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口外型舌下腺囊肿16例诊治分析
口外型舌下腺囊肿16例诊治分析关键词:口外型舌下腺囊肿诊治【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89-02舌下腺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最常见于青少年[1],其类型根据临床表现和包块累及解剖部位不同而呈多样性,尤其是少数口外型囊肿表现为颌下区包块,易造成误诊、误治。
2008.9—2012.9年,我院诊治42例舌下腺囊肿病例,本文对其中首发颌下、颏下及颈部等16例口外型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病人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6~68岁,平均22.6岁。
均为单发病例,左侧10例,右侧6例。
舌下颌下型(哑铃型)3例(18.8%),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上下,除表现为舌下区肿物外,还累及颌下或颏下;颌下型(潜突型)13例(81.3%),囊肿只位于下颌舌骨肌下方,肿物突出颌下、颏下和颈部其他部位。
误诊4例,其中误诊为颌下腺囊肿1例,误诊为囊性水瘤、鳃裂囊肿各1例,1例首诊外科而被误诊为口底皮样囊肿。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人均行舌下腺摘除手术治疗。
其中行舌下腺+部分囊壁(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形成的假性囊壁)摘除12例,经口内进路摘除舌下腺及囊肿11例;经口外切除肿物,术中见肿物基底与舌下腺相连,同时行口内切口摘除患侧舌下腺2例;单纯摘除舌下腺而保留囊壁3例。
1.3 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0.5~4.0年,均获得满意效果。
其中1例病人经口内摘除舌下腺后,因颌下加压包扎时间过短,术后患侧颌下区肿胀,经再次抽取囊液,加压包扎后愈合。
2 讨论舌下腺囊肿95%以上属外渗性反应,极少为潴留性[2]。
舌下腺导管多而细小,直接开口于口底黏膜,常因炎症、损伤或其他原因导致阻塞,使相应腺体排出涎液受阻,致导管和腺泡破裂而外渗于口底组织间,被结缔组织包围形成囊肿。
24例发生于口底和颈部的舌下腺囊肿均由分泌液外渗引起。
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摘要】目的:总结分析21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采用手法检查、B超检查及穿刺液检查对疑似病例进行诊断。
对其中19例采用舌下腺摘除术+囊液抽吸+加压包扎,另二例行口内摘除舌下腺+口外切口摘除囊肿。
结果:所有病例通过穿刺检查抽出蛋清样黏液诊断为舌下腺囊肿,与术后病理诊断相符。
所有病例经手术治疗后追踪观察1~8年无复发。
结论:穿刺液性状检查是临床诊断的有效手段。
多数病人通过舌下腺摘除术+囊液抽吸+加压包扎,无需口外切口即能取得良好疗效。
但对于囊液黏稠成胶冻状物者,行口外切口摘除囊肿则是必须的。
【关键词】口外型;舌下腺囊肿;诊断;治疗舌下腺囊肿是一种唾液腺粘液囊肿。
多因腺体或导管损伤破裂,粘液溢入组织形成。
临床上可分为单纯型、口外型、哑铃型。
其中口外型常因舌下区无肉眼可见的病变,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未作舌下腺手术而反复发作。
本文收集2000~2008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21例,对其的诊断治疗进行分析和讨论,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1例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10~52岁,病程2周~2年。
位于颌下区17例,颏下区4例。
其中19例无疼痛及其他不适,另2例因为囊肿伴感染而出现肿痛症状。
1.2 检查方法:所有病例经手法检查均提示为边界清楚、活动的囊性肿块,体积约为2.0×1.5×1.0cm~6.0×5.0×5.0cm大小。
双合诊时16例无舌下区隆起异常;5例有轻微隆起。
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均提示为边界清晰的囊性肿块,但均不能明确囊肿性质及其与舌下腺、颌下腺的关系。
所有病例均行穿刺检查,抽出透明或微混浊、微带黄色的蛋清样粘液。
1.3 手术方法:所有21例患者术前均诊断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其中19例采取经口内行患侧舌下腺摘除+抽吸囊液+加压包扎。
另外2例因为囊腔内已形成较多胶冻状物质,无法通过抽吸吸尽囊液,在采取经口内行患侧舌下腺摘除术的基础上同时经颌下切口摘除囊肿。
舌下腺囊肿的分类及其影响了解不同类型囊肿的特点
02
不同类型囊肿的特点
单纯型囊肿的特点
添加 标题
囊肿大小:一般较小,直径小于1cm
添加 标题
囊肿位置:位于舌下腺导管口附近
添加 标题
囊肿内容物:主要为唾液,无其他组织成分
添加 标题
治疗方法: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口外型囊肿的特点
口外型囊肿位于舌下腺导管口外,通常位于舌下腺导管口下方 口外型囊肿通常较小,直径通常小于1cm 口外型囊肿通常无症状,但可能会引起局部不适或疼痛 口外型囊肿通常不需要治疗,但如果症状明显,可能需要手术切除
舌下腺囊肿的分 类及其影响
汇报人:
目 录
01 舌 下 腺 囊 肿 的 分 类 02 不 同 类 型 囊 肿 的 特 点 03 舌 下 腺 囊 肿 的 影 响
01
舌下腺囊肿的分类
单纯型囊肿
发病原因:先天性或后天 性因素导致
症状表现:舌下腺肿大, 无明显疼痛
治疗方法:手术切除
预后情况:预后良好,复 发率低
口外型囊肿
特点:位于舌下腺导管口外,与导管相通 症状:肿大、疼痛、红肿、发热等 治疗:手术切除,必要时进行导管切除 影响:影响口腔卫生,可能导致感染、炎症等并发症
哑铃型囊肿
特点:形状似哑铃,两端开口,中间相连 病因:舌下腺导管阻塞,分泌物无法排出 症状:舌下腺肿胀,疼痛,影响吞咽和说话 治疗:手术切除,保持口腔卫生,避免感染
舌下腺囊肿可能导 致舌肌疲劳,影响
舌的运动持久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对语音的影响
舌下腺囊肿可能导 致发音困难
舌下腺囊肿可能导 致口齿不清
舌下腺囊肿可能导 致语言障碍
舌下腺囊肿可能导 致吞咽困难
