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诗歌阅读训练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足;疑(2)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表达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故答案为:⑴足;疑;⑵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根据“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可想到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出作者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首联,“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暗含远离故乡之意;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
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
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
“人归”“雁下”写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借人归雁下表达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尾联“独夜”“听钟”“未眠”,写出羁旅在外乡思客愁之深。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和理解。
考生要懂得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阅读训练与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阅读训练与答案七年级下册古诗阅读训练春夜洛城闻笛XXX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XXX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恋恋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尚,一种情感,《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表达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缅怀之情。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模糊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感动了很多听众,引发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伎俩,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一、【译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新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2)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答案】(1)不能。
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2)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无聊与焦躁。
因此,“闲”的意思是无聊,如果换成“忙”,就与诗歌当时的意境不吻合了。
(2)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示例: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处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故答案为:⑴不能。
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⑵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能力。
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写作的背景灯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七年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①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①踏歌:唐代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
这种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运用想象遥寄深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上面两首诗都有对于声音的描写,请你从“子规啼”和“踏歌声”中,分析诗人不同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古诗词中有许多送别诗,请你再写出两句表达送别之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连续两句)(一)阅读《观沧海》一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三)阅读《次北固山下》,按要求完成题目。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借长江风光表达了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明)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1)请赏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也写到“马上相逢”,与本诗的“马上相逢”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1)“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2)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解析】【分析】(1)“黄梅细雨暗江关”的意思是“阴暗底晦的连阴雨天,让整个杭州城像黑夜一样暗淡”。
用“暗”字,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
(2)结合两诗的情感写出不同。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的意思“马上就要相逢了我们要尽情的大醉一场,明天早上各奔东西,又不知要分离多远何日才能见面”。
“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参与友人于马上相逢,行色匆匆,只有就几句话时间罢了,就是这一点的时间,作者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这种行为真切的表现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⑵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时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诗歌展示的背景进行分析。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 (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②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③海隅:海边。
④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⑤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⑥壑:山谷。
(1)这两首登高抒怀的诗歌,首联均是远观山景,描绘出了山的①________之态。
从诗歌中读到了诗人杜甫是激情满怀,踌躇满志的;而王维则恬静淡远,流露出②________的意向。
(2)《望岳》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被后人另作解读,衍生出了新的意思。
请写出你从中领悟到的生活哲理。
【答案】(1)高远(或高壮);归隐(或隐逸、遁世)(2)我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
【解析】【分析】(1)①《望岳》第一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泰山的高,不直接写,而是写在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到远远横亘的泰山,通过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终南山》首联“太乙近天都”,意思是终南山的太乙距离天空很近,终南山虽然高,但是距离天还很远;“连山到海隅”,终南山虽然绵延千里,但是也未能连到海。
上下句都是用夸张的手法,从远景写出终南山高远的特点。
所以两首诗,都是远观山景,描绘山高远或者说高壮的特点。
②《终南山》前几联总写终南山的高远以及烟云雾霭的景色变换,阴晴变化中中峰的千岩万壑,最后一联耐人寻味,“欲投人处宿”的主语应该是“我”,“我”在游山,“我”在观物抒情,“我”在“隔水问樵夫”,流露出诗人寄情于山水,有意归隐的情绪。
(2)“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
攀登的过程是辛苦、艰难的,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登上山巅,才有机会雄视天下,“一览众山小”。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教部编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杜牧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参考译⽂】迷离⽉⾊和轻烟笼罩寒⽔和⽩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仍在⾼唱着⽟树后庭花。
【阅读赏析】1.体会“烟笼寒⽔⽉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2.如何理解“隔江”⼆字?3.作者对商⼥唱《后庭花》⼀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4.全诗表现了诗⼈怎样的感情?(⼆)贾⽣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贾⽣才调更⽆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问⿁神。
【参考译⽂】汉⽂帝求贤若渴,竟然在宣室接见了曾经被放逐的⾂⼦贾谊,贾谊的才华确实还是是那样⽆与伦⽐。
可叹的是,空有了⽂帝挪前席位与⾂⼦近如此投机的交谈,因为他们探讨的不是天下民⽣⼤事,⽽是那些虚妄的⿁神之事。
【阅读赏析】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怎样的情感?2.这⾸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3.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4.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莫⾔下岭便⽆难,赚得⾏⼈错喜欢。
政⼊万⼭围⼦⾥,⼀⼭放出⼀⼭拦。
【参考译⽂】不要说从⼭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的⼈⽩⽩地欢喜⼀场。
当你进⼊到崇⼭峻岭的圈⼦⾥以后,你刚攀过⼀座⼭,另⼀座⼭⽴刻将你阻拦。
【阅读赏析】1.末句的“放过”和“拦”⽤了什么修辞⼿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四)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落灯花。
【参考译⽂】黄梅时节,在⼀个梅⾬绵绵的夜晚,乡村的青草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这时已经是半夜了,诗⼈的朋友却没有如约来下棋,他⽆聊地敲着棋⼦。
灯灰震落在棋盘上,⼼中有些失落。
【阅读赏析】1.诗中开头两句运⽤了的修辞⼿法,描写了 (季节)江南特有的景⾊。
2.请你⾃选⾓度,对“闲敲棋⼦落灯花”⼀句进⾏赏析。
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根据“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可想到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出作者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首联,“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暗含远离故乡之意;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
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
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
“人归”“雁下”写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借人归雁下表达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尾联“独夜”“听钟”“未眠”,写出羁旅在外乡思客愁之深。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和理解。
