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富而后教”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孔子对当代的意义

孔子对当代的意义

孔子对当代的意义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和哲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孔子的思想和哲学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深化。

本文将探讨孔子对当代的意义,以及他的思想和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一、孔子的思想和哲学孔子的思想和哲学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他的思想和哲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是一种仁爱的精神。

他认为,仁爱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维护社会正义和和谐的重要保障。

2. 中庸孔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中庸之道,避免过分的偏激和极端。

他认为,中庸可以使人们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避免过度的情感波动和冲动。

3. 敬神孔子认为,人们应该敬神,尊重天地自然,感恩天赐的一切。

他认为,敬神可以使人们保持谦虚、虔诚和感恩的心态,避免过分的自大和傲慢。

4. 学习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他认为,学习可以使人们不断地进步和成长,不断地开拓自己的眼界和思维方式。

二、孔子对当代的意义孔子的思想和哲学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孔子的思想和哲学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而孔子的思想和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其次,孔子的思想和哲学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在当今社会,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而孔子的思想和哲学强调了人们之间的仁爱和中庸,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最后,孔子的思想和哲学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而孔子的思想和哲学强调了不断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性,可以帮助人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大众‎化教育,强调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总结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和‎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身体力行的‎倡导乐学和‎终身教育,期望通过教‎育培养士和‎君子推行德‎政礼治,构建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不仅在当时‎对推动社会‎发展、维系国家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当今‎的新课改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教育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诸‎多譬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颇有见地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教育的垄断‎局面,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优‎秀人才的培‎养,维系了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性相近,习相远”,“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也”,孔子指出人‎的天性禀赋‎相近,是教育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人也并不是‎一生下来就‎通晓知识,是后天的教‎育才使人博‎学多才,强调了教育‎在人格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后半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大开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拥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人才,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孔子认为教‎育的对象不‎一定全是上‎层社会的贵‎族,下层民众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对‎象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既提倡教育‎的平等性。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生只需拿‎一点薄礼即‎可在私塾读‎书,孔子会一视‎同仁的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孔子的“有教无类”这一思想将‎固有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改为学‎在民间,是中国教育‎史上平民教‎育的始端,实质上是对‎人性价值的‎肯定,一定程度上‎具有平等的‎思想价值。

孔子的富民思想及其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孔子的富民思想及其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孔子的富民思想及其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作者:庄镇胜来源:《师道·教研》2010年第03期摘要:孔子的富民思想是其仁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对富民的深刻认识及其对富民的态度,不仅在其所处时代有现实意义,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形成也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孔子的富民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孔子;富民思想;和谐社会孔子的富民思想在学术界往往被忽略漠视,许多情况下只被作为义利观的附属部分提到,抑或提及也只是点到为止。

我们认为富民思想是孔子仁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此,本文围绕孔子的富民思想展开论述,以期引起更多人来关注和研究它,使之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春秋时期孔子的富民思想有其重要意义孔子在《论语》中正面论及富民思想的有下面这些片段:“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贵在天。

”等等。

从以上言论我们不难把握孔子富民思想的基本内容。

首先肯定人获取财富的正当权利;其次孔子认为在财富面前,应有道德自律的精神;再次孔子认为财富的得来必须符合“仁”“义”的标准。

孔子的富民思想还体现在主张统治阶级对民众的剥削不应该采取竭泽而渔的办法。

主张为政要宽,“宽则得众”(《阳货》),提出对民众要“富之”(《子路》)的主张。

他的富民主张又是同富国联系在一起的。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颜渊》)因此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尧曰》)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

他主张正常地发展农、工商业,还应轻赋、去奢、从俭。

关于轻赋,孔子主张征收十一税。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何之?’有若对曰:‘盍彻乎。

”(《颜渊》)“彻”是征收十一税。

孔子的富贵观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富贵观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富贵观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论语》里,孔子在好几个地方都表述了自己对富贵的看法,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

”(《里仁·第四》)“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第六》“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上述三条见《述而·第七》“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第十五》我大致梳理了一下,在《论语》中孔子关于富贵的论述是六条。

