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的_教化_思想
试论儒家“诗教”思想及发展
试论儒家“诗教”思想及发展作者:农为平来源:《卷宗》2012年第04期摘要:“诗教”思想是儒家所构建的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个方面,它强调通过诗歌的教化作用来使人民受到教育和感化,从而保障封建统治的实施和封建秩序的井然有序并万代传承。
本文通过分析孔子、孟子、《毛诗序》、白居易《与元九书》等儒家大师和经典对诗教思想的相关阐释,大致梳理诗教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传承和演变。
关键词:儒家;“诗教”思想;发展关于“诗教“思想,最早提出来的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因此他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系列思想政治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极富创造性的当属“诗教”观点。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诗教观占据了相当的比重的。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至于何谓“兴于诗”,《论语集解》注为:“兴,起也。
言修身必先学诗。
”朱熹《集注》曰:“兴于诗,兴,起也。
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
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
”朱熹这里将“兴于诗”的含义说得明明白白,他阐明反复吟咏诗教对于兴起好善恶之心、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的道理。
孔子进一步阐释了“诗教”的作用,他在《论语·阳货》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认为学诗是修身厉行的开始,不仅如此,小到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大到尽人伦孝道、辅弼君王,学诗都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和出发点。
这样,学诗不仅仅是个人增加学识、开拓眼界的方法,而且紧紧地与家庭伦理、国家治理等这些重大的社会主题联系在了一起。
经过孔子的这番发挥,诗歌开始失去原先相对比较自由、独立的地位,被人为地放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同时,孔子的观点对后世的诗歌观念、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的儒家学说与思想体系
古代中国的儒家学说与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中,儒家学说是最为重要和广泛传播的一种。
儒家学说围绕着人的道德修养、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展开,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社会影响力以及今天的传承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集中在“仁”、“礼”和“道”的概念上。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意味着一种慈悲、关爱和善良的品质。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和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发扬仁德的美德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其次,“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社会习俗和行为准则。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互助,并倡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管教有方、秩序井然是儒家学说中所追求的社会目标。
最后,“道”是儒家学说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代表了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治国理政的方法。
儒家强调通过遵循道德准则和正确的行为方式,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也为后来的君主和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二、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力。
首先,儒家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族道德的传承,这使得中国有着强大的家族观念和崇尚家族传统的文化,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传统价值观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儒家思想对于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古代的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了统治阶级和士人的主导思想,这也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核心内容。
儒家思想重视道德教化,注重灌输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对于塑造个人品质和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儒家学说在政治治理方面也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权力的正当性和责任,主张君主应该以仁德为本,为人民谋福祉。
这种思想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改进政治制度有着积极作用,并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儒家思想的传承与现代价值尽管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儒家思想内涵
儒家思想内涵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从古代到现代,它以其独特的理论支撑着中国文化与传统,以及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史。
儒家之父是著名的老子,他在其《道德经》中总结之儒家思想,并提出了关于仁义道德价值观以及道教思想。
儒家思想是一种直接反映中华文明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义”,它强调的是以仁义为准则和追求仁义为最高目标,它主张人们按照道德准则行事,强调个人的道德素质,拒绝邪恶行为,鼓励和提倡良善行为。
仁义的概念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它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基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
儒家主张著重自律,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诚实守信,拒绝贪婪,尊重智慧,奉行和谐社会的原则。
