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基础——第六章创造原理

合集下载

创造学(第六章联想类技法)

创造学(第六章联想类技法)

第六章联想类技法联想是人脑把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心理活动,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联想可分为简单联想和复杂联想。

简单联想又可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心理联想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可以控制的,在创造学中将可控的简单联想按其受控程度分为自由联想和强制联想。

除此之外,还有复杂联想,复杂联想可分为关系联想和意义联想等,这种联想包含着信息加工或其他复杂的思维过程。

进行简单联想可以使人心理放松,消除由于对某个问题长时间纵向思考而形成的大脑抑制状态,从而起到打破思维定势,激发思维的目的。

进行简单的遥远联想练习,会增强思维的发散性,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复杂的联想是创造思维中不可缺少的,是继简单联想后出现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思维方式。

本章只涉及联想的一部分内容,其他有关章节还将介绍“类比联想”等其它联想方式。

第一节简单联想什么叫做联想呢?当人脑受到某件事物的刺激,就可能由这个刺激引起大脑中已贮存的其它事物的映像,这种心理活动就是联想。

通俗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比如,看见红的,就想到血;看到牛,就想到犁;看到黑,就想到白。

这些都是简单联想的例子。

,简单联想一般分为三种: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下面对三种联想分别予以介绍。

1.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因两个以上的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相关而引起的。

例如,看到雪就想到冬天;看到天安门广场就想起人民大会堂。

其中冬与雪在时间上是接近的,而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在空间上是接近的。

又如,看到儿童就想到幼儿园,儿童活动中心,六·一节等;看到汽车就想到汽油,交通岗,红绿灯,也都是接近联想。

2.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因两个以上事物在外表、形式、性质等方面的相似而引起的。

例如,看到水就想到河,看到毛衣就想到晴纶衫;看到钢笔就想到园珠笔。

相似联想反映的是事物间的相似和共同性。

一般的比喻都是一种相似联想。

例如,形容小姑娘的脸笑得像盛开的花,就是把因高兴而引起的面容变化与花的开放联系在一起。

创造学基础——第六章 创造原理

创造学基础——第六章 创造原理

26
三、移植原理
创造学中的移植,就是把一个已知对象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内容或部件 等运用或迁移到另一个待研究的对象之中,从而使得研究对象产生新的突破 而导致创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9 世纪末,人们对于电影机的研究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一个关键性问题 未能解决,即如何使影片以每秒24幅的速度做动、停、动的间歇运动,使影片在 每秒钟时间经过片面时会动24次、停24次。许多研究者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均束 手无策。 法国科学家卢学埃尔兄弟在看到缝纫机的机针插入布里时布料不动,当针向上提 起时布料向前挪动一下,然后又是停、动、停……他们把这种原理移植到电影机 中,很快便解决了上述的难题。通过普通的缝纫机动作的启示而解决了电影机放 映中的大难题,充分体现了创造移植原理的运用和成果。
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彩色电视机的发明,所采用的400多项技术,在当时都是 已经非常成熟的,但是经过科学的组合,使得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产生了一个 质的飞跃。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X射线照像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都已经是非常成熟的 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豪斯菲尔德就把这两项技术结合在一起,发明了CT 扫描仪。 其实这里面并没有什么原理上的突破,只是原有的技术经过组合,产生了全新 的效果,因而诞生了一项重大的发明。
21
案例:带橡皮擦的铅笔
有一天,穷困的画家律蒲曼正专心致志地绘画,要修改时却找不到橡皮擦。好不 容易找到一块擦去了需要修改的画面后,却又不知道把铅笔放到何处了。他从中吸 取教训,把橡皮擦与铅笔用丝线缚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两者分离难找。但这种方 法不牢固,使用一会儿橡皮擦就掉下来,很不方便。他不甘心,于是剪下一块薄铁 片,把橡皮擦和铅笔末端绕包起来,再压两道浅渠,使用时再也不会掉下。他想: 如果铅笔都能带着橡皮擦,定会受画家、广大学生的欢迎。 于是,律蒲曼向亲戚借来几十美元到专利局办理申请手续,很快得到确认,不久 又被雷巴铅笔公司买了这项专利。原本生活潦倒的律蒲曼,一下就获得55万美元的 专利费。

创造学基础

创造学基础

创造学基础一、创造的含义:在一定意义上说,创造就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是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一种特有的社会活动,也就是人第一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