在这六条语录中,孔子阐述了四层价值观含义。

第一层:“求富贵,去贫贱”要依“道”而行。

显然,这个“道”是指的法律和道德。

也就是说,你求富贵,去贫贱的途径和行为方法要合法、合理、合德,不得非法、非理、非德。

第二层:在艰苦生活环境中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当人们通过主观努力,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采取正当手段不能脱贫时,不要低沉忧愁,怨天尤人,要精神振奋,以乐观的态度坚守生活的信念。

第三层:“斥奢倡俭”。

孔子认为,奢华虽然象征着富贵,但隐藏着祸害,不会长久;俭朴虽然是寒酸、穷困的象征,但却能长久稳固。

第四层:“谋道”比“谋食”更重要。

“道”是孔子追求的真理,属于精神层面,“食”为人生存所必须,属于物质层面。

精神与物质相比,孔子更看重精神。

用现在流行的浅俗唯物主义哲学看,孔子的思想不对。

实际上,孔子把握了“人本”这一真理。

从自然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物质第一不错,但从社会学、从人求生存、谋发展的角度看,人的精神起着决定性作用。

物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一个人学好了知识,把握了“道”,难道还不能求衣食吗?当代中国,贪腐成了最大社会问题,一些人为了追求富贵,无视法律、道德,在金钱面前表现得丧心病狂,失去了理性,廉耻丢尽。

论语中孔 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

论语中孔 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孔子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

尽管这些思想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对于现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种极具前瞻性和革命性的理念。

如今,我们倡导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正是对这一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社会,无论出身如何,地域在哪,都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我们应不断完善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减少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

他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子路勇敢但鲁莽,孔子就教导他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冉有性格谦逊,做事犹豫不决,孔子便鼓励他果断行动。

这启示我们在现代教育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教育者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观察、交流和评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激发他们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启发诱导”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在学生努力思考而想不通时,才去启发他;在学生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达时,才去开导他。

这要求现代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不断温习、实践和巩固的过程。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孔子有教无类对当今的意义

孔子有教无类对当今的意义

孔子有教无类对当今的意义
孔子有教无类,是指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不分贵贱、贫富、男女、年龄等各种差异,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不分等级,不分阶层,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贫富,不分地位,不分职业,不分身份,不分地域,不分国籍,不分宗教,不分政治派别,不分文化背景,不分语言,不分肤色,不分外貌,不分智商,不分健康状况,不分性取向,不分婚姻状况,不分家庭背景,不分社会地位,不分职业身份,不分学历水平,不分人类的任何差异,都应该受到同等的教育。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强调了人的平等,反对了等级制度和歧视。

在当今社会,人们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歧视,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地域歧视、贫富歧视等等。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不应该因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财富、性别、种族等因素而歧视他人。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

在当今社会,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则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要关注教育公平,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自我价值。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终身性。

在当今社会,知
识更新换代很快,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要注重终身教育,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秉持这种教育理念,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关注教育公平,注重终身教育,为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进步而努力。

孔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应用

孔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应用

孔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应用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孔子的思想在一段时间里被视为过时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它对当代社会没有多大的用处。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孔子的思想,并认为它在当代社会中有很大的意义和应用。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

在当代社会中,这个道理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而孔子所倡导的仁德之心可以起到调和矛盾的作用。

在家庭、社区、企业和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都需要有仁爱的思想在其中。

只有通过彼此的尊重和爱护,才能建立和谐的关系。

孔子思想最有名的传统就是天命观念。

孔子认为,天命是一种既无法抵抗又无法逃避的力量。

在当代社会中,虽然我们不再相信天命,但是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也跟孔子的天命观念有许多相通之处。

比如,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和疫情、治安问题、社会不公等等,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力量。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需要像孔子一样,在面对挑战和不确定性时保持冷静和平衡,同时尽最大努力去应对和解决问题。

孔子强调的另一个思想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稳健的生活态度,不过分追求过多的喜怒哀乐和物质财富。

在当代社会里,很多人因为对金钱、名声和权力的追求而迷失了自我,这样会产生各种负面影响,包括贪污、偏见、伪善等等。

因此,中庸之道的思想变得尤为重要,可以帮助人们坚定自己的真正信念和价值观,并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稳定和平衡。