它倚赖传统文化的力量,强调以君子的道德品质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在儒家思想中,温和、慈爱、勤奋、节俭、包容等道德观念被视为行为准则,以礼义遵循、爱护社会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崇尚合法,认为个人礼节是遵循国家的立法而实现的,崇尚合法、公正、自律,它强调增强仁义,把理智和善良作为个人行为准则,为社会秩序和繁荣创造了条件,从而使中国社会保持着稳定的发展。
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内涵有:天道、仁政、礼乐、节用、教化、孝悌、均衡等。
在儒家思想中,“天道”字面上是指“天命”,它指的是天生存在的大道,指出宇宙要求人类行仁、义、礼、德、和以践行,形成“仁政”。
仁政是儒家所指的一种有秩序的政治秩序,它是指一种以仁义为基础的统治,它的核心理念是“仁者,乐处之”,认为仁义和礼乐能够维护和谐社会的秩序。
儒家主张“节用”,即注重经济节约、节俭的道德观念,它的原则是不要贪婪,要把节约当做生活的主旨,要珍惜自然资源,尊重劳动者和公共利益,从而形成一种节约优先资源分配的社会经济模式。
最后,儒家思想还强调教化,有“自强不息”、“礼仪之邦”、“家有义者”等著名论调和名句,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简述儒家思想的内容
简述儒家思想的内容
“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干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惩罚。
“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中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人治”主义: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比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龙想结构,它包括孝(义)、诚(信)、弟(悌)、智(知)、忠、礼、勇、恕、廉、温、恭、宽、良、耻、让、敏、惠等项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儒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的主要思想观点儒家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文化发展。
它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以伦理道德取向为基础,主张仁政,以维护天下大同。
儒家学派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包括“以人为本”、“统治有道”、“自我完善”等,以此来指导人们实践仁政,建立社会的和谐。
首先,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
儒家认为,要实现仁政,首先要注重人的发展。
实而不陈虚而不实,以人本、慢慢习,教育为主,注重教化,促进人们实现自我完善。
例如,荀子在《荀子劝学》中提出,要学习去孝顺父母,完善自身,践行仁爱。
其次,儒家认为“统治有道”是仁政的根本。
儒家以“道”为政治的准则。
认为统治者有道无欲,做到真心实意;实行以德治国,实行爱民治国,以此达到治国的目的。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贵仁,尊贤,则民欢乐;侮贱,贱贤,则民怨恨。
”这句话指出,仁政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有效手段。
最后,儒家认为“自我完善”对实施仁政是必不可少的。
认为要实施仁政,需要政府、统治者和百姓都以自我完善为准则,做到克己奉公,行仁义。
《论语为政》中提出:“众人皆谓我自我完善,而莫能先我者;谓我若已完善,何以有待”,这句话证明了自我完善对实现仁政的重要性,而实施仁政最重要的是“自我完善”。
总的来说,儒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以伦理道德取向为基础,主张仁政,以维护天下大同。
其主要思想观点包括“以人为本”、“统治有道”、“自我完善”等,这些思想观点对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发展和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仁政,必须做到“以人为本”、“统治有道”、“自我完善”,这些都是儒家谆谆教诲的重要内容。
未来,中国只有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指导,才能打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儒家文化中有哪些思想
儒家文化中有哪些思想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为历代儒客信众推崇。
儒家学说由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
具体来说,儒家文化中包含以下几个重要思想:
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爱人之心。
儒家认为,人应该有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追求和谐。
这种仁爱之心不仅体现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上。
礼:儒家思想中的“礼”是指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儒家认为,通过遵守礼的规范,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礼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实践礼的规范,可以提高个人的品德和修养。
中庸:儒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即保持适度和平衡。
儒家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时,应该遵循中庸之道,避免过度或不足,追求恰到好处。
德治: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即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儒家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和教化人民,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教育:儒家思想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儒家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儒家文化中的思想包括仁、礼、中庸、德治和教育等,这
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关键字:儒家学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德教化融合创新春秋时代,孔子创建儒家学派,而后人不断继承、改造、发挥,丰富于儒家学说的内容,使它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达二千年之久,为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儒家学说不仅有辉煌的一页,而且在当代也仍有其意义和价值,我们要用“扬弃”的立场来继承这份遗产。
因为,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不能割断历史,对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应既克服又保留的态度。
