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画作欣赏

合集下载

徐悲鸿《四喜图》赏析

徐悲鸿《四喜图》赏析

徐悲鸿《四喜图》赏析
徐悲鸿《四喜图》赏析
喜鹊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之一。

徐悲鸿曾在不少场合以喜鹊图赠友表达美好寄托,可见其笔下的喜鹊形象正暗含了“喜上眉梢”、“捷报频传”等美好心愿。

此《四喜图》四屏为徐悲鸿1942年春日赠与伯诚先生之作。

1941年徐悲鸿在海外举行画展,支援国内抗战和救灾。

1942年经缅甸回国,一月,道出云南保山,举行画展。

五月,在昆明举行劳军画展。

此四屏《四喜图》正是徐悲鸿在此期间所作。

徐悲鸿交友广泛,对这位“伯诚先生”能以四屏相赠,概是关系较为密切的友人了。

是时,徐悲鸿在昆明有一友人名为赵诚伯,《四喜图》上款者或为此人,有待于考证。

《四喜图》中四只喜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柳树树干,浓淡晕写,辅以线条,颇有气势;柳树枝条,刚劲流畅,树静枝拂,鹊跃纸面,喜鹊与所栖树枝浓淡墨色的节奏变化甚妙。

如此讨喜的题材在拍场上表现良好:嘉德2003年秋拍会上徐悲鸿的《四喜图》以51.7万元成交;香港佳士得2005年秋拍会上,徐悲鸿创作于1941年、画赠
学生陈达琚的《四喜图》单件精品取得了200多万的好成绩;同在该场的徐氏《双喜》也以89.04万元成交。

《四喜图》常见,而四屏《四喜图》则甚为少见,有识者当藏之。

徐悲鸿《奔马、行书四言联》赏析

徐悲鸿《奔马、行书四言联》赏析

徐悲鸿《奔马、行书四言联》赏析徐悲鸿《奔马》设色纸本立轴108×55cm此幅《奔马》作于1948年,是徐悲鸿晚期作品中的一幅精品佳作。

画中悲鸿先生先以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大笔挥洒画出马头。

仅马的额鼻部用一道白粉提亮,类似西洋画中“高光”手法,整体以素描明暗虚实关系达到了己未和谐的笔墨效果。

骏马整个身躯全靠墨色的干湿浓淡来凸显出骨骼结构,马肚用粗笔勾勒,显示出它的肌肉紧绷。

马腿的曲线极富弹性,以虚实相间的小笔钩勒马蹄,更觉有四蹄生风之感。

鬃毛及马尾潇洒飘逸,随风而舞,有横扫千军之势。

马头神采飞扬,冲击力极强,似乎要破纸而出。

画中线条起伏跌宕,方圆兼用,粗细并重,姿态多变,妙趣横生。

悲鸿先生有着高超的造型能力,在笔墨上同样有着深厚的造诣,笔墨与造型结合得恰到好处,无论酣畅淋漓的挥写还是细部的勾勒,都那么熨帖。

悲鸿马一改千百年来传统画马的白描勾染式的描绘,把西洋画的明暗技法融入中国画大写意风范,使画马的描绘达到神形兼备、酣畅淋漓的至高境界!细品此幅《奔马》,作品构图简洁,骏马几乎占据着整幅画面,视觉冲击感极为强烈。

而在画的右下角,先生洋洋洒洒写下五行长款,在悲鸿先生的作品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风驰电驶,躡影追飞,凌历中原,顾盼生姿。

卅七年晚秋,悲鸿。

节嵇康诗,俊升学长惠教。

”题款诗句中,悲鸿先生以三国嵇康《赠秀才入军》概括了画面主题是飞驰的骏马。

另外此幅《奔马》作于1948年。

这一年,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徐悲鸿个人,都是处于巨大的转变中。

当时他以这种焦急万分而又坚忍不拔的心态画奔腾的骏马,其笔下已有一种恢弘的历史感,一种奔腾不息的精神,一种充满力量感的强悍作风,恰如此时徐悲鸿的心情。

我们也可以看出悲鸿先生借此图对于受赠者深厚的情谊与殷切嘱托与期望。

题款的诗句意气风发,与骏马的器宇轩昂相得益彰,可谓是点睛之笔。

上款人“俊升”即吴俊升,著名教育家。

历任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安徽省教育厅主任秘书、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前中央大学教授、台湾中华民国教育部次长等职,最后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第二任校长,1969年退休后定居美国。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此幅《奔马图》创作于1941年2月,是时徐悲鸿正在新加坡举办助赈画展。