舌下腺囊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舌下腺囊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说到舌下腺囊肿是很多人不陌生的疾病,这类疾病对身体影响很大,患有这样疾病后,身体会有明显症状,治疗舌下腺囊肿要及时治疗,否则疾病严重后,在治疗的话会和复杂,而且疾病控制上,也是比较难的,那舌下腺囊肿治疗方法都有什么呢,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
舌下腺囊肿治疗方法:
根治的方法是切除舌下腺,残留部分囊壁不致造成复发。
对全身情况不能耐受舌下腺切除的患者及婴儿,可做简单的袋形缝合术,待全身情况好转或婴儿长至4~7岁后再行舌下腺
切除术。
临床表现
1.单纯型
占大多数。
囊肿位于舌下区,呈浅紫蓝色,扪之柔软有波动感。
常位于口底一侧。
较大的囊肿可将舌抬起,状似“重舌”。
囊肿因创伤而破裂后,流出黏稠而略带黄色或蛋清样液体,囊肿暂时消失。
数天后创口愈合,囊肿长大如前。
2.口外型
又称潜突型。
主要表现为下颌下区肿物,而口底囊肿表现不明显。
触诊柔软,与皮肤无粘连,不可压缩。
3.哑铃型
为上述两型的混合,即在口内舌下区及口外下颌区均可见囊性肿物。
在对舌下腺囊肿治疗方法认识后,改善这样疾病的时候,都是可以按照以上方法进行,不过想要能够很好的缓解舌下腺囊肿,也可以选择多种治疗方式,同时治疗过程中,要配合医生做法,使得疾病治疗的时候,效果会更好。
舌下腺囊肿辨认及注意事项
舌下腺囊肿辨认及注意事项*导读:舌下腺囊肿是一种青少年多发病,常见病因有腺体导管远端堵塞、腺体破损。
在临床上,舌下腺囊肿分为潴留囊肿和外渗性囊肿,前者好发于舌尖腹侧小粘液腺,由粘液持续分泌、上皮囊肿形成所致,后者好发于舌下腺,由粘液外漏进组织间隙,囊肿形成所致。
其临床表现为下颌区、口底、口内有囊肿。
舌下腺囊肿辨认及注意事项有哪些?……舌下腺囊肿是一种青少年多发病,常见病因有腺体导管远端堵塞、腺体破损。
在临床上,舌下腺囊肿分为潴留囊肿和外渗性囊肿,前者好发于舌尖腹侧小粘液腺,由粘液持续分泌、上皮囊肿形成所致,后者好发于舌下腺,由粘液外漏进组织间隙,囊肿形成所致。
其临床表现为下颌区、口底、口内有囊肿。
舌下腺囊肿辨认及注意事项有哪些?*一、舌下腺囊肿鉴别诊断舌下腺囊肿发病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单纯型舌下腺囊肿位于舌下区,破裂后有蛋清样液体流出。
囊肿大者可将舌头抬起,但破裂后会暂时消失。
囊肿消失并不意味着疾病痊愈,疾病在数日后会再次复发,囊长大如前。
口外型囊肿与皮肤不粘连,位于下颌下区。
压缩可致其破裂,但一般不可压缩。
哑铃型囊肿在口内舌下区,症状不明显,要与皮样囊肿想鉴别。
经穿刺检查,可排除口底部血管瘤、淋巴廇。
*二、舌下腺囊肿者注意治疗舌下腺囊注意事项是什么?舌下腺囊肿不易治疗,服用药物不能达到根治疾病的效果。
大多数患者都选择手术治疗法,通过切除舌下腺根治疾病。
行手术前,要先进行检查,了解患者具体情况,查看是否不耐受手术。
若情况不好,要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
若为4-7岁的患者,不能使用手术治疗,可用其他方法辅助治疗,控制病情。
日常,患者应注意饮食规律,营养均衡。
若因疾病无法进食,可吃流质类食物,易消化食物。
舌下腺囊肿辨认及注意事项有哪些,如有相关疑问,患者可咨询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告知答案。
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治愈疾病。
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发生于舌下腺区域。
本文将介绍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相关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症状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主要表现为舌下区域有一个软性肿块。
在刚开始时,这个肿块可能只有一些轻微的疼痛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肿块会逐渐增大,同时也会变得更加明显。
在囊肿增大的同时,会压迫周围的组织和神经,导致舌下区域的不适和疼痛感。
如果囊肿较大或伴随有感染,还会出现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诊断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病史、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等多种因素。
下面分别介绍这些诊断方法:病史和症状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症状较为明显,因此,患者自己也会注意到这个肿块。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病史,包括从何时开始发现这个肿块,以及是否有其他症状出现。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直观地观察到肿块的大小、形状和位置。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超声、CT等。
超声检查是无创检查方法,可以检测到囊肿内部的液体或半固体物质。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囊肿的大小、轮廓和位置。
病理检查如果囊肿经过影像学检查不能确定其类型,医生需要进行组织学检查。
组织学检查的方法是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行病理学检查。
通过组织学检查可以进一步确认囊肿的类型和恶性程度。
治疗治疗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观察。
治疗方案将根据囊肿的类型和大小而定。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主要方法。
囊肿较小的患者可以行局部切除加缝合治疗,较大或组织病变比较严重者需较大的手术。
观察对于一些较小的舌下腺囊肿,且患者自觉无不适症状,可以进行观察,以观察囊肿是否继续增大,同时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确定囊肿的生长情况。
预防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属于一种非遗传性口腔疾病,因此,预防方法比较有限。
患者应该定期检查口腔健康,特别是发现舌下区域有肿块或不适感时,要及时就医。
此外,保持口腔卫生和饮食健康也是预防口腔疾病的基本方法。
