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奔马图》作品欣赏
徐悲鸿《奔马、行书四言联》赏析
徐悲鸿《奔马、行书四言联》赏析徐悲鸿《奔马》设色纸本立轴108×55cm此幅《奔马》作于1948年,是徐悲鸿晚期作品中的一幅精品佳作。
画中悲鸿先生先以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大笔挥洒画出马头。
仅马的额鼻部用一道白粉提亮,类似西洋画中“高光”手法,整体以素描明暗虚实关系达到了己未和谐的笔墨效果。
骏马整个身躯全靠墨色的干湿浓淡来凸显出骨骼结构,马肚用粗笔勾勒,显示出它的肌肉紧绷。
马腿的曲线极富弹性,以虚实相间的小笔钩勒马蹄,更觉有四蹄生风之感。
鬃毛及马尾潇洒飘逸,随风而舞,有横扫千军之势。
马头神采飞扬,冲击力极强,似乎要破纸而出。
画中线条起伏跌宕,方圆兼用,粗细并重,姿态多变,妙趣横生。
悲鸿先生有着高超的造型能力,在笔墨上同样有着深厚的造诣,笔墨与造型结合得恰到好处,无论酣畅淋漓的挥写还是细部的勾勒,都那么熨帖。
悲鸿马一改千百年来传统画马的白描勾染式的描绘,把西洋画的明暗技法融入中国画大写意风范,使画马的描绘达到神形兼备、酣畅淋漓的至高境界!细品此幅《奔马》,作品构图简洁,骏马几乎占据着整幅画面,视觉冲击感极为强烈。
而在画的右下角,先生洋洋洒洒写下五行长款,在悲鸿先生的作品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风驰电驶,躡影追飞,凌历中原,顾盼生姿。
卅七年晚秋,悲鸿。
节嵇康诗,俊升学长惠教。
”题款诗句中,悲鸿先生以三国嵇康《赠秀才入军》概括了画面主题是飞驰的骏马。
另外此幅《奔马》作于1948年。
这一年,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徐悲鸿个人,都是处于巨大的转变中。
当时他以这种焦急万分而又坚忍不拔的心态画奔腾的骏马,其笔下已有一种恢弘的历史感,一种奔腾不息的精神,一种充满力量感的强悍作风,恰如此时徐悲鸿的心情。
我们也可以看出悲鸿先生借此图对于受赠者深厚的情谊与殷切嘱托与期望。
题款的诗句意气风发,与骏马的器宇轩昂相得益彰,可谓是点睛之笔。
上款人“俊升”即吴俊升,著名教育家。
历任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安徽省教育厅主任秘书、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前中央大学教授、台湾中华民国教育部次长等职,最后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第二任校长,1969年退休后定居美国。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此幅《奔马图》创作于1941年2月,是时徐悲鸿正在新加坡举办助赈画展。
当次画展,徐悲鸿特意捐出名画80幅助赈。
画展后,徐悲鸿于2月13日和15日分别在南洋中华女中做了“艺术的意义与作画的方法”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讲座。
本幅《奔马图》的上款人文淑,即全增嘏先生夫人胡文淑,早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
是时执长新加坡南洋女中,与悲鸿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
抗战胜利后胡文淑回国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因为是赠予好友之作,《奔马图》从结构布局到整体创作都显得尤为精到。
画中奔马四蹄腾空,自画面右侧向左方急驰而过,马鬃飘扬,马尾挥动,极富动态的韵律美;马的骨骼结构准确、外形动态逼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无穷的力量。
从历史背景来看,是时中国正在遭受日本侵略军铁蹄的蹂躏,徐悲鸿忧国忧民之心拳拳可见,南洋助赈画展也是在为国家出力,奋扬的马蹄表达了作者向往投身于革命洪流,为振兴中华随时奋进的决心。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知识讲解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徐悲鸿《奔马图》赏析系院:初等教育学院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姓名:邱楠学号:20101121107目录作者简介 (3)《奔马图》创作背景 (4)《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奔马图》绘画特点 (6)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精编版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系院:初等教育学院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姓名:邱楠学号:20101121107目录作者简介 (3)《奔马图》创作背景 (4)《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奔马图》绘画特点 (6)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的中国画开现代中国画风⽓之先,尽管在形态上与⼈们习见的传统绘画有很⼤的差异,但却并不影响⼈们的接受,因为其表现⼿法是中国画的,仍符合⼈们的审美习惯。