孔子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品德的卓越,他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社会组织、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尤其是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也同样有启迪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是提高人才的有效方法,但教育必须追求真正的知识而非虚假的精致和表面的知识。

在当代社会中,教育不仅涉及到青少年和年轻人的发展,也涉及到成年人的培训和再教育。

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培养优秀的人才,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中成长和进步。

总之,孔子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不可低估。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由电影《孔子》引发对当前教育的思考在课后我们观看了电影《孔子》,感触颇深。

首先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从各方面了解了孔子,以前我们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论语》,可是这部影片通过对孔子如何从政以及在政治方面的才能,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

最重要的是从电影《孔子》中引发了我们对当今教育的思考。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是师德高尚的一代宗师。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博学多才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完整的、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在当时行之有效,对于今天教育改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首倡“有教无类”,他主张不分贫富、贵贱、地域和民族等条件,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主张教育平等的第一人。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钳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使得文化下移,加快知识流动,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教无类”,即教育公平,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安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

古代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后,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表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开放性,具划时代意义,孔子之后的孟子又沈“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志,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唐宋以后兴起的书院制度,在教学中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若有名师来书院讲学,其他书院或外地书院的师生都可来听讲,而不受地域,贫富,年龄、学派的限制,也体现出儒家教育强想的“大教育观”在我国,满足了一部分对象接受良好教育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向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教育补偿。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人类社会靠文化传承而延续,靠文化创新而进步,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教育。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三乐之一,优良的教育传统是我们光辉灿烂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深度改革和深刻转型的历史进程之中,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同时,如何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思想资源,始终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贵阳中医学院杨柱教授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撰写的《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发展》(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一书,做了积极的探讨。

全书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回溯与反思,并结合当代教育发展的实践,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孔子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作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历史功绩,主要是通过其教育家的言论和实践体现出来。

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曾说过,“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由孔子那里出来。

”千百年来,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历来备受社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活动,开设私学,编写教材,整理文献,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我国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和积孔子的教育思想离不开儒学的核心概念:“仁”。

“有教无类”也好,“因材施教”也好,都离不开对于人的真正关切和帮助。

懂得这一点,就知道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必须放到整体儒学“仁者,爱人”的大语境去看、去理解、去活用,绝对不用支离破碎地断章取义,借题发挥。

要嘛,就整个地接受;要嘛,就索性去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吧!当然,这并不表示孔子教育思想不可以批评和扬弃,但是那必须是在深入理解之后才能做的事啊!先后顺序可不能搞错了。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

‎他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儒家思想,经过后人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展‎,延续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一种精神的信仰;‎是早期的礼制的规范和‎规则;是历史长河中每‎个人心中对自己以及家‎庭和国家信仰的图腾。

‎显而易见,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同时对当今的教育‎思想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归纳为一个‎字,“仁”。

“仁”‎是一种价值观,它既是‎家庭的关系,又是社会‎的政治关系。

那么他的‎教育思想则可以看做是‎,教育学生如何才能做‎到“仁”。

孔子出身自‎一个贵族家庭,因此他‎的生活他的教育思想是‎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息息相关的,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

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与此同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在此之前,只有‎王公贵族的胄子才能接‎受教育,普通的百姓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有教无类”是孔‎子对当时教育体制招生‎对象的革命,从此,无‎论贫贱,无论职业,无‎论阶级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就有了“‎学而优则仕”的机会。

‎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孔子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孔子,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所建立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基石,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

在当代中国,弘扬孔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思想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思想强调“仁爱”和“道德”,提倡道德自觉,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道德要求是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的。

孔子思想的精髓在于其具有传统、革新、进取的深刻内涵,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道德规范,又是思想家对社会变迁的反思所得之结晶。

二、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1. 促进社会和谐孔子思想鼓励人们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倡人们以“仁义礼智信”为处世准则,对待他人时要体现出尊重、理解和包容,这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经济文明的进步,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如社会矛盾加剧、道德水平下降等。

在这种情况之下,弘扬孔子思想,倡导道德自觉,打造和谐社会就显得更加重要。

2. 提升自身素质孔子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要从自己做起,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在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上做出贡献,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一种素质。