口外性舌下腺囊肿 突起在口外
口外性舌下腺囊肿突起在口外*导读: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尽管舌下腺在舌下,其囊肿却发生在下颌下区。
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特点是:舌下区域无明显异常,但下颌下区肿胀,质地柔软,低头时因重力关系,肿胀略增大,按压下颌下区,舌下区明显突起,用注射针穿刺,可抽出蛋清样黏稠液体,检验淀粉酶呈阳性。
……舌下腺囊肿大多数由创伤引起,鱼刺、肉骨头的尖端,甚至剔牙时的牙签刺破舌下腺的导管,舌下腺分泌的黏液从破裂口渗入组织间隙,形成囊肿;或者发生舌下黏膜创伤及溃疡,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疤痕收缩,使舌下腺导管闭塞,黏液潴留成为囊肿。
有一种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尽管舌下腺在舌下,其囊肿却发生在下颌下区。
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特点是:舌下区域无明显异常,但下颌下区肿胀,质地柔软,低头时因重力关系,肿胀略增大,按压下颌下区,舌下区明显突起,用注射针穿刺,可抽出蛋清样黏稠液体,检验淀粉酶呈阳性。
由于治疗原则差异大,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必须与囊性水瘤等下颌下区的肿瘤性疾病相区别。
囊性水瘤常见于婴幼儿,肿胀区域非常柔软,触摸时有水囊一样的手感,具有透光性,用电简等照射瘤体的一侧,从另一侧观看有磨砂玻璃样光感,穿刺瘤体抽出的液体外观清亮、色淡黄、不黏稠,涂片检查可见淋巴细胞。
治疗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是从几腔内摘除舌下腺,并将囊腔内的黏液彻底吸净,然后对下颌下区做加压包扎,为美观起见,不必在下颁下区皮肤做切口摘除囊肿:如果是下颌下区的囊性水瘤或其他肿瘤性疾病,则无可选择,必须切开下颌下区的皮肤,摘除或完整切除瘤体。
如果患者患有严重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全身情况不适合做舌下腺切除手术,可做简单的袋型缝合术。
力法是切除囊肿表面部分黏膜和囊壁,形成一个囊袋,让囊肿产生的黏液自行排入口腔,控制囊肿的发展,待全身情况好转再进行舌下腺切除。
但袋型缝合术经过一定时间会复发。
婴儿的舌下腺囊肿也可做上述处理,待其长到4~5岁后,再做舌下腺切除手术。
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作者:罗麒来源:《中外医疗》2014年第36期[摘要] 目的具体分析临床上关于颌下区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诊断方法,并给予其相应治疗,以有效避免临床误诊误治的现象出现。
方法回顾性的分析该院在2010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60例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有效分析与诊断,进而采取相应治疗方法。
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局部检查、淀粉酶检查与穿刺检查以及辅助B超检查后被确诊,且经过相应手术治疗,而术后的病理检查也证实了临床诊断,手术成功率为96.67%,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且病症在3年内未复发。
结论对于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其颌下区可局部触碰到柔软囊性肿物,且经穿刺检查与淀粉酶检查显示为阴性,而治疗的关键就在于摘除其舌下腺,并切除与腺体相连的囊壁。
[关键词] 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诊断依据[中图分类号] R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083-02在临床上,舌下腺囊肿属于一种唾液腺黏液囊肿,一般是由于腺体或导管受到损伤、破裂后,黏液进入到组织内而形成的,多没有上皮衬里,而也有少部分是因为舌下腺的导管远端受到阻塞,近端分泌液发生潴留而形成的,且这种是有上皮衬里的[1]。
同时,该病症一般可有三种类型,即单纯型、哑铃型与口外型,其中,口外型在临床上较少见,又可被称为“潜凸型”,多位于口外的颌下区,极易造成临床的误诊与误治。
为此,该研究回顾性的分析该院在2010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60例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总结出该类患者具体的临床表征与诊断依据、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的分析该院收治的60例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8例,女22例,患者年龄15~35岁,平均年龄是(20±3)岁,所有患者均是单侧发病,其中,40例为左侧,20例为右侧,病程1个月~3.6年,且患者临床均表现为舌下口底无囊肿,而颌下区有慢性增大无痛性的柔软肿物。
舌下腺囊肿的诊疗及护理
舌下腺囊肿的诊疗及护理
舌下腺囊肿,多因腺囊肿导管损伤破裂或充盈膨胀部分破裂,分泌液外渗形成囊肿,其内含有透明或半透明黏液。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主要表现】
多位于口底一侧,肿块大小不一,有的越过中线在对侧隆起,有的通过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的间隙进人颌下三角及颏下区,有的表现为颌下区囊性肿块而口内却无明显隆起。
继发感染时出现口底肿胀、疼痛,影响进食说话,甚至影响呼吸。
检查囊壁薄者透过黏膜可见囊肿呈浅蓝色,柔软,增大后可因破裂流出黏液后消退,但不久又复发,如此反复多次。
【治疗与护理】
(1)手术治疗:可在局麻下行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
(2)引流治疗,适用于小儿或有手术禁忌证者,可用银丝穿过黏膜及囊壁做成环并固定,以达引流或减轻症状的目的。
(3)护理措施:①减少局部刺激,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②手术治疗者,按要求做好手术前后护理。
谈谈易于误诊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