当次画展,徐悲鸿特意捐出名画80幅助赈。

画展后,徐悲鸿于2月13日和15日分别在南洋中华女中做了“艺术的意义与作画的方法”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讲座。

本幅《奔马图》的上款人文淑,即全增嘏先生夫人胡文淑,早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

是时执长新加坡南洋女中,与悲鸿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

抗战胜利后胡文淑回国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因为是赠予好友之作,《奔马图》从结构布局到整体创作都显得尤为精到。

画中奔马四蹄腾空,自画面右侧向左方急驰而过,马鬃飘扬,马尾挥动,极富动态的韵律美;马的骨骼结构准确、外形动态逼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无穷的力量。

从历史背景来看,是时中国正在遭受日本侵略军铁蹄的蹂躏,徐悲鸿忧国忧民之心拳拳可见,南洋助赈画展也是在为国家出力,奋扬的马蹄表达了作者向往投身于革命洪流,为振兴中华随时奋进的决心。

徐悲鸿松鹰赏析

徐悲鸿松鹰赏析

徐悲鸿松鹰赏析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的《松鹰》作品更是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就来对徐悲鸿的《松鹰》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从作品的背景和题材来分析。

《松鹰》是徐悲鸿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它的目光坚定而锐利,身姿挺拔,栩栩如生。

而在鹰的下方,则是一棵挺拔的松树,枝叶茂盛,树干粗壮,给人以挺拔刚毅之感。

整幅作品以简洁明快的线条勾勒出了鹰和松树的形态,没有繁复的装饰,却给人一种朴实而深沉的美感。

其次,我们来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徐悲鸿在《松鹰》中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如用墨渲染,勾勒出鹰和松树的轮廓,运用水墨的渲染和点染,表现出了松树的树干和枝叶的质感。

整幅作品以黑白灰三种色调为主,没有过多的色彩,却能表现出鹰和松树的形态和神韵。

徐悲鸿还通过对比明暗和虚实,使作品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这种简洁而深刻的艺术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有中国画的韵味和独特的审美效果。

再者,我们来分析作品所蕴含的内涵。

《松鹰》所表现的不仅是鹰和松树的形象,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鹰作为一种高飞的猛禽,象征着力量和自由,它展翅欲飞的姿态,给人以勇敢和坚定的感觉。

而松树作为一种顽强的树种,常常被用来比喻忠诚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徐悲鸿通过将鹰和松树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于自由和坚韧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整幅作品透露着一种豪迈和激昂的情感,给人以振奋和鼓舞。

最后,我们来谈谈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松鹰》作为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和独特性,更融合了现代艺术的审美追求和内涵表达。

作品所表现的对于自由和坚韧品质的追求,也正是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

八雅轩丨 艺术经典 徐悲鸿巨作 田横五百士 赏析

八雅轩丨 艺术经典 徐悲鸿巨作 田横五百士 赏析

八雅轩丨艺术经典徐悲鸿巨作田横五百士赏析摘要:一、画作简介二、创作背景三、主题解析四、艺术价值五、总结正文: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画坛杰出的画家和绘画教育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民族内涵。

本文将赏析徐悲鸿的一幅巨作——《田横五百士》,通过分析其创作背景、主题及艺术价值,来揭示这幅画作背后的深刻含义。

一、画作简介《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于1930年完成的一幅大型历史题材布面油画。

画面描绘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景,着重表现了不屈的激情,体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主题。

此画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二、创作背景徐悲鸿创作《田横五百士》时,正值中国政局动荡,日寇开始在中国横行。

画家通过田横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

田横是秦代末年齐国的旧王族,继田檐之后为齐王。

汉高祖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小岛上。

刘邦听说田横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去说服田横,赦他的罪,召他回来,欲封其王或侯。

