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思政课程

合集下载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方案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方案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全面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结合学院教学工作实际,制定本改革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贯彻落实—和一届精神,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院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推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引导教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自觉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类、分批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品德修养等贯穿于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环节,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二)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扩面提质、全面推进。

2.20_年在有建设基础的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形成分类课程的示范样板,遴选15门课程思政教学优秀示范课程。

3.2022年逐步扩大课程实施范围,在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实施第二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遴选15门左右课程思政教学优秀示范课程,以促使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

三、分类推进措施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明确各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内容,并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公共基础课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要点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要点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要点延安大学混合式教学工作坊曹殿波•延安大学混合式教学工作坊负责人,延安大学教学技能促进师•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学型),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导师•主持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门(混合式教学理论与实践)•主讲省级混合式一流课程一门(普通心理学)•主持省级创新创业慕课一门(创新思维与教育领域创新创业)•以核心完成人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主编《学与教的基本理论》、《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教材两部。

课程思政的内涵01课程思政学与教的原理 02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要素 03实施课程思政的注意事项 04C O N T E N T S目录☐⏹•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

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课程思政的内涵01课程思政学与教的原理02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要素03实施课程思政的注意事项04 CONTENTS目录⏹⏹⏹⏹⏹⏹思政属性 课程模块课程类别功能定位显性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四门必修 形势与政策课 引领: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 论教育教学隐性教育综合素养课程通识教育课 公共基础课等 浸润: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 程中牢铸理想信念 专业教育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深化:凸显哲学社会科学的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 自然科学课程拓展:注重科学思维和职业素 养教育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课程思政的内涵01课程思政学与教的原理0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要素03实施课程思政的注意事项04 CONTENTS目录⏹⏹⏹⏹⏹⏹⏹⏹⏹⏹⏹⏹⏹⏹打开情感开关创设认知冲突 树立榜样、给予强化、正向宣传与反向宣传、 提升自我效能感提供展现机会⏹⏹⏹培养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适当的强化榜样的选择给予实践机会建立信任,引起兴趣消除疑惧、引发其他需要避免反复:暂时避免旧的刺激创设积极的情境择机创设消极情境关心成长,不翻旧账树立自信,自我负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白显良,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课程思政的内涵01课程思政学与教的原理0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要素03实施课程思政的注意事项04 CONTENTS目录研究学生课程与教材设计开发课程思政的教学与管理课程思政的评价能力 反思与发展能力教学材料活动学习结果类型学习内部条件教学外部条件⏹⏹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是有机融入,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单独的线,完整的教学设计是多条线拧成的一股绳。

(最新版)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三篇

(最新版)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三篇

学校思政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指示精神,根据相关文件通知,统筹推进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和各学科的思政教育,不断增强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办好满意的教育,建让社会认可、家长放心的特色学校。

二、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我校建立全面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形成“思政课程一一课程思政—一德育思政一一文化思政”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教学格局。

(二)具体目标1.坚持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加强理论教育。

用思想铸魂育人,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发展、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引路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2.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

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格局,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棒人。

3.继续深化德育教育,加强主题教育活动。

根据我校确定的“道德铸魂、规范奠基、文化提升、体艺增色”的育人策略,开发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德育校本课程,发挥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作出统部署,突出思政特色,使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实施范围从20XX年11月起,我校各部门、各处室、各学科按照“思政课程一一课程思政一一德育思政一一文化思政”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教学格局全员覆盖,各部门配合,所有学科参与,逐步推进。

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

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

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石书臣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通识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的一个热议话题,甚至出现了一些认识误区,不仅影响了我们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也模糊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

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明确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

一、通识教育的由来及其在我国的实践探索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进行理智方面的训练,排斥任何职业的或功利的目的,在教育内容上关注知识的全面性和普遍性。

”把自由教育思想改造成通识教育是在美国。

工业革命后,科技的发展使得专业教育成为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学科之间相互疏离,热衷于追求功利和实用,而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因此就有学者提出通识教育。

最早提出通识教育概念的是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

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

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建构。

她认为,“简言之: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现在,重视通识教育已成为现代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理念。

但在我国,通识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识教育的提法也不普遍,通常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命名。

将“通识教育”狭义地理解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的特殊情况。

高校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科学技术哲学》(通识教育课)

高校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科学技术哲学》(通识教育课)

高校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科学技术哲学》(通识教育课)一、基本情况本课程为哲学专业的基础课与全校通识教育课,面向大二或大三学生。

知识和技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基础上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是历代前辈先贤聪明才智的结晶和迭代。

先哲们的意志、品德和价值诉求会渗入这些知识和技术之中,即知识与技术并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隐含着意志指向和价值诉求的。

