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史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由于不同大地构造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有不同的认识和方法论,因而对于整体论述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有不同的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在“新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以大陆动力学为线索,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并且进行了构造区划。
由于板块构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该文的构造区划以古生代时中国的板块构造格局为基础,同时考虑前古生代和后古生代时期中国的地壳演化,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7个一级构造单元(板块)和30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克拉通(或微陆块)和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本文根据《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将其主要内容介绍于下,仅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文参考。
特此说明。
下面是正文一、概述1、大地构造单元及其划分该文指出,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做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它可以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若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则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
板块构造将6大(或更多)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并将分隔它们的边界也作为构造带看待。
但是,板块构造观的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需要结合特定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厘定。
2、不同大地构造观和学派的出现该文指出,近数十年来,由于各个学科的迅猛发展,包括对海洋的研究、对地壳深部的研究等,因而促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有了极大的进展。
这些在近年出现的许多不同的大地构造观和学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区域地质-《大地构造学》
中晚元古代:表现为较强烈的差异升降运动。出现 燕辽及豫西裂陷槽。 古生代:地台以整体升降运动为主。表现为大面积 的隆起与拗陷。稳定发展阶段。 中生代:地台内部构造分异逐渐明显化。(吕梁山 以东),印支、燕山运动使老断裂重新活动,新断 裂大量产生,形成许多内陆构造盆地。褶皱变动普 遍。大规模火山活动。 新生代:构造特征与中生代基本一致,具体表现有 所不同,主要是发育断裂构造,形成新的构造盆地。
(2)台背斜的盖层构造特征
台背斜是地台上长期以相对隆起为主的构造单元。 各时代沉积盖层厚度都较小,且发育不全。 华北地台有辽东、鲁西、山西台背斜。它们构造形 态均呈复背斜。但内部构造各具特色。 山西台背斜盖层构造简单。鲁西台背斜构造较复杂, 主要由燕山运动形成。辽东台背斜的盖层构造由两 次构造运动形成。海西运动使古生界地层褶皱,燕 山运动形成褶皱和断层。
阿尔卑斯旋回:分为三个亚旋迥;即印支亚旋迥、 燕山亚旋回,喜马拉雅亚旋回。 印支亚旋迥:印支旋迥最主要的褶皱运动发生在晚 三迭世早期。分三个重要的构造运动幕;即早、中、 晚三叠世期间。印支运动是一次划时代的构造运动, 而中国则是世界上印支运动发育最好的地区,形成 三江、松潘—甘孜、秦岭等规模宏大的印支地槽褶 皱系和华南后加里东地台上广泛的地台盖层褶皱带 (桂湘赣粤褶皱带)。印支旋回是我国南方和青藏地 区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形成许多著名的煤田。如 云南的永仁煤田、一平浪煤田,江西的安源煤田和 西藏的土门格拉煤田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喜马拉雅亚旋回:喜马拉雅亚旋回分为早、晚两期, 划分出三次重要的构造运动。早喜马拉雅亚旋迥是 从晚白垩世晚期一中新世中;晚喜马拉雅亚旋迥是 自中新世以来到今。 早喜马拉雅亚旋迥有两次重要的构造运动,第一次 运动为始新世末的构造运动,这是使特提斯海封闭, 喜马拉雅地槽褶皱,印度与亚洲大陆发生强烈碰撞 的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第二次运动是渐新世末至 中新世的构造运动,在喜马拉雅地区表现为强烈的 褶皱、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 晚喜马拉雅旋迥的主要褶皱幕发生在上新世至早 更新世,即台湾运动。经过这次运动台湾地槽褶皱。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自上新世以来则强烈抬升。 在中国东部及边缘海盆,这次运动后则表现为更大 幅度和更大范围的沉降,并最终形成了中国东部的 现今的陆海分布形势。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
