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党争下的黄庭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党争下的黄庭坚
摘要:黄庭坚是一个不幸落入“北宋党争”的漩涡中的文人,他在诗词上面的造诣很高与苏轼并称“苏黄”。但是在北宋那样的背景下,文人很可能会受到政治的束缚,在经历了这些浮沉之后,后期的黄庭坚,逍遥而不消沉,更多转向诗歌与书法的发展,使之成为一名杰出诗人和书法家。
关键词:党争、黄庭坚、诗词、北宋
一、官场的坎坷
历史上的很多著名诗人,他们的成名作品大多是官场失意时所作,因为也许只有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灵才是相当纯净的,文学作品需要的环境和官场上的谀词是截然相反的。而黄庭坚就是一个在官场上失意的的文人,也许是因为没有官场上的利欲熏心他的词才会大放异彩。他仕途坎坷,两次贬滴,饱受困苦;然而他在诗词和书法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受到后人的称赞。黄庭坚的政治遭遇反映了古代许多学者的共同命运,如果结合黄庭坚所处时代进行考察,他在政治上的悲剧完全是北宋党争造成的。
黄庭坚一生没有做过高官,仅担任过几次州县级的地方官。而让他卷入政治漩涡的就是他主持编写《神宗实录》。当黄庭坚被举荐在汴京做官时,正处在两个皇帝的交替之际,主持变法的神宗去世,而新即位的皇帝年幼所以这时的实权掌握在皇太后手中,而太后支持的却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所以此时司马光被启用为宰相,现在由旧
党来编写实录,自然要大肆攻击新政,尽量否定变法,这就是所谓“元佑党争”。黄庭坚是个正直的学者,在编修实录中他不会故意歪曲或随意捏造,但偏见难免。八年以后新党重新上台时,此事成为黄庭坚遭到贬滴的伏笔。后来又因为“诬毁先帝”的罪名,受到贬滴处分。
被贬以后的黄庭坚过了六年散淡的贬窜生活,谁知又被卷人党争之中,受到第二次贬滴。要之,黄庭坚的政治命运随着新旧党争的起伏而改变,因旧党得势而迁官升职,因修《实录》有功颇受旧党的照顾,然当新党执政时,又免不了遭到新党人士的打击报复,其被贬入蜀,既是他实事求是地坚持自己见解的结果,更与北宋党争有着直接的关系。
总之,黄庭坚就是生活在这种痛苦的政治漩涡之中。争夺利来是封建官集团的疤疾,虽然新党一再把黄庭坚当作旧党的中坚分子来打击,实际上是冤屈了他。如前所说,黄庭坚确实得到过文彦博、司马光、苏轼等旧党领袖的赏识、器重和推荐,主要是由于黄庭坚的文采出众和名声显著。黄庭坚并非旧党的中坚分子,他对司马光、苏轼的才气非常敬慕,和苏轼保持密切关系,经常有诗词酬唱,这种交往纯粹出于文人的意气相投、志趣相近、爱好相同。由于彼此的才识相当.就会有共同语言,当然对一些政治问题产生共识,这样黄庭坚自然而然地在政治态度上倾向于旧党一边。在司马光去世时,他非常悲痛,写出了动人的挽词来表达自己的深情,这些举动都是无可厚非的。另一方面,他对司马光的政敌王安石也非常尊敬。他曾说王安石是“一世之伟人也”。
二、党政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党争是北宋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它影响了黄庭坚的心态和生活,进而也改变着他对文学题材和主题的选择。所以黄庭坚有不少议论性的诗词,题材有世俗化倾向,词在内容上得到了开拓,词到黄庭坚的手里,其表现视野由唐五代、宋初的花间尊前、歌筵席畔,苏东坡的士大夫情怀,转到广阔的世俗生活,诗词之间的表现疆域已经差不多完全消弭。可以说是官场上的不顺造就了这样的伟大的词人,才有了《登快阁》那样优美的诗词“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从而是他的词具有诗化的倾向,读到他的词就像他的诗一样有韵律,他是一位诗人但是有大量的此作流传于世,.黄庭坚的时代是词境和词风开始变革的时代,作为一代词人,他以自己独特的山谷诗法注入词的创作中,即所谓的"以诗为词",使词呈现一种独特的风貌,对后人词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黄庭坚的"以诗为词"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呈现了一种别样的风貌,即"以黄庭坚的诗为黄庭坚的词"。
三、处变不惊
官场上的浮沉与迫害使黄庭坚变得能处变而不惊,临变而不乱,他厌倦官场转而注重自我的旷达,把自己立于纷争之外,所以他不仅是此人还是书法家,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的残酷是他转向了文学创作,而这却成就了他,他的诗词千古流传,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不知道他那个时代谁最有钱,谁的官位上升的最快但是我们会永远记住了黄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