我们身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之中,往往被各种信息和诱惑所影响,所以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正确的伦理和道德,还要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3. 推进现代化建设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个方面。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弘扬孔子思想,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有助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论孔子的学思结合在当代教育情境下的价值意蕴

论孔子的学思结合在当代教育情境下的价值意蕴

论孔子的学思结合在当代教育情境下的价值意蕴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学思和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情境下有着重要的价值意蕴。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从孔子的学思中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孔子的学思强调以人为本。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具备德、智、体、群等多方面的素质。

在当代教育情境下,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知识的传授,更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者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特长、需求出发,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群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孔子的学思强调学以致用。

他认为学习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产生作用。

在当代教育情境下,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探讨和知识的灌输,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实验实践等方式,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学习的积极作用。

孔子的学思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他认为学生要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不断追求进步。

在当代教育情境下,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者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构建积极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孔子的学思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认为人才的标准不仅仅是有知识,更要有道德品质。

在当代教育情境下,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人的品格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孔子的学思在当代教育情境下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他的以人为本、学以致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等思想观点,对于指导当代教育的发展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教育者可以从孔子的学思中汲取智慧,借鉴其教育思想,为培养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提供指导和借鉴。

浅析孔子的富贵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孔子的富贵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语 》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也是 孔子 思 想 种 获得 ,放 弃不义 ,获得 道义 。 体系 中不可 或缺 的 内容 。道 高于 君臣 , 三 、劳动是获得富贵的最佳方式 高 于物质享 受 。孔 子认为 ,如果人 穷 , 劳 动 是 人 类 运 动 的 一 种 特 殊 形 但 是能 行仁 ,能行 道 ,那么 他 也会 终 式 ,劳动 不仅 创 造 生活 ,改 变 生活 , 身 快乐 。争 权夺 利 , 即使 富贵 ,也 会 而且 劳 动还 能创 造 财 富。亚 当 ・ 斯 密 身 处危 机 四伏之 中,不 符合 道 义 的行 曾经 提 出 , “ 土 地是 财 富之 母 ,劳 动 为 ,不 能使 内心得 到愉悦 。在 《 论语 》 是财 富 之 父 ”。 大卫 ・ 李 嘉 图把 劳 动
引言 孔 子 是 我 国 历 史 上 伟 大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教 育家 ,是 儒 家学 派 的 创 始 人 ,孔 子思 想 、学 说 的精华 ,集 中地 体现 在 《 论 语 》一 书之 中,其 蕴 涵 的人生 哲 学对 于 当代 中 国的思 想 文 化 发 展 至今 仍具 有重 要 的理 论和 现 实 意义 。 自古 以来 ,对 《 论语 》的解读 , 虽各 种 阐释 难免 存在 差 异 ,但并 不 影 响人 们 学 习孔子 的 思想 精髓 。有 人 这 样评 价 孔子 : “ 夫子 之 言行 与 天道 , 不可 得 而 闻也 。 ” “ 道 ”在 中 国古 代 被赋 予 浓厚 的哲学 涵 义 ,如 “ 仁 ”、 “ 义 ”、 “ 礼乐 ”、 “ 君子 ”、 “ 富贵 ” 等, 本 文主 要从 “ 道” 的富贵含 义方面 , 来探 析孔子 思想 。
-4 - Fra bibliotek——
浅析孔子的富贵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富而后教”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孔子“富而后教”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孔子“富而后教”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孔子的“富而后教”理论是指人们要先致富,而后才能有条件去从事教育事业。

这一观点可以从“论语”中的多个章节中得到印证,如《述而》中的“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子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以及《雍也》中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等。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先致富,才能有更好的条件去从事教育事业。

孔子认为,无论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还是为个人能力的提升,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没有经济上的充裕,人们无暇顾及教育的发展和,也很难专注于教育工作。

只有通过实现自身的富裕,才能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进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孔子的“富而后教”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财富是实现教育的基础。

在现实社会中,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例如学校的建设、教育设施的完善、教师的培训和激励等。

只有国家和社会富足了,才能有更多的资源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孔子的理论也提醒我们,个人在追求自身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财富的积累,以保障自己能够有更好的条件去从事教育工作。