但田横在走到尸乡时,终因不肯屈服于刘邦的淫威而自杀。

岛上五百壮士得知后也随其后而自杀,表现了田横及其子民的威武不屈的高节。

三、主题解析《田横五百士》着重刻画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时的不屈激情,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鲜明主题。

画中人物形象生动,情感真挚,通过对田横故事的重现,展现了我国古代民族英雄的崇高品质和民族精神。

这幅画作不仅是徐悲鸿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民族精神。

四、艺术价值《田横五百士》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徐悲鸿运用精湛的油画技艺,生动地再现了田横故事中的场景,使观者感受到画中人物的不屈精神。

这幅画作不仅展示了画家在艺术技巧上的高超水平,更传递出强烈的民族情感。

五、总结《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一幅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画作。

通过讲述田横的故事,画家歌颂了民族英雄的威武不屈精神,传达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这幅画作不仅表达了徐悲鸿个人的艺术追求,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民族精神。

徐悲鸿裸女人体画欣赏

徐悲鸿裸女人体画欣赏

徐悲鸿裸女人体画欣赏
来源:前线
2017-03-25
徐悲鸿的老同学章伯钧,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有一次在任公(李济深)家中,悲鸿对我说:‘伯钧,我送你一匹马吧。

’我说:‘我不要你的马,我要你的女人。

’他听了,摇头说:‘那些
交多少钱就可以在里面画多长时间,对徐悲鸿这样经费不多的留学生来说,时间就成了最宝贵的东西。

所以他基本是上午或下午去半天,抓紧仅有的半天时间来完成素描作品。

现实条件往往会影响创作的各个层面。

徐悲鸿当时很喜欢使用一种“安格尔素描纸”来画素描,正是因为这种素描纸的底是灰色的,只需要画亮部或暗部即可,省去了画中间调的时间。

在“自由画室”这样需要凭票入场的地方,徐悲鸿如此想办法省出更多时间画更多素描作品。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别人画一幅的时间,他可以画两三幅!
看过徐悲鸿在巴黎期间创作的那些石膏素描作品的人就知道,这种准确的素描功力传承自当时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中科学的创作方法。

徐悲鸿以其高超的敏锐度,完成一幅4开大小幅面的素描只需约3小时。

最终,徐悲鸿通过了极为严格的入学考试,成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美院众多精英中的一员。

之后,徐悲鸿的素描基本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人物素描具有动态天然,一目了然的特征,不但能把比例画得准确,动态画得自然、调子画得和谐,而且还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传达出人物的精神,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于‎世,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

他画的马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融中西绘画之‎长於一炉,笔墨酣畅,形神俱足。

它那刚劲矫健‎,剽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们积极‎向上。

马徐悲鸿早期素描稿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

早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期间就常常去‎马场画速写,并精研马的解‎剖,积稿盈千。

这为他后来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悲鸿自已也说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

”从而能够成马‎在胸,游刃有余地去补捉瞬间‎即逝的动态神‎情,得心应手地采‎用前人不敢涉‎猎的大角度透视,创作出来的崭‎新艺术形象。

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

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得得‎,看着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

他的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

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书中回忆,—次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爱马,马养的非常好‎。

他举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马‎便扬起那好看‎的蹄子,欢快地向前奔‎驰了。

徐悲鸿喜欢这‎样待马的好人‎,徐悲鸿下马车‎,马车夫正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

“喀,这个给你。

”徐悲鸿先生忽‎然对马车夫说‎,一面从手提皮‎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奔‎马画。

这是他昨天晚‎上才画好。

马车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满是‎皱纹的前额,眯细着眼睛呆‎望着徐悲鸿,仿佛没有听懂‎他的话。

徐悲鸿马“老大爷,”廖静文从旁解释说,“这是一张画,是送给你的。

”马车夫那双混‎浊的眼睛陡然‎亮起来,他双手接过画‎,连声说:“谢谢老爷,谢谢老爷。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是这位古老艺术家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幅画的主题是三匹马的奔腾,给人一种震撼的印象。

