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平均数教案一教案

合集下载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能够独立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3. 能够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平均数?2. 如何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3. 平均数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1.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教学法: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

3. 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平均数的规律。

4. 组合式教学法:让学生合作完成例题,互相帮助。

六、教学步骤1.引入(1)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如:2,4,6,8,10,并让学生自己算出这组数的平均数。

(2)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意义。

2.讲解(1)教师简单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指一组数的算术平均值,可以用来表示这组数的“中心位置”。

(2)教师详细讲解如何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3.例题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自己计算平均数。

(2)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例题,互相帮助。

4.练习题(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将练习题答案对比,讨论错题原因,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5.拓展应用(1)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如:“某班级1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分别是80分、85分、90分、95分、100分、105分、110分、115分、120分、130分,请问这个班级的平均数是多少?”(2)让学生分组讨论,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6.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

(2)学生向教师提问,教师进行解答,弄清现有问题。

七、教学评估1. 听讲记录表。

2. 课后作业评估: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目,回顾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巩固。

八、教学资源1. 录像教学片段。

2. 平均数的教学PPT及练习题。

通常,此项教案可在45分钟-1小时内完成。

《平均数》 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 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课堂小结篇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

nx x x x x n +++= 32120.1.1 《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身边处处是数学。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自学(自学指导)。

二、检查自学1.有6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2,则它们的和为_______。

2.四个同学把压岁钱存入银行,存入的钱数分别为1180元、350元、420元、880元,平均每人存入______元。

3.已知某5个数的和是A ,另6个数的和是B ,则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

4.像这样,对于n 个数x 1,x 2,x 3,…x n ,则就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简称平均数,记为 .读作“x 拔”.5.某校规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由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社会实践成绩三部分构成,它们依次占60%、20%、20%。

小明本学期三部分的成绩分别为90分、80分、85分,则他的总评成绩为_________.像上面的几个题中60%、20%、20%就是90分、80分、85分的权,权表示数据的重要程度。

若n 个数,x 1,x 2,x 3,…,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3…,w n ,则n nn w w w w x w x w x w x w x +++++++= 321332211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三、例题解析例题: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四、当堂训练:1、某公司欲招聘公关人员,对甲、乙候选人进行了面视和笔试,他们的(1)如果公司认为面试和笔试同等重要,从他们的成绩看,谁将被录取(2)如果公司认为,作为公关人员面试的成绩应该比笔试更重要,并分别赋予它们6和4的权,计算甲、两人各自的平均成绩,看看谁将被录取。

平均数教案初中

平均数教案初中

平均数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学知识,如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2.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如何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用来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2. 举例说明:给出一组数据(如3, 7, 5, 10, 2)求平均数。

计算过程:(3+7+5+10+2)÷5 = 27÷5 = 5.4解释: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5.4。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求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

2.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解题方法和思路。

四、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例如:某班级有5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 165cm, 158cm, 170cm, 155cm,求该班级的平均身高。

2.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平均身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2. 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 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其他统计学指标,如中位数、众数等。

2. 探索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数据分析、决策等。

以上是一篇关于平均数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如果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提问。

平均数的教案7篇

平均数的教案7篇

平均数的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自我介绍、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self introdu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平均数的教案7篇制定开放性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教案的内容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把握和引导能力,可以判断其教学反馈和评价能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平均数的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平均数的认识》教案《平均数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从现实生活中识别平均数,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1.教学内容:平均数的认识,包括平均数的含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难点:正确区分平均数与总数,理解平均数的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引入: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2.讲解:通过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练习:通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平均数。

4.总结:通过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全面了解平均数。

四、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出示一张某班级的期中考试成绩单,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个分数更能代表这个班级的平均水平?为什么?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讲解: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如,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强调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数值。

同时,讲解平均数与总数的区别,避免学生将两者混淆。

3.练习:通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平均数。

例如,让学生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家庭的平均月支出、比较两个商店的商品价格等。

4.总结:通过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全面了解平均数。

同时,强调平均数的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性质,提醒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这一点。

五、课后作业与思考题1.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思考题:让学生思考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学校的平均升学率、比较两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等。