1990年10月31日《光明日报》的《论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与糟粕》一文指出:“社会现实的需要就成了衡量、评价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尺度。
对现实社会有用处的,有益的历史文化,具有正价值和积极意义,就是精华;无用处,甚至有害的历史文化,具有负价值和消极影响,就是糟粕。
”我们就吸取儒家学说的精华,去其有害的东西。
从实际出发,我认为吸取如下三点:第一,儒家的教育观,它提出的教无类,因材施教。
的确,为人之师,没有这样的态度,肆何尽职呢?还有强调学习态度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
”特别科学的东西不应有半点虚伪,应踏踏实实,不断进取。
儒家求实思想永远值得学习。
第二,儒家的xx:强调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
认为“富贵不能淫”、“舍生取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这些都是对我们现实社会有用,特别在改革开放的洪潮里,外国好的、坏的都随着流进来,为了加强自身修养,儒家的道德观还值得我们弘扬。
第三,儒家提倡“和为贵”。
现在国际形势在和平中求得发展,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就不能持续发展。
一个集体,为了团结,我们仍值得提倡。
但是,儒家学说也有不足、则不适应当今社会。
我认为应克服如下三点:第一,儒家思想,认为“无后为大”“千子万孙,多子多福”等观念,在当今人们脑里,都有或多或少的,重男轻女大有其人,这对我们政策的实行,是很不利的。
儒家社会思想的总结
儒家社会思想的总结儒家社会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一支重要思想流派,儒家的社会思想是儒家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其主要内容包括仁爱思想、人伦道德、礼乐教化、君臣关系和社会秩序等。
以下将对儒家社会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儒家社会思想强调仁爱思想。
儒家注重人的伦理道德,认为仁爱是人之本性,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儒家主张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以成就大道、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
其次,儒家社会思想强调人伦道德。
儒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观念。
孝道是儒家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将之视为人伦关系中的根本。
悌道是弟爱,指弟子对师长的尊敬和敬爱,儒家认为弟子应该效法师长的道德行为,尽力践行自己相应的社会角色。
忠信是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追求忠诚和信用的主旨。
再次,儒家社会思想强调礼乐教化。
儒家认为,通过教化来培养人的个人品质和道德,通过尊重传统礼仪和音乐艺术来维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
儒家注重社会礼仪的规范与遵循,礼仪被看作是社会关系秩序的基石。
儒家追求的礼乐道德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在于透过礼乐,来培养人的美德和个人修养。
此外,儒家社会思想强调君臣关系。
儒家主张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和谐关系,并提出”天子为民、为百姓谋取福祉“的政治理念。
儒家观念中的君为天子,臣为百姓的政治理念,明确了统治者需要以仁爱的态度对待民众,为人民谋福利,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最后,儒家社会思想强调社会秩序。
儒家认为,社会秩序是社会安定繁荣的基础,儒家主张以理性原则来管理社会秩序,通过君主的行为榜样、仁义的教化和公开幕府而维护社会秩序。
儒家认为,通过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儒家社会思想的核心是以仁爱为基础的人伦道德观念,通过礼乐教化和培养个人道德,维护社会秩序,强调君臣关系和社会和谐。
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
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
其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仁爱思想: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即人类应该具备慈爱、关怀、尊重和宽容的心态。
人们应该以爱己之心爱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实行互爱互利、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礼治思想: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
礼治思想主张以礼治国,以礼治民。
通过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德治思想: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德治思想主张以道德教化治国,通过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庸思想: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思想主张折中、平衡、适度,不偏不倚,不过不及。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治理社会时,应该遵循中庸之道,避免走极端或偏激。
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育者,其为人之本也”。
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追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和协调。
在现代社会中,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如教育、管理、伦理等。
试论儒家教化思想
试论儒家教化思想作者:侯文莉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10期1 儒家之“教”借用今天的科学分类方法,儒家的教育主要包括:伦理道德、学知智慧、审美艺术等方面。
首先,伦理道德教育主要是以理解并实践“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儒家以“仁”为总纲,对人的道德修養,行为规范都指定了应遵守和实践的法则。
比如,“仁者爱人”的命题,它既是人之为人的应然标准,又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依据这一原则,在父子、君臣、夫妻、朋友等关系中都有相应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如忠孝、孝悌、信义、诚信等都是不同情况下“仁”的具体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并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建立在对人际亲亲之爱的真性情的理解之上的。
仁是对人与人之间由血缘亲情发出的人际亲爱和尊重关系的基本规定。
所以,这种道德教育本身就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之中,既是生活实践又是理论原则,要求人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去体认它、实践它。