谈谈易于误诊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舌下腺囊肿通常位于口底,与舌下腺关系密切,但部分舌下腺囊肿却以颌下区囊性包块为主要表现,不易判断来源,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舌下腺囊肿多是由于结石、炎症等原因造成导管堵塞、变细,形成潴留性粘液囊肿,或者腺体包膜受损、导管破裂,粘液外漏形成外渗性囊肿。
舌下腺囊肿根据解剖位置一般分为三型:I型,口内型,表现为囊肿位于口底舌下区、下颌舌骨肌以上。
II型,口外型,表现为囊肿位于颌下区、下颌舌骨肌以下,舌下区一般正常。
III型为混合型,两者兼有。
舌下腺囊肿I型(口内型)和III型(混合型)比较容易诊断,I型囊肿在超声声像图上表现为舌下区无回声团块(图1),III型囊肿表现为舌下区至颌下区相延续的无回声团块(图2)。
图1左侧舌下腺囊肿 I型/口内型,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以上,与左侧舌下腺关系明确。
图2右侧舌下腺囊肿III型/混合型,囊肿位于右侧口底,并向外延续至右侧颌下区。
舌下腺囊肿II型(口外型),肿块主体位于颌下区,舌下区一般正常,这就与其他颌下区囊性占位(如淋巴管瘤、表皮样囊肿、血管瘤、颌下腺囊肿、鳃裂囊肿等)不易区别。
II型囊肿是由于囊液通过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骨舌肌间隙或者穿过下颌舌骨肌疝入颌下区,在超声声像图上表现为颌下区囊性占位,位于下颌舌骨肌以下,下颌舌骨肌连续性不完整,局部有缺损,或者囊肿在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腺相延续,这是II型舌下腺囊肿(口外型)的特征性表现。
(图3、4)。
图3右侧舌下腺囊肿II型/口外型,肿块位于右侧颌下区,右侧下颌舌骨肌局部可见缺损(箭头)。
图4右侧舌下腺囊肿II型/口外型,肿块位于右侧颌下区,右侧下颌舌骨肌连续性中断(箭头)。
温馨提示:华西超声现已开通留言功能,点击右下角写留言,把您的想法告诉我们吧:)。
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摘要】舌下腺囊肿是口腔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对于其治疗方法目前报道很多,其中一些目前在临床中也有广泛应用。
本文就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做一综述,并对一些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应症进行讨论。
【关键词】舌下腺囊肿;诊断;治疗;腔内注射;手术【中图分类号】r65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207-03舌下腺囊肿是唾液腺的黏液囊肿,因舌下腺位于口底粘膜下,有8-20个腺小叶及导管,位置表浅,导管可直接开口于口底粘膜,故易于罹患囊肿。
根据其罹患囊肿的原因及病理类型目前可大体分为两类:1.外渗性囊肿,多由于外伤致腺体及导管破裂,分泌液外渗到组织间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囊肿,此时囊肿仅为局部潴留囊液,无囊壁包绕。
此型囊肿婴幼儿患发几率较高。
2.潴留性囊肿,多由于外伤炎症等瘢痕挛缩或异物致导管狭窄,唾液排出不畅,潴留于导管或腺体内,形成囊肿,此时,可见囊肿被囊壁包绕。
此型少见,且多见于老年人。
1 诊断在临床工作中,根据舌下腺囊肿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三类。
(1)单纯型,又称为舌下型,多见,囊肿位于口底粘膜之下,下颌舌骨肌之上。
常表现为舌下区的淡蓝色囊性肿物,触之柔软有波动感,多位于口底一侧,有时可扩展至对侧,较大时会影响舌体运动。
(2)口外型,又称为潜突型,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之下,肿物向下颌下区膨隆,触之柔软,有时有波动感,当囊液粘稠时无法触及波动感。
此型的发生,目前主要考虑舌下腺发育过程中,部位腺泡位于下颌舌骨肌之下,或者下颌舌骨肌发育异常,致使囊肿穿过纤维薄弱处进入颌下区[1]。
(3)混合型,又称为哑铃型,肿物同时发生于舌下和颌下区,为上述两种的混合类型。
对于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口内型者诊断较为容易,主要表现为局限于舌下去的肿物,表面黏膜呈淡蓝色,触之柔软有波动感,无周围组织受侵症状,穿刺可有蛋清样粘稠拉丝液体病史。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病程较长,反复破溃有自行愈合者,可表现为舌下区的肉芽样肿物,触之较韧,此时诊断需要依靠病史。
舌下腺囊肿的形成及治疗建议
舌下腺囊肿的形成及治疗建议*导读:舌下囊肿为舌下腺的潴留囊肿,多由于舌下腺管的炎症性病变所引起;常见于青年人。
由于其外形类似蛙鸣时鼓起的咽囊,故又名“蛤膜肿”……舌下囊肿为舌下腺的潴留囊肿,多由于舌下腺管的炎症性病变所引起;常见于青年人。
由于其外形类似蛙鸣时鼓起的咽囊,故又名“蛤膜肿”。
舌下囊肿位于口腔底部,在舌系带的一侧,透明,略呈蓝色。
囊壁甚薄,覆盖的口腔粘膜可以推动。
内容物为无色的粘性液体。
舌下囊肿有时很大,可经舌系带下扩展至对侧,亦可向口腔底深部扩展,突出到颈下,将舌上抬,影响说话,进食。
也可因损伤破裂,流出粘液而暂时消失,数日后又逐渐增大。
引起舌下腺囊肿的病因舌下腺囊肿为舌下腺导管堵塞涎液潴留所形成的囊肿,目前认为导管远端部分堵塞后扩张和导管破裂粘液外漏人周围组织间隙是形成囊肿的主要因素。
发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腺体导管远端堵塞,而粘膜又持续分泌,致使近端扩张形成上皮囊肿,此被称为潴留囊肿;另一种是由于腺体破损,粘液外漏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无上皮衬里的囊肿,称为外渗性囊肿。
粘液囊肿从绿豆大小到蚕豆大小均有,舌下腺囊胖甚至可以更大,囊肿至淡棕黄色,受创破裂后流出蛋清样棕黄粘液,反复破损常常会使局部硬结,表面粘膜呈白色。
治疗原则:1.行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
2.已扩展到颌下区者,应在完全摘除舌下腺后,将残留囊液抽尽,然后口外加压包扎10日左右即可治愈。
3.不愿手术者,可将囊液抽出后,再注入9%碘酊,使之纤维化。
4.对体弱年幼不宜手术或注射药物者,可用不锈钢丝穿过粘膜及囊壁作小环并固定,以达到引流及减轻症状。
舌下囊肿患者的注意事项较小囊肿可自口腔全部摘除之。
较大囊肿,其全部摘除有困难时,可切除囊肿前壁,并将其边缘与口腔粘膜缝合(袋形缝合)。
由于舌下囊肿常见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可见伴有炎性反应存在。