画中的马的体型完美,线条流畅,画面中散发出一种激情的力量,尤其是那三匹奔腾的马,更是暴力而慑人,使整幅画充满生机和力量。

画面上还有一些农事和农具,它们起着修饰作用,更加彰显了农民艰苦奋斗的生活现实。

有一匹马带着重载而疲倦而行,清晰反映出苦难和勉励。

另外三匹奔马,则体现出昂扬向上和抗拒苦难的精神力量。

此外,徐悲鸿还在画面中采用了朴素但不失热闹的构图手法,充分体现新式的绘画艺术技巧。

他刻画的马的姿势、动作、表情,全都十分真实、深情弥漫,使得画面完整活泼自然、带有生命力。

而他用色更是灵动,把空气教照到了画面中,使得画面活跃有力。

《奔马》画中的艺术技巧,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徐悲鸿的绘画魅力。

他的画面富有感染力,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取精神上的力量,这是徐悲鸿绘画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

《奔马》是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典范之作,它将他的创作理念的高度融入到画面中,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生动性,充分彰显了现代艺术的精髓。

它不仅是中国古老的艺术精神的完美结合,也是绘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江苏宜兴人。

少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

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以及苏联展览,是新中国第一批到苏联列宾美院学习的画家。

抗日战争期间,屡以已作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祖国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

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

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以传达神情。

曾创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寓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

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

他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国画《奔马》。

集国画的写意风格与西画的严谨结构于一身,画出的马不但有中国画的意境,也有西画的严谨结构关系。

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的马独步画坛,无人能与之相颉颃。

在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中,也以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

他非常注重写生,关于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学过马的解剖。

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同时,他还熟悉马的性格脾气,这为他后来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悲鸿自已也说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

”从而能够成马在胸,游刃有余地去捕捉瞬间即逝的动态神情,得心应手地采用前人不敢涉猎的大角度透视,创作出来的崭新艺术形象。

《八骏图》是徐悲鸿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在绘画技法上,是极为成功的中西融合的产物,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

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

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

徐悲鸿《马》赏析

徐悲鸿《马》赏析

徐悲鸿《马》赏析徐悲鴻《万里秋风频回首》徐悲鸿在《徐悲鸿覆问学者的信》中强调:“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

"他早年在欧洲学习的科学求实精神上,严谨地掌握了马的动态、结构、习性,经过千锤百炼,成功解决了笔墨和马的块面结构如何和谐一致的问题,得心应手地塑造出马的形象,以表现他的审美理想,寄託他的爱国情怀。

此画乃1936年夏天徐悲鸿画与弟子徐晓明之作。

徐晓明,别名徐飞白。

1911年出生於湖北大冶城关镇,曾為民革成员。

从小酷爱文学,1929年至1935年曾经先后就读武昌湖北省立师范学校和北平民国学院学习中文.毕业后决心投笔从戎,於1936年奔赴广西南寧市,参加李宗仁、白崇禧组建的第四集团军政治部,在政训处任上尉组训科科长,负责為军队编写抗日救国手册等资料,向广大士兵宣传北上抗日的重要意义。

在军阀之间的“两广事变"结束后,復员安排在桂林高中任教,其后於1938年被任命为广西省府谘议,先后派往省教育厅编审室、新闻播音室工作。

在1936年,徐悲鸿与徐晓明一同前往广西,并在桂林为白崇禧、李宗仁、黄旭初绘“广西叁杰”。

同时写此画,鼓励徐晓明的抗日宣传工作.他在画上题上“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寄托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携带着自己的作品四次去南洋,先后在香港、新加坡、加尔各答、吉隆玻、檳榔屿,怡保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将售画所得款项,全部损献祖国,以救助苦难的同胞。

此画美在马的动势。

牠脖子扭动,头向后方张望,鬃毛在风中飞扬,四腿站姿优美。

作者突出了马的肩部、胸部、颈部大块肌肉的形状,凸现马的英俊、雄健形象。

画家简单的线条将柔韧的踝关节和坚硬的蹄子等体面转折关係惟肖惟妙地刻划出来,达到尽微致广的境界。

画面中,徐悲鸿不仅充分发挥传统笔墨的轻重、疾徐、枯湿、浓淡、疏密、聚散的节奏韵律的抒情性,而且充分掌握笔墨作為“造型语言"的严格写生、写实的造型性,使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标志着中西融合的艺术理论和理想在创作实践中的最高成就.。