其次,学知智慧教育。
学知智慧的教育一方面是知识教育;另一方面是智慧的教育。
前者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
涉及伦理道德规范、历史传统,包括处理家庭、人际、政治事务的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与体能的培养。
在儒家关于学习的主张中,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观点、方法,思考方式的思维训练。
比如,孔子讲多闻多见,学思结合。
认为耳目闻见直接经验重要,感性认识重要。
但还必须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孔子特别强调主动思考、灵活思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比如,在理解“仁”的过程中,学生问及管仲是否“仁”,孔子回答,“如其仁”(《论语·宪问》)指出对政治人物的评价,应该以其建立的功绩来看,而不应根据一般的标准来看待。
启迪学生的智慧,更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重点。
从教育方法上看,儒家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扣其两端的启发式教育,本身就是对学生智慧的训练。
此外,儒家还特别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孔子自身就非常注重对三代历史的研究,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下学而上达,只有深入地把握历史发展与变迁的规律性,才能有智慧的产生。
简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意义
简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意义作者:侯文莉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01期【摘要】儒家把礼乐教化看作人之为人以及社会文明最重要的标志,认为礼乐教化可以使国家、社会、家庭达到一种有序的和谐,从而实现稳定与繁荣。
但儒家为礼乐教化所确定的目标过于理想化,表现出一种虚伪性;把礼制所规定的“君臣父子”的结构模式绝对化、永恒化,成为中华古代文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儒家;礼乐教化;思想;意义儒家把“礼乐”作为人类和社会文明最重要的标志,对其价值和功能有高度的自觉。
主张以“礼”确定人的社会身份与规范人的行为;以“乐”陶冶人的心性与沟通人的感情,认为礼乐教化可以使国家组织和社会关系达到一种有序和谐的协调状态,儒家这种思想与价值取向,对今天和谐社会建设富有启示。
一早在中华文明的原生形态,已经确立了礼乐教化的传统。
关于三代的社会文化,早有先王“制礼作乐”的传说,后来又有周公“制礼作乐”的记载。
就“礼”而言,本起源于史前时代先民敬神祭祀的宗教仪式。
《说文》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在这种“事神致福”的仪式中,可以看到人神不同的“名分”和人神之间的感情。
在走向文明时代的过程中,这种仪式逐步被推广到一切人伦关系和一切社会关系中,并定型化。
“礼”成为一个标志社会身份与地位、规范社会交往与关系的范畴,也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其间有所“损益”(《论语·为政》)。
表明历史上曾经存在着夏礼、殷礼、周礼,他们都包含礼制和礼仪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礼制是指礼对社会制度的规范或由礼规范的社会制度,如宗族关系中的嫡庶之分,大宗小宗之分,天子与诸侯、卿大夫,士的上下尊卑隶属关系等;而礼仪则是指依据礼制而表现在不同活动中的节文仪式,如天子有天子的车旗服饰,诸侯有诸侯的车旗服饰,等。
乐,《说文》曰:“乐,五声八音总名”。
其形式不但包括器乐、声乐,而且还包括有音响的诗歌、舞蹈。
浅谈中国古代儒家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浅谈中国古代儒家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创新中国古代儒家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创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作为一门以人伦为核心的哲学学派,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通过不同的学派和代表人物的贡献,不断发展和创新。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是孔子及其弟子,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伦理和社会治理的观点,并将其归纳为“仁、礼、义、智、信”的基本准则。
这些思想成为后来儒家学派的基础,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思想不断与其他学派进行碰撞和交流,逐渐形成了多个派别和不同的学说。
例如,在战国晚期,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培养人的善良本性。
而荀子则持相反的观点,强调人性的恶,在社会中需要道德规范和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
到了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又经历了新的发展与创新。
随着中央集权的出现,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并通过“经学复兴”的政策,使儒家成为官方的教育和思想体系。
同时,汉代的儒家学者开始对古代经典进行整理和批注,形成了儒家经典注疏的传统,并对许多经典进行了解释和发扬。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学者有刘向和郑玄等人。
此后,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为汉儒和宋明理学两大流派。
汉儒主张通过道德修行和教化来达到社会和谐,尤其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而宋明理学则更强调理性思辨和经世致用,注重社会实践和政治指导。
两者都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性的研究和发展,为儒家思想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
中国古代儒家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创新是一个历经千年的过程,它通过不同的学派和代表人物的贡献,逐渐形成了复杂而多样的体系。
无论是在历史时期还是在今天,儒家思想都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教化思想是其核心之一。
儒家教化思想旨在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本文将从儒家教化思想的历史演变、基本理念、实践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儒家教化思想的历史演变儒家教化思想起源于孔子时代,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提出了以“仁”、“义”、“礼”为核心的教化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汉代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其教化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二、儒家教化思想的基本理念1、人性本善:儒家教化思想认为人性本善,人类天生具有善良、正直、聪明的本性。
