝加尔碰撞带。

在此期间或稍晚一些时候(4亿年前)中国西域的大部分地槽(包括天山地槽,祁连山地槽,昆仑-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山地槽,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怒山地槽,横断山-秦岭-大别山地槽等都受到挤压而成为褶皱山系。

中奥陶纪世界地图(4.58亿年前)加里东运动时阿尔泰地块,准格尔-东哈萨克斯坦地块和额尔古纳地块发生碰撞拼合,形成阿尔泰-准格尔-额尔古纳碰撞带,一些地槽褶皱成山。

按照复原的古地图,志留纪时由非洲古陆,南极古陆,阿拉伯,华南,澳大利亚甚至包括华北陆块拼合在一起构成贯穿南极到北纬30°的超级冈瓦纳古大陆,而由美洲,劳伦西亚古大陆,菠萝地甚至西伯利亚陆块拼接成的被成为劳亚古陆的大型陆块在赤道附近形成。

在志留纪整个华北陆块完全隆起,所以整个华北陆块处于剥蚀区而没有形成志留纪沉积,而华南陆块相对沉降,所以中国华南保留有较多的志留纪沉积地层。

由于志留纪形成两块超级大陆,水汽难以到达陆地中部,所以这个时期的表现为干燥的大陆气候。

还要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纪原来存在于劳伦古陆和欧洲陆块(波罗地)之间的古大西洋由于两个陆块闭合而消失,在两个陆块之间形成加里东褶皱带。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由于不同大地构造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有不同的认识和方法论,因而对于整体论述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有不同的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在“新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以大陆动力学为线索,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并且进行了构造区划。

由于板块构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该文的构造区划以古生代时中国的板块构造格局为基础,同时考虑前古生代和后古生代时期中国的地壳演化,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7个一级构造单元(板块)和30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克拉通(或微陆块)和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本文根据《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将其主要内容介绍于下,仅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文参考。

特此说明。

下面是正文一、概述1、大地构造单元及其划分该文指出,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做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它可以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若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则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

板块构造将6大(或更多)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并将分隔它们的边界也作为构造带看待。

但是,板块构造观的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需要结合特定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厘定。

2、不同大地构造观和学派的出现该文指出,近数十年来,由于各个学科的迅猛发展,包括对海洋的研究、对地壳深部的研究等,因而促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有了极大的进展。

这些在近年出现的许多不同的大地构造观和学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古生代古地理、古构造发展史

中国古生代古地理、古构造发展史
志留纪末,由于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挤压,南、北祁连海槽相继形成褶皱带,从而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成一个大陆。
扬子板块志留纪时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早期海域限于北部,中晚期海退,主体抬升成陆,志留纪后期的加里东运动使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统一东缘(湘中过渡带)类复理石沉积华南裂谷盆地仅在钦防地区残留深水海槽。北部边缘(南秦岭)裂谷盆地。西缘构造环境比较复杂,活动性较强
扬子板块寒武纪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格局,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寒武纪扬子板块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
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
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石炭纪时,华北板块的北缘为活动大陆边缘,南缘东段为被动大陆边缘,南缘西段为活动大陆边缘
石炭纪时,华南板块的北、西和东南均为被动大陆边缘。岩关期间,滇黔桂地区有岩相分异;湘粤地区陆表海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湘赣交界至广东陆丰处是海相碎屑沉积;赣东、浙闽处是陆相沉积。大塘期间,滇黔桂地区:碳酸盐岩为主;湘粤:下部为滨海沼泽,上部为浅水灰岩。湘赣交界处是滨海含煤碎屑沉积;赣东、浙闽处是陆相含煤沉积。下扬子地区:滨海碎屑沉积至碳酸盐沉积。晚石炭世:海侵扩大,陆棚浅水碳酸盐沉积,岩相、厚度稳定
华南裂谷盆地早奥陶世古地理格局与寒武纪相似,也由闽粤浅海相和赣粤桂次深海相二个大相带控制,寒武纪末云开和粤东上升成陆,沿着古陆周缘规律地出现滨海、陆棚次级环境分布。中奥陶世以后,华南盆地加速萎缩,晚奥陶世为厚度较大的浊积岩。奥陶纪末华南区主体成陆相。
奥陶纪早期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
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
华北板块南部的北秦岭地区没有志留系的记录,推测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已形成古陆或山地。

《古生物地史学》教案

《古生物地史学》教案
二、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
三、显生宙生物的演化
1、寒武纪生物的演化
2、动物从水生物到陆生的发展
3、动物界各门类的演化谱系
§3-2种的形成
1、遗传
2、变异
3、隔离
4、自然选择
5、微进化
6、成种方式
§3-3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一、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1、进步性发展
2、进化的不可逆性
3、相关律和重演律
4、适应与特化
§16-2生物圈事件
一、早期生命事件
生命化学演化的结束和生物演化的开始
真核生物的出现
后生动物的出现
带壳后生动物的出现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二、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生物集群绝灭
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的生物集群绝灭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集群绝灭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的集群绝灭
白垩纪—古近纪之交的集群绝灭
§6-2生物的生活方式
1、底栖生物
2、游泳生物
3、浮游生物
§6-3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1、温度
2、水深
3、光线
4、盐度
5、底质
6、气体
7、海拔
8、生物因素
§6-4群落与生态系
§6-5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
1、指相化石法
2、形态功能分析法
3、群落古生态分析法
第七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和古地理
§7-1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7-2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
一、物理标志
1、沉积物颜色
2、沉积物结构
3、原生沉积构造
二、岩矿标志
1、沉积物结构组价
2、自生矿物
三、其他标志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二、问答题1.试述古生物地史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相应的重大事件。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一、名词解释化石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自然分类二名法二、问答题1.试述化石形成的过程及保存条件。

2.简要说明研究化石的方法及意义。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一、名词解释物种绝灭假绝灭种系代谢生态代替背景绝灭大规模绝灭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特化趋同趋异二、问答题1.论述生物演化的过程、生物进化的特点及规律。

第四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一)——无脊椎动物及半索动物一、名词解释蜓的隔壁和旋脊头足类缝合线四射珊瑚中柱面线胎管线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二、问答题1.所学古生物门类中哪些类别具有两个壳瓣?如何从硬体形态构造来区别它们(列表比较)2.试述四射珊瑚的构造带型的特征及地史分布,并各举一例说明。

3.试述不同地质时期蜓的演化特征。

4.论述各地质时期笔石体的特征。

第五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二)——脊索动物及古植物一、名词解释恐龙羊膜卵古植物学石松植物的叶座叶痕二、问答题1.简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2.试述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进步性特点。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群落特征种生态系统优势种指相化石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应用古生物学分析环境的方法有哪些?第七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一、名词解释沉积相沉积环境瓦尔特相律相标志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地层叠覆律海进海退超覆退覆沉积旋回穿时二、问答题1. 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之。

2. 简述几种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

3. 详细叙述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有哪些?第八章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一、名词解释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组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层型二、问答题1. 试述地层划分的依据和地层对比原则及方法。

2. 列表对比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形成於1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

由於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

然而在前寒武纪晚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年代,因为所有的大陆互相碰撞,形成了超大陆"罗迪尼亚",同时地球的气候是属於一个大冰期的年代。

大约在11亿年前,超大陆"罗迪尼亚"聚合而成,虽然它的正确大小与组成我们并不清楚,但它显示北美洲当时位於罗迪尼亚的中心,北美东岸紧连著南美的西岸,而北美西岸则是连接著澳洲大陆与南极洲。

罗迪尼亚大约在七亿五千万年前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

北美洲往南向著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

罗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了:南极大陆(Antarctica)、澳洲(Australia)、印度(India)、阿拉伯(Arabia),以及成为今天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North China, South China),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

介於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 刚果地盾(Congo),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部分。