其次,孔子的“富而后教”理论也提醒我们,教育不能脱离实际需要。

只有在物质基础充足的情况下,教育才能真正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求。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教育的领域本身,还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要将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

最后,孔子的“富而后教”理论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富有了之后,并不意味着对教育的发展就可以不择手段地追求财富。

相反,我们应该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和社会价值,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教育理论,使教育真正能够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孔子的“富而后教”理论提醒我们,财富是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第一篇: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

他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儒家思想,经过后人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展,延续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一种精神的信仰;是早期的礼制的规范和规则;是历史长河中每个人心中对自己以及家庭和国家信仰的图腾。

显而易见,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同时对当今的教育思想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归纳为一个字,“仁”。

“仁”是一种价值观,它既是家庭的关系,又是社会的政治关系。

那么他的教育思想则可以看做是,教育学生如何才能做到“仁”。

孔子出身自一个贵族家庭,因此他的生活他的教育思想是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息息相关的,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

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与此同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在此之前,只有王公贵族的胄子才能接受教育,普通的百姓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有教无类”是孔子对当时教育体制招生对象的革命,从此,无论贫贱,无论职业,无论阶级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就有了“学而优则仕”的机会。

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论孔子“庶富教”思想

论孔子“庶富教”思想

论孔子“庶富教”思想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政治家。

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本文重点探讨孔子的“庶富教”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庶富教”的思想在《论语·子路》中有记载道:“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段文字很明确地表达了孔子的“先富后教”的思想。

孔子认为想要治国必须解决三个重要问题:首先是“庶”,要有充足的人口;其次是“富”,要使人民有丰裕的物质生活;第三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

三者的前后顺序表明,“庶”和“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孔子最先认识了到教育与人口经济发展的重要关系,本文就着重分析人口与教育、经济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人口与教育人口对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决定了该国的教育规模。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教育投资的增速与之难以匹配,势必会影响教育质量;同时如果人口基数过大,等量教育投资下人均师资过低,同样会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人口的迁徙与流动,也直接制约着区域教育的规模和类型。

不同行业、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对教育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需要有不同教育类型与之相匹配。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不管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教育一定不能放松,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

教育不仅仅对人口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更对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有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范围的不断扩大也有利于晚婚晚育,对当下人口数量的合理增长提供内在保障。

计划生育的实施的确为控制我国人口数量激增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同时也引发了人口老龄化、留守人员、“421”家庭等问题,更严重的是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后续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后续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后续的影响1.论教育的作用-“庶富教”(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庶富教”(2)教化民众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论办学方针-“有教无类”(1)内涵: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人性论依据?(3)针对奴隶主贵族的有教有类而提出。

(4)意义: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3.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1)内涵:将学习与做官联系起来(2)依据:《论语•先进》“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则吾从先进” “学禄在其中矣”(3)意义: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

对后世的读书做官制度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论教学方法----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5.(1)论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观察了解学生。

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

针对学生的性格缺点,补偏救弊。

顺应学生的各种爱好,发展其特殊才能。

(2)好学与实事求是态度好学乐学,实事求是,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6、论道德修养(1)道德准则“仁”和道德规范“礼”。

仁:“爱人”;“克己复礼”;以仁得精神处理好关系义与利:要“见利思义”,而不能“见利忘义”。

人与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质与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2)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立志力行:“人无志不立”,“力行近乎仁” 。

孔子富裕思想及当代价值

孔子富裕思想及当代价值

孔子富裕思想及当代价值作者:刘胜梅来源:《理论探索》2013年第01期〔摘要〕孔子认为取得富贵,改变既有的贫穷状况无疑要通过合乎道义的求富方式,这种义之富贵要求君子以仕得富贵、于善治之国得富贵并要合乎规制;在求得富贵之后,要“富而不骄”、“富而好礼”。

孔子对贫富问题的认识启迪人们:要采取正当的途径来改变自己的贫穷状态,而且国家也要构建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来保障和促进人们的这种努力向现实转化。

此外,还要通过教育和引导促使富裕起来的人们加强对社会的回馈。

〔关键词〕孔子,富裕思想,求富方式,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1-0027-03在当今中国社会,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尚未摆脱贫穷状态,实现富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而且,社会的贫富差距也在逐渐扩大,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迫在眉睫。