因此,人们应该通过自我修养和教化,保持和发扬这种善良本性。
2、德行至上:儒家教化思想认为德行是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只有具备良好的德行才能真正成为有价值的人。
因此,人们应该注重道德修养,追求卓越的德行。
3、礼乐教化:儒家教化思想认为礼乐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通过礼乐教化,可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4、知行合一:儒家教化思想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和实践相互促进。
人们应该不断地学习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三、儒家教化思想的实践途径1、教育为先:儒家教化思想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因此,教育应该被放在国家发展的首位,通过推行基础教育、创办学校、组织学术研究等措施,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2、榜样引领:儒家教化思想强调榜样的力量,认为优秀的人物可以引领社会风尚。
因此,应该树立品德高尚、才能卓越的榜样,让人们学习和追随。
3、文化传承:儒家教化思想认为文化传承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人们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基。
4、社会参与:儒家教化思想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
通过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社会热点问题并积极建言献策,人们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024年儒家教化思想研究》范文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儒家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在古代社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其中,教化思想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
本文将深入研究儒家教化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现代意义。
二、儒家教化思想的核心内容1. 人本主义儒家教化思想的首要原则是“人本主义”,即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和重要性。
它主张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人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儒家的崇高人文精神。
2. 仁爱之道“仁”是儒家教化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
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包容、宽容以及自我克制等道德品质。
儒家认为,通过践行仁爱之道,人们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礼仪之规儒家教化思想强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们应该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品质。
它体现了人们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尊重。
三、儒家教化思想的现代意义1. 道德教育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教化思想仍然具有非常高的道德教育价值。
它所倡导的仁爱、礼制等道德观念,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背景下,儒家教化思想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2. 促进社会和谐儒家教化思想所倡导的和谐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它主张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和谐观念不仅体现了儒家的崇高人文精神,也符合现代社会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3. 提升个人修养儒家教化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它认为,通过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质,人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种个人修养的观念,对于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儒家教化思想研究儒家教化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深受儒家学派的推崇和传承。
这一思想体系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旨在通过教育和道德引导,培养人类的品德和德行,使其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教化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教化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的自我完善。
根据儒家的观点,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引导来实现。
儒家学者将人性本善看作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需要通过正确的教育和社会化过程来激发和培养。
他们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引导原则,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潜能,成为德行高尚的人。
在儒家教化思想中,教育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儒家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道德品质的人,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中。
儒家学者们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塑造人的品格和行为的过程。
他们主张培养人对于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意识,推崇孝道、仁爱和忠诚的价值观。
通过教育,他们相信可以引导人们追求道德与善的境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广义上讲,儒家教化思想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
首先,儒家教化思想强调教育的使命是人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应该是引导人们明辨是非、明智选择的过程,通过知识传授、品德教育、实践经验等方面来形成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准则。