马是徐悲鸿绘画的标志性题材,具有鲜明的个⼈风格,可以说⽆⼈不知。
徐悲鸿对马⾮常熟悉,其作品中的马千姿百态,古⼈未曾画过的⾓度和动态,在徐悲鸿笔下都有精彩的表现。
徐悲鸿有⾼超的造型能⼒,在笔墨上同样有着深厚的造诣,表现在他的画中,笔墨与造型结合得恰到好处,⽆论酣畅淋漓的挥写还是细部的勾勒,都那么熨帖。
徐悲鸿的奔马往往因时因事有感⽽作,激情寓于笔墨间,具有动⼈⼼魄的⼒量。
此图之奔马以⽔墨为之,奋蹄振鬣,⼀往直前,直欲破壁⽽出,境界颇近杜诗“所向⽆空阔,真堪托死⽣”之句。
值得⼀提的是,徐悲鸿书法受康有为影响,把碑写得⽣动活脱,或稚拙雄肆,或平淡冲和,实有出蓝之势,卓然成家,惜为画名所掩,⽽于画中题款或可略见⼀斑。
漫话集邮系列十 徐悲鸿的奔马图
漫话集邮系列十:徐悲鸿的奔马图孙肖南徐悲鸿,人尽皆知的现代著名作家,擅长绘画走兽、人物、花鸟,他的奔马作品享誉全球,得到了艺术界的最高评价和肯定,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中国画改良论》,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
悲鸿马与传统马相比更加昂扬、奔放、蓬勃,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具精神感召力、更加具有时代精神。
悲鸿马是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在中国画马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画马史上的里程碑。
不仅在表现形式上悲鸿马独冠绝时而且与时代脉搏紧紧相连,悲鸿马极少备鞍勒缰,它们为祖国为民族的命运扬鬃奋蹄、驰骋嘶鸣。
“微能奔走耳,未死未辞劳。
哀鸣思战斗。
相期效死得长征。
百载沉疴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
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
”“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
”这些款识真实反映了徐悲鸿忧国忧民的真实思想、高度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完美的结合。
奔马图是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抗日战争进入存亡之期,徐悲鸿远在马来西亚,为表达自己爱国热情的有感而作,激情寓于笔墨之间,力量动人心魄。
1978年5月,为了展示中国绘画艺术成就,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奔马》的特种邮票以及奔马小型张,整套邮票总共有10枚,都是选用了徐悲鸿在不同时期画下的绝佳自作,如其中一张(10-5)邮票,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1年在马来西亚心系祖国而画下一副立轴《奔马》,画面上塑造了一匹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奔驰的骏马形象,邮票上还印上了徐悲鸿的题词“辛巳八月悲鸿时客槟城”表达了徐悲鸿当时远在他乡,心系祖国安危,并希望自己如同此奔马一般踏实前进,为祖国抗战事业尽力的崇高品质。
(10-1)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51年创作的一幅《奔马》。
这幅画是在北京悲鸿故居里画的。
画面上题诗曰: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
(10-2)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5年创作的一幅《奔马》。
画面上题字为:“敷孟吾兄教之,卅四年岁阑鸿。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于世,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
他画的马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融中西绘画之长於一炉,笔墨酣畅,形神俱足。
它那刚劲矫健,剽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们积极向上。
马徐悲鸿早期素描稿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
早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期间就常常去马场画速写,并精研马的解剖,积稿盈千。
这为他后来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悲鸿自已也说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
”从而能够成马在胸,游刃有余地去补捉瞬间即逝的动态神情,得心应手地采用前人不敢涉猎的大角度透视,创作出来的崭新艺术形象。
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
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得得,看着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
他的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