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i)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 (系)产 表4.3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乙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 (系)的交替地忒时代軍四紀 西丈平弹沟-弧-盘累廉逆23. 7—i第三紀 E,西去平洋古陆大规攬黑炜、沉股,形成西丈平徉; 亚洲大諦东部出理北北东方向的大前裂陷帝 白垩紀廉山 侏岁圮三聲圮 二疊紀石員圮興醐圮 5L 晚元古优 中元古代 早元古代丈古代11420R345-360印支—天山 Ptl40B43850S575&50 1000 武陵 四傩 蒙古一兴寰帮.秦龄带大规模逆掩-叠圧遗山1古龙 平洋板块俯冲,亚删大陆东缥转化为安集斯ah 古特 提斯洋闭合,中恃擡斯洋扩张 古誤古洋闭會.隋北板块汇豪I 吉 特提斯洋扩张 舌雜岭洋和古祁逢洋闭昔.形应褶皱袖雨i 穆巷枣肅部裂陷槽闭合尿成建匹_1 1700吕粟 阜平吕槃.中条 五台 阜平 元古华北板块、元古塔里木板块、元古 -庶礪尔板块、扬子板块尊瑕成 活动 大陆边嫌 与16 内构 造演化阶 段古板 块龜 成“ 化阶元古大 陆扳块 演化断 段年辭Ei T,—」逋冲国版煲形成 垃象吉芹牙始扩张Z500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
I第六章大地构造演化
中朝—塔里木陆块 之南的洋壳向北俯冲, 使昆仑地槽和秦岭地槽 的大部分褶皱隆起,进 一步扩大了中朝—塔里 木陆块的范围。
古 生 代 阶 段 海 西 旋 回 ( )
6.3.2
东南沿海地槽和延边地槽也在海西旋回褶皱封闭,这是由于 太平洋洋壳板块向西俯冲挤压而致。
古 生 代 阶 段 海 西 旋 回 ( )
一、扬子旋回
中 晚 元 古 代 扬 子 旋 回 ( )
6.2.1
指元古代中、晚期 (不含震旦纪)的一个 构造旋回。川中、江汉 以及南黄海地块,通过 晋宁运动联结起来,构 成扬子准地台的基底, 同时形成塔里木地台的 基底,震旦系是这两地 台最老的盖层沉积。
我国天山、祁连、昆仑、秦岭等褶皱系中的古老变质岩多为 Pt2+3界,沉积类型属扬子型,在这些褶皱系内的中间隆起带上, Pt2+3直接出露地表。Z系与扬子准地台、塔里木地台一样属地台 型沉积。这说明晋宁运动之后,天山、柴达木、昆仑、祁连、秦 岭与扬子准地台塔里木地台一起,曾经是一个范围很大的地台区, 并与中朝准地台相连为一体,构成一个巨大的古中国地台。
6.2.2
3.扬子旋回形成的古中国地台在兴凯旋回开始解体。证据有:
中 晚 元 古 代 兴 凯 旋 回 ( )
岩石圈结构、构造格架、大地构造演化史
岩石圈结构、构造格架、大地构造演化史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摘要:岩石圈结构、构造格架和大地构造演化史是地质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地球表面和内部的复杂结构及其演变过程。
中国的大地构造格架
刘光鼎把中国的大地构造格架概括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
“三横”是组成中国大陆诸块体(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之间的结合带即天山—阴山—燕山、昆仑—秦岭—大别山和南岭;“两竖”反映出中国大陆地壳厚度的剧烈变化,它们是贺兰山—龙门山、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两个三角”则是柴达木—祁连山和松潘—甘孜地区,它们在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中遭受到强烈挤压和改造。
“三横、两竖、两个三角”蕴含着有关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丰富信息,因为它们就是中国大陆在地质历史时期多个块体拼合过程的结果。
“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接合带也是断裂作用与岩浆活动集中的地带,固体矿产的源岩大多来自地幔,而断裂为地幔岩浆物质提供了向上涌升的通道,因此,这些接合带应是固体矿床赋存的地带,而接合带的交会处
应该具有更有利的矿产前景。
解读中国大地构造-20131028
我们关于大地构造相的定义和划分方案继承了前人提出的岩石构造组合 的理念,同时在前人认识的基础又进一步丰富了大地构造相的内容, 第一,在空间尺度上,不仅限于碰撞造山带,和增生造山带的研究,特 别是扩展到陆块区形成过程中大地构造环境及其岩石构造组合的研究, 具有恢复与揭示陆块区和造山系(带)两种大地构造单元组成、结构、演 化与成矿地质背景的功能; 第二,在时间尺度上,太古代陆核和新太古代以来的岩浆弧、弧盆系、 裂离地快、增生杂岩带等的划分,对地球整个历史演变过程进行大地构 造相的分析; 第三,在动力学机制上,强调在板块水平运动的基础上,结合垂向运动 为主的软流圈底侵和地幔柱上涌的动力学机制来研究大地构造环境; 第四,強调洋-陆演变和发展过程的大地构造环境和综合地质记录作为 大地构造相划分基础,而不仅依构造变形样式作为大地构造相分类的基 础;
10)弧后前陆盆地相 (retroarc foreland basin) 11)弧弧或弧陆碰撞带相 (arc-arc or arc-continent collsion zone) 12)碰撞后裂谷相(post-collision rift)
13)基底杂岩相 (basement complex) 14)古岩浆弧相 (ancient magmatic arc) 15)古弧盆相 (ancient arc basin) 16)古裂谷相 (ancient rift)
2、 以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与地学界专题研究等资料和成果 为主,此外,参考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完成的各省地质志, 参考引用前人完成的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图件及研究成果:
3、按中国三大构造演化阶段编制十个断代大地构造分区
图:
※前南华纪(820Ma) 中国太古宇-早元古代(18亿年以前)大地构造分区图 中国中元古代-新元古早期(820ma以前)大地构造分区图 ※南华纪(820)-中三叠 中国南华纪-震旦纪大地构造分区图 中国寒武纪-中奥陶世大地构造分区图 中国晚奥陶世-志留纪大地构造分区图 中国泥盆纪-中二叠世大地构造分区图 中国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大地构造分区图 ※晚三叠世-新生代 中国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大地构造分区图 中国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大地构造分区图 通过基本构造格架重建、岩相古地理 中国晚白垩世-古近纪大地构造分区图 恢复和陆块聚散过程研究,从全球构造视 中国新近纪-第四系新构造图 角重塑中国大陆的形成演化历程。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2)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2)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2)胡经国三、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1、古生代以前阶段在古生代以前,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⑴、太古-早元古代即前震旦阶段主要是中朝准地台的形成(终止于距今17亿年左右)。
⑵、晚元古即震旦亚代阶段主要是扬子准地台和塔里木地台的形成(终止于距今7~8亿年左右)。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扬子旋回的重要性。
扬子旋回是指元古代末的一个构造旋回,以滇东为代表,主要的构造运动称为晋宁运动,年龄值为距今8亿年左右;另一个重要的构造运动称为澄江运动,年龄值为距今7亿年左右。
现有的一些资料说明,扬子造山旋回形成的地台的范围远不限于扬子准地台和塔里木地台。
柴达木北缘、东昆仑、秦岭、阿尔金等地均发现相当于震旦系的地台型沉积不整合于经受褶皱变质的震旦亚界或前震旦亚界之上。
而在天山、北山等地则可见和扬子、中朝南部、塔里木等地一样的地台型早、中寒武世含磷岩系。
说明这些地方当时还不是处于活动的地槽状态,而是处于稳定的地台状态。
这也就是说,经过扬子造山旋回,曾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范围辽阔的地台,暂称其为古中国地台。
这个地台在震旦系和下寒武统沉积时,经历了差不多2亿年的发展。
2、古生代以来阶段自古生代以来,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明显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古生代阶段和中、新生代阶段。
在空间上,发展成为三大构造域,即: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⑴、古生代阶段古生代阶段,主要是古亚洲构造域的形成。
古亚洲构造域经历了兴凯、加里东、华力西三个旋回的发展。
早寒武世末,当萨彦-北蒙古-额尔古纳地槽褶皱隆起时,中国境内扬子构造旋回形成的古中国地台开始解体,形成昆仑、秦岭等中国中、西部的古生代地槽。
经过加里东旋回,到华力西旋回之后,随着中亚蒙古地槽的完全封闭,西北利亚地台和塔里木、中朝、扬子等地台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巨大的克拉通,即古亚洲。
⑵、中、新生代阶段中、新生代阶段,中国主要处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控制之下。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与矿床形成简述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与矿床形成简述中国的太古宙地层主要分布在华北、塔里木河扬子陆块,有很大面积被显生宙地层覆盖。
已知最老的金属矿床为鞍山式铁矿(28×10~25~10a),还有绿岩带中的铜-锌矿(如红透山)。
元古宙初期,华北、塔里木和扬子地区已分别克拉通化,在克拉通内部和边缘发育了裂隙槽、裂谷和深断裂,分别生成不同的成矿系统。
在陆缘内侧裂隙槽中,火山活动多不发育,形成以碳酸盐岩和泥岩为主岩的铅-锌-硫矿床(如青城子),陆缘外侧裂谷中火山活动强烈,发育了铜-铁矿床(如大红山)。
发展到中元古代早期(1800×10~1400×10),华北陆块被缘的深断裂活动有自东向西迁移趋势,在狼山-阴山北麓的大陆斜坡-断陷槽内发育了巨厚的白云鄂博群,产出含铁建造,并有后续的沿深断裂上涌的火成碳酸岩及稀土元素等富集叠加,形成白云鄂博稀土-铌-铁矿床。
大致在同一期间,狼山内外侧的裂隙槽内,分别形成了东升庙铅-锌铜-硫矿床和霍各乞铜-铅-锌矿床,华北陆块西南缘的深断裂或裂谷中形成了金川铜-镍矿床,以及陆块北部非造山斜长岩组合的大庙铁-钛-钒矿床。
震旦纪时,上扬子陆缘海中发育了硅质岩、碎屑岩中含磷建造,生成相当数量的在华南有重要地位的磷矿床。
据作者分析,由于华北、扬子和塔里木3个陆块面积较小,长时间分散游离,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在前寒武纪时,在这些陆块上缺乏在一些大型稳定克拉通中产出的巨型铬、镍、金、铜矿床(如中南非、澳洲克拉通)。
根据联合古陆再造图,在1450×10时,华北、扬子、塔里木3陆块都位于赤道和低纬度区,其地球动力环境和炎热气候条件可能是SEDEX 型和VMS型矿床形成的有利音素。