它的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新颖性”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1、是指仅对于创造者自己来说是新颖的。

2、是指对其他人、甚至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新颖的。

二、创新的含义:创新就是创造成果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

如: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想、新点子、新设计等。

三、创造与创新的关系:(一)创造与创新的联系1.创新就是创造,所有的创新都属于创造的范畴。

但是,创造不一定都是创新。

创造的范围要比创新宽得多。

2.创造与创新的本质特征都是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

3.创新的核心在于创造,创新的理论基础是创造学。

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就不得不学习创造学。

什么是创造学:一、创造学的含义: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的领域的创造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简言之,就是研究人类创造发明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如:科学上的发现、技术上的发明、管理上的创新、文学艺术上的创作等等一切具有“第一次”性质且非重复性的活动,均可称为创造活动。

二、创造学基本原理: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自然属性2、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而不断的激发出来,转化为量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二)创造学的常用研究方法:1. 观察法: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观察一个人的创造过程,并依据其行为、言语、性格特征及情绪变化等诸多方面来分析其创造心理、创新思维和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创造原理的一种研究方法。

a. 观察的客观性、忌猜测b. 观察的全面性、防止偏见c. 观察对象应有代表性,典型事物进行观察2. 传记法:研究人物传记,从中获取创造学所需要的相关因素及相关结论3. 科学史法:通过研究某一学科(技术)内部新、旧知识之间的产生、变化、发展和消己的过程而揭示该学科(技术)发展规律的方法4.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的创造过程不同创造者之间的比较研究而深入了解有关创造问题的方法。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创造学是一门与创造力和创新过程有关的学科,旨在研究创造的本质、原理和方法,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创造的本质创造是指通过独特的、富有创意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改善现有事物的能力。

创造具有以下本质特点:1)主观能动性,即创造必须由人来实现,需要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意愿;2)不确定性,创造是一个开放的过程,结果不可预知;3)连接性,创造是通过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相连接产生的;4)变革性,创造能够引起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变革。

二、创造的原理1)联想原理:联想是创造的基本手段之一,通过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相联想,可以产生新的观点和创意。

联想具有以下原理:相似性联想,即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具有相似的属性或特征时容易相互关联;对比性联想,即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差异来产生新观点;随机性联想,即通过随机选择的成分进行联想,能够打破思维的定式,产生新的创意。

2)变异原理:创造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改变和变异的过程,变异是创造的源泉之一、通过对已有事物进行改变、调整和重新组合,可以产生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变异原理包括:取舍变异,即选择适合创造目标的元素进行变异;替换变异,即将原有元素进行替换或改变;组合变异,即将两个或多个元素进行组合产生新的结构。

3)逆向思维原理:逆向思维是指从与问题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反向思考,可以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发现新的解决方案。

逆向思维原理包括:去直观,即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束缚,敢于怀疑和质疑;换位思考,即换位思考问题的各个参与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产生反面观点,即提出与问题相反的观点,以激发思考和发现新的解决方案。

4)整体性原理:创造是一种综合、整体性的过程,需要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与融合。

整体性原理包括:开放型整体性,即扩大思维范围和视野,不受约束思考问题;横向整合,即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和交叉,以产生新的解决方案;纵向整合,即将过程的每一步骤和环节进行整合和优化,提高创造效率。

创造学原理

创造学原理

创造学原理创造学是一门研究创造力的学科,它探索人类创造力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推动社会的创新与进步。

创造学原理是指在创造学领域中所揭示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它们对于理解和培养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创造学原理强调创造力是一种可培养的能力。

传统观念认为,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但实际上,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来提升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创造性思维训练、激发想象力、拓展知识面等方式来实现。

因此,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创造性的人才,只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坚定的信念。

其次,创造学原理指出创造力是多方面的。

创造力并不局限于某一领域或特定的行为方式,而是涵盖了科学、艺术、商业、教育等各个领域。

在科学研究中,创造力体现为发现新知识、提出新理论;在艺术创作中,创造力表现为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内涵的作品;在商业创新中,创造力则表现为发掘市场需求、设计新产品和服务。

因此,创造学原理认为,创造力是一个跨领域的综合能力,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智力和技能。

再次,创造学原理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创造力需要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包容性的心态,能够接纳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和固有思维模式。

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不断吸收外部的创新元素,激发内在的创造潜能,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和突破。