当罗迪尼亚大陆的两半互相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刚果地盾就正好被挤在中间,因此在前寒武纪即将结束之际,大约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这三个大陆再次因为碰撞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 ia),与这次碰撞相关的造山运动事件则被称为泛非(Pan-African)褶皱造山活动。

如同我们先前所提到,在前寒武纪晚期的地球气候是非常寒冷的。

我们可以在所有邻近大陆上找到冰河的证据,但是为什麼严寒的气候如此广泛地分布各地,至今仍困惑著地质学家们,曾经有很多假设被提出来,却一一都被否定。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

第41卷第1期中国地质V ol.41,No.1 2014年2月GEOLOGY IN CHINA Feb.,201420世纪60年代威尔逊(1968)提出的大陆裂解成洋、洋盆俯冲闭合的“威尔逊旋回”以关闭洋盆两侧板块的碰撞作为板块运动旋回的终结[1]。

然而板块构造学说“登陆”2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Molnar P.(1988)根据大陆内部的弥散性变形和广泛的地震活动,提出刚性板块构造理论不适用于大陆构造[2],洋盆闭合两侧板块的碰撞并未终止板内构造作用。

古亚洲大陆形成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广泛发育的板内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克拉通内盆地都和古亚洲大陆南、北,印度洋和北冰洋洋脊的持续扩张、西太平洋和菲律宾洋壳的俯冲相关。

厘清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形成与演化的重大事件、构造性质、形成背景及其时空展布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为中国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背景。

由本文第一作者主编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即将问世,本文以其中的部分内容阐述以上命题,奉献给读者并与同行切磋讨论。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葛肖虹1,2刘俊来2任收麦3袁四化4(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3.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北京100029;4.防灾科技学院,河北三河065201)提要: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威尔逊旋回”以关闭洋盆两侧板块的碰撞作为板块运动旋回的终结,然而板块构造学说“登陆”20多年来的实践说明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大陆弥散而宽广的陆内变形说明洋盆闭合两侧板块的碰撞并未终止板内构造作用。

古亚洲大陆形成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广泛发育的板内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克拉通内盆地的形成都和古亚洲大陆南、北,印度洋和北冰洋洋脊的持续扩张、西太平洋和菲律宾洋壳的俯冲相关。

本文拟厘清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形成与演化的重大事件、构造性质、形成背景及其时空展布:(1)晚海西—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关闭陆块拼合碰撞古亚洲大陆雏形形成;(2)晚侏罗—早白垩世蒙古—鄂霍茨克海闭合,陆-陆碰撞古亚洲大陆形成,挤压逆冲推覆构造在陆内变形中形成高潮,西太平洋伊佐奈岐洋壳板块的斜俯冲叠加了自东而西的影响;(3)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加厚地壳-岩石圈减薄、转型,陆内伸展变形达到高潮,大陆克拉通泛盆地、准平原化;(4)始新世晚期—早中新世(40~23Ma)太平洋板块运动转向对东亚大陆NWW向的挤压和印度洋脊扩张印—澳板块对古亚洲南部陆-陆碰撞挤压的叠加,形成中国东部新生的构造地貌;(5)中-上新世—早更新世受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系和印度洋中脊扩张的叠加影响,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隆升、地壳减薄,陆缘、陆内伸展变形相继形成边缘海、岛弧、裂谷型盆地和剥蚀高原地貌;(6)早更新世晚期(0.9~0.8Ma)—晚更新世末(0.01Ma)中国东部大陆构造地貌基本形成。

《大陆起源》地理知识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陆起源》地理知识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陆起源》地理知识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大陆起源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的是地球上大陆的形成、演化和特征。

大陆是地球上的陆地,由各种岩石、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构成。

了解大陆起源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和地貌演变,还对理解生态环境、资源分布和自然灾害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大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据现代地质学的研究,大约在40亿年前,地球表面的岩浆开始冷却并形成了最早的地壳。

随着地壳的不断形成和重塑,大陆陆续出现。

最早的大陆是由岩石碰撞和地震活动所形成的,它们通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逐渐扩大和演化。

大陆的演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断移动、分裂和重新连接,形成了我们熟悉的七大洲。

这种板块运动不仅改变了大陆的形态,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大陆的演化也与地球的内部活动密切相关,如地壳运动和火山爆发等。

大陆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

大陆由地壳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岩石。

大陆上的地貌多样化,包括高山、平原、盆地、河流、湖泊等。

大陆上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也因地域的不同而各异,这导致了大陆上的物种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丰富性。

总之,大陆起源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地球的地质历史、板块运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

对大陆起源的深入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自然环境。

同时,对地理知识的启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我们的家园。

展望未来,对大陆研究的发展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地球的认知,并为解决全球性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大陆起源的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大陆起源的概述进行介绍,阐明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主要的内容来探讨大陆的形成、演化以及特征。

在结论部分,将对大陆起源的重要性进行总结,以及对地理知识的启示,最后展望未来大陆研究的发展。

在"2.1 大陆的形成"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大陆形成的过程和原因。

古大陆

古大陆

埃迪卡拉纪又称震旦纪(6.2——5.4亿年前)最古老的动物遗迹可追溯至十亿年前,但最早的动物化石出现于约六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

埃迪卡拉动物群因为发现于南澳的埃迪卡拉山而得名。

埃迪卡拉动物和今天的大多数动物不同,它们既没头、尾、四肢,又没嘴巴和消化器官,因此它们大概只能从水中摄取养份。

大多的埃迪卡拉动物固著在海底,和植物十分相近,其他的则平躺在浅海处,等待营养顺水流而送上门来。

埃迪卡拉动物化石出土越多,反而越没有规律。

有几种化石比较像后来动物的先驱。

在埃迪卡拉纪末期,...埃迪卡拉纪(Ediacaran)6亿年前的地球南半球大约7.5亿年前,罗迪尼亚大陆分裂成原劳亚大陆、刚果克拉通、原冈瓦那大陆(冈瓦那大陆除去刚果地盾与南极洲)。

原劳亚大陆进一步分裂,朝南极移动。

原冈瓦纳大陆逆时针反转。

在6亿年前,刚果克拉通位于原劳亚大陆各大陆与原冈瓦那大陆之间,三者聚合成潘诺西亚大陆。

寒武纪(5.43——4.9亿年前)寒武纪(Cambrian)是显生宙(Phanerozoic)的开始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带壳、具骨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趋向繁荣,它们营底栖生活,以微小的海藻和有机质颗粒为食物,其中,最繁盛的是节肢动物三叶虫,故寒武纪又称为“三叶虫时代”,其次是腕足动物、古杯动物、棘皮动物和腹足动物。

奥陶纪(4.9——4.38亿年前)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

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

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了,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的起源和发展知识点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的起源和发展知识点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的起源和发展知识点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的起源和发展知识点汇总一、石器时代地理知识的萌芽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依赖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

至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化,直立人的代表是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云南“元谋人”。

新近测定其绝对年代应不早于距今73万年前。

(1)他们生活在亚热带草原过渡到森林边缘的地理环境中,选择依山滨湖的地方生活与活动。

这里果实丰富、野兽出没,具有采集和狩猎的优良环境。

他们选择坚硬的岩石、打制粗糙的工具,产生了萌芽状态的感性地理知识。

以后经过漫长的岁月,在距今50—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一带居住着“北京人”。

这里山前有宽而浅的河流,水源丰富、湖沼众多,森林、草原交汇,各种动物来往频繁。

人们对地理环境的选择,表明他们较前已具备了更丰富的感性地理知识。

至1万8千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已进入新石器时代。

他们已能磨制石器、骨针,穿孔海蚶壳等。

(2)他们用兽皮缝制简单的衣服,抵御寒冷的天气。

海蚶壳的发现,证明他们的活动范围已远及东海之滨。

“仰韶文化”距今6—7千年前。

这里定居农业已出现,萌芽状态的文字符号也出现了。

人们已能选择地形和利用土壤、气候资源。

并且聚族而居,其居住区、墓地、窑场已有地理布局的观念。

(3)他们还能测定和辨认方向。

80年代中叶,在辽宁西部东山嘴村和牛河梁村一带发现了距今5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