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书中回忆,—次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爱马,马养的非常好。
他举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马便扬起那好看的蹄子,欢快地向前奔驰了。
徐悲鸿喜欢这样待马的好人,徐悲鸿下马车,马车夫正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
“喀,这个给你。
”徐悲鸿先生忽然对马车夫说,一面从手提皮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奔马画。
这是他昨天晚上才画好。
马车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满是皱纹的前额,眯细着眼睛呆望着徐悲鸿,仿佛没有听懂他的话。
徐悲鸿马“老大爷,”廖静文从旁解释说,“这是一张画,是送给你的。
”马车夫那双混浊的眼睛陡然亮起来,他双手接过画,连声说:“谢谢老爷,谢谢老爷。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是这位古老艺术家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幅画的主题是三匹马的奔腾,给人一种震撼的印象。
画中的马的体型完美,线条流畅,画面中散发出一种激情的力量,尤其是那三匹奔腾的马,更是暴力而慑人,使整幅画充满生机和力量。
画面上还有一些农事和农具,它们起着修饰作用,更加彰显了农民艰苦奋斗的生活现实。
有一匹马带着重载而疲倦而行,清晰反映出苦难和勉励。
另外三匹奔马,则体现出昂扬向上和抗拒苦难的精神力量。
此外,徐悲鸿还在画面中采用了朴素但不失热闹的构图手法,充分体现新式的绘画艺术技巧。
他刻画的马的姿势、动作、表情,全都十分真实、深情弥漫,使得画面完整活泼自然、带有生命力。
而他用色更是灵动,把空气教照到了画面中,使得画面活跃有力。
《奔马》画中的艺术技巧,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徐悲鸿的绘画魅力。
他的画面富有感染力,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取精神上的力量,这是徐悲鸿绘画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
《奔马》是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典范之作,它将他的创作理念的高度融入到画面中,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生动性,充分彰显了现代艺术的精髓。
它不仅是中国古老的艺术精神的完美结合,也是绘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江苏宜兴人。
少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
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以及苏联展览,是新中国第一批到苏联列宾美院学习的画家。
抗日战争期间,屡以已作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祖国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
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
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以传达神情。
曾创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寓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
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
他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国画《奔马》。
集国画的写意风格与西画的严谨结构于一身,画出的马不但有中国画的意境,也有西画的严谨结构关系。
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的马独步画坛,无人能与之相颉颃。
在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中,也以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
他非常注重写生,关于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学过马的解剖。
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同时,他还熟悉马的性格脾气,这为他后来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悲鸿自已也说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
”从而能够成马在胸,游刃有余地去捕捉瞬间即逝的动态神情,得心应手地采用前人不敢涉猎的大角度透视,创作出来的崭新艺术形象。
《八骏图》是徐悲鸿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在绘画技法上,是极为成功的中西融合的产物,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