如果能够发掘和借鉴这些内嵌价值,以知识与技术传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就可以发挥潜在的思政功能,促使学生品德与能力协同并进,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本课程立足于科学技术的价值负载,试图探索课程思政的新进路。

其马克思主义哲学渊源清晰,思政资源和要素丰富,具有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基础。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原理、原则等精髓融入课程讲授之中,协力塑造学生的“三观”、意志品格、行为规范,以德立学,教书育人;另一方面,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独特的思政资源或要素,化抽象为具体,促使思政教育更加丰富、具体、生动、真切,贴近学生成长需要,实现育人和育才的协调统一。

为科学有序地推进《科学技术哲学》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围绕如下5个方面展开探索性建设:第一: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当代内涵的挖掘和提炼。

当代科学技术正酝酿着新一轮革命,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趋势,已演变为现代社会的最大内生变量。

教学团队紧跟时代步伐,以探究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当代内涵为根基,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程教学之中,有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时代性,促进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让学生因学而信、学以坚信,坚定“四个自信”,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当代科技发展,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第二: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精髓,科学家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两者密切相关,关涉科学价值观。

本课程着力挖掘著名科学家,尤其是中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和案例,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既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价值观的理解,又能使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愈挫愈奋求索精神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基础课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基础课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基础课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XX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广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承担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有机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

二、总体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四个统”,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建设,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课堂、优秀教师、教学团队,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循序渐进,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工作任务(一)建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根据《XX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文件要求,以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规定的5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为核心,加强思政课程课堂教学,培养思政课程教学名师,把思政课打造成“金课”,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作用,以增强学生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话、跟走为统领,以远大理想和特色共同理想教育为核心,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论体系的认知和感悟,从而进一步从认知到认同,入脑、入心,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目的。

2、公共基础课程根据不同学科课程的特点,深度挖掘提炼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容,科学合理拓展公共基础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内容所涉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性、时代性。

教育学视域下“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及现实价值探析

教育学视域下“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及现实价值探析

德育与管理DEYU YU GUANLI 教师•TEACHER2021年4月Apr.2021教育学视域下“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及现实价值探析李忠友(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摘要:文章作者围绕主体性教育思想,运用教育学理论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及其现实价值进行分析发现, 从“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目标、育人模式等维度来理解其丰富内涵,领会其积极影响,可以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以及树立新型教育观。

关键词:“课程思政”;内涵;价值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1-03-09文章编号:1674-120X (2021 ) 11-0009-02"课程思政"教育思想伴随着国家部分高校全课程育人 机制的出现而产生,其宗旨是把所有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发 挥出来,构建多角度育人模式,并产生以"点”带“面”的成效。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现在仍处在发展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及理论的归纳还不完善,还需要教育者 作进一步的研究。

因此,本文在教育学视域下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及现实价值作进一步探究,力争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一、“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本性完 整、自由和协调发展,其主旨是价值引领、德性培养、知识 传授及文化延承。

"课程思政”教育,即高等教育遵从教育 本质,注重主体性教学。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 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也要注重教育 者对其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从"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目标及模式等方面来认知和领悟其丰富的内涵。

(一>“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思政工作的基本指导原则。

‘‘课程思政”教育是对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及尊严的尊重,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

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

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培养下一代,教育界开始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与路径,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和实践方法。

课程思政是指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它强调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体现在专门的思政课程中,还融合在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各个方面。

通过课程思政,我们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提升思想境界,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可以融入古代文学中的优秀思想文化,帮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在专业课程中,可以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针对性:课程思政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例如,针对大一新生,可以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针对大四毕业生,可以融入职业规划和社会责任教育,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实效性:课程思政注重实际效果,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不断调整优化教育方案。

例如,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等形式,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效果,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

全员性:课程思政强调全员参与,鼓励教师相互交流、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思政教育。

同时,还可以邀请校外专家、优秀企业家等进校宣讲,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例如,可以邀请优秀的员、劳动模范等,分享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经验感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还可以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中。

例如,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可以引入软件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可以融入国际合作与竞争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关系观念。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摘要:1.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定义与意义2.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内容与目标3.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实施方法与策略4.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正文:一、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定义与意义通识教育思政课程,全称为通识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是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种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高的政治站位,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内容与目标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和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使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2.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使其坚定信仰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4.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实施方法与策略为了实现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目标,需要采取一定的实施方法和策略,包括:1.优化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全面、系统、科学。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情景教学等。

3.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4.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

四、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挑战与未来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通识教育思政课程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

思政课的总结

思政课的总结

思政课的总结思政课的总结篇1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简要介绍思政课的内容、特色、应用、评价以及个人感悟,以展示思政课的重要性和意义。