人们看到,“祭坛遗址内有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和方形祭坛,建筑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

(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天地观和地理学思想。

此后,在山东大汶口文化层中出土的陶器上刻有“■”和“■”图形,描绘了太阳、云气和山岗,反映了当时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与记录。

(5)龙山文化已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逐渐确立,为保护财产,标志着中国传统城市特征的城墙,在山东龙山镇城子崖村被发现。

它是夯筑泥土而成的,周长约2公里,平均厚9公尺,高约6公尺,略呈矩形。

(6)河南安阳后岗也发现此期的夯土围墙遗迹。

13-中国古大陆的形成和生物记录

13-中国古大陆的形成和生物记录

第十一章中国古大陆的形成和生物记录一、前寒武纪的时限及地质年代划分•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发现最古老的沉积变质岩层为37.5亿年,为格陵兰岛的伊苏阿(Isua)群•显生宙第一个地史年代为寒武纪,始于5.43亿年•距今5.43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统称前寒武纪,相应年代的地层统称为前寒武系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年代划分二、始太古代(36亿年前)原始生命开始形成,观点有二:•原始海洋中的H2、NH3、CH4和水,在紫外线、闪电等自然条件下,合成氨基酸,再经过更为复杂的过程,合成蛋白质,再进一步使蛋白质形成外膜,开始新陈代谢,形成具有繁殖能力的原始生命。

•生命源于其它星体,后来被带到地球地球处于天文演化阶段,经历了地幔熔融阶段,可能形成拉斑玄武岩和超镁铁岩的初始地壳(硅镁质)。

三、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36~25亿年,陆核的形成阶段)1. 常见的地层类型:•麻粒岩相:变质程度较深,为温度>700C、压力>109Pa下形成的各种变质岩,主要为片麻岩和麻粒岩。

•角闪岩相:变质程度中等,温度575~700C,压力3~8×109Pa,常见片麻岩、变粒岩、角闪岩•绿片岩相:变质程度较浅,主要为各种片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变质火山岩2.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限于华北(中朝)板块,可能包括塔里木板块鄂尔多斯陆核冀辽陆核河淮陆核中朝板块界线及推测界线3.地层层序及原岩形成环境古太古界(3600~3000Ma):迁西群、鞍山群:原岩以基性火山喷发岩为主,上部夹有中酸性火山岩——粘土质岩及硅铁质岩沉积,经历了火山喷溢-沉积物质的沉积过程,为硅铝壳逐步加厚的过程,形成了陆壳雏形。

中太古界~新太古界(3000~2500Ma):鞍山群上部-单塔子群-阜平群-龙泉关群:超基性、基性喷出岩相对减少,中酸性的火山岩增多,沉积岩发育,沉积岩包括巨厚的碎屑岩(类复理石沉积组合)、粘土岩、碳酸盐岩及硅铁质岩,碎屑岩中发育典型交错层理,表明陆源面积及浅海沉积环境的扩大,硅铝质陆壳增长。

《中国区域地质概》

《中国区域地质概》

中国区域地质概况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

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和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

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期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组成中国大陆的基本构造单元,主要为以陆块为代表的稳定区和以陆缘为代表的活动带。

一、主要稳定区有:1、华北陆块形成于吕梁运动,基底为太古宙和早元古代不同变质程度的各种变质岩系;盖层包括中、晚元古代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寒武纪——中奥陶世广海碳酸盐岩和晚石炭世——二叠纪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岩系;中——新生代陆内裂陷盆地型沉积,主要为陆源碎屑岩和各种成因类型的松散堆积。

陆块东部中生代岩浆岩发育。

2、塔里木陆块形成于晋宁运动,基底为前震旦纪的结晶片岩、片麻岩和浅变质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盖层由震旦纪的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冰碛岩,寒武——奥陶纪的海相碳酸盐岩,志留纪的浅海相碎屑岩以及石炭——二叠纪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中生代主要为陆内裂陷盆地型沉积,大部地区缺失三叠系,下中侏罗统以含煤为特征;新生界大部为巨厚的陆相沉积。

3、扬子陆块形成于晋宁运动,经历了四堡和晋宁运动的两次固结,其基底一般为中上元古界,变质较浅,局部有变质较深的晚太古代——早元古代变质岩系。

盖层发育,由早震旦世的磨拉石建造和冰碛岩,晚震旦世至志留纪的广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泥盆纪至中三叠世的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和海陆交替相含煤岩系组成,川四滇东有大片晚二叠世玄武岩流分布;晚三叠世至中新生代为陆内裂陷盆地型暗色含煤碎屑岩建造、红色碎屑岩建造和含膏盐岩系。

中国大陆的形成及演化

中国大陆的形成及演化
华北 、华南 、塔里木 、准噶尔等陆核增生 — 扩展 ,形成各自独立的陆块
华北 、华南 、塔里木 、准噶尔 、青藏等陆块拼合成为中国古大陆
图 1 中国华南 — 塔里木 — 准噶尔 — 西伯利亚古生代盆地演化剖面图
第 30 卷第 3 期 本 期 视 点
·3·
1 .2 塔里木 、扬子与华北地块对比 研究表明 ,除扬子与塔里木克拉通化的特点和时 代具有相似性外 ,新元古代早期发育的钙碱性富铝花 岗岩 、南华纪裂解型岩浆活动和同时代冰碛层的发育 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 但华北克拉通中 — 新元古代主要 处于相对宁静的构造状态 ,地层记录中出现了巨厚的 碳酸盐岩沉积 ,它们与塔里木 — 扬子克拉通中 — 新元 古代 地 质 历 史 存 在 着 重 要 差 异 ,表 现 在 下 列 几 个 方面[4‐5] : 1)克拉通化完成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 克拉通化 是一个地质块体从相对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稳定状态 的重要过程 ,它不仅表现在地壳的厚度增大和地表山 脉的形成 ,而且深部壳 、幔物质发生强烈交换 。 因此克 拉通化的时间和特点是一个地质块体地史演化历程中 的里程碑 。 华北克拉通化发生于距今 1 850 ~ 2 000 M a 之间 。 而塔里木 — 扬子克拉通化则是通过晋宁运 动或塔里木造山运动完成了从相对活动状态到相对稳 定状态的转变 ,其时间介于距今 850 ~ 1 000 M a ,比华 北克拉通化结束时间晚了近 10 亿年 。 2)中元古代末至新元古代早期历史存在明显差 异 。 当塔里木 — 扬子地块经历这一时期的造山历程 时 ,克拉通边缘出现了指示汇聚和碰撞带的岛弧火山 岩带和大量深成侵入岩 ,克拉通内部则发育弧后盆地 及克拉通盆地沉积 。 因此 ,在塔里木 — 扬子克拉通边 缘保留了大量新元古代早期热 — 构造事件的地质记 录 。 而此时的华北克拉通正经历从中元古代广海碳酸 盐岩盆地沉积到青白口纪局限盆地的调整过程中 。 克 拉通内部及边缘的青白口系出现碎屑岩 + 碳酸盐岩组 合 ,没有大量的火山喷发和深成侵入活动 ,其相对宁静 的构造状态与塔里木 — 扬子克拉通所处的极为活动的