早古生代时,中国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主要集中在北部祁连-秦岭一带的活动陆缘(古秦岭洋板块向北侧的华北陆块俯冲消减),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VMS型铜-铅-锌-金-银矿床(白银厂等)和铅-锌矿床(锡铁山等)。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中国大地构造是指中国地壳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外壳,由岩石和土壤组成,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础。
中国大地构造的形成和演化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密切相关,是地壳运动、岩石圈演化和地震地质活动的基础。
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之一是复杂性。
中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是活动边界带,板块碰撞带多、断层密集。
山西太原至四川成都线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构造线,也是板块碰撞的产物。
中国的构造线较多,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
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之二是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地质结构复杂多样,柔性板块与刚性板块相互作用,横断山地、喜马拉雅山脉等构造地形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中国不仅有高山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还有陇西平原和华北平原等大片平原地区。
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前寒武纪。
中国大陆的演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寒武纪,包括两个主要事件:珠江边界分裂和西南地区的快速隆升;第二阶段是中生代,标志着中国大陆内陆地区的扩张和断裂,形成了长江和黄河流域等大型盆地;第三阶段是新生代,即现代,是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
新生代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和东亚陆块的挤压。
在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中,地震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地质现象。
中国位于全球最活动的地震带,地震频发。
地震的发生与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紧密相关。
板块的相互碰撞和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应力积累,随着应力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地震。
总的来说,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和多样的过程。
中国地壳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程与板块构造、地震活动和地貌形成等密切相关,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了解中国大地构造不仅有助于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还能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2.地盾地盾: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5.构造层构造层: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6.地质建造地质建造:地壳发展的某一构造阶段中,在一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生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的共生组合.按岩石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第3章: 大陆漂移1.劳亚古陆北美欧洲亚洲(除阿拉伯半岛)2.冈瓦纳古陆非洲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第4章:海底扩张1.海底扩张说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②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③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④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2.瓦因和马修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黄汲清认为,按主要构造型式、形成时间和机制的不同,划分出古亚洲式、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
这三种构造型式分布于三个地区,显示为不同的三大地质块体。