思政课主要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通过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思政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思政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政课的特色在于其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授课方式多样化,如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使得思政课更加生动有趣。

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注重与时俱进。

此外,思政课教师团队素质高,具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指导和学习资源。

在思政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思政课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思政课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其次,思政课提高了我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我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最后,思政课培养了我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让我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和人文关怀。

将思政课的知识和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其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最后,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政策讨论。

对于思政课的评价,我认为思政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思政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内容滞后等。

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的发展和改进,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其次,更新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相互促进基于课程层面的扎根理论研究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相互促进基于课程层面的扎根理论研究

总之,通过课程层面的深入探讨与实践,我们可以逐步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 育的相互促进,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未来,我们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趋势,不断优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方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一位年轻的学生,本来对历史充满热情,却在大学中被要求只能选择历史专业 或者放弃历史。这个例子让我们思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否可以更好地整 合,以便学生能够在追求自己兴趣的也获得必要的专业技能。
总的来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对于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 义。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培养 出更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跨学科思维方式的高端人才。在未来的研究中,我 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并不断完善这 种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二、台湾通识教育的案例考察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台湾高校普遍注 重通识教育,将其纳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台湾 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最后,台湾 高校在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 和灵活的方式。
此外,针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高校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实现两种 教育模式的有机融合。例如,可以开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注重培养教师的通识教育意识和专业素养,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此外,高校还 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讲座或学术报告,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

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论文

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论文

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论文一、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1. 传统模式的僵化性思政教育存在着传统模式的僵化性,很多学校和教师将其简单地理解为灌输知识,限制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传统模式忽视了个体差异,无法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

2. 教师意识形态偏见在一些思政课堂上,一直存在着教师对于某些特定意识形态的偏见或倾向。

这种偏见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参与和讨论,并可能导致对多元观点缺乏包容和尊重,削弱真正开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3. 知识内容过于抽象部分思政教材或者授课内容过于抽象、空洞,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和实际应用价值感受。

缺乏具体案例引导以及相应实践活动支持等方法也是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

4. 学科界限清晰度不够当前我国高校中,在专业与通识课程之间有明显分离的学科界限,专业类课程注重技术能力培养,而思政教育则更多地聚焦于理论、价值观的灌输。

这种分离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素养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和互动。

二、思政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1. 教材和资源不足现阶段,一些高校在选择思政教材方面可能存在着资源紧张或者受限制等问题。

同时,在更新认知、稳定社会团结等方面还需要有具体案例作为支撑。

2. 教师队伍建设不够一些高校对于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投入相对匮乏,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不足。

部分现任教师在专业素养上较强但缺乏探究性学习思维、跨学科背景知识等方面造成了局限。

3. 考核方式单一传统模式下,往往通过考试来评判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这种单纯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需求。

加大非传统型考核方式(例如实验报告、人文艺术作品等)的份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4.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灌输,缺乏充分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积极性,可以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班等方式来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

5. 课程设计缺乏灵活度有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未能及时更新或向多元方向发展。

中小学校2022年思政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中小学校2022年思政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中小学校2022年思政课程建设实施方案XXX思政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指示精神,根据相关文件通知,统筹推进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和各学科的思政教育,不断增强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办好满意的教育,建让社会认可、家长放心的特色学校。

二、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我校建立全面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形成“思政课程一一课程思政—一德育思政一一文化思政”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教学格局。

二)具体目标1.坚持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加强理论教育。

用思想铸魂育人,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发展、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引路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2.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

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格局,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棒人。

3.继续深化德育教育,加强主题教育活动。

根据我校确定的“道德铸魂、规范奠基、文化提升、体艺增色”的育人策略,开发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德育校本课程,发挥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4.加强校园文化扶植。

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对校园文化扶植作出统部署,突出思政特色,使学校文化成为学校延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实施范围从20XX年11月起,我校各部门、遍地室、各学科按照“思政课程一一课程思政一一德育思政一一文化思政”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教学格局全员覆盖,各部门配合,所有学科参与,逐步推进。

通识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以《侨乡文化通论》课为例

通识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以《侨乡文化通论》课为例

第23卷第2期2021年05月Vol.23No.2May,2021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通识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以《侨乡文化通论》课为例冉琰杰(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广东江门529020)摘要:五邑大学通识核心课程《侨乡文化通论》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家国情怀、文明互鉴为价值引领,服务于学校"大思政”育人格局,既落实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又打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典型。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华侨华人;侨乡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上以及在调研各大高校时多次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谍毘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各高校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实践层面,很多高校教师对公共基础课程、本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开发情况及改进思路做出了有益探索⑴。

有些学者提出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课教学,可以弥补思政课理论性较强、与大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弊端凶;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其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热情⑶。