第9章-中国古大陆的形成和PPT优秀课件

第9章-中国古大陆的形成和PPT优秀课件
21
吕梁运动

发生在古元古代后期,分两幕:Ⅰ幕
• (主幕):发生在1850Ma左右,它使古元古
代后期的主体地层(豆村、东冶亚群)遭受褶
皱,区域变质和广泛的岩浆侵入.Ⅰ幕后的
郭家寨亚群及其相当的地层实际上已是山前和山
间盆地的磨拉石堆积.大约在案1750Ma发生
了吕梁运动Ⅱ期,使上述磨拉石堆积也发生褶皱
13
伊迪卡拉动物群(由左至右):海笔状生物(Charniodiscus)、 Yorgia和Kimberella。
14
三、中国主要大陆的形成
前寒武纪地史是古大陆的形成历 史.中国几个重要板块都是在元古代 后期形成,震旦纪之前定型.
15
一)华北板块的形成历史
以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以北为华北和 塔里木地区,以南称华南区。
根据Pt2~Pt3(含震旦纪)在纵向剖面上的分布规 律划分出了五个叠层石组合。其中组合1-4为Pt2;组合5 为Pt3。
组合1
组合2 组合3
组合4 组合5
组合5 8
组合1—2: 喀什叠 层 石(包括下图7)
组合1—2:莱特叠 层 石
组合3:锥 叠 层石
9
C、其它类型的藻类 如:乔尔藻、龙
凤山藻、小履藻等, 为大型宏观藻类化石。 D、遗迹化石:15亿 年左右的Pt2。
第九章 中国古大陆的形成 和生物记录
1
太阳系各天体形成于45-46亿年前。 地球上现知最早的地质记录形成于38亿 年之前,可作为地质作用的地质历史时 期的开始。从38亿年到寒武纪初 (5.45亿年)之间的时间称为前寒武纪。
2
一、前寒武时代划分
3
二、生物界概况
一)太古宙的生物证据: 目前仅发现三种类型: 1、氨基酸、脂肪酸等为早期生命物质; 2、叠层石:由沉积作用和兰绿藻共同组成; 3、炭质体:包括球形,丝状和杆状体。 太古宙经历了由原始生命的出现(脂肪、蛋白质,无 细胞结构的原生体)到原始单细胞生物出现的漫长演 化历史,以原始单细胞生物为特征。

中国古陆构造发展阶段

中国古陆构造发展阶段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

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

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

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

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

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

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

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

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

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Ⅰ)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