最后,创造学原理指出创造力是一种持续的努力。

创造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实践。

要培养创造力,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思维训练和实践探索,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创造性能力。

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创新成果和突破。

总之,创造学原理揭示了创造力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只有深刻理解和贯彻这些原理,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实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

希望大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为创造美好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造学基本原理

创造学基本原理

创造学基本原理
创造学基本原理如下:
1. 创意随时随地产生:创造学认为创意是无处不在的,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产生创意。

因此,要培养创造力,应该时刻保持敏感和开放的心态。

2. 开放思维:创造学倡导开放思维,即不受传统观念和限制的思考方式。

通过拓宽思维边界,寻找不同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激发创造力的发展。

3. 多元思维:创造学认为多元思维是创意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人们应该积极接触和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从不同的学科或行业中获得灵感,促进创造力的提升。

4. 自由表达:鼓励个体的自由表达是创造学的核心原则之一。

个人应该有权利和机会将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表达出来,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创意,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创造环境。

5. 高效实施:创造学鼓励迅速有效地实施创意。

只有把想法付诸实践,才能体现创造的价值和成果。

因此,创造学强调在创意产生后要尽快落实和行动,避免陷入想法的纸上谈兵。

6. 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创造学认为,失败是创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要培养创造力,个体应该勇于尝试,接受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

通过不断尝试和反思,才能不断提升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7. 开放合作:创造学注重开放合作和团队创造。

人们应该学会协作、互相倾听和分享,通过合作可以融合不同的创意和想法,产生更具创新性和独特性的成果。

8. 持续学习:创造学认为创造力是可以培养和提升的能力,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个体应该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的态度,通过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持。

创造学基础教案

创造学基础教案
例:图2-1,2-2 3. 发散思维的训练 (1)材料发散 (2)功能发散 (3)结构发散 (4)形态发散 (5)组合发散 (6)方法发散 (7)因果发散 (8)关系发散
二、集中思维 1. 集中思维的含义与特点 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是一对互逆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其特点如下: (1)惟一性 (2)逻辑性 (3)比较性 例:美国某玩具公司(P20) 2. 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互补 P20,图2-3
(4) 对称联想 例:冷风扇-热风扇 (5) 仿生联想 例:鲸鱼外形-潜水艇 (6) 仿形联想 例: (7) 强制联想 例: 1、联想能力的训练 (1) 分类训练 给定联想的起点词,进行联想类型的训练。
例:鸡-鸭、鹅、鸟……. -鸡蛋、孵化、小鸡 -晨啼、生物钟 (2) 综合训练 给定联想的起点词和终点词,进行多种多样联想链的训练。 例:粉笔-原子弹 见P16 三、灵感 3、灵感的含义与特点 灵感是对长期思考问题的顿悟。其特点如下: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 1、多角度看问题 例:出差用的小行李车 旅行者:轻便 退休职工:户外小椅子 家庭主妇:购物小车 年轻母亲:乘坐幼儿 盲人:手杖 2、寻求多种答案 3、破除思维定势
4、重视意外发现 5、增强探索意识
第三节 创新思维方法 一、想象 1、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在头脑中塑造未曾感触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有可能实现事物的形象思维方式。 2、想象的类型 (1) 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的、自觉的想象,也称为积极的想象,包括: I.再造想象:根据他人对某事物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II.创造想象:根据一定任务和目的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自行车胎的发明 正在花园浇水的美国医生:卵石路上颠簸的自行车→手中的橡胶水管→冲气的自行车内胎 例:建立鸡-月球的关联链 鸡-鸟-飞机-宇宙飞船-月球 2、联想的类型 (1) 相似联想 例:方便面-方便粥,戒烟糖-戒烟茶 (2) 相关联想 例:教师-无尘黑板 (3) 因果联想 例:进入2000年-纪念邮票

创造原理

创造原理

两只手向相反方向拉木塞时,当软木塞突然离开酒瓶时, 因酒瓶的突然后退,可能将酒洒出瓶外,甚至因左手握不住 酒瓶,造成酒瓶脱手。 有些酒瓶由于软木塞太紧,即使用较大的力也无法拔出。 改进者使用了杠杆省力的原理及齿轮改变力的方向的原理, 设计了一个功能较为较为完善的开酒瓶软木塞的工具。
改进:
改进后的开瓶器 由上面的改进设计可以看到,设计者在原来的基础上应用了 力学上的两个原理,才使开瓶技术有了进步。而改进设计的设想, 来源于开酒瓶软木塞中碰到的问题。 案例2: 马袋夹的改进性设计
还原创造原理
还原创造的概念
还原创造的基本模式
还原换元
还原创造的概念