高校通识课程如何设计思政内容也是教育界不容忽视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不同高校可以利用不同的文化积淀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典型⑷。

不过这样的建议限于理论层面的探讨。

事实上,笔者所在的五邑大学已经积累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思政教学的教改经验。

本文围绕学校本科生通识课程《侨乡文化通论》的思政设计,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为地方应用型大学探索既有自身特色又服务于”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通识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案例。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实施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实施

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旨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其教学内容与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思政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思政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应涵盖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等方面。

2. 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等。

注重在专业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3. 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应注重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强化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

4.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5. 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

通过开展培训、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提高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

6. 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学生反馈、教学督导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7. 促进校内外资源整合: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和支持,与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同时,发挥校内资源的优势,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8. 重视课程思政研究与交流: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总结经验并推广优秀成果。

通过学术会议、教学研讨等形式,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课程思政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远程开放教育教材“课程思政元素”探讨

远程开放教育教材“课程思政元素”探讨

DOI:10.16661/ki.1672-3791.2008-5042-3771远程开放教育教材“课程思政元素”探讨①邹伯夏(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北京 100039)摘 要: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相继召开,全国高校大力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按照这一要求,为配合国家开放大学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出版社可与教师合作,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形式。

教学案例素材可实际应用于纸质教材、五分钟课程、网络核心课中,配合国家开放大学“课程思政”的实施和建设。

关键词:课程思政 远程开放教育 纸质教材 网络核心课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2(a)-0133-03 Discussion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in Open Education TextbookZOU Boxia(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100039 China)Abstract: With the successive holding of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conferenc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vigorous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ccording to this requirement, in order to cooperate with the teaching work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arried out by 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 the publishing house can cooperate with teachers to build the 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ase library. The teaching case materials can be practically used in paper textbooks, five-minute courses, and network core courses to cooperat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tance open education; Printed textbooks; Network core courses在2016年12月7~8日召开的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思政案例融入通识类语言应用课程的实践研究

思政案例融入通识类语言应用课程的实践研究

思政案例融入通识类语言应用课程的实践研究黄晓梅,田晓蕾,徐海宁(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48)[摘要]讲述了在“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原则指导下,将思政案例融入语言应用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实践,包括:开发设计思政元素外显、学科知识内化、师生互动充分的思政教学案例的思路与方法;将思政案例高效融入通识类外语语言应用技能型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实现途径;设计实用性强、趣味性高、思政元素有效融入的各种“项目”和“任务”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以“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为原则、“TSCA-师生协作共评”为重要评价手段构建多元、动态的课程评价体系,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探索了思政案例高效融入通识类语言应用课程的实践途径、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措施、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对课程思政在通识类语言课程中的融合进行了有益探索,也为其他通识类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案例教学;通识类课程[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36-0176-02一、外语教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大学外语的教学不仅是语言技能的训练,还是学生接触西方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以中国学人的立场分析、判断中外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别,对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社会文化现象作出客观、正确的评判,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

所有这些都应以价值观引领为抓手,培养中国认同,塑造中国自信,强化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水平。

就外语教育而言,我们接触的是西方意识形态和主流话语,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反映。

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意识地进行思想过滤,鉴别语言意识形态、甄别文化价值取向。

外语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帮助学生甄别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客观、准确地做出评判,提高学生明辨是非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化中国立场、提升中国自信、传播中国声音。

思政教育融入大学通识课程《数学文化》

思政教育融入大学通识课程《数学文化》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General Course Culture of Mathematics 作者: 王国卯[1]
作者机构: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出版物刊名: 科技资讯
页码: 201-20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5期
主题词: 数学文化;课程思政;爱国情怀;科学精神
摘要:新时期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全国各高等院校纷纷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育教学新目标。

《数学文化》因课程特点而比较适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我们选取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作为这门课程的育德育人目标。

利用一些典型的思政融入点,采用讲授、讨论、研讨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达成育德育人目的。

通过受教学生的反馈和感悟来了解育德育人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
(最新版)
目录
1.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定义与意义
2.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内容
3.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实施方法
4.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成效与挑战
正文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定义与意义】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为全体学生提供的一种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道德伦理、法律素养等内容的公共课程。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开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增强“四个自信”,更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内容】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中国近现代史:着重讲述我国自 1840 年以来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让学生了解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3.道德伦理:从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
观念,强化道德修养。

4.法律素养:介绍我国基本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使他们在生活中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实施方法】
为确保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实施效果,各高校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
1.专题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以提高课程的权威性。

2.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3.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4.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拓宽学习渠道,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成效与挑战】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成效:
1.学生的政治觉悟得到提高,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3.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挑战:
1.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2.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识不足,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3.教师队伍的建设亟待加强,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总之,通识教育思政课程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开设有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