应该说,这些问题都归属于民生问题的范畴。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突出任务来抓,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些对民生的关注和阐述体现出党和国家已经把这个问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来进行思考和解决。

而如何以合理的方式致富,如何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富裕并合理地使用财富,孔子在《论语》中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一、求富方式:“合乎道义”与“富贵在天”孔子终其一生,始终以“道”作为自己人生的志向,因而他能够做到安贫乐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安于贫困而不求富贵,他同样有着对富贵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孔子的超脱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把富贵与道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应以“合乎道义”的方式来取得富贵。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富而后教”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儒家重视道德修养,教化思想自成体系,但也并不反对人们通过正当手段取得物质利益.儒家”富而后教“观由孔子提出,孟子、荀子等人也都其部分观点进行过系统论述.儒家“富而后教”观,从国家层面深刻的阐明了富与教的关系.富民是教化的基础,教化对富民起反作用.探究这一理论的逻辑关系和核心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关键词:富而后教;富民;教化;现代化建设;
“富而后教”理论蕴含“富民“与“教化”两大治国方略.富民是通过藏富于民满足百姓物质需要,实现物阜民丰.教化是通过道德教育感化风俗, 实现社会长治久安.《论语・子路》上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为,国家的发展大计,人口是基本条件,人口增加之后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人民富足起来;富安天下之后统治者就要重视道德教育,对百姓积极施行教化.通过子路与孔子的这段生动的对话,明确地表达了孔子的“富而后教”的思想主张,也是孔子对“富而后教”观逻辑理路的经典诠释.
一、“藏富于民”是道德教化的物质前提
中国古代“富民”思想起源甚早,在古籍《尚书》中就有“惠民“、“裕民“、“乃由裕民”的说法.《尚书•周书•无逸》中亦云:“保惠于庶民”,说明在先秦就对富民思想高度重视.先秦儒家将仁、义、礼等道德信条摆在重要位置,但他们并不否认通过正当手段获取财富,并且高度关切寻常百姓的物质利益.
(一)孔子:“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孔子曾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富而可求也,虽执
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可见孔子既肯定了追求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求,并且也表示自己是希求富与贵的.在治国方面他同样希望统治者能够藏富于民以取得民众的信任.
孔子首先提出了“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的主张,以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继而实现国家的物阜民丰.为了鼓励百姓发展生产才是出了一系列灵活有效的措施,它包括“废山泽之禁二”关机市廛皆不收赋”(《孔子家语•卷一》)等,这些政策有利于促进农副业的发展,加快了商品流通.在国家财政方面,反对统治者苛政暴敛,认为那样只能使民穷财尽、财源枯竭,从而危及统治者政权本身.孔子的富民之策,就是要顺应民情,节用爱民,减少对百姓过分剥夺.只有百姓的生活富足了,国家才能保证源源不断的充饷之银,国库才能丰盈.反之,国富,才能为人民提供物质保民心才能归服这都体现了“藏富于民”的敬民爱民思想⑴.
(二)孟子:“有恒产者有恒心”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民思想,是“重民论“和“富民论”的积极倡导者. 他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从国家治理角度强调了人民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君主想要赢得民心必须使百姓有能维持长期生存的生产,富民才是实现天下大治的前提.因而,他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的富民政策是一方面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开源节流减轻赋税为了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孟子主张调整生产关系,例如兴井田、制民之产等.通过这些富民措施,孟子设想富民社会的场景是百姓通过勤劳耕作,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家丁兴旺、丰衣足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下》)这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景,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征.
(三)荀子:“节用裕民”
荀子专门着有《富国篇》,从理论上进一步阐发了富国必先富民的道理及其意义.首先,荀子是把富民与富国统一起来加以考察的,主张富国必须先富民.荀子提出不与民争利,更反对财富过分集中于国家,反对”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荀子・王制》),人民富裕是治国的王道, 如果没有百姓的支持,国家政策就会失灵.民富,有利发展生产.生产愈发展,国家愈富裕,才能实现“上下俱富”.荀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荀子・富国》)这里的“足国之道”即富国的关键,“裕民”即富民.可见,荀子是把富民看作是富国的基础和关键.他强调说,统治者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民获得的实利多少.[2]人民获利越多,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越巩固.
他们都意识到了家国一体的道理,百姓富足是国家富强的助推力,继而国家富强,才能对百姓实施更完善的教化.儒家的“富而后教”观启示我们,国家富强,经济发展之后就要从道德精神层面教化人们.