还原
一般理解为恢复原状。

还原创造
创造者回到”创造原点“进行创新思考的一种 创造模式。 ”创造原点“,就是驱使人们创造的最基本的 出发点或归宿。
还原创造的基本模式——还原换元
先还原后换元
食品保鲜装置的设计

新型电风扇的设计
综合创造的基本特征:
1.
综合能发掘已有事物的潜力,并使已有事物在综 合过程中产生出新的价值。
2.
综合不是将研究对象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简单的 叠加或组合,而是通过创造性的综合使综合体的 性能发生质的飞跃。
3.
综合创造比起创造一种全新的事物来在技术上更
具可行性和可靠性,是一种实用性的创造思路。
综合创造的基本途径—非切割式综合
适用范围、引用标准、术语、产品分类、技术要求(环境 条件、安全性能、噪音、调速、照明、结构要求、外观等)、 试验方法、检测规则、标志标签与包装等项目。
价值优பைடு நூலகம்原理
产品价值的概念 价值优化的基本途径
V=F/C

创造学基础创造原理演示文稿-2024鲜版

创造学基础创造原理演示文稿-2024鲜版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通过集体讨论,激发创造 性思维,产生新想法的方法。
1. 明确问题
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或目标。
2. 组建小组
选择具有不同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小组。
2024/3/27
3. 自由发言
鼓励小组成员自由发言,提出各种想法,不加以评 判。
4. 记录想法
记录所有提出的想法,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5. 整合想法
创造学的发展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 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创造学 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全球范围 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2024Fra bibliotek3/274
创造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创造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创造发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规律和 方法,以及创造发明过程中涉及的心理、思维、行为和社会 环境等因素。
创造学基础创造 原理演示文稿
2024/3/27
1
目录
2024/3/27
• 创造学概述 • 创造原理 • 创造技法 • 创造力开发 • 创新思维训练 • 创新实践与应用
2
2024/3/27
01
CATALOGUE
创造学概述
3
创造学的定义与发展
创造学的定义
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 、探索创造发明规律和方法的新兴学 科。
对所有想法进行整合和分类,找出有潜力的解决方案。
12
特性列举法
1. 确定对象
选择要分析的对象,可以是一 个产品、服务或流程。
3. 分析特性
对每个特性进行分析,找出优 点和不足。
定义
特性列举法是一种通过列举事 物的特性,寻找创新点的方法 。
2024/3/27
2. 列举特性

创造学基础创造原理共6

创造学基础创造原理共6
实施步骤
明确问题、选择专家、设计问卷、多轮征询、结果处理等 。
检核表法
定义
检核表法是一种基于已有知识或经验,通过列出一系列问题或要点 ,来引导自己或他人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方法。
作用
启发思维、拓展思路、避免遗漏,有助于系统、全面地分析问题或 解决问题。
实施步骤
明确问题、列出检核表、逐一核对、发现问题或提出新观点等。
06
创造教育与人才培养
创造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通过创造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创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欲 望和动机。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 养他们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
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科学,而创造学则关注如何通过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 的进步。两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交叉和联系,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
02
创造原理
综合原理
含义
综合原理是指将研究对象的各个 部分、方面、因素和属性等联系 起来,从整体上进行考虑和处理 ,以形成新的整体和产生新的功
确定实践目标
明确实践目的和意 义,确定实践目标 和计划。
制定实践方案
根据实践目标和现 有条件,制定切实 可行的实践方案。
分析总结与改进
对实践结果进行分 析总结,提出改进 意见和建议。
创造实践的案例与分析
案例一
某科技公司研发新产品。该公司通过市场调研和技术研究,发现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和技术可行性,制定研 发计划并付诸实践。最终成功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实现了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创造原理和创新技