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31997年7月16日收稿.3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研究(SSLC )”资助.贾振远杨家 李志明蔡忠贤(石油地质系,武汉430074)(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石油地质系,武汉430074)摘 要 着重总结了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大层序(megasequence ,一级层序)和中层序(mesosequence ,二级层序),以及一级、二级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国外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进行对比.我国3大古陆(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塔里木陆块)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大层序可划分为两个(M G -1,M G -2).中层序划分为5个(MS -1,MS -2,MS -3,MS -4,MS -5).M G -1包括MS -1,MS -2和MS -3,时限为94~112Ma (寒武纪和早奥陶世),底以巨大不整合为界,顶以著名巨大沉没不整合为限,沉积了我国显生宙大部分的碳酸盐岩,赋存着丰富的油气和各种金属及非金属矿产.M G -2包括MS -4和MS -5,时限为58~68Ma (中、晚奥陶世和志留纪),底界以巨大沉没不整合为界,为硅质碎屑-碳酸盐岩组合.海平面变化的级别划分对应于层序.中国3大古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的总貌:M GSC -1初期普遍发生快速海进,海平面升高,尔后海平面下降,其间有多期次的小幅度海进和海退变化.M GSC -2则普遍海平面升高,上升幅度大于M GSC -1,尔后逐渐下降.关键词 大层序,中层序,海平面变化,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塔里木陆块.中图法分类号 P534.4第一作者简介 贾振远,男,教授,1934年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现从事沉积学、储层地质及油气勘探研究工作. 中国3个古大陆(即克拉通盆地),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和塔里木陆块,面积250×104km 2,这些古大陆长期稳定地接受了巨厚的沉积.早古生代聚集了显生宙的大部分碳酸盐岩,形成碳酸盐岩古大陆.这是我国古大陆演化的一个重要特殊阶段,正是这个特殊阶段赋存着丰富的油气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所以开展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层序地层的研究,来正确认识古大陆的地质结构格架和演化特征,为进一步寻找资源提供地质依据和指出方向.这次我们有幸参加了以王鸿祯院士为首的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和地矿部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中国古大陆及边缘层序和海平面变化研究(SSLC )”中的古生代的研究工作,由于时间和资金有限,我们对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做了有限的工作,各古大陆的正层序(orthosequence ,三级层序)和海平面变化已另撰文论述.除此,我们在八五期间对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也开展了有限的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在此一并就层序地层问题及综合我国3个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的海平面变化述之.1 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层序地层 关于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早古生代的正层序以及准层序组和准层序的划分及其特点已有专文论述,这里依据我们对层序地层的划分观点讨论大层序(一级层序)和中层序(二级层序).1.1 大层序(megasequence ,一级层序)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3个古大陆早古生代地层可以划分为两个大层序(M G -1,M G -2).M G -1.在华北陆块包括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冶里组、亮甲山组、马家沟组和峰峰组,时限为102Ma.它由一个完整的一级海进和海退旋回组成,由第22卷第5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2 No.51997年9月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Sep. 1997表1 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一级层序划分Table 1Megasequence of Early Paleozoic paleocontinents and their margins inChina浑水沉积演化到清水沉积,最后演化成蒸发型沉积盆地.它的下界是震旦系和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是一个明显的侵蚀面.顶界在华北陆块内为下奥陶统与中石炭统之间的巨大不整合,是一个著名的侵蚀间断,形成一个对油气和铝土矿有重要意义的古风化壳.这个风化壳在鄂尔多斯地区已证明是一个重要的含气目的层.在扬子陆块该大层序包括寒武纪和奥陶纪的两河口期、红花园期、大湾期和牯牛期的沉积,其时限为112Ma.它也是由一个一级海进和海退旋回组成,除了早寒武世海平面突然升高,其他时期的海平面变化幅度不大.在陆块内这个大旋回也是由浑水沉积演化到清水沉积,最后在海退背景下演变成浑水沉积.该大层序的底界是震旦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是典型的SB 1,侵蚀面上具有切谷.顶部是一个巨大的沉没不整合[1].在塔里木陆块该大层序包括寒武纪和早奥陶世的蓬莱坝期、鹰山期和大湾沟期的沉积,其时限达94Ma.底界为震旦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侵蚀面具较微弱的切谷和充填物.顶界为大湾沟组与萨545 第5期贾振远等: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尔干组之间巨大的沉积不整合①,局部形成喀斯特侵蚀面,发育有深数米的溶洞,业已证明是一个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它也是由一个一级海进和海退组成,最初是浑水沉积,然后变成具蒸发性的清水沉积,最后演变为正常清水沉积.①蔡忠贤,贾振远.塔里木盆地北部早古生代早—中奥陶世一次典型的碳酸盐岩台地沉没事件.现代地质,1997(待刊)由上所述,在我国3个古大陆上第一大层序非常发育,时限为94~112Ma ,在这个大层序中主要形成盆内沉积,形成巨厚的碳酸盐岩.这套巨厚的碳酸盐岩由一个一级海进和海退形成.该大层序顶、底由重要的不整合所限,相当于Sauk 的巨层序.M G -2.第二大层序在华北陆块包括中、晚奥陶世的赵老峪组、上店组、背锅山组和志留系,时限为61Ma.底界在华北陆块内是一个巨大的侵蚀面,顶界是巨大的侵蚀不整合,但在华北陆块西部和西南部边缘则底界为沉没不整合.第二大层序在华北陆块只发育于西部和西南部边缘,它包含3个明显的海进-海退旋回,时代分别是中、晚奥陶世、早、中志留世和晚志留世.在扬子陆块该大层序包括中、晚奥陶世和早、中志留世,时限为41Ma ,底界为巨大的沉没不整合,顶界为巨大的角度不整合或侵蚀不整合.在陆块内下、中志留统直接为下二叠统覆盖,陆块东南缘为泥盆系覆盖.它由两个明显的海进-海退旋回组成,中晚奥陶世组成一个海进-海退旋回,早、中志留世组成另一个海进-海退旋回;下部旋回由硅质碎屑-碳酸盐岩组成,上部旋回由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成.在塔里木陆块该大层序包括中、上奥陶统和志留系,时限为68Ma ,底界为巨大的沉没不整合,顶界为巨大的不整合.它由两个大的海进-海退旋回组成,中、上奥陶统是一个大的海进-海退旋回,由碎屑岩-碳酸盐岩组成,志留系是另一个大的海进-海退旋回,基本上由碎屑岩组成.基本特征与扬子陆块第二大层序相似.由上所述,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第二大层序,其时限为41~68Ma ,底界均为沉没不整合,顶界为巨大的不整合,相当于Tippe Canoe 巨层序.该沉没不整合并不存在侵蚀间断,但是它对我国3大古陆及其边缘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首先,它结束了扬子陆块和塔里木陆块早古生代清水碳酸盐台地型沉积,从而转变成硅质碎屑-碳酸盐缓坡沉积.第二使各陆块的沉积古地形发生了巨大变化,塔里木陆块尤为明显,形成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向南水深逐渐加大.华北陆块在西部和西南部边缘水深突然加大;扬子陆块形成早期西北高东南低,而晚期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古地形.第三使各陆块的沉积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纯碳酸盐沉积转化成硅质碎屑和碳酸盐混合沉积,直到最后变成硅质碎屑沉积,接近岛弧附近的古陆边缘则夹有火山碎屑沉积;在陆块的边缘形成斜坡沉积体系和盆地沉积体系,盆地沉积体系由非补偿性转化成补偿性的沉积.大量研究资料证实,该沉没不整合是由于陆块边缘由被动大陆边缘向主动大陆边缘转化所致.华北陆块西部及西南部边缘由于东秦岭出现岛弧而形成弧后盆地沉积,扬子陆块在第二大层序由伸张性克拉通盆地转化成挤压-拉张性的克拉通盆地[2],塔里木陆块同样在第二大层序期间由伸张性克拉通盆地向挤压性转化.所以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第一大层序与第二大层序之间的沉没不整合是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演化的一个重要边界.它不仅显示在海平面变化上,以及沉积体系的改变上,而且也反映在盆地演化上.1.2 中层序(mesosequence ,二级层序)这是一个地球自然周期中非常重要的周期.文献[3]已做了详细论述.根据我国中、新生代划分的中层序[4]和古生代层序划分证明,以及天文学家们所推算的太阳系穿越银道面的数据,中层序的时限最佳在35Ma 左右,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层序可划分为5个(MS -1,MS -2,MS -3,MS -4,MS -5,表1).下面就前4个中层序作简单论述.MS -1.在扬子陆块由早寒武世地层组成,时限为34Ma ,顶、底界均为不整合,都为SB 1.它是由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组成,海进迅速,海退迟缓.沉积物由浑水沉积环境形成,主要为砂、泥岩相,含有磷灰岩.在华北陆块是由早寒武世地层组成,时限为34Ma.底界为侵蚀不整合,相当SB 1,顶界也为不整合.它基本上也由一个二级海进-海退组成,海进迅速,海退迟缓.沉积物由浑水沉积环境形成.在塔里木陆块也是由早寒武世地层组成,时限为36Ma ,底界为不整合,相当SB 1,顶界为不整合.它也是由一个二级海进-海退组成,海进迅速,海退缓慢.下部为浑水沉积环境,上部为蒸发性的碳酸盐沉积环境.由上所述,可见MS -1在我国3大古陆和边缘地域时限为34~36Ma ,均由二级海进-海退组成,都表现出海进迅速,海退缓慢,均为浑水沉积环境组645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2卷合.底部都发育有磷灰石,可供勘探开采.MS-2.在扬子陆块是由中、晚寒武世地层组成,时限为26Ma,底界为不整合,顶部也为不整合.它是由一个二级海进-海退组成.海进迅速,海退缓慢.沉积为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在华北陆块也是由中、上寒武世地层组成,时限为26Ma,底界为不整合,顶部为区域性不整合.它是由一个二级海进-海退组成,海进迅速,海退缓慢.沉积为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形成.在塔里木陆块也是中、上寒武统组成,时限为35Ma,底、顶界均为不整合所限,沉积为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形成.由上所述,MS-2在我国3大古陆及其边缘均有发育,时限为26~35Ma,包含中、晚寒武世.它是由一个二级海进-海退旋回组成,海进迅速,海退缓慢,顶底均为不整合所限.沉积为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形成,均为纯碳酸盐岩相组成.MS-3.在扬子陆块包括早奥陶世地层(两河口组、红花园组、大湾组、牯牛潭组),时限为42Ma,底界以寒武系与奥陶系之间不整合所限,顶则以下、中奥陶统之间的沉积不整合为界.它是由一个二级海进-海退旋回组成,成正态分布,最高海平面在红花园期和大湾期之间.沉积为清水碳酸盐沉积环境形成.在华北陆块包括早奥陶世地层(冶里组、亮甲山组、马家沟组和峰峰组),时限为42Ma,底界为寒武系与奥陶系之间不整合,顶以峰峰组顶的著名侵蚀不整合为界.它是由二级海退-海进旋回组成,海退非常缓慢,海进在峰峰期突然发生.沉积蒸发性的碳酸盐沉积,具有典型的萨布哈沉积层序.在塔里木陆块,中层序包括早奥陶世地层(蓬莱组、鹰山组和大湾沟组),时限为34Ma,底界为寒武系与奥陶系之间的不整合,顶界为下奥陶统与中奥陶统之间的巨大沉没不整合.