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初中八年级初二数学教案 平均数学案

初中八年级初二数学教案 平均数学案

8.1平均数(1)教师寄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习目标:1、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了解两种平均数的不同的方法计算。

3、通过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统计观念。

学习过程:(一)前置准备1、知道两个数2、4,则其平均数是。

2、若两个数分别为m、n,则其平均数是。

(二)自主学习1、看课本P217实例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哪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3、了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三)合作交流1、看课本P218“想一想”2、某广告公司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采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人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3、上题中两种选取结果说明了什么?(交流)4、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四)归纳总结解读完例题,你在具体做题中会注意什么?(五)典例精析1、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的零花钱捐给失学儿童,每人捐款如下(单位:元)10、12、13、21、40、19、20、25、16、30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2、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亮的上述三项成绩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则小亮本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六)当堂训练1、课本P220,习题第1题2、课本P221,习题第2题学习笔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课下训练:1、八年级一、二班学生分别有50分、45人。

某测试中,一班平均分为81.5分,二班的平均分为83.4分,则两个班的平均分是多少?2、某数学测验中,100分7人,99分5人,98分6人,95分4分,88分5人,80分8人,79分2人,78分4人,65分2人,50分2人,试计算全班平均成绩。

平均数教案(1)

平均数教案(1)
通过讨论、分析、思考理解到用已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来计算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根本行不通的,使学生意识到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激发学生去探究.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2)这个市的总耕地面积是多少?总人口是多少?你能算出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
(3)三个郊县的人数(单位:万)15、7、10在计算人均耕地面积时有何作用?你能准确理解数据的权和三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吗?
活动5归纳总结优化概念
通过归纳总结,课外作业,使学生优化概念,内化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问题:
(1)农科院为了选出适合某地种植的甜玉米种子,对甲、乙两个品格各用10块试验田实行试验,得到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见下表),根据这些数据,应为农科院选择甜玉米种子提出怎样的建议呢?
(1)能否大胆猜想,准确归纳;
(2)对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的结构特征是否准确把握.
通过度析问题,引导学生独立的列出准确算式,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通过具体问题得出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比较三个数的加权平均数与三个数的平均数的区别,初步理解数据的权的作用.
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
教师展示பைடு நூலகம்前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考察一种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
在活动中,教师强调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教师说明本章学习的知识内容: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概念;
(2)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
平均数
教学任务分析