《奔马图》赏析

《奔马图》赏析

《奔马图》赏析《奔马图》简介画高3米、宽1米的这幅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奔马图》创作背景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

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他画的马,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徐悲鸿的画从小出名,渡船公欲求徐先生画马而又难以启口。

有一次被徐悲鸿猜透了他的心思,欣然允诺日后为其作画。

后来,徐先生发迹,到南京前中央大学教书,曾托渡船公为他找个合适的门卫。

渡船公说“只有乡下人,名叫史坤生,家住官林义壮村”.奔马,令人神思飞越,生发出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

在徐悲鸿先生的笔下,一匹匹奔马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骏马英姿,神态各异。

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

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一往直前,都仿佛要破纸而出。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这就是《奔马图》由来。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在此幅画中,徐悲鸿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徐悲鸿作品鉴赏ppt课件

徐悲鸿作品鉴赏ppt课件

《奔马》(1941年 国画 130×76cm)
画上题有“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
仍有前次之结果也,pp企t课予件 望之。
16
田横五百壮士
ppt课件17来自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品取材于《史记•田儋列传》,说的是占 国时代齐国的旧王族田横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率众五百人入居海岛, 刘邦建汉后派人招降,田横告别众人赴洛阳,途中拔剑自刎,五百 壮士闻之也全部自杀殉节。画面描写田横与五百壮士告别时的情景, 身着暗红紫袍的田横昂头拱手,正气凛然,众壮士或摩拳擦掌或低 头饮泣,气氛悲壮。借此历史事故表达出针对当时的反动统治和社 会黑暗的愤恨以及对威武不屈的反抗精神的歌颂。很有意思的是, 徐悲鸿把众壮士中那个身着黄衣者画成了自己的形象,这也是画家 不畏强暴的正义感的一种表达。 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
《侧目》(1939年 国画
111×109ppct课m件)
27
此画作于1938年,中国正遭受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徐悲鸿 满怀悲愤,画此负伤雄狮。它 回身昂首,双目怒视远方,这 是一幅用浪漫主义手法抒发情 怀的佳作。狮虽然负伤,但未 屈服,仍然保持昂扬斗志和复 仇的信念,象征了中华民族的 自尊自强和不容侵犯。迎风飘 舞的鬃毛,强健有力、紧抓地 面的利爪,喷出怒火的双眼, 都传达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徐悲鸿作品鉴赏
ppt课件
1
1
徐悲鸿简介
2
主张及其风格成就
3
作品鉴赏
4
感悟
ppt课件
2
徐悲鸿 (1895-1953),江苏宜 兴人,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画家和 美术教育家。取法西方古典写实 绘画,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 国画,特别是他的"素描是一切造 型艺术的基础"论,在画史上产生 了划时代的效果,宣布了从顾恺 之到任伯年一千多年间勾红填色 形式的大体结束和一代新形式国 画的诞生。他的写实主张和从苏 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 为一体,成为本世纪最大的主流 画派。

赏析徐悲鸿的《天马行空》

赏析徐悲鸿的《天马行空》

评徐悲鸿作品《天马行空》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江苏宜兴屺亭镇人。

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关于马的主要作品主要有:《天马行空》、《奔马图》《群马》《八骏图》《立马》《双马》等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他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

《天马行空》创作于1950年岁首,时徐悲鸿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不久。

徐悲鸿画马,堪称一绝。

他很喜爱马,最早也是以画马闻名的。

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及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经常在山乡和有马的地方对真马写生,马的速写稿不下千幅。

所以他下笔时能做到“全马在胸”,笔墨酣畅。

著作《天马行空》中,奔马昂首引颈,四足凌空,势若御风而行。

马鬃、马尾随其动态而飞扬飘舞,右下方留有大片空白,成为广袤原野的象徵。

马的躯体轮廓以浓墨勾出,行笔疾速带劲,线条简洁精炼,用笔不多却已写出整匹良驹飞腾之势,浓淡墨相间渲染,清楚交待其躯幹的肌理结构,极见其质感,这实有赖他深厚的素描写生基础。