创造原理和创新技

还 原 法
笔筒的功能 就是放置笔。 就是放置笔。 放置的形式 可以多种多 样
还 原 法
坐具的设计 椅子或凳子的根本就是坐, 椅子或凳子的根本就是坐,所以椅子的设计就还原为 “坐”。至于有没有腿,几条腿,用什么材料做,什么样的 至于有没有腿,几条腿,用什么材料做, 形式等都是第二位的。 形式等都是第二位的。
电子背光●日程标记●世界时间( 个城市 个城市) 秒表● 电子背光●日程标记●世界时间(27个城市)●秒表●全自动 日历●闹铃●防震●间歇响报● 米防水, 日历●闹铃●防震●间歇响报●200米防水,夜光。 米防水 夜光。
换元法
指创造者在发明创造过程中采用替换或代换的方法, 指创造者在发明创造过程中采用替换或代换的方法,使创造 活动不断展开、研究不断深入的原理中。 活动不断展开、研究不断深入的原理中。 换元原理和移植原理有所不同, 换元原理和移植原理有所不同,换元原理强调在解决问题时 采用替代或更换的做法,而移植原理则强调采用移植或引进 采用替代或更换的做法, 的做法。 的做法。 换元原理包含两重意义, 换元原理包含两重意义,一是指设计者在发明的过程中有意 去寻找替代物,找到一种性能更好、 去寻找替代物,找到一种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替代品就是 一种创造。另外是用人工的替代天然的,如人造大理石、人 一种创造。另外是用人工的替代天然的,如人造大理石、 工降雪等都是换元原理的产物。 工降雪等都是换元原理的产物。
格雷夫斯 快乐鸟水壶
2、异类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技术思想或物质产品在 异类组合: 一起组合,结果为带有不同技术特点和风格的新产品。 一起组合,结果为带有不同技术特点和风格的新产品。
异类组合的组合体之间无主次之分, 异类组合的组合体之间无主次之分,如将各种功能组合在同 一物体上,使其成为多功能的产品,一机多用。 一物体上,使其成为多功能的产品,一机多用。 设计师常常会将功能差别较大, 设计师常常会将功能差别较大,但造型上相近的产品进行组 合。还可以将功能相差较大,造型上也有很大差异的产品组 还可以将功能相差较大, 合起来。 合起来。

创造原理及其技法

创造原理及其技法

03
技法二:六顶思考帽
六顶思考帽的起源和定义
由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Edward de Bono)在1986年提出 ,是一种全面思考问题的新型思维技巧。
六顶思考帽代表六种思维角色,白色、红色、黑色、黄色、 绿色和蓝色六种不同颜色的帽子,分别对应逻辑、情感、反 对、创意、系统和总结六种思考角度。
设问法的应用场景
场景一
创新性解决问题。设问法可以帮 助我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 出更多解决方案,从而找到更具 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场景二
设计新产品或服务。设问法可以 帮助我们从用户需求出发,发现 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设计出更 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或服务。
场景三
优化现有产品或服务。设问法可 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提出改 进方案,从而优化现有产品或服 务的质量和性能。
指在创造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 独特的思维方法和技能。
特点
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精确性 。
创造原理的主要内容
创造原理的四个基本原则
明确目标、积极思考、集思广益、敢于创新。
创造原理的四个应用方法
头脑风暴、缺点列举法、联想和类比法、奥斯本法则。
创造原理的应用范围
创造原理适用于各个领域,如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商 业等。
04
技法三:奥斯本法则
奥斯本法则的起源和定义
起源
奥斯本法则,也称为头脑风暴法或自由联想法则,最早由美国BBDO广告公司创 始人亚历克斯·奥斯本于1938年提出。
定义
奥斯本法则是一种创新思维和创意产生的方法,以“自由、开放、无拘无束”的 方式,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想法和解决方案,并通过筛选和组合实现创意的优化 和改进。
在制定策划和规划过程中,头脑风暴法可以 帮助团队成员发掘更多可能性,制定出更具 创意和实施性的计划。

创造学基础

创造学基础

第一章、创造 (1)1.创造基本概念2.创造的特点3.创造的类型4.创造的主观动因5.创造过程6. 创造与相关概念第二。

创造学 (2)1.创造学的涵义2. 创造学的性质 3.创造学的研究目的 4.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5.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创造力 (2)1.创造力的含义 2.创造力的特征 3.创造力的能级 4. 创造力的构成5. 创造力的类型6. 创造力开发7. 创造力测评8. 创造力测评方法第二章 创新性思维及思维障碍 (3)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 创新性思维的过程 第三节 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 第四节 常见的思维障碍极其突破第三章 方向性思维 (7)第一节 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第二节 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第四章 形象思维 (9)第一节 想像思维 第二节 联想思维 第三节 直觉思维 第四节 灵感思维第五章 逻辑思维 (12)第一节 逻辑思维概述 第二节 归纳思维 第三节 演绎思维第六章 创造原理 (15)第一部分:发明创造的十个原理 第二部分:发明创造的原则第七章 知识产权与专利相关知识 (19)第一节 知识产权基本知识 第二节 专利相关知识第八章 设问法 (24)第一节 方法概述 第二节 典型技法——奥斯本检核表法 第三节 引申技法——5W1H 法、和田12法、系统提问法第九章 列举法 (27)第一节 列举法概述 第二节 典型技法——属性列举法 第三节 引申技法第一章、创造1. 创造基本概念概括地认为:创造就是首创或改进的形形色色的事物。