因而在激光手术后不论囊肿大小都应给予抗生素治疗2周。
可口服、肌注或由静脉滴注给药。
同时还可给多簇维生素类制剂及有助于康复的方法治疗。
苏北右侧舌下腺囊肿(口外型)
苏北病程:患者苏北,男,26岁,未婚,因“右侧颌下区反复胀肿胀半年”入院。
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其右侧颌下区出现肿胀,在当地诊所就诊后给予“输液抗炎治疗(具体药物、剂量不详)4天”,肿胀有所减轻,未行进一步诊治,2月前其右侧颌下区再次出现肿胀,继续在当地诊所“消炎治疗(具体药物、剂量不详)3天”,症状减轻,但肿胀未完全消退,今日来我院就诊,行颌下区B超检查,提示右侧颌下区3.6×1.9cm囊性包快,性质待查,门诊以“右侧颌下区肿物”收治入院。
患者近期无发热、咳嗽、咳痰、盗汗等不适症状,饮食、二便基本正常。
入院查体:患者神志清,自主体位,查体合作,问答切题。
体温36.0℃,呼吸20次/分,心率96次/分,血压90/60mmHg。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腔及外耳道无异常;心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生理性神经反射存在,病理性神经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患者颌面部丰满不对称,各面骨未触及明显压痛,面部皮肤色泽无明显异常,面部表情肌运动未见异常。
双侧颞下颌关节动度一致,关节区无压痛。
张口度正常,口内恒牙列,咬合关系正常,牙齿及牙龈、黏膜未见明显异常。
伸舌居中,舌体活动自如。
双腮腺、颌下腺导管口无红肿,挤压腺体可见清亮分泌物溢出。
右侧颌下区可触及一3.5×2cm大小包块,质软,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局部穿刺检查抽出淡黄色、可拉丝蛋清样液体;颏下、颈部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双侧颌下区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最大者约 1.5×1cm,活动度好,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主任查房:姚宏主任今日查房。
患者入院后全身一般情况正常,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67次/分,心电轴不偏,大致正常心电图”;胸片提示“未见心肺膈明显异常”;血液系统检查提示“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41.60fL↑、血小板分布宽度14.00↓、大血小板比例35.50%↑、同型半胱氨酸39.3umol/L↑”,其余检查结果未及绝对手术禁忌。
以颌下肿块为表现的舌下腺囊肿口外型1例
以颌下肿块为表现的舌下腺囊肿口外型1例作者:杨宁刘丽辉高爽孙川张艳丽李昆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8期舌下腺囊肿口外型临床比较少见,均以颌下、颏下或颈部缓慢增大的无痛性肿物而就诊,易误诊为淋巴血管畸形、鳃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或皮样囊肿[1]。
本文报道 1 例术前诊断为右颌下炎性肿块,术中明确为舌下腺囊肿口外型的特殊病例。
1病例报告患者,男,10岁,主因右颌下区肿块反复肿大1年就诊。
患者1年前右颌下区偶然发现有一杏核大小肿块,反复肿大,时有局部疼痛,发病后口服消炎药,肿块可变小,但反复发作。
在外院查彩超提示右颌下腺旁囊实性混合性回声。
否认牙痛史,与进食无关。
6个月前来我院就诊,门诊检查右颌下区触及直径2.0cm肿块,界清,可活动,压痛,质地较硬。
门诊考虑右颌下区淋巴结炎?右颌下占位不除外。
建议住院治疗。
患者观察6个月后右颌下区肿块仍反复肿胀,6个月内发作3次,自觉与感冒、劳累有关。
入院后查体见右颌下区触及直径3.0cm肿块,界清,可活动,压痛,质地较硬。
口内检查口底无异常隆起,颌下腺导管分泌正常。
查螺旋CT+增强提示右颌下区囊实性占位表现。
颏下可见多枚肿大淋巴结影像。
拟行局麻下诊断性穿刺,因患儿恐惧,不合作未作此项检查。
入院后初步诊断:右颌下区占位性病变。
患儿全麻后行右颌下区肿块穿刺,吸出极少量果冻样粘液。
术中诊断右舌下腺囊肿口外型。
术中摘除舌下腺后在右颌下肿胀处轻压,自口内切口涌出蛋清样粘液。
术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
2讨论舌下腺囊肿口外型临床比较少见,部分患者有消长史。
口内检查口底无异常隆起。
穿刺可抽出蛋清样粘稠液体[2]。
刘治慧[3]等认为在超声诊断的基础上囊肿局部穿刺为蛋清样粘稠丝状囊液可作为重要诊断依据。
部分疑难病例中术前不能穿刺吸出典型粘液,局部有不典型炎性表现。
吴春云[4]等报道1例下颌下区肿块时间达数年囊液较粘稠,扪诊肿块质中穿刺未抽出囊液,B 超未提示是囊肿,行颌下肿块探查术,术中确认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而行口内舌下腺摘除术。
口腔舌下腺囊肿的治疗
那感觉就是:口底起了一个疙瘩,似水泡,不痛 不痒,当变大时,可将舌头顶起来,可影响咀嚼, 说话含糊不清。水泡呈淡蓝紫色,用手按来按去, 柔软,无痛,能感觉到液体在流动,破溃后会有 鸡蛋清样黏稠液体流出,有时略带黄色。
除了手术治疗,还有一些微创保守治疗,如激 光消融、硬化剂注射等,但均具有较高的复发 率。目前有病例报道采用缝线法治疗成功,但 其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唾液腺黏液囊肿常由于外伤导致,除了纠正咬 唇咬舌的不良习惯、牙列不齐行正畸治疗,尖 锐牙尖调合,常常无从预防。
因此,当发现舌腹、嘴唇、口底等口内出现小 水泡时,不一定会自己消退,不要戳,不要拖, 请及时就医。遇见“黏液囊肿”,特别是口底 区的肿物,是否为黏液囊肿,是否能够采取简 易治疗或手术摘除,一定要听从专业医生经检 查判断后的解释。
图/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穿刺可见淡黄色黏稠液体,可拉丝
手术可能会导致下颌下腺导管改道,术后可以 吃些酸性食物如柠檬水,来促进颌下腺唾液分 泌,以免导管阻塞。术后粘膜下可能会有轻微 渗血,这是正常的。但若出现术后血肿,要及 时处理,否则严重时可使舌体后抬引起窒息。 神经损伤可能出现舌头麻木,伸舌时舌尖偏患 侧,有些可渐渐恢复正常。了个小肉团,原来是Ta
舌下腺囊肿
舌下腺囊肿,不管是小孩,或是大人,都可能 发生。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舌下腺”本尊。舌下 口底区,薄薄的口腔粘膜下,对称地分布着一 对舌下腺,请看图
嗯,有点复杂!