他认为,在华力西期西伯利亚地台向南推进,作用于蒙古地槽,以及塔里木地块与中亚地槽相互作用,使蒙古地槽产生弧形褶皱,中亚地槽产生以东西向构造占优势的褶皱,因而形成古亚洲大陆,即古亚洲式。
他指出:“在中生代时期,当古亚洲大陆向太平洋推进时,太平洋以强大的推力回击,因而产生太平洋式褶皱”,“它的构造线主要为东北—西南”方向。
至于喜马拉雅式的形成,他解释:“向南推进的古亚洲大陆遭遇到向北移动的冈瓦纳大陆的巨大抵抗,由此而产生的强大水平压力,把深厚的特提斯沉积变成特提斯喜马拉雅式的褶皱”。
不仅如此,他还指出:“阿萨密弧束的生成和帕米尔喜马拉雅弧束一样,可解释为系受一种强大的下插作用的结果,这一作用来自冈瓦纳大陆的喜龙突出带,而在滇缅结晶杂岩带之下进行着。
”对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他也强调了冈瓦纳大陆向北运动和向欧亚大陆之下运动的这种地球动力学机制。
总体上看,从全球动力学角度看中国大地构造中国大地构造主要可以分出古亚洲、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古亚洲构造域是在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域, 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构造域是在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 2 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 2 个构造区域。
由于几个全球性动力体系的依次作用以及它们在中国的叠加、复合, 使同一地带在不同构造阶段经受不同的动力体系的作用, 从而使中国大地构造显示出十分复杂的多旋回分阶段演化过程, 造成中国及邻区地壳十分醒目的镶嵌式结构和地壳-上地幔不同层次间的非耦合关系, 即立交桥式结构, 使中国成为全球大陆构造中最复杂的一个区域。
早元古代,中条旋回之后,中朝准地台形成;晚元古代扬子旋回之后,古中国地台形成;古生代初兴凯旋回之后,古中国地台解体,中国古生代构造格局逐步建立;晚古生代,华力西旋回之后,古亚洲大陆(古亚洲构造域)形成;中新生代,印支旋回以来,滨(环)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逐步形成。
区域大地构造第五章中国大地构造概要版 免费在线阅读
华北克拉通破坏
古生代 : 山东蒙阴-辽宁复县 含金刚石金伯利岩侵位 岩石圈厚度大 (地温低)
新生代 : 大量玄武岩喷发… 岩石圈厚度小 (地温高)
* 中\新生代间, 华北岩石圈减薄 了
早中生代时 :
扬子大陆向华北大陆的深俯冲碰 撞作用 (Li et a l . , 1992), 俯冲深度.
• 戈壁阿尔泰 、 图瓦一蒙古 、额尔古纳和布列亚一佳木斯地块带 及其上覆的系列火山与煤盆地。
• 准噶尔一哈萨克斯坦古板块构造基础上的一系列NWW-NW向陆内 盆山构造。
• 中新生代以来的阿尔泰 、克拉麦里南缘一西南缘的向外的大型 逆冲推覆构造。
• 内蒙古从亚干到大青山 、燕山一带的巨大的逆冲推覆构造 • 内蒙 、燕山一带的扩张变质核杂岩剥离构造。
• 台湾以北的东部大陆边缘仍处于陆缘弧—海沟发展阶段 , 与前一 阶段相比 , 陆缘弧位置明显东移 ,位于日本本洲 , 东锡霍特阿林 、朝鲜东南部的岭南。
• 台湾地区洋陆分界仍在台湾纵谷一带 ,但无此时的混杂堆 积和残留蛇绿岩套 , 内侧包括中国东南部的岩浆活动很微 弱 , 不具火山岛链 , 因此很可能为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性 2 、植物群的相似性 3 、前中生代地层的对比 结论: 1. 俯冲带直接邻接东亚大陆,
大陆边缘发育东太平洋型 的增生杂岩带 , 位置相当 于那丹哈达岭— 西南日本 — 台湾纵谷带— 巴拉望岛 一线
2. 新生代边缘海是叠加在中 生代增生杂岩及前中生代 甚至前寒武纪陆壳上的扩 张带
2 、陆缘火山——深成岩带
鲁藏布江缝合带;BNS—班公湖—怒江缝合带;JS—金沙江缝合带;AKMS—阿里玛切— 昆仑—木孜 塔格缝合带;SQS—南祁SQS—南祁连山缝合带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大陆的裂解与重组是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已有资料表明,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大陆岩石圈的裂解与重组,使得在地质历史上,出现了多个超级大陆。
超大陆的裂解,形成新的洋陆格局。
这些裂解的古超大陆的块体,经过了离散和汇聚的演化过程,重新组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超大陆。
这新的构造旋回构造运动形成了现今我们见到的地壳中的构造现象。
我们研究大陆的地质历史或重建形成过程,首先就要恢复这些大陆形成演化的裂解与重组的构造旋回。
(1)前南华纪演化阶段中国太古宇—古元古代(18亿年以前)大地构造中国中元古代—新元古早期(18Ga~820Ma)大地构造(2)南华纪—中三叠世(820~227Ma)演化阶段中国南华纪—震旦纪(820~541Ma)大地构造期中国寒武纪—中奥陶世(541~458Ma)大地构造期中国晚奥陶世—志留纪(458~419Ma)大地构造期中国泥盆纪—早二叠世大地构造期中国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59~227Ma)大地构造期(3)晚三叠世—新近纪(227~2.6Ma)演化阶段中国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27~176Ma)大地构造期中国中侏罗世—白垩纪(174~65Ma)大地构造期中国古近纪—新近纪(65~2.6Ma)大地构造期一、中国太古宙—古元古代(1800Ma以前)大地构造中国太古宙—古元古代(1800Ma以前,习称早前寒武纪)的地质记录主要保存在于华北陆块区,在扬子和塔里木陆块区和泛大洋众多的地块中也有零星出露。
依据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中国早前寒武纪的地质构造单元进行了初步划分。