所谓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

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及其变化的现象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都可称为事物。

* 首创或改进的事物就是创造(分自然的创造和人类的创造)。

所谓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

“第一创造性”:“首创”。

它是指人类历史中出现的重大发明和创造,第一创造性是为少数人所拥有的活动。

第一章创造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创造学基本原理
创新工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系列丛书 王成军 沈豫浙 编著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创造学概论 创造性思维及其训练 创造方法及其应用 创造力及其开发 发明创造的过程及模式 发明创造成果及其保护 TRIZ理论
第一章 创造学概论
第一节 创造学的诞生
1906年,专利审查电 气工程师协会提交了人 员E.J.普林德尔尤给美 国题为“发明的艺术”
的论文
“创造”一词最早源于中国 《汉书·叙传下》:“创,始造之也”
20世纪20年代末,专利审查人 员J.罗斯曼从积存的专利资料 中选出700多个最多产的发明 家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并写出《发明家的心理学》一

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先对其职工开设创造工程课程 1941年,美国BBDO广告公司经理奥斯本提出了 “智力激励法” 1950年,现代创造心理学奠基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发表了题为 《论创造力》的就职演说。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创造 力开发研究,并开辟了一个新的应用心理学分支——创造心理学,从
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半球外侧面图
3.左右脑与创造性思维
1981,斯佩里因为发现了右脑 具有意识的功能而获得了诺贝 尔医学生理学奖。
著名的“裂脑实验”
二、创造心理学理论
1.创造者的创造心理学层面的基本要求
☆要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要有较高的创造技能 ☆要有突出的创造个性特征 ☆要掌握创造思维的规律 ☆创造者要接受过良好的创造教育和系统的创造训练
3.创造心理品质及其与创造的关系
创造动机
创造情感
创造意志
开展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
1)动机与创造
创造动机与其他创造心理因素在自然科学的科技创造中作用的相关系数

创造原理.pptx

创造原理.pptx

理论综合
科学发现:揭示某自然物 质整体的结构与功能; 技术发明:人工合成的自 然物质或全新的物体。
根据在思维过程中综合方式和综合对象的不同,综合原理可分为形式综合和 辩证综合、实体综合和理论综合。
形式综合是将事物各部分的内部属性和相互关系进行机械式的结合。这 种综合所产生的整体具有明显的加和性特征,其所借助的思维方式属于形式 逻辑,因而只适合于结构简单且有机性差的研究对象。
创造原理
综合原理
组合原理
移植原理
还原原理
逆反原理
换元原理
完满原理
迂回原理
分离原理
群体原理
一、综合原理
所谓综合原理,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人们应将研究对象的各个 部分、各个方面结合和统一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 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综合原理并不是将事物的各要素、各部分、各方面进行简单的 加和,其基本特点和最高宗旨是根据事物各部分的本质特征和 发展规律,全面地 加以概括和总结、精练和提升,进而在思 维中真实地再现出事物的整体。
❖ 为一种事物寻找更多的主体,同样也是发明创造 的一条道路。(转化)
(4)重组组合
重组组合,是指在同一个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分解原 来的事物或组合,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 。 战国时代田忌赛马的故事亦可生动地说明重组组合 的创造思想。目前在企业中大力开展的资产重组, 实际上也是一种组合创造与创新。在这一 原理的 引发下,可产生许许多多重组的方法。
发明创造的 十个原理
创造原理,就是人们根据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规律和创造性行为的实施特点 ,总结出来并用以指 导发明创造活动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它是创造 技法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创造原则,就是人们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所依据的法则和评判发明创造构思 所 凭借的标准。它对创造技法的实施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第六讲创造原理4