沉积以正常浅海碳酸盐沉积为主.由上所述,MS-3由下奥陶统组成,底界为寒武系与奥陶系之间的不整合,而顶界为下奥陶统与中奥陶统之间的重要沉没不整合.它是由二级海进-海退旋回组成,沉积以正常浅海碳酸盐为主,仅华北陆块为蒸发性碳酸盐沉积.MS-4.在扬子陆块包括中、晚奥陶世,时限为29Ma,底界为下、中奥陶统之间的巨大沉没不整合,顶界为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的不整合,属SB1型界面.它是由一个二级海进-海退旋回组成,海平面升高的幅度比MS-3要高得多,形成较深水的硅质碎屑-碳酸盐岩沉积组合.在华北陆块该中层序同样包括中、上奥陶统,时限为29Ma,底界为下奥陶统与中奥陶统之间的巨大沉没不整合,顶界为上奥陶统与中石炭统之间的巨大沉积间断或与志留系之间的不整合.它是由一个二级海进-海退旋回组成.在华北陆块西部和西南部边缘形成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斜坡沉积体系和盆地沉积体系.在塔里木陆块,该中层序同样包括中、上奥陶统,时限为37Ma,底部以下、中奥陶统之间的巨大沉没不整合为界,顶界为上奥陶统与志留系之间的不整合.它也是由一个二级海进-海退旋回组成,形成硅质碎屑-碳酸盐岩组合的沉积.由上所述,MS-4在我国3大陆块及其边缘均有发育,在扬子和塔里木陆块发育较全,仅华北陆块发育于西部和西南部边缘,分布局限.时限为29~37Ma,都为一个二级海进-海退旋回组成,底界均为巨大沉没不整合,顶界均为不整合,形成一套特有的缓坡沉积体系.形成该中层序后,我国3大古陆及其边缘结束了台地的沉积,而进入一个新的沉积盆地演化阶段.2 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变化是地球表面沉积作用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大量地质和天文资料证明,海平面变化是受控于星际运动周期.由于不同范围的星际运动周期而形成不同级别范围的海平面变化.海平面变化是控制层序与旋回的重要因素,所以海平面变化与层序是完全相对应的[3].关于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三、四、五、六级海平面变化在本专集的其他论文中已有详述.这里仅讨论一、二级海平面变化.2.1 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一级海平面变化我国3大古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划分为两个一级层序(M G-1,M G-2),相对应为两个一级海平面变化(M GSC-1,M GSC-2).M GSC-1.在扬子陆块该一级海平面变化总趋势为海退-海进旋回组成.寒武纪在突然海进之后,长期地逐渐海退;早奥陶世则开始了海进,至早奥陶世晚期又发生短时期的海退(图1),形成扬子陆块上巨厚的碳酸盐岩沉积.在华北陆块该一级海平面变化总趋势基本上由一个海进-海退旋回组成.寒745 第5期贾振远等: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武纪基本为海进,海平面不断升高,张夏期达到海平面最高位;仅到晚寒武世开始突然地海退;早奥陶世继续海退,直到峰峰期发生突然地海进(图1),形成华北陆块上巨厚的碳酸盐岩沉积.在塔里木陆块该一级海平面变化总趋势也是由海进-海退旋回组成.寒武纪基本上为海进,早奥陶世为海退.中寒武世晚期和晚寒武世早期海平面达到最高位(图1),形成巨厚的碳酸盐岩沉积.图1 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一级海平面变化Fig.1First order sea level cycles of Early Paleozoic paleo 2continents and their margins in China ②蔡忠贤,贾振远.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5-101-04-01-04):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震旦—奥陶系储盖条件与油气富集条件研究.1994.③贾振远,蔡忠贤.八五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8502208):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及南缘寒武—奥陶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研究.1996.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3大古陆及其边缘第一大层序相对应的一级海平面变化,基本上都是由海进-海退组成.寒武纪基本上是海进,早奥陶世为海退,但是海平面达最高位时期各古陆块有些不同.华北陆块在张夏期末海平面达最高位,扬子陆块是在长山期达最高位,而塔里木陆块则在相当张夏期的阿瓦塔格期的晚期.M GSC -2.这是第二大层序相对应的一级海平面变化.在扬子陆块总趋势为海进-海退组成.总的海平面升高,幅度比M GSC -1要大得多.海进较突然,尔后海退缓慢,海进时期较短,海退时期较长(图1).在华北陆块海平面变化情况复杂,总体上M G -1之后,古华北陆块升出海平面,长期侵蚀,M G -2在华北陆块西部和西南部边缘才有发育,也就是说在M G -1末期在华北陆块广大面积发生大规模的海退,很快华北陆块暴露出海平面,形成古陆,而由于板块的碰撞,在华北陆块西部和西南部边缘转化成主动大陆边缘,形成M G -2的沉积.在华北陆块的西部和西南部边缘发生了M GSC -2的变化.其一级海平面变化与扬子陆块相似,总趋势为海进-海退组成.海平面大幅度地升高,海进很快,而海退缓慢(图1).在塔里木陆块,该一级海平面变化总貌与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相似,总趋势也是为海进-海退组成,但海进突然,海退缓慢,晚期又发生海进(图1).2.2 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二级海平面变化二级海平面变化相对应于二级层序.MSSC -1.在华北陆块该二级海平面变化是由较大幅度变化的海退-海进组成,海退缓慢,海进也缓慢,但在MS -1初期发生了快速的海进,尔后才形成缓慢的海退和海进(图2).在扬子陆块,大体与华北陆块相似,MS -1初期发生快速海进,嗣后为缓慢的海退,再发生海进(图2).在塔里木陆块该二级海平面变化与扬子陆块非常近似,MS -1初期发生快速的海进,尔后产生缓慢的海退(图2).MSSC -2.在华北陆块总趋势是由海进-海退组成,两者均匀进退(图2).海平面最高位位于张夏期末.而扬子陆块该MSSC -2总趋势也为海进-海退组成,具有3个次级海进-海退组成,而海进-海退变化幅度,由下而上越来越小(图2).在塔里木陆块则该海平面变化是由海进-海退组成,两者均匀进退,在MS -2晚期发生海退.MSSC -3.在华北陆块海平面变化总趋势基本上是海退,仅在峰峰期发生突然的短期海进,随海平面的不断下降(图2),蒸发作用增强,产生大面积蒸发岩的沉积,形成膏盐湖性的台地沉积体系.在扬子陆块内海平面变化的特点与华北陆块相似,而扬子陆块边缘则有所不同,海平面变化总趋势由海进-海退组成,两者均匀进退.但明显的是多次次级的海进-海退波动(图2).在塔里木陆块该海平面变化845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2卷图2 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二级海平面变化Fig.2Second order sea level cycles of Early Paleozoic paleo 2continents and their margins in China总趋势是以海进为主(图2).MSSC -4.在华北陆块该层序海水全部退出,仅在陆块西部及西南部形成主动大陆边缘,发生海平面的变化,它是由海进-海退组成,海进迅速,海平面快速升高,尔后海平面缓慢下降,直到整个华北陆块及其边缘退出海水为止.在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基本近似,海平面变化由海进-海退组成,同样表现出海进快速,海退缓慢.在塔里木陆块该海平面变化也是由海进-海退组成,海进迅速,海退缓慢,包括两个次级的海进-海退波动,与华北陆块相似(图2),仅晚期又发生了海进(图2).2.3 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特点小结根据上述我国3大古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一级和二级海平面变化的特点,可以看出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的总貌(图3).图3 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的总貌Fig.3G eneral trend of sea level changes of Early Paleozoic paleocontinents and their magins in China(1)寒武纪初期,我国3大古陆及其边缘都发生了快速的海进,海平面迅速升高,形成较深水的黑色页岩相,并且普遍含有磷灰石,这是我国古大陆显生宙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缺氧事件.(2)MS -1和MS -2,我国3大古陆及其边缘海平面变化总体上是海进-海退组成.MSSC -1是以海进为主,在我国3大古陆上及其边缘普遍是浑水台地沉积.MSSC -2是由海进-海退组成,但是海平面变化幅度小,在我国3大古陆上形成清水台地的沉积,其水深在10~50m 米之间变化.(3)MS -3相当于早奥陶世,但是该中层序的顶界,塔里木陆块属早奥陶世晚期,华北陆块属中奥陶世早期,扬子陆块则属早、中奥陶世界线.相应的MSSC -3总体上在我国3大古陆块上海进-海退幅度很小.因此在扬子陆块和塔里木陆块上形成稳定的正常碳酸盐沉积,而唯有华北陆块由于海平面的不断下降,蒸发作用增强,因此形成蒸发型的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4)MSSC -4,在我国3大古陆块及其边缘总体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海平面升高,其幅度都比下伏的中层序的二级海平面要大得多,形成较深水的缓坡沉积体系(图3).2.4 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与其他区域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的对比根据Vail 等[7],Ross 等[8],Osleger 和Read [9],Schutter [10]等人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对比.Vail 等[7]发表了显生宙时期的一级和二级全球性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在这个曲线上,早古生代寒945 第5期贾振远等: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图4 显生宙一级和二级全球性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Fig.4G lobal cycles of relative sea level changes of Phanero2 zoic武纪主要为海进,海平面不断地升高,到晚期开始海退,奥陶纪则由海退-海进组成(图4).这与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一级、二级海平面变化有较大的区别.我国3大古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总貌是初期迅速海进,海平面升高,尔后海进-海退变化幅度较小,在很长时期内形成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在早古生代晚期,由于沉没不整合而海水突然升高,尔后逐渐海退.Ross等[11]发表的奥陶纪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图5),与我国3大古陆及其边缘奥陶纪海平面变化总貌非常相似.Ross的曲线可以分为两部分,下部(Tremadoc,Arenig, Llanvira)海平面变化较小,而以浅水为主,而上部(Caradoc,Ashgill)海平面早期不断升高,尔后逐渐下降.图5 Ross的奥陶纪海平面变化曲线Fig.5The curve of sea level changes from Ordovician from RossSchutter[10]的早古生代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总貌变化特点可以分为两部分,M G-1(包括寒武纪和早奥陶世)是由一个一级海进-海退旋回组成(图6);M G-2(包括中、晚奥陶世)又是由一个一级海进-海退旋回组成(图6),与我国3大古陆及其边缘一级海平面变化的海进-海退旋回组合类似.但是M GSC-2两者幅度不同,我国3大古陆块及其边缘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大得多,而Schutter的曲线海平面变化幅度小得多.Osleger和Read[9]曾经用沉降分析法对北美早古生代几个地区的海平面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获得了重要的结果(见本期蔡忠图6 Schutter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Fig.6The curve of global sea level changes from Schutter贤等[12]图4).该图是用R2曲线通过可容纳空间的变化来表示海平面变化,由图可见北美早古生代不同地区海平面变化不完全相同,但总体上有相似之处.整个寒武纪都是由一个大的海进-海退旋回组成,但是海平面最高位不完全相同,阿帕拉契亚海进055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2卷。

