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与趋势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张远芝;谷军【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并且地区差距不断扩大。

四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在国家相关战略和政策实施下,我国区域经济逐步出现协调发展趋势,目前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协调程度。

总体上,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趋于上升,中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略低,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比较低,但是相比以前已有了较大的提高。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协调发展【作者】张远芝;谷军【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北荆州 434020;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F224中国是一个拥有近全球1/5的人口和960万km2国土的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个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制定正确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1],协调好区域内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本研究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原因,以及区域经济呈现协调发展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四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特征。

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原因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是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主要表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优先享受到国家改革开放的相关优惠政策,逐步发展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

另一方面是同处东部沿海地区,南方与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协调[2]。

主要表现在南方地区优先得到国家改革开放试点特区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率先建立经济特区并逐步发展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大范围突出经济圈。

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政治和经济原因)
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形成三次较大的发展高潮。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20 世纪50 ~60 年代。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20 世纪70 ~80 年代后半期。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1 、联合一致抗衡外部强大势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动因 2 、二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

3 、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与发展及其政治利益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维护自身的经济、贸易领利益,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4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经济源泉。

5 、贸易创造等各种积极的经济效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浪潮兴起的动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浪潮兴起的动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浪潮兴起的动因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波澜壮阔,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动因。

(一)经济动因首先,当前全球范围内日益加深的市场化改革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体制基础。

在战后新技术条件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分工与依赖日益加深,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各国的生产和流通及其经济活动进一步越出国界。

这就必然要求消除阻碍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市场和体制障碍。

当今世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实践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因此,不管是传统的封闭经济,还是起源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

通过改革,各国在经济体制上的趋同,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以及技术在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体制障碍,促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其次,WTO虽然是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其多边贸易体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近年来多边贸易谈判所遭遇的挫折和困难,客观上也刺激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目前,WTO已发展成为拥有一百多个成员的庞大组织,运作程序复杂。

根据WTO“一揽子接受”方式,其成员对各项议题的谈判只有在一致同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这注定了要在短时间内达成所有成员共识和消除矛盾并非易事。

1986年开始的,“乌拉圭回合”历时八年半。

2001年11月在多哈发起的首轮多边回合谈判也同样在一片哀叹和失望声中艰难进行。

WTO多边贸易谈判前景的不可预测性,客观上为更多的双边和区域性贸易协议取代多边贸易协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机遇,着手启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成为WTO成员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又一选择。

在2003 年坎昆会议之前,美国就曾声称,如果坎昆会议失败,美国可能会舍弃WTO提供的多边谈判框架,自行同其他国家缔结双边或地区自由贸易协定。

与多边贸易体制相比,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因成员国常常是地理位置相邻,社会政治制度相似,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近,有类似的文化历史背景,因而具有开展经济合作的诸多优势。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原有基础和优惠政策相对快速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有利于增强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来不平衡。

在秦汉时代,全国经济发展轴位于长安――洛阳――开封一线,关中和山东是当时的经济重心,整体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领先于其它地区。

在隋唐之交,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而成为经济中心,但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仍在开封――洛阳轴线上,呈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格局。

北宋以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淮河成为南北文化的分界线,经济重心位于长江下游和南北运河交叉的十字轴线上,并逐步扩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中国自然经济遭到极大的冲击,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

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1949―1978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新中国建国之初,《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国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它重点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

当时工业布局(以重工业为例)的表现是战乱的、零散的、畸形的。

在1949――197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是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模式。

但在以具体数据和史料来论证这一结论时,已有的文献存在两个不足之处:一是这段时期的分段划分不具体,二是区域数据资料少而笼统。

众多文献资料多数以“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平衡式的”来概之,或有的学者仅列举了“一五”、“二五”、“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期的局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本文的独到之处是将1949――1978年这30年按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稳定国家政权和免受战争冲击的需要,本期国家开始粗略地制定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二阶段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第三阶段是1958――1962年“二五”计划时期,“大跃进”使区域经济受到极大的损害,平衡战略为“失衡”和“混乱”所打乱:第四阶段是1963――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工作也开始恢复;第五阶段是1966――1978年“三线”建设时期,承接前几期的内地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加强国防工作的冷战思维,国家再一次大规模地实施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思维模式得到了更加明显的凸现。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动态、表现和成因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动态、表现和成因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动态、表现和成因作者:刘学良续继宋炳妮来源:《产业经济评论》2022年第02期關键词: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加权变异系数二维分解一、引言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依靠地理区位优势、政策先发优势等率先发展,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轨道,带动中国经济走向腾飞。

与此同时,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也开始凸显,特别是90 年代我国的东中西部差距大幅拉大。

为此,从2000 年起,我国先后实行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区域发展战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政策的落实和推进,我国的区域发展协调程度明显增强(盛来运等,2018)。