知识技能

第1课时 平均数(一)教案

第1课时 平均数(一)教案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第1课时 平均数(一)●学习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学习重点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学习难点运用加权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郊县 人数/万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A 15 0.15B 7 0.21C 10 0.18问题:小明同学求得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为:x =0.15+0.21+0.183=0.18(公顷) 你认为小明的解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答:不对.因为人均耕地面积是用总面积除以总人数.而不是三个人均面积的平均数. 归纳导入:小明的回答不正确,如何计算人均耕地面积呢?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自学教材第111至112页的内容,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1)加权平均数__一般地,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x 1w 1+x 2w 2+…+x n w n w 1+w 2+…+w n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__. (2)在“人与自然知识竞赛”中,七年级甲班5名同学的得分如下:9分、8分、9分、8分、9分.则这5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__8.6分__.(3)某人打靶,前3次平均每次中靶9环,后7次平均每次中靶8环,此人10次打靶的平均成绩是__8.3环__.(4)从每公斤10元的水果糖中取出5公斤,每公斤12元的软糖中取出3公斤,每公斤9元的酥糖中取出2公斤,这三种糖混在一起后,这种“杂拌糖”应定价为每公斤__10.4__元.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探究点一 加权平均数的有关概念活动1:教材中问题三个郊县的人数(单位:万)15、7、10在计算人均耕地面积时作用重要不重要?展示点评:这三个人数分别叫0.15公顷、0.21公顷、0.18公顷三个数据的__权__. 上面的平均数0.17称为0.15、0.21、0.18的__加权平均数__.小组讨论: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是多少?反思小结:x =x 1w 2+x 2w 2+…+x n w n w 1+w 2+…+w n,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__重要程度__. 针对训练1.若1,3,x ,5,6五个数的平均数为4,则x 的值为( D )A .3B .4C .4.5D .52.若m 个数的平均数是a ,n 个数的平均数是b ,则这m +n 个数的平均数是__ma +nb m +n__.3.某校几名学生参加今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其中8名男同学的平均成绩为85分,4名女同学的平均成绩为76分,则该校12名同学的平均成绩为__82__.探究点二 加权平均数的运用活动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甲 85 78 85 73乙 73 80 82 83(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展示点评: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得到结论同样的一组数据,如果规定的权变化,则加权平均数随之改变.小组讨论:(1)问和(2)问有什么区别?计算一般平均分时各项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在权重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计算加权平均数?反思小结:上述问题(1)是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平均成绩,其中的每个数据被认为同等重要.问题(2)是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赋予与其重要程度相应的比重,其中的2,1,3,4分别称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权.针对训练4.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2,除学生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那么学生甲的得分是( D )A .84B .86C .88D .905.某学校规定: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小明同学的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的数学成绩依次是98分、80分、90分.(1)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0%、20%、3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这学期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2)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2:3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解:(1)98×50%+80×20%+90×30%=92分答:这学期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92分.(2)(98×5+80×2+90×3)÷10=92分6.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个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选手 演讲内容 演讲能力 演讲效果A 85 95 95B 95 85 95请决出两人的名次.解:A :85×50%+95×40%+95×10%=90B :95×50%+85×40%×95×10%=91所以B 的名次比A 好.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1.什么是加权平均数?什么是权?解: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赋予与其重要程度相应的比重,这些比重叫做权,相应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2.如何求加权平均数?解:x 1w 1+x 2w 2+…+x n w n w 1+w 2+…+w n(注意:加权平均数和平时所求的平均数有区别)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 1次,3出现了x 2次,4出现了x 3次,5出现了x 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__3.5__.2.某人打靶,有a 次打中8环,b 次打中9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__8a +9b a +b__环. 3.如果数据2,3,x ,4的平均数是3,那么x 等于__3__.4.已知1,2,3,a ,b ,c 的平均数是8,那么a ,b ,c 的平均数是__14__.5.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答:26人6.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表所示: 应聘者 笔试 面试 实习甲 85 83 90乙 80 85 92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答:乙被公司录取.因为乙的评分为87.5,而甲的评分为86.9.作业练习 深化目标上交作业:教材第121至122页练习第1、3、4题;课后作业:见学生用书部分.●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平均数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

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二、学习计算平均数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一三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一三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壹五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一三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班级三(1)三(2)三(3)三(4)踢的次数632654668646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平均数》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平均数》教案设计

《平均数》教案设计

《平均数》教案设计平均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计算平均数,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倡导平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学会计算平均数。

2. 教学难点: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小黑板、教学PPT。

2. 学具准备:学生练习册、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23, 28, 37, 35, 42,请学生观察。

2. 提问:你们能用一种方法来概括这组数据吗?3. 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平均数的概念,并解释平均数的概念是一种概括数据的方法。

Step 2 讨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20, 18, 15, 25,请学生尝试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计算平均数的规律,并总结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Step 3 小组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为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一组数据。

2. 学生利用小黑板计算出所分配数据的平均数。

3.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果,并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

4. 老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学生思考问题。

Step 4 平均数的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中使用平均数的情境,如班级人数、小组作业分数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找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并讨论结果。

Step 5 练习和巩固1. 教师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2. 学生互相批改作业,并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3.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Step 6 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2.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困惑。

五、教学延伸1.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数进行解决。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案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是学生在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均数这一概念。

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平均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还不够明确,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2.难点: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数据,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准备小组讨论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什么,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通过具体案例的计算,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组数据,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意义。

公开课平均数教案

公开课平均数教案

21.1数据的集中趋势1。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源于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21。

1。

1平均数”第一课时。

统计活动的几个环节中,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

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数(尤其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节内容是用列表、画图等方法整理数据的后继学习,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基础,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公式,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中“权”的意义,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种代表,体会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代表的优势和缺陷。

(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过程,能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