第9章 中国古大陆的形成和ppt课件

第9章 中国古大陆的形成和ppt课件

.
28
自下而上分别为山间急流、准
平原河流→河口、滨海海湾环境
(河流-滨海)常州沟组:砂岩中具
交错层—水平层理)→滨浅海环境
(串岭沟组:以紫红、灰绿、黑色页
岩为主,含鲕状或肾状赤铁矿层)
→水体极浅的泥质碳酸盐岩潮坪环
境(团山子组:以杂色砂质白云岩
为主,含叠层石礁,常含食盐假晶
及泥裂等暴露标志)。
.
29
神农架群:时代为Pt2,
与标准剖面长城群上部 和蓟县群相当。以含叠 层石的碳酸盐岩沉积为 主,夹板岩和砂岩.
马槽园组:时代为Pt3晚
期,与青白口群上部对 比。主要由砾岩、砂砾 岩及少量板岩为主。代 表滨浅海环境。接触关 系见表6—2。
.
43
• 上述几个群分别代表了扬子地块的地 史演化特征,都具有似盖层的性质,即都 没有达到稳定状态,具有一定程度的活动 性。
③硅铁岩类分布较广,是铁矿床形成的
.
19
主要时代之一。
五台一太三)华北地区的上太古界(Ar3) 行区
五台-太行地区
晚太古代地层自下而上由阜 平群、龙泉关组组成.主要以各种 片麻岩为主.原岩为基-中酸性火 山岩、火山碎岩和碳酸岩等组 成.变质年龄为避免800-25 00Ma.
阜平群运动(2600- 2500Ma):使得上述地
.
47
一、中国的震旦系及地史特征
分布范围广泛,北部地区多出露于华北和塔里木板块的边 缘,南部的华南地区分布最广。
.
48
一)扬子板块震旦纪地 史特征
9
C、其它类型的藻类 如:乔尔藻、龙
凤山藻、小履藻等, 为大型宏观藻类化石。 D、遗迹化石:15亿 年左右的Pt2。
.

大陆是怎样形成的

大陆是怎样形成的

大陆是怎样形成的地球膨裂说认为要想搞清大陆是怎样形成的,必须首先搞清新的地球演化史。

地球膨裂说认为,137亿年前宇宙星因内部核聚变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银河星就是其中之一;136亿年前,银河星因内部核聚变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太阳就是其中之一;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核聚变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地球就是其中之一。

地球膨裂说认为,46亿年前,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

太阳因内部的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这些熔融的火球冷却后形成了行星、小行星、卫星、月亮和慧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

一些大的火球在冷却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

一些小的火球来不及收缩成球形,而冷却成了不规则的形状,形成了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小行星。

一些小一点的火球在飞离太阳时由于离大火球较近而被“俘获”,形成了大火球的卫星。

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后地球温度5800摄氏度,地球温度逐渐下降,地球逐渐收缩,体积变小,自转速度越来越大。

40亿年前,地球温度降至400-700摄氏度,岩石圈形成。

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后熔融的地球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铁、镍等重的物质下沉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镁、铝、上浮,40亿年前,因为地球温度逐渐降至400-700摄氏度形成了封闭的岩石圈,因为花岗岩岩浆的密度最小,玄武岩岩浆的密度次之,因此,封闭的岩石圈是由上层的花岗岩和下层的玄武岩构成的,氮、氢、氧轻物质等形成了大气圈。

这时的地球体积最小,自转速度最大,1天6小时,1年1460天,地球的半经是现地球的1/2。

因为岩石圈封闭了地球,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释放出的热量散发不出来,造成岩石圈内部的温度增高,压力逐渐增大,地球开始膨账,地球体积变大,自转速度开始变小。