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
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
《奔马图》赏析
《奔马图》赏析《奔马图》简介画高3米、宽1米的这幅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奔马图》创作背景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
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他画的马,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徐悲鸿的画从小出名,渡船公欲求徐先生画马而又难以启口。
有一次被徐悲鸿猜透了他的心思,欣然允诺日后为其作画。
后来,徐先生发迹,到南京前中央大学教书,曾托渡船公为他找个合适的门卫。
渡船公说“只有乡下人,名叫史坤生,家住官林义壮村”.奔马,令人神思飞越,生发出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
在徐悲鸿先生的笔下,一匹匹奔马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骏马英姿,神态各异。
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
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一往直前,都仿佛要破纸而出。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这就是《奔马图》由来。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在此幅画中,徐悲鸿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踏着时代的风雷——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踏着时代的风雷——徐悲鸿《奔马图》赏析徐悲鸿熟悉马的气质、马的结构、马的日常活动,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塑造了无数雄姿英发的骏马形象。
其骏马作品,历来是拍场上的焦点,尤其是奔马,一向是超过立马、市场表现最为抢眼的作品。
LOT 77徐悲鸿奔马图设色纸本立轴辛巳(1941)年作76×66 cmRMB 1,800,000-2,500,000徐悲鸿是近现代中国画坛第一代去西方留学的杰出画家,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自他之后,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负笈西洋,但是能像徐悲鸿这样为发展中国绘画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却无第二人。
在绘画创作上,徐悲鸿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且尤善画马,所画奔马,意蕴深刻,神形兼备,称誉海内外。
徐悲鸿对于画马情有独钟且用力至勤至深,他曾说:“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马种以蒙古马好),速写稿不下千幅。
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
悲鸿先生笔下的奔马,踏着时代的风雷,为中国画坛注入了前所未见的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
此幅《奔马》作于1941年(辛巳),画中马匹四肢腾空,马鬃在风中飞扬,马尾在风中飘散,将奔马斗志昂扬的神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圆浑有力的线条,勾勒出骏马的外形,再以重墨突出刻画头部、四肢、肩、胸、足等传神之处,造型精准,用笔洗练,体积感、质量感、空间感,无不意到笔随,显现于墨色之中。
悲鸿先生以笔墨尽抒胸臆,飞泻直出的笔势,遒劲流畅的线条,如同他满腔不可遏制的热情。
没有马鞍,没有缰绳,任其在广袤的原野上狂奔,骏马虽然瘦削却风神俊秀。
画面简淡、高逸,用笔泼辣、凝重,间参西法,均为徐悲鸿先生独到处。
徐悲鸿《奔马图》欣赏
徐悲鸿《奔马图》欣赏⼀九三九年,徐悲鸿先⽣应邀⾄印度国际⼤学讲学并举⾏画展。
当时他还应印度⼤诗⼈太⼽尔邀请,游历了西马拉雅⼭之⼤吉岭。
在那⾥看到了许多罕见的⾼头、长腿、宽胸、⽪⽑闪光的骏马,他还经常骑着这样的骏马远游,更逐渐了解了马的骠悍、勇猛、驯良、耐劳、忠实的性格,终于成了马的知⼰。
访问期间,他对着骏马⼤量写⽣,进⼀步掌握了马的最美的神⽓和姿态。
此后,他便更⽣动地画出了马的⽓质和活⼒,从⽽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奔马,达到了“尽妙”的境界、为世⼈称道珍爱。
鸿先⽣总结说:“美术之⼤道,在追索⾃然”。
“吾所法者,造物⽽已。
碧云之松吾师也,栖霞之岩吾师也,⽥野⽜马,篱外鸡⽝、南京之驴,江北⽼妈⼦,亦皆吾所习师也”。
悲鸿先⽣曾说过:“我很喜欢荷花,但我不敢画荷花。
要画,就得给我⼆⼗⼑宣纸,把这⼆⼗⼑宣纸画完了,才可说会画荷花了”。
“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过极长时间的功。
