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声音》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的声音》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这节课重点让学生了解声音存在音色、音调与音量的区别,探究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难点是区分音调和音量。

在教学环节上,先采用游戏导入,让学生辨析声音的同时掌握本节课第一个知识点:音色。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

第二个环节书本上设计为认识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叫“音量”。值得辨析的是,“声音的强弱”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它传递能量的强弱,而声音的大小指的是声音响度的大小。我们平时说的音量显然指的是声音响度的大小。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敲击小鼓,让学生画用大小不同的力气敲击鼓面,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振幅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第三个环节为音调,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先让学生听几段声音,感受音调的变化,学生觉得很容易,但在实验中,由于橡皮筋本身的音色听起来比较闷,弹拨的响度也不高,特别是粗细橡皮筋的对比,让学生听起来会将音调的高低与响度的大小混淆;另外学生不太能掌握每次拨动橡皮筋的力道,也造成了一些失误。通过一次教研活动的发现,本次实验可将橡皮筋制成一个专用小盒子,可以方便地调整橡皮筋的松紧、长短、粗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声音存在音色、音调与音量的区别,只是在探究使橡皮筋音调变高的方法的实验中效果不太理想。应该采取麦克风录音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音调的变化,来自于橡皮筋的松紧、长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