二、道德教化对富民起反向作用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化”教行也.教与化合并起来,就是指教育感化,这是教化的应有之义.”富而后教”理论就是说明“富民”作为经济基础是物质前提,而国家就应该在这个基础之上,加强文化教育.君王谨慎的教民之道,百姓清晰的认知王道施教的仁政内容,人们能够相互勉励为善.
(一)教民的出发点:人性论
儒家高度重视道德教化,是因为儒家从人性论这一基点出发,认为教化对于人
性成善成仁具有重要作用.孟子性主善,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永恒不变的特质.相反,孟子认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就是说人在满足了生活的物质需要后只能称为是一个自然人,那么就和只需要满足本能的禽兽一样.[3]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在《荀子•性恶》中,荀子就将人性比作曲木、钝金,必须经过后天道德教育的锤炼、熏陶,才能变成有用之材.由于人先天的性恶,因而更需要教化来整治人们心中的恶端.荀子认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荀子•大略》),欲使广大人民培养成为性善之民不仅要让百姓生活富足,更要发挥道德教化的“理民性”作用.从儒家人性论的反复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性本是善还是恶,儒家都认为需要后天的教化才能不断向善成仁[4].
(二)教化是政治的根本
”教者,政之本也“,在古代教化被认为是国家的大事,是政治的根本45] 汉代时期,在董仲舒的推动下,教化演化成为一种治国之策.”圣人之道,众堤防之类”(《春秋繁露•度制》),董仲舒把教化的功能比作是防止社会动乱的堤防,”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也,其堤防完也T6]这突出了教化的社会政治功能,社会政治对经济发展进而能够发挥反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富而后教”理论有了新的认识从逻辑关系角度看,“富而后教”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7]”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着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78]因而说,是物质生活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物质生活具有反作用.富而后教是强调君主只有在满足百姓较低层次的物质层面需求的情况下,才能激励教化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道德精神需求,9]这两大中西理论有
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儒家的“富而后教”观同样全面的看到了教化的重要性及教化对富民的反作用.富而后教,教而后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是“富而后教”观的应有之义.
三、“富而后教”观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现代化”这一命题早在我国洋务运动时期就开始萌芽,那时人们称为“西化二“欧化”等.现代化的过程有若干不同的层面:经济发展是物质的层面,政治发展是制度的层面,而思想文化、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则是社会文化的深度层面口0]“富而后教”观中的富民就是指现代化理论中的物质层面,教化就是指现代化理论中的文化教育层面,而其中的制度层面则需要国家的德治与法制作为贯通两者的中介,才能实现两者的良性发展.
(一)优先发展现代化经济
现代化包括多个方面,其中经济现代化为其他层面的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推动现代化经济的发展需要与工业化、信息化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为此,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要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选择适合我国发展阶段的现代化道路.首先,要完善我国市场分配与调节制度,促进社会公平.尤其是关于我国教育领域的公平问题,需要予以重视.其中物质层面,包括一定的教育设施、教育资金、师资力量等, 这些硬件设施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文化的发展程度.其次,要重视科技创新,将科技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将生产力的提高转移到依靠劳动者素质和质量上来,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竞争实力.经济的现代化能不断促进文化教育的现代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这是儒家” 富而后教“观第一层面
在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主体是高素质水平的人,现代化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现代性的人.以儒家人性论为出发点, 说明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成为时代所需要的现代人.培养具有高知识素养的劳动力、专门人才能够将知识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现代化建设.当然,教育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被时代遗弃.现代化的教育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整合创新,这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11「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现代化建设需要高度重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样也需要经济的良性发展为其奠定物质基石口2]当前,我国的教育一方面要服务于改善人民素质、提升人民文化水平,同时也要着眼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四、结语
总之,“富而后教”理论启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即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大教育投资,使百姓可以依靠知识与劳动创造财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国民素质,从而实现国富民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