考生要懂得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进行分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古诗鉴赏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新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古诗阅读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吉样寺赏牡丹①苏轼人老簪②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③。
【注】①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
②簪:插戴。
③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
(1)请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
(2)描绘诗人醉归的情景,并品味“醉”中蕴含的情感。
①醉归的情景:________。
②“醉”中蕴含的情感:________。
【答案】(1)“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
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解析】【分析】(1)“花应羞上老人头”意思是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羞”有羞怯,难为情之意,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有些不好意思。
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①“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诗人赏花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头上插着鲜花,一路走得磕磕绊绊,引得别人的围观和哄笑;教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看。
②“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意思是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
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⑵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
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 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地点。
“千寻”二字极言其高,其意为在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的高塔。
B. 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峰上的“千寻塔”之高。
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的可以见旭日冉冉升起。
C. 第三、四两句可以第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内容的升华。
D. 末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其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遮住视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答案】 D【解析】【分析】本诗反映的是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进行理解。
对选项要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
2.请你分别对含“最”字的两句诗“最是一年春好处”和“此物最相思”进行朗读设计,并阐述理由。
朗读技巧提示:停连、重音、节奏、语气、语速、语调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答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最”应使用欢快的语气,语速稍快,来表现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相思》中的“最”应使用低沉的语气,语速稍慢,来表现诗人内心对友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
所以“最”应读出欢快,欣悦的感情。
《相思》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所以“最”应重在抒情,读出对友人的思念。
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
②微径:指小路。
③霁:雨停天晴。
(1)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足;疑(2)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表达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故答案为:⑴足;疑;⑵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清幽恬静(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分析】⑴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意象的理解,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本就充满着清幽的情愫,同时再结合诗句“素舸漫流间”等所描绘的景象,即可得出“清幽恬静”。
⑵本题为对比赏析,在分析的同时应首先对原诗句进行分析理解,“唯应共月还”一句形象描绘了诗人形单影只只有月亮作陪的场景,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同样也是表现作者只有月亮相伴的场景。
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两位诗人虽然孤身一人,但并不因此寂寥落寞,从两首诗的全诗中都不难得出共同情感:超然物外、安闲自得。
故答案为:⑴清幽恬静⑵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意象所寄寓的感情的理解能力。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
诗歌的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
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赏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先分别分析两篇文章,再比较其异同,在比较中分清相同点与不同点,再结合理解诗词的内容,选取合理角度,围绕其所用表现手法与蕴含的作者情感或人生哲理来进行赏析,言之有物即可。
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足;疑(2)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表达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故答案为:⑴足;疑;⑵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七年级下册课内诗歌中考鉴赏阅读试题含答案

2017人教版七下课内诗歌中考鉴赏阅读试题一、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分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2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6、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二、望岳赏析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的气势和的景色;2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其中“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诗人 ;3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2.文学常识填空;选自杜少陵集;杜甫,字,自称、 ,世称 ; 诗人,尊称“”,与并称李杜,现代主义诗人;3.赏析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4.理解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6.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7.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9.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8.理解性默写;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 ,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 , ;5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 ;9.选择题;1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2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三、登飞来峰赏析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1分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4.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5、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6、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9、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10、这首诗中,“泘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1、12、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13、14、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15、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16、四、游山西村阅读训练中考题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6.7.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8.9.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11.五、己亥杂诗赏析题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1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离愁,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 ;2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 ;3“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红暗喻 ;4“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的思想感情;5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方法和马致远的有异曲同工之妙;6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 ;7诗的后两句,诗人以落红自比,表明了自己虽辞官归隐,仍为国效力的决心;现在常被用来赞颂牺的精神;2.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怎样的复杂心情3.请你谈谈对三、四句诗的理解;4.这首诗加线是怎样写“离愁”的5.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6.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几种心情请你概括;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8.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9.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10.诗歌中流露了诗人的两种感情: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11.11.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总体上包含了哪两方面的情感12.本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在花开花落的变化中寄寓了怎样的深意1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15.15.选择题;1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2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16.