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逐步深入,区域协同发展力度不断加大,部分落后省份如贵州等经济增速从长期滞后到全国领先,又带动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

同时,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北方发展差距快速扩大,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盛来运等,2018;许宪春等,2021)。

部分观点认为,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出从“东西差距”转向“南北差距”的新趋势(杨明洪等,2021)。

要搞清楚我国南北差距,以及东中西部差距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先弄清关于区域发展差距的关键基本事实,其中,测度和判定南北差距是探究南北区域发展差异的首要问题(许宪春等,2021)。

实际上,仅仅测度和判定南北差距是不够的,我国总体区域差距、东西差距等都需要进行测度和判定,这样才能把南北差距放到我国总体区域差距的更大框架下,通过与其他差距的比较来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因此,应全面、透彻地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等的历史动态进行分析,一些关键问题,如我国区域总体差距在近些年是扩大还是缩小;我国区域差距的各个维度,特别是东西差距、南北差距的变化轨迹和对总体差距的贡献以及其变动原因,等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际贸易学课件教程-第十一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国际贸易学课件教程-第十一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 6、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自身发展凸现两大趋势:
❖ 第一,欧盟为代表向更高层次发展;第二,出现了更加松散的区 域经济合作组织。
❖ 7、区域经济一体组织发展速度较快。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 只有12个岛国和公国没有参与任何区域贸易协议(RTA)。
❖ 8、经济贸易集团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共同发展,形 成了区域经济集团迅猛发展与多边贸易体制职能强化同生共 举的“共生现象”。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和形式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第四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第五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第六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022/7/27
1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和形式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协
2022/7/27
9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
1、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
2、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消极影响
(一)对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的负面影响
1.对成员国之间产业发展不平衡性冲击
❖ 4、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相互交织,成员身份交错重叠。5、环 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力。 环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预示着21世纪是“太平洋的时代。”
2022/7/27
14
❖ 5、环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大有后来居上之 势力,主要表现:北美自由贸易区目标宏伟,如积极酝酿建立 共同市场;亚太经合组织风头强劲,增势不减;东盟组织扩 张积极,特别是与中国、韩国、日本合作推进积极而富有成 效。环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预示着21世纪是“太平洋的时 代。”

区域经济学学习总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模型

区域经济学学习总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模型

区域经济学学习总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模型区域经济学学习总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模型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不同地理区域内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在区域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关键的要素和模型,这些对于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这些要素和模型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关键要素1.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一个地理区域的基础,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差异会导致经济结构和产业分布的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而内陆地区则以农业资源为主导。

2.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要素之一。

人口的数量和素质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劳动力供给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以吸引人才和投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差异会导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例如,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更加多样化和高端化,而欠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则更偏向基础生活和制造业。

4.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经济的增长。

一些高科技产业和科研机构常常集聚在一些特定的地域,形成区域创新中心。

二、关键模型1.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是指以产业集聚和空间分布为重点的经济学模型。

该模型通过考虑地理因素,如交通网络、区位等,来解释为什么在一些地区产业比较集中。

这些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2. 区域生长模型区域生长模型是用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庞特雷斯克(Pontryagin)模型和霍普菲尔德(Hopfield)模型。

这些模型考虑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并通过经济指标的测量来评估区域经济的增长潜力和发展趋势。

3.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是用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型。

这些模型包括斯库特(Scott)模型、多多丘(Duranton)模型等。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原因及治理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原因及治理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原因及治理对策作者:孙久文石林来源:《治理现代化研究》2018年第05期摘要:我国当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通过区域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进入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之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同区域的城市极化效应带来的要素集聚、长期行政分权造成地区发展权利的失衡以及地区资源禀赋差异。

长期的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城乡发展差距、经济发展差距以及地区间产业结构失衡三大方面。

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平衡发展为我国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必须坚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营造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重视区域协同,加强跨区域合作,才能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实现协调发展。

关键词:不平衡;区域协调;城市与区域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8)05-0032-0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平衡的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动因(一)城市的极化效应城市极化效应是指各种经济资源要素单方向地向中心地区集聚,包括区域层面的城市以及全国层面的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地区间城市化水平不同而产生的经济资源要素单方向聚集。

[1](P36)极化效应的结果是城市地区更加繁荣,乡村地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城市的极化效应加剧了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不平衡,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断地扩大,成为不平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014年,全国四个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东部33 866.4元、中部24 838.3元、西部23 694元和东北24 969.7元,2010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东北的1.46倍、2014年为1.36倍。