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架、肌⾁、组织。
⼜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
徐悲鸿⼀⽣中确实画过数以千计的马的速写稿。
他熟悉了马的⽓质、马的结构、马的⽇常活动,和在技巧上需要创造的独特的表现⼿法,塑造了那⼀洗万古凡空马的英姿骏马。
这也就是作者追求理想,向往⾃由的象征。
⼀九四⼆年从印度回国后,悲鸿先⽣在艺术界集有基础成就的画家,在四川磐溪建⽴中国美术家学院研究绘画。
他那时画的马,则更加注意了结构,⽽⼜采⽤泼墨或⼯兼写意的表现⼿法,着重刻画马的神态和⽓质。
据说徐悲鸿⾃⼰认为,他画马真正的成就,还是在⼀九四0年访问印度之后。
⼀九四0他在⼀幅群马图上题款⽇:“昔有狂⼈为诗云,⼀得从千虑,狂愚辄⾃夸,以为真不恶,古⼈莫之加。
悲鸿时客西马拉雅⼭之⼤吉岭”。
他的原配蒋碧薇,是⾢⼈蒋⾹⾕之⼥,也是有名艺⼈,⼜是当时所谓的交际名花。
⼀九三六年因双⽅意见不合⽽离婚。
⼀九四五年冬,徐悲鸿与廖静⽂⼥⼠在重庆结婚,证婚⼈为沈钧儒、郭沫若,到场观礼者⼀百多⼈。
徐悲鸿《奔马图》鉴赏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系院:初等教育学院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姓名:邱楠学号:20101121107目录作者简介 (3)《奔马图》创作背景 (4)《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奔马图》绘画特点 (6)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徐悲鸿《奔马》赏析(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的“马”诚如齐白石的“虾”,是作者创作的永恒主题。
此幅《奔马》为甲申(1944)年创作,是时,徐悲鸿居重庆磐溪,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这一年,徐悲鸿因身体欠佳而创作量锐减,因此,此幅墨气淋漓、驰骋千里的《奔马》精品显得尤为珍贵。
徐悲鸿总以极大的勇气背离于强调线条工细的画马传统,而是以富有变化的大块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寥寥数笔写出四肢的主要骨骼肌肉,再用浓墨点出头部五官特点,最后以硬笔浓墨扫出随风飘舞的鬃尾。
纵情挥洒的笔墨与画家澎湃的激情完美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具有一股强大的感染力,催人奋进。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的“马”诚如齐白石的“虾”,是作者创作的永恒主题。
此幅《奔马》为甲申(1944)年创作,是时,徐悲鸿居重庆磐溪,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这一年,徐悲鸿因身体欠佳而创作量锐减,因此,此幅墨气淋漓、驰骋千里的《奔马》精品显得尤为珍贵。
徐悲鸿总以极大的勇气背离于强调线条工细的画马传统,而是以富有变化的大块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寥寥数笔写出四肢的主要骨骼肌肉,再用浓墨点出头部五官特点,最后以硬笔浓墨扫出随风飘舞的鬃尾。
纵情挥洒的笔墨与画家澎湃的激情完美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具有一股强大的感染力,催人奋进。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咱今天就来说说徐悲鸿的奔马图。
我第一次看到徐悲鸿的奔马图的时候,就感觉那些马像是要从画里跑出来似的。
你看那马的身子,就像拉满了的弓一样,充满了力量。
腿呢,就像四根有力的柱子,感觉能一下子把地给蹬出个大坑来。
尾巴就像随风飘动的旗帜,好像在给马指引着奔跑的方向。
我觉得徐悲鸿画的马好像都有自己的脾气呢。
有的马看起来很温顺,就像那种乖乖听话的小宠物马,眼睛里透着一种温和的光。
可是有的马呢,那眼神就像要跟谁决斗似的,特别凶,好像在说:“谁要是挡我的路,我就把他撞飞!”这马画得可真是绝了。
我就想啊,徐悲鸿他怎么就能把马画得这么像呢?也许他天天就盯着马看,马跑的时候他看,马吃草的时候他看,马睡觉的时候他也看。
就像我写作文观察小动物一样,我观察个小蚂蚁都得看半天呢,那徐悲鸿看马肯定是看了超级久的。
我记得我以前去乡下爷爷家,看到过一匹马。
那匹马可高大了,我站在它旁边就像个小不点。
我当时就想,这马要是跑起来肯定特别快。
可是我看到的那匹马跟徐悲鸿画的马比起来,感觉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精气神。
徐悲鸿画的马那简直就是马中的超级英雄。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画匹马嘛,有啥了不起的?我就不这么觉得。
你看那马的鬃毛,画得一根一根的,就像真的马鬃毛在风中飞舞一样。
这得多细心才能画出来啊。
而且每匹马的姿势都不一样,有的马是在狂奔,四蹄腾空,感觉都快飞起来了;有的马是在小跑,看起来很悠闲,但是又能感觉到它随时能加速。
我有时候就想,要是我能骑上徐悲鸿画的马该多好啊。
我骑在那匹马背上,在大草原上狂奔,风在我耳边呼呼地吹,那得多带劲啊。
可是这也只能是想想,毕竟那是画里的马。