理解性默写;1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作者从花开花落的生死更替中悟出生命的真谛的是: , ;2诗中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 , ;3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 ,”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4诗中表达作者心志的诗句是: , ;5表达作者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心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两句是: ,;参考答案一、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5、“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6、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7、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二、1.1望,高大雄伟,神奇秀丽;2参天耸立,对祖国山河的热爱;3由远望到近望;2.子美,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少陵,唐代,诗圣,李白;3.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对仗工整;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一个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4.5.这两句诗的意义是:我终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观看那群山的矮小;化用孟子·尽心上中“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语义,既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又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也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6.①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②“钟”是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6.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7.①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②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③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8.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9.1D,2B三、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2分3.4.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5.,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6、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7、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8、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9、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0、当时的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11、“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12、千寻见日升,铺垫13、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四、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2.示例一:“这句诗表现作者正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育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示例二:诗句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诗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希望;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3.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4.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5.“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6.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在生活中常用来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7.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8.①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五、1.1继续忠心报国的志愿或“志向”2诗人的马鞭3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比喻诗人自己4作者想继续为国效力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6浩荡离愁7牲自己,培育新人的无私奉献;2.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3.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4.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5.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6.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7.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或: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8.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9.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10.诗人想舍的是当朝的黑暗与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11.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解甲归田的惆怅,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继续精忠报国的信念;12.答:诗人以“落红”暗喻自己是具有爱国情怀的志士,“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思想感情;13.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或者: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或者: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14.“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15.1B,2C;16.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4浩荡。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诗歌阅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案】(1)泰山(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解析】【分析】(1)岱宗: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据此可作答。
(2)诗句“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用“决眦”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
据此,泰山的特点可概括为:山势雄伟高大,景色秀美壮丽。
意对即可。
(3)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在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的同时,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泰山⑵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根据文下注释明确。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泰山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感情。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
②微径:指小路。
③霁:雨停天晴。
(1)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送儿还故乡。
(2)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的诗句是:_深__林__人___不__知_____, __明__月__来__相__照___。(2分)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用生动的语言பைடு நூலகம்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4.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 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分)
同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 之情是由“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阅读《逢入京使》,完成下列问题。
(1)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沾湿的样子 诗人远涉边塞时强烈的思念亲人。
运用互文、排比,增强语势,渲染战前紧 张的气氛,写出了战事紧迫。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 选段描写了木兰的战地生活,渲染了怎样 的气氛?有什么作用?
渲染紧张或凄苦的氛围,烘托木兰的英雄 气概。
(2)下列对《木兰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B)
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下面选项中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话理解正确的是(C)。 A. 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 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 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 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东市买骏马,西 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送儿还故乡。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木兰表达了放弃功名,尽快回家的思乡心 愿。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 B.“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体现了诗人宁 静、淡泊的心境。
C.以自然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融情景为一体。 D.以琴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 反衬深林的昏暗。
(1)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 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 角度描写边塞的生活。 C.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 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 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 笛声随着春风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 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 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 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 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 寂心情和思乡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