其次,儒家教化方法强调榜样的作用,注重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最后,儒家教化思想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使其成为社会的负责任的成员。
儒家教化思想的研究从古代儒家经典着手,如《论语》、《大学》、《中庸》等。
这些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为后来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通过对儒家学派的研究,可以了解儒家教化思想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和变革。
例如,在中国古代君主制社会中,儒家教化思想被用来培养君主和朝臣的德行和品质,确保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稳定。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儒家教化思想探究导言儒家教化思想源遥流长,对中国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遥影响。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儒家教化思想是一种围绕传统儒家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和教化方法,旨在培养人类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从古至今,儒家教化思想始终被视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支柱,作为一种教育和治理思想方式,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儒家教化思想及其作用,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
一、儒家教化思想是什么儒家教化思想是一种以儒家经典思想为基础,通过严谨的教育和教导,对孩子们进行道德和文化教育的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引导个人先修身养性、亲和守义,在此基础上再扩展到家庭、社会,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同时,儒家教化思想还着重培养人的文化修养和社交礼仪,以使其在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交场合中表现良好。
二、儒家教化思想历史从春秋时期到秦汉时期,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并被大多数人认可。
在此时期的国家中,儒家教化思想也得到广泛应用。
当时的君主们和草根百姓都很重视这种思想,因为它强调人们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协助君主治理国家。
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儒家教化思想逐渐演化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法和体系。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开始成为官府教育的课程,甚至是全民教育的导向。
三、儒家教化思想的作用1.促进个人品德修养儒家教化思想重视人格道德修养,引导个人学习、关注、尊敬和遵守道德准则,培养自律、诚信、谦虚等品德,并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做出贡献。
2.促进社会稳定儒家教化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注个人修养,推崇家庭和谐,重视国家稳定,注重“天下为公”,这旨在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3.培养文化传承儒家教化思想强调个人成长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传承。
因此,儒家的教育方法更加注重人的文化修养,强调教育与文化的相互支持和整合。
4.提高社会文化素质儒家教化思想强调社交礼仪的培养,注重个人修养与社交技能的培养,提高社会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5.发展和实践儒教文化儒家教化思想旨在传统儒教价值观和文化传承,以及它对现代抽象观念的发展和实践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儒家的思想体系
古代儒家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和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涉及社会、政治、伦理等方面,旨在调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共生。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实践和传承等方面探讨古代儒家思想体系。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1. 仁爱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仁爱。
仁爱的范畴非常广泛,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通过道德教育来促进个人自我约束的能力、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2. 人性论儒家思想还包括人性论的概念。
儒家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善恶之分,但是通过教化与锻炼,个人可以慢慢培养自己的善良品质,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儒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是可以被教化和改善的。
同时,儒家强调人与生俱来的五种基本品质,即“仁、义、礼、智、信”,这意味着个人不只是追求功利与权利,更应当追求品德与高尚的情操。
3. 礼教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概念是礼教。
礼教是一种传统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习俗,它涵盖了个人的行为礼仪、言行举止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
儒家提出了丰富而复杂的社会规范,旨在建立起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礼教不仅是“官邸”,也是“家庭”,在家庭中传承礼教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二、儒家思想的实践1. 教育儒家思想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塑造人格、提高人格素质的重要途径。
儒家教育注重个体的培养,强调知识、品德和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能力、领导能力和社交能力。
此外,儒家教育还注重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强调师生之间高度的互动和尊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2. 社会治理儒家思想的实践也包括社会治理。