舌下腺周围分布着下颌下腺导管、舌神经、舌下 动静脉分支、舌下神经、下颌下腺等重要结构。
感谢观看 THANKS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 王秦宁
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及手术体会
当代医学g 磊●h J 总第= "-.期临床医学C l i ni cal M edi c i ne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及手术体会王廷斌(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口腔科321000)舌下腺囊肿是涎腺疾病中的常见病,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任何年龄都可发生,常见于青少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区别。
舌下腺囊肿临床可分为三种类型:单纯型(口内型),口外型(潜突型),哑铃型(混合型)…。
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易误诊,因未作舌下腺切除术而导致复发,甚至误切颌下腺,给病人造成痛苦和经济损失,也易引起医患纠纷。
本文对我院2000年至2006年的92例舌下腺囊肿病例的诊断与手术方法进行分析及回顾性研究。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0年垒2006年在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U腔科住院治疗的舌F腺囊肿患者92例。
其中男性43人,女性49例。
年龄4至78岁,平均年龄29.06岁。
左侧舌下腺囊肿50例,右侧舌下腺囊/]中42例。
单纯型(口内型)舌下腺囊J]中72例,口外型(潜突型)舌下腺囊肿16例,哑铃型(混合型)舌下腺囊肿4例。
1.2诊断舌下腺囊肿临床可分为三种类型:单纯型舌下腺囊肿(又称口内型):囊肿位于舌下区下颌舌骨肌之上;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又称潜突型):囊肿位于颌下下颌舌骨肌之下,口内无表现;哑铃型舌下腺囊肿(混合型):囊肿在口内舌下区及口外颌下区均可见,囊肿穿过下颌舌骨肌位于下颌舌骨肌上、下方。
单纯型(口内型)及哑铃型(混合型)舌下腺囊肿诊断较易,根据临床表现可以确诊。
口外型(潜突型)舌下腺囊肿在临床上易误诊为颌下腺囊肿、或颌下Ⅸ囊性水瘤、腮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血管瘤,临床鉴别町通过穿刺抽取囊液,若为蛋清样粘丝状粘稠液体,即可确诊为舌下腺囊肿。
1.3手术方法所有病例经常规术前检查均无手术禁忌证,局麻或全麻下进行手术。
其中一例曾作心脏换瓣术患者,停用抗凝药三天,凝血功能正常后,局麻下行舌下腺切除术。
采用袋形缝合术3例,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4l例;舌下腺切除术48例,其中口外型(潜突型)舌下腺囊肿16例,哑铃型(混合型)舌下腺囊肿4例,均采用舌下腺切除术,并将颌下区囊液抽尽,绷带加压包扎。
颌下腺脓肿的治疗方案
摘要:颌下腺脓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外科疾病,主要表现为颌下区域肿胀、疼痛、红肿等症状。
本文将详细阐述颌下腺脓肿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术后护理等方面,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概述颌下腺脓肿是指颌下腺导管阻塞,腺体感染、化脓所形成的脓肿。
该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颌下腺脓肿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术后护理三个方面。
二、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抗生素治疗:对于颌下腺脓肿,抗生素治疗是基础。
通常选用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治疗期间,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敏感性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
(2)解热镇痛药:对于伴有发热、疼痛的患者,可给予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2. 手术治疗(1)适应症:当颌下腺脓肿形成脓肿时,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包括:脓肿形成、局部肿胀明显、疼痛剧烈、感染范围扩大等。
(2)手术方法:手术方法包括脓肿切开引流、颌下腺切除术等。
①脓肿切开引流:在局麻或全麻下,沿脓肿最低点切开皮肤,充分暴露脓腔,清除脓液,置入引流条,缝合皮肤。
②颌下腺切除术:对于反复发作的颌下腺脓肿,可行颌下腺切除术。
手术切除颌下腺及周围感染组织,术后进行抗生素治疗和引流。
3. 术后护理(1)保持口腔卫生:术后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
(2)饮食护理:术后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3)休息:术后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4)观察病情: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三、预后颌下腺脓肿的治疗效果与患者年龄、病情、治疗时机等因素有关。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大多数患者经过合理的治疗,预后良好。
四、预防1. 注意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2.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口腔疾病。
3. 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减少口腔感染的风险。
4. 对于反复发作的颌下腺脓肿,应积极寻找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舌下腺囊肿和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路径
住院第 3 天(手术日) (术前)
□ 检查备皮情况 □ 术前 30 分钟静滴抗菌药物
(必要时) □ 嘱患者术前 6 小时禁食、禁
水 □ 必要时准备术中冰冻活检
长期医嘱
长期医嘱
□ 三级护理/二级护理
□ 三级护理/二级护理
□ 普通饮食
□ 普通饮食
临时医嘱
临时医嘱
□ 血常规、血凝、血型、尿 □ 明日全身或局部麻醉下行腮
舌下腺囊肿临床路径
一、舌下腺囊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舌下腺囊肿(ICD-10:K11.604) 行舌下腺摘除术(ICD-9-CM-3:26.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 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单纯型舌下腺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以上的舌下区,囊 肿呈浅蓝色,扪之柔软有波动感。 2.口外型舌下腺囊肿表现为下颌下区囊性肿物,口底囊 肿不明显,触诊柔软,与皮肤无粘连,不可压缩。 3.哑铃型舌下腺囊肿在口内舌下区及口外下颌下区均 可见囊性肿物。 4.穿刺检查有蛋清样清亮粘液。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 ICD-10:K11.604 舌下腺囊肿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 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 路径。