第六讲创造原理4

相对创造原理又可分为: 相对创造原理又可分为: (一)对应点创新法;(二)对立面创新法。 对应点创新法;(二 对立面创新法。 ;(
2010-11-17
(一)对应点创新法
对应点是指系统中 某部分与另一部分, 某部分与另一部分 或者一个系统与另 一系统,在位置、 一系统,在位置、 性质、等级、 性质、等级、作用 或数量上相当
詹姆斯·戴森,被英國媒體譽為“英國設計之王”。他是除維珍集團的理查 德·布蘭森外,最受英國人敬重的、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他所發明的雙氣旋系 統,被看作是自1908年第一台真空吸塵器發明以來的首次重大科技突破,徹底解 決了舊式真空吸塵器氣孔容易堵塞的問題。如今,這一吸塵器成為英美日澳等國 吸塵器市場的老大。 憑借這個發明,戴森一躍成為億萬富翁,名列英國富人榜第37位。但銳意創 新的戴森,並不滿足於目前的成就。在他的領導下,由120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組 成的龐大發明團隊,仍在致力於數字發動機、洗衣機乃至吸塵器本身的發明和革 新。(專題文字:呂雲) 本報綜合報道 英國發明家詹姆斯·戴森,自稱是自披頭士樂隊后征服美國大陸 的第一位英國人,他是靠吸塵器征服的。進軍美國市場不到兩年,他的革命性發 明幫助他打敗了盤踞市場近100年的胡佛牌吸塵器,成為美國家用清潔品市場的 No.1,銷售量佔到美國巨大的吸塵器市場份額的21%。
2010-11-17
作业布置
1.自由命题,创新设计 2.以绿色校园为主题,创新设计 要求: 1.先进行概念设计 2.再具体设计 格式:班级公共邮箱上传样本.
2010-11-17
相似法创造原理因此可分为: 相似法创造原理因此可分为: (一)结构形态相似法;(二)功能行为相似法。 结构形态相似法;(二 功能行为相似法。 ;(
2010-11-17

创造学基础创造原理课件

创造学基础创造原理课件

创造学的历史与发展
01
起源
古代的创造思想散见于各种哲学、科学和艺术的著作中,但没有形成独
立的学科。
02 03
形成与发展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学开始作 为一门独立学科崭露头角。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创造学已经形成了较为 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未来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入,创造学将继续发展,并更加注重 跨学科的研究与应用。
问题解决理论及其在创造过程中的运用
明确问题,找准方向 分析原因,寻求突破
• 问题解决理论强调在创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问题, 确保创新努力的方向正确。通过深入了解问题的本 质和背景,可以更好地找到解决方案。
• 在明确问题后,问题解决理论鼓励分析问题的根本 原因,从而找到创新的突破口。通过挖掘问题的根 源,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挑战传统 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导向
创造学教育应加强实践教学,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创 造原理和方法。
跨学科课程设置
打破学科壁垒,设置跨学科课 程,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激 发创新灵感。
教育技术创新
利用在线教育和人工智能等教 育技术,推动创造学教育的个
性化和普及化。
THANKS 感谢观看
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 问题解决理论提倡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试 错法、类比法、逆向思维等。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 综合应用,以提高创造过程的效率和成功率。
TRIZ理论及其在创造发明中的实践
矛盾分析,找到创新点
• TRIZ理论强调通过矛盾分析找到创 新点。它认为创新是解决技术矛盾 的过程,通过识别、分析和解决矛 盾,能够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学基础——第六章创造原理
创造原理是影响创造力的基本思想,它贯穿于所有创造性思维及行动的过程中。

从个人创新行动看,成功的创新大多是由创造原理和技巧的结合产生的。

创造原理是创造力的基础,它涵盖了创新思维的各个方面,包括思维灵活性、创造力思维和技巧等。

它体现在各个领域,比如美术创作、科学研究、产品设计等等。

实践创造原理的有效方式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组成:思维灵活性、创造性思维和技巧。

思维灵活性意味着,需要持续学习,不断思考,把各种信息细节综合分析,运用到具体案例中。

创造性思维指的是要从宏观层面思考,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最后,技巧是实现创造原理的关键因素,必须具备实践技能,以系统的方式进行组织,持续改进。

创造原理的核心包括:关注问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概括总结、推理构建假说、补充信息、验证假说、创新、实施变更。

关注问题是个性化的,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潜在创新思维,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收集信息需要不断寻求新的信息,以及不断检验从各个渠道获取的信息的真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