儒家提出了行政执法、民众监督等多种社会治理方式,旨在建立公正、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认为为官者应当以仁爱为核心价值,以民生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树立起公正、勤政、廉洁的官风,实现政治与社会的和谐与共生。
简述儒家教化论的基本内涵
简述儒家教化论的基本内涵儒家讲教化,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谓“成人”。
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古人所指的完人,即人格完备之人,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
子路请教老师怎样才是成人。
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他先是提出了一个高标准,就是要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讲廉洁,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人文修养。
这个标准,包含了“智”、“廉”、“勇”、“艺”四方面的品质和礼乐的人文修养,显然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一般人不易达到。
接着,他又提出退一步的要求:“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这个标准有三个要点:一是“见利思义”,就是在见到可得之利时首先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自己该不该得。
正如孔子所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二是“见危授命”,就是在国家遇到危难时勇于承担责任,在危急关头可以“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三是“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就是虽然长久地处于困穷之中,也不忘自己平生的诺言,不抛弃自己诚信的品格。
这三条虽然是次一等的要求,也体现了做人的基本素质,因而孔子说,“亦可以为成人矣”。
总起来说,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包含了智、廉、勇、艺、责任心、诚信等素质,而以礼乐的人文思想一以贯之,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培养目标。
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孔子的“成人”思想,体现了他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反思和觉醒。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他认为,文与质,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必须兼而有之的两种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鲁学刊 年第 期 试论儒家的“教化”思想张 锡 勤 内容提要 儒家重视教化乃基于其德善并非天生的正确认识,他们无论对“人之初”时的人性如何看待,却都始终与修养论、教化论密切相联。
重教化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政治、经济思想的组成部分。
如何推行教化,儒家有其专门的理论,其中,“乐教”、“神道设教”便是十分重要的方式。
为了使教化取得切实成果,儒家认为教化者的身教十分重要,这是由儒家的历史观决定的。
另一方面,基于对教化工作客观规律的认识,儒家还重视教化的持久性,也就是说教化应常抓不懈。
“以教化民”,即通过道德教育来感化人民,转移所谓“教化”,就是古人所说的“以教道民”、世间的人心风俗。
儒家既提倡德治,势必注重教化。
对于教化,儒家曾建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并在长期的教化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其中包含了不少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对今天的社会道德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儒家高度重视教化工作,乃基于德善并非天生的正确认识。
儒家一方面认为人人皆有可能成为圣贤,一方面又指出,世间并没有天生的圣贤,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乃是后天磨练的结果。
这后天的磨练,一方面要靠自身的修养,一方面则需外界的教化。
从个人讲,要重修身;而对国家、朝廷、执政者来说,则应重视对民众的教化。
二者必须紧密配合,缺一不可。
从先秦时代起,人性问题就是中国思想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更受到儒家的普遍关注。
儒家反复讨论人性问题是为了正确认识人类自身,而认识自身则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身。
可以说,儒家的人性论始终是同修养论、教化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性论所以受儒家关注,正是为了给修养和教化提供理论依据。
儒家内部对人性的认识存在明显分歧,彼此间有过激烈争论,但是,对立的各派无不强调教化与修养的必要。
各派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说明人性,正是为了从不同方面来论证教化和修养的必要。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他既认为德善是后天人为加工的结果,自然要强调教化的必要与重要。
荀子说“不教,无以理民性”(《荀子・大略》),如果没有教化,便无法整治人们恶的本性。
与性恶论对立的性善论也并不轻视和忽略教化。
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只是承认人们后天为善的内在依据和可能性。
孟子认为,人们先天固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只是仁、义、礼、智四德的“端”而已。
它第一有赖于存养,第二有赖于扩充、增长。
孟子指出,多数人先天的善端是时时为后天的物欲所蔽而不断丧失的。
如同原本茂盛的“牛山之木”一样,经过长期的斧斤之伐、牛羊之牧,它已所剩无几。
要使它不受蔽、不丧失,就必须加意存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
而更重要的则是使这善端不断扩充、增长。
他说:“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就是说,这“毫毛如也”的善端如不加以扩充,用来奉侍父母都是不够的,它并不足恃。
可见,人后天是否达到善,全靠存养与扩充;而这两者,都要靠修养与教化。
所以,孟子一方面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一方面又说:“人之有道,饱食、火爰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上》)在他看来,一个自然人是与禽兽差不多的,只有通过教与养方能完善、超越自身,成为真正的人。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性三品论,着重探讨阐述了大多数人的所谓“中民之性”。
董仲舒认为,就中民而言,性乃“自然之资”,是需要进一步加工的原材料。
它只潜存为善的可能性,却不可简单地说就是善,只有经过“王者”的教化,才能达到善。
他说:中民之性,如茧如卵。
卵待复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缲以绾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