不过我觉得徐悲鸿画的马就像是有灵魂一样,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像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我还听说徐悲鸿画马的时候特别用心。
他可能画一笔就得琢磨半天,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得反复思考。
他是不是还会跟马说话呢?也许他会跟马说:“马啊马,你跑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你抬腿的时候是先抬哪条腿呢?”我这么想可能有点傻,但是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把马画得这么逼真。
徐悲鸿画马欣赏(高清80幅)
徐悲鸿画马欣赏(高清80幅)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县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
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在画马的时候,用到了明暗对比,黑白虚实处理的恰到好处。
在马的神态上寥寥数笔勾勒出马的精神状态。
不论眼和鼻子还是耳朵和嘴的细节处理,不但用笔精到而且形象真实。
徐悲鸿的马既有写实主义的格调又有传统笔墨的韵味。
墨色单一但是不失层次感,强化了马的立体感,在马的形体塑造上,结合西方的光影效果,马的躯干和肌肉表现真实,线条粗狂有力,马的整体身形矫健俊美,画出的马具有力量感。
徐悲鸿画的马与传统马相比更加昂扬、奔放、蓬勃,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具精神感召力、更加具有时代精神。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在中国画马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画马史上的里程碑。
不仅在表现形式上悲鸿马独冠绝时而且与时代脉搏紧紧相连,悲鸿马极少备鞍勒缰,它们为祖国为民族的命运扬鬃奋蹄、驰骋嘶鸣。
秋林三骏1918年,徐悲鸿经友人引荐结识蔡元培,并由蔡元培聘入北大画法研究会担任图画教授,翌年又经蔡元培斡旋,其官费赴欧事最终成行。
上面这幅秋林三骏即1918年重阳节时,徐悲鸿画与蔡元培之作。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
徐悲鸿《骏马图》赏析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二年第四期 总第114期徐悲鸿《骏马图》赏析程幼兰〔摘 要〕 绘画大师徐悲鸿根椐杜甫《秦州杂诗》之五诗意创作的绘画作品《骏马图》,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表现了诗圣杜甫流落秦州的心情,也寄予画家的个性、理想,同时隐喻中华民族蓄势待发、不屈不挠的精神。
〔关键词〕 杜甫诗意画 《秦州杂诗》 徐悲鸿 民族精神作者:程幼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610072。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搜集以杜诗为题材的书画作品,馆藏数量现已达数千件。
其中,杜诗书法作品既有明、清及近现代大家的佳作,又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墨宝;杜甫诗意画则以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刘海粟、于非闇、吴湖帆、李苦禅、吴作人、范曾、黄永玉等现代著名画家的作品为主。
纵观全部藏品,可谓名作荟萃,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其中,徐悲鸿的《骏马图》(见《杜甫草堂珍藏书画集》第25页)十分有特色。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其父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学习,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曾留学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箫声》、《睡》,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奔马图》、《牛》、《梅花》、《春之歌》、《落花人独立》是其代表作品。
他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尤为后人称道。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诗宗,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被公认为“集大成者”,而且也是一位深谙传统书画创作个中三昧的鉴赏家和评论家。
他创作了很多题画诗,将原作的神韵与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的大量诗作,又以其内容的丰富广博、气势的跌宕激越、风格的顿挫沉郁以及形象的生动和意境的深远,成为后代书画家的创作题材和灵感源泉,他们创作出了大量再现原6. All Rights Reserved.诗风采、又具鲜明艺术个性的杜诗书法和杜甫诗意画。
徐悲鸿《奔马图》介绍,1941徐悲鸿奔马图高清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介绍,1941徐悲鸿奔马图高清赏析