上款人江曼莉女士系四十年代上海之名媛,江曼莉——是中国最早的播音歌星,感情真挚、歌喉甜美的江曼莉,是诠释许如辉歌曲最成功的歌星。

为美人作画,笔下自寄倾心。

这与晚年的风格有着充分的阐释。

画上题句充分显示出徐悲鸿对新社会的支持,寄望殷切,也是他晚期画马的特点之一,故笔下出现的多神骏英发的骐骥,配合题诗“百载沉痾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激越之情跃然纸上。

徐悲鸿在完成本幅时,处于晚年。

表现形式也不所不一样。

因此,这也是他1953年9月病逝前少数的画马佳构之一。

赏析:1.悲鸿所画的五花马四蹄腾空、回眸俯瞰。

2.画家不仅把奔马表现出一种傲岸不羁的超凡魅力。

更是晚年时对新社会的盼望与期待。

3.五花马,千金裘九天行云傲王侯“天马来,从西极。

踏着时代的风雷——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踏着时代的风雷——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踏着时代的风雷——徐悲鸿《奔马图》赏析徐悲鸿熟悉马的气质、马的结构、马的日常活动,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塑造了无数雄姿英发的骏马形象。

其骏马作品,历来是拍场上的焦点,尤其是奔马,一向是超过立马、市场表现最为抢眼的作品。

LOT 77徐悲鸿奔马图设色纸本立轴辛巳(1941)年作76×66 cmRMB 1,800,000-2,500,000徐悲鸿是近现代中国画坛第一代去西方留学的杰出画家,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自他之后,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负笈西洋,但是能像徐悲鸿这样为发展中国绘画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却无第二人。

在绘画创作上,徐悲鸿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且尤善画马,所画奔马,意蕴深刻,神形兼备,称誉海内外。

徐悲鸿对于画马情有独钟且用力至勤至深,他曾说:“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马种以蒙古马好),速写稿不下千幅。

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

悲鸿先生笔下的奔马,踏着时代的风雷,为中国画坛注入了前所未见的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

此幅《奔马》作于1941年(辛巳),画中马匹四肢腾空,马鬃在风中飞扬,马尾在风中飘散,将奔马斗志昂扬的神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圆浑有力的线条,勾勒出骏马的外形,再以重墨突出刻画头部、四肢、肩、胸、足等传神之处,造型精准,用笔洗练,体积感、质量感、空间感,无不意到笔随,显现于墨色之中。

悲鸿先生以笔墨尽抒胸臆,飞泻直出的笔势,遒劲流畅的线条,如同他满腔不可遏制的热情。

没有马鞍,没有缰绳,任其在广袤的原野上狂奔,骏马虽然瘦削却风神俊秀。

画面简淡、高逸,用笔泼辣、凝重,间参西法,均为徐悲鸿先生独到处。

徐悲鸿最全全集:60幅大赏

徐悲鸿最全全集:60幅大赏

徐悲鸿最全全集:60幅大赏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

现代中国画大师,卓越的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幼年随父学画,后赴巴黎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并先后去英、德、法、意及瑞士观摹学习,吸取了不少世界艺术精华。

1927年归国,历任中大艺术教授、北京大学、桂林美术学院教授,后任北平艺专校长。

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直至病逝。

泰戈尔 1940年纸本设色50cm×50cm徐悲鸿纪念馆藏徐悲鸿极力推崇和赞赏任伯年的人物肖像画,提倡写生,反对摹古。

《泰戈尔像》是徐悲鸿写生肖像画的代表力作。

虽然,画家在这幅画中明显地运用了西方的绘画方法,但是呈现出来的仍然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

人物造型以线为主,脸部染色结合素描方法,以形写神,这是徐悲鸿开创的肖像画法,个人风格明显。

图中背景以中国的传统花鸟画方法处理,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画面注重主要人物的内在心理刻画,整个画面显出文雅、静寂,文化氛围浓厚。