善,教训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
(《春秋繁露・实性》)为使人易于理解,他又举了“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玉出于璞中,而璞不可谓玉”等例子。
他所以不厌其烦,打了这么多比喻,是为了说明“善出于性而性不可谓善”、“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同上),只有通过教化,方能达到善。
董又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性中除潜存“善质”外,又存在一种可怕的求利之心,它乃是世间罪恶的根源。
为遏制、引导这求利之心,更需王者的教化。
他又说: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举贤良对策一》)总之,在董仲舒看来,不论是培育性中的善质,还是遏制其中的利心,都需要教化。
他的结论是“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同上),因此它是极端重要的。
儒家所以重教化,又是出于对道德形成过程的正确认识。
儒家始终强调“行为德之基”(《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认为实践性乃是道德的根本特征。
重行乃是儒家修养论的优秀传统。
但儒家重行并未得出轻知的结论。
他们认为,人们只有获得道德知识,方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而后才能产生道德行为。
行离不开知的指导,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便不可能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
而道德知识、道德认识的获得,一要靠自身力学,更要靠外界的教化。
其中,力学是个人的责任,而教化则是“王者”的责任。
所以,儒家一方面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一再教人重学,一方面又强调教化的重要。
儒家历来是将教与学并举并重的。
但他们又认为,一般民众不仅缺乏学的条件,也缺乏学的自觉(这是他们的阶级偏见),因此他们对王者的教化更为重视。
“善以教成”,或者说“成善以教”,这是大多数儒者的共同认识,也是儒家教化论的基本理论依据。
基于这一认识,儒家认为教化乃是政之本,他们要求朝廷将教化视为“大务”、“先务”,予以高度重视。
二在儒家看来,教化是施行统治的重要方式、手段。
重教化不仅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儒家政治、经济思想的组成部分。
儒家认为,欲使民向善,服从统治,有两种方式手段,一是法律刑罚的强制,一是道德教化的诱导,即一是行政手段,一是教育手段,两者不可偏废。
但在儒家看来,教化手段具有治本的功效,因此对它更为强调、重视。
孔子早就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孔子认为,以政治手段诱导民众,以刑罚来整治民众,民众可以暂时免于犯罪,但却不能使他们树立以犯罪为耻的羞耻心,一旦情况变化,依然有可能重犯。
若以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来整顿民众,他们便能树立以犯罪为耻的羞耻心,从而自觉入于规范,归服统治者。
“道之以德”《礼记・缁衣》解为“教之以德”,它即是教化。
在孔子看来,通过道德教化培养人们的知耻心,民众的服从才出于自觉,这更有效。
因此,他主张“为政以德”,大力提倡德治。
孟子从又一角度说明了德教的优长和重要。
他指出,使人服从可有两种方式方法,即“以力服人”与“以德服人”。
以力虽也可使人服,但这只是无可奈何的屈服,而“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这种服从因出于内心的自觉自愿,它才是可靠的。
由此,他引出了“善教”优于“善政”的结论。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由于良好的道德教化可以使民心服,所以儒家对它高度重视。
战国后期,法家思想抬头。
秦片面采用法家,专一任刑,崇高暴力,结果不旋踵而亡。
这一历史事实使汉儒不仅重提道德教化,而且更加重视道德教化。
在孔孟自觉心服说的基础上,汉儒又对道德教化的功能和优长作了补充。
其一,对于恶,法与刑只能制裁于“既形”,而教化却能防之于未形,收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大戴礼记・礼察》说:“礼者禁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礼记・经解》也说:“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就是说,教化不仅是“止邪于未形”,而且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日趋于善。
其二,法刑只能消极地诛恶,而教化除防恶外又能积极地劝善。
陆贾说:“夫法令所以诛恶,非所以劝善。
故曾闵之孝,夷齐之廉,岂畏死而为之哉?教化之所致也。
”(《新语・无为》)就是说,世间的种种美德,并不是人们为了避免法律的制裁而被迫作出的,而是靠长期道德教化的薰陶,在正确的是非、荣辱观的指引下,自觉培育起来的。
在汉儒看来,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教化,它能在人们心中建立一道牢固的道德堤防,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动,使之合乎规范。
这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但是,儒家重教化并非放弃法刑。
事实上,儒家的五经不仅重“五教”,也重“五刑”。
从孔子起,即未放弃法刑,而到汉代,儒家明确将德教与法刑看作是治国的两手,认为“刑以佐德助治”(《白虎通・五刑》),是不可偏废的。
到宋代,理学家们对法刑的作用又作了不少补充说明,于是两手并举的思想更加完备。
关于教化与法刑的关系,儒家也有很多有价值的议论,限于篇幅,这里只谈两点。
其一,教先于刑,反对不教而诛。
孔子有句名言:“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论语・尧曰》)刑罚若不以教化、教诫为先导,便要成为暴虐。
后来的儒者也指出,对执政者来说,不教而诛乃是一种失职的行为,而就治本来说,这样做也是没有效果的。
北宋李觏曾说: 未知为人子而责之以孝,未知为人弟而责之以友,未知为人臣而责之以忠,未知为人朋友交游而责之以信,……是纳民于井也。
虽曰诛之,死者弗之悔而生者弗之悟也。
(《李觏集》卷十八《安民策第一》)这里,他强调了通过教化使民众普遍树立正确道德认识的极端重要性。
其二,教化应以法刑为后盾。
多数儒者虽重教化但并不认为教化万能,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他们认为,即使面对最良好的教化,也会有不听从的人。
所以朱熹主张:“教之不从,刑以督之,”(《朱子语类》卷七十八),程颐则认为“刑罚立而后教化行”(《周易程氏传》卷一),刑罚乃是推行教化的有力后盾,离开这一后盾,教化是难以推行的。
李觏说,教与刑是这样一种关系:“教以开其前,如得大路,终日行而弗迷失,刑以策其后,使不敢反顾。
”(《李觏集》卷十三《周礼致太平论・教道第一》)应该说,这些认识是比较全面的。
在推行德治、提倡教化的过程中,儒家又探讨、阐述了教与富,亦即道德教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这就使儒家的教化论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
《论语・子路》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认为,当一个战乱后的国家人口增长以后,应设法发展经济,使民众富裕起来;在民众富裕之后,则应重视道德教化。
这段对话包含这样一些意思:其一,教化以富裕为前提。
这一富而后教的思想与《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物质决定论有相似之处。
其二,在人民生活富裕之后,道德教化更显重要,应紧紧跟上。
孔子的富而后教说旨在说明富是教的前提,富后必教。