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 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 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 (3)血生化。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 梅毒等)。 (5)胸片。 (6)心电图。 (7)腮腺超声。 2.选择性检查的项目
主
□ 向患者家属交待手术情况 □ 交待勿进食刺激性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目的具体分析临床上关于颌下区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诊断方法,并给予其相应治疗,以有效避免临床误诊误治的现象出现。
方法回顾性的分析该院在2010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60例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有效分析与诊断,进而采取相应治疗方法。
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局部检查、淀粉酶检查与穿刺检查以及辅助B超检查后被确诊,且经过相应手术治疗,而术后的病理检查也证实了临床诊断,手术成功率为96.67%,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且病症在3年内未复发。
结论对于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其颌下区可局部触碰到柔软囊性肿物,且经穿刺检查与淀粉酶检查显示为阴性,而治疗的关键就在于摘除其舌下腺,并切除与腺体相连的囊壁。
标签: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诊断依据在临床上,舌下腺囊肿属于一种唾液腺黏液囊肿,一般是由于腺体或导管受到损伤、破裂后,黏液进入到组织内而形成的,多没有上皮衬里,而也有少部分是因为舌下腺的导管远端受到阻塞,近端分泌液发生潴留而形成的,且这种是有上皮衬里的[1]。
同时,该病症一般可有三种类型,即单纯型、哑铃型与口外型,其中,口外型在临床上较少见,又可被称为“潜凸型”,多位于口外的颌下区,极易造成临床的误诊与误治。
为此,该研究回顾性的分析该院在2010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60例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总结出该类患者具体的临床表征与诊断依据、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的分析该院收治的60例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8例,女22例,患者年龄15~35岁,平均年龄是(20±3)岁,所有患者均是单侧发病,其中,40例为左侧,20例为右侧,病程1个月~3.6年,且患者临床均表现为舌下口底无囊肿,而颌下区有慢性增大无痛性的柔软肿物。
1.2 方法1.2.1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经过局部的手法检查、淀粉酶检查与穿刺检查以及辅助B超检查,其中,在局部的手法检查中,所有患者均显示为不同程度的颌下区肿大,且用手触及可碰到柔软的囊性肿物,但并无压痛感与压缩感,且皮肤的色泽也比较正常,在表面未出现粘连[2];而在淀粉酶检查中,2例显示为阳性,58例显示为阴性;在穿刺检查中,所有患者均可抽取到蛋清样的丝状粘稠液体,而在辅助B超检查中,所有患者颌下区均表现出不同大小囊肿,但无明显的包膜。
在该次研究中,若经淀粉酶检查为阴性,且可穿刺抽取出蛋清样的丝状粘稠液体而被初步诊断为颌下区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而后在手术探查与术后的病理检查中得到进一步确诊[3]。
1.2.2 治疗方法(1)麻醉处理:积极引导患者取半卧位以便于充分暴露手术区域,因为该体位不会使患者口腔内血液与唾液完全流向咽部而刺激其产生吞咽感。
由于所有患者均能主动配合手术治疗,故于术前给予其舌神经阻滞与局部的浸染麻醉处理,而麻醉药多注射在患者口底粘膜、囊肿与舌下腺之间,从而更加便于术中分离口底粘膜、囊肿与舌下腺,便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2)舌下腺摘除术:所有患者均被给予经口内的舌下腺摘除术,依次从外侧、前端与内侧、后端进行舌下腺剥离,并将那些同腺体相连的部分囊壁彻底切除。
具体为:在患者口内舌下的皱襞外侧做一切口,并沿着切口将口底粘膜切开,用弯止血钳插进切口,并于粘膜创缘与舌下腺间进行钝性的分离,以充分暴露出舌下腺与囊肿。
而后分离舌下腺及其囊肿之外的前部与侧部区域,即从患者的下颌骨内侧开始进行舌下腺分离,进而逐渐游离其舌下腺底部与外侧部,而后再继续游离内侧部与后侧部。
同时,需注意,由于舌下腺的内侧与颏舌肌间存在颌下腺导管、舌深动静脉与舌神经等结构,故在分离患者舌下腺内侧时,需最大限度减少对下颌下腺导管与舌神经的损伤,并确保术术中光线的充足,术野的清晰;待将颌下腺全部分离之后,就可行舌下腺与囊肿的完全摘除了。
(3)伤口缝合:于术后将囊腔内的囊液抽尽,进行颌下加压包扎至少一周,而对于那些术后仍存在囊肿残余的患者,可再次给予其抽吸与加压包扎,直到囊肿完全消失。
同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口处,并嘱咐患者进行舌头左右与前伸运动,并于充分止血之后,稀松缝合粘膜创口,合理放置橡皮条进行引流处理,次日再将其拆除[4],并在术后常规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做好术后感染的预防处理。
(4)手术注意事项:在手术治疗中,切口应选择在舌下皱襞和下颌骨内侧两者间的中线上面,从而在避免损伤到颌下腺导管的同时,便于术后创口的缝合。
而在分离患者舌下腺内侧及其后部的时候,需最大限度保护好重要组织,若囊壁破裂了,则可在将囊液吸出之后再进行舌下腺的摘除,并尽量完全清除囊壁。
而在术末,则需仔细检查创口,做好出血点的结扎处理,以免形成口底血肿,造成患者上呼吸道的通气障碍。
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局部检查、淀粉酶检查与穿刺检查以及辅助B超检查后被确诊且经过相应手术治疗,而术后的病理检查也证实了临床诊断是颌下口外型的舌下腺囊肿。
其中有2例经口内的舌下腺摘除的患者,因术后颌下加压包扎的时候太短,而出现颌下区肿胀的情况,而后经过再次囊液抽取,并加压包扎后痊愈,手术成功率为96.67%。
同时,所有患者在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舌神经损伤或颌下腺导管损伤等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总体治疗效果良好,且病症在3年内均未复发,见表1。