但地球外部的温度还在逐渐下降。

因为岩石圈的温度低于居里温度(400——700摄氏度),岩石圈又含有铁磁性物质,所以具有磁性。

岩石圈下部是熔融的物质,温度高于居里温度,因此不具有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莲沱组沉积不整合于崆岭群变质岩群或黄陵花 崗岩之上。
南沱组:以暗绿、
紫红色砂泥质杂砾岩为 主,为大陆冰川沉积的
区。
• 蓟县运动及其影响:
发生于青白口期末期,命名于河北蓟县;
导致了华北板块北部地区又一次抬升,遭受长期 风化剥蚀,使早寒武世地层以平行不整合直接覆
于上,局部地区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可以见到下寒武统底部红色砂岩贯入景儿峪组泥 灰岩裂隙中的现象;
并伴有岩浆侵入活动,侵入于景儿峪组的煌斑岩
③硅铁岩类分布较广,是铁矿床形成的
主要时代之一。
五台一太三)华北地区的上太古界(Ar3) 行区 五台-太行地区
晚太古代地层自下而上由阜 平群、龙泉关组组成.主要以各种 片麻岩为主.原岩为基-中酸性火 山岩、火山碎岩和碳酸岩等组 成.变质年龄为避免800-25 00Ma.
阜平群运动(2600- 2500Ma):使得上述地
布局限,由黑、灰绿色伊利
石页岩夹砂岩透镜体组成,
代表滨海潮坪环境;
b、龙山组:以纯净的含
海绿石石英砂岩超覆其上
(在区域上可覆于下伏地层 的不同层位之上),代表了 滨海潮坪至亚浅海(潮下带) 沉积环境(反映了华北北部 准平原化的地势);
c、景儿峪组: 为豆绿色薄板状泥 灰岩及薄层灰岩,反映了亚 浅海---浅海环境。 蓟县运动发生,华北板 块大面积海退,上升为陆, 遭到风化剥蚀,∈1不整合 覆于其上,该区缺失Z沉积。 Z仅限于郯—庐断裂以东地
具交错层—水平层理)→滨浅海环
境(串岭沟组:以紫红、灰绿、黑
色页岩为主,含鲕状或肾状赤铁矿
层)→水体极浅的泥质碳酸盐岩潮
坪环境(团山子组:以杂色砂质白
云岩为主,含叠层石礁,常含食盐
假晶及泥裂等暴露标志)。
b、 第二个旋回 大红峪组→高于庄
组:本剖面两组为整合接
触,区域上大红峪组形成
超覆。
由滨海环境(大红峪组下部: 具大型斜层理和波痕的钙质砂岩)
•河北蓟县剖面 河北蓟县的中上 元古代地层发育完 整,接触关系清楚, 生物化石丰富多彩, 是全球罕见的连续 剖面。其地层序列 和剖面发育特征介 绍如下:
剖面介绍
该剖面包括长城群、蓟县群和青
白口群,缺失震旦系,厚约9200m。
不整合覆于Ar马兰峪变质杂岩之上
(吕梁运动主幕),以平行或微角度
不整合伏于下寒武统之下(蓟县运
陡山沱组(Z2d)磷矿中的藻类化石
陡山沱组(Z2d)磷矿中的藻类化石
E、伊迪卡拉动物群
产于澳大利亚南部伊迪卡拉山庞德石英砂岩 (630Ma),为软躯体的印痕化石,多为腔肠、环节、 节肢动物等后生动物,也有人认为是单细胞的聚 合体。分布在澳、中、美、俄等10多国。
A
Unusual Preservation: Ediacaran Preservation
二)、元古宙生物界概况
元古宙是菌藻类繁盛的时代,因此称菌藻类 的时代。 1) 微古植物(疑源类):单细胞菌藻类植物体, 为各种类型的孢子和残体的总称。
海洋:菌、藻类的时代
B、叠层石:
由兰绿藻、细菌及其生命活动的遗迹共同构成的一种 生物—沉积结构。 根据Pt2~Pt3(含震旦纪)在纵向剖面上的分布 规律划分出了五个叠层石组合。其中组合1-4为Pt2;组合 5为Pt3。
伊迪卡拉动物群(由左至右):海笔状生物(Charniodiscus)、 Yorgia和Kimberella。
三、中国主要大陆的形成
前寒武纪地史是古大陆的形成历 史.中国几个重要板块都是在元古代 后期形成,震旦纪之前定型.
一)华北板块的形成历史
以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以北为华北和 塔里木地区,以南称华南区。
(大红峪组上部:玄武岩和火山角
砾岩)→广海碳酸盐岩(高于庄 组为代表:以白云岩为主,含硅质 条带和锰,顶部含沥青质,具冲刷 面及交错层,构成了Pt2的最大一
次海侵期)。
B、 蓟县群也具有两大沉积旋 回: a 第一个旋回:杨庄组 -雾迷山组构成:
滨海潮坪(杨庄组:以淡红、 灰色泥质白云岩为主,厚度小,分 布不稳定,远离本剖面则尖灭,使 雾迷山组直接超覆于长城群之上) →滨海至浅海斜坡的复杂地形环境 (雾迷山组:以含硅质条带和团块
1、氨基酸、脂肪酸等为早期生命物质; 2、叠层石:由沉积作用和兰绿藻共同组成; 3、炭质体:包括球形,丝状和杆状体。 太古宙经历了由原始生命的出现(脂肪、蛋白质, 无细胞结构的原生体)到原始单细胞生物出现的漫长 演化历史,以原始单细胞生物为特征。
美国W.Schopf1941年底月17日在澳大利亚西北顶峰35亿年燧石层中发 现最古老的蓝绿藻化石。
一、中国的震旦系及地史特征
分布范围广泛,北部地区多出露于华北和塔里木板块的边 缘,南部的华南地区分布最广。
一)扬子板块震旦纪地 史特征
1、峡东震旦纪剖面及 其分析(重点)
(1)地层剖面介绍:
莲沱组(部分学者建议划归新 原古界) :上部为细砂岩、页岩 夹凝灰岩,以紫红色页岩为主(滨 海);下部以砾岩和长石石英砂岩 为主,呈棕紫色,具交错层和干裂 (河湖)。
1.扬子板块形成史
• 扬子板块的中、新元古代发育一套似 盖层沉积. • 1)滇东地区 昆阳群发育特点:厚度较小,碳酸盐岩增 多,中下部夹中基性火山岩,属大陆板块活 动较弱的裂谷盆底沉积,有似盖层的特 征. • 与川西的会理群相当. • 可与北方蓟县长城群上部和蓟县群对比。
2)鄂西地区
神农架群:时代为Pt2,
隆起和变质,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形-原 地台.其上覆地层已属似盖层性质的沉 积.
• 3.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似盖层形成期
主要分布于三个沉积区 A、燕山海槽:下降强烈,堆积厚度大于万米 的板块内部裂陷槽沉降带。 B、豫西陆棚海:向南与秦岭海槽相连接。板 内和边缘裂陷槽都有发育。 C、胶辽河淮海槽:辽南--胶东至淮南。自新 元古代接受沉积,至震旦纪强烈下沉。 中新元古界的典型剖面在河北蓟县,剖面处于 燕山海槽的中央地带。
组成.
吕梁运动
• 发生在古元古代后期,分两幕:Ⅰ幕 • (主幕):发生在1850Ma左右,它使古元古 代后期的主体地层(豆村、东冶亚群)遭受褶 皱,区域变质和广泛的岩浆侵入.Ⅰ幕后的 郭家寨亚群及其相当的地层实际上已是山前和山 间盆地的磨拉石堆积.大约在案1750Ma发生 了吕梁运动Ⅱ期,使上述磨拉石堆积也发生褶皱
第九章 中国古大陆的形成 和生物记录
太阳系各天体形成于45-46亿年前。 地球上现知最早的地质记录形成于38亿 年之前,可作为地质作用的地质历史时 期的开始。从38亿年到寒武纪初(5.45 亿年)之间的时间称为前寒武纪。
一、前寒武时代划分
二、生物界概况
一)太古宙的生物证据:
目前仅发现三种类型:
分布范围:在早太古代地层分布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主要见于 北部和中部,时限29-34亿年。
冀东地区迁西群
迁西群:为各种片麻岩、麻粒岩和角闪
岩组成.由两个旋回组成,每个旋回的
原岩自下而上由中基性火山岩-中酸性 火山岩、凝灰岩-磁铁石英岩及泥质岩
组成。
①分布范围扩大,表壳岩不断增加; ②基、中基性火山岩占很大比例,主要 成分为拉斑玄武岩,是中太古代造壳运 动的重要事件;
动);Pt2与Pt3之间为一侵蚀面,称
芹峪抬升;其地层划分介绍如下(见
图):
剖面分析 Pt2包括长城群和蓟县
群,它们构成了一个巨大
沉积旋回(海进→海退), 长城群和蓟县群又分为两 个沉积旋回。其地史特征 介绍如下:
A、长城群:
a、第一个旋回,常州 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 组:
自下而上分别为山间急流、准 平原河流→河口、滨海海湾环境 (河流-滨海)常州沟组:砂岩中
脉被下寒武统所截切。
二)杨子板块的形成历史
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的南部广大地区。 多年来一直认为扬子板块缺乏Pt1和Ar的地层。但 近年来在扬子板块的核心部位的四川盆地周边测得一 批较老的年龄数据,如四川盆地东北缘的崆岭群大于 20亿年;西南缘的川西康定群也大于20亿年;川西会 理及云南未易等地的河口群测得17-19亿年的变质年 龄;盆地内部基底航磁资料显示与周边有相似的异常, 表明扬子板块的核部是由大于17亿年的Pt1及Ar3基底 构成。
层发生褶皱变质,扩大了古太古代 结晶基地的范围,增加了稳定程度, 形成了太古代陆核.

2.古元古代原地台的形成时期
古元古代是板块的定型重要时期.华北板块以山西
五台山发育良好,自下而可分为五台群和滹沱群:
五台群: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亚群,总厚大于7000m.不整 合于太古宇之上,为一套中低变质的变质岩. 五台运动(2300-2200Ma):使得五台群及其相当 的地层发生褶皱变质,形成了华北大陆板块的雏形. 滹沱群:不整合于五台群或更老地层之上,进一步分为豆 村、东冶、郭家寨三个亚群,它们之间均为不整合分 隔.它们的原岩为碎岩粘土岩和富含叠层石的富镁碳酸岩
太古 宙主要分 布于华北 北部及中 部。
1.太古代陆核的形成
1)华北地区的下太古界 (曹庄岩系) 分布范围局限,仅见于冀 东迁安及辽吉地区的北带。 年龄在34.7-37.2亿年之间 (锆石Pb/Pb测定),是经过搬 运的陆源岩系。因此,这套岩 石应来自更老的古陆。为我国 出露最老的表壳岩石。
二)华北地区的中太古界
与标准剖面长城群上部 和蓟县群相当。以含叠 层石的碳酸盐岩沉积为 主,夹板岩和砂岩.
马槽园组:时代为Pt3晚
期,与青白口群上部对 比。主要由砾岩、砂砾 岩及少量板岩为主。代 表滨浅海环境。接触关 系见表6—2。

上述几个群分别代表了扬子地块的地 史演化特征,都具有似盖层的性质,即都 没有达到稳定状态,具有一定程度的活动 性。 • 晋宁运动(850-800Ma)使板块 内地层部褶皱变质,元古宙地层与上覆震 旦系呈角度不正合接触,至此次才使扬子 区固结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