划分的主要原则和依据是:①前新太古代陆核特点;②具有弧盆系性质的岩石构造组合(划分早前寒武纪陆块边界的标志),如绿岩带和由侵入岩构成的岩浆弧(TTG和DMG组合)、俯冲增生杂岩、高压变质带等;③变质和变形作用特点(P-T-t轨迹的差异);④关键地质事件(Keyevents)的性质、序列和特点;⑤上覆的晚前寒武纪沉积盖层特点;⑥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中国新疆–中亚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演化简述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了 一些关于中国*及中亚地区大 地构造单元划分和演化的重 要结论,同时也认识到仍存 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 步研究和探讨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01
参考文献1
中国*及中亚地区大地构造研究,作者姓名,出版年份,出版社名称
02
参考文献2
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说明书,作者姓名,出版年份,出版社名称
02
准噶尔陆缘地质特征较为复杂,经历了多次板块碰撞和地壳运动,形成了多个 断裂和褶皱带。其演化历程可追溯到中生代,是研究*地区地质历史的重要区域 之一。
03
天山洋盆具有较早的形成历史和复杂的地质特征,其演化历程可追溯到古生代 晚期至中生代早期,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和构造运动。关闭后成为陆块的一部 分,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
大地构造单元主要分为陆块、陆缘、洋盆三类,其中陆块 是指比较稳定的地块,陆缘是指位于大陆边缘的地块,洋 盆则是指海洋地块。
中国*及中亚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及中亚地区的大地构造单元主要分为塔里木 陆块、准噶尔陆缘、天山洋盆等。
准噶尔陆缘位于*北部,其西侧为西伯利亚板块, 东侧为哈萨克斯坦板块,南侧为准噶尔盆地。
*地形复杂多样,山脉、河流、湖泊和戈壁广布其间,有著丰 富的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
地层和构造特征
*地层发育完整,从元古宙至第四纪均有沉积记 录。
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褶皱断裂构造发育, 形成了一系列的山脉、盆地和构造带。
*的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多期构造叠加和复合, 具有东西构造分异的特征。
矿产资源和能源状况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基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数据,对中国*及中亚地区的大地构造单元 进行了详细划分,明确了不同构造单元的边界和特征。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历史意义地球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发展的行星,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景象在地质中反映出来。
地球内部的构造演化和外部的地貌形态一直是地质学家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而作为地球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学的研究,对于揭示地壳的演化历程和构造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历史意义做一些探讨。
一、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大地的构造演化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涉及深部的地球内部构造演化,还涉及到地表的地形变迁和沉积作用等多个方面。
大约40亿年前,中国大陆就开始了自己的演化历程。
在这个演化历程中,随着各种地质作用的不断发生,中国的大地构造发生了不同阶段的变化和演化,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地貌和构造特征。
11亿年前,中国北部地壳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撕裂,形成了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超大型地堑。
在地壳的运动作用下,中国大陆逐渐分裂为南北两个板块,形成了华北和华南两大地块。
然后,在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中国地壳的变迁更为显著。
在早古生代,震旦纪时期的海洋切断了华北和华南两块大陆,形成了红色岩石和磨皮岩。
中古生代以后,若干个地质事件的发生,包括关键期的海退和地壳的抬升、太平洋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等,更是促进了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并导致了新的地质景观的形成。