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动因及其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动因及其发展趋势
世界 大战 的 磨难 以后 , 人们 意识 到 , 欧洲 不 能 再 发生 战 争 ,
某个传 统 产业 . 必须 具 有全 球化 的思 维 , 本 土 到全 球 , 也 从
从 封闭 到开放 . 是一 种 必然 的趋 势 。 因此 , 管是 传统 的 这 不
必须通 过合 作 、 一体 化与 联合 才 能实现 欧 洲 的长 久稳 定 、 安
闭 国所 不能得 到 的收益 。 些成 员国 以综 合 的力量 , 这 采取 协
调 一致 的行 动 . 加强和 扩 大对 外经济合 作 关系 , 汇入 国际 社
税 ; 同市场 是区域 经济 一体化 的 高级形 式 , 共 除拆 除成 员 之 间所 有贸 易和投 资壁 垒以 外 , 还允许 资本 、 劳动 力等 生产 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动 因
区域经 济一体 化 的形成 和发 展 .有它 的历 史性 和必 然
性。
第一 . 自冷 战 结 束后 . 济 因 素在 整 个 国 际 关 系 中的 经
意. 已经 没有一 块不 是全 球市场 的市 场 了 。 即使 身处 中国 的
作用 。 欧洲 合作 的初 始动机 和最 终 目标就 是政 治 。 经过两 次
素 的 自由流 动 。通 常还 要求 成 员之间在 自愿 协议 的基 础 上 让渡部 分 主权 .建 立负 责协 调和 制定共 同政 策 并且管 理该 组织 共 同事 务 的权 力机 构 :经济 同盟是 区域 经济 一体 化 的
会. 使得 参与 国家 的地区 感和归 宿感 增强 , 进而 形成 一种 合 力, 产生 一种促 进区 域内 经济发 展 的巨大推 动力 。 以上 种种 因素 表明 .区域经 济一 体化能 够有 效 的促进 参与 国经济 的 快速 发 展 , 以 , 所 在这 个 经 济实 力至 关 重要 的 时代 。 来 越 越

改革开放30年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及现实动因

改革开放30年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及现实动因
c ss ca im ,t e s ca itc m a k te o o t . h o eia s u s s h a o ils h o il i r e c n my ec s K e r s:r fr a d o nig u y wo d eo m n pe n p;r go a e eo me tsr t g e in ld v l p n tae y;d v lpme t it r lmo i t e eo n ; n ena t iy l
中图分 类号 : 14 F 2 文 献标 志码 : A
An l ss o g o a v l pm e t a e y De e o m e t a d a y i n Re i n lDe e o nt S r t g v l p n n
is I t r lM o i t i c he Re o m nd Ope i p t n e na tl y s n e t f r a i n ng u
whoe Att e s me t e t e lc f c o d n to n h mbaa e a n e ins b c me i c e sn l l. h a i h a k o o r i ai n a d t e i m lnc mo g r g o e o n r a i gy p o i e t h a f r go a e eo m e tl v l a tl i f t e e p n in te d. T g p e itn r m n n ;t e g p o e i n l d v lp n e e s g p si s o h x a so r n l he a xsi g a n e in e i e he n c s i fr go a e eo me tsr tg . T e in ld v lp e tsr tg mo g r go s d cd st e e st o e in ld v lp n ta e y y he r g o a e e o m n ta e y e o v swi h e i n le o o i e eo v le t t e r go a c n m c d v lpme tp a t e h n r ci s,a d t e d e e i g u de sa d n ft e r ltd c n h e p n n n rt n i g o h e ae

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

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

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

本文将从动因和效应两个方面深入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现象。

地理位置因素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产业分布的不均衡。

一些地区处于交通便利的位置,有利于产业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因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等原因,不利于某些产业的发展。

因此,产业转移是企业根据地理位置因素做出的战略调整。

资源因素也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原材料、劳动力、市场等,这些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相关产业聚集。

然而,另一些地区可能缺乏这些资源,或者资源质量不高,导致相关产业无法继续发展。

因此,产业转移是企业为了获取更好的资源优势而进行的战略调整。

技术因素同样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需要不断更新设备、工艺和软件等,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一些地区可能拥有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吸引了相关产业聚集;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缺乏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导致企业无法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因此,产业转移是企业为了获取更先进的技术优势而进行的战略调整。

产业转移是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将原有产业进行了升级换代,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些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仅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也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升级换代。

同时,产业转移也使得一些新兴产业得以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升级。

产业转移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随着产业转移的进行,企业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建设新工厂、招聘新员工。

因此,产业转移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

同时,产业转移也带动了产业链的发展,使得更多上下游企业得以涌现,从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产业转移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当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趋势与启示

当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趋势与启示

当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趋势与启示摘要:区域经济集团化在新世纪加快了发展的速度,区域经济集团的数量大量增加;区域经济集团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经济集团之间跨区合作日益频繁。

随着多数国家参与了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集团化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增强了世界经济的活力.关键词: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历史影响趋势启示所谓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或互补性,政治文化背景具有相似性,通过政府间签订条约或协定,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按议定的规则和程序来管理和协调彼此之间的经贸来往.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就开始显现,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间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为谋求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形成了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国家集团。