奔马图设色纸本横披1937年作 (896万元,2010年西泠秋拍)五花散作云满身(1018万港元,2011年4月苏富比春拍)奔马1948年作(463.8万元,2009年11月中国嘉德)奔马立轴水墨纸本 1942年作画中奔马一承徐氏作风,既有写实。

又有中国画的意象特点,全马以水墨写出,但并不依马的实际比例亦步亦趋,虽瘦骨嶙峋而动势毕出,精气毕至;其背景空无依傍顾,更别具空灵生气。

奔马颈毛与尾鬃猎猎风中,坚蹄则奋勇地上,似有为抗日摇旗、驱走之意;马首高昂旁,则寓誓不低头而期待同志之情。

整幅画面充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一马当先 1947年作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此幅《一马当先》中,作者将西洋画的笔触与传统没骨画法相结合,以惯常的魏碑兼草隶的笔意勾勒马躯干,又以极具古金石气的短而劲的线条传达马的神韵,用浓淡有度的水墨表现马的肌肉质感、骨骼结构。

徐悲鸿介绍及作品ppt课件

徐悲鸿介绍及作品ppt课件
1949 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在布拉格举行的第 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51赴山东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收集素材。 准备创作反映新时代人民改天换地精神的《当 代愚公》,不幸在构图时患脑溢血。
1952卧病在床,但一直关心国内外的艺术活动 和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了作,并计划编写《爱 同主义教育挂图》,拟将历代政要艺术珍品集 中编印。
老师的问题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 画,为什么?
我们最喜欢徐悲鸿 的奔马图。从马的 千姿百态中我们体 会出徐悲鸿当时作 画的心境,也从中 感受到一种勇往直 前、坚韧不拔的进 取精神。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西 山 古 松 柏

1919年徐悲鸿留法照片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1921年 徐悲鸿因整天参观法国国家美 展,流连忘返,闭馆时才知天降大雪。 他饥寒交迫,得了严重的肠痉挛病。
1931在法国里昂和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徐悲鸿 画展。1933年徐悲鸿赴欧洲,举办近代中国画 展和他个人的作品展览,使中国绘画在欧洲产 生了巨大影响。
欧 州 展 览 馆
重访巴黎高等美术学院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1905徐悲鸿10岁,随父乘舟赴溧阳 他即景成诗:“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 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的“马”诚如齐白石的“虾”,是作者创作的永恒主题。

此幅《奔马》为甲申(1944)年创作,是时,徐悲鸿居重庆磐溪,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这一年,徐悲鸿因身体欠佳而创作量锐减,因此,此幅墨气淋漓、驰骋千里的《奔马》精品显得尤为珍贵。

徐悲鸿总以极大的勇气背离于强调线条工细的画马传统,而是以富有变化的大块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寥寥数笔写出四肢的主要骨骼肌肉,再用浓墨点出头部五官特点,最后以硬笔浓墨扫出随风飘舞的鬃尾。

纵情挥洒的笔墨与画家澎湃的激情完美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具有一股强大的感染力,催人奋进。

徐悲鸿画马欣赏(高清80幅)

徐悲鸿画马欣赏(高清80幅)

徐悲鸿画马欣赏(高清80幅)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县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

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在画马的时候,用到了明暗对比,黑白虚实处理的恰到好处。

在马的神态上寥寥数笔勾勒出马的精神状态。

不论眼和鼻子还是耳朵和嘴的细节处理,不但用笔精到而且形象真实。

徐悲鸿的马既有写实主义的格调又有传统笔墨的韵味。

墨色单一但是不失层次感,强化了马的立体感,在马的形体塑造上,结合西方的光影效果,马的躯干和肌肉表现真实,线条粗狂有力,马的整体身形矫健俊美,画出的马具有力量感。

徐悲鸿画的马与传统马相比更加昂扬、奔放、蓬勃,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具精神感召力、更加具有时代精神。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在中国画马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画马史上的里程碑。

不仅在表现形式上悲鸿马独冠绝时而且与时代脉搏紧紧相连,悲鸿马极少备鞍勒缰,它们为祖国为民族的命运扬鬃奋蹄、驰骋嘶鸣。

秋林三骏1918年,徐悲鸿经友人引荐结识蔡元培,并由蔡元培聘入北大画法研究会担任图画教授,翌年又经蔡元培斡旋,其官费赴欧事最终成行。

上面这幅秋林三骏即1918年重阳节时,徐悲鸿画与蔡元培之作。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

纪念九一八,看看徐悲鸿的这三幅画!