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与求异的思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学习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2.通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平均数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举例:在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时,可以引用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身高和体重,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含义的理解。
2.教学难点
-平均数性质的掌握:理解当数据增大或减小时,平均数的变化规律,这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和联系:学生需要区分这三个统计量,并明白它们在不同数据集上的适用性。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首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我发现同学们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然而,在讲授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同学在计算平均数时,仍然容易出错,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数据时。这说明我在讲解平均数计算方法这一部分,可能还需要再加强一下,可以通过更多具体例题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技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
1.平均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讲解如何将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二、教学目标: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六、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960÷6= 88÷8= 76÷4= 85÷5= 810÷9=(30+50+80)÷4 (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三)课上尝试小研究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初中数学平均数讲解教案

初中数学平均数讲解教案

初中数学平均数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 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 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1. 学具准备:移动学具板、作业纸。

2. 教具准备:移动示范板、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谈话导入,回顾情景。

2. 读懂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

二、自主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 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2. 萌发求平均数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径求平均成绩。

3. 小组动手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总结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1. 根据学生的探索,总结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强调平均数的求法: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四、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1. 让学生尝试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某班学生身高调查、某商店商品售价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五、巩固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正确答案。

六、总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2. 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建立统计观念。

但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紧张,可以适当调整,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问题教案

平均数问题教案

平均数问题教案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平均数问题。

学习目标:1. 学习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掌握解决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

教学准备:1. 彩色笔、白板和白板笔。

2. 学生练习册和试题集。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5分钟):1. 向学生简要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并给出示例说明。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用到平均数的情境。

讲解概念(10分钟):1. 列举一些常见的平均数问题,如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分数等。

2. 解释平均数的定义:将一组数值相加后再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

3.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用示例进行说明。

练习和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平均数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

2. 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和交流。

3.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进行集体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和试题集,让他们独立完成其中的习题。

2. 督促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注意思路的清晰和计算的准确性。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平均数问题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相联系。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3.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加应用所学知识,并提出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平均数相关的作业题,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并在下节课时提交。

拓展活动推荐:1. 制作一个小组平均数问题挑战赛,鼓励学生合作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团队合作与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或访谈等方式,了解平均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社会调查、市场调研等。

鲁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鲁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篮球比赛的一些画面)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能因为甲队队员的最高身高高于乙队队员的最高身高,就说甲队队员比乙队队员更为高大吗?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活动1:前后桌四人交流.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121++n x x x n叫做这个n 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读作“x 拔”.活动2: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看哪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冠军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1+4+2+2+1+2+2+1)=25.4(岁)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找同学回答.巩固练习一:1.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10,12,13.5,21,40.8,19.5,20.8,25,16,30. 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___.2.一名射手连续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8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平均每次射中____环(精确到0.1).3.小明上学期期末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为92分,她记得语文得了88分,英语得了95分,但她把数学成绩忘记了,你能告诉她应是以下哪个分数吗?A 93分B 95分C 92.5分D 94分例 某广告公司欲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誰将被录用?解:(1)A 的平均成绩为()7088507231=++(分). B 的平均成绩为()6845748531=++(分). C 的平均成绩为()6867706731=++(分). 因此候选人A 将被录用.(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A 的测试成绩为75.65134188350472=++⨯+⨯+⨯(分)B 的测试成绩为875.75134145374485=++⨯+⨯+⨯(分)C 的测试成绩为125.68134167370467=++⨯+⨯+⨯(分)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思考:(1)(2)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724503881431⨯+⨯+⨯++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巩固练习二:1.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变形训练:(小组交流)1.甲、乙、丙三种糖果售价分别为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将甲种8千克,乙种10千克,丙种3千克混要一起,则售价应定为每千克___元;2.某班环保小组的六名同学记录了自己家10月分的用水量,结果如下:(单位:吨):1 7,18,20,16.5,18,18.5.如果该班有45名同学,那么根据提供的数据估计10月份全班同学各家总共用水的数量约为.小结: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再补充.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掌握了: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平均数》教案2教学目标: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中权对结果的影响及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教学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一、创设连接,激情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求n个数的平均数的方法.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哪个公式计算呢?当一组数据较大时如何计算其平均数?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当一组数据中的某些数据重复出现时,又如何计算其平均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写出课题)二、目标定向,自主学习1、讲解例题例1、某工人在30天中加工一种零件的日产量,有2天是51件,3天是52件,6天是53件,8天是54件,7天是55件,3天是56件,1天是57件,计算这个工人30天中的平均日产量.分析:(1)本题是要求多少个数据的平均数?(学生回答30个数据).(2)这些数据有何特点?如何计算?(学生容易观察到,这些数据较大,且都比50稍大一点,因此可用公式②计算它们的平均数).解:将数据51,52,53,54,55,56,57同时减去50,得到2个1,3个2,6个3,8个4,7个5,3个6,1个7,那么,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是:(1x2+2x3+3x6+4x8+5x7+6x3+7x1)=4,50+4=54,所以,这个工人30天中的平均日产量为54件.2、加权平均数:一般来说,如果在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这里f1+f2+…+fk=n)那么根据公式①,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x=,(f1+f2+…fk=n)------------③强调两点:(1)公式③与公式①是一致的,公式③是公式①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在公式③中,相同数据xi的个数fi与n的比值叫做数据xi的权.(2)公式③的适用范围: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用公式③比较简便.例2、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班级一班二班三班黑板959085门窗909590桌椅908590地面859095(1)求每个班的平均分;(2)若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3)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与同学进行交流.解:(1)一班的平均分为:(95+90+90+85)=90,二班的平均分为:(90+95+85+90)=90,三班的平均分为:(85+90+95+90)=90,这三个班的平均分相同.(2)一班的卫生成绩为:95×15%+90×10%+90×35%+85×40%=88.75二班的卫生成绩为:90×15%+95×10%+85×35%+90×40%=88.75三班的卫生成绩为:85×15%+90×10%+95×35%+90×40%=91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3)分组讨论交流小结: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39%,3%,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思考:如何求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总支出的百分比呢?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小明:(9%+30%+6%)=15%小亮:=9.3%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亮的求法是对的.三、反思感悟,归结升华:1.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它与平均数的关系,以及它的适用范围.2、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一)
教学目标:
1、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根据加权平均数的求解过程,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从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当所要考察的总体的个数很多或者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我们常常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了解总体,看下面的问题:农科院为了选出适合某地种植的甜玉米种子,对甲、乙两个品种各用10块实验田进行试验,得到了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见下表)根据这此数据,应为农科院选择甜玉米提出怎样的建议呢?
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选择种子时所关心的问题。