二、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意义中国大地的构造演化显然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演化的现象,它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中国地质演化的历程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和掌握自然地理知识发挥了关键作用。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需要对地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利用地质资源和处理各种地质灾害,对于地质知识的掌握广泛应用于人类的各个领域。
其次,中国大地的演化历程对于我国的能源保障和资源开发具有极大的影响。
中国地质资源的种类繁多,对现代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应用地质知识可以使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变得更为高效和科学。
最后,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研究还对于理解全球变化和促进国家科技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大地构造阶段划分和演化
中国大地构造阶段划分和演化潘桂棠;陆松年;肖庆辉;张克信;尹福光;郝国杰;骆满生;任飞;袁四化【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6(23)6【摘要】按照王鸿祯先生的地质构造演化阶段论和全球构造活动论的思路,遵循将今论古的比较构造地质学研究原则,以对接带、造山系和陆块区三类一级大地构造单元构造相的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从超大陆汇聚与裂解不可逆演化和洋陆转换论的视角,认识理解中国大地构造时空结构组成特征,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三个演化阶段.第一阶段:太古宙—前南华纪(>820 Ma).太古宙陆核形成(>2 800 Ma),新太古代原板块构造启动,洋陆分化,华北各陆块发育古弧-盆系统(2 800~2 500 Ma),发育广泛的TTG片麻岩;古元古代(2 500~1 800 Ma)发育集宁、南辽河-荆山等弧盆系和嵩山裂谷、滹沱裂谷及华北基底形成(1 800 Ma);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820 Ma前)华北陆区在1.8Ga克拉通化后发育燕辽裂谷、熊耳—西洋河裂谷、渣尔泰—白云鄂博陆缘裂谷;扬子陆块和塔里木陆块区中元古代发育陆缘裂谷盆地,新元古代早期其周缘一系列弧盆系形成,扬子和塔里木基底形成,并参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过程.第二阶段:南华纪中三叠世(820~227 Ma),可分为5个构造期:(1)南华纪震旦纪(820~541Ma)构造期,罗迪尼超大陆裂解发育新元古代南华纪裂谷事件的火山-沉积岩及冰碛岩,古亚洲洋、原特提斯大洋及震旦大洋扩展,发育扬子、塔里木陆缘裂谷和裂陷盆地,华南洋萎缩为残余大洋.(2)寒武纪—中奥陶世(541~458 Ma)构造期,古亚洲洋、原特提斯洋持续扩张,中国西部一系列地块从扬子和塔里木大陆裂离,相应陆块均在伸展背景下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秦-祁-昆多岛弧盆系形成;印度陆块北部边缘形成寒武纪裂陷-裂谷盆地,上覆初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O12).(3)晚奥陶世志留纪(458~419Ma)构造期,古亚洲大洋双向俯冲,向北俯冲制约阿尔泰-兴蒙多岛弧盆系形成,向南俯冲制约天山-准噶尔-北山多岛弧盆系形成及温都尔庙增生弧盆系发育;南天山大洋向北俯冲导致中天山岛弧形成;扬子、塔里木和印度等陆块的北缘均发育被动大陆边缘;志留纪震旦洋、华南洋消亡;塔里木、扬子与华北构成统一的泛华夏大陆,其西南缘秦祁昆造山系形成,在南东缘形成了华夏造山系.(4)泥盆纪中二叠世(419~259Ma)构造期,古亚洲洋、南天山洋萎缩消亡,天山-准噶尔-北山造山系和阿尔泰-兴蒙造山系形成(C2-P2);华北陆块整体隆升(O3-C1)后,发育陆表海盆地;扬子陆块发育陆缘裂陷盆地.古特提斯大洋双向俯冲,向北俯冲制约北羌塘-三江多岛弧盆系发育,向南俯冲导致冈底斯陆缘弧形成(C—P).(5)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59~227 Ma)构造期,中国西北盆-山构造格局定位;那丹哈达洋西向俯冲形成鹤岗陆缘弧.澜沧江弧后洋盆向东俯冲及金沙江-哀牢山弧后洋盆向西俯冲,昌都-思茅地块两侧形成陆缘弧.特提斯大洋向南俯冲导致冈底斯弧盆系形成.扬子区攀西裂谷形成,峨眉山玄武岩大规模喷溢.第三阶段:晚三叠世—新近纪演化阶段(227~2.6 Ma).中生代时东部陆缘弧盆系形成;西北发育盆山构造;西南部喜马拉雅-冈底斯多岛弧盆系形成.新生代,中国东部沿海弧后裂陷及断陷盆地形成,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喜马拉雅-冈底斯造山系形成,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总页数】23页(P1-23)【作者】潘桂棠;陆松年;肖庆辉;张克信;尹福光;郝国杰;骆满生;任飞;袁四化【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610081;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300010;中国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0;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610081;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30001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0;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610081;防灾科技学院,河北三河065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相关文献】1.