另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深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之间的矛盾下,区域经济集团化不断在加强.各国追求市场多元化,也为区域经济集团化提供了可行的动力。

再者,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各国政治竞争的必然结果。

(1)1.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三个阶段:1 、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的准备或萌芽阶段从宏观上来看,这个准备阶段可以追溯到19 世纪中叶,即在1834 年由北德、中德与南德三个关税同盟联合起来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它可以说是经济史上最早开始的区域经济合作的雏形。

1958年,以德法为核心,联合其他西欧四国即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与卢森堡结成的西欧共同市场或欧洲经济共同体就是以原先的关税同盟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欧洲经济共同体又是今天欧洲联盟的前身,也是当代区域经济合作的典型范例。

2 、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阶段二战结束后,区域经济合作进入形成阶段。

1944 年9 月,荷兰、比利时与卢林堡就签订了建立关税联盟的协定,1946 年,三国又将关税联盟扩大为经济联盟1949 年1 月,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欧洲经济互助委员会,它强调生产方面的联合,要求各国国民经济计划的协调与配合,实现“新型的国际分工”、生产协作与专业化.1952年,西欧六国煤钢垄断组织建立了以西德与法国煤康采恩为核心的欧洲煤钢联营,它既是战前欧洲煤钢卡特尔的继续与发展,又为1958 年建立西欧共同市场即欧洲经济共同体打下了基础。

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三大因素分析

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三大因素分析

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三大因素分析2009-06-04《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东北振兴规划》、《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一份份区域规划相关文件的出台,影射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这样一个过程,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地理上相互临近、原本孤立发展的地区间经济交流逐渐频繁,经济分工合作日趋深入,经济联合发展与区划分割矛盾日益突出。

为解决这一矛盾,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地区内行政单位协同行动,逐渐消除市场流通壁垒,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进而协调各成员的社会经济政策,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在我国,要素流通的“壁垒”表现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下的行政分化所导致的市场分化和市场封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地区差异性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日趋成熟,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正越来越明显地出现在经济生活之中,并呈现出以城市圈为先导,部分行业或领域先行的特点。

1、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及其表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国经济发展中必然经历的过程,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空间作用的必然结果。

李嘉图等经济学家认为比较优势及要素禀赋差异决定区域分工内在机制和必然性。

弗里德曼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将从独立的地方中心发展到功能相互依存的城市体系,形成有组织的综合体所经历的四个阶段(见图1)。

我国正处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阶段,将由简单的中心—边缘关系转变为多极结构,并逐步形成功能相互依存的城市体系。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图1 区域空间组织阶段次序资料来源:赛迪顾问对《区域经济理论》(陈秀山张可云)资料修改获得(1) 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持续进行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区域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主要是指通畅的区域交通体系和完整的城市信息系统。

交通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一体化则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撑。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摘要: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快速开拓,世界各国的联系都在不断的加强,这样使得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经济的依赖性不断的加深,世界各国及其国内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也在不断的增加。

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取得在世界市场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市场利益,组织或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或地区的必然选择。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本文对这一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综合的阐述,并针对各个问题做出一些个人的理解分析,以期能够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建议,最后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这针对该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 发展的动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 意义;发展前景;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与特点。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指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的组织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

(一)、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通常采取6种形式。

从低到高依次为特惠贸易区(PTA)、自由贸易区(FTA)、关税同盟(cu)、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经济政治同盟。

1、在特惠贸易区中,成员之间实行部分特惠关税减让;自由贸易区中成员之间拆除所有关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每个成员有权对非成员设定各自的关税税率:关税同盟也是自由贸易区,但每个成员对所有非成员采取共同的对外关税:共同市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除解除成员之间所有贸易和投资壁垒以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与趋势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因素和层面。

在这个过程中,动因和趋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动因和趋势两个方面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动因
1、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等。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如我国的西南地区、东北地区等。

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等均需大量的人才支撑,如我国的长三角地区。

文化资源则更多体现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2、政策扶持
政策扶持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各级政府通过区域规划、财政支持、
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在特定区域投资兴业。

例如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深圳经济特区等都是通过政策扶持实现了快速发展。

3、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的行为往往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需求的变化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

二、趋势
1、一体化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取消地理边界,实现一体化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区域联盟和自由贸易区等形式加强合作成为了趋势。

如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都是为了实现一体化发展而设立的。

2、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关键承上启下的工作。

传统制造业产业链的向上拓展和新兴产业的兴起,不断创新的科技推动技术进步,都有利于实现产业升级。

3、品质提升
品质提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商品和服务的品质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企业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综上,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和趋势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

不同地
区的资源禀赋、政策扶持、市场需求等均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实现一体化发展、产业升级和品质提升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