纪念九一八,看看徐悲鸿的这三幅画!

纪念九一八,看看徐悲鸿的这三幅画!徐悲鸿《负伤之狮》这幅画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

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

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

”。

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

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徐悲鸿《三狮图》根据题记可知,《三狮图》是徐悲鸿1938年7月赴桂林前,在陪都重庆中央大学内所作的作品之一。

稍知哓历史的人即可知,1938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第二年,各地爱国人士都以各种形式表达爱国情怀。

极富革命精神的徐悲鸿自然也不例外,他用手中的画笔以唤醒民众。

此画描绘一只身姿挺拔、强健、威武的公狮立于岩石之上,右前腿抬起,四腿结实,脚步沉稳;头微抬,鬃毛立起,嘴张开,作仰天怒吼状。

公狮的形象顶天立地,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狮子尾巴悬空,全身好像处于一种激动、愤慨的状态之下,传达出一种愤怒和力量。

后面两只母狮处于画面右下角的位置,立于岩石之下,目光望向公狮,象征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这幅画强烈地表现出了徐悲鸿对于国家奋起的希望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蔑视。

东方狮吼,民族复兴,抗日必胜的情怀溢于纸上。

徐悲鸿《会狮东京》徐悲鸿的这幅《会狮东京图》作于1943年,怒吼的群狮会师于日本富士山山巅,预言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必将到来。

画面上风起云涌,狮群威武,气势磅礴凝重。

徐悲鸿作此画赠陈孝威将军。

陈孝威也写下了《会师歌》回赠之:“登彼富士山兮擒其王,三军威服兮我土重光,四海兄弟兮自由无疆”。

诗画皆豪气冲霄,激情飞扬,其感染力和现在的主旋律作品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徐悲鸿《奔马图》介绍,1941徐悲鸿奔马图高清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介绍,1941徐悲鸿奔马图高清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介绍,1941徐悲鸿奔马图高清赏析
《奔马图》,徐悲鸿,1941年,纵326厘米,横112厘米,纸本水墨,宜兴徐悲鸿纪念馆藏
这幅《奔马图》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是徐悲鸿1941 年所画,画幅右侧有题词:“辛巳八月
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

企予望之。

悲鸿时客槟城。

”画中的马肌肉强健,腹部圆实,头略向右倾,鼻孔略大。

这匹马正腾空而起,昂首奋蹄,鬃毛飞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让人热血沸腾。

作者只寥寥几笔,就使这匹马有形有体,刚劲有力。

作者用浓墨来体现鬃毛的厚密,用淡墨枯笔扫出其飞扬之势。

在这幅画中,采用了西方绘画中体与面、明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同时吸收传统没骨法,结合线描技法,纵情挥洒,独具一格。

马的头顶、胸部、马蹄、臀部留白,有强烈的光影效果。

腹部阴影处,用墨比较淡,显示出了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质感。

这幅《奔马图》能让人感受到马呼出的热气、滚烫的体温,甚至淋漓的汗水。

它强健的生命力正是抵抗侵略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悲鸿画作欣赏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

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国画作品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6岁时跟着父亲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学绘画)。

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的徐悲鸿,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徐悲鸿素描作品
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

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

徐悲鸿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 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

”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

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
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

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

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

徐悲鸿油画作品
月夜
徐悲鸿孙多慈像197×132 布面油画1936 中国美术馆藏
田横五百士布面油画198×355 1928-1930年徐悲鸿纪念馆藏
愚公移山1940年作徐悲鸿纪念馆藏
傒我后布面油彩230×318 1930-1933年
奴隶与狮1924年作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

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

2003年,为了纪念和弘扬徐悲鸿先生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巨大贡献,设立了全国书画院系统最高美术奖项“徐悲鸿美术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