表1 60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n(%)]3 讨论3.1 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在临床上,口外型的舌下腺囊肿,又可被称为“潜凸型舌下腺囊肿”,多位于机体下颌舌骨肌之下的颌下三角或是颏下三角区,且多为外渗性的囊肿,极少出现潴留型的囊肿,且囊壁多没有上皮衬里,多是因舌下腺的导管或是腺泡破裂之后,唾液出现外漏产生的,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颌下或是颏下区有囊肿出现,而舌下区却无异常表现。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多是由于下颌区舌骨肌同舌骨舌肌间存在着自然解剖缝隙,而且42%左右的患者在舌下腺的下颌区存在舌骨肌疝,从而使得当舌下腺部分的分泌物会在重力作用下经过以上通道进入到颌下或是颏下区域的间隙中,从而形成口外型的舌下腺囊肿[5]。
而在B超检查中,该类患者颌下与口底均可见不规则的囊性回声区,且边缘较毛糙,而内部的液性暗区则表现的均匀清晰,在腔内也未显示血流信号[6]。
同时,对舌下腺囊肿进行穿刺,可发现其液体呈现的是淡黄色的较粘稠的液体,且可拉成丝状,而这也正是该类病症的一个主要特点。
一般情况下,舌下腺囊肿多属于舌下型,而口外型比较少见,故临床上对该病症认识较少,缺乏一定的了解,而这也正是该病经常被误诊的一个主要原因[7]。
在该次研究中,所选的观察对象主要是颌下区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
对于该类患者病症的诊断,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是局部的手法检查、穿刺检查与淀粉酶检查、辅助B超检查以及囊肿造影+CT检查几种检查方法,其中,穿刺联合淀粉酶检查是该病症的主要检查方法,对定性并有效区分颌下腺囊肿与舌下腺囊肿意义重大[8]。
一般来说,颌下腺为一种混合性腺体,主要分泌的是浆液与粘液,而舌下腺则分泌的是黏液,且不分泌淀粉酶,而且相对来说,颌下腺囊肿更多罕见,并且其穿刺液相较于舌下腺囊肿也更为稀薄。
在该次研究中,17例患者于颌下囊肿内均抽出了蛋清样的粘稠液体且可拉成丝状,而在淀粉酶检查中也显示为阴性。
所以说,蛋清样的丝状粘稠液可看作是舌下腺囊肿患者作为显著的一个诊断指标,同时也是有效区分囊性水瘤,因为囊性水瘤的穿刺液表现为清亮水样的液体,且没有粘丝,经涂片检查显示有淋巴细胞,而鳃裂囊肿的穿刺液则显示为清亮色,或黄,或棕,含或不含胆固醇[9]。
但是,也有研究报道,该类患者的淀粉酶以及黏液检查显示为阳性诊断。
如有些研究者通过对87例舌下腺囊肿患者进行穿刺液的淀粉酶诊断,结果显示,有76例患者实验结果为阳性,占了总数的87.36%。
而对于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所选患者的颌下腺导管同舌下腺囊腔因交通支所导致的,使得淀粉酶检查显示为假阳性,故在临床淀粉酶检查过程中,需同粘液性状相结合进行综合性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0]。
而且,倘若在进行抽吸检查时,其所选的穿刺针头过细、或是操作不正确,亦或是患者下颌区的囊肿分布位置比较深等,也是极易出现假阳性检测结果的,故在定位或是诊断不明确的时候,必须借助其他检查手段。
如B超检查就可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手段,它对囊肿的体积测定与定性发挥着一定作用,但却缺乏特异型。
在该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B超检查中均可显示颌下区的囊肿影像且未可见显著包膜。
而在上述检查之后,在应用囊腔造影加CT检查,则可准确判断出囊肿大小,具体的走向以及其同舌下腺间的关系,具有较高诊断符合率。
3.2 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分析一般来说,对于颌下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均需给予舌下腺摘除术与周边囊壁切除术,该手术不仅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且具有一定的美观性,相对减少了术后缝合的难度,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如王兴强等[11]人就通过对29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并给予所有患者经口内切口的舌下腺摘除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并未出现舌神经损伤或颌下腺导管损伤等并发症,且术后随访0.5~10年,也未有复发情况,整体治疗效果显著。
而在该次研究中,所有患者也均被给予了经口内的舌下腺及其周边囊壁摘除术,虽效果显著,且所有患者在3年内均未出现病情复发情况,但却有3例患者出现了舌神经损伤与颌下腺导管损伤事件,究其原因,可能同术者操作技巧不熟练等因素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采取该手术可以给予该类患者有效治疗,是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推广的。
同时,有研究显示,倘若在术中未完全抽尽囊腔内的囊液,且术后未进行充分的加压包扎,而黏液也未被完全吸收,是极容易致使患者在术后并发感染的。
为此,在手术过程中,术者可利用大量盐水反复冲洗囊腔,并最大限度抽取干净囊腔内的囊液,并在术后确保口底的引流通畅,于患侧的颌下区至少加压包扎一周以上,从而相对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总体治疗效果[12]。
[参考文献][1] 王鋆.口外型舌下腺囊肿19例诊治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8):1010-1012.[2] 丁修明,张祥.98例舌下腺囊肿的手术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3,34(1):94-95.[3] 郭琦.32例舌下腺囊肿口外型治疗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9):364-365.[4] 王加爱.手术治疗舌下腺囊肿2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6):66.[5] 方玉军,潘金虎,韩娟.口外型舌下腺囊肿1例超声误诊原因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9):648.[6] 邸瑞玲,刘邦全,张丽娜.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治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2):184-185.[7] 盛国民,高东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21例诊治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5):39.[8] 杨宁,刘丽辉,高爽,等.以颌下肿块为表现的舌下腺囊肿口外型1例[J].医学信息,2014(18):633-633.[9] 陈倩倩,徐秋华,燕山.舌下腺囊肿的超声诊断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3):205-207.[10] 张丽杰.舌下腺囊肿28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9):157.[11] 王兴强,张永宽.口外型舌下腺囊肿诊治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6):521.[12] 鄢少君,章宏毅,周华彬,等.舌下腺囊肿颏下型1例诊治及误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