如何考察一种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呢?这要用到本章将要学习的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的方差等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对数据的作用有更深的体会。

以前我们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它们都可以作为数据的代表,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从本节开始,我们将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活动1
问题: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这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
师生行为:学生分组讨论,发生疑问后,教师给予引导,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活动2
问题:【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读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

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

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

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师生行为:(1)如果这家公司按照3︰3︰2︰2的比确定听、说、读、写的成绩,说明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由于是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因此“听”“说”“读”“写”所占的权重就要大些,即 “听”“说”的成绩比读、写的成绩更加重要,计算两名候选人的平均成绩,实际上是求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3,3,2,2分别是它们的权。

(2)由于录取时,侧重考虑笔译能力,所以在四项成绩的权的分配上与(1)有所不同。

读、写的权就大一些。

那么加权平均数到底该如何求呢?
定义: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321n ωωωωK ,则
n
n
n x x x x ωωωωωωωω++++++++ΛK 321332211叫
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刚才我们分析了上面应试者甲、乙各项成绩的权重,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计算出相应的加权平均数。

并在小组内讨论。

解:(1)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则甲的平均成绩为: 乙的平均成绩为:
显然甲的成绩比乙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甲。

(2)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则甲的平均成绩为: 乙的平均成绩为:
显然的乙成绩比甲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乙。

我们不妨再看一个例题,进一步体会“权”的作用。

活动3
【例2】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

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
请决出两人的名次。

很显然,此题是要求两名选手的三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50%、40%、10%具有什么意义?
50%、40%、10%说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项成绩在总成绩中的重要程度,是三项成绩的权。

明白了这一点。

就能根据加权平均数的公式求甲、乙的最后成绩。

解:选手A 的最后得分是 选手B 的最后得分是
由上可知选手B 获得第一名,选手A 获得第二名. 三、 巩固提高 活动4
教材P139 练习1、2; 四、 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加权平均数。

在一组数据里,由于每个数据的权不同,所以计算平均数时,应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才符合实际,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