滇西地区壳体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演化与运动特征 [J], 胡斌;戴塔根;胡瑞忠;郭群2.中国不同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玄武岩的岩石化学特征 [J], 杨洪之3.数字地质调查中多源地学数据在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和大地构造演化研究方面的应用——以青海民和地区为例 [J], 朱云海;李超岭;孙赜;于庆文;张克信;张智勇4.中国太古宙陆壳演化阶段的划分 [J], 沈其韩;伍家善;耿元生5.西天山一带大地构造相划分及其构造演化特征 [J], 吴世敏;卢华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的地貌演化和地质构造
地貌演化的地质背景分析
中国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受到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共同影响,地质构造复杂多 样。
中国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受到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河流侵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 地貌类型。
中国地质构造的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这些地质作用对 地貌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了解地球科学知识:通过研究中国地貌与地质构造,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和地质作用, 从而更好地认识地球科学知识。
预测地质灾害:通过对中国地貌与地质构造的综合研究,可以预测地震、火山、滑坡等地质灾害 的发生,为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指导资源开发:中国地貌与地质构造的综合研究可以为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 依据,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中国地质构造特点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机 制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04
中国地貌与地质构 造的综合研究
THEME TEMPLATE
地貌与地质构造的相互关系
地貌演化是地质 构造运动的直接 结果
地貌特征反映了 区域地质构造的 特点
地质构造活动导 致地貌形态的变 化
地貌与地质构造 的综合研究有助 于深入了解地球 演化历史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影响因素:气候变化、板块运动、 地质构造、河流侵蚀和沉积等对 地貌演化的影响。
地貌演化的意义:地貌演化对地 球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 方面的影响。
地貌演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貌演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貌演化的影响 地貌演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地貌演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促进旅游发展:中国地貌与地质构造的综合研究可以深入挖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内涵,为旅 游业的开发提供科学指导和支持,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史
中国大陆是一个拼合的大陆(图1).中国海陆大地构造经历了五幕演化史:①前寒武纪,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陆核先后在大洋中形成,经过稳化,逐步向稳定的块体(Craton)过渡;
②古生代期间,上述块体逐渐拼合,其结合带呈横向分布:天山—阴山—燕山,昆仑—秦岭—大别和南岭,海水随之退出,形成中国大陆的雏形;这三条横向结合带之间,有广泛海相碳酸盐岩分布;
③中生代开始,羌塘地体自南大陆漂移而来,与塔里木碰撞(T3-J1),冈底斯依次又与羌塘碰撞(J3-K1),随后又有印度与冈底斯的缝合(K2-E23),从而出现印支、燕山、喜玛拉雅三期造山运动,特提斯洋启闭,使中国西部在强烈挤压改造之中,地壳增厚,其界线为贺兰山—龙门山;
④新生代开始,在西部青藏高原的隆升之后,东部发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聚敛,使中国东部及海域出现拉张应力场,地壳自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向东减薄,并形成一系列陆相碎屑岩断陷盆地;
⑤晚渐新世以来,菲律宾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出现琉球海沟—琉球群岛—冲绳海槽的沟一弧一盆系,以致中国东部及海域沉降,使新生代断陷盆地中普遍堆积起较厚的区域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