《奔马图》,徐悲鸿,1941年,纵326厘米,横112厘米,纸本水墨,宜兴徐悲鸿纪念馆藏
这幅《奔马图》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是徐悲鸿1941 年所画,画幅右侧有题词:“辛巳八月
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
企予望之。
悲鸿时客槟城。
”画中的马肌肉强健,腹部圆实,头略向右倾,鼻孔略大。
这匹马正腾空而起,昂首奋蹄,鬃毛飞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让人热血沸腾。
作者只寥寥几笔,就使这匹马有形有体,刚劲有力。
作者用浓墨来体现鬃毛的厚密,用淡墨枯笔扫出其飞扬之势。
在这幅画中,采用了西方绘画中体与面、明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同时吸收传统没骨法,结合线描技法,纵情挥洒,独具一格。
马的头顶、胸部、马蹄、臀部留白,有强烈的光影效果。
腹部阴影处,用墨比较淡,显示出了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质感。
这幅《奔马图》能让人感受到马呼出的热气、滚烫的体温,甚至淋漓的汗水。
它强健的生命力正是抵抗侵略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悲鸿《奔马图》作品欣赏
泼墨起画,重在画魂,“魂”可以是所画事物的神韵,可以是透过表象的内在本质,也可以是画者的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一副拥有灵魂的画作,会让我们越看越有韵味,仿佛画中的事物是活的一般,能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与洗涤,让我们从中了解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画中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相反,如果一副画只有形而没有灵魂,那么它就如一只花瓶般,空有华丽的外表,内心不含任何价值,虚有其华,就只能是一幅画,一幅简单的画,一副让人看一遍就不会再想看第二遍,甚至看过就忘了的画。
它除了表面的观赏性外,不具任何实在
意义,更让人提不起它的艺术性及其
远远超过表象的内在价值。
徐悲鸿的《奔马图》这幅画给我
的第一感觉是俊美、雄壮、气势磅礴、
精神抖擞、生机盎然、充满活力,从
图中可以看出马首迎风高昂,无所畏
惧,马鬃浓密舒展,迎风而摆,颇有
所向披靡,英姿飒爽的味道,其次,
雄健的肌肉随奔跑的节奏而起伏,四
条腿踏沙驰骋。
整体给人一种积极自
由,一往直前,势不可挡,威风凛凛
的感觉,颇有天下任我驰骋,万里黄
土皆在脚下的豪迈。
在这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
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
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
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
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
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圆润饱满很有
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将它“志在千
里”,势要冲破一切束缚的精气神跃然
于纸上,细看不禁让人无限遐想前景
的大好一片。
从技法看,作者借墨色
的浓淡变化以及墨色与画纸的明暗对
比,看上去仅寥寥几笔就将骏马的骨
骼,神态勾勒的淋漓尽致,从整体来
看,整幅图前大后小,极具视觉效果,
仿佛一匹骏马就要从纸中迎面奔来。
从中也不难看出徐悲鸿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的把握和运用已达到变化自如的境界。
一说到马,我们总会想到草原上那些或低头食草或尽情的奔跑的马儿,轻松,惬意,自由自在,然而,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他笔下的马,除了《九方阜》中的黑色雌马戴上缰辔外,其它的马都没有缰辔,这也表现了作者生性豪放不羁,热爱自由。
从这幅画的提跋上可以看出,这幅画作于1941年秋,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的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
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招募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他连夜画出《奔马图》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此时在看这幅画,仿佛画中的马就是徐悲鸿自己一样,急切的想要奔赴祖国的战场,为抗日战争奉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对徐悲鸿《奔马图》了解与欣赏,让我认识到一副好的画作,不仅需要作画者高超的绘画技